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探究题(质量守恒定律)

合集下载

初三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试题答案及解析1.“三效催化转换器”可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处理为无毒气体.下图表示反应中的各种分子,其中不同的球表示不同种元素的原子。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B.一个乙分子中有2个原子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D.此反应中的甲和丙的分子个数比为1:1【答案】D【解析】根据反应模型图可知:甲、乙、丙分子都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属于化合物;丁分子是由相同的原子构成的,属于单质;在此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可设反应中的原子为A,原子为B,原子为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测此反应为:“2AB2+4CB=4CB2+A2”。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故A正确;B、根据模型图可知,一个乙分子中有2个原子,故B正确;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故C正确;D、根据“2AB2+4CB=4CB2+A2”可知,此反应中的甲和丙的分子个数比为1:2,故D不正确。

故选D【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点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且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化合物分子。

试题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检测考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2.在讨论S + O2SO2所提供的信息时,小明的下列结论正确的是①反应物是硫和氧气;②反应的条件是点燃;③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目不变;④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主要有四点:方程式左边表示反应物,方程式右边表示生成物,等号上下表示反应条件,方程式还能反映各物质间量的关系;由此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硫和氧气,故①正确;反应条件是点燃,故②正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的元素种类不变,故④正确;根据题目提供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有一个硫原子和一个氧分子,而反应后生成一个二氧化硫分子,故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改变,故③错误。

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2021年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大盘点(解析版)

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2021年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大盘点(解析版)

探究十二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知识导引:查阅资料:科学家经反复实验,发现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由于实验中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在反应前后其质量不变,所以如果从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中扣除没有参加反应物质的质量,可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1)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普遍遵守的规律,即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理论上,任何一个化学反应都可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但对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需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3)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原因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不变。

真题再现:1. (2020•金华)到19世纪末,经几代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不断探索,得到结论:光合作用反应物是H2O和CO2.产物是O2和有机物。

为了探究产物O2中的O元素来源,科学兴趣小组从元素守恒的角度进行了猜想。

猜想一:O2全部来源于CO2;猜想二:O2全部来源于H2O;猜想三:O2同时来源于两者。

为了求证,他们查阅资料如下:资料1 19世纪末,科学家普遍认为气体之间更容易转化,认为CO2在光的作用下被分解成CO和O2,所以O2来自于同为气体的CO2。

资料2 1937年,英国化学家希尔通过实验发现:离体叶绿体在光照条件下使水分解,释放出O2,并还原电子受体。

资料3 1939年,已经发现了氧的同位素。

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利用O标记的H2O和C O2,分别培养小球藻,光照相同时间后,检测甲、乙两试管中产生的氧气是否含O,如图所示。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资料2的实验结论(填“支持”或“不支持”)资料1的观点。

(2)根据资料3的实验结果,分析可得猜想成立。

【答案】(1). 不支持(2). 二【解析】(1)资料2说明氧气来自于水的分解,资料1说明氧气来自于二氧化碳,因此两者结论不同,不相互支持彼此结论;(2)资料3根据同位素概念,证明了氧气中氧元素来自于水中的氧元素,因此证明猜想二的正确性;2. (2020•重庆B)3.化学规律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用许多化学实验加以验证。

初三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试题答案及解析1.一定条件下,某容器中各微粒在反应前后变化的示意图如下,其中“”和“O”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

关于此反应说法错误的是A.该反应的生成物只有两种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C.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分子总数之比为4:5D.反应前后的原子总数之比为1:1【答案】C【解析】A、由上图微粒的构成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只有两种,正确;B、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正确;C、由上图可知,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分子总数之比为2: 3,错误;D、反应前后的原子总数不变,反应前后的原子总数之比为1: 1,正确。

故选C。

2.有一个反应在密闭容器中发生,三种物质CaCO3、CaO和CO2的质量比例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B.CaO在反应中起催化作用C.CO2是生成物D.反应中CaO和CaCO3的质量比为1:1【答案】A【解析】反应后二氧化碳和氧化钙的质量都减小了,是反应物,碳酸钙的质量增大了,是生成物,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正确;B、氧化钙在反应中不是催化剂,是反应物,错误;C、该反应中二氧化碳是反应物,错误;D、反应中CaO和CaCO,的质量比为56: 100,错误;故选A。

3.在化学知识中有很多的“相等”。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相等B.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正价总数和负价总数相等C.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相等D.在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答案】D【解析】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相等,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A正确;B.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正价总数和负价总数相等,符合电荷守恒,故B正确;C.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相等,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C正确;D.在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相等,故D错误。

点睛∶任何化学反应都必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4.如图为某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

专题十三--探究题(质量守恒定律)

专题十三--探究题(质量守恒定律)

九年级化学沭阳银河学校
专题十三—探究之质量守恒
1、某兴趣小组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做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

(1)请写出镁条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2)小明发现燃烧产物的质量大于反应物镁条的质量,认为这个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我_____(“同意”或“不同意”)小明的观点,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红按下图装置改进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却发现产物中还有少量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黄色固体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②镁能与氮气剧烈反应生成黄色的氮化镁(Mg3N2)固体;
③氮化镁可与水剧烈反应产生氨气,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做出猜想】黄色固体是Mg3N2
【反思与交流】空气中N2的含量计远大于O2的含量,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MgO却远多于Mg3N2,为什么呢?请给出合理的解释_____________.
2
上表中,用水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上表中的实验现象,请写出三条结论,并分析可能的原因(不分析原因,不得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质量守恒定律(习题及答案)

质量守恒定律(习题及答案)

质量守恒定律(习题)1.下列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A.50 g 糖溶于200 g 水中,制得250 g 糖水B.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C.湿衣服晾干后,质量变小D.100 mL 水与100 mL 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 mL 2.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A.煤燃烧后留下的灰烬的质量比煤的质量少了B.红磷在密闭的锥形瓶中燃烧,反应前后质量相等C.水结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D.加热高锰酸钾制得氧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高锰酸钾质量少了3.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铜在氧气中加热后,生成物(氧化铜)的质量比原来铜的质量大。

4.在化学反应A+B→C+D 中,参加反应的A 和B 的总质量为14 g,生成D 的质量为6 g,则生成C 的质量是g。

5.在化学反应A→B+C 中,当一定量A 反应一段时间后,生成56 g B 和44 g C,则发生反应的A 质量为()A.12 g B.44 g C.56 g D.100 g 6.在化学反应A+B C 中,若12 g A 参与反应,生成28 g C,其中D 的质量为3 g,则参加反应的 A 和B 的质量比为()A.1:1 B.2:3 C.3:4 D.3:77. a g 高锰酸钾加热全部分解后,生成b g 锰酸钾和c g 二氧化锰,则反应中得到氧气的质量为()A.(a+b-c)g B.(a-b)gC.(a-b-c)g D.(a-c)g8.在化学反应E+F→G 中,m 克E 和n 克F 反应生成G 的质量()A.等于(m+n)g B.小于(m+n)gC.大于(m+n)g D.不大于(m+n)g9.下列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一定不变②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不变③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一定不变④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一定不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0.硝酸银(AgNO3)固体见光或者受热易分解,故用棕色瓶保存,AgNO3固体受热分解时,放出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它可能是()A.SO2B.O2C.N2D.NO211.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得的信息是()A.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B.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C.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程度D.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12.关于化学方程式3Fe+2O2 Fe3O4的说法错误的是()A.反应物都是单质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C.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D.3 份质量的铁与2 份质量的氧气反应后生成1 份质量的四氧化三铁【参考答案】1. B2. C3.铜在氧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铜,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铜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氧化铜的质量,所以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铜的质量大。

初三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试题答案及解析1.在含硫煤中加入适量的石灰石,可以减少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CO3+O2+2SO22CaSO4+2X,则X的化学式为()A.CO B.CO2C.CS2D.C【答案】B【解析】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aCO3+O2+2SO22CaSO4+2X,可知反应前后各原子的个数为反应前反应后Ca原子 2 2C原子 2 0O原子 12 8S原子 2 2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判断生成物X的2个分子中含有2个C原子和4个O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1个C原子和2个O原子构成,物质X的化学式为CO2;故选B.【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点评: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推断反应中某物质的分子构成及物质化学式的确定.2.一定条件下,某容器中各微粒在反应前后变化的示意图如下,其中“”和“O”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

关于此反应说法错误的是A.该反应的生成物只有两种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C.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分子总数之比为4:5D.反应前后的原子总数之比为1:1【答案】C【解析】A、由上图微粒的构成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只有两种,正确;B、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正确;C、由上图可知,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分子总数之比为2: 3,错误;D、反应前后的原子总数不变,反应前后的原子总数之比为1: 1,正确。

故选C。

3.银制容器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表面会变黑,原因是银和空气中的微量硫化物等物质发生反应,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4Ag + 2H2S + O2="==2X" + 2H2O,则X的化学式为A.AgS B.Ag2O C.Ag2S D.Ag2O2【答案】C【解析】由4Ag+2H2S+O2═2X+2H2O可知,反应前银原子是4个,反应后应该是4个,包含在2X中;反应前氢原子是4个,反应后氢原子是4个;反应前硫原子是2个,反应后硫原子应该是2个,包含在2X中;反应前氧原子是2个,反应后氧原子是2个;由分析可知,X中含有2个银原子和1个硫原子,是硫化银,化学式是Ag2S.故选:C.【考点】质量守恒定律4.按要求用化学用语填空(1)两个铝离子___________ (2)氧化钙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____ (3)硫酸根离子__________ (4)5个水分子_______(5)2个氮原子 _________ (6)3个氢分子________【答案】 2Al3+ CaO SO42- 5H2O 2N 3H2【解析】(1)2个铝离子是在1个铝离子前面加上2,故写为2Al3+;(2);(3)SO42-;(4)表示若干个水分子是在水分子前面加上数字,表示为5H2O;(5)氮原子直接用氮元素符号表示,若表示多个氮原子,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数字,2N;(6)3个氢分子是在1个氢分子前面加上3,表示为3H2。

中考复习专题--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探究 答案

中考复习专题--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探究 答案

中考复习专题--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探究1.下列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的是( )A.通过化学变化,只能改变物质的种类,不能改变物质的总质量B.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变化中宏观物质间的质量关系,与微观过程无关C.质量守恒定律为定量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D.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答案】B不.正.确.2.下列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正确的是( )A.通过化学变化,既能改变物质的种类,也能改变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B.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变化中宏观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与微观过程无关C.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小,说明质量守恒定律不是普遍规律D.任何化学变化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答案】D(1)(2)(3)3.某同学设计了如图三个实验装置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回答问题:实验能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

(填“能”或“不能”)实验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 。

实验中的现象是① ② 。

【答案】(1)能(2)(3)反应产生气体,应放置于密闭环境中验证 端铜丝变黑 ; 端下沉或端上升(1)(2)4.如图是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该实验 (填“能”或“不能”)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原因是 。

要用如图继续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若药品不变,改变装置的方法是 。

若装置不变,改变药品,可选用的一组药品是 (举一例)。

【答案】(1)(2)不能 ; 二氧化碳气体逸散于空气中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5.下列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变化中宏观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与微观过程无关B.通过化学变化,只能改变世界上物质的种类,不能改变物质的总质量C.质量守恒定律为定量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D.随着科技的发展,精密仪器为我们定量研究化学变化创造了条件【答案】A6.下列有关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A.将铁和铜混合加热后,物质的总质量为,遵循质量守恒定律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一定不会发生变化C.硫和氧气完全反应后,生成物质量为D.镁条燃烧后质量增加,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答案】C(1)(2)7.用右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初三】质量守恒定律_知识点_习题及答案

【初三】质量守恒定律_知识点_习题及答案

质量守恒定律一、质量守恒定律: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1)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2)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二、化学方程式1、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2、书写:(注意:一写、二配、三标、四等)3、含义:以2H2+O2点燃2H2O为例①宏观意义: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②微观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个个水分子(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三、化学反应类型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③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④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2、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氧化剂:提供氧的物质还原剂:夺取氧的物质(常见还原剂:H2、C、CO)3、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第四章化学方程式一:质量守恒定律1: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 沭阳银河学校
1 专题十三—探究之质量守恒
1、某兴趣小组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做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

(1)请写出镁条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2)小明发现燃烧产物的质量大于反应物镁条的质量,认为这个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我_____(“同意”或“不同意”)小明的观点,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红按下图装置改进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却发现产物中还有少量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黄色固体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②镁能与氮气剧烈反应生成黄色的氮化镁(Mg 3N 2)固体;③氮化镁可与水剧烈反应产生氨气,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做出猜想】黄色固体是Mg 3N 2 【实验探究】请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及结论
【反思与交流】空气中N 2的含量计远大于O 2的含量,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MgO 却远多于Mg 3N 2,为什么呢?请给出合理的解释_____________。

(4)该兴趣小组又做了镁条与盐溶液反应的实验,发现均能产生H 2,实验现象如下:
实验序号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与镁条反应的溶液
NH 4Cl NaCl Na 2SO 4l H 2O 实验现象
有大量气泡产生 有较多气泡产生 有少量气泡产生 气泡极少 加热后,实验现象 气泡明显增多可
闻到氨味 气泡增多 气泡增多 气泡增多
上表中,用水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上表中的实验现象,请写出三条结论,并分析可能的原因(不分析原因,不得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