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蝉脱壳》课文
《金蝉脱壳》

第一段: (写1叔-2叔)的话激起了“我”
的好奇心,“我”决心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第二段: (写3金-6蝉)奇特动人的脱壳过
程。
第三段: (写7蝉)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在树上,准备新
的歌唱生涯。
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 里钻钻出来,偷偷爬地爬到树干 上脱,掉脱掉它身上的旧换衣上,换 上华丽的新装。爬
脱壳前
脱壳中
脱壳后
蝉儿的肚子在不停地颤动着,每 颤动一次,身上的颜色就由浅而 深地变化一次,渐渐地变成了深 绿色,变成了棕黑色。
翅膀上出现了排列整齐、图案精 巧的斑纹。蝉触角也显现出一道 道灰白色的光环。
这是多么神奇有趣的事啊! 这真是奇特动人的情景!
我再一次仔细地看着蝉儿,它 是那样五彩缤纷,就像雕刻家给 自己的艺术品涂上了油彩一样。 而留在一旁的蝉壳,透明发亮, 闪着金光。这阵儿,蝉儿长久地 趴在树上,恢复着体力,准备开 始它的歌唱生涯。
zǐ shì sōu yán jiāo
籽柿搜
花籽 柿子 搜查
花椒籽 西红柿 搜索
pèi xié pā
颜
颜色
颜料
huī
椒
辣椒
花椒
duǒ
配协
配合 协助
搭配 协作
趴恢躲
趴下 恢复 躲避
趴伏 恢弘 躲藏
搜索 枝丫 配合 枝繁叶茂 协调 恢复 抽搐 依依不舍 秘密 折叠 颤动 金蝉脱壳 颜色 趴下 配合 聚精会神 躲藏 生涯 柿子树 花椒籽
作业设计:制作动物明星卡
对你喜爱的小动物进行细 致观察,抓住一两个重点进行 描述,配上图片,制成动物明 星卡。
突然,我发现了 一只肥肥的、通身发 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 正沿着柿子树往上爬。 当爬到一个枝丫上时, 它用脚紧紧抓住树皮 上的一处裂口,停在 那里不动了。
金蝉脱壳课文教案

金蝉脱壳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金蝉脱壳》的主要内容,掌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学习并运用成语“金蝉脱壳”及相关词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2)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道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并运用成语“金蝉脱壳”及相关词汇。
2. 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2)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道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金蝉脱壳》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成语“金蝉脱壳”的典故和用法。
3. 合作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交流互动。
4. 朗读感悟(1)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情感氛围。
(2)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道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故事情节图。
2. 学生运用成语“金蝉脱壳”及相关词汇,编写一个小故事。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步骤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理解故事情节。
《金蝉脱壳》解读

《金蝉脱壳》解读7、《金蝉脱壳》一、教材解读课文《金蝉脱壳》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金蝉脱壳的本意是:寒蝉在蜕变时,本体脱离皮壳而走,只留下蝉蜕还挂在枝头。
此计用于军事,是指通过伪装摆脱敌人,撤退或转移,以实现我方的战略目标的谋略。
稳住对方,撤退或转移,决不是惊慌失措,消极逃跑,而是保留形式,抽走内容,稳定对方,使自己脱离险境,达到己方战略目标,己方常常可用巧妙分兵转移的机会出击另一部分敌人。
课文记叙脉络清楚,适合引导阅读想象,易于学生迁移运用。
第一部分(1-2)写叔叔的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心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第二部分(3-6)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奇特动人。
第三部分(7)写蝉儿趴在树上,准备新的歌唱生涯。
教学重点: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一)课文第二部分1、默读第3-6自然段。
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脱壳前(3)→脱壳中(4)→脱壳后(5)2、出示:“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哪种情景最神奇动人”?先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
小组学习。
3、全班交流。
(1)“突然,我发现了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停在那里不动了。
”这是金蝉脱壳前的样子,与第一段中“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杆上”相比较。
(2)按背→头→脚→尾的顺序,边读边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说说阅读的感受。
抓住语“抽搐”、“裂开”、“极淡的绿色”、“深绿色”、“慢慢地活动”、“抖动”、“伸着”、“仰”、“扑”、“抓”、“抽”等来体会。
(3)金蝉脱壳后又有哪些变化?最让你惊奇的是什么?(翅膀“只有一点点”—“很快盖住身子”,颜色“每颤动一次”,就“由浅而深地变化一次”。
)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内外结合,迁移运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
金蝉脱壳(带思维导图版)

金蝉脱壳qiào
蝉的〔 〕先露出来, 接着〔 〕钻出来,而后 〔 〕出来了,最后是 〔 〕脱壳而出。
脱壳中
蝉的〔背〕先露出来, 接着〔头〕钻出来,而后 〔 脚〕出来了,最后是 〔 尾巴 〕脱壳而出。
脱壳中
蝉的〔背〕先露出来, 接着〔头〕钻出来,而后 〔 脚〕出来了,最后是 〔 尾巴 〕脱壳而出。
第二局部〔3-6〕写金蝉脱壳的 过程奇特动人。
第三局部〔7〕写蝉儿趴在树上, 准备新的歌唱生涯。
金蝉脱壳
• 这是多么神奇有趣的事啊!
神奇有趣的事
• 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 地爬到树干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 华美的新装。
神奇有趣的事
• 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 来,偷偷地爬到树干上,脱掉它身 上的旧衣,换上华美的新装。脱壳Leabharlann 蝉的〔 〕和〔 〕也在变化。
画思维导图
脱壳后 蝉的〔 〕和〔 〕也
在变化。
画思维导图
• 我再一次仔细地看着蝉儿,它是那样五 彩缤纷,就像雕刻家给自己的艺术品涂上 了油彩一样。而留在一旁的蝉壳,透明发 亮,闪着金光。这阵儿,蝉儿长久地趴在 树上,恢复着体力,准备开始它的歌唱生 涯。
开始脱壳了!蝉虫整个身体
〔 〕,背上立刻〔
〕,
蝉背露出来了。背上那一层保护甲
的颜色〔 〕,先是〔
〕,
一会儿〔
〕。接着,头钻出
来了,前面一双〔 〕的大眼睛,
像〔 〕又黑又亮。六只脚出来
了,整个身子〔 〕。
最有趣的是蝉尾出壳的情景。未出 壳的蝉尾〔 〕,〔 〕。蝉儿把 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 〕,又 敏捷地〔 〕,再用前脚〔 〕, 〔 〕蝉尾就出来了。 整个动作 配合得〔 〕。脱壳的蝉儿〔 〕 蝉壳上,过了好一阵子,才〔 〕 离开了蝉壳。
《金蝉脱壳》 课文

《金蝉脱壳》课文我最爱捉蝉。
有一天,我无意中捡到了几个透明发亮的壳。
叔叔们说,那是蝉虫脱的壳。
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干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
这是多么神奇有趣的事啊!我决心要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这天傍晚,下了一阵毛毛雨。
雨过天晴,空气十分新鲜,我向菜园跑去。
菜园里的柿子树枝繁叶茂,在夕阳映照下显得更加翠绿。
我的目光顺着树干上下搜索着。
突然,我发现了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正沿着柿子树往上爬。
当爬到一个枝丫上时,它用脚紧紧抓住树皮上的一处裂口,停在那里不动了。
我轻手轻脚地爬上树,躲在一个枝丫后面,聚精会神地盯着这只蝉虫,等待着金蝉脱壳这一时刻的到来。
开始脱壳了!蝉虫整个身体来回地抽搐了几下,背上立刻裂开了一道口子,蝉背露出来了。
背上那一层保护甲的颜色也在很快地变化着,先是极淡的绿色,一会儿就变成了深绿色。
接着,头钻出来了,前面一双透明发亮的大眼睛,像两颗花椒籽一样又黑又亮,六只脚出来了,整个身子在慢慢地活动。
最有趣的是蝉尾出壳的情景。
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抖动着,伸着。
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
整个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
脱壳的蝉儿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过了好一阵子,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蝉壳。
刚出壳的蝉儿除了背上那一层保护甲外,全身都是灰白色的,折叠的翅膀也只有一点点。
但是,很快就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
又小又嫩的翅膀逐渐大了起来,很快盖住身子,像两把扇子长长地拖在身后。
蝉儿的肚子在不停地颤动着,每颤动一次,身上的颜色就由浅而深地变化一次,渐渐地变成了深绿色,变成了棕黑色。
翅膀上出现了排列整齐、图案精巧的斑纹。
蝉触角也显现出一道道灰白色的光环。
这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我高兴得几乎叫起来。
我再一次仔细地看着蝉儿,它是那样五彩缤纷,就像雕刻家给自己的艺术品涂上了油彩一样。
而留在一旁的蝉壳,透明发亮,闪着金光。
课文《金蝉脱壳》教案

《金蝉脱壳》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金蝉脱壳》的故事背景、作者以及故事情节,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1.2 技能目标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金蝉脱壳》,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热爱祖国文化。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金蝉脱壳》是一篇以战国时期为背景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聪明勇敢的年轻人,通过巧妙地利用金蝉脱壳的计策,成功摆脱了困境。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寓意。
2.3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与金蝉脱壳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3.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停顿,提高朗读效果。
3.3 解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阐述课文的寓意。
3.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阅读任务,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金蝉脱壳》的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5.2 相关背景资料提供关于战国时期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背景。
5.3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互动式教学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6.2 情境教学通过设定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6.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金蝉脱壳课文教案

金蝉脱壳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金蝉脱壳》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了解成语“金蝉脱壳”的含义及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通过查找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深入了解成语的来源和用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金蝉脱壳》的阅读与理解。
(2)生字词的掌握与运用。
(3)成语“金蝉脱壳”的含义及用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诗词的理解与背诵。
(2)成语“金蝉脱壳”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成语“金蝉脱壳”的来历。
(2)引导学生思考成语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金蝉脱壳》。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成语“金蝉脱壳”的来源和用法。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各组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2)教师讲解成语“金蝉脱壳”的含义和用法。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生字词书写练习。
(2)学生运用成语“金蝉脱壳”进行造句练习。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金蝉脱壳》。
2. 背诵课文中的古诗词。
3. 运用成语“金蝉脱壳”写一篇小短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金蝉脱壳》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生字词的书写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对成语“金蝉脱壳”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等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十六计·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原文与评析

《三十六计·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原文与评析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1]金蝉脱壳【原文】存其形,完其势。
友不疑,敌不动。
巽而止,蛊。
——《元曲选·朱砂担》【译文】保存阵地原形,造成强大的声势。
使友军不怀疑,敌人也不敢贸然进犯。
这是从蛊卦《彖辞》“巽而止,蛊”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评析】金蝉脱壳也是“走为上计”的一种走的方式,是在危急存亡之时,脱身之计,是死里逃生的行险侥幸,做得好可以脱离虎口,弄得不好,只可自认晦气。
因在施计时,形势已万分危急,本身已处于极端不利的地位,拼不得,退不得,不能不行险设谋出重围,以便寻找机会东山再起。
此计语出自《元曲选·朱砂担》第一折。
它的原意指金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虫的壳。
比喻留下表面现象,实际上却脱身逃走。
军事上指留下虚假的外形来稳住敌人,自己暗中脱身而去,离开险境。
这是一种走而示之不走的策略。
金蝉脱壳原是一种生物现象,指蝉类昆虫在其生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种蜕变,也就是人们在树林中能经常见到的,秋蝉从本体脱壳而去,却将蝉衣留在枝头。
古人便用这种现象来喻指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某些事物。
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白爵然泥而不滓者也。
”又《淮南子·精神训》:“蝉蜕蛇解,游于太清。
”佛家道家也常用以喻指得道者之死乃弃尸登仙,有如蝉之脱壳。
如唐代和尚贯休《经旷禅师院》诗:“再来寻师已蝉退,株枯醴泉竭。
”至于从何时开始将金蝉脱壳一语用来喻指某种军事计谋,目下尚难确证,但至少在元代以前就有了。
如元代惠施《幽闺记·文武同盟》中写道:“曾记得兵书上有个金蝉脱壳之计。
”后来在各类文章、作品中使用此语的就更多了。
再如元代马致远《三度任风子》:“天也,我几时能勾金蝉脱壳,可不道家有老敬老,有小敬小。
”关汉卿《谢天香》“便使尽些伎俩,干愁断我肚肠,觅不的个脱壳金蝉这一个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蝉脱壳》课文
[苏教版国标本]
我最爱捉蝉。
有一天,我无意中捡到了几个透明发亮的壳。
叔叔们说,那是蝉虫脱的壳。
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干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
这是多么神奇有趣的事啊!我决心要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这天傍晚,下了一阵毛毛雨。
雨过天晴,空气十分新鲜,我向菜园跑去。
菜园里的柿子树枝繁叶茂,在夕阳映照下显得更加翠绿。
我的目光顺着树干上下搜索着。
突然,我发现了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正沿着柿子树往上爬。
当爬到一个枝丫上时,它用脚紧紧抓住树皮上的一处裂口,停在那里不动了。
我轻手轻脚地爬上树,躲在一个枝丫后面,聚精会神地盯着这只蝉虫,等待着金蝉脱壳这一时刻的到来。
开始脱壳了!蝉虫整个身体来回地抽搐了几下,背上立刻裂开了一道口子,蝉背露出来了。
背上那一层保护甲的颜色也在很快地变化着,先是极淡的绿色,一会儿就变成了深绿色。
接着,头钻出来了,前面一双透明发亮的大眼睛,像两颗花椒籽一样又黑又亮,六只脚出来了,整个身子在慢慢地活动。
最有趣的是蝉尾出壳的情景。
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抖动着,伸着。
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
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
整个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
脱壳的蝉儿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过了好一阵子,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蝉壳。
刚出壳的蝉儿除了背上那一层保护甲外,全身都是灰白色的,折叠的翅膀也只有一点点。
但是,很快就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
又小又嫩的翅膀逐渐大了起来,很快盖住身子,像两把扇子长长地拖在身后。
蝉儿的肚子在不停地颤动着,每颤动一次,身上的颜色就由浅而深地变化一次,渐渐地变成了深绿色,变成了棕黑色。
翅膀上出现了排列整齐、图案精巧的斑纹。
蝉触角也显现出一道道灰白色的光环。
这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我高兴得几乎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