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酒文化心得体会
极致天成_稀世美酒——青稞酒

极致的自然条件一方水土一方酒,中国各主要香型的白酒都有各自的自然地理条件,清香型白酒分布在华北平原,兼香型白酒分布在秦岭、淮河过渡带,浓香型白酒分布在四川盆地,酱香型白酒分布在云贵高原的赤水河谷里,米香型白酒则分布在两广珠江流域生产稻米的平原地区。
总结这些美酒的生产条件,发现它们都分布在风调雨顺的农业地区,温暖的太平洋季风送来丰沛的降雨,不足千米的海拔高度提供了适宜的氧含量,加之土壤肥沃,五谷丰登,有各种各样的粮食作物,所以它们可以在细腻的大米、小麦以及粗犷的高粱、玉米之间选择搭配,酿造出风情万种的美酒。
也正是由于这些美酒的存在,在广义的中原地区,酿酒形成了一系列的金科玉律,比如茅台酒的地理保护标准指出,其生产的海拔高度在400—600米之间,实践也表明,在海拔900米以上地区生产的酱酒和海拔600米以下赤水河谷生产的酱酒风格不同,同样在茅台镇,海拔超过600米以上的酒厂和海拔400米左右的酒厂生产的酒,酒质也有明显差异。
出于同样的道理,离开了吕梁地区的杏花村,酿不出清香纯正的汾酒;离开了四川盆地,酿不出窖香浓郁的浓香酒;离开了地兼南北的秦岭、淮河过渡带,酿不出味兼南北的兼香酒;离开了稻饭鱼羹的珠江平原,也酿不出来米香酒。
自然地理条件对酿酒行业的约束是个事实,由此也形成了酿酒界的一些观念,在中原酿酒界的观念里,海拔1000米是酿造好酒的极限,遑论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
但就在海拔2600多米的青海互助地区,酿出来了一种稀世美酒:青稞酒。
这种美酒诞生在酿酒自然地理条件的极限之处,酿造青稞酒的河湟谷地是温暖的太平洋季风向西所能达到的最西边境,尽管已经遥远,但还是送来了酿酒所需要的温湿气流。
在海拔2500—4500米之间,大米、小麦均已不能正常生长,唯一健康蓬勃生长的是这么一种作物:青稞。
在极限的地理条件下,用极限的青稞作物,青海人民酿造出了具有极致风韵的青稞美酒。
用现代精密的色谱、质谱仪分析发现,和常用文/李银会极致天成 稀世美酒——青稞酒的酿酒作物高粱相比,青稞中的微量成分更多,高粱中有282种风味物质,而白浪散青稞有403种风味物质。
青稞酒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访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喇录忠先生

青稞酒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访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喇录忠先生本刊记者/李寻 朱剑 惠荣 王海玲记者(以下简称记):从史料上看,青稞酒也探索过泥窖、砖窖,为什么最后稳定在石窖松木板这种装置上?这种发酵容器起源于什么时间?有什么独特的长处?喇录忠(以下简称喇):我公司在青稞清香型白酒的生产中使用过瓷砖窖、砖窖和花岗岩松木板窖池,由于瓷砖窖在受到酸腐蚀后,瓷砖容易脱落,变成砖窖;而砖窖在使用时间较长后,受酸的腐蚀和微生物的富集,给原酒带来了其他异香异味,达不到清香型白酒的要求而淘汰了。
天然花岗岩窖池的优点是:质地坚硬,经久耐用;耐腐蚀;易维护保养;易清洗。
符合清香型白酒工艺“净”的要求。
另外,由于窖池较大,投料量为3.5吨,发酵过程会产生大量的黄水,窖池底部利用松木板主要有三个作用:一是青稞酒花岗岩窖池的底部有一条黄水收集槽,用松木板将酒醅与黄水槽隔开,便于滴黄水;二是松木板经长期使用,吸水膨胀,板与板之间更加紧密,有利于阻隔黄水槽底部杂菌向窖池蔓延,防止窖池酒醅污染;三是松木与酒醅接触,产生特殊的香味物质(松木香),这也赋予了青稞酒独特的香气成分,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清香型白酒的优势之一。
泥窖是浓香型白酒所使用的窖池,我公司在国企时就生产浓香型白酒(互助特曲)和凤香型白酒(高原春),当然凤香型白酒使用的窖池是砖窖+泥窖底+泥封窖,因产品销售不好自然淘汰了。
记:从史料上看,酒厂也探索过用多种粮食酿酒,甚至酿造浓香型的酒,最终,为什么还是落到了坚守青稞这一种粮食的方式上?喇:是的,我公司在国企时采用多种粮食进行酿酒,也生产浓香型白酒。
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所坚守的一个特色,也是我们的一个责任和使命,就是坚持把青藏高原最有价值的青稞这种特色产业资源充分挖掘和应用到极致。
所以,我们也是坚守我们的清香工艺,坚守我们青稞酿造,而不是一心多用去做一些我们不擅长的香型。
而我们在多粮使用上,也会极少量地使用一些多粮生产调味酒,但是这个量极其有限。
青稞酒风味的独特性

青稞酒风味的独特性由于环境和工艺的差异,青稞酒的风味和内地的各种酒都不一样。
中国酒,原来是不划分香型的,在1979年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中首次提出了按香型来进行白酒的评比,此后才有了香型之分。
青稞酒被划入清香型白酒这个类型里,但青稞酒与一般清香型白酒相比,特别是和清香型白酒的典型性代表相比,风味口感有明显的不同。
清香型酒的典型代表是汾酒。
首先,它们的原料不一样,汾酒用高粱做原料,青稞酒用的是青稞,青稞是大麦。
高粱酿出来的酒,香气偏清香、甜香和水果香,而青稞酿出的酒,是比较低沉、丰富、细腻的粮香。
其次,从工艺上看,青稞酒是双曲混合的,不只有中低温曲,还有中高温曲。
在某种程度上,它有中高温曲的曲香,但又和浓香型白酒不一样。
浓香型白酒在泥窖中发酵,除了曲香外,还有窖泥中己酸菌带来的香气,己酸乙酯的含量比较高,而青稞酒在花岗岩石窖中发酵,没有南方浓香酒的窖香。
第三,青稞酒是经过四次蒸馏出酒后再进行勾调而成的酒,它的酒体本身就复杂,因为四次取酒,一和一酒的香气口感都不一样,所以更为丰富、复杂。
第四,青稞酒一年四季都能生产,每个季节所产的酒特点也不一样。
春酒柔顺、清新,夏酒醇厚、馥郁,秋酒净爽、淡雅,冬酒绵甜、怡畅。
再勾调起来,那变化就更多了。
由于这些因素,青稞酒的香气和以乙酸乙酯为主体香的汾酒是不一样的。
从感官上来看,青稞酒没有那么浓的苹果香气,它所呈现出的是优雅细腻的粮香、曲香以及豌豆香,再加上当地丰富的多种植物香如香豆香气,和汾酒并不一样。
自从有香型起,就有很多研究者指出,将青稞酒放入清香型酒中不太合适,例如在1995年就有研究者指出,青稞酒跟凤香酒有点像,当然实际上它和凤香酒也不一样。
2020年,中国酒业协会发布了《青稞香型白酒》团体标准,其中对青稞酒香气和口味的描述更为贴切。
伴随着青稞香型白酒团体标准的发布,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的青稞酒被中国酒业协会认定为“中国白酒清香型(青稞原料)代表”。
天佑德青稞酒中重要的风味与健康活性物质含氮类化合物含氮类化合物一般呈现坚果香、烤面包香及可可的香味,是白酒中重要的一类香气物质。
举酒施礼土族的酒文化

举酒施礼土族的酒文化土族是中国人口比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青海省、甘肃省等地区,由于土族人民生活清苦单调,又地处高寒地区需要借酒御寒。
土族人认为,人和人间相连的就是酒,并且对酒的优劣有自己的判断:“酒的香在井水上,人的美在知识上”。
因此追溯土族人的酒文化,可谓源远流长。
青稞,是大麦的一-种,粒大,皮薄,主要产在西藏、青海等地,可做糌粑,又可酿酒,是高原上特有的一种耐寒耐旱、生命力极强的古老作物。
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各族人民以它为主要食物。
在高原人民心目中,青稞是珍贵的,也是圣洁的,不仅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它,也是在寺庙敬神时必不可少的供品。
土族青稞酒酿造历史悠久,早在明末清初,互助民间就用土法酿造青稞酒。
青稞酒的酿造工艺史中吸收了汉地先进的技艺,是汉土及其他民族共同勤劳智慧的结晶。
青稞酒也是在立足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外来文明,从而延续几百年而长盛不衰。
青海土族的酒具,亦具有悠久的历史、浓厚的地方特点和独特的民族色彩。
牛角酒具,颇具收藏价值。
猎人在牛角酒具里灌满美酒,揣在怀.里,在感到寒冷或疲乏时,喝上两口,顿觉全身温暖。
葫芦酒具,用葫芦制作,方便携带。
玉石酒具,古典雅致。
以格尔木的白玉、祁连的祁连翠、乐都的中坝玉石、湟中的丹麻彩石、互助冰糖玉等材料雕刻的酒具,工艺精湛,收藏价值较高。
金银酒具,绚烂奢华。
铜酒具。
民国年间,西宁手工业名匠祁满贵手工制作的红铜火酒壶(俗称酒嗦子),有半斤装和一斤装两种,并在酒壶外底部砸上“祁满贵”三个字的钢印,作为标记。
举酒施礼是土族的传统礼仪。
只要知悉宾客登门,土族人早早就准备好酒具,在村前恭候。
不管是步行、骑马、坐车都要恭敬地为每位客人献上三杯酒,按他们的说法是下马酒。
在他们的簇拥下,客人被引到家门前,又有一伙人拦住去路,并举杯斟酒,要喝进门酒。
当客人在铺有大红羊毛毡的炕上坐定,俏丽大方,笑容可掬的土族姑娘端酒来到客人面前,名曰吉祥如意酒。
之后立即给以三道饭的款待。
关于藏族的讲座心得体会

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风情。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藏族的讲座,通过聆听专家的讲解,我对藏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藏族的历史与文化讲座伊始,专家向我们介绍了藏族的历史。
藏族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包括独特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艺术和建筑等。
1. 宗教信仰藏族人民信仰藏传佛教,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
藏传佛教对藏族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建筑、艺术到日常生活,都可见其痕迹。
例如,藏族民居中的经幡、酥油灯、唐卡等,都是佛教文化的体现。
2. 风俗习惯藏族人民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喝青稞酒、吃糌粑、献哈达等。
这些习惯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其中,献哈达是一种表示尊敬和祝福的礼仪,常用于见面、送别、拜佛等场合。
3. 艺术与建筑藏族艺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
其中,唐卡是藏族绘画艺术的瑰宝,以其精美的构图、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技艺而闻名。
此外,藏族建筑风格独特,如布达拉宫、大昭寺等,都是世界文化遗产。
二、藏族的自然环境与生活方式讲座中,专家详细介绍了藏族人民生活的自然环境。
藏族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这里海拔高、气候寒冷,但藏族人民凭借顽强的意志和智慧,创造了独特的生存方式。
1. 高原生活藏族人民生活在高海拔地区,他们适应了缺氧、寒冷的环境,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例如,青稞是藏族人民的主食,而酥油茶则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
2. 生态保护藏族人民深知生态环境对生存的重要性,他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在青藏高原,藏族人民致力于生态保护,如植树造林、保护野生动物等。
三、藏族的未来与发展讲座最后,专家谈到了藏族文化的未来与发展。
随着我国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藏族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保护。
同时,藏族人民也在努力传承和发扬自己的文化,使藏族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藏族酒文化资料

藏族人的-青稞酒文化和习俗我国的西藏地区,人们都喜受饮用青稞酒,这个习惯至少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西藏地处高原、气候恶劣,农作物品种很少,青稞即是其主要农作物之一。
由于西藏地区长年气温较低,饮酒有助于身体健康,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饮酒习惯。
敬酒藏族人民在敬酒、喝酒时有不少规矩。
在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饮酒时,如有条件,应采用银制的酒壶、酒杯。
此外应在壶嘴上和杯口边上粘一小点酥油,这叫"嘎尔坚",意思是洁白的装饰。
主人向客人敬头一杯酒时,客人应瘵起杯子,用右手无名指尖沾上一点青稞酒,对空弹洒。
同样的动作做完三下之后,主人就向你敬"三口一杯"酒。
三口一杯是连续喝三口,每喝一口,主人就给你添上一次酒,当添完第三次酒时客人就要把这杯酒喝干。
另外,主人招待完饭菜之后,要给每个客人逐个儿敬一大碗酒,只要是能喝酒的客人都不能谢绝喝这碗酒,否则主人会罚你两大碗。
饭后饮的这杯酒,叫作"饭后银碗酒"。
按理说,敬这碗酒时,应该需要一个银制的大酒碗,但一般也可用漂亮的大瓷碗代替。
歌舞唱祝酒歌也是藏族人民最有意义的普遍习俗。
藏族有一句笑话:"喝酒不唱祝酒歌,便是驴子喝水。
"谁来敬酒,谁就唱歌。
大家常爱唱的歌词大意是:"今天我们欢聚一堂,但愿我们长久相聚。
团结起来的人们呀,祝愿大家消病免灾!"祝酒歌词也可由敬酒的人随兴编唱。
唱完祝酒歌,喝酒的人必须一饮而尽。
在欢庆节日,亲朋聚会或集体劳动之余,喝酒喝得起兴,就随时随地可摆酒场,在场的人围成舞圈,在圈中央放一罐酒和18只龙纹大碗,人们跳一阵舞就停下喝一阵酒,也有的在舞圈设下酒卡--由某位老老人斟满酒守候着,跳舞的人每经过这里,必得满饮三杯才能放行。
酒场轮流劝酒,绝不轻易放人过关,所谓"酒场如战场"、"酒场无兄妹"即指这类规矩而言。
酒歌也不仅为劝酒而唱,而是喝酒就要唱歌,认为"如果酒没有歌,那就像清水般没有味道"。
对酒文化的感悟范文

对酒文化的感悟范文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者和延续。
酒是神奇的,能够唤起人们深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也是交友、沟通的桥梁。
对酒文化的感悟,一直以来都是我思考的话题之一、我认为酒文化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自商周时期开始,酒就开始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古代,酒作为一种仪式,一种祭祀的方式,承载着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供奉。
同时,酒也是士人交流、联络感情的重要工具。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记中,经常可以看到他们饮酒、畅谈的场景。
这种交流,不仅是一种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更是一种沟通、交流的方式。
通过酒,人们可以展示自己的真实自我,打破心理壁垒,建立信任,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
对于中国人来说,酒更是不可或缺的社交形式。
无论是在朋友圈中,还是在商业场合,酒往往是人们交流、沟通的媒介。
座上有客,酒杯相递,是中国人待客的传统礼仪。
通过举杯邀饮,人们能够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尊重和好意。
因此,酒也成为许多人结交友谊的桥梁,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然而,酒文化并不只是简单的饮酒,它更是一种文化的陶冶和修养。
中国古代文人饮酒不仅仅是为了放松自己的身心,更是为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饮酒时,他们常常借着酒的力量,谈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对世界的认识,探讨哲学、文学等各个领域的问题。
他们将酒与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使得他们的创作更具有灵感和思想深度。
酒文化也是一种美食文化。
中国的酒非常多样化,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酒文化与风味。
从传统的黄酒、米酒,到白酒、红酒,每一种酒都有其特殊的风味和文化内涵。
在品酒过程中,人们常常能够感受到浓郁的韵味和文化氛围。
品酒,无疑就是一种视觉、嗅觉、味觉等感官的享受和超越。
然而,酒文化也有一些负面影响需要我们反思。
饮酒过量会导致身体健康问题,如肝脏损伤、酒精中毒等。
同时,部分人饮酒过量会影响到他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
互助青稞酒文化传承与创新策略研究

互助青稞酒文化传承与创新策略研究摘要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结合形式多样的关于青稞酒的文化作品,发现互助青稞酒文化凝结了民族特色,是藏族文化和土家族文化的体现,在青藏地区的地位和认同度很高。
但同时,互助青稞酒文化也面临着影响力不足、传播途径单一、工艺失传危机等困境,亟待采取策略解决。
对此我们从大学生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加强宣传推广、搭载互联网模式、“政企民”联手加强文化保护等路径,希望能够为互助青稞酒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一、绪论我国青海的互助青稞酒文化自汉代发源,传承至今已有四千年,其中凝结了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是中华文化中璀璨的瑰宝。
它将酒文化与友爱、知礼等传统美德相结合,通过一种物质、一种工艺的传承,沿袭了其中的精神与品格。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其酿制工艺的传承面临危机,文化的传播也因未及时适应互联网的发展而受到局限。
本研究旨在保护和传承互助青稞酒文化,让它能更加广泛地被后人所了解、认可。
二、互助青稞酒文化的传承现状(一)人文底蕴深厚,区域认同度高在走访中,许多藏族的村民为我们讲述了互助青稞酒的文化背景,是“龙王仙丹育青稞,王母玉液酿美酒”的神话故事。
据古书记载,互助青稞酒文化从汉代发源,至明代改良完善,清代盛行民间,出现了“天佑德”“义兴德”等八大作坊,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青稞酒因其深厚的文化积淀,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价值。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在青海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各家各户祭祀供奉、农事节庆、婚丧嫁娶、生期满日、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中,青稞酒是必不可少的席上珍品,它象征着对大自然的感恩,对美好的向往和对朋友亲人的祝愿。
(二)表现形式多样,文化源远流长古往今来,有关互助青稞酒的文化表现形式十分多样。
早在清代时,青稞酒的作坊门前便有“领我一杯竹叶绿,赠君满面桃花红”的对联;青海诗人牧白笔下有“金禅酿酒增秋色,玉液冲天醉晚霞”的暮秋感怀,也有“大漠挥来酒中曲,遗教仁爱化鸿醇”的豪情万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得体会
有幸参加线上关于青海民俗文化和酒文化的培训,让我对青海又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增强了我的民族自豪感。
更让我懂得青藏文化源远流长,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需要传承、发扬;更需要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体悟。
将青藏文化融入我们的工作、生活中,真正感受青藏传统文化的精髓。
而青藏酒文化是青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而酒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讲,饮酒不是就饮酒而饮酒,它也是在饮文化。
青藏地区由于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地理位置独特的地方,因此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通过舞蹈、曲艺、绘画、皮影、刺绣、花儿等艺术传达和寄托着青藏人民喜好和情感,“友好共存、和谐发展;相互依存,尊重差异”成为了青藏地区文化的主流。
而青稞酒习俗更是青藏文化中最靓丽的风景线。
青海人的爱酒和青海“世界屋脊
”的独特地理地形与高原气候有很大的关系,青海人的热情好客,也主要表现在喝酒上。
敬酒文化源远流长,受明朝迁入汉族人群的影响,青藏人民都尊敬长辈敬重客人,招待客人时,要按客人的辈分、尊贵、年龄先客后主的次序敬酒。
敬酒的杯数也独有讲究:八福长寿、六六大顺、四季发财、三星高照、双喜临门、一定高升等。
土族还有自己的对偶祝酒歌,敬酒词“青稞美酒散天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君欲欢喜高远行,多饮三杯切无妨”,随机应变,可长可短。
其次就是猜拳,猜拳文化也是博大精深,非常考验喝酒人的智慧和反映。
我们需要学习更多的青藏传统文化和青藏酒文化,才会更好的让青海青稞酒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领略中国的美,领略世界屋脊的独特民俗文化和地理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