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突破---词类活用(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
高考备考文言文阅读实词之词类活用(中动词形容词活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点精讲

对点训练:
1.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形容词,解释词义并说明其活用类型。 (1)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 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2)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兮辞》) 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3)抑王兴甲兵,危士臣。(《齐桓晋文之事》)
2024年新高考第一轮总复习
文言文复习 :实词
词类 活 用
(中:动词、形容词活用)
Ⅱ.动词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 表示与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 了。如: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伏:埋伏的部队,伏兵)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东西)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达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动词的为动用法
动词的为动用法,就是动词带宾语,含有主语“为了宾语怎么样”的 意味,一般可译为“为……”。如: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哀:为……哀叹) 动词的为动用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表示为了某一目的而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赖以存在的 目的。 (2)表示出于某一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如:猿猱欲渡愁攀援。(愁: 为……发愁) (3)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的服务对象。 (4)表示对(向)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的面向对象。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汇总(共八类)

高考语文文言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宾语籍吏民,封府库。
(登记)(《鸿门宴》)(2)副词做状语+名词江水又东。
(向东流)(《水经注江水》)(3)能愿动词+名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渡水)(《劝学》)(4)名词+补语沛公军霸上。
(驻扎)(《鸿门宴》)(5)名词充当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恭敬对待)(《赤壁之战》)(6)叙述句的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做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开花)(《采草药》)(7)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来之所敢知。
(做)(《答司马谏议书》)(8)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权,然后知轻重。
(权衡)(《孟子·梁惠王上》)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一般不带宾语,如果带了宾语,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说……短处)(《屈原列传》)②亲贤臣,远小人。
(亲近。
疏远)(《出师表》)③素善留侯张良。
(与……友善)(《鸿门宴》)④峨大冠、拖长绅者。
(高戴)(《卖柑者言》)⑤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看重。
轻视)(《论贵粟疏》)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尊敬)(《廉颇蔺相如列传》)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
它一般位于句子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字或“之”字。
①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达的人)(《游褒禅山记》)②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产的东西。
收入的东西)(《捕蛇者说》③惧有伏焉。
(埋伏的军队)(《曹刿论战》④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拥有的东西)(《捕蛇者说》)(2)和动词活用为名词一样,活用为名词的形容问般位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子,“之”字或数词。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汇总(共四类)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一)名词作状语1.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活用作状语。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每天”2.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例]上食尘土,下饮黄泉(《劝学》)“向上”“向下”【总结】1.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译为“用对待……的方式”⑴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对奴隶一样)(《五人墓碑记》)2.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
译为“用……”“借助……”⑵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船:乘船)(《石钟山记》)⑶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用匣子)(《荆轲刺秦王》)⑷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目:亲眼,耳:亲耳)(《石钟山记》)3.表比喻:译为“像……一样”⑸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狐:像狐狸一样。
)(《陈涉世家》)4.表状态:译为“……地”⑹日削月割(天/月:一天天/月月地)(《六国论》)(二)名词作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总结】[规律一]名词放在“能”“可”“足”“欲”“敢”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例]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劝学》)2.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咽下)(《六国论》)[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例]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寡人之于国也》)2.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
恐怕该责备你吧?)(《季氏将伐颛臾》[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不是并列、偏正、判断等关系,而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或动补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籍吏民,封府库(籍:造册登记)(《鸿门宴》)2.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衣:穿。
怀:怀里揣着)(《廉颇蔺相如列传》)3.吾师道也(师:学习)(《师说》)[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范增数目项王。
12词类活用考点突破-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

【2024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词类活用考点突破教学目标正确辨别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辨别词类活用。
教学过程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就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
1.名词活用为动词类型例句名词+介宾短语,名词放在介宾短语前面,名词就用作动词风.乎舞雩。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风”放在了介宾短语“乎舞雩”的前面,“风”应翻译为“吹风”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籍”应翻译为“造册登记”名词+代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名”应翻译为“命名”副词(能愿动词)+名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水”应翻译为“游泳”助词“所”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罾”应翻译为“用网捕”古代汉语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赤壁赋》)“下”应翻译为“攻占”,“东”应翻译为“向东进军”词也常常活用为动词【对点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梦游天姥吟留别》)( )(2)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 )(3)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 )(1)“雨”,下雨(2)“履”,登(3)“军”,驻扎2.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发生活用的词语,并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
渊从之,自为手启,卑辞厚礼,遗始毕可汗云:“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
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
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 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
[词语][译文][词语]方位名词“南”,名词活用为动词,要译为“南下”。
(全)高考语文知识考点-古文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归纳

【独家】高考语文知识考点-古文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归纳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今王鼓乐于此无所事事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如: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三、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相如廷斥之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四、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
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
如: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形容词用为名词时,形容词一般出现在句中宾语的位置上,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
如: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贵以近知远,以所见知所不见五、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如:君将哀而生之乎不及物动词未带宾语,但它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其他人或物发出的,这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如: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另外,及物动词如果跟它的宾语之间不是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宾语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动作的实施者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俯身散马蹄再有,如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而此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也可断定它们活用成了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足以荣汝身名词的使动用法可按“使宾语怎么样”这一关系来判断;如: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舍相如广成传舍六、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课件

• 3.项伯杀人,臣活之/沛公旦日从百余 骑来见项王
( 活,使……存活;从,使……跟从)
4.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击退)
•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高考题
• 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 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译文: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 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 要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 批评并且赶走了他。“道”:在路上(名词 作状语);“退”:让……退下(使动用 法)。
君子不齿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齿,谈论,提及 王,称王
4.名+补语(介词结构)
•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风”是名词,后面带介词结构“乎 舞雩”,活用为动词,是“吹风”的意思。 名词“舍”带介词结构“于其址”,活用 为动词,是“筑房子”的意思。
5.能愿动词+名词 (“能”“可”“足”“欲”等)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①孟尝君客我。 • 答案: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 答案: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把 鱼虾当成伴侣,把鹿看作朋友。
• ③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 肉之。
• 答案: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 假使我死后,都会把他当作鱼肉了(任意宰割)。
衣”“封”“树” :名词活用为动词。
(三).名词活用为使动
• 名词+宾语(名词/代词),主语使宾语 怎样,由宾语发出动作。
• 例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 例2: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
高考语文词类活用

3.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例如: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②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 4.表示行为的身分或对待的方式。例: ①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史记·屈原列传》) 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鸿》)
;
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在我看来,这就是不虚此生。 是的,我喜欢出发,愿你也喜欢。 【感悟】喜欢出发是一种不停的追求,确切地说,这种追求实际上是时刻在追求着进步、给自己不断充电。人不可能生来就见过大山的巍峨、大海的浩瀚、大漠的广袤和森林的神秘,但正因为有追求的想法,有 充实自我的需要,才没有了遗憾,感受到了出发带给我的人生的完满。 “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从这句话中我们明白喜欢出发应该具有的素质,那就是志向与意志,只有如此,一生才会变得丰富而充实,才能不虚此生! 从汪国真的喜欢出发,我们感受到一种探险,触摸到了一颗年轻的心和体会到一种柔情,终于明白比路更远的只能是人的脚和那颗永远追求完美的心灵。 ? 青春之门 ? 赵 冬 ? 我是一个喜欢在人家门前徘徊的孩子,无意间看见的小花猫或蓝风铃什么的,都会引逗得我在人家门口默默地望上半天。 我的一双眼睛以外永远是一扇门,把自己内心世界与外面的大世界隔绝开来,于是心中就总是酝酿着孩提时代的那种清纯,于是眼睛就总是贪婪地向门外张望。 从前一直认为那扇门很大,大得连风雨都推不动。那时门里只有爸爸妈妈、姐姐和玩具熊,一本旧旧的连环画早就翻烂了;一首催人如梦 的童谣早就唱厌了;一段关于公主与巫婆的故事早就听腻了……可门却关得那么严,我出不去。只好经常站在窗前,夏天看窗外的白鹭在云里钻来钻去,心儿便也插上了翅膀飞出大门;冬天用手在窗花上模仿各种野兽在雪地中的脚印,每一
词类活用及偏义复词考点突破-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

[2023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第三局部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11.词类活用及偏义复词考点突破教学目标正确区分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
教学重点区分词类活用及偏义复词教学难点区分词类活用及偏义复词教学过程一词类活用【知识梳理】所谓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作为另一类词使用,如名词用作动词、动词用作名词等。
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便具有了新的含义(临时的)。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言现象,因此必须了解并学会推断。
一四类词语的活用①动词活用为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北”,败逃的军队)(《过秦论》) 名词②动词的使动鸣鼓而聚之。
(“聚,,,使……聚集X《种树郭橐驼传》) 用法伏清白以死直兮。
(“死",为……而死,为……而献 ■ 身)(《离骚》)文言文中的语法结构有其自身的独特规律,又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着传承关系,故可 以通过分析语法结构来判断词语的词性。
在判断词语的词性是否发生变化(活用)时,我们要重点 关注语句中的三种句子成分。
区别名词活用状语和活用一般动词的方法①看后面有无动词。
有动词活用为状语;无动词,那么表示动词的活 用 ③动词的为动 用法 ③动词的为动 用法独立动作,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②看有无标志。
名词前有副词“不、弗、先、后、已”或能愿动词“欲、能、可",这时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③看理解、翻译起来是否通顺。
按名词活用为状语理解,翻译通顺,那么是名词活用为状语, 活用为动词同理亦然。
关注谓语谓语常用动词和形容词来充当。
如果名词处在该位置上,就要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作谓语是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一般也要活用为动词。
关注状语状语一般在主语后,谓语前。
动词前的名词,如果不是动作的发出者(主语),那就是动作的修饰限制者,也就起到了状语所起的作用,此时的名词作状语。
【即学即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土,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突破---词类活用(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
一、知识梳理
【基本要求】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能结合语言环境正确理解文言词法;
掌握名词、动词、形容词在语境中的活用类型并准确解释和翻译。
【考点知识】
(一)考点综述
所谓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当做另一类词使用,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又同时具有了新的含义。
词类活用是文言中重要的特殊现象,词类活用的考察本身是文言实词考察的升级版,属于高考必考题,对于词类活用的掌握直接关乎对文章的准确理解和对词语、句子的准确解释、翻译,因此必须了解和学会推断。
一般来说,高中生应掌握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
(二)名词活用
名词活用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名词
..+名词(名词性短语)”。
如果前一个名词不是起到修饰限定作用,那么就可以断定活用为动词。
如:“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中的“函”。
(2)“名词
..+代词”。
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如“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中的“名”。
(3)“副词(能愿动词)+名词
..”。
这时,名词用为动词,如“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前.”。
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
活用后这个词表示使某事物发生某种变化,可以翻译为“使(让)某事物……”
如:“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中的“病”。
意思是“使……成病态”、“把……弄成病态”。
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
活用后,这个词表示人主观上认为某事物是怎样的,可以翻译为“认为某事物……”、“以某事物为……”、“把某事物当做……”等。
如:“驼业.种树”(《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业”。
意思是“以……为业”。
4.名词活用为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能做状语的。
但是在文言文中,名词直接做状语的现象很常见。
其活用的语境是“名词+动词”。
如:“东犬西.吠”(《项脊轩志》)
(三)动词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后,这个词语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这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
其活用的语境主要有
(1)“动词(介词)+动词
..”。
后面动词如果做宾语,那么就可以断定活用做名词。
如“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孔雀东南飞》)中的“泻”,意思是“流水”。
(2)“其+动词
..”。
这里,其如果起到限定作用,那么后面的动词一般活用为名词。
如“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中的“至”,意为“到达那里的人”。
2.动词活用为使动词
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后大多活用为使动词,意思是“使某人或某物产生某种动作行为”。
如“动心骇目”(《黄州快哉亭记》)中的“动”和“骇”,意思是“使……”。
3 .动词活用为状语
其活用的语境是“动词+动词”,如果这两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先后关系而是同时发生的,那么前面的动词就作状语,表示伴随状态,一般可以翻译为“……着”。
如:“涕泣谋于禁卒”(《左忠毅公逸事》)中的“涕泣”,表示“谋”的情状是“哭着”而非其它。
(四)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这时,形容词不再表示性质状态,而是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事物。
活用的语境主要有以下几种。
(1)“动词(介词)+形容词
...”,形容词作宾语。
如:“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诸子喻山水》)中的“实”和“虚”,意思是“有实力的地方”和“虚弱的地方”。
(2)“其+形容词
...”。
如:“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中的“浅深”,意思是“深度”。
(“浅”为衬字,不表示意义)。
(3)形容词处于主语位置。
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中前一个“圣”和“愚”,意识是“圣人”和“愚人”。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形容词
...+名词(名词性短语)”。
如果形容词不是起到修饰限定作用,那么就可以断定活用为动词。
如:“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2)“形容词
...+代词”。
这时,形容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如:“上无以隐,益重.之”(《训俭示康》)。
(3)“副词(能愿动词)+形容词
...”。
这时,形容词有时活用为一般动词。
如:“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3.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
活用后,这个词表示使某事物具备某种性状,可以翻译为“使(让)某事物……”。
如:如:“远.罪丰.家”(《训俭示康》),意思是“使……远”和“使……丰”。
4.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
活用后,这个词表示主观上认为某事物具备某种状态,可以翻译为“认为某事物……”。
如:“单于壮.其节”(《苏武传》)中的“壮”,意思是“以……为壮”,可以翻译为“敬重”等。
【相关题型】
(一)名词活用
1.2014年一模静安区《窦婴》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当鱼肉
..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4年一模浦东区第一篇文言文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及为柳州刺史,武陵北.还,大为裴度器遇。
解题思路:“鱼肉”一词是名词,在这个句子中,作动词使用,可以联想到生活中常见的一个词语“鱼肉百姓”中的“鱼肉”,这里解释为“任意欺凌”,典型的名词活用法;“北还”中,我们翻译时,应该明确知道这是一个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名词作状语,“北”是“从北方”的意思,具有一定文言基础的学生都能准确地翻译出来这个意思。
(二)动词活用
1.2014年一模长宁区第一篇文言文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有饮.马长江之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4年一模杨浦区第一篇文言文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饮马”中的“饮”,这里活用为使动,它的只能理解为使马产生饮水这个动作行为,因为“饮”这个动词是不能跟“马”这个名词的;“病公”中的“病”自然也不能带宾语“公”,因此这个词语也用为使动词,根据文意,这个病不能理解为生病这里是“使……忧虑”的意思。
动词用为使动词时有一个特点就是其后跟的宾语是无法与动词构成符合常理的动宾关系的。
(三)形容词活用
1.2014年一模黄埔区第一篇文言文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时人贵.其旷达()
2.2014年一模嘉定区第一篇文言文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家人以其年幼而异.焉。
解题思路:“贵”后面跟了宾语,至于是使动还是意动,结合上下文,应理解为“以……为贵”,意动用法。
“异”,这里后面跟着“焉”,这个词语这里作为代词使用,那么“异”就是意动用法,理解为“对……感到惊奇”。
注意,一个词语在使用时必须结合上下文进行句子意思的把握,然后再结合相应的语法,理解时语感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