诸子喻山水(修正版)
完整word版,高中语文诸子喻山水原文译文词解知识点,推荐文档

诸子喻山水子曰:“譬如为山(1),未成一篑(2),止,吾止也(3);譬如平地(4),虽覆一篑(5),进(6),吾往(7)也。
《论语·子罕》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8)。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9)。
故大人(10)寄形于天地(11)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12)而国家富。
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13),上下交朴,以道为舍(14)。
故长利积(15),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16),治之至(17)也。
《韩非子·大体》海不辞(18)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19)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20)。
《管子·形势解》子曰:“知(21)者乐(22)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23),仁者寿(24)。
”《论语·雍也》子在川上(25)曰:“逝者(26)如斯(27)夫,不舍(28)昼夜。
”《论语·子罕》徐子(29)曰:“仲尼亟(30)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31),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32),放(33)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34),是之取尔(35)。
苟为无本,七、八月(36)之间雨集,沟浍(37)皆盈,其涸(38)也,可立而待(39)也。
故声闻(40)过情(41),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孔子登东山(42)而小(43)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44),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45)。
观水有术(46),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47),容光(48)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49)不达。
”《孟子·尽心上》上善若水(69)。
水善利(50)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51),故几(52)于道。
居善地(53),心善渊(54),与善仁(55),言善信(56),正善治(57),事善能(58),动善时(59)。
诸子喻山水(1)

孔子与《论语》: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 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 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朱熹把它和 《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 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诸子喻山水
初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特殊字的读音和意义: 虽覆一篑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乐,仁者寿
通假字:
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必:通毕,尽,完全
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知者乐水 词类活用:
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厌:通“餍”,满足
孙子与《孙子兵法》 孙子,名武,字长卿,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 因齐国发生内乱投奔吴国,被吴王任命为将。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兵书,相传 为孙武所著。现存《孙子兵法》有十三篇,所包含 的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和辩证法观点,对当今世界的 军事、情报、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仍然具有现实 的指导意义。
管仲与《管子》
管仲(约公元前730年—公元前645年), 名夷吾,字仲,谥号敬。春秋初期齐国政 治家、军事谋略家。因助齐桓公成为“五 霸”之一,而被尊称为仲父。
•
事情的成败在于人的作为。做事中 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努力进取,终将 获得成功。关键不在力量大小,而在于 意志是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 圣。
圣明的君主不嫌弃百姓,所以能够聚集众多的臣民; 读书人不厌倦学习,所以能够达到圣人的境界。
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 聪明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活跃,仁 德的人沉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一去不复返的光阴就像这河水啊,日日夜夜不停地流 去!
诸子喻山水的原文_译文_启示

诸子喻山水的原文_译文_启示《诸子喻山水》是一篇从先秦诸子著作中选取的有关章节组合而成的课文,以山水为中心,设喻说理,展示了诸子对大自然的思考和感悟,蕴含了许多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人生真谛。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目录诸子喻山水的原文先秦:先秦诸子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
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
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韩非子·大体》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势解》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论语·雍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论语·子罕》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八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第66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78章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诸子喻山水》全文翻译

诸子喻山水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孔子说:比如用土堆座山,只差一筐土便能堆成,这时却停下来了,是我自己要停止的。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又比如在平地上堆一座山,即使才倒下一筐土,继续堆土,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论语·子罕》)罕》)(譬(pì)如:比如。
为(wéi)山:用土堆山。
未成一篑(kuì):只差一筐土便能成功。
篑,盛土的竹筐。
吾止也:判断句。
是我自己停止的。
平地:平整地面。
“平地”后面有省略的成分。
虽:连词,表假设。
覆:倾出;倒出。
进:前进;向前。
这里指继续倒土堆山。
吾往也:判断句。
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往,去,到。
这里指去做继续堆土的事。
子罕:是《论语》的篇名,取自于“(《论语》子罕篇第九)”的第一章“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意思是“孔子很少谈到利、命和仁”。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上面如果没有辽阔的天空,那么下面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则物不毕载。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那么万物就不能被全部包容。
泰山对土石不存在什么好恶之心,所以能够包容一切而成就自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己的高大;江海对溪流不加选择,哪怕是很小的帮助也高兴,所以能够成就它的浩瀚。
(遍覆:全部覆盖。
遍,全部。
毕载:全部承受。
毕,统统;全部。
载,承受。
太山:即泰山。
立:存在。
好恶(hàowù):喜好与嫌恶。
小助:小的帮助。
富:盛,多。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所以君主让自己形体中的气魄寄托在天地间,那么万物就具备了,尽心在高山和大海间,那国家富。
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么国家就富足了。
君主没有因忿怒而对臣民的残害,臣民没有因积怨而产生对君主的祸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
君主和臣民都反朴归真,把道作为归宿。
(大人:指在高位者,如王公贵族。
寄形:寄托形体。
万物:统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
历心:尽心。
诸子喻山水 主旨

诸子喻山水主旨1、以“为山”为喻,从反、正两个方面,说明事情的成败在于人的作为。
做事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努力进取,终将获得成功。
关键不在力量大小,而在意志是否坚定,是否持之以恒。
2、以“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为喻,揭示了:君王要有宏大的气魄,宽广的心胸,才能使民富国强,才能建立功业且德泽后世,才能达到国家大治。
3、以“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为喻,说明治国、治学上也应有兼容并包的宏大气度,这样明主才能聚集更多的百姓,世人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4、以水、山分别喻智者和仁者,聪明人反应敏捷、思维活跃,性格活泼好动如流水,天性容易亲近水,因而以水为乐。
而仁厚的人性情好静,像山一样稳重不迁,天性自然亲近山,并以恬静自安而得以长寿。
5、勉励人们珍惜时间,效法滔滔流水不舍昼夜、不断前进、不断进取的精神。
6、强调务本求实,反对一个人的名誉声望与实际不相符,要求人们像水一样,有永不枯竭的生命活力,不断进取,循序渐进,自强不息。
7、孟子以“登山”、“观海”喻“游于圣人之门”,表达为人、治学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然后以“观水有术”,推进一层,说明治学基础要扎实,要循序渐进,逐步通达。
8、歌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默默奉献的精神;引出“上善”之人的七种美德:甘处众人之下,思想清明深邃,待人和善仁慈,言谈恪守信用,从政善于治理,办事发挥特长,行动把握时机。
9、从江海善于处下,成为百川之王的角度,阐述“谦下不争”的主张。
10、与水性“柔弱”与“威猛”并存的角度,解释了水性的两重性,表达了老聃为政“贵柔”的主张。
11、水“避高而趋下”喻用兵“避实而击虚”,水“水因地而制流”喻用兵“兵因敌而制胜”,“水无常形”喻“故兵无常势”,强调用兵“变”的原则,即顺应敌人的变化而变化,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诸子喻山水》

10、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 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 莫不知,莫能行。 人贵柔。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 争,故无尤。
★ 老子眼中水是最高的
道德典范,是“道”的化身。 水利万物而不争,平和 从容开阔大度。 不争就是无为,因此能够没有过失。
★ 无为无不为,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孙子——兵家《孙子》
11、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 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 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 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顺应敌人的变化而变化,实行 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 取胜者,谓之神。 ★ 能够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而
对自身进行调整,才能在
5、盈科而后进。
满 坎 一定的阶段
6、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过错 通 达
7、夫唯不争,故无尤。
8、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根据 没有人 替 代
9、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看看谁的能力强:
1. 于 仲尼亟称于水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2. 而 盈科而后进 可立而待也
一词多义
何取于水也 天下莫柔弱于水
希腊神话的安泰每接近一次大地, 便从大地中吸取一回力量, 让我们每深入一次山水, 便获得一份精神与灵智。
仁者乐山
1、‚为山‛成败在于‚吾往‛、‚吾止‛ 2、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 3、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7、登泰山而小天下,
2、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3、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 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 7、不盈科不行 8、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9、以其善下之 10、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 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11、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 地而制流
《诸子喻山水》原文、注释、译文

《诸子喻山水》原文、注释、译文【原文】《诸子喻山水》子曰:“譬如①为山②,未成一篑③,止,吾止④也。
譬如平地⑤,虽覆⑥一篑,进⑦,吾往⑧也。
”(《论语·子罕》)上不天则下不遍覆⑨,心不地则物不必⑩载。
太山(11)不立好恶(12),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13)。
故大人(14)寄形于天地(15)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16)而国家富。
上无忿怒之毒(17),下无伏(18)怨之患。
上下交(19)朴(20),以道为舍(21)。
故长利(22)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23)于后,治(24)之至(25)也。
(《韩非子·大体》)海不辞(26)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27)不厌(28)人,故能成其众(29);士不厌(30)学,故能成其圣(31)。
(《管子·形势解》) 子曰:“知(32)者乐(33)水,仁者乐山;知者动(34),仁者静(35);知者乐(36),仁(37)者寿(38)。
”(《论语·雍也》)子在川上(39)曰:“逝者(40)如斯(41)夫,不舍(42)昼夜。
” (《论语·子罕》) 徐子(43)曰:“仲尼亟(44)称(45)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46)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47),不舍昼夜,盈(48)科(49)而后进,放(50)乎(51)四海。
有本(52)者如是(53),是之取(54)尔(55)。
苟(56)为无本,七、八月(57)之间雨集,沟浍(58)皆盈(59);其涸(60)也,可立而待(61)也。
故声闻(62)过(63)情(64),君子耻(65)之。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孔子登东山(66)(66)而小(67)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68),游(69)于圣人(70)之门者难为言(71)。
观水有术(72),必(73)观其澜(74)。
日月有明(75),容光(76)必照焉(77)。
14 诸子喻山水

分析:“浅水”变成了“金海”,“夕阳”起 到了重要作用;“小草”为什么能“装点世界”,依 靠的是自身的韧性。两者之间的共性是都有从“渺小” 到“博大”的变化;其不同点是前者依托的是外在的 因素,后者则是凭借自身的实力。一个人从“平凡” 到“伟大”也离不开外在的环境与自身的努力。
比 喻
循序而渐进 厚积而薄发
诸 子 说 水
三、作业: 熟悉课文注释、翻译;
背诵这四则。
诸 子 说 水
一、背诵检测: 二、课文分析:
老子简介:姓李名耳,一说老子即老聃。道教 创始人,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与孔子同 时代,出生略早于孔子,著有《道德经》(又名《老 子》)。其中“道”的观念,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 老子死后,他的思想被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庄子 (著有《南华经》又名《庄子》)进一步发展,老子 和庄子的思想成为后来道教哲学的主要思想,对中国 历史影响十分深远。
诸 子 说 水
四、迁移拓展: 2、自然是一部能启人心智的奥妙无穷的大书。只要
你用心去读,就一定会从中获得丰富的人生感悟和无 穷的乐趣。 日月星辰、山水草木、风雨雷电、鸟售 虫鱼、世间万物有其特有的物态,令人深思、教益。
练笔:请运用设喻说理的表现方式选取一 种事物谈感悟。 提示:须抓住物象特征合理展开联想、想 象,揭示出具有积极思想意义的感悟。
诸子喻山水
2007.9.12
诸子喻山水
一、导入:
水的自然物性和现象具有怎样的 象征意义?
①水滴石穿的坚韧毅志; ②甘居下游的谦下精神; ③纯洁透明的高洁品质; ④随流赋形的适应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