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喻山水

合集下载

诸子喻山水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诸子喻山水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诸子喻山水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诸子喻山水》是一篇从先秦诸子著作中选取的有关章节组合而成的课文,以山水为中心,设喻说理,展现了诸子对大自然的摸索和感悟,包蕴了许多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人生真谛。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诸子喻山水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诸子喻山水》教案一教学目标领会诸子言论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二课文探究第一则孔子所强调是一种发奋图强、持之以恒的精神。

这是儒家精神的重要一端。

孔子本人就具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志力。

《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发奋图强”,《荀子》上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坚持不懈,金石可镂。

”。

后来的《列子》上讲述的“愚公移山”的故事也是在强调人的韧性斗争。

这些思想与孔子的精神内核保持高度一致。

可见发奋图强的精神已成中华民族的共鸣。

这方面的说法还很多,《诗经》上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成语里有“行百里者半九十”的说法。

西方人强调“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可能中国人的功利性心更重,更爱好看重结果。

第二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民族精神当中很早就强调包容的意识。

从山水当中古人就得到了启示,这并非是韩非的发觉。

与韩非同时的李斯在《谏逐客书》里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意思与韩非完全一样。

《易经》上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也是强调包容性的一面。

韩非和别人略有不同的是,他更强调治国的一面,这和他的法家思想是一致的。

第三则《管子》应归入杂家,杂取了儒法道名诸家的思想。

《管子》中最着名的话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论述得很明白,仍旧给本日的社会治理带来启示。

《管子》的这一则与韩非的有些重复,仍旧是有山水得到“包容”启发。

比起韩非来,《管子》又加了“士”这一层,不但治国,还讲了治学,在面上又得到了扩大。

山水影响心胸襟怀,影响禀气品行,实在是不小。

诸子喻山水的原文_译文_启示

诸子喻山水的原文_译文_启示

诸子喻山水的原文_译文_启示《诸子喻山水》是一篇从先秦诸子著作中选取的有关章节组合而成的课文,以山水为中心,设喻说理,展示了诸子对大自然的思考和感悟,蕴含了许多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人生真谛。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目录诸子喻山水的原文先秦:先秦诸子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

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

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韩非子·大体》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势解》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论语·雍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论语·子罕》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八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第66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78章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沪教版高二语文(上)《诸子喻山水》课件(共65张PPT)

沪教版高二语文(上)《诸子喻山水》课件(共65张PPT)

( 注满 ) ( 帮助 )
(六) 形容词作名词: 1. 故能成其富 ( 富有和浩瀚的胸 怀) 2. 仁者静 ( 宁静的处世态度 ) 3. 日月有明 ( 光辉 ) 4. 上善若水 ( 好的行为典范 ) 5. 水之形避高而趋下 ( 高处 ) 6. 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 优点,弱点 ) 7. 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 圣人的境 界)
同学们,相信你们大多数同学都有旅游 的经历,请大家交流一下,到过哪些 名山大川,有什么感受? 大自然中的山水,不仅能给我们带来美 感也给我们带来灵感,今天让我们从 诸子大家对山水的体悟中,学习为人 为事的道理。
本文中的十一则材料分别选自哪六部著 作,下面对作品及相关作者的情况作一 简要介绍。
孔子与《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 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 育、文艺等方面,在表达上,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 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 据。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 “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孟子与《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或子居,鲁国人。三岁丧父,孟 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 “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孟子周游 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孟子是中 国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元朝时被加封为“亚 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五.特殊句式: 1.介词结构后置 ①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翻译:名望树立在生前,恩德流传在后世, (这)是(国家)大治的最高境界。 ②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 翻译: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 被(其它)水所(吸引了)。 ③仲尼亟称于水。 翻译:孔子屡次对水(加以)称赞。
④何取于水也? 翻译:(那么我们到底)从水中得到什么 (启示)呢? ⑤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翻译:在圣人的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 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 ⑥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翻译: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并 坚守理想),所以,(就)与道义(更) 接近。

《诸子喻山水》加点字、翻译

《诸子喻山水》加点字、翻译
君主 没有 残害 臣民 潜伏 祸患
shè
上下交 朴,以道为舍。
同 纯朴
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
长远的利益 积累了 树立,生前 建立
cháng
房舍,引申 为归宿
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流传 后世 国家大治的最高境界 最好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
推辞, 拒绝 博大 成就, 形成
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
行动 把握时 只因为 机,名作 动 所以 过失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
……的 原因
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因为, 处在它们的下游 介词 处在……之下,名作动
【译文】江海能成为百川汇集之地的原因, 是因为它善于处在河川的下游,所以能融 汇千河百川,成为百川汇集之地。
天下莫柔弱于水,
没有什么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有志, 名作动 事物到达 通达 一定阶段
最善良的人 善人,形作名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形作动,给……好处, 或译作“帮助”
chǔ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所不喜欢的地方 不喜欢 接近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居住
交友
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
言语 通“政”,办事,名 为政 作动
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宾语前置
以其无以
因为, 没有什么 介词 可以用来
易之。弱之胜强,
代替,替换
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没有谁 没有谁 实行
【译文】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 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 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 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 是没有人能实行。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

《诸子喻山水》全文翻译

《诸子喻山水》全文翻译

诸子喻山水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孔子说:比如用土堆座山,只差一筐土便能堆成,这时却停下来了,是我自己要停止的。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又比如在平地上堆一座山,即使才倒下一筐土,继续堆土,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论语·子罕》)罕》)(譬(pì)如:比如。

为(wéi)山:用土堆山。

未成一篑(kuì):只差一筐土便能成功。

篑,盛土的竹筐。

吾止也:判断句。

是我自己停止的。

平地:平整地面。

“平地”后面有省略的成分。

虽:连词,表假设。

覆:倾出;倒出。

进:前进;向前。

这里指继续倒土堆山。

吾往也:判断句。

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往,去,到。

这里指去做继续堆土的事。

子罕:是《论语》的篇名,取自于“(《论语》子罕篇第九)”的第一章“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意思是“孔子很少谈到利、命和仁”。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上面如果没有辽阔的天空,那么下面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则物不毕载。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那么万物就不能被全部包容。

泰山对土石不存在什么好恶之心,所以能够包容一切而成就自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己的高大;江海对溪流不加选择,哪怕是很小的帮助也高兴,所以能够成就它的浩瀚。

(遍覆:全部覆盖。

遍,全部。

毕载:全部承受。

毕,统统;全部。

载,承受。

太山:即泰山。

立:存在。

好恶(hàowù):喜好与嫌恶。

小助:小的帮助。

富:盛,多。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所以君主让自己形体中的气魄寄托在天地间,那么万物就具备了,尽心在高山和大海间,那国家富。

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么国家就富足了。

君主没有因忿怒而对臣民的残害,臣民没有因积怨而产生对君主的祸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

君主和臣民都反朴归真,把道作为归宿。

(大人:指在高位者,如王公贵族。

寄形:寄托形体。

万物:统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

历心:尽心。

诸子喻山水翻译

诸子喻山水翻译

子曰:“譬如为山,孔子说:“比如(用土)堆山,未成一篑,(篑:音kuì,土筐)只差一筐土就堆成,止,吾止也;判断句,标志“…….,……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平地,譬如平整土地,虽覆一篑,即使才倒下一筐,进,吾往也。

判断句,标志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评析】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

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原文2】上不天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则下不遍覆,那么就不能向下覆盖整个世界;心不地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则物不必载。

通假字,“必”通“毕”,完全那么就不能完全负载万物。

太山不立好恶,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之心(都能容纳),故能成其高;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不择小助,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都能包容),故能成其富。

所以能够形成它的浩瀚。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天地,名词作状语,像天地一样)(形,形体)所以君主的气魄像天地那样宏大,而万物备,因而万物齐备;历心于山海(山海,名词作状语,像山海一样)心胸像山海那样宽广,而国家富。

因而国家富足。

上无忿怒之毒,君主没有因愤怒而残害臣民,下无伏怨之患,(伏,潜伏)臣民没有因积怨而产生对君主的祸患;上下交朴,(交,同;朴,纯朴)君主和臣民都返朴归真,以道为舍。

把道作为归宿。

故长利积,所以长远的利益积聚了,大功立,巨大的功业建立了,名成于前,(介词结构后置,“名成〈于前〉”即“名【于前】成”)名望在生前树立,德垂于后,(介词结构后置,“德垂〈于后〉”即“德【于后】垂”)恩德在后世流传,治之至也。

(治,天下安定;至,最)判断句,标志“…….,……也”这是国家大治的最高境界。

【原文3】海不辞水,大海不拒绝(各种各样的)水,故能成其大;所以能够成就它的博大;山不辞土石,大山不拒绝(形形色色的)土石,故能成其高;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峻;明主不厌人,(“厌”,通假字,通“餍”,满足)贤明的君主不满足百姓(人口数量多),故能成其众;(形容词作名词,众,众多的臣民)所以能够聚集他的众多的臣民;士不厌学,(“厌”,通假字,通“餍”,满足)读书人不满足学习,故能成其圣。

水喻原文及翻译

水喻原文及翻译

水喻原文及翻译
水喻选自《苏东坡集》,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实践出本领的道理,只懂得理论而不去实践是没有用的。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喻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南方多没人①,日②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③,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④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⑤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⑥其道。

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⑦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⑧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选自《苏东坡集》)
译文
南方能潜水的人很多,天天跟水打交道。

七岁能步行过河,十岁能在水面浮游,十五岁就能潜水了。

那些能潜水的人,难道只是偶然做到这样的吗?(他们)必定是懂得水*的。

天天跟水打交道,十五岁就能掌握水*了。

生来就不识水*的,即使到了成年,看见船也害怕。

所以北方勇敢的人,向能潜水的人请教,打听他们能够潜水的原因,按照他们的话到河里试验,没有不淹死的。

所以凡是想不通过下水刻苦实践而只掌握潜水理论的人,他的结果和北方潜水的人是一样的。

注释
(1)没人:善于潜水的人。

没,潜入水中。

(2)日:每天。

(3)涉:?水,步行过河。

(4)苟然:偶然。

(5)道:方法。

(6)得:掌握。

(7)畏:害怕。

(8)以:按照。

《诸子喻山水》知识点梳理

《诸子喻山水》知识点梳理

《诸子喻山水》知识点梳理原文子曰:“譬如为山(1),未成一篑(2),止,吾止也(3);譬如平地(4),虽覆一篑(5),进(6),吾往(7)也。

《论语·子罕》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8)。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9)。

故大人(10)寄形于天地(11)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12)而国家富。

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13),上下交朴,以道为舍(14)。

故长利积(15),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16),治之至(17)也。

《韩非子·大体》海不辞(18)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19)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20)。

《管子·形势解》子曰:“知(21)者乐(22)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23),仁者寿(24)。

”《论语·雍也》子在川上(25)曰:“逝者(26)如斯(27)夫,不舍(28)昼夜。

”《论语·子罕》徐子(29)曰:“仲尼亟(30)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31),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32),放(33)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34),是之取尔(35)。

苟为无本,七、八月(36)之间雨集,沟浍(37)皆盈,其涸(38)也,可立而待(39)也。

故声闻(40)过情(41),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孔子登东山(42)而小(43)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44),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45)。

观水有术(46),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47),容光(48)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49)不达。

”〈孟子·尽心上〉上善若水(69)。

水善利(50)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51),故几(52)于道。

居善地(53),心善渊(54),与善仁(55),言善信(56),正善治(57),事善能(58),动善时(5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 者,谓之神。
【释义】:所以战争没有固定的态势,水流没有固 定的形态。能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夺取胜利的,就 叫作用兵如神。
‚自然‛是一部能启人心智的奥妙无穷的大书。只要你 用心去读,就一定会从中获得丰富的人生感情和无穷的乐 趣:
读‚蓝天‛,我们可以读出她的纯美、天真、浪漫, 读出她的博大、深邃,蓝天犹如一面镜子,可以调整人的 心灵,使人脱俗净念;读‚白云‛,我们可以读出她那份 自由,那份悠闲,读出人生超脱的野趣,读出游子飘忽的 行踪,读出生命的流动,读出淡泊的情怀;读‚时雨‛, 我们可以读出春的缠绵,读出夏的潇洒,读出秋的苍凉, 读出冬的静穆,可以读出羁旅愁思,可以读出国势飘 摇……世间万事万物均有其特有的物态,都有不同的变化, 都启人联想,发人深省,令人感奋,给人教益。
7.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 言。……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 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
【释义】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 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 了。……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 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
【释义】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 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就不能负载万物。泰山对土 石没有好恶之心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 选择,所以能够形成它的富有。所以君子要像天地那样遍 覆毕载而使万物齐备,要像山海那样不立好恶、不择小助 而使国家富强。君主没有忿怒引起的毒害,臣民没有因积 怨造成的祸患,君主和臣下都归真返朴,把道作为归宿。 所以长远的利益积聚了,巨大的功业建立了,名望树立于 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
【现代诠释】君王 要有宏大的气魄, 宽广的心胸,才能 使民富国强,才能 建立功业且德泽后 世,才能达到国家 大治。
【原文】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 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 厌学,故能成其圣。《管子〃形势解》
【释义】大海不拒绝各种各样的水,所以才 能成就它的博大;大山不拒绝形形色色的土 石,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耸;圣明的君主不 嫌弃百姓,所以能够聚集众多的臣民;读书 人不厌倦学习,所以能够达到圣人的境界。
二、名句填空:
1、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2、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也。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4、 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6. 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7.朝闻道, 夕死可矣 。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9.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10. 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12、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惧之 。 13、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孔子感叹的重点在于“不舍”,只有 “不舍”,才能始终安居于“仁”的境 界中,也就是“仁”——这个道德最高 境界的达成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修炼自己 的过程,所有才有“君子以自强不息”
【原文】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太山不 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 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上无忿怒 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 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韩非子•大体》
文中借助哪些特定的“人、事”来 完成寓意的呈现的?
文章主要选取了“为山”止、进,为君治国, 为士治学,为兵形势等特设情境,来完成“为 人、为事”的道理呈现,启示我们“为人”要 省察自己,宽容别人,有为而不争;“为事” 要务本求实,循序而进,坚持不懈,适时变 通„„
写作特点:善于设喻说理。(比喻论证) 以山水的种种物象来比喻人生体验 和感悟,从而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深 奥的哲理浅显化,深入浅出,给人以鲜 明清晰的认知和生动形象的美感。
【现代诠释】治 国、治学上也应 有兼容并包的宏 大气度,这样, 明主才能聚集更 多的百姓,士人 才能达到圣人的 境界。
【原文】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 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 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山水风光中蕴藏着许多哲学命题,孕育着 无限的诗情画意。人们通过读山水,可以领悟 到世事的兴衰变迁,人生的喜怒哀乐,故历代 文人墨客无不倘徉于名山大川以寻求灵感。山 水对人类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我们从中寻找什 么或验证什么,而在于它对我们的提供,希腊 神话的安泰每接近一次大地,便从大地中吸取 一回力量,我们也应该是每深入一次山水,便 获得一份精神与灵智。若没有时间亲临大自然 体味人生,那就让我们在描摹山水的文字中体 味一番吧。
【释义】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 有仁德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活跃, 有仁德的人沉静。聪明的人生活快乐, 有仁德的人容易长寿。”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 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逝去的就 像这流水一样!白天黑夜奔流不息。”
【现代诠释】孔子面对永无止息地流淌 的河水,发出时光易逝,一去不返,往 事难再的慨叹;同时勉励人们珍惜时间, 效法滔滔流水不舍昼夜、不断进取的精 神,努力进德修业。
2、老子,即 老聃 ,一说姓 李,名 耳 。 春秋 时期思 想家, 道 家学派创始人。著作《 老子 》,又名 《 道德经 》。 3、《孙子》又称《孙子兵法 》,作者 孙武 ,字 长卿 , 战国 末期齐国人,先秦 兵 家的代表人物。 4、管仲,名 夷吾 ,字仲,颖上人,曾使齐国成为 ‚ 春秋五霸 ‛ 之首,齐桓公尊称他为‚仲父‛。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释义】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 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 所以接近于道。 9.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 无以易之。 【译文】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 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因为任 何东西都不能代替水。
作业
1、背诵全文。 2、你还知道哪些古代先贤以山水为喻 的名篇佳作?从中你悟出了怎样深刻的 人生哲理?
【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①, 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 吾往也。‛
【注释】①篑(kuì ):装土的筐子。 【译文】孔子说:“譬如堆土成山,只 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 我自己停止了努力;譬如填平土地,即 使只倒下一筐,但只要继续进行,我就 是在向成功迈进。” 《尚书》:“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1)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7)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8)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以上九句选自《孟子》
一去不复返的光阴就像这河水啊,日日夜夜不停地流去!
6.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 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 之。”
【释义】有根源的事物都是这样的,(孔子)取这一点罢 了。如果没有根源,就象七八月时的雨水,一时也能注满 沟渠;但是马上就干涸了,也就是站着等一下那点时间。 所以做学问若是名过其实,真正的君子都认为是可耻的 事”。
知者乐水 词类活用:
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圣:形容词作名词,圣人的境界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羞耻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小 志:名词作动词,有志于
知:通“智”,智慧
君子耻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君子之志于道也
下:名词作动词,处在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下游
一词多义

上下交朴,以道为舍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 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 之至也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房舍,引申பைடு நூலகம்归宿
停留,止息
最高的境界 到达

翻译重点句:
1.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 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便能堆成,停止下来了,是我自己 停止的。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即使才倒下一筐土,继续 堆土,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2.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 所以君主的气魄像天地那样宏大,于是万物齐备;心 胸像山海那样宽广,于是国家富足。
研读 拓 展
子曰:“仁者乐山”,为什么?请思考: 1、诸子抓住山的哪些方面设喻? 2、联系生活实际你会有哪些思考?(注 意与本体山的相似点)? 3、仁者为什么乐山?
1、诸子以“为山”、“成其高”设喻。 “为山”的成败在“吾往”、“吾止”; “成其高”的原因在“不立好恶”、“不辞 土石”。
2、生活联想:“为事”成败责任在己, 要坚持不懈、自强不息;“为人”要反省 自己宽容别人„„ 3、仁者安于义理,厚重不迁,核心在 “静”,与山的物性相融,因而乐山长寿。
研读 拓 展
子曰:“知者乐水”,为什么?请思考: 1、水有怎样的物态物性?
2、这些物态物性引起你哪些生活联想?
3、知者为什么乐水?
1、“水”的常态是“动”,“不舍昼夜”的动 力来自于“本”,方式是“避高趋下”,秉性 是“柔之克刚”,“水”的目标是海,能成其 为海,是因为“善下,不择小助”等。
2、生活联想:时光易逝,往事不再;为 事要务本求实,循序而进,随机应变;为 人应该心胸开阔,容人之短;甘居人下; 君子处事能以柔克刚。 3、知者达于事理,周流无滞,其“动” 的本性和“水”的物态物性相通,因而乐 水。
3.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圣明的君主不嫌弃百姓,所以能够聚集众多的臣民; 读书人不厌倦学习,所以能够达到圣人的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