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下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内部控制的定义最早出现在美国会计师协会发布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文告中定义为保护其他资产和现金,检查簿记业务的准确性, 而在公司内部实施的手段和方法。

后来经过完善认为究其实用方面而论, 是为了达到确定的管理目标, 促进企业的业务有秩序有效率的进行, 保证资产的安全、会计记录的可靠性和及时提供准确的财务资料。

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COSO)在进行了专门研究后提出来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COSO报告, 指出: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的, 为运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法律规章的遵循性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主要包括了: 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督。

使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 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

哈米德阿拉德在《内部控制透视:理论与概念》中认为:内部控制是一个会计程序的设计, 提高效率、保证政策实施或维护资产或避免欺诈和错误。

内部控制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组织。

它包括计划, 方法和程序, 用来满足任务, 目标, 和目标, 这样做, 支持基于业绩的管理。

内部控制与管理控制, 帮助管理人员实现期望的结果通过有效的资源管理。

内部控制应减少相关的风险与未被发现的错误或不规则, 但设计和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一个不简单的任务, 不能通过一个短的快速修复。

最后从内部控制的不同方面进行了讨论。

米然, 赵栋在《浅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成因及对策》中提出, 从我国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来看,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个薄弱环节,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企业健康发展的障碍。

本文立足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问题,就企业内部控制的外部环境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现状下政府部门如何发挥推动作用、强化外部监督、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创新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探讨并提出可行对策,以探索我国企业建立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方法和途径。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探析【文献综述】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探析【文献综述】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探析【文献综述】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探析专业:会计学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目的,介绍有关概念、综述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或争论焦点)(一)写作目的发达国家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日趋完善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日益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创新点。

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注意到信息化给中小企业带来的潜在风险,尤其是信息化应用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问题。

随着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如何制定有效的安全对策,促使信息化应用与内部控制建设有效的融合,已经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重视。

本综述分析了论文的写作目的,相关概念,研究主题等方面,引用了国内外对于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的不同观点,并与传统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进行比较,揭示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如何制定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降低企业的风险,已经成为公司管理层以及会计人员竞相驱逐的方向。

本论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介绍信息化环境与企业内部控制的相互关系,分析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指出适用企业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的内部控制措施。

(二)有关概念对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分析,首先要明确信息化环境以及内部控制的相关概念。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以及各国会计准则委员会都对其进行了定义。

康莉霞指出,信息化环境是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并在重整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系统,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够进行主动和实时报告会计信息。

它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上的变革,它更代表的是一种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的会计思想。

王棣华,杜晋贤指出:“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为了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有效进行,促进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工作程序的总称”。

内部控制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经济管理内部控制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匡天悦 湖北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要: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监督机制,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是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的关键,因而围绕内部控制的研究也开始日渐广泛而深入。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内部控制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旨在发现内部控制审计领域的研究机会,期望对深入研究内部控制的人员给予一定参考。

关键词:内部控制;文献综述;整理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61-02一、引言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前进以及公司经营需求的不断提高,内部控制理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表现在内容上的持续扩充以及理论概述上的更加规范。

1990年以后,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层出不穷,涌现了大量优秀的研究内部控制的成果,这其中的一些成果成为业界的“标杆”,是后来各个国家的学者研究的方向。

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在探索内控方面的成就要属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所发布的名为“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的报告,即“COSO报告”。

该报告对内控进行了新的归纳与概括,并讨论出了构成内控框架的五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到了2004年9月,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又发出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文件,该文件在内控方面增加了关于从各个方向进行风险管控的新内容,进一步将风险管控与企业的内部控制联结在了一起。

另外一个著名的探索内控方面的成就是《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即“SOX法案”。

该项法案提出了新的观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指出公司尤其是已经上市的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要保障其内部控制是有作用的,其不仅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审计委员会汇报能够合理保证该公司的财务报表可靠性的控制程序以及其完成的状况,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外界发布该企业对其内控现状的评价与分析的资料。

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内部控制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最重要的管理手段,它不仅可以确保企业的正常经营,而且也可以保护企业的权益。

因此,研究企业内部控制非常重要。

本文主要综述了最近几年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的文献,着重探讨了国内外不同水平研究者在该领域中取得的成果。

首先,综述了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的定义及相关理论研究。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控制员以及其他与管理层接触最多的各种管理手段,旨在确保公司内部运行按照规定的流程,完成受到企业管理层或外部客户的制约的规定的任务,以有效的利用资源,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防范和消除欺诈和重大管理错误,使企业实现预期的经营成果。

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控制的功能、结构和系统,研究者提出了各种理论模型和设计方案。

其次,综述了国内外研究者在企业内部控制领域的研究成果。

国内学者大多从控制系统的有效性,控制的有效性、重要性及实施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

如刘立军等研究表明,重视企业内部控制,促进控制系统的完善,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此外,近年来国外学者也在企业内部控制领域做出了大量研究。

如研究者Hurlburt等指出,企业内部控制有助于组织可持续发展,可有效减少企业流动性风险。

最后,研究者提出了研究展望。

一方面,研究者应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功能、效果及实施方式的研究,结合其他管理工具,形成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从而使企业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研究者可以结合当前特定环境,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分析,以确定控制弊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改善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

总之,研究企业内部控制,对于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十分重要。

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是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衡量标准,也是维护企业利益的重要工具。

未来,研究者应继续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功能、效果及实施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组织内部各项活动的规范、监督和管理。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的内部控制不仅需要在国内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管理,还需要在国际市场上遵守各种国际规范和标准。

了解国内外内部控制的研究文献对于企业管理者和学术研究人员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文献,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国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比较深入。

《会计研究》、《管理学报》、《中国会计评论》等杂志发表了大量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成果。

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的定义、构成要素、实施过程、效果评价等方面。

张三等(2015)在《内部控制评价的内生动因研究》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内部控制评价的内生动因理论框架,通过对企业内部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在机制。

又如,李四等(2017)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中,运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阐述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机制,为企业提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见。

国内一些学者还开展了对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

王五(2016)在《内部控制缺陷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中指出,内部控制缺陷会导致企业绩效下降,从而提醒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防范内部控制缺陷对企业的不利影响。

这些研究为国内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

与国内相比,国外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也十分活跃。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The Accounting Review》、《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等国际期刊发表了大量内部控制方面的研究成果。

在国外,学者们主要关注内部控制对企业绩效、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影响。

Jones et al.(2018)在《The Impact of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on Firm Risk: Evidence from Sarbanes-Oxley Section 404 Disclosures》一文中,通过对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第404条披露数据的分析,发现了内部控制缺陷对企业风险的积极影响,从而呼吁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降低风险。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国内外的研究文献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

本文将对内部控制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的参考。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和重要性内部控制是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而建立的一套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旨在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性,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促进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稳健性。

内部控制的设计和实施对企业的发展和稳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国内外的研究文献中,内部控制的定义和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讨论。

一些研究者关注内部控制的具体设计和实施细节,通过案例研究和实证分析,探讨其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另一些研究者则从理论层面剖析内部控制的内在机制和理论基础,揭示其与企业管理和治理的联系。

二、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内部控制的实施和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外部环境、内部机制和管理者行为等。

国内外的研究文献中对内部控制影响因素的讨论涵盖了广泛的领域,涉及企业规模、所有制结构、行业特征、管理者素质等方面。

在外部环境方面,一些研究者发现,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会影响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关注和投入。

不同规模和所有制结构的企业,在内部控制设计和实施上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对内部控制的效果产生影响。

内部机制和管理者行为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些研究发现,管理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内部机制的完备程度和执行力度也会影响内部控制的效果。

三、内部控制的评价和改进内部控制的评价和改进一直是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国内外的研究文献中,许多学者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方法和改进措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评价方法方面,传统的内部控制评价框架主要以美国的萨巴尼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为基础,不少研究者试图推进内部控制评价模型的理论和实践,以满足多样化和多元化的企业需求。

一些学者也尝试将新兴技术与内部控制评价相结合,探索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内部控制评价中的应用。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企业利益、促进经营活动的合理运转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对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的综述,系统地总结了内部控制的定义与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在国内,研究者们致力于探讨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和有效性;而在国外,研究侧重于国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比较和跨国实践。

未来,内部控制研究将继续深入,关注企业管理的实践问题,并强调全球化背景下的内部控制标准化和合规要求。

本文对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了概览和总结,为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内部控制、国内研究、国外研究、发展趋势、不足、展望、综述1. 引言1.1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概述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概念,旨在促进组织达成经济、效率和遵从性目标。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国内外学者对内部控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

本文旨在对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梳理目前的研究现状,探讨内部控制研究的发展趋势,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在国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领域,着重分析内部控制对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以及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结构和绩效的影响。

国外学者则更注重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和合规性方面的作用,探讨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未来,内部控制的研究将更加关注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等新兴领域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同时需要加强跨学科研究,拓展内部控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对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的综述,可以更好地把握内部控制研究的脉络,促进学术交流和研究的进步。

2. 正文2.1 内部控制的定义与目的内部控制是指组织为达成业务目标所制定并执行的各项政策、程序和措施。

其核心目的在于保障组织的资产安全、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合规性和运营效率。

通过内部控制,组织可以有效管理风险、提升运营效率、保护利益。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备受关注。

在国内外,学者们对内部控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影响因素、评价方法以及对企业绩效、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将对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旨在全面梳理内部控制研究的现状、趋势和热点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与发展在国内,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主要是以企业内部运行的规划、组织、执行和监督等各个环节为基础,通过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来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而国外的相关研究着重于内部控制的目标导向性,强调内部控制是一种帮助企业实现目标的管理手段。

内部控制的定义在国内外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内更注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而国外更注重内部控制与企业目标的关系。

二、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组织文化、管理层素质、制度设计等。

国内外学者们通过对内部控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为企业提高内部控制效果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国内,相关研究发现,组织文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至关重要。

优秀的组织文化有利于员工自觉遵守内部控制规定,增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管理层的素质和诚信度也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的质量。

国外研究则更加注重内部控制执行制度的设计与管理。

COSO框架中提出的营利目标、财务报告目标、合规目标等,这些目标的设定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具有重要影响。

三、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内部控制的评价方法是内部控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国内外学者们提出了多种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

在国内,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财务报告、公司管理层的陈述以及第三方评估等多种方法。

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公司管理层的陈述容易受到管理者的主观影响,第三方评估成本较高。

国外的研究更加注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设计。

COSO框架中提出了五大组成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活动,这些要素成为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企业信息化下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专业:会计学一、前言部分国外安然公司、施乐公司、世界通讯等一系列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丑闻的发生,产生了严重的经济后果;在国内,财务舞弊案件同样令人触目惊心,中航油、银广厦、红光实业等一系列造假案件无不折射出内部控制存在的种种问题,人们渐渐的从惨痛的教训中开始反思健全的内部控制对有效防范财务造假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技术特别是以Internet为代表的网络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会计信息化系统进一步想深层次发展,传统的内部控制所依赖的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决定了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发展方向必然是信息化。

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可谓是颠覆性的,它不仅改变了企业经营管理流程,也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理念,提高了内部控制的效率,增强了内部控制的效果,但同时也增强了内部控制的潜在风险,这给传统内部控制的理念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而在研究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时,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企业现有的内部控制模式和内部控制观念,从信息技术下内部控制产生的新的特点出发,发现企业会计信息化下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同时探讨内部控制体系设计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和方法,以达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的目的。

目前,内部控制的定义比较权威的解释来自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框架》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历阶层以及其他员工实施的,旨在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控制程序、增强控制手段,将信息技术有效地集成到业务和信息过程中,借助于信息技术来防范与控制经营风险,丰富内部会计控制理论研究的内容。

同时,对企业加强内部控制,保证会计信息化稳定安全地运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述现有文献,其主要内容包括是一方面在对传统内部控制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另一方面探讨在信息化下内部控制出现的新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

二、主题部分信息技术的广泛发展和应用使各个领域都掀起了研究信息技术的浪潮,在内部控制方面也不例外,如何将内部控制融入其中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目前国外学者对信息技术下的内部控制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大部分学者对此进行了一些规范研究,也有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并运用于实践,而我国对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研究还处于起步和借鉴阶段。

(一)国外关于信息化下内部控制的研究最早提及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01)的专业文献是192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和联邦储备委员会(FRB)修订发布的《会计报表的验证》(Verific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最早定义内部控制的是1936年在上述基础上再次修订发布的《独立公共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审查》(Examin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 by Independent Public Accountants)。

国外对计算机会计内部控制的研究大概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和机构先后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报告或相关的准则,这些文告或准则一方面肯定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强调加强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则也指出计算机的发展给传统的内部控制带来的新的挑战。

《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会计控制研究》(树友林,2004)指出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内部控制出现了新的发展动向,从对若干单项经济活动实施独立的控制为主,向对单位各项经济活动实施系统控制为主的方向发展,形成涵盖范围更广、运行更严密的现代内部控制系统。

目前,国外关于内部控制最显著的研究成果是COSO报告和萨班斯法案,萨班斯法案为上市公司规定了一个内部控制的评价和报告体系,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加强内部控制信息的透明度。

1990年哈莫(Michael Hammer)分析了信息技术对会计的影响,提出IT环境下现代企业的控制问题。

1996年,美国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公布了信息及相关技术控制目标(COBIT-Control Objectives for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Technology)模型,该模型是一个信息技术管理模型。

COBIT提供了IT的管理、安全和控制方面的清晰策略,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先进、权威的安全与信息技术管理和控制标准。

Klamm和Watson(2009)从萨班斯法案总结出信息技术对内部控制五个部分的影响,指出了解信息技术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必须考虑到:(1)计算机系统处理大多数商业信息。

(2)信息技术改变虚假的性质。

(3)存在一些关于信息技术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的经验证据。

国外的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等几个不同阶段,并从后两个阶段开始了探讨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信息化下内部控制的研究1、关于信息化下内部控制发展历程的研究我国对内部控制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从20实际80年代末才开始对内部控制这一领域进行探索和研究。

1986年财政部颁布《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首次对企业内控制度做出规定。

随着会计信息化技术的引入、会计舞弊案件的频发及其造成危害的增大,从90年代起政府加大了对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的推动作用。

1996年12月财政部发布《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审查公司的内部控制。

并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的内容(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等做出规定。

2000年7月财政部发布的《会计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提出要求。

财政部于2001年6月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中所提出的内部会计控制基本目标是查错防弊,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这些观点有很大的差异,这反映人们在对会计控制的认识上还未达成共识,对我国会计控制理论的研究还不成熟。

另外,财政部还于2006年颁布了新审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3号——电子商务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影响》,针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息系统审计进行了规范。

这些标准或规范只是为本专业的内部控制提供了一个应用指导,在一定程度上为进行信息技术治理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会计软件对会计软件的数据保护与加密技术》(张有峰,2003)中对会计软件的数据保护和加密技术进行具体的探讨,试图提高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财务数据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也有的学者根据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对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进行了探讨。

根据网络环境的特征,《会计信息系统不同发展阶段的内部控制研究》(雷虹,2003)对会计信息系统不同发展阶段的内部控制进行了研究,认为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主要是账簿控制与组织控制,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主要是主体系统与客体系统的控制,而网络环境下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主要是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相结合。

2、关于企业信息化对内部控制影响的研究当前,会计信息化系统向着更加深广的方向发展,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和挑战。

我国学者针对当前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产生的新问题来分析信息技术对内部控制带来的影响。

《内部控制与财务信息化关系研究》(蒋占华,2007)通过研究财务信息化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来说明财务管理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与内部控制制度相互联系,财务管理信息化对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进者内部控制的完善和发展,使企业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控制方式、范围、及程序都发生了变化,而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也为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支持与保障。

《关于信息化化境下的内部控制研究》(彭辉,2006)探讨了由于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和方法的计算机自动化,使得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和工作组织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此引发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分析了信息技术对内部控制形式、内容、重点、存储介质的影响,并总结了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呈现的新特点。

内部控制可分为五个相关联的组成部分,在配合实现独立而又有重叠的经营、财务报告和法规遵守的目标时,这五个部分可作为评估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的标准。

《信息技术下的内部控制研究》(应立东,2009)中分析了内部控制的五个方面,同时分析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的影响。

《浅议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马蓓丽,2010)也通过研究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控制环境、财务风险、财务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财务监控五个方面等来分析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下企业内部控制研究》(邓肇翼,2009)在中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重点探讨了财务软件的应用时内部控制和安全管理难度加大,同时使企业对会计信息系统日常维护能力变弱,会计人员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赖建军,2009)从控制重点单一化、形式程序化等方面来研究内部控制的特点,分析了信息化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舞弊、违规操作和系统错误的局限性。

指出会计信息化广泛发展无法避免执行人员的串通舞弊现象而且可能会是舞弊现象更加严重,而会计信息系统无法判断经营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法性和真实性,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人员违规操作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管理决策及安全保障。

《会计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张连宏、邹兆红,2005)指出业务流程的转变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最大,对企业内部管理和财务方面的监控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方面的风险特征相比过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导致企业所处的内部风险环境发生了变化,过去手工状态下的控制风险,由于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引入而变得更加复杂;另一方面,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实施需要对原有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设计,改变了企业的组织结构。

针对由会计信息化系统实施所带来的新的业务控制风险,我们需要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做重新评估和完善,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重新设计。

随着我国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国产财务软件的蓬勃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真正意义上的会计信息化时代已到来。

这一发展一方面提高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准确性、可靠性;另一方面对内部控制的对象、内容、方式、范围等诸多方面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深刻地理解这些影响对创建信息化条件下内部控制制度尤为重要。

《企业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问题研究》(艾文国、王亚鸣,2008)主要研究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会计组织模式、会计核算环境、内部控制的形式发生变化,同时使会计信息存在的形式和内部控制的对象和范围拓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