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意愿
生育意愿

生育意愿生育意愿是生育观念的直接体现,从内涵上看,应当包括生育目的、理想子女数、性别偏好、理想生育年龄和生育间隔、理想孩子质量等多个方面。
基于此,我们可以把生育意愿界定为:人们在生育子女方面的愿望和要求,它体现着个体生育孩子的目的以及对生育孩子的数量、时间、性别、素质等方面的期望。
但是,由于其中的质量维度在生育意愿调查中少有体现,而时间维度在问卷调查中又难以操作,再加上受计划生育政策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了个体生育时间的不确定性。
所以,多数生育意愿调查的内容往往体现在生育目的、意愿生育子女数和生育性别三个方面。
鉴于此,本研究主要从生育目的、意愿生育子女数和生育性别这三个维度探讨我国居民生育意愿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种有关生育意愿的资料和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居民的生育意愿发生了显著变化。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居民的生育意愿总体上表现为多育和偏男,传统生育目的占主体地位;70年代,在计划生育政策对家庭和个人生育行为的强制干预下,人们的生育意愿开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意愿生育子女数减少,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意愿生育性别的变化;进入80年代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经济进步从根本上推动了人们生育意愿的自觉转变。
总体来看,生育意愿的变化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城乡差异,不同的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使人们的生育意愿也有明显差异。
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70年代末生育意愿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几乎没有进行过生育意愿的调查研究,但通过实际生育水平的变化还是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推测出生育意愿的变化特征。
首先,意愿生育子女数变化显著,计划生育政策是影响生育意愿的决定性因素。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的生育意愿主要表现为早婚早育和多生多育。
由于社会安定、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孩子的经济效用增加,再加上政府有关部门限制人工流产的规定 ,在客观上都起着刺激和鼓励生育的作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妇女的生育水平比新中国成立前还有所上升五六十年代我国妇女的初育峰值时间多在婚后第二年,婚后前三年有一半以上的妇女都生育了一孩。
生育意愿调查总结7篇

生育意愿调查总结7篇第1篇示例:近年来,我国人口政策一直备受社会关注。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生育率持续下降,政府一直在努力采取措施鼓励生育,以保持人口稳定和经济发展。
为了解人们对生育的意愿和态度,我们进行了一项生育意愿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我们调查了参与者的年龄分布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参与者的年龄在25岁到40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正是生育的主要阶段。
我们也发现在年轻人群体中,对于生育意愿的表达更加积极,说明年轻一代依然具有较高的生育意愿。
我们调查了参与者对于生育的态度和考虑因素。
在这方面,我们发现经济状况是参与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很多参与者表示,目前的房价和育儿成本高昂,给他们增加了生育的负担。
职业发展和工作压力也是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之一。
在这方面,很多职场人士表示,工作的忙碌和竞争的激烈让他们无法轻易放下工作投入到生育中去。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意外的结果。
一些参与者表示,自己并没有特别强烈的生育意愿,但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他们不得不考虑生育。
这表明家庭和社会对于生育的期望和影响仍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也调查了参与者对于政府生育政策的看法。
在这方面,大部分参与者表示,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生育支持措施,包括降低房价、减少教育成本、优化育儿政策等。
他们认为只有政府出台更多的政策扶持,才能真正鼓励人们生育。
综合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生育意愿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状况、职业发展、家庭和社会压力等。
针对这些情况,政府应该积极出台相应政策,以更好地激发人们的生育意愿。
我们希望政府能够更加关注人口问题,出台更加有针对性的政策,从而实现人口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育政策是一个涉及全社会的问题,需要政府、家庭以及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希望通过我们的调查,能够进一步引起社会对于生育问题的重视和关注。
【生育意愿调查总结】第2篇示例:生育意愿是指一个人或一对夫妇愿意有多少个子女或是否愿意生育子女的意愿。
人口生育意愿调查报告

人口生育意愿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的人口问题备受关注。
随之而来的是,人口生育意愿的变化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为了更好地了解人们对于生育的态度和意愿,特进行了一次调查,并就其结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本报告将从多个角度对该调查结果进行解读。
一、家庭收入对生育意愿的影响报告结果显示,家庭收入对人们的生育意愿具有重要影响。
高收入家庭更倾向于增加生育,而低收入家庭则更倾向于保持或降低生育水平。
这一现象可能与收入水平对家庭负担的影响相关。
高收入家庭有更多的经济能力和资源来抚养子女,而低收入家庭可能面临着经济压力和负担的增加。
二、性别平等与生育意愿性别平等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影响着人们的生育意愿。
在调查中,女性在婚后生育意愿上表现出较大的满意度。
这可能与社会进步和性别平等的宣传普及有关,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得到了提高。
而相比之下,男性在生育意愿上没有出现明显的偏向。
三、生活压力与生育意愿生活压力是一个涉及诸多方面的复杂问题,对于人们的生育意愿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调查发现,受访者中有相当一部分认为生活压力较大,尤其是在城市地区。
这可能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有关。
面对诸多压力,人们更倾向于放弃或延迟生育。
四、教育水平与生育意愿教育水平是影响人们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
调查显示,受访者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更倾向于延迟或限制生育。
这可能与受过教育的人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事业规划有关。
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但与此同时,应加强对人口出生率问题的关注,避免由此引发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五、政策引导与生育意愿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人口政策,旨在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到生育中来。
调查结果显示,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生育意愿产生了积极影响。
然而,也要注意政策的灵活性,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同时,有效的宣传和引导工作对于逐步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也具有重要意义。
六、家庭支持与生育意愿家庭的支持对于人们的生育意愿起到着重要的作用。
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助推政策

广东省政府通过提供生育津贴、延长产假和育儿假等措施来鼓励生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主要原因是政府的大力宣传和 政策支持,同时广东省的文化和社会环境较为宽松,有利于家庭和个人的生育决策。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结论一
01
生育意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个
人因素等。
结论二
02
生育意愿的变化趋势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
就业政策
政府的就业政策可能间接影响女性的生育意愿,例如,是否支持弹性工作制度或提供育儿假等措施。
家庭因素
家庭成员的态度
家庭成员对生育的态度和期望可能影响个人的生育意愿。
家庭经济状况
家庭经济状况可能影响生育意愿,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能更有能力抚养孩子。
03 助推政策制定与 实施
优化生育政策
完善生育假制度
改善生育环境
加强生育宣传教育
加强生育宣传教育,提高年轻夫妇对生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改善工作场所环境
积极改善年轻夫妇工作场所环境,提高其工作质量和生育意愿。
加强社区支持
加强社区支持,为年轻夫妇提供更加便捷、实用的生育服务。
04 案例分析与实践 经验
国际案例分析
韩国
韩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如提供生育补贴、延长产假和育儿假等,但生育 率仍然较低,主要原因是经济压力、职场竞争和婴幼儿养育成本过高。
的变迁,生育意愿也在不断变化。
结论三
03
针对不同影响因素的助推政策可以有效提高生育意愿,但需要
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全面、有效的政策。
研究展望
1 2 3
展望一
未来研究方向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生育意愿的 影响因素,特别是社会文化、家庭结构等方面 的影响。
生育意愿调查总结_医院满意度调查总结

生育意愿调查总结_医院满意度调查总结为了更好地了解人们的生育意愿和对生育政策的态度,我们进行了一项生育意愿调查。
调查内容涵盖了个人的生育意愿、生育政策的影响、家庭条件和生活状态等方面。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总结:一、生育意愿总体较高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有生育的意愿,其中有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希望拥有两个以上的子女。
这表明大部分人对于生育仍然持有积极态度,愿意在适当的时机生育子女。
二、生育政策对生育意愿有一定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认为生育政策对于他们的生育意愿有一定影响。
一方面,政府的生育政策对于促进生育意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提供育婴假、生育津贴等福利政策;一些受访者认为目前的生育政策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生育成本高、育婴假时间不足等问题,这些因素也可能对生育意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家庭条件和生活状态也是影响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的家庭条件和生活状态也是影响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
经济收入、居住环境、配偶的态度等都对生育意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些受访者表示,由于经济压力较大,居住条件不佳,或者配偶不同意生育等原因,导致了他们对生育的犹豫和担忧。
四、相关建议根据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1. 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生育政策,提高生育保健服务的质量,降低生育成本,以吸引更多的人愿意生育子女;2. 政府和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育婴假、生育津贴等福利政策,以减轻家庭的生育压力;3. 提倡健康、平等、理性的生育观念,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生育,但不鼓励一味追求生育数量。
通过这次生育意愿调查,我们了解到大部分人对生育持有积极态度,但目前的生育政策和家庭条件等因素仍然对生育意愿产生一定的影响。
希望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育环境和条件,让更多的家庭能够愿意并能够成功地生育子女。
为了了解患者对医院服务的满意度,我们进行了一次医院满意度调查。
调查主要包括了医疗设施、医护人员、医疗环境、医疗服务等方面,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总结:一、医院整体满意度较高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患者对医院的整体满意度较高,他们表示对医疗技术、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和专业水平等方面比较满意。
人口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人口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口生育意愿成为各国政府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人口生育意愿的高低对于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都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人口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和解决人口问题。
一、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状况直接关系到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和子女教育的费用。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较好时,人们更有能力养育子女,从而增加生育意愿;而经济不稳定或贫困的家庭则可能会选择不生育或者减少生育。
二、教育因素教育对人们的观念和价值观有深远影响。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往往更注重事业发展,对生育可能会有所顾虑。
此外,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往往延迟生育的时间,或者选择少生育子女。
因此,教育对于人口生育意愿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三、劳动力市场因素劳动力市场因素也会对人口生育意愿产生影响。
当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时,年轻夫妇可能会更倾向于工作,追求事业发展,而将生育推迟或者减少。
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需求不足,就业机会有限,可能会导致人们对生育持观望态度。
四、家庭结构因素家庭结构是影响人口生育意愿的一个重要因素。
单身或未婚的人通常对生育持观望态度,而已婚夫妇则更容易拥有生育的愿望。
此外,家庭结构对于孩子的照顾和抚养也有一定影响,如果一个家庭已经有了几个孩子,夫妻可能会考虑不再生育,以便更好地照顾现有的孩子。
五、社会保障因素社会保障制度对人口生育意愿有直接的影响。
如果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提供了一定的育儿津贴、医疗保健和教育支持等福利,会增加人们的生育意愿。
相反,如果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人们可能因为担心养育子女的费用而选择不生育。
六、文化观念因素文化观念是人口生育意愿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
各国的文化观念对生育的态度存在差异。
例如,在一些传统观念较为保守的国家,人们可能更倾向于多生育子女;而在一些发达国家,个人主义观念较强,人们可能更倾向于追求个人发展而减少生育。
生育意愿调查总结_医院满意度调查总结

生育意愿调查总结_医院满意度调查总结为了解当前社会中生育意愿的情况,本次调查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社会背景的群体展开了广泛的调查,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大量的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和总结,具体如下:一、生育意愿总体情况1. 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有生育欲望,对孩子的期待程度较高。
只有少数受访者表示不想要孩子或者还没有考虑清楚。
2. 在有生育意愿的受访者中,大部分人表示计划生育一个孩子或者两个孩子,很少有受访者表示计划要三个或以上的孩子。
3. 受访者普遍认为生育孩子对个人和家庭都有积极的影响,例如能够增添生活的乐趣,增进家庭的和睦等等。
二、不同年龄段生育意愿的差异1. 20-30岁的受访者中,有生育意愿的比例较高,但同时也有较高比例的受访者表示暂时没有生育的打算,主要原因是经济压力和职业发展。
2. 30-40岁的受访者中,生育意愿的比例下降,部分受访者表示年龄偏大,担心生育对自身健康和孩子的健康造成影响。
3. 40岁以上的受访者中,生育意愿的比例极低,主要原因是年龄偏大、身体条件不佳等因素影响。
三、不同社会背景生育意愿的差异1. 教育水平较高的受访者,生育意愿相对较低,主要原因是职业发展和个人追求影响。
3. 城市居民的生育意愿相对较低,主要原因是经济压力、生活节奏快等因素影响。
而农村居民的生育意愿较高,主要原因是家庭观念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医生服务满意度1. 大部分受访者对医生的服务态度和专业水平表示满意,认为医生在就诊过程中给予了充分的关怀和专业的治疗。
2. 部分受访者对医生的服务态度和沟通能力表示不满意,认为医生在就诊过程中缺乏耐心和细心,对患者的疑问和需求回应不及时。
2. 部分受访者对护士的服务态度和护理水平表示不满意,认为护士在工作中存在着工作态度不认真、效率低下等问题。
三、医疗设施和环境满意度1. 大部分受访者对医院的医疗设施和环境表示满意,认为医院的设施和环境比较舒适和整洁,并且能够满足就诊需求。
我国家庭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探究

我国家庭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探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家庭生育意愿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的生育率持续下降,一些城市甚至进入“低生育率陷阱”,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本文旨在探究我国家庭生育意愿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相关的生育政策提供参考。
一、我国家庭生育意愿的现状从近几年我国的生育率来看,整体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
在2019年,全国总人口出生率为10.48‰,已经连续下降了13年。
在一些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生育率更是低得惊人。
例如,北京市的总人口出生率仅为6.1‰,上海市更是只有5.8‰。
从调查数据中不难发现,我国家庭生育意愿的降低主要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养育孩子的压力也相应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女性参加劳动力市场的比例提高以及生育年龄的推迟,导致了一些家庭选择不再生育或者只生一个孩子。
1.经济压力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家庭生育意愿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物价的上涨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养育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
在有些城市,一套房子就已经让很多家庭承受不起,如果再加上孩子教育、医疗等费用,就更让人望而却步。
因此,经济压力往往会成为家庭选择生育与否的重要考虑因素。
2.女性职业发展女性职业发展也是影响家庭生育意愿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女性的教育程度和职业水平逐渐提高,她们更愿意选择在职场上发展自己的事业,而不是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在子女的教育和抚养上。
此外,女性日益增加的社交压力和工作压力,也使得她们选择推迟生育,相应地影响了家庭生育意愿。
3.家庭成员结构家庭成员结构也是影响家庭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
如果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那么其家庭生育意愿将会受到影响。
此外,家庭成员关系的稳定和和谐,是否有父母、岳父岳母等人物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也对家庭生育意愿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针对上述影响因素,提高我国家庭生育意愿的措施可以有以下几点:1. 鼓励生育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措施、费用减免等方式,为家庭提供更多的生育奖励和福利,鼓励他们生育二胎或以上,并提高他们的家庭福利保障水平,从而降低家庭的生育成本和生育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育意愿
生育意愿是生育观念的直接体现,从内涵上看,应当包括生育目的、理想子女数、性别偏好、理想生育年龄和生育间隔、理想孩子质量等多个方面。
基于此,我们可以把生育意愿界定为:人们在生育子女方面的愿望和要求,它体现着个体生育孩子的目的以及对生育孩子的数量、时间、性别、素质等方面的期望。
但是,由于其中的质量维度在生育意愿调查中少有体现,而时间维度在问卷调查中又难以操作,再加上受计划生育政策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了个体生育时间的不确定性。
所以,多数生育意愿调查的内容往往体现在生育目的、意愿生育子女数和生育性别三个方面。
鉴于此,本研究主要从生育目的、意愿生育子女数和生育性别这三个维度探讨我国居民生育意愿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种有关生育意愿的资料和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居民的生育意愿发生了显著变化。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居民的生育意愿总体上表现为多育和偏男,传统生育目的占主体地位;70年代,在计划生育政策对家庭和个人生育行为的强制干预下,人们的生育意愿开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意愿生育子女数减少,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意愿生育性别的变化;进入80年代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经济进步从根本上推动了人们生育意愿的自觉转变。
总体来看,生育意愿的变化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城乡差异,不同的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使人们的生育意愿也有明显差异。
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70年代末生育意愿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几乎没有进行过生育意愿的调查研究,但通过实际生育水平的变化还是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推测出生育意愿的变化特征。
首先,意愿生育子女数变化显著,计划生育政策是影响生育意愿的决定性因素。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的生育意愿主要表现为早婚早育和多生多育。
由于社会安定、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孩子的经济效用增加,再加上政府有关部门限制人工流产的规定 ,在客观上都起着刺激和鼓励生育的作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妇女的生育水平比新中国成立前还有所上升五六十年代我国妇女的初育峰值时间多在婚后第二年,婚后前三年有一半以上的妇女都生育了一孩。
生育间隔以2~3年的比例最高,大部分妇女在4年内完成了下一胎的生育。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把人口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制定了逐渐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并加以全面推行。
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城镇妇女产生了节制生育的愿望和要求,她们的生育意愿出现了降低的趋势。
不少相关资料显示了当时人们对避孕节育知识的渴求。
这些现象和事实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和节育需求,说明传统生育观开始受到新型生育文化的冲击,出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苗头。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国家通过免费提供避孕、节育药具的形式,帮助广大妇女实现节育的要求,不少夫妇开始按照自己的生育意愿进行生育数量和生育时间的选择。
第三,农村地区生育观念转变相对缓慢。
20世纪60年代后期,城乡妇女的生育水平开始出现较大差异,1969年妇女总和生育率,城市为3.30、农村为6.26。
在农村,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如避孕节育技术设施落后等),再加上当时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和按人口分配相结合的混合分配制度,孩子的经济效用较高,多生孩子多受益,而且能够强化家庭养老保险,使得农村居民生育观念转变缓慢,基本上还维持着传统状态。
尽管进入1970年后计划生育政策的全面实施,使农村妇女总和生育率由70年代的6个左右降至3个左右,但仍然高于城市的2倍。
二、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计划生育政策全面开展后生育意愿的变化
在经历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口高速增长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人口问题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而促使中国的人口政策发生了指向性变化。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进入1980年代后,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对家庭和个人生育行为进行干预,极大地影响了家庭和个人对生育数量及生育时间的选择。
人们的生育意愿由于受到计划生育政策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巨大变化的强烈影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最初的早生、多生、偏重男孩转变为自愿少生、适当晚生,对子女性别的关注也趋于淡化。
当然,这里可能有很多原因。
这说明,优化和调控人们的生育意愿,使之与国家生育政策的要求相一致,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和政策约束固然必要,但最根本的还是应当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经济收入,父母对子女经济回报的需求趋于下降;生产力的发展降低了田间劳动和家务劳动的强度;社会保障事业和多种养老方式的发展,促使父母对子女生活照料和养老送终回报的需求也趋于下降((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综合作用下,人们的生育意愿出现明显变化。
尤其在部分农村地区,甚至出现了育龄夫妇自愿放弃二胎生育指标的现象,人们已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生男生女一样好的观点。
进入21世纪后,有三次较大规模的调查显示了我国居民生育意愿的变化情况,分别为2001年全国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调查、2002年国家计生委宣教司组织的城乡居民生育意愿调查和2006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调查。
进入21世纪以来,生育目的的变化主要表现出多元化趋势,发生了由以多子多福和传宗接代为特征的传统生育目的向以感情慰藉为主的现代生育目的的变化。
2002年调查结果显示,生育目的形形色色,各种说法有166种之多,从大的方面来看,大致可以分为6类,即传宗接代、经济需要、情感需要、义务和责任、顺其自然和其他,分别从不同角度生动地反映了人们的生育动机。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传统生育目的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可见,生育目的作为人们对生育问题的一种认识和态度,其产生和发展变化取决于社会经济条件。
虽然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仍不足以促成人们生育目的的根本性转变。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人们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育目的发生了较大变化。
三、结语
通过对我国居民生育意愿分阶段、多维度的考察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生育意愿的变化是一个多因素影响和作用的结果。
当前,我国居民的生育意愿与生育政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人们对于儿女双全的企盼与!独生子女的生育政策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冲突,再加上近年来自然灾害带给人们的生命被剥夺的痛苦,更加凸显了独生子女家庭的生存风险,对于人们的生育需求与生育政策之间的矛盾,国家和政府如不做出及时的调整和引导,将可能出现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鉴于此,国家应该在重视!民生问题方面,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全民社会福利水平,不断创造生育观念转变的社会条件的同时,重视!民情、民意,根据已经变化了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因人制宜的生育政策,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在不同时期制定相应的、灵活而更具可操作性的计划生育政策,使生育政策在调节生育率水平的同时兼顾人们的生育意愿,或者说,把生育政策建立在宏观需求与微观需求相一致的基础上,只有这样,生育政策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稳定低生育水平和实现人口转变中应有的作用。
姓名:安于毅
班级:土木一班
学号:20111435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