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性脑梗死82临床
无症状性脑梗死应该做哪些检查?

无症状性脑梗死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无症状性脑梗死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无症状性脑梗死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无症状性脑梗死如何诊断鉴别,无症状性脑梗死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无症状性脑梗死常见检查:常见检查:EEG、颅脑CT检查、颅脑MRI检查、眼底检查*一、检查对于无症状脑梗死患者应注意寻找病因,一般应进行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检查。
1.脑CT扫描无症状脑梗死可单独存在,或与症状性脑血管病同时存在。
但是无症状脑梗死的存在,可能使其发生症状性脑梗死的病情加重,并增加脑梗死复发的危险。
无症状脑梗死的脑CT扫描特点是梗死范围小,发生在皮质下白质,病变多局限于一个脑叶,梗死单发或多发,一般为多发,文献报道单发病灶多发生在右侧大脑半球,即非优势半球。
无症状脑梗死的梗死部位以基底核和内囊常见,也可见于其他部位。
病灶范围一般较小,直径多小于1.5cm。
其他病灶较大者因位于皮质下静区。
常不产生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和体征,也容易被临床忽视。
部分患者脑CT扫描显示新鲜病灶与陈旧病灶并存,以腔隙性梗死多见。
也有学者把无症状脑梗死的脑CT表现分为腔隙性梗死、皮质梗死和交界区梗死3类。
2.脑MRI检查对于无症状脑梗死,由于病灶一般较小,临床又缺乏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和体征的特点,脑MRI检查优于脑CT扫描。
梗死灶多位于基底核和内囊,即尾状核头旁、侧脑室前角旁或外方、内囊外侧、苍白球、内囊、额叶、顶叶、颞叶、小脑部位。
关于病灶数量,可以是单发病灶,也可以是多发病灶。
根据脑MRI检查可以分以下2型:①腔隙性脑梗死:病因多为高血压性微血管病所致,病灶直径1.5cm,病变多位于深穿支供血区,常累及基底核和内囊。
因病灶范围小,症状轻微或无临床症状,易被忽视。
②非腔隙性脑梗死:病因多为心源性栓子造成,病灶直径1.5cm,病变常累及大脑皮质,以额顶区和枕区受累常见。
病变部位多位于额顶叶或枕叶,因其位于皮质下静区,未接近重要结构,故常缺乏主诉,易被患者与医师忽视。
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弹力图(TEG)的分析

②患者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书ꎮ 排除标准:①合并肺癌、肝
癌、脑癌等肿瘤性疾病的患者ꎮ ②合并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
G 值/
kd
单发病灶和多发病灶比较ꎬ各项指标无统计学意义( P>
表 2 单发病灶和多发病灶 TEG 特点比较[ ( x±s) ]
组别
n/ 例
R/
min
K/
min
α 角/
°
MA /
mm
G 值/
0.21
>0.05
0.16
>0.05
0.14
>0.05
0.22
>0.05
0.17
>0.05
0.20
>0.05
形成的时间ꎬ正常范围 5 ~ 10minꎮ ( 2) K( 凝血形成时间) ꎮ
三、 讨论
~ 3minꎮ (3) α 角( 凝固角) ꎮ 血凝块形成点至描记图最大曲
理想ꎬ治疗后容易遗留并发症损害ꎮ 无症状性脑梗死是脑梗
症状性脑梗死由于缺乏典型的症状容易被忽视ꎮ 血栓弹力
特点ꎮ
( 五) 统计分析
图作为一种评估凝血系统情况的重要方法可以为临床医生
提供纤维蛋白、血小板、凝血等重要信息ꎮ 本研究探讨无症
状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弹力图特点ꎮ
一、 资料与方法
( 一) 一般资料
纳入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2019 年 10 月至 2020 年 1 月收
线弧度作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ꎬ正常范围 53° ~ 72°ꎮ ( 4) MA
死中的特殊类型ꎬ该类型患者不具有典型的神经系统局灶症
值随着 MA 值 的 确 定 而 被 仪 器 自 动 确 认ꎬ 正 常 范 围 4. 6 ~
头晕、头痛、言语不利、肢体麻木等症状ꎬ症状程度通常较为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2015)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颈动脉系统(包括一过性黑矇)2、椎-基底动脉系统(二)脑梗死包括:脑动脉和入脑前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2)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3)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7)其他2、脑栓塞(1)心源性(2)动脉源性(3)脂肪性(4)其他(反常栓塞、空气栓塞)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4、脑分水岭梗死5、出血性脑梗死6、其他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moyamoya病,动脉夹层等)7、原因未明(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四)慢性脑缺血二、出血性脑血管病不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一)蛛网膜下腔出血1、动脉瘤破裂(1)先天性动脉瘤(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3)感染性动脉瘤(4)其他2、脑血管畸形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5、原因未明(二)脑出血1、高血压脑出血(1)壳核出血(2)丘脑出血(3)尾状核出血(4)脑叶出血(5)脑干出血(6)小脑出血(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8)多灶性脑出血(9)其他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3、淀粉样脑血管病4、药物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5、瘤卒中6、脑动脉炎7、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等)8、原因未明(三)其他颅内出血1、硬膜下出血2、硬膜外出血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未形成脑梗死)(一)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二)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四)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五)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七)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八)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九)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十)其他头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四、高血压脑病五、颅内动脉瘤(一)先天性动脉瘤(二)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三)感染性动脉瘤(四)外伤性假性动脉瘤(五)其他六、颅内血管畸形(一)脑动静脉畸形(二)海绵状血管瘤(三)静脉性血管畸形(四)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五)毛细血管扩张症(六)脑-面血管瘤病(七)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八)硬脑膜动静脉瘘(九)其他七、脑血管炎(一)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二)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1、感染性疾病导致的脑血管炎(梅毒、结核、钩端螺旋体、HIV、莱姆病等)2、免疫相关性脑血管炎(1)大动脉炎、(2)巨细胞动脉炎(颞动脉炎)(3)结节性多动脉炎(4)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血管炎(5)其他(抗磷脂抗体综合征、Sneddon综合征、白塞病等)3、其他(药物、肿瘤、放射性损伤等)八、其他脑血管疾病(一)脑底异常血管网症(moyamoya病)(二)肌纤维发育不良(三)脑淀粉样血管病(四)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和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RASIL)(五)头颈部动脉夹层(六)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八)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九)其他九、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一)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二)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三)直窦血栓形成(四)海绵窦血栓形成(五)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六)脑静脉血栓形成(七)其他十、无急性症状的脑血管病(一)无症状性脑梗死(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二)脑微出血(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实质内小量出血)十一、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二)脑出血后遗症(三)脑梗死后遗症(四)脑血管病后癫痫(五)其他十二、血管性认知障碍(一)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二)血管性痴呆1、多发梗死性痴呆2、关键部位的单个梗死痴呆(如丘脑梗死)3、脑小血管病性痴呆(包括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白质病变、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微出血)4、脑分水岭梗死性痴呆(低灌注性痴呆)5、出血性痴呆(如丘脑出血、SAH、硬膜下血肿)6、其他(如CADASIL)十三、急性脑血管病后抑郁关于《中国脑血管病分类》修订的几点说明目前我国脑血管病分类仍采用199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分类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检查治疗技术手段的进步,对脑血管病的认识不断更新,原分类方法已无法满足临床的需求。
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

并随访
(4)不建议针对无症状的腔隙性梗死灶进行过度治疗; (5)建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高质量针对SBI的防治随访研究。
THANKS!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
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患者(NIHSS评分≤3分),
在发病24h内应尽早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 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
无症状脑梗死
1、重视不够,不清楚其预后及危害性
2 、过度诊断、过度治疗,加重患者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
存在不可避免的药物不良反应。
CONTENTS
目录
1 2
概念 流行病学和断
转归 处理
概念
伴有认知功能障碍者,可给予盐酸多奈哌齐或盐酸美金刚改善 认并提高生存率。知功能,更重要的需要通过综合干预措施来 改善生活质量,
无症状脑梗死的确诊和处理流程图
推荐意见
(1)确定为SBI后,建议积极筛查脑卒中危险因素 (2)单一腔隙性梗死,不伴有血管危险因素者,不建议服用 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
(3)伴有血管危险因素的SBI者,参照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
流行病学
SBI 在老年人群中很常见,患病率为 8-28% ,年龄越大,患
病率越高。
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和
慢性病等均为SBI发生的高危因素。
诊断标准
1.CT和(或)MRI发现脑内有梗死灶或软化灶。
2.没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3.排除其他非血管性疾病以及脑出血引起的软化灶。 4.如果DWI显示为明显高信号者,则为新发梗死灶。 5.没有脑梗死或TIA病史
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

对于血脂异常的患者,可以使用他汀 类药物进行降脂治疗,以降低心脑血 管疾病的风险。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无症状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 血管疾病,其发病率较高,且 与患者年龄、性别、种族、地 域等因素有关。
无症状脑梗死患者通常无明显 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但存 在一定的认知功能损害风险。
针对无症状脑梗死的诊断和治 疗,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和 指南,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 探讨。
控制危险因素
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 脂等,通过药物和非药物 治疗,将危险因素控制在 正常范围内。
定期随访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及 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 问题。
康复治疗策略
康复评估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康复评估, 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
康复训练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 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肢 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认知 训练等。
SBI在临床上缺乏特异性表现, 但与认知功能下降、情感障碍、 老年痴呆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
早期诊断和治疗SBI对于改善患 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
意义。
目的与范围
目的
制定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 ,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的 参考依据。
范围
适用于神经内科、老年病科、影 像科等相关科室的医生在临床实 践中参考和应用。
治疗方案。
监血压
定期监测血压,及时发 现并控制高血压。
监测血糖
定期监测血糖,及时发 现并控制糖尿病。
药物预防建议
阿司匹林
对于高危人群,如老年人、有家族史 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 患者,可以考虑使用阿司匹林进行预 防。
他汀类药物
其他药物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开 具其他药物进行预防,如降压药、降 糖药等。
糖尿病无症状性脑梗死68例临床分析

20 05年 , 院对 收治 的 6 以上既往 无 中风病 史及肢 体 我 0岁
3 1 6岁 、 平均 75岁 。R P诊断 标准 : 疼 痛为 非特异 性 、 . A ①
显相关 , H 抗 p治疗可使 R P症状缓 解 。薛 梅 等对 183例 A 6 反复发作性腹痛儿 童进行 H p免疫球蛋 白 G IG) (g 测定分析 ,
结果显示 , P的儿童 H A R p感染 率较 高 , 均 4 % , 平 5 且无性 别 差异 。本组 36例 R P患者 H 6 A p感染 率 为 3 . 9 , 于文 16% 低 献报导 , 可能与所 用方法不 同有关 , p感染 率无性 别差异 与 H
痛、 恶心 、 呕吐 、 嗳气 、 酸、 反 厌食 纳呆 、 呕血 、 黑便 等症状 的儿
童, 应考虑 进行 相应检 查如 胃镜及 Hp检测 , 以期 明确 病 因 , 尽早给予 相应治 疗 和 干预。无 创性 ” — B C U T检 查是 R P儿 A 童 Hp 感染诊断 的首 选方 法。 c是一 稳定 性 的同位素 , 放 ” 无
维普资讯
山东 医药 2 0 年第 4 卷 07 7
儿 童再 发 性 腹 痛 与 幽 门螺 杆 菌感 染 的关 系
唐 泓
( 北京世 纪坛 医院 , 京 10 3 ) 北 0 0 8
儿童是感染 幽门螺杆 菌( p 的高危 时期 , H) 为探讨 儿童再
发性腹痛 ( A ) H R P 与 p感染 的关 系 , 我们对 3 6例 R P儿 童 6 A 进行 ” c尿素 呼气试验检查 , 了解本病患儿 的 Hp感染率 。现
超声造影在无症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检测中的价值

超声造影在无症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检测中的价值殷骅;贲志飞;俞珊珊;黄品同【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无症状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斑块检测中的价值.方法依据入院后头颅MRI或CT检查结果将172例ACI患者分为ACI组(首次发现颅内梗死灶者)90例和无脑梗死组(未发现任何颅内梗死灶者)82例.分别行颈动脉常规超声及CEUS检查,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厚度、斑块内部回声、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超声造影增强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有无高血压或糖尿病以及血脂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IMT、斑块厚度、斑块内部回声及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ACI组斑块超声造影增强程度以Ⅲ、Ⅳ、Ⅴ级为主,无脑梗死组以Ⅰ、Ⅱ级为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US可检测颈动脉斑块的造影增强程度,从而反映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密度及分布情况,较客观地预测斑块的易损程度,有助于临床上对ACI高危人群的筛查.【期刊名称】《浙江医学》【年(卷),期】2017(039)018【总页数】4页(P1602-1604,1607)【关键词】无症状脑梗死;超声造影;颈动脉斑块【作者】殷骅;贲志飞;俞珊珊;黄品同【作者单位】315010 宁波市第二医院超声科;315010 宁波市第二医院超声科;315010 宁波市第二医院超声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超声科【正文语种】中文无症状脑梗死(ACI)是指既往无脑卒中病史,临床上无明确神经系统症状和定位体征,仅通过影像学检查或尸检发现的脑梗死[1]。
研究表明ACI发病率较高,是症状性脑梗死的5~10倍[2]。
ACI可反复发作,会影响患者认知功能、步态及日常生活能力[3]。
因此,临床上越来越重视ACI高危人群的筛查。
本研究应用CEUS检测ACI患者颈动脉斑块的造影增强程度,从而预测斑块的易损程度,以探讨CEUS在该类患者筛查中的价值。
无症状性脑梗死与老年抑郁状态或躁狂状态的相关研究

无症状性脑梗死与老年抑郁状态或躁狂状态的相关研究摘要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与老年期抑郁状态或躁狂状态的关联性。
方法:随机各选取150例有抑郁或躁狂状态、无抑郁或躁狂状态的老年人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对研究对象进行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了解有无无症状性脑梗死。
结果:150例有抑郁或躁狂状态的老年人中96例经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有无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率64%;150例无抑郁或躁狂状态老年人中,27例经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有无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率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老年抑郁或躁狂状态与无症状性脑梗死之间有密切的关联性,老年期抑郁或躁狂患者易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并且仔细追究病史发现多数为脑梗死后继发抑郁或躁狂发作。
关键词无症状性脑梗死老年期抑郁状态老年期躁狂状态无症状性脑梗死合并抑郁或躁狂状态患者多为腔隙性梗死,本文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与老年期抑郁或躁狂状态之间的关联性。
资料与方法随机选取2008~2010年有抑郁或躁狂状态、无抑郁或无躁狂状态的老年人各15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入选标准:年龄≥55岁,近3个月无重大生活事件;既往未发现明显卒中史及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排除甲减、甲亢、痴呆、恶性肿瘤、脑炎、癫痫、脑外伤、酒精依赖、帕金森氏病、麻痹性痴呆等疾病。
抑郁或躁狂状态组,男110例,女40例;年龄55~84岁,平均64.5±5.6岁;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测定评分均>7分,或11项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评分>10分。
无抑郁或躁狂状态组,男86例,女64例;年龄55~86岁,平均65.6±5.8岁;hamd 测定评分均<6分,或brms测定评分均<5分。
两组在性别、年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以及生活事件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方法:全部研究对象均行头颅ct或mri检查,了解有无无症状性脑梗死,并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