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词性和词类活用

合集下载

高中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

高中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
于墓者而哀。夫子式(通“轼”,本义是车前横木)
而听之。”式,凭轼。
《战国策·赵策》:“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
于纣。纣以为恶,醢鬼侯。鄂侯争之急,辨之 疾,故脯鄂侯。”醢,把……剁成肉酱;脯,
把……做成肉干。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
如。”刃,用刀刃杀。
《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
又如上例的形容词“绿”在诗句中由于修辞
的需要而活用为动词,也只是一种临时的用法, 这种用法并没有成为“绿”的经常性的功能,所 以也属于活用。
三、词类活用的分类
名词 (1)名词活用为动词 (2)名词活用为状语
(3) 名词的使动/意动用法 动词 (1)动词活用为名词 (2)使动用法/为动用法 形容词(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 数词 (1)数词活用为动词 (2)数词活用为形容词 (3)数词活用为名词
故灭于越。”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和形容词都有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
法,是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活用为意 动词的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认为 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1《战国策·齐策》:“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
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2《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过齐,齐桓侯
魏。”
5《战国策·秦策》:“嫂蛇行匍伏。”
(苏秦的嫂子象蛇一样爬行不敢仰视拜六国之
相后富贵而归的苏秦。)
6《聊斋志异·狼》:“少时,一狼径去,其一
犬坐于前。” 另一只狼象狗一样坐在屠夫前
面。
7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
《史记·张释之列传》
② 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即以对待作状语的那
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态度,来对待宾语所 代表的人。 1《战国策·赵策》:“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

高中语文2023高考文言文阅读“词类活用”专项复习(词类活用+方法指导+专项练习)

高中语文2023高考文言文阅读“词类活用”专项复习(词类活用+方法指导+专项练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复习(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这在文言文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其活用的语境主要有:①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

(驻军)(《烛之武退秦师》)②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口技》)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云青青兮欲雨。

(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④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衣冠而见之。

(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冯谖客孟尝君》)⑤文言文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

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攻下;向东进军)(《前赤壁赋》)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某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中山狼传》)例: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

(使……下)(《李愬雪夜入蔡州》)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做宾客)(《伤仲永》)例: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把……当做仇人)(《大铁锥传》)4.名词活用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直接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的很少见。

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很值得我们注意。

(1)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

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例: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

(在路上)(《宋定伯捉鬼》)例: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在朝廷上)(《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语法——词类活用(看)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语法——词类活用(看)

文言文语法知识——词类活用定义: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或者基本功能未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汉语的词类和句法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但是我们可以将大多数情况下词类与句法成分间的对应关系总结如下:词类活用判断方法:如果在文言文句子中,某个词充当了不常见的句子成分,或者具有特殊的语法功能,那么可以将其判断为词类活用。

高中阶段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有以下几类。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主要充当主语或宾语,后面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了相应的动词。

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现代汉语中两个名词连用,两者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如“报纸杂志”),也可以是偏正关系(如“中国地理”)。

在文言文中,如果两个名词形成主谓关系,那么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果两个名词是动宾关系,那么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 分析:“籍”和“吏民”皆为名词,构成动宾关系,故“籍”为动词,译为“登记”。

2.副词(或能愿动词)+名词被副词、能愿动词修饰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①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 分析:①句中“数”为副词(多次),在句中只能修饰动词,作状语,“数”修饰了名词“目”,故“目”为动词,译为“使眼色”。

“能”为能愿动词,后面跟动词,故“水”活用为动词,译为“游泳”。

3.所+名词助词“所”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①太守即遗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②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汇总(共八类)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汇总(共八类)

高考语文文言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宾语籍吏民,封府库。

(登记)(《鸿门宴》)(2)副词做状语+名词江水又东。

(向东流)(《水经注江水》)(3)能愿动词+名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渡水)(《劝学》)(4)名词+补语沛公军霸上。

(驻扎)(《鸿门宴》)(5)名词充当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恭敬对待)(《赤壁之战》)(6)叙述句的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做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开花)(《采草药》)(7)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来之所敢知。

(做)(《答司马谏议书》)(8)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权,然后知轻重。

(权衡)(《孟子·梁惠王上》)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一般不带宾语,如果带了宾语,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说……短处)(《屈原列传》)②亲贤臣,远小人。

(亲近。

疏远)(《出师表》)③素善留侯张良。

(与……友善)(《鸿门宴》)④峨大冠、拖长绅者。

(高戴)(《卖柑者言》)⑤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看重。

轻视)(《论贵粟疏》)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尊敬)(《廉颇蔺相如列传》)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

它一般位于句子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字或“之”字。

①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达的人)(《游褒禅山记》)②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产的东西。

收入的东西)(《捕蛇者说》③惧有伏焉。

(埋伏的军队)(《曹刿论战》④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拥有的东西)(《捕蛇者说》)(2)和动词活用为名词一样,活用为名词的形容问般位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子,“之”字或数词。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汇总(共四类)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汇总(共四类)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一)名词作状语1.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活用作状语。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每天”2.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例]上食尘土,下饮黄泉(《劝学》)“向上”“向下”【总结】1.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译为“用对待……的方式”⑴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对奴隶一样)(《五人墓碑记》)2.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

译为“用……”“借助……”⑵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船:乘船)(《石钟山记》)⑶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用匣子)(《荆轲刺秦王》)⑷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目:亲眼,耳:亲耳)(《石钟山记》)3.表比喻:译为“像……一样”⑸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狐:像狐狸一样。

)(《陈涉世家》)4.表状态:译为“……地”⑹日削月割(天/月:一天天/月月地)(《六国论》)(二)名词作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总结】[规律一]名词放在“能”“可”“足”“欲”“敢”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例]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劝学》)2.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咽下)(《六国论》)[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例]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寡人之于国也》)2.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

恐怕该责备你吧?)(《季氏将伐颛臾》[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不是并列、偏正、判断等关系,而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或动补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籍吏民,封府库(籍:造册登记)(《鸿门宴》)2.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衣:穿。

怀:怀里揣着)(《廉颇蔺相如列传》)3.吾师道也(师:学习)(《师说》)[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范增数目项王。

(语文)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词类活用

(语文)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词类活用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它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体现,即此处活用彼处未必活用。

根据考纲要求,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用作使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1.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例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之归。

“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苏轼《石钟山记》——不能使(之)鸣。

“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斵(zhuó)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匠人斫削,把它弄小..,国王恼火。

“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贷。

(蒲松龄《促织》)——“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令尹南.辕.反旆。

(《左传·宣公十二年》)——“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

以膏泽..斯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二、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1.形容词用作意动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名词用作意动例如: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梳理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梳理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梳理在高考文言文的考查中,词类活用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理解和掌握词类活用现象,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文意、提高阅读和解题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就对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知识进行一次全面梳理。

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当名词处于谓语的位置,且具有动词的意义时,就活用为动词。

比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原本是“军队”的意思,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再如“籍吏民,封府库”中的“籍”,本意为“户籍”,这里用作动词,是“登记”的意思。

2、名词作状语名词在动词前,不是主语而是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等,就活用为状语。

例如“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意思是“像翅膀一样”,修饰“蔽”这个动作,表示方式。

“吾得兄事之”中的“兄”,意为“像兄长一样”,也是表示方式。

“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朝”和“夕”,分别表示时间“早上”“晚上”。

3、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比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使……称王”。

4、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如“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意思是“把……当作宾客”。

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动词就活用为名词。

例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和“北”,指的是“逃亡的人”“败逃的人”。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产生这个动作。

比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意思是“使……活下来”。

3、动词的为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是指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为宾语而发出的。

例如“等死,死国可乎”中的“死”,意思是“为……而死”。

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备了名词的特点,就活用为名词。

高考复习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课件18张)

高考复习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课件18张)
(同上)
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
《三国志·先主传》
高考复习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课件1 8张)
表示方式状 高考复习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课件18张) 态(比喻)
表示 方式 状态 (比
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 老人儿啼。 《史记·循吏列传》
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战国策·秦策》
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名词的意动用法
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主语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把宾语看
的 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篇》 意
成是名词
动 孟尝君客我。 《战国策·齐策》 所表示的
用 法Biblioteka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人或事
《伤仲永》
物。
返回本章目录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史记》
晋师军于庐柳。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项王乃引兵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
名词的使动用法
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主语
名 词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使宾语成
的 齐威王欲将孙膑。
使 动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为名词所 表示的人
用 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

或事物。
我也。 《戊午上高宗封事》
二、活用的类型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1、普通名词活用为动词 :
A、普通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B、普通名词的使动用法 C、普通名词的意动用法
2、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 :
A、方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B、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动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性和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突出的语言现象,也是古今汉语语法重要差异之一。

由于词类活用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了,所以对现代人来说,阅读古文最突出的障碍莫过于词类活用。

要透彻理解和分析词类活用,首先要了解词类,学会分析和判断词性。

一.如何分析词性词性是词在语法意义上的性别,它表示词所属的类别。

古今汉语词类的划分没有太大的差别,学会判断词性,对分析词类活用和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它可以使我们掌握句子结构,确切地理解文章。

例如:①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

舍于子夏氏。

子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

子何观焉?”(《礼记?檀弓上》)②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

(《资治通鉴》)——周:周代。

泉府:钱府。

官:官府。

售:卖出去。

例①的“与”是句尾语气词。

全句的意思是孔子办丧事的时候,有从燕国来观看的人,住在子夏家里。

子夏说:“是圣人葬一般的人吗?〔不是〕是一般的人葬圣人。

你看什么呢?”例②的“与”是动词,“给予”。

如理解为连词,“收不售与欲得”连为一句,“不售与欲得”都成了收的对象,意思也不通了。

分析词性的主要依据是看词在句子的组合能力及其充当什么成分,因此熟练掌握各类词的组合能力及造句功能是正确判断词性的基础。

组合能力指某类词可以跟什么词组合,不能跟什么词组合。

例如副词可以和形容词组合(部分副词可以和动词组合),不能同名词组合。

介词可以同名词、代词及名词性词组组合,不能同动词组合等等。

造句功能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什么成分。

例如名词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及判断句的谓语,不能充当叙述句的谓语。

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能与名词、动词、形容词组成词组充当句子成分等。

根据词造句的功能,可以将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根据词的组合关系,又可以将实词分为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五类,将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五类。

下面把各类词的主要特点作一简单介绍。

(一)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可以分为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四种。

普通名词如“人”、“妻”、“国”、“天下”、“兵”等。

专有名词如“江”(长江)、“河”(黄河)、《诗》(专指《诗经》)、“书”(专指《尚书》)、“刘备”、“戈”等。

时间名词如“今”、“昔”、“旦”、“暮”等。

方位名词如“东”、“西”、“南”、“北”、“中”、“内”、“外”等。

名词可以同形容词、介词、动词、连词等组合,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状语、定语、补语和判断句谓语,一般不能与副词组合。

例如:1、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

2、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

(《游天都》)3、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楚辞?涉江》)1、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

(《史记?项羽本纪》)——现在别人有大功却去攻击他,这样做不符合道义。

“功”受形容词“大”修辞,在句中作“有”的宾语。

“义”前边是否定副词“不”,正说明“义”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

(《游天都》)——到达天都峰旁边,沿着光滑的石板象蛇一样向上爬。

3、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楚辞?涉江》)——燕雀乌鹊,在堂前庭中筑巢呵。

巢:名词活用为动词。

(二)代词。

代替名词、名词性词组成句子的词。

分为三类:①人称代词。

②指示代词。

③疑问代词。

人称代词如“吾”、“尔”、“汝(女)”;指示代词如“是”、“此”、“彼”、“兹”等。

疑问代词如“何”、“奚”、“焉”等。

古汉语中有两类比较特殊的代词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的。

一类是无定代词“或”和“莫”;一类是辅助性代词“者”和“所”。

例如: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②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③在天者莫明于日月。

例①的“或”是肯定性的无定代词,意思是“有的人”。

例②③是否定性的无定代词;例②指代人,意思是“没有什么人”;例③指代事物,意思是“没有什么东西”。

代词的主要特点同名词,一般可以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及判断句谓语。

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人本来就有一死,有的人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比鸿毛还轻。

②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公输》)——杀了我,宋国没有人能防守,就可以去攻打了。

③在天者莫明于日月。

(《天论》)——在天上的东西没有什么比日月更明亮。

例①的“或”是肯定性的无定代词,意思是“有的人”。

例②③是否定性的无定代词;例②指代人,意思是“没有什么人”;例③指代事物,意思是“没有什么东西”。

代词的主要特点同名词,一般可以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及判断句谓语。

(三)动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以及变化的词。

根据动词后面能否带宾语,又细分为二类:①及物动词,又叫“他动词”、“外动词”。

它所表示的动作常常影响到发出动作者以外的人或事物。

例如“被坚执锐”的“被”和“执”。

②不及物词,也叫“自动词”、“内动词”,它所表示的动作仅限于动作者自身,不以动作者以外的人或事物为对象。

例如“生”、“死”、“行”等。

根据动词的作用又可以分成能愿动词和判断动词。

能愿动词一般不能独立作谓语,也不能带宾语,经常附在其他动词之前作状语,表示可能。

例如:①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张骞传》)——汉王送给王的财物,不能说尽。

②〔张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欲。

留岁余,还。

并南山,欲从羌中,复为匈奴所得。

(《张骞传》)——张骞从月氏得大夏,终究没有得到月氏明确的表示。

主了一年多,就回国。

沿着昆仑山,想从羌人居住的地方返回,又被匈奴抓住。

句中的“可”、“能”、“欲”都是能愿动词。

判断动词数量较少,多为后起。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是”字。

“是”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判断动词,而在先秦汉语中,“是”作指示代词而不作判断动词。

例如: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老虎和犀牛跑出木笼。

龟板和宝玉毁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是”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在椟中”这种情况。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判断动词有“为”、“非”。

“为”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非”是“不为”的合音,常用在否定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

例如: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是切肉的刀和板,我们是任人宰割的鱼和肉,为什么去辞别呢?②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齐桓晋文之事》)——为年老的人折个树枝,告诉人说:“〔这种事〕我做不了”。

这是不去做,不是不能做。

动词在句中经常作谓语,也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可以受副词修饰,但不能与介词结合。

例:①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孙膑》)——魏将庞涓听说齐军攻魏的国都大梁,就离开韩国返回,这时齐军已经越过国境向西推进了。

“闻”、“去”、“归”、“过”在句中作谓语。

“西”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

②学不可以已。

(《荀子?劝学》)——学习不可以停止。

“学”作主语。

③但欲求死,不服顾利害。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只愿求死,不再顾念利害。

“死”作宾语。

④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诗经?魏风?伐檀》)——不出打猎,为什么看到你家有悬挂着的貆啊。

“县”是悬的本字,在句中作定语。

⑤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之者购千金。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命令部队不要杀广武君,有能活捉他的奖赏千金。

“生”作状语。

⑥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盘庚上》)——象大火在原野上燃烧,不能接近,难道还可以扑灭吗?“灭”作补语。

上述例句中,副词修饰谓语的情况如例①的“既已”,例②的“但”、“不复”等。

如果动词前是介词,那一定是省略了介词宾语,这在下面介词部分将谈到。

(四)形容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变化状态的词,在句中经常作定语、状语、谓语。

也能作主语、宾语。

例如: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日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钴鉧潭西小丘记》)——铺着枕席躺在那里,清爽明净的景色与眼睛交谈,瀯瀯的流水声与耳朵交谈,悠然虚渺的境界与精神交谈,深沉宁静的状态与心灵交谈。

枕席:名词用作动词,铺着枕席。

谋:谋划,这里指景物与人的五官交谈。

“清泠”、“瀯瀯”、“悠然”、“虚”、“渊然”、“静”作定语。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因此用了十九年可是刀刃就象刚在磨刀石上磨过的一样锋利。

“新”作状语。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与徐公哪一个漂亮?“美”作谓语。

治乱,天邪?(《天论》)——安定与动乱是天决定的吗?“治乱”作主语。

形容词作宾语时名词意味很浓。

例如籴贱贩贵。

(杨恽《报孙会宗书》)——买贱〔的东西〕,卖贵〔的东西〕。

形容词可以受副词修饰。

例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师说》)——因此聪明的人更加聪明,愚笨的人更加愚笨。

副词“益”修饰形容词“圣”、“愚”。

(五)数量词。

数量词是表示事物数目与单位的词,在句中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这同现代汉语基本相同。

需要注意的是古汉语表动量的数词一般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

例如:有奇景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游天都》)——有这样奇异的景象,上次没有探访一下,这次游览又快慰又惭愧。

(六)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副词能修饰动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

在句中经常充当状语,也作补语。

例如:①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许弗许。

(《郑伯克段于鄢》)——〔武姜〕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

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答应。

②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见蛟龙。

(《论衡?别通》)——到浅的水流中去的人能见到小虾,到稍深一些水流中去就能见到鱼客,到最深的水流中去就能见到蛟龙。

③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您美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甚”作补语。

(七)介词。

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所、时间等意义的词。

根据介词结构的意义和它们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原因介词、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

介词结构主要充当句子的状语和补语。

起到修饰和补充作用。

①若之何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鞌之战》)——怎么能因为受伤使国君战事失败呢?②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五蠹》)——现在想用先王的政治措施治理当世的百姓,都是守株待兔一类的事情。

③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报任安书》)——我所以暗自忍辱苟活下来,幽禁在污秽的监狱之中而不自杀,是因为我遗憾我的心愿没有完全实现,这样鄙贱无知地死去,我的文章著述便不能传扬到后世。

④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为早与之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