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喻山水翻译不删

合集下载

《诸子喻山水》文言文字词整理

《诸子喻山水》文言文字词整理
(那么我们到底)从水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3.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取是,“之”作标志)
有本源的(便)像这样,得到这一点(就)罢了。
4.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莫能胜之)
然而(当水)冲击坚强的东西(时),(却)没有能够胜过它的。
(六) 定语后置:
源泉混混。(混混源泉)
2. 仁者寿 延年益寿
3. 动善时 把握时机
4.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成王
5. 以其善下之 处……下游
(二) 名词活用作状语:
1. 不舍昼夜 从早到晚
2. 七、八月之间雨集 在七八月
(三) 意动用法:
1. 君子耻之 以……为耻
2.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觉得……变小
5. 善
பைடு நூலகம்
上善若水 好的行为典范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善于
6. 动
知者动 活跃的思维
动善时 行动
7. 下
以其善下之 处……下游
水之形避高而趋下 低处
8. 厌
明主不厌人 嫌弃
士不厌学 厌倦
四.词类活用:
(一) 名词活用作动词:
1. 知者乐 感到快乐
2. 苟为无本。
假如是(在)没有源头(的情况下)。
(二) 被动句:
1. 沟浍皆盈。
大大小小的沟都被注满。
2.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
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
3.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太阳月亮有光辉的形象,(就连)小缝隙(也)一定被它们照射到。
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并坚守理想),所以,(就)与道义(更)

诸子喻山水(1)

诸子喻山水(1)

孔子与《论语》: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 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 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朱熹把它和 《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 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诸子喻山水
初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特殊字的读音和意义: 虽覆一篑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乐,仁者寿
通假字:
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必:通毕,尽,完全
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知者乐水 词类活用:
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厌:通“餍”,满足
孙子与《孙子兵法》 孙子,名武,字长卿,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 因齐国发生内乱投奔吴国,被吴王任命为将。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兵书,相传 为孙武所著。现存《孙子兵法》有十三篇,所包含 的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和辩证法观点,对当今世界的 军事、情报、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仍然具有现实 的指导意义。
管仲与《管子》
管仲(约公元前730年—公元前645年), 名夷吾,字仲,谥号敬。春秋初期齐国政 治家、军事谋略家。因助齐桓公成为“五 霸”之一,而被尊称为仲父。

事情的成败在于人的作为。做事中 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努力进取,终将 获得成功。关键不在力量大小,而在于 意志是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 圣。
圣明的君主不嫌弃百姓,所以能够聚集众多的臣民; 读书人不厌倦学习,所以能够达到圣人的境界。
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 聪明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活跃,仁 德的人沉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一去不复返的光阴就像这河水啊,日日夜夜不停地流 去!

诸子喻山水

诸子喻山水

《诸子喻山水》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

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

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韩非子·大体》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势解》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论语·雍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论语·子罕》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八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第66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78章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虚实篇〉本文常识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崇明区高二语文上册 第14课《诸子喻山水》文言整理 华东师大版(2021年整理)

崇明区高二语文上册 第14课《诸子喻山水》文言整理 华东师大版(2021年整理)

上海市崇明区高二语文上册第14课《诸子喻山水》文言整理华东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上海市崇明区高二语文上册第14课《诸子喻山水》文言整理华东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上海市崇明区高二语文上册第14课《诸子喻山水》文言整理华东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诸子喻山水》文言文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必”同“毕",尽。

2.知者乐水“知”同“智”,智慧。

3.源泉混混“混混”同“滚滚”。

4.是之取尔“尔”同“耳”,罢了。

5.正善治“正”同“政”,为政。

二.古今异义:1.未.成一篑古义:差,今义:未来。

2.虽.覆一篑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太山不立..好恶古义:没有,今义:不树立.4.江海不择..小助古义:不加选择,今义:不选择.5.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古义:君主、气魄, 今义:年长的人。

7.下.无伏怨之患古义:臣民,今义:下面.8.上下交朴..古义:都返朴归真, 今义:交往、朴素. 9.以道为舍.古义:归宿, 今义:舍弃。

10.海不辞.水古义:拒绝,今义:辞别。

11.明主不厌.人古义:嫌弃,今义:讨厌.12.何取.于水也古义:得到, 今义:录取。

13.盈科.而后进..古义:坎、再往前流,今义:科学、后来进步。

14.放.乎四海古义:到达,今义:开放。

15.苟.为无本古义:假如,今义:苟且。

16.故声闻.过情.古义:名声,实际;今义:见闻,感情.17.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古义:游学,今义:游玩.18.容光..必照焉古义:小缝隙,今义:容纳。

19.不盈科不行..古义:不向前流, 今义:没有能力,不可以。

诸子喻山水的原文_译文_启示

诸子喻山水的原文_译文_启示

诸子喻山水的原文_译文_启示《诸子喻山水》是一篇从先秦诸子著作中选取的有关章节组合而成的课文,以山水为中心,设喻说理,展示了诸子对大自然的思考和感悟,蕴含了许多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人生真谛。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目录诸子喻山水的原文先秦:先秦诸子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

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

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韩非子·大体》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势解》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论语·雍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论语·子罕》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八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第66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78章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诸子喻山水

诸子喻山水

• 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 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 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 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 定要观赏它的波澜。日月都有光,细小的缝隙必定 都照到。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 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
•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意动 以· · · · · · 为小 • 日月有明:形作名 光辉 • 观有术,必观其澜:方法 •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介词 被 •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 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
• 以“登山”“观海”喻“游于圣人之门”, 表达为人,治学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 然后以“观水有术”推进一层,说明治学基 础要扎实,要循序渐进,逐步通达。
诸子喻山水
孟子篇
比喻
本体: 要不断积累知识 喻体:源头有水,才能昼夜不停流
孟子·离娄下
• 用水喻人品学识,强调务本求实,反对一个 人的名誉声望与实际不符,要求人们像水一 样,有永不枯竭的生命活力,不断进取,循 序渐进,自强不息。
•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 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 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 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 尽 心上》

《诸子喻山水》原文、注释、译文

《诸子喻山水》原文、注释、译文

《诸子喻山水》原文、注释、译文【原文】《诸子喻山水》子曰:“譬如①为山②,未成一篑③,止,吾止④也。

譬如平地⑤,虽覆⑥一篑,进⑦,吾往⑧也。

”(《论语·子罕》)上不天则下不遍覆⑨,心不地则物不必⑩载。

太山(11)不立好恶(12),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13)。

故大人(14)寄形于天地(15)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16)而国家富。

上无忿怒之毒(17),下无伏(18)怨之患。

上下交(19)朴(20),以道为舍(21)。

故长利(22)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23)于后,治(24)之至(25)也。

(《韩非子·大体》)海不辞(26)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27)不厌(28)人,故能成其众(29);士不厌(30)学,故能成其圣(31)。

(《管子·形势解》) 子曰:“知(32)者乐(33)水,仁者乐山;知者动(34),仁者静(35);知者乐(36),仁(37)者寿(38)。

”(《论语·雍也》)子在川上(39)曰:“逝者(40)如斯(41)夫,不舍(42)昼夜。

” (《论语·子罕》) 徐子(43)曰:“仲尼亟(44)称(45)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46)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47),不舍昼夜,盈(48)科(49)而后进,放(50)乎(51)四海。

有本(52)者如是(53),是之取(54)尔(55)。

苟(56)为无本,七、八月(57)之间雨集,沟浍(58)皆盈(59);其涸(60)也,可立而待(61)也。

故声闻(62)过(63)情(64),君子耻(65)之。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孔子登东山(66)(66)而小(67)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68),游(69)于圣人(70)之门者难为言(71)。

观水有术(72),必(73)观其澜(74)。

日月有明(75),容光(76)必照焉(77)。

诸子喻山水翻译不删

诸子喻山水翻译不删

子曰:“譬如为山,孔子说:“比如(用土)堆山,未成一篑,(篑:音kuì,土筐)只差一筐土就堆成,止,吾止也;判断句,标志“…….,……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平地,譬如平整土地,虽覆一篑,即使才倒下一筐,进,吾往也。

判断句,标志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评析】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

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原文2】上不天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则下不遍覆,那么就不能向下覆盖整个世界;心不地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则物不必载。

通假字,“必”通“毕”,完全那么就不能完全负载万物。

太山不立好恶,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之心(都能容纳),故能成其高;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不择小助,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都能包容),故能成其富。

所以能够形成它的浩瀚。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天地,名词作状语,像天地一样)(形,形体)所以君主的气魄像天地那样宏大,而万物备,因而万物齐备;历心于山海(山海,名词作状语,像山海一样)心胸像山海那样宽广,而国家富。

因而国家富足。

上无忿怒之毒,君主没有因愤怒而残害臣民,下无伏怨之患,(伏,潜伏)臣民没有因积怨而产生对君主的祸患;上下交朴,(交,同;朴,纯朴)君主和臣民都返朴归真,以道为舍。

把道作为归宿。

故长利积,所以长远的利益积聚了,大功立,巨大的功业建立了,名成于前,(介词结构后置,“名成〈于前〉”即“名【于前】成”)名望在生前树立,德垂于后,(介词结构后置,“德垂〈于后〉”即“德【于后】垂”)恩德在后世流传,治之至也。

(治,天下安定;至,最)判断句,标志“…….,……也”这是国家大治的最高境界。

【原文3】海不辞水,大海不拒绝(各种各样的)水,故能成其大;所以能够成就它的博大;山不辞土石,大山不拒绝(形形色色的)土石,故能成其高;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峻;明主不厌人,(“厌”,通假字,通“餍”,满足)贤明的君主不满足百姓(人口数量多),故能成其众;(形容词作名词,众,众多的臣民)所以能够聚集他的众多的臣民;士不厌学,(“厌”,通假字,通“餍”,满足)读书人不满足学习,故能成其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1】
子曰:“譬如为山,
孔子说:“比如(用土)堆山,
未成一篑,(篑:音kuì,土筐)
只差一筐土就堆成,
判断句,标志“…….,……也”
(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
譬如平地,
譬如平整土地,
虽覆一篑,
即使才倒下一筐,
进,吾往也。

判断句,标志
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评析】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
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

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原文2】
上不天
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
则下不遍覆,
那么就不能向下覆盖整个世界;
心不地
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
则物不必载。

通假字,“必”通“毕”,完全
那么就不能完全负载万物。

太山不立好恶,
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之心(都能容纳),故能成其高;
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
江海不择小助,
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都能包容),
故能成其富。

所以能够形成它的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
(天地,名词作状语,像天地一样)(形,形体)
所以君主的气魄像天地那样宏大,
而万物备,
因而万物齐备;
历心于山海
(山海,名词作状语,像山海一样)心胸像山海那样宽广,
而国家富。

因而国家富足。

上无忿怒之毒,
君主没有因愤怒而残害臣民,
下无伏怨之患,(伏,潜伏)
臣民没有因积怨而产生对君主的祸患;上下交朴,(交,同;朴,纯朴)君主和臣民都返朴归真,
以道为舍。

把道作为归宿。

故长利积,
所以长远的利益积聚了,
大功立,
巨大的功业建立了,
名成于前,
名望在生前树立,
德垂于后,
恩德在后世流传,
治之至也。

(治,天下安定;至,最)
判断句,标志“…….,……也”
这是国家大治的最高境界。

【原文3】
海不辞水,
大海不拒绝(各种各样的)水,
故能成其大;
所以能够成就它的博大;
山不辞土石,
大山不拒绝(形形色色的)土石,
故能成其高;
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峻;
明主不厌人,
(“厌”,通假字,通“餍”,满足)
贤明的君主不满足百姓(人口数量多),
故能成其众;
(形容词作名词,众,众多的臣民)
所以能够聚集他的众多的臣民;
士不厌学,
(“厌”,通假字,通“餍”,满足)
读书人不满足学习,
故能成其圣。

(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的境界)
所以能达到他圣人的境界。

【原文4】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通假字,通“智”,音zhì聪明;乐,古音yào,喜爱)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
知者动,(…者,…的人)
聪明的人(好)动,
仁者静;
仁德的人(喜)静;
知者乐,
聪明的人快乐,
仁者寿。


仁德的人长寿。

【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原文5】
子在川上曰:
孔子在河边说:
“逝者如
(…者,…的时光)
“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
不舍昼夜。

”(舍,停留,止息)
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原文6】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
徐子(徐辟)问(孟子):“孔子多次对水称赞,
曰:‘水哉,水哉!’
说‘水啊!水啊!’,
(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何取〈于水〉”即“【于水】何取也”)(可是)他从水那里取法什么呢?”
孟子曰:“源泉混混,
(“混混”,通假字,通“滚滚”)
孟子回答说:“有源泉的水都是滚滚而来,
不舍昼夜,
不分昼夜,
盈科而后进,
(“科”,坎,坑)
(而,承接关系连词)
把低洼之处注满,又然后继续向前进,
放乎四海。

(“乎”,通假字,通“于”)
最终到达了大海。

有本者如是,(者,…的东西)
有本源的事物都像这样,
是之取尔。

(“尔”,通假字,通“耳”,“罢了”)
之.,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就取法他这一点罢了。

无本,(判断句,标志“为”)
如果是没有本源的事物,
七八月之间雨集,(之.,音节助词)
(就像)七八月之间的雨水(落下来)汇集(在一起),沟浍皆盈,
大大小小的沟渠(一时间也)都注满了;
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但是它一会儿就干涸了。

故声闻过情,
所以名誉超过实际,
君子耻之。

”(耻,以…为耻,以…为耻辱,意动用法,)君子以这为耻辱。

【原文7】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以…为小,意动用法)
(而,承接关系连词)
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便觉得鲁国变小了,
登泰山而小天下。

(小,以…为小,以…为小,意动用法)
(而,承接关系连词)
登上了泰山,便觉得天下变小了。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于,在)
所以在大海看过的人,别的水难以吸引他了;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别的言论难以吸引他了。

观水有术,
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
必观其澜。

必定要观赏它的(壮阔的)波澜。

日月有明,
太阳月亮有光辉,
容光必照焉。

(连)一点儿细小的缝隙(都)必定照到它。

流水之为物也,
(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流水三是流水这东西,
不盈科不行;
不把洼地流满,(就)不再(向前)流淌;
君子之志于道也,
(介词结构后置,君子之志于道也,君子【于道】有志)(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君子有志于道,
不成章不达。


不到一定的阶段,就不能通达。


【原文8】
“上善若水。

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善于帮助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

(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故几于道。

所以(它)接近于道。

居善地,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
心善渊,
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
与善仁,
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
言善信,
言语要(像水那样)诚信,
正善治,
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
事善能,
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
动善时。

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

夫唯不争,故无尤。


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过失。

(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
【原文9】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所以,…的原因)
(者,语气词,引出原因、解释等)
江海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的原因,
以其善下之,(下,名词作动词,处在下游)
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
故能为百谷王。

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

(大江大海能成为百川汇集之地的原因,是因为它所处在低下的位
置,因此成为百川之王。

)
【原文10】
介词结构后置,“天下莫柔弱〈于水〉”,
即“天下莫〔于水〕柔弱”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的了,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然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胜过水,
以其无以易之。

这是因为任何东西都不能能替代它。

弱之.胜强,(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柔之.胜刚,(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弱、强、柔、刚”,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名词
弱小的胜过强大的,柔弱的胜过刚强的,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省略句,省略代词“之”
天下没有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但是没有谁能够实行这个道理
【原文11】
夫兵形象水。

(课文的标点有些不妥)
用兵的规律就像流水,
水之形,避高而趋下;(课文的标点有些不妥)
“高”,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水的流动,是避开高处流向低处;
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课文的标点有些不妥)
作战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之处而攻击它的弱点。

水因地而制流,
水根据地势的高低而控制流向,
兵因敌而制胜。

作战根据(不同的)敌情因而夺取胜利。

故兵无常势,
所以用兵打仗没有固定的模式,
水无常形。

流水没有固定的形态。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
能够根据敌情变化因而(灵活机动地)取得胜利,谓之神。

(就)叫做用兵如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