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交换技术
现代交换技术第4章分组交换技术

第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分组交换的缺点
上面介绍了分组交换的诸多优点,但任何技术在具有优点 的同时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缺点,分组交换也不例外。它的 这些优点都是有代价的。
(3) 分组交换技术的协议和控制比较复杂,如我们前面提到 的逐段链路的流量控制,差错控制,还有代码、速率的变换方 法和接口,网络的管理和控制的智能化等。这些复杂的协议使 得分组交换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但是它同时也加重了分组交换 机处理的负担,使分组交换机的分组吞吐能力和中继线速率的 进一步提高受到了限制。
第4章 分组交换技术
第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1 概述 4.2 分组交换原理 4.3 X.25协议 4.4 分组交换机 4.5 帧中继技术 思考题
第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1 概 述
4.1.1 分组交换的产生背景
分组交换PS(Packet Switching)技术的研究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 始的。当时,电路交换技术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电路交换技 术是最适合于话音通信的,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 越多地希望多个计算机之间能够进行资源共享,即能够进行数据 业务的交换。数据业务不像电话业务那样具有实时性,而是具有 突发性的特点,并要求高度的可靠性。这就要求在计算机之间有 高速、大容量和时延小的通信路径。在计算机之间进行数据通信 时,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的缺点越来越明显:固定占用带宽,线 路利用率低,通信的终端双方必须以相同的数据率进行发送和接 收等。所有这些都表明电路交换不适合于进行数据通信。因此, 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开始研究一种新形式的、 适合于进行远距离数据通信的技术——分组交换。
现代分组交换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现代分组交换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代分组交换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一、引言现代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分组交换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分组交换技术作为一种传输方式,已经成为了现代通信网络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技术之一。
本文将就现代分组交换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进行探讨,并对其发展历程、技术特点以及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二、分组交换技术的发展历程分组交换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美国的ARPANET网络采用了分组交换技术,使之成为了全球第一个规模较大的分组交换网络。
此后,伴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分组交换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早期的分组交换技术早期的分组交换技术主要应用于军事通信和大型计算机网络。
由于当时网络规模较小,传输速率较慢,分组交换技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数据传输速率较慢、丢包率较高等问题。
但是,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分组交换技术也逐渐得到了改善和完善。
2.现代分组交换技术的发展随着数字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分组交换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
现代分组交换技术已经可以实现高速、高效率、低丢包率的数据传输,逐渐成为了通信网络中的主流技术之一。
三、现代分组交换技术的技术特点现代分组交换技术具有以下几个技术特点:1.灵活性强:分组交换技术可以灵活地根据数据的大小和网络的负荷来调整传输速率,可以更好地适应网络的变化和用户的需求。
2.高效率:现代分组交换技术采用了多种优化算法和传输协议,可以实现高效率的数据传输,大大提高了网络的传输速率和吞吐量。
3.低成本:分组交换技术采用了分布式的数据交换方式,可以实现对网络资源的较为有效的利用,从而降低了网络的建设和运营成本。
四、现代分组交换技术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现代分组交换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通信网络中,比如公共交换通信方式网(PSTN)、数据网络、移动通信网络、互联网等等。
它已成为了各种通信网络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技术之一。
现代交换第5章--分组交换技术及IP技术

分组交换机的缓冲存储器处理能力是动态分配的, 通信线路的资源也是动态复用的,当某一时刻某一 局部区域的待通信业务量过大时,就会超过交换机 与通信线路的承受能力,而使很多分组丢失,丢失 的分组要重传,更加重了网路的负担,最终导致全 网通过量急剧下降。因而从网路角度也要对各虚电 路的流量与链路的流量进行控制,从而使全网的分 组流量在设计范围内防止上述拥塞现象的发生。
分组交换的工作方式
数据交换的三种方式
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的工作方式:
面向无连接 数据报方式 面向连接 虚电路方式
分组交换的工作原理
分组交换的工作原理(续)
DTE:A-C:数据报(datagram)方式
甲
乙
C1
交换机
交换机
甲
丙
乙
C2
交换机
交换机
交换机
分组交换的工作原理(续)
分组头格式
通用格式 识别符
分组头
分组头 格式
QDSS 逻辑信道组号 逻辑信道号
分组类型标识符
QDSS 通用格式识别符的组成 (4比特)
通用格式识别符由分组头第1个字节的8-5位组成。 Q比特(第8比特)称为限定符比特,用来区分传输的分
组是用户数据还是控制信息。Q=0表示是控制信息, Q=1表示是用户数据。 D比特(第7比特)为传送确认比特,D=0表示数据组由 本地确认(DTE-DCE之间确认),D=1表示数据分组进行 端到端(DTE与DTE)确认。 SS比特(第6、5比特)为模式比特,SS=01表示分组的 顺序编号按模8方式工作,SS=10表示按模128方式工作。
现代交换技术_07分组交换技术

7.2 X .25简介
在广域网中最先得到使用的分组网协议是 X . 25 , X.25协议定义了数据终端设备DTE和公用分组交换网之间 的接口。目前,传统的分组交换技术显得有些过时,但分 组交换是后来发展的各种数据交换技术(如帧中继、ATM 交换等)的基础,因此了解X.25协议的原理和技术对理 解帧中继、ATM交换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X.25是在传输介质质量较差、终端智能较低、对通 信速率要求不高的历史背景下,由ITU-T的前身CCITT制 定的,包含复杂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措施,能提供中低 速率的数据通信业务,主要用于广域互连
OSI一开始就按照电信网的思路来对待网络,坚持“网络提供 的服务必须是非常可靠的”这样一种观点,因此OSI在网络层(以 及其他的各个层次)采用了虚电路服务。 然而美国 ARPANET 的一些专家则认为,根据多年的实践证明, 不管用什么方法设计网络,网络(这可能由多个网络互连而成)提 供的服务并不可能做得非常可靠,用户主机仍要负责端到端的可 靠性。所以他们认为:让网络只提供数据报服务就可大大简化网 络层的结构。 当然,网络出了差错不去处理而让两端的主机来处理肯定会 延误一些时间,但技术的进步(光纤的出错的概率远小于电缆传 输)传输使得网络出错的概率已越来越小,因而让主机负责端到 端的可靠性不但不会给主机增加更多的负担,反而能够使更多的 应用在这种简单的网络上运行。因特网能够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 模,充分说明了在网络层提供数据报服务是非常成功的。 但是,随着因特网的迅速发展,要求因特网不仅要传输数据 信息,还需要传输对时间同步有严格要求的话音业务和视频业务, 这些业务对网络的服务质量有很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些业务的 要求,在因特网上又出现了将无连接技术和面向连接技术紧密结 合的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
分组交换技术

分组交换技术分组交换技术也称包交换,是将用户传送的数据划分成•定的K度,每个局部叫做•个分组,通过传输分坦的方式传输信息的种技术。
它是通过计算机和终端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在传输线路质眼不高、网络技术手段还较单一的情况下.成运而生的一种交换技术.概述分组交换技术是在计算机技术开展到•定程度,人们除了打直接沟通,分组交换在每个分组的前面加上个分组头,用以指明该分组发往何地址,然后由交换机根据每个分组的地址标志,将他们转发至IJ的地.这一过程称为分组交换。
避行分组交换的通信网祢为分组交换KL从交换技术的开展历史看,数据交换经历了业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和粽合业务数字交换的开展过程。
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 %储一转发"根底上开展起来的。
它兼有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的优点。
分组交换在线路上采用幼态殳用技术传送按一定长度分割为许多小段的数据一分组•将个分组标识后,在一条物理线路上采用动态发用的技术,同时传送多个数据分组。
把来自用户发端的数据构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内,接希在网内转发。
到达接收端,再去掉分组头将&数据字段按顺序重新装配成完整的报文。
分组交换比旭路交换的电路利用率高,比报文交换的传输肘廷小,交互性好。
分如交换对始继电路交换网和报文交换网之后•种新型交换网络,它主要用于数据通信。
分组交换是一种存储转发的交换方式,它将用户的蛭划分成一定长度的分组,以分组为存储转发,因此.它比电路交换的利用率高.比报文交换的时延要小.而具有实时通信的能力。
分组交换利用统计时分夏用原理,将一条数据链路殳用成多个逻辑信道,最终构成条主叫、被叫用尸之间的信息传送通路.称之为爆电路(V.C)实现数据的分组传送.分组交换网具有如卜特点:(1)分组交换具有多逻辑信道的能力,故中继线的电路利用率高:(2)可实现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码型、速率和规程之间的终端互通:(3)由于分组交换具有差惜检测和纠正的能力,故电路传送的误捋率.极小:(4)分坦交换的网络管理功能强。
计算机网络技术分组交换

计算机网络技术分组交换在现代通信领域,计算机网络技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其中,分组交换技术是网络通信中的核心机制之一,它极大地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和灵活性。
本文将详细探讨分组交换技术的原理、特点以及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应用。
分组交换技术的原理分组交换是一种数据传输方式,它将数据分割成小的数据包,称为“分组”,并通过网络发送。
每个分组都包含必要的信息,如源地址、目的地址和序列号,以确保数据能够正确地到达目的地并被重新组装。
分组交换的特点1. 存储转发:分组交换网络中的节点设备(如路由器)在接收到分组后,会暂时存储该分组,并根据其目的地址选择最佳路径进行转发。
2. 动态路由选择:网络中的路由选择是动态的,根据当前的网络状态和流量情况来选择最优路径。
3. 无连接服务:分组交换不建立固定的通信路径,每个分组独立选择路由,因此称为无连接服务。
4. 可靠性:分组交换网络通过确认机制和重传机制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5. 灵活性:由于分组可以独立选择路由,因此分组交换网络能够灵活应对网络拥塞和故障。
分组交换网络的组成1. 节点:网络中的节点设备负责存储、转发分组。
2. 链路:节点之间的连接,可以是物理链路,也可以是虚拟链路。
3. 传输介质:数据传输的媒介,如光纤、铜缆、无线电波等。
分组交换技术的应用1. 互联网:互联网是分组交换技术最广泛的应用之一,它允许全球范围内的计算机系统进行通信。
2. 虚拟私人网络(VPN):VPN利用分组交换技术在公共网络中创建安全的通信隧道。
3. 多媒体通信:视频会议、在线游戏等多媒体应用通常使用分组交换技术来传输数据。
4. 云计算: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使用分组交换技术来优化数据中心之间的数据传输。
分组交换技术的挑战1. 拥塞控制:在高流量情况下,如何有效控制网络拥塞是一个挑战。
2. 安全性:由于分组交换网络的开放性,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3. 服务质量(QoS):在多用户环境中,如何保证不同应用的服务质量也是一个技术难题。
现代交换技术-第4章分组交换技术

j
固定路由表算法
图4-5 固定路由表算法示例
• 表4-1所示为网络控制中心计算得到的全 网的路由表。
• 该表列出了所有节点到各个目的节点所 确定的路由。
• 实际上,对于每一个节点仅需存储其中 相应的一列即可。
(2)自适应路由选择。
① 故障。 ② 拥塞。
Flash
4.拥塞控制方法
(1)从拥塞节点向一些或所有的源节点发 送控制分组。 (2)根据路由选择信息调整新分组的产生 速率。 (3)利用端到端的探测分组来控制拥塞。 (4)允许节点在分组经过时添加拥塞指示 信息,具体包括下列两种方法。
4.2.4
路由选择
1.路由选择概述
(1)路由选择准则:路由选择的依据,如路 由跳数、状态(链路距离、带宽、费用、时 延) (2)路由选择协议:路由信息收集和发布的 规程和方法,如静态、动态路由法
(3)路由选择算法:如何获得最佳路径
2.路由选择算法
Fixed routing静态(固定) 路由法: uses fixed (static) routing directory (table), which is unchanged during each active connection.
Adaptive routing 动态路由法: uses adaptive (dynamic) directory , which is periodically adjusted according the changing of network conditions. Packets may take different routes. They must be reassembled at the receiving node.
分组交换技术

分组交换技术分组交换技术是一种用于分组数据传输的技术,是一种分组交换网络通信技术。
它是基于以太网技术,实现分组数据通信的网络技术。
它结合了以太网络和分组交换网络,实现了有效的数据传输服务。
分组交换技术可以将数据流分组,在分组技术上,在给定的最大分组大小和最小发送防护时间的限制下,实现高效和可靠的数据传输。
它具有容错性,可以及时检测和纠正网络传输的数据错误。
分组交换技术的总体结构由三部分组成:物理信道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
物理信道层的功能是提供物理连接,包括有线和无线连接,它使用信号传输介质传输数据;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是通过地址编码来实现分组传输,它使用以太网等技术实现对数据分组的封装和解封装;网络层的功能由路由器实现,它使用路由算法来路由数据,根据网络状态实现最优路由。
分组交换技术有许多应用,是今天网络功能连接的重要基础。
在网络领域,它有广泛的应用,如网络的音频和视频传输、多终点多播通信、自动交换数据等。
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它也可以用于实现网络虚拟化、负载均衡、安全策略等服务。
同时,由于网络发展越来越快,它也可以用来实现网络软件定义计算和网络机器学习等新技术的实现。
分组交换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不仅可以实现网络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服务,而且还可以应用于网络的高层服务。
由于它的低延时、高速度的特点,它可以实现高效的网络通信。
同时,它的容错性也可以保证网络中数据的安全传输,避免通信中出现数据错误。
分组交换技术是一种重要的通信技术,它是网络领域中用于实现分组数据传输的重要技术。
它不仅可以实现高效的网络通信,而且它的容错性也可以保证网络传输的安全性。
目前,分组交换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许多不同的领域,成为今天网络技术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交换分组技术
5.X.21规定的DTE-DCE主要接口线
(1)接口的物理特性; 插接件的类型和插接件芯 子的分配;
(2)电器特性:平衡双 流接口;
(3)同步比特串行传输;
(4)点对点全双工操作;
(5)建立交换电路的协 议;
(6)使用租用电路的协 议。
第七章 交换分组技术
6.X.25建议第二层的LAPB和MLP
第七章 交换分组技术
电路、报文、分组交换的区别
(3)分组交换:分组交换仍采用存储转发传输方式,但将一个长报文先分
割为若干个较短的分组,然后把这些分组(携带源、目的地址和编号信息)逐个 地发送出去,因此分组交换除了具有报文的优点外,与报文交换相比有以下优缺 点:
优点:
①加速了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因为分组是逐个传输,可以使后一个分组的存储 操作与前一个分组的转发操作并行,这种流水线式传输方式减少了报文的传输时 间。此外,传输一个分组所需的缓冲区比传输一份报文所需的缓冲区小得多,这 样因缓冲区不足而等待发送的机率及等待的时间也必然少得多。 ②简化了存储管理。因为分组的长度固定,相应的缓冲区的大小也固定,在交换 结点中存储器的管理通常被简化为对缓冲区的管理,相对比较容易。 ③减少了出错机率和重发数据量。因为分组较短,其出错机率必然减少,每次重 发的数据量也就大大减少,这样不仅提高了可靠性,也减少了传输时延。 ④由于分组短小,更适用于采用优先级策略,便于及时传送一些紧急数据,因此 对于计算机之间的突发式的数据通信,分组交换显然更为合适些。
是数据链路层协议,负 责管理在 X.25 中 DTE 设备与 DCE 设备之间
网简称为X.25网。
的通信和数据包帧的组
X.25建议内容涉及三层:即物理层、链路层和 分组层。近年来这三层都有些修改,但变化最大 的是链路层,其次是分组层。1980年通过的X。
织过程。 LAPB 能够确 保传输帧的无差错和正
目的和要求:
掌握分组交换的技术特点 熟悉常见分组交换机 熟悉分组交换网
重点与难点:分组交换的技术特点
讲授新课内容:
分组交换的技术特点 常见分组交换机 分组交换网
第七章 交换分组技术
第二节 分组交换网络
一、分组交换的技术特点
1.分组
分组交换技术采用存储转发技术,将用 户报文分成一定长度的分组,分组交换 网首先将分组存储在节点机或相应设备 的存储器内,再根据当时网络的状况, 选择最佳的路由,将该分组送至目的地。
交换结点对各个方向上收到的报文排队,对找下 一个转结点,然后再转发出去,这些都带来了排队等 待延迟。报文交换的优点是换来的。
第七章 分组交换技术
电路、报文、分组交换的区别
(1)电路交换:由于电路交换在通信之前要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一条被双方 独占的物理通路(由通信双方之间的交换设备和链路逐段连接而成),因而有 以下优缺点。
③当分组交换采用数据报服务时,可能出现失序、丢失或重复 分组,分组到达目的结点时,要对分组按编号进行排序等工作,增 加了麻烦。若采用虚电路服务,虽无失序问题,但有呼叫建立、数 据传输和虚电路释放三个过程。
总之,若要传送的数据量很大,且其传送时间远大于呼叫时间, 则采用电路交换较为合适;当端到端的通路有很多段的链路组成时, 采用分组交换传送数据较为合适。从提高整个网络的信道利用率上 看,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优于电路交换,其中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 的时延小,尤其适合于计算机之间的突发式的数据通信。
第七章 交换分组技术
LAPB:链路访问过程
1.概二述、X.25协议
平衡(Link Access Procedure Balanced for
CCITT X.25建议是关于专用电路连接到公用数据 x.25)
网上的分组型数据终端设备(DTE)与数据电路 终接设备(DCE)之间的接口标准,是分组数据 网中最重要的协议之一,为此,有时把分组数据
分组交换工作原理
第七章 分组交换技术
报文是网络中交换与传输的数据单元。报 文包含了将要发送的完整的数据信息,其 长短很不一致。(可分为自由报文和数字 报文)
报文也是网络传输的单位,传输过程中 会不断的封装成分组、包、帧来传输,封 装的方式就是添加一些信息段,那些就是 报文头
第七章 分组交换技术
X.25建议第二层中的LAPB是HDLC规程作基 础的。在HDLC规程内规定了各种帧的格式, 所以这一层规程又称为帧级规范。在分组交换 网内,HDLC规程控制DTE和DCE之间的传播。
第七章 交换分组技术
7.X.25的第三层(分组层)
交换虚电路过程包括3个阶段:呼叫建立、数据传输 和呼叫清除,永久虚电路分组通信只包含数据传 输阶段。分组层就是DTE和DCE之间关于这3个 阶段的协议过程,它和网络协议配合,完成分组 数据在主、被叫DTE之间的传送。
链路层:负责 DTE 和 DCE 之间的可靠通信传输。包括四种协议:1) LAPB 源自 HDLC,具有 HDLC 的所有特征,使用较为普遍,能够形成逻 辑链路连接。2)链路访问协议(LAP)是 LAPB 协议的前身,如今几乎不 被使用;3)LAPD 源自 LAPB,用于 ISDN,在 D 信道上完成 DTE 之间, 特别是 DTE 和 ISDN 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4)逻辑链路控制(LLC)一种 IEEE 802 LAN 协议,使得 X.25 数据包能在 LAN 信道上传输。
①电路交换的平均连接建立时间对计算机通信来说嫌长。 ②电路交换连接建立后,物理通路被通信双方独占,即使通信线路空闲,也不能 供其他用户使用,因而信道利用低。 ③电路交换时,数据直达,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不同速率的终端很难相互进行 通信,也难以在通信过程中进行差错控制。
第七章 分组交换技术
电路、报文、分组交换的区别
X.25 二协议、集有X三.2层5,协与议OSI 协议栈的底三层相关联。 物理层:描述物理环境接口。该组包括三种协议: 1)X.21 接口运行 于8个交换电路上;2)X.21bis 定义模拟接口,允许模拟电路访问数字电路 交换网络;3)V.24 使得 DTE 能在租用模拟电路上运行以连接到包交换结 点或集中器。
第七章 分组交换技术
目的和要求:
掌握分组交换的概念 熟悉X.25协议
重点与难点:
分组交换的概念
讲授内容:
呼叫处理软件模块 呼叫处理消息流程
第七章 分组交换技术
第一节 分组交换原理
一、分组交换的概念
分组交换是采用 “储存—转发”的方式 把报文分成若干比较短 的、规格化了的“分组” (或称包)进行交换和 传输。
分组层(PLP)协议:描述网络层(第三层)中分组交换网络的数据传 输协议。PLP 负责虚电路上 DTE 设备之间的分组交换。PLP 能在 LAN 和 正在运行 LAPD 的 ISDN 接口上运行逻辑链路控制(LLC)。PLP 实现五 种不同的操作方式:呼叫建立(call setup)、数据传送(data transfer)、 闲置(idle)、呼叫清除(call clearing)和重启(restarting)。
第七章 交换分组技术
一、分组交换的技术特点
2.统计时分复用(STDM),动态分配线路资源
统计时分复用与预分配复用方式相比,统计时分复用在各 个终端与路线的接口处要增加两个功能:一个是缓冲 存储,另一个是信息流控制。这两项功能用于解决各 个用户争用线路资源时产生的冲突。由于计算机具有 存储器并具有处理能力,可以提供这两个功能。
第七章 交换分组技术
电路、报文、分组交换的区别
缺点:
①尽管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的传输时延少,但仍存在存储转发 时延,而且其结点交换机必须具有更强的处理能力。
②分组交换与报文交换一样,每个分组都要加上源、目的地址 和分组编号等信息,使传送的信息量大约增大5%~10%,一定程度 上降低了通信效率,增加了处理的时间,使控制复杂,时延增加。
第七章 交换分组技术
2. X.25建议结构
X.25建议为公用数据网上以分组型方 式工作的终端规定了DTE与DCE之间 的接口。DTE是用户设备它相当于发 往网路的数据分组的信源或接收网路 发来的数据分组的信宿。实际上,它 可以是一台主机,前端处理机和智能 终端。DCE实际上是一种信号变换设 备,把DTE定义的信号变换成适合在 传输线路上传输的信号形式。因此, DEC可以是调制解调器、线路耦合器 等。然而,从X.25建议的意义上讲, DCE是与DTE连接的入口节点或节点 交换机。因此,如果DTE与交换节点 之间的传输线路采用模拟线,那么 DCE也把用户连接到远端交换节点的 调制解调器在内
X.25环境下的DTE-DCE
第七章 交换分组技术
3.X.25建议第一层的X.21
X.21bis和V系列的建议,其中后2者在实际上是兼容的,因此 可以认为是2种接口的标准。其中X.21接口所用的接口线少, 可定义的接口功能多而且灵活,是比较理想的标准接口。
第七章 交换分组技术
4.通过X.25各层的信息
优点:
①由于通信线路为通信双方用户专用,数据直达,所以传输数据的时延非常小。 ②通信双方之间的物理通路一旦建立,双方可以随时通信,实时性强。 ③双方通信时按发送顺序传送数据,不存在失序问题。 ④电路交换既适用于传输模拟信号,也适用于传输数字信号。 ⑤电路交换的交换设备(交换机等)及控制均较简单。
缺点:
报文交换
这种方式不要求在两个通信结点之间建立专用通 路。结点把要发送的信息组织成一个数据包——报文, 该报文中含有目标结点的地址,完整的报文在网络中 一站一站地向前传送。每一个结点接收整个报文,检 查目标结点地址,然后根据网络中的交通情况在适当 的时候转发到下一个结点。经过多次的存储——转发, 最后到达目标,因而这样的网络叫存储——转发网络。 其中的交换结点要有足够大的存储空间(一般是磁 盘),用以缓冲收到的长报文。
(1)虚电路和逻辑信道 (2)分组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