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灌工程规划和设计

合集下载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1.0.1 为了使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管理技术可行、经济合理,促进节水灌溉事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合用于新建、扩建或者改建的农、林、牧业等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管理和评价。

1.0.3 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应做到因地制宜,保证质量,加强管理,并与农艺、生物和管理措施结合,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提高农业灌溉保障能力,保护生态环境。

1.0.4 节水灌溉工程应明晰产权,并建立健全管理组织,完善运行管理规章制度,注重工程的持久良性运行。

1.0.5 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0.1 节水灌溉 water-saving irrigation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和当地供水条件,高效利用降水和灌溉水,以取得农业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措施。

2.0.2 渠道防渗 canal seepage control减少渠道水量渗漏损失的技术措施。

2.0.3 管道输水灌溉 Irrigation with pipe conveyance由水泵加压或者自然落差形成的有压水流通过管道输送到田间给水装置,采用地面灌溉的方法。

2.0.4 喷灌 sprinkler irrigation利用专门设备将有压水流通过喷头喷洒成细小水滴,落到土壤表面进行灌溉的方法。

2.0.5 微灌 microirrigation通过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将水和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种灌水方法。

2.0.6 改进地面灌溉 improved surface irrigation改善灌溉均匀度和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沟、畦、格田灌溉技术。

2.0.7 注水灌 local irrigation with injection利用专门设备将一定量的水注入作物(种子)根区的土壤中,改善土壤墒情,满足种子发芽和保苗需水的一种局部灌水方法,也称坐水种。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1 总则1.0.1 为统一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要求,提高工程设计质量,保证工程安全,节水节地,降低能耗,保护水环境,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充分发挥工程综合效益,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

1.0.3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必须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技术经济政策,根据流域水利规划和区域水土资源平衡的要求,全面搜集分析所需资料,进行必要的勘察、观测和实验,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做到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经济实用,方便管理。

1.0.4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2 工程等级划分2.0.1蓄水枢纽工程等别应根据总蓄水容积的大小,按表2.0.1确定。

表2.0.1 蓄水枢纽工程分等指标工程等别ⅠⅡⅢⅣⅤ规模大(1)型大(2)型中型小(1)型小(2)型总蓄水容量(108m3)>10 10~1 1~0.1 0.1~0.01 <0.01 2.0.2引水枢纽工程等别应根据引水流量的大小,按表2.0.2确定。

表2.0.2 引水枢纽工程分等指标工程等别ⅠⅡⅢⅣⅤ规模大(1)型大(2)型中型小(1)型小(2)型引水流量(m3/s)>200 200~50 50~10 10~2 <22.0.3 提水枢纽工程等别应根据单站装机流量或单站装机功率的大小,按表2.0.3确定。

当提水枢纽工程按单站装机流量和单机装机功率分属两个不同工程等别时,应按其中较高的等别确定。

2.0.4 蓄水、引水和提水枢纽工程中的水工建筑物级别,应根据所属枢纽工程的等别与建筑物重要性,按表2.0.4确定。

表2.0.3 提水枢纽工程分等指标工程等别ⅠⅡⅢⅣⅤ规模大(1)型大(2)型中型小(1)型小(2)型单站装机流量(m3/s)>200 200~50 50~10 10~2 <2单站装机功率(MW)30 30~10 10~1 1~0.1 <0.1 注:“装机”系指包括备用机组在内的全部机组。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导则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导则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导则一、引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和效益,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设计是关键。

本导则旨在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提供指导和参考,确保工程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同时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二、工程类型与功能(一)灌溉工程小型农田灌溉工程主要包括渠道灌溉、管道灌溉和喷灌、微灌等形式。

渠道灌溉适用于地形较为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管道灌溉具有节水、节能、省地等优点;喷灌适用于大面积、地形较复杂的农田;微灌则适用于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

(二)排水工程排水工程的主要功能是排除农田多余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盐碱化和渍涝灾害。

常见的排水方式有明沟排水、暗管排水和竖井排水等。

(三)蓄水工程蓄水工程包括塘坝、蓄水池等,用于储存雨水和地表径流,为灌溉提供水源。

(四)泵站工程泵站工程用于提水灌溉或排水,根据扬程和流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水泵和电机。

三、规划设计原则(一)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特性、水资源状况和农业种植结构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工程类型和布局方案,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

(二)节水优先贯彻节水理念,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

(三)综合利用统筹考虑灌溉、排水、蓄水、防洪等多种功能,实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优化配置。

(四)生态环保在工程规划设计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尽量减少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五)经济合理在满足工程功能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降低工程造价和运行成本,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规划设计依据和资料收集(一)规划设计依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应依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技术标准和规范,以及农业发展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等相关规划。

(二)资料收集1、自然地理资料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壤类型等。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前言基于生产实践的需要和对节水灌溉形势的正确分析,1990年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布置了节水灌溉标准的研究任务,旨在进行探索,积累经验。

1994年又组织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为厅(局)就节水灌溉标准问题开展共同研究、讨论,形成规范战雏形,1996年底完成规范编写提纲。

1997年初,编制任务正式下达之后,在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主持下,编写组立即开始工作,1997年4月底完成初稿,经两次征求意见补充修改后,于1997年12月初完成征求意见稿,12月底完成送审稿,并于1998年1月召开审查会议,通过了专家审查。

SL207—98(节水灌溉技术规范》分总则、工程规划、灌溉水源、灌溉用水量、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工程与措施的技术要求、效益、节水灌溉面积,共8章40条和2个附录。

它既反映中国现阶段水平,又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既坚持高起点、高要求,又注重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既重视水利建设规范的共性,又突出节水灌溉的特点,充分吸收了我国节水灌溉发展中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

本规范解释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本规范主编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本规范参编单位:中国灌溉排水技术开发培训中心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水利部科学技术司黑龙江省水利厅1 总则1.0.1 为了使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有一个合理、可行、统一的衡量尺度,促进节水灌溉事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规范。

1.0.2 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必须注重效益、保证质量、加强管理,做到因地制宜、经济合理、技术先进、运行可靠。

1.0.3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大田、菜地、果园、苗圃和草场等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管理和评价。

1.0.4 承担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单位必须持有丙级(含)以上水利工程设计资质证书。

承担工程的施工安装单位必须持有省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施工安装许可证。

节水灌溉工程应选用经过法定检测机构检测合格的材料及设备,不得使用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无产品使用说明的产品。

灌溉工程规划设计说明

灌溉工程规划设计说明

某灌溉工程规划设计说明一、编制依据1、《微灌工程技术规范》GB/T 50485-200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3、《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4、《喷灌与微灌工程技术管理规程》SL236-1999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二、总体方案选择与布局1.供水系统在山角下设置一眼机井做为灌溉的主水源,供水至灌溉用蓄水池。

灌溉供水系统包括水泵动力机组。

供水系统的选型和布置是否合理将影响整个灌溉工程的质量。

选用国内著名厂家生产的水泵,具体型号见后面水泵选型设计部分。

2.过滤系统灌水器极易被水源中的污物和杂质堵塞。

因水源中不同程度地含有一定数量的砂粒,一般可采用物理过滤的方法除去水中的砂粒。

根据单眼机井的出水量和种植区灌溉管理的实际情况,拟采用二级过滤系统,即离心过滤器+自动反冲洗叠片组合式过滤系统。

根据水质和灌水器的结构,叠片式过滤器选用120目的国外进口过滤器,过滤精度很高。

过滤系统采用自动控制反冲洗系统,但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对管理人员的要求较严格。

3.施肥系统考虑使用者管理情况,施肥系统采用施肥机,在泵出口干管、过滤系统前加注肥料,由水源泵本身提供压力。

该施肥系统施肥高效节能、操作方便,能大大提高板栗的产量。

4.输配水管网管道是灌溉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工程主要采用的管材有PVC、PE等。

管网系统中首部采用PVC管,田间管网系统采用PE管,微喷头、滴头及稳流器选用以色列进口产品。

PVC管材、PE管材、管件等应选用国内著名厂家产品,符合国家规范标准要求。

5.灌水器该项目微喷头工作压力0.20Mpa,流量80L/h;滴灌管工作压力0.1 Mpa,滴头间距1米,滴头流量3.6L/h;小管出流稳流器工作压力0.1 Mpa,间距3米,流量60L/h。

三、田间灌溉工程设计1.滴灌系统1.1 设计参数水量充足,能够充分保证温室灌溉根据设计规范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用如下设计参数:(1) 日耗水强度:取5.0mm/d(2) 土壤湿润比:取80%(3) 灌水有效利用系数:η=0.9(4) 设计灌水均匀度:Cu=0.951.2 灌水器的选择据灌水器的种类和水力性能拟选用内镶片式滴灌管,滴头设计工作压力0.1MPa ,流量3.6L/h 。

灌溉和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灌溉和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灌溉和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篇一:灌溉与排水工程施工方案灌溉与排水工程施工方案本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施工应注意与其它工程施工的配合与衔接。

如与田间路桥工程施工就形成交叉作业,过水管涵的施工应与田间路桥工程施工密切配合,避免二次开挖。

渠道与新修道路伴行时,必须待道路路面施工完毕后,方可进行渠道两侧的衬砌及渠底砼的浇筑,避免道路工程压实时侧压对水利工程的破坏。

灌溉与排水工程应视整个工程进展情况有计划地进行。

一、施工流程施工准备→测量放线→沟槽土方开挖→浆砌石(砼)渠道施工→土方回填→养护→报验。

二、施工工艺(一)土方开挖沟槽开挖之前弄清与施工相关的地下情况、已建管道情况,沟槽以逆流方向进行开挖,使已铺设的下游管道先期投入使用,供后段工程的施工排水。

根据施工设计图纸、现场地质情况及场地条件,沟槽采用人工与机械开挖相结合方式开挖的槽底标高在地下水位以下时,应先设法降低地下水位。

沟槽开挖后应及时进行管道、沟渠、池槽等构件的基础施工,以免槽底土壤暴露过久,若出现超挖现象,则及时进行处理。

施工期间应注意保护与开挖的沟槽附近的地上、地下设施。

对于不明障碍物,应查明情况采取措施清除后才能施工。

(二)模板制作与安装1、模板的设计,制作和安装保证模板结构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能承受混凝土浇筑和振捣的侧向压力和振动力,防止产生移位,确保混凝土结构外形尺寸准确,并有足够的密封性,避免漏浆。

2、模板采用现场制作木模板,模板的制作应满足施工图纸要求的建筑物结构外形,其制作允许偏差控制在规范的规定标准之内;支架材料采用钢脚手架,模板的金属支撑材料应符合金属支撑要求。

3、模板木材的质量达到材质标准,腐朽、严惩扭曲或脆性的木材严禁使用。

4、木模面板厚应不小于3cm ,析面应尽可能光滑,不允许有凹坑、皱折或其他表面缺陷。

5、安装按施工图纸进行模板安装的测量放样,重要结构应设置必要的控制点,以便检查校正;模板安装过程中,应设置满足的临时固定设施,以防变形和倾覆;结构混凝土模板安装的模板允许偏差,遵守规范的规定。

微灌工程技术规范

微灌工程技术规范

微灌工程技术规范一、微灌工程规划1、一般规定。

微灌工程的规划应收集水源、气象、地形、土壤、作物、灌溉试验、能源与设备、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基本资料,开展可行性论证;规划应符合当地农业区划和农田水利规划的要求,并与农村发展规划相协调,应包括水源工程、首部枢纽和管网规划布置,规划布置成果应绘制在不小于1/5000的地形图上,并提出工程概算;平原区灌溉面积大于100公顷山丘区灌溉面积大于50公顷的微灌工程,应分为规划、设计两个阶段开展,面积小的可合为一个阶段开展;灌水方式应因地制宜地,可选择滴灌、微喷灌、涌泉灌等灌水方式。

2、水源分析与用水计算。

微灌工程规划必须对水源的水量、水位和水质开展分析,利用现有水源工程供水的微灌系统,应根据工程原设计和运用情况,确定设计水文年的供水状况,新建水源工程,供水状况应根据来水条件通过计算确定。

微灌工程以小河。

山溪、塘坝为水源时,应根据调查资料并参考地区性水文手册或图集,分析计算设计水文年的径流量和年内分配过程线;以井、泉为水源时,应根据已有资料分析确定可供水量,无资料时,应对水井作抽水试验,对泉水开展调查、实测出流量来确定可供水量。

微灌水质除必须符合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规定外,还应满足:⑴进入微灌管网的水应经过净化处理,不应含有泥沙、杂草、鱼卵、藻类等物质。

⑵微灌水质的PH值一般应在5.5〜8.0范围内。

⑶微灌水的总含盐量不应大于2000PPm o⑷微灌水的含铁量不应大于0.4PPm o⑸微灌水总硫化物含量不应大于0.2PPm.3、管网布置原则。

⑴符合微灌工程总体要求;⑵使管道总长度短,少穿越其他障碍物;⑶满足各用水单位需要,能迅速分配水流,管理维护方便;⑷输配水管道沿地势较高位置布置,支管垂直于作物种植行布置,毛管顺作物种植行布置;⑸管道的纵剖面应力求平顺。

二、设备选择与工程设施1、设备选择。

灌水器的选择应考虑土壤、作物、气象因素和灌水器的水力特性,制造偏差系数不宜大于0.07。

喷灌系统规划设计说明书

喷灌系统规划设计说明书

1摘要 (2)1基本资料 (3)1.1 地形 (3)1.2 气象 (3)1.3 土壤 (4)1.4 水源 (4)1.5 灌溉设计保证率 (4)1.6 作物对灌水要求 (4)2灌溉系统选型 (5)2.1拟定灌溉制度 (5)2.2区域分析及规划 (12)2.3选择喷头 (13)2.4喷头组合形式 (14)3管道系统的平面布置 (17)3.1管网布置形式 (17)3.2管道工程分级 (17)3.4 确定支管的轮灌方式 (17)4管道设计及水力计算 (18)4.1灌溉时间安排 (18)4.2管道材料选择 (18)4.3管道直径计算 (18)4.4水头损失 (22)4.5水泵的扬程 (23)4.6验证压力是否满足要求 (23)5设备用量明细表 (24)5.1管材设备 (24)5.2喷头 (24)5.3接头 (24)5.4闸阀 (25)5.5其它设备 (25)参考文献 (26)摘要工程区地处黄青藏高原,海拔高程2858~2940m。

按地表形态及成因类型特征,分为构造剥蚀中低山丘陵区和河谷堆积区两大地貌单元。

目区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气温垂直变化明显,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降水量较少,且季节分配不均。

根据已有基本资料进行灌溉系统规划设计,本区灌溉作物为蚕豆,灌溉面积130.93亩。

利用水量平衡法拟定作物的灌溉制度,求得本区蚕豆灌溉定额为203.26mm。

从地形图可以看出该片区域总体趋势为北高南低, 东西比较平坦,田块大致为长方形,河流自西向东流过,天然径流满足灌区用水需求,适合采用抽水取水的方式。

该地区面积相对较大,种植作物为高产性优质作物,灌水频繁,为了操作使用方便和易于管理,采用固定式喷灌系统,选择全圆喷洒,组合形式为正方形,以保证灌区的喷灌质量。

灌区干管应沿主坡方向、大致垂直等高线布置,支管则平行等高线布置,部分与等高线斜交。

管网布置形式,采用圭字形布置。

根据灌区管道进行分级,管道分成干管和支管两级,在支管上安装喷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式中: A——井水可灌面积,亩; Q ——微灌有水井可供水量,m3/d I——微灌作物耗水强度,mm/d
水量平衡计算-1
水量平衡计算-2
在水源有调蓄能力并且调蓄容积已定时 可按照上面公式确定微灌面积
6、管网布置原则(P67)
原则: 符合微灌工程总体要求原则; 管道总长度最短、少穿障碍物原则; 满足需要、分配水流迅速、维护管理方 便原则; 管道布置科学化原则; 管道纵剖面平顺原则
2 0.785 Dw p 100 % S e SL
p
——土壤湿润比,%; 壤质地、滴头流量和灌水量的大小
Dw ——水分扩散直径或湿润带(m),的大小取决于土
S e ——灌水器或出水点间距,m
S L ——毛管间距,m
双行直线毛管布置
P1 S1 P2 S 2 p 100% Sr
S1 S2 p1
4、水利计算(P66)
用水分析 灌溉用水量
微灌毛供水强度为 Ig=Ia/η水 灌溉供水量为 W=0.667 Ig· A
式中 Ig——微灌毛用水强度,mm/d Ia——微灌补充强度,mm/d ; η水——灌溉水利用系数,η水=0.9~0.95 W——每日灌溉供水量,m3/d A——灌溉面积,亩
人畜生活及村乡工副业用水量
微灌工程总体规划
灌区范围的确定 水源工程的布置 系统首部枢纽和输水干管的布置
§3-5-2 微灌系统设计参数
3.5.2 微灌工程设计参数确定(P671、作物需水量(P67) 2、设计耗水强度(P67-8) 3、微灌的土壤湿润比(P68-9) 4、微灌的灌水均匀度(P69-70) 5、灌水器流量和工作水头偏差率(P70) 6、灌水器设计工作水头(P70) 7、过滤器设计进口与出口压力差(P70)
—对毛管的窄间距,m; —对毛管宽间距,m; —与 对应土壤湿润比,% S1 —与 对应土壤湿润比,% —作物行距,m
P2
Sr
S2
设计土壤湿润比的确定
在实际工程中不仅要考虑到作物对水分的需求, 还要考虑到工程投资的合理性。湿润比过小, 投资和运行费用小,不能满足作物水量需求; 湿润比过大,易满足作物需求但投资和运行费 用高 一般,对于果树,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设 计土壤湿润比可取 20 %- 30 %,南方,可取 25 %- 35 %。对于蔬菜和大田密植作物可取 70%-90%
4 设计灌水均匀度(P69-70)
灌水均匀度的表示(克里斯琴森均匀系数Eu)
3、资料收集(P66)
地形资料 土壤资料:土壤质地、田持、渗透系数等 作物分区:果树应搜集树种,树龄、密度、走向等。 产量与农业措施:灌溉方法,施肥方法。灌溉情况: 现有灌水方法,灌水经验等 水文资料:取水点来水系列及年内月分配资料,泥沙 含量,水井位置,供电保证率,水井出水量,PH值 气象资料:逐月降雨、蒸发、平均温度、湿度、风速、 日照、冻土深 其它社会经济情况:行政单位人口,土地面积,耕地 面积,管理体制等
1、规划的任务(P65)
勘测和收集基本资料 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和经济状况 等,论证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确定工程的规模和微灌系统的控制范围 根据水源位置、地形和作物种植情况, 合理布置引、蓄、提水源工程、微灌枢 纽位置和骨干输配水管网 提出工程概算
2、规划原则(P65)
微灌工程的规划,应与其它的灌溉工程 统一安排 微灌工程规划应考虑多目标综合利用 微灌工程规划要重视经济效益 因地制宜地合理地选择微灌形式 近期发展与远景规划相结合 由自然及经济条件确定微灌工程设计保 证率
Ea——微灌的作物耗水强度,mm/d; kr——作物遮荫率对耗水量的修正系数,大于1时,取k=1; Gc——作物遮荫率,又称作物覆盖率,随作物种类和生育阶段而变化,对于 大田和蔬菜作物,设计时可取0.8~0.9,对于果树作物,可根据树冠半径和果 树所占面积计算确定。
灌溉补充强度
微灌的灌溉补充强度取决于作物耗水量、降 雨量和土壤含水量条件,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况:
思考题:微灌系统设计参数有哪些?
1 作物需水量的计算(P67)
利用参考作物需水量的计算: ETC=KC*E0 根据蒸发皿蒸发量估算:
E C kC k p EP
根据灌溉试验经验确定(一般不考虑 棵间蒸发量)
2 微灌耗水强度(P67)
微灌耗水强度(日耗水量)
E a kr Ec
式中
kr GC 0.85
微灌工程规划与设计
3.5 微灌工程规划与设计
3.5.1 微灌工程规划 3.5.2 微灌工程设计参数确定 3.5.3 微灌系统的设计 3.5.4 微灌系统管道水力设计 3.5.5 机泵选型配套及工程结构设计 3.5.6 工程预算编制
3.5.1 微灌工程规划
微灌工程规划包括内容: 1、规划任务(P65) 2、规划原则(P65) 3、基本资料的收集(P66) 4、水源分析与用水分析(P66) 5、水量平衡计算(P66-7) 6、管网布置(P67)
供水分析
供水分析的任务是研究水源在不同设 计保证率年份的供水量、水位和水质, 为工程规划设计提供依据,微灌工程水 源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
井、泉类水源
河渠类水源
塘、坝类水源
5、微灌水量平衡计算(P66-7)
已知来水量确定灌溉面积
Q(m 3 / h ) t (小时) A 0.667 I(mm/d)
在干旱地区降雨量很少,地下水很深,作物生长所消
耗的水量全部由微灌提供。此种情况灌溉补充强度至 少要等于作物的耗水强度,即 I a Ea
式中 Ia——微灌的灌溉补充强度,mm/d;
当有其它来源补充作物耗水量时,微灌只是补充作物耗水不足部分,
此时微灌补充强度为
I a Ea P 0 S
式中 Po——有效降雨量;mm/d; S——根层土壤或地下水补给的水量,mm/d

3 微灌土壤湿润比(P68-9)
定义: 微灌时被土壤湿润的土体占计划湿润层 深度土体的百分比。 影响湿润比的因素: 毛管的布置方式;灌水器的类型和布置方 式;灌水器的流量和大小;土壤的种类和结 构。
微灌土壤湿润模式
计算土壤湿润比的方法
根据毛管和灌水器布置方式,计算公式如下: 单行直线毛管布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