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学案:第一单元 第二课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二课时 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1.2.1早期国家与社会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1.2.1早期国家与社会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1.2.1早期国家与社会教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早期国家与社会”是该册的开篇,涵盖了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等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1.2.1节“早期国家与社会”,主要介绍古代埃及文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古代埃及文明的发展历程、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在素质方面,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于新知识和新概念充满好奇。他们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能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同时,他们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一定的质疑和批判。
在行为习惯方面,八年级的学生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较高,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和学习任务;但也有部分学生学习习惯有待提高,容易拖延和偷懒。对于课程学习,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而对于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需要教师进行更多的指导和监督。
(二)存在主要问题
1.课堂管理: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指导,确保课堂秩序和活动效果。
2.教学方法:在讲解知识点时,需要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3.评价方式: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需要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最终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和进步。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古代埃及文明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第1单元 第2课 第2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第1单元 第2课 第2课时

第2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二课时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知识与能力】掌握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齐桓公称霸和商鞅变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图文,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越王勾践“尝胆”的故事,培养发奋学习的精神;学习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贤能之士管仲为相的广阔胸怀和商鞅的改革精神。

【重点】齐桓公称霸,商鞅变法。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变革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

【自主学习】1.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分别指的是什么?2.商鞅变法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影响?3.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对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新课导入】(材料式导入)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褒妃一笑,不顾众臣反对,竟数次无故点燃边关告急用的烽火台,使各路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

结果,被戏而回。

幽王从此便失信于诸侯,最后,当边关真的告急之时,他点燃烽火却再也没人赶来救他了!不久,周幽王便死于刀下,亡了西周。

那么西周灭亡后,历史又是怎样发展的呢?【合作探究】知识点一诸侯争霸1.阅读教材P13,观察图1-20,思考:春秋五霸指的是哪几个霸主?答案提示:一种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2.阅读教材P14第1段及相关资料,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够称霸?答案提示: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基础牢靠)、实力雄厚、手段高明。

3.活动一:对比图1-20、图1-21,思考:战国时期的国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案提示:春秋时期的晋国分为韩、赵、魏三个国家。

4.阅读教材P14第2段,思考:相比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争霸目的有什么不同?答案提示:春秋时期是为了称霸,而战国时期则是为了一统天下。

知识点二社会变革1.阅读教材P15第1段,思考: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普遍使用会给当时社会带来怎样的变化?答案提示: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产能力和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促使生产关系发生变革。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第2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作业设计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第2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作业设计人教版

第2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的历史大变革时期,推动变革的根本动力是()A.生产的发展B.争霸的需要C.分封制衰落D.人民的愿望2.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开始用于农业生产是在()A.商朝B.春秋C.战国D.秦朝3.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开始于()A.战国时期B.秦朝C.西汉D.东汉4.一个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古代文人尊为“克己复礼,万世师表”的是()A.老子B.孔子C.孟子D.墨子5.庄子代表的学派是()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6.有这样一个人,他出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学说比较保守,主张“仁爱”,他的思想被西汉以后的封建统治者利用。

这个人物是()A.老子B.孟子C.墨子D.孔子7.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闻讯赶回家。

他首先关心的是仆人有没有烧伤,而不是询问马的损失情况。

这一事例体现的思想与现代社会提倡的观念相吻合的是:()A.依法治国B.以人为本C.竞争创新D.效益原则8.世界上最早的兵书是()A.《孙膑兵法》B.《孙子兵法》C.《春秋》D.《尚书》9.战国时,提出“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A.孟子B.孔子C.庄子D.墨子10.最早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道德标准的思想家是孟子()A.孟子B.孔子C.庄子D.墨子11.代表韩非子提出“法治”,主张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用严酷的刑罚镇压人们的反抗,以维护国家统治的是()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二.问答题1.简要分析齐桓公为什么能够称霸?【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 ACCBC 6-11 DBBDAD二.问答题1.①齐国盛产食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②管仲改革。

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成强大的常备军。

③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发展齐国势力。

④多次召集诸侯会盟,攻灭一些小国。

2018年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学案:第一单元 第二课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三课时 百家争鸣

2018年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学案:第一单元 第二课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三课时  百家争鸣

第三课时百家争鸣(见学生13页)一、百家争鸣的背景1.__春秋战国__时期,文化教育开始传播到民间,逐步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

2.在这个动荡和变革的时代,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并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从而带来了人们__思想__的解放。

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__孔子__、__老子__等伟大思想家,而且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__百家争鸣__”的局面。

二、主要学派诸侯争霸: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激化,人民不断反抗,需要用严酷的刑罚加以镇压。

变法运动:为了打击旧贵族的势力,需要强化君主专制权力。

2.反映老子辩证思维方式的成语或故事:以柔克刚;积少成多;转败为胜;无中生有;转危为安;苦尽甘来;否极泰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源泉:(1)以德治国:儒家的仁、德、礼和“仁政”思想。

(2)依法治国: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

(3)以民为本:儒家的“民贵君轻”思想。

(4)清正、廉洁、自律: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准则。

(5)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道家的崇尚“自然”“顺其自然”的思想。

(6)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

1.历史学家钱穆说:“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

”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B)A.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B.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C.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D.出现了儒、道、佛并立局面2.战国时期,形成了许多学派,他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宣传自己的主张,涌现出一批具有开创性的思想家。

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A.各国竞相变法,社会急剧变化B.乱世出英雄C.都想标新立异,独树一帜D.这些人出身卑贱,想借此出人头地3.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斗星),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的思想家是(B) A.老子B.孔子C.韩非子D.孙武4.史料记载,孔子朝罢归来,家人报告:“马厩失火!”孔子听后,问:“伤人乎?”这则故事体现出孔子倡导并实践了他的什么思想(A)A.“仁”B.“因材施教”C.“兼爱”“非攻”D.“无为而治”5.主张“仁政”治国,按时令进山伐树,对自然资源要持续利用的思想家是(B) A.老子B.孟子C.庄子D.韩非子6.思想活跃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化的表现之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第1单元 第2课 第1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第1单元 第2课 第1课时

第2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一课时早期国家与社会【知识与能力】知道并能列举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这些成就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比较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感受中华文明的古老和博大精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角度感知早期国家的初创,熟悉祖国的历史和边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重点】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概况,认识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

【难点】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自主学习】1.夏、商、周的兴亡过程。

2.周朝的分封制和礼乐制是怎么回事?【新课导入】(材料式导入)“……夏有禹,商有汤。

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三字经》)你能找出,这段文字里介绍的中华文明是哪三个早期国家吗?【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夏朝的兴亡阅读P10的第1、2段及图1-13,思考:(1)夏朝的建立者是谁?答案提示:公约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2)“夏传子,家天下”是指什么现象?有何意义?答案提示:指世袭制在我国历史上开始确立。

世袭制是我国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3)图1-13中的建筑在历史上有何意义?答案提示:这座建筑开创了我国宫殿建筑的先河,宫殿建筑的出现也是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

知识点二商朝的兴亡1.阅读教材P10,思考:商汤灭夏,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答案提示:生产力发展起来,青铜铸造业发达,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青铜器是夏商周时期当之无愧的文明象征。

2.阅读教材P11第1段、图1-15,思考:(1)为什么要在甲骨上刻字?(2)甲骨文的发现有何意义?答案提示:(1)商朝迷信鬼神,遇到大小事情都要占卜,将占卜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2)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靠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甲骨文奠定了后来汉字象形、表意的基本特征。

初中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1.2《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教学设计3

初中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1.2《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教学设计3

第2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3课时百家争鸣教学目标:1、认识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条件〕:了解百家争鸣时期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他们的典型思想:理解与掌握孔子的核心思想和教育理念。

2、通过具体事例,配以图片、活动,让学生自己感受、思考各家的思想主张。

3、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体会孔子、墨子、孟子、韩非子等重要思想家的主张及其深远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诸子百家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难点:儒、法、兵家思想对后世〔现实生活〕的影响。

学与教的过程:导入:上课之前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请问这一组图片反映的是什么事件?〔图片〕纪念孔子诞辰2558周年。

你了解孔子吗?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吗?〔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师:在春秋战国时期象孔子这样伟大的思想家还有很多,历史上把他们称为“诸子百家〞。

这些思想家们在当时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百家争鸣的相关内容。

板书:百家争鸣师: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百家争鸣的含义。

〔它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转:想一想:为什么百家争鸣会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依据课本答复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师:百家是指当时出现了一百家学派吗?〔泛指数量多〕在这众多的学派中,哪一学派的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生:儒家学派〕师:我们有必要重点掌握儒家学派的相关内容。

它的创始人是孔子,你能介绍一下孔子的生平以及思想主张吗?〔投影〕○1孔子生平○2孔子的思想主张a、孔子作为创始人,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b、作为教育家又有怎样的教育主张?c、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还有可借鉴的意义吗?转:儒家学派的另一个代表是谁?他的主张是怎样的?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师:除了儒家学派书本上还介绍了哪几个学派,他们分别有怎样的思想主张?生:课本查找,完成下表〔师生交流〕师:从主张中发现不同学派的主张各有特色,当他们遇到同一件事时他们作出的评价会一样吗?投影:有个少年因国家赋税沉重,家里经济困难,偷了邻人的钱财。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教学设计1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掌握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和技巧。
-增强学生对中华历史的兴趣和认识,培养对历史的尊重和热爱。
学情分析
三、学情分析
```
1.学生层次: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在思维方式上逐渐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但仍有部分学生依赖于死记硬背。
2.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大部分学生具备基本的历史知识,但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往往只能看到表面,难以挖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部分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不足,影响学习效果。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利用PPT展示历史图片、地图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发展。
-播放历史纪录片或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
-利用在线工具和资源,如历史知识网站、互动学习平台等,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和练习题,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和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自主学习法,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
-作用与目的: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解知识点,详细解释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的相关内容。组织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解答疑问,及时解答和指导学生的疑问。
-板书内容:
-早期国家:夏、商、西周
-社会变革:春秋战国、秦朝统一六国
-历史分析:原因、影响、事件
-板书布局:采用条理清晰的布局,将每个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和分析方法清晰地展示在黑板上。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学案:第一单元 第二课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一课时 早期国家与社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学案:第一单元 第二课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一课时 早期国家与社会

第二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一课时早期国家与社会(见学生7页) 夏朝、商朝、西周史称“三代”一、夏朝的兴亡(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前后)1.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__2070__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__夏__朝||。

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__国家__的产生||。

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文明时代||。

2.夏朝概况:(1)禹死后||,他的儿子__启__继位||,从此||,__世袭制__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

(2)夏朝后期的都城位置可能是在__二里头__||,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开创了我国宫殿建筑的先河||。

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

3.夏朝灭亡:四百多年后||,国王__桀__残暴无度||,激起平民和奴隶反抗||。

公元前1600年前后||,商部落首领__汤__灭夏||,建立商朝||。

二、商朝时期社会的发展(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1.商朝的建立:公元前__1600年__前后商部落灭夏建商||。

2.商朝时期||,__青铜铸造__业发达||。

(1)特点:青铜器种类繁多(有礼器、饮食器、兵器、工具等数十种);使用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巨大(使社会生产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2)典型代表:__司母戊__大方鼎||,形制雄伟(高1.33米||,重800多千克)||,技艺精湛(铜、锡、铅三种金属合成的比例合理||,体现了商朝工匠的智慧);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古代最大的青铜器||。

3.甲骨文:(1)含义:商朝时刻在__龟甲__和__兽骨__上的文字||,叫甲骨文||。

(2)特点: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3)意义: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__商朝__开始的||。

甲骨文是研究商朝社会极其珍贵的史料||。

甲骨文推动了中国文字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4.商朝的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其他小国||,在__牧野__与商朝军队展开大战||,最终消灭商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见学生10页)
一、东周的建立
公元前__770__年,__周平王__把都城向东迁至__洛邑__,史称“__东周__”。

它又分为__春秋__和__战国__两个时期。

二、春秋五霸
1.出现原因: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王室衰微)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相互征战,争做霸主,先后出现了“__春秋五霸__”。

2.关于“春秋五霸”,历史上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指__齐桓公__、__宋襄公__、__晋文公__、__秦穆公__和__楚庄王__。

另一种说法是指__齐桓公__、__晋文公__、__楚庄王__、__阖闾__、吴王__勾践__和越王勾践。

3.齐桓公称霸:
(1)齐桓公最先称霸的原因:
对内:任用__管仲__为相,改革军制和内政,发展经济,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

对外:采纳管仲的建议,打出“__尊王攘夷__”的旗号,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

(2)称霸标志:公元前__7__世纪中期,他召集诸侯举行会盟,周天子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其霸主地位。

三、战国七雄
1.时间:公元前__475__—前__221__年,是中国历史上的__战国__时期。

2.战国七雄的名称:这一时期的国家主要有__韩__、赵、魏、__秦__、__楚__、__燕__、齐,并称为“__战国七雄__”。

3.目的:战国七雄已不再满足于称霸诸侯,做诸侯之长,而是要灭掉其他各国,自己统一天下。

四、社会变革
1.背景:
(1)社会经济的发展:__春秋__时期,我国开始出现__铁__农具,并已使用__牛耕__,这大大促进了生产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其它方面的变化。

春秋晚期,一些人将新开垦的田地变成私有财产,成为新兴__地主__,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个体__农民__。

社会结构由此发生了深刻变化。

(2)战国时期,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诸侯争霸的形势,一些诸侯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

2.主要变法活动:__李悝__在魏国变法,__吴起__在楚国变法。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__商鞅__在__秦__国的变法。

1.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异同点:
不同点:(1)目的:战国七雄已不再满足于称霸诸侯,做诸侯之长,而是要灭掉其他各国,自己统一天下。

(2)性质: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属于奴隶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属于地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3)规模更大,时间更长,更加残酷,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破坏性更大,影响也更加广泛。

相同点:
(1)争霸给人民带来灾难。

(2)大国兼并小国,出现局部统一,有利于全国统一,促进民族融合,加速新旧制度的更替。

2.商鞅变法的性质、成功原因和借鉴意义:
(1)性质: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2)成功原因:改革符合时代潮流;得到秦孝公的支持;诚信,得民心;商鞅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精神。

(3)对正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当代中国的借鉴意义:顺应时代潮流,坚持改革开放;制定法律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强化依法治国的观念。

3.齐桓公称霸的原因:
(1)地理位置——临近大海,物产丰富;处于中原东面,较少遭到各诸侯国的包围封锁。

(2)善于用人——不计前嫌,重用管仲。

(3)实力雄厚——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军制和内政,发展经济,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

(4)谋略高明——采纳管仲的建议,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

1.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

该时代的主要特征是(A)
A.大变革B.大一统
C.民族政权并立D.专制皇权加强
2.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

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C)
夏→商→K→K→秦→汉
A.西周、春秋B.春秋、战国
C.西周、东周D.东周、战国
3.关于春秋争霸战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①争霸的背景是周王室衰微②目的是维护周天子的威信③争霸的实质是获取周天子过去的政治、经济特权④争霸战争具有两面性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③④D.②③④
4.战国初年,晋国的卿大夫瓜分了晋国,形成的三个国家是(B)
A.齐、楚、赵B.韩、赵、魏
C.楚、燕、韩D.秦、齐、魏
5.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引自《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A)
A.齐、楚、秦、燕、赵、魏、韩
B.楚、秦、赵、宋、魏、齐、韩
C.晋、楚、齐、韩、赵、燕、魏
D.吴、魏、燕、赵、楚、秦、韩
6.右图是战国形势图。

在战国时期,群雄采取“合众
势以攻一强”的策略。

群雄“合纵”进攻的国家最有
可能是(C)
A.①B.②C.③D.④
7.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具。

对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C)
①青铜农具②石斧、石锛③六角形铁锄
A.①②③B.③②①
C.②①③D.②③①
8.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主要是因为(D)
A.农业重视使用肥料
B.青铜器在农业中的广泛使用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9.你认为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徭役,最好的办法应该是(D) A.积极当兵,保家卫国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10.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是(D)
A.奖励耕战B.承认土地私有
C.废除旧贵族特权D.建立县制
11.某校八年级(1)班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这一内容时,排练了生动形象的历史课本剧。

下列四位同学模拟发布的告示不符合史实的是(A)
A.小明:出身贵族的人,爵位保持世袭
B.小丽:努力种田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C.小红:土地属于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D.小强:军功卓著的人,授予爵位、田宅
12.与其他各国的改革相比,商鞅变法更加全面、彻底。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C)
A.秦国统治者的支持
B.商鞅的顽强毅力
C.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D.“南门立木”取得了威信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的原因。

【答案】①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军制和内政,发展经济。

②齐国地理位置优越,背山面海,资源丰富。

③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新型生产工具和农业技术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

(2)材料二中的新型生产工具和农业技术分别指什么?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使哪一新兴
阶级的出现?
【答案】铁农具和牛耕技术。

地主阶级。

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请指出其在创新政治制度方面的贡献。

请用材料三中的一句原话概括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答案】商鞅变法。

创立县制。

“倾邻国而雄诸侯”。

材料四:
(4)请分别写出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最东、最南、最西、最北的诸侯国的名称。

并据图及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政治上的主要特点。

【答案】最东:齐国;最南:楚国;最西:秦国;最北:燕国。

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各主要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等。

(任答两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