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检查临床意义ppt课件
合集下载
血液常规检查PPT课件.ppt

血液分析仪法 最新血液分析仪,采用流式 细胞法也可对Ret作分类计数,并提供与 网织红细胞相关的多个参数:
LFR、MFR、HFR 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eticulocyte maturity
index, RMI)RMI=(MFR+HFR)/LFR×100
网织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reticulocyte count
(9) 缗钱状红细 胞(rouleaux formation):见于 血浆中纤维蛋白原 和免疫球蛋白增高 性等疾病。
( 10 ) 裂 红 细 胞 (schistocyte) : 红 细 胞 碎片(cell fragments),有各种形态 如刺形(burr)、盔形(helmet)等。见于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 贫血、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巨 幼细胞性贫血、严重烧伤。正常人<2%。
<32
缺
四 、 红 细 胞 沉 降 率 (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简称血沉)
手工法:指离体抗凝血静置 后,红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沉 降的速度。
血沉过程一般分为3期: 缗钱状红细胞形成期:一般要经过数 分钟至10min 快速沉降期:形成缗钱状红细胞以等 速下降,约40min 细胞堆积期:又称缓慢沉积期或挤紧 期,此时红细胞堆积在试管底部。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库欣病),可能与 皮质激素刺激骨髓使红细胞生成偏高有 关、药物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雄激 素等。
(3)相对性红细胞增多
(三)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 Ret,RET)计数
网织红细胞reticuBiblioteka ocyteMiller窥盘
LFR、MFR、HFR 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eticulocyte maturity
index, RMI)RMI=(MFR+HFR)/LFR×100
网织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reticulocyte count
(9) 缗钱状红细 胞(rouleaux formation):见于 血浆中纤维蛋白原 和免疫球蛋白增高 性等疾病。
( 10 ) 裂 红 细 胞 (schistocyte) : 红 细 胞 碎片(cell fragments),有各种形态 如刺形(burr)、盔形(helmet)等。见于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 贫血、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巨 幼细胞性贫血、严重烧伤。正常人<2%。
<32
缺
四 、 红 细 胞 沉 降 率 (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简称血沉)
手工法:指离体抗凝血静置 后,红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沉 降的速度。
血沉过程一般分为3期: 缗钱状红细胞形成期:一般要经过数 分钟至10min 快速沉降期:形成缗钱状红细胞以等 速下降,约40min 细胞堆积期:又称缓慢沉积期或挤紧 期,此时红细胞堆积在试管底部。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库欣病),可能与 皮质激素刺激骨髓使红细胞生成偏高有 关、药物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雄激 素等。
(3)相对性红细胞增多
(三)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 Ret,RET)计数
网织红细胞reticuBiblioteka ocyteMiller窥盘
血液常规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PPT

03
血液常规检验在感染性疾病、贫血、血液系统疾病等领域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的疾病风险,为患者提供早期治疗和干预的机会。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液常规检 验项目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未来可以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检验 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为临床提供更加准
血小板计数
总结词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止血和血栓形成风 险的重要指标。
详细描述
血小板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血小 板的数目,正常参考值一般为 100~300 × 10^9/L。血小板计数减 少可能增加出血风险,而增多则可能 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红细胞压积
总结词
红细胞压积是评估贫血和红细胞异常疾病的间接指标。
血液常规检验项 目及临床意义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血液常规检验项目 • 临床意义 • 血液常规检验的注意事项 • 结论
01
CATALOGUE
引言
血液常规检验的重要性
血液常规检验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基础检查项目之一,通过对血液中各种成分的 检测,可以了解机体的生理状态和疾病情况,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 供重要依据。
THANKS
感谢观看
详细描述
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目,正常参考值 一般为男性4.0~5.5 × 10^12/L,女性3.5~5.0 × 10^12/L 。红细胞计数减少通常提示贫血,而增多则可能表示红细胞 增多症或其他疾病。
白细胞计数
总结词
白细胞计数是评估感染、炎症、免疫系统疾病等的重要依据。
详细描述
预防与治疗建议
根据医生建议,采取必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以维护身体健康。
诊断学血液一般检查课件-PPT

lymphocytosis
neutrophil
Neutrophil的核象变化 成熟池 maturation pool
MCV= 【 reference interval 】
【 type of Ret 】 生理功能 参与超敏反应。
每升blood中RBC比积
每升blood中RBC个数 Clinical significance
(二)、 reduced of RBC HGB
Anemia 指RBC、HGB、HCT低于参考范围下限
轻度anemia
•Anemia 分级
中度anemia 重度anemia
成年男性Hb值 91-120 g/L
成年女性Hb值 81-110 g/L 成年男性Hb值 61-90g/L 成年女性Hb值 61-80g/L 男性、女性Hb值 31-60g/L
The first section Parameters of RBC
(MCV,平均RBC容积)
造血功能开始恢复的较敏感指标
可吞噬和杀灭EB病M毒CV、•结指核杆每菌个、麻RB风C杆的菌平、均沙门体菌积、布,斯菌飞、疟升原(虫f和l)弓形体(1等L病=原体10。15fl)。
每升blood中Hb含量
男性、女性Hb值 低于30g/L
使血循环中EOS附着于小血管壁并向组织浸润,从而使循环血EOS减低。
(fl)
五、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mean corpuscular volume) re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RDW
1. 红细胞起源及发育: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起源于骨髓红系 祖细胞,在EPO作用下分化为原始、早幼、中幼、晚幼、网 织、成熟红细胞。该过程约需5天,一个原红可生成8—16 个成红。
血常规检查及临床意义最新PPT课件

退行性左移:WBC不增高甚至减少者 如再障 2)核右移:分叶核粒细胞过多
主要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感染恢 复期等
d.中性粒细胞常见的形态异常
?
1)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 细胞大小不均 中毒性颗粒 空泡形成 核变性
2)巨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 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3)棒状小体(Auer小体)
只见于白血病细胞中
(三)红细胞血红蛋白分布宽度 (HDW)的临床意义
用于诊断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 多症 镰刀状红细胞贫血 β -海洋性贫血
(四)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测定 的临床意义 鉴别血小板减少的病因 鉴别骨髓增生性疾病与反应性 血小板增多 提示骨髓功能恢复的预后价值 与血小板体外功能明显相关
二 白细胞分类技术的进展
多症)
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3)CMV感染和其它病毒感染
b.淋巴细胞减少症
见于何杰金氏病;SLE;AIDS等。
c.异形淋巴细胞
见于感染;药物过敏;免疫性疾病等
E.单核细胞(monocyte)
正常值 2-6% 100-600/ mm3
?功能 抵抗感染;吞噬功能;产生干扰素
诱导免疫反应;调节白细胞生成等
临床意义
4)球形包涵体
见于严重感染
5)其它:与遗传有关的异常
B.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 正? 常值 0.5-5% 临床意义 a.增多 >5%或 >0.5x109/L b.减少 影响因素
C.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 正常值 0-1% 临床意义 a.增多 白血病 b.减少
C. 组织肥大细胞的存在 过敏 哮 喘等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血常规检查及临床意义
主要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感染恢 复期等
d.中性粒细胞常见的形态异常
?
1)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 细胞大小不均 中毒性颗粒 空泡形成 核变性
2)巨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 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3)棒状小体(Auer小体)
只见于白血病细胞中
(三)红细胞血红蛋白分布宽度 (HDW)的临床意义
用于诊断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 多症 镰刀状红细胞贫血 β -海洋性贫血
(四)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测定 的临床意义 鉴别血小板减少的病因 鉴别骨髓增生性疾病与反应性 血小板增多 提示骨髓功能恢复的预后价值 与血小板体外功能明显相关
二 白细胞分类技术的进展
多症)
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3)CMV感染和其它病毒感染
b.淋巴细胞减少症
见于何杰金氏病;SLE;AIDS等。
c.异形淋巴细胞
见于感染;药物过敏;免疫性疾病等
E.单核细胞(monocyte)
正常值 2-6% 100-600/ mm3
?功能 抵抗感染;吞噬功能;产生干扰素
诱导免疫反应;调节白细胞生成等
临床意义
4)球形包涵体
见于严重感染
5)其它:与遗传有关的异常
B.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 正? 常值 0.5-5% 临床意义 a.增多 >5%或 >0.5x109/L b.减少 影响因素
C.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 正常值 0-1% 临床意义 a.增多 白血病 b.减少
C. 组织肥大细胞的存在 过敏 哮 喘等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血常规检查及临床意义
临床检验项目临床意义培训课件

2、滋养层细胞肿瘤诊断及预后,如葡萄 胎、绒毛膜上皮癌以及男性睾丸畸胎瘤 的诊断。
3、协助诊断异位妊娠以及流产;
4、其它,脑垂体疾病、甲亢、子宫内膜 增生、宫颈癌以及卵巢囊肿等可出现阳 性。
临床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24
•
第三部分:凝血检查
临床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25
• 凝血功能检验
•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参考9~12s
• 减低见于糖尿病、痛风、酸中毒、慢性肾小球 肾炎等。
临床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14
• 尿比重
•
正常 1.005~1.035
• 增高:尿少时,见于急性肾炎高热 心功能不全 脱水等;尿量增多同时~增加,常见于糖尿病。
• 比重降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 尿崩症 等
• 连续测定尿比重比一次测定要更有价值。
临床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19
尿白细胞
阳性见于泌尿系的炎症、结石等。 摄入呋喃妥因可出现假阳性;摄入大量 维生素C、庆大霉素、头孢氨苄等可出现 假阴性。
临床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20
尿潜血
泌尿系炎症、结石、肿瘤、结核等。 摄入氧化剂药物可出现假阳性,摄入维 生素超过100mg/L或尿中出现大量蛋白 质、葡萄糖时会出现假阳性。
• INR是用于检测口服抗凝药的首选指标,以 INR2.0-3.0为宜。
临床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26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参考28~32s
用于检测肝素的首选指标,在使用肝素 治疗时,检测药物量,一般以维持结果 为基础的2倍左右(1.5-3.0倍)为宜 (75-100s)。
临床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27
•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 参考200~400g/L
3、协助诊断异位妊娠以及流产;
4、其它,脑垂体疾病、甲亢、子宫内膜 增生、宫颈癌以及卵巢囊肿等可出现阳 性。
临床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24
•
第三部分:凝血检查
临床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25
• 凝血功能检验
•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参考9~12s
• 减低见于糖尿病、痛风、酸中毒、慢性肾小球 肾炎等。
临床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14
• 尿比重
•
正常 1.005~1.035
• 增高:尿少时,见于急性肾炎高热 心功能不全 脱水等;尿量增多同时~增加,常见于糖尿病。
• 比重降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 尿崩症 等
• 连续测定尿比重比一次测定要更有价值。
临床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19
尿白细胞
阳性见于泌尿系的炎症、结石等。 摄入呋喃妥因可出现假阳性;摄入大量 维生素C、庆大霉素、头孢氨苄等可出现 假阴性。
临床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20
尿潜血
泌尿系炎症、结石、肿瘤、结核等。 摄入氧化剂药物可出现假阳性,摄入维 生素超过100mg/L或尿中出现大量蛋白 质、葡萄糖时会出现假阳性。
• INR是用于检测口服抗凝药的首选指标,以 INR2.0-3.0为宜。
临床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26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参考28~32s
用于检测肝素的首选指标,在使用肝素 治疗时,检测药物量,一般以维持结果 为基础的2倍左右(1.5-3.0倍)为宜 (75-100s)。
临床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27
•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 参考200~400g/L
血液检查精品PPT课件

正常红细胞
红细胞
双凹圆盘形,直径6~9μm,平均7.5μm 平均生存时间为120d 由珠蛋白、亚铁血红素组成 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降解破坏
红细胞生理功能
作为呼吸载体
一、血液一般检查
• (一)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
【参考值】 RBC
Hb
• 成年男性 (4.3~5.8)×10 12/L 130~175g/L
性增高
中性粒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
• 2.病理变化 (1)增多 1)急性感染:化脓性球菌感染,最为常见。 2)急性中毒:代谢紊乱所至的中毒、急性化学 药物中毒、生物中毒 3)急性大出血:1-2h迅速升高 4)严重的组织损伤或急性溶血:手术、烧伤 5)白血病及恶性肿瘤:特别是消化道肿瘤。
中性粒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
(四)血小板
• 1、血小板计数(PLT) (125~350)×109/L • 【临床意义】 • 1. 生理性变化:午后、进食、运动、冬季、妊娠中
后期 • 2.病理性变化: • ⑴增多:>400×109/L • ① 原发性增多:见于慢粒、脾切除术后 • ②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急性出血、溶血性贫
血 某些癌症患者
【临床意义】
• 1、增多:红细胞增高的原因--- HCT( 红细胞 比容)增高
(1)HCT掌握血液稀释程度的可靠指标 作为补液的依据。
(2)HCT是判断血液粘稠度的指标,HCT增高 可致全血粘度增加—缺氧和易致血栓形成。
• 2、减少:各种贫血和血液稀释。
红细胞三种平均值
• 1. MCV(红细胞平均容积): 是指每一个红细胞的平均体 积,以飞升(fl)为单位。
敏 • 3)皮肤病:湿疹、银屑病 • 4)某些传染病 • 5)血液病和恶性肿瘤 • 6)其他:脑垂体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 ⑵减少:急传、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长期使
.血液常规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精品PPT课件

(一)中性粒细胞(N)
• 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0.50~0.70(50%~
70%)。
• [结果判断] • ⒈生理性变化 正常生理情况下,外周血中
白细胞数量一日之内也有波动,下午比早 晨高;饱食、情绪激动、剧烈运动、高温 或严寒状态下,新生儿、月经期、妊娠5个 月以上及分娩时都可见白细胞增高。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白细胞
• ⒈生理性变化 • 增多:
①日间变化:早晨较低,下午较高;在静息 状态时白细胞数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 情绪激动、剧烈运动、恐惧、冷水浴后, 白细胞总数可显著增高;
②年龄:幼龄白细胞数高; ③妊娠末期、分娩期、月经期、白细胞总数
增加。
白细胞
• ⒉病理性变化 • 增多:
常见于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失血、手术 创伤后、尿毒症、血液病、中毒、严重烧伤等。
术后严重组织损伤,以及应用肾上腺 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三)嗜碱粒细胞(B)
• B数量很少,在正常动物外周血中,用一般的白
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很难见到,占白细胞0~ 0.01(0~1%)。目前常用直接计数的方法有两 种;甲苯胺蓝法和中性红法。这两种方法操作完 全一致,将血液稀释成一定倍数,用显微镜进行 计数,即可直接求得每升血液中嗜碱性粒细胞数。
血液常规检验项目 及临床意义
2015-8-13 xx
白细胞计数(WBC)
• 周围血中的白细胞包括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
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均 起源于多能干细胞。它们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机 制消灭病原体,消除过敏原和参加机体的免疫反 应,产生抗体,从而保证了人体的健康。
• 白细胞计数方法目前使用的有两种:
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血液检验ppt课件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是评估感染、炎症等的重要指标。正常值范围为 4.0-10.0x10^9/L。
白细胞分类
通过显微镜检查白细胞形态,将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 巴细胞、单核细胞等,有助于鉴别感染类型和疾病进程。
血小板计数
•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评估出血风险和凝血功能的重要指 标。正常值范围为100-300x10^9/L。
血液检验ppt课 件
目录
• 血液检验概述 • 血液检验的指标 • 血液检验的临床应用 • 血液检验的注意事项
01
CATALOGUE
血液检验概述
血液检验的定义和目的
定义
血液检验是通过采集人体血液样本, 利用实验室技术和设备进行检测和分 析,以评估人体健康状况和诊断疾病 的过程。
目的
血液检验主要用于诊断、监测和治疗 各种疾病,如贫血、感染、糖尿病、 肝病、肾病等,同时也可以评估人体 的营养状况和生理功能。
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02
CATALOGUE
血液检验的指标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计数是评估贫血、红细胞 增多症等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指 标。正常值范围为男性4.05.5x10^12/L,女性3.54.5x10^12/L。
血红蛋白测定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 ,负责运输氧气。正常值范围为 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评估肝脏功能;检测尿素氮、肌酐等指标,评估肾脏功能。 异常结果提示肝、肾疾病可能。
肝、肾疾病的监测
定期检测相关指标,观察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注意事项:最佳采样条件是固定膳食和稳定体重3周,取血前空腹12小时,禁食不禁水。
.
18
• 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 正常参考值:1.0—1.7 mmol/L
• 临床意义: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可见于急慢性肝病,急性应急反应(心肌梗塞、外科手术、损 伤),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低,慢性贫血等。
②慢性肝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实质细胞受损,常见白蛋白减少和球蛋白 (主要是γ球蛋白)增加,A/G比值下降。随病情加重而出现A/G比值倒置,此时提示肝功 能严重损害。白蛋白持续下降者多预后不良;治疗后白蛋白上升,说明治疗有效;白蛋白减 少到30g/L以下,易产生腹水。
③肝外疾病:总蛋白或白蛋白减少可见于蛋白质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大面积烧伤等; 蛋白质分解过盛,如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蛋白质摄入不足,如慢性营养障碍等。 球蛋白增加:可见于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γ球蛋白单克隆增生,如多发性骨 髓瘤;慢性感染,如黑热病、血吸虫病等。
• 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血液检查临床意义
.
--康复理疗科
1
白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
2
.
3
.
4
.
5
.
6
红细胞的检测和血红蛋白的测定
•
(1) 红细胞计数(RBC) (单位:10^12/L)
•
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
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
骨髓造血功能评价:造血功能抑制时,MPV和PLT呈持续减低趋势,功能抑制严重,MPV越小;造血功 能恢复时,MPV增高先于PLT升高。
MPV增大:巨血小板综合症等。 反应性血小板增多,如感染、手术等,MPV正常。
(3) PCT-血小板比容 凡是PLT和(或)MPV增高,均可导致PCT增大,如原发性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 注意:样品采集后尽快分离血清,防止甘油三脂水解。
• 2.总胆固醇(CHOL)
• 正常参考值:2.33—5.69 mmol/L
• 临床意义:胆固醇增加见于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症、总胆固醇阻塞及黏液性水肿。在恶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血清胆固醇含量降低。其他如感染、营养不良等情况下胆固醇总 量常见于降低。
再生之后、甲状腺功能低下;小于正常值,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全身性溶血性贫血。
•
(4) 红细胞分布宽度 (单位:%)
•
大于正常值,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与疗效观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贫血的分类;小于正常值,
比正常人的红细胞更整齐,临床意义不大。
.
7
• (5) 血红蛋白浓度(HGB) (单位:g/L) :
.
16
脂类代谢功能检测
.
17
• 1.甘油三脂(TG) • 正常参考值:0.3—1.7 mmol/L
• 临床意义:甘油三脂升高与冠心病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原发性高脂血症、肥胖症、动脉硬化、阻塞 性黄疸、糖尿病、极度贫血、肾病综合症、胰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长期饥饿及高脂饮食后均可增 高。饮酒后可使甘油三脂即性升高。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肝功能严重损 伤等。
(4) PDW-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增大有意义,血小板体积大小越是不均一,PDW越大。临床意义待进一步 研究。
(5) P-LCR-大型血小板比率 血小板可分为小、中、大、巨型四种。大血小板增多主要见于特发性血小板 减少性紫癜;巨血小板增多见于巨血小板综合症。
需要检查的人群:有软弱无力疲乏、困倦,皮肤、黏膜苍白,心悸,头晕、头痛、耳鸣、眼花、注 意力不集中、嗜睡症状的人群。
(2) 红细胞压积(HCT) (单位:%)
•
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脱水、大面积烧伤,补液的参考值;小于正常值,
贫血,出血。
•
(3)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单位:fL)
•
大于正常值,营养不良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酒精性肝硬化、胰外功能不全、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
.
13
.
14
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测项目
值测定
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球蛋白比
.
15
• 临床意义:
①急性肝脏损伤早期或局灶性肝脏损伤等轻度肝损害时,自蛋白(A)可正常或轻度下降、球 蛋白(G)可轻度升高、TP和A/G均可正常。亚急性重症肝炎早期多数TP为明显下降,而γ球蛋白增加;晚期发生肝坏死,TP明显下降。
•
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
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 (6)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单位:pg)
•Leabharlann 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
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 (7)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单位:g/L)
•
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
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
8
.
9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
10
血小板检测临床意义
.
11
(2) MPV-平均血小板体积
血小板减少症的鉴别:脊髓造血功能受损时,MPV和PLT均减低:血小板破坏增多如ITP,MPV可增大; 若脾切除,MPV和PLT均可升高。
.
12
红细胞沉降率
•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它受多种因素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如血浆中纤维 蛋白原或球蛋白增加或清蛋白减少;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红细胞减少时血沉加快,球形红细胞增多血沉 减慢。 1. 血沉增快 临床常见于: (1)生理性增快:12岁以下的儿童、60岁以上的高龄者、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血沉可加快,其 增快可能与生理性贫血或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有关。 (2)病理性增快 1)各种炎症性疾病:急性细菌性炎症时,炎症发生后2~3天即可见血沉增快。风湿热、结核病时,因纤 维蛋白原及免疫球蛋白增加,血沉明显加快。 2)组织损伤及坏死:如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则无改变。 3)恶性肿瘤:增长迅速的恶性肿瘤血沉增快,可能与肿瘤细胞分泌糖蛋白(属球蛋白)、肿瘤组织坏死、 继发感染或贫血等因素有关。
.
18
• 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 正常参考值:1.0—1.7 mmol/L
• 临床意义: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可见于急慢性肝病,急性应急反应(心肌梗塞、外科手术、损 伤),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低,慢性贫血等。
②慢性肝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实质细胞受损,常见白蛋白减少和球蛋白 (主要是γ球蛋白)增加,A/G比值下降。随病情加重而出现A/G比值倒置,此时提示肝功 能严重损害。白蛋白持续下降者多预后不良;治疗后白蛋白上升,说明治疗有效;白蛋白减 少到30g/L以下,易产生腹水。
③肝外疾病:总蛋白或白蛋白减少可见于蛋白质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大面积烧伤等; 蛋白质分解过盛,如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蛋白质摄入不足,如慢性营养障碍等。 球蛋白增加:可见于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γ球蛋白单克隆增生,如多发性骨 髓瘤;慢性感染,如黑热病、血吸虫病等。
• 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血液检查临床意义
.
--康复理疗科
1
白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
2
.
3
.
4
.
5
.
6
红细胞的检测和血红蛋白的测定
•
(1) 红细胞计数(RBC) (单位:10^12/L)
•
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
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
骨髓造血功能评价:造血功能抑制时,MPV和PLT呈持续减低趋势,功能抑制严重,MPV越小;造血功 能恢复时,MPV增高先于PLT升高。
MPV增大:巨血小板综合症等。 反应性血小板增多,如感染、手术等,MPV正常。
(3) PCT-血小板比容 凡是PLT和(或)MPV增高,均可导致PCT增大,如原发性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 注意:样品采集后尽快分离血清,防止甘油三脂水解。
• 2.总胆固醇(CHOL)
• 正常参考值:2.33—5.69 mmol/L
• 临床意义:胆固醇增加见于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症、总胆固醇阻塞及黏液性水肿。在恶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血清胆固醇含量降低。其他如感染、营养不良等情况下胆固醇总 量常见于降低。
再生之后、甲状腺功能低下;小于正常值,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全身性溶血性贫血。
•
(4) 红细胞分布宽度 (单位:%)
•
大于正常值,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与疗效观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贫血的分类;小于正常值,
比正常人的红细胞更整齐,临床意义不大。
.
7
• (5) 血红蛋白浓度(HGB) (单位:g/L) :
.
16
脂类代谢功能检测
.
17
• 1.甘油三脂(TG) • 正常参考值:0.3—1.7 mmol/L
• 临床意义:甘油三脂升高与冠心病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原发性高脂血症、肥胖症、动脉硬化、阻塞 性黄疸、糖尿病、极度贫血、肾病综合症、胰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长期饥饿及高脂饮食后均可增 高。饮酒后可使甘油三脂即性升高。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肝功能严重损 伤等。
(4) PDW-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增大有意义,血小板体积大小越是不均一,PDW越大。临床意义待进一步 研究。
(5) P-LCR-大型血小板比率 血小板可分为小、中、大、巨型四种。大血小板增多主要见于特发性血小板 减少性紫癜;巨血小板增多见于巨血小板综合症。
需要检查的人群:有软弱无力疲乏、困倦,皮肤、黏膜苍白,心悸,头晕、头痛、耳鸣、眼花、注 意力不集中、嗜睡症状的人群。
(2) 红细胞压积(HCT) (单位:%)
•
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脱水、大面积烧伤,补液的参考值;小于正常值,
贫血,出血。
•
(3)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单位:fL)
•
大于正常值,营养不良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酒精性肝硬化、胰外功能不全、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
.
13
.
14
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测项目
值测定
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球蛋白比
.
15
• 临床意义:
①急性肝脏损伤早期或局灶性肝脏损伤等轻度肝损害时,自蛋白(A)可正常或轻度下降、球 蛋白(G)可轻度升高、TP和A/G均可正常。亚急性重症肝炎早期多数TP为明显下降,而γ球蛋白增加;晚期发生肝坏死,TP明显下降。
•
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
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 (6)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单位:pg)
•Leabharlann 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
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 (7)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单位:g/L)
•
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
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
8
.
9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
10
血小板检测临床意义
.
11
(2) MPV-平均血小板体积
血小板减少症的鉴别:脊髓造血功能受损时,MPV和PLT均减低:血小板破坏增多如ITP,MPV可增大; 若脾切除,MPV和PLT均可升高。
.
12
红细胞沉降率
•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它受多种因素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如血浆中纤维 蛋白原或球蛋白增加或清蛋白减少;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红细胞减少时血沉加快,球形红细胞增多血沉 减慢。 1. 血沉增快 临床常见于: (1)生理性增快:12岁以下的儿童、60岁以上的高龄者、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血沉可加快,其 增快可能与生理性贫血或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有关。 (2)病理性增快 1)各种炎症性疾病:急性细菌性炎症时,炎症发生后2~3天即可见血沉增快。风湿热、结核病时,因纤 维蛋白原及免疫球蛋白增加,血沉明显加快。 2)组织损伤及坏死:如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则无改变。 3)恶性肿瘤:增长迅速的恶性肿瘤血沉增快,可能与肿瘤细胞分泌糖蛋白(属球蛋白)、肿瘤组织坏死、 继发感染或贫血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