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的反抗意识
从女性主义看简·爱的反抗及其局限性

名作欣赏IAZHANGHUIJJun. 2016 June 61《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发表于1847年,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简爱追求理想和爱情的故事。
与同时期的文学作品相比,《简·爱》塑造了一个追求独立、平等的新女性形象,改变了人们对女性的定义,从而备受女性主义者的青睐。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简·爱的反抗以及她所具有的局限性。
一、反抗意识与女性主义自由女性主义是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它诞生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20年代女性主义运动“第一次浪潮”中,同时自由女性主义也是其他各派女性主义的起点,其思想由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自由主义思潮发展而来。
简·爱的女性意识与她的反抗意识是分不开的,简·爱的反抗意识是逐渐增长的:童年时期里德太太和简·爱的表哥的欺辱使简爱初次萌生了反抗的思想,她不再容忍表哥和里德太太的欺辱,奋起反抗,最终被送进了慈善学校。
在慈善学校不公正的待遇促使简爱的反叛意识进一步发展,她反抗虚伪残忍的学监和校长,尽管受到了处罚也毫不退缩。
随着她的成长,简·爱拥有更加明显的自我意识。
这一切都在她与罗切斯特爱情中毫不妥协的性格中体现。
《简·爱》中体现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最多的是突出强调男女要拥有平等的经济实力和平等的地位。
首先,平等的经济实力。
女主人公简·爱曾经说道:“如果上帝赐予我财富与美貌,我一定要使你难于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上帝没有这样安排。
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
就如同你我走过坟墓,平等的站在上帝面前……”在罗切斯特眼里,购买大量金银珠宝时对恋人爱意的表达。
但是,简·爱为了保证自己人格的独立和平等的位置,她对这些财物没有丝毫兴趣。
而在经济上的自由,作者又在故事情节上加上了简爱继承财产,将简·爱与罗切斯特置于同等的经济水平上。
第二,在爱情中平等的地位。
女性的自我意识与反抗:《简爱》的女性主义解析

女性的自我意识与反抗:《简爱》的女性主义解析引言《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小说,被广泛认为是19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女性主义文学之一。
本文将探讨其中所呈现的女性自我意识和反抗,并对其进行女性主义解析。
自我意识的觉醒在《简爱》中,主人公简·爱通过她的成长与经历逐渐觉醒了自我意识。
从小被亲戚视为家里“多余”的她,在叔叔家遭受虐待和不公平待遇。
然而,这些不幸并没有打击她内心深处坚强独立的本能。
在洛河学校时期,简展现了她追求知识、追求尊严、追求平等的决心。
她坚信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反抗社会期望社会对于妇女角色的期望往往限制了她们发展和实现个人价值。
然而,《简爱》中的女性角色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抗了这种期望。
简对于约翰·韦尔奇的求婚说不,因为她不愿意牺牲自己的独立和尊严。
而后,她在苔丝中找到了心灵的伴侣和相互尊重的关系。
简爱通过与罗切斯特先生之间的对话、互动和婚姻选择,展现了自己坚守内心价值观的勇气和决心。
女性主义的探索《简爱》被广泛解读为一部女性主义小说,因为它涉及并讨论了很多女性主义议题。
作者夏洛蒂·勃朗特通过塑造简这个富有个人觉醒和反抗精神的角色,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存在的束缚和限制。
同时,小说也探讨了婚姻中女性地位的问题,提醒女性要保持自我独立,并追求属于自己真正幸福。
结论《简爱》是一部充满力量与觉醒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
通过主人公简·爱的经历,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女子如何通过坚守自身价值观,最终获得独立和幸福。
这部小说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也启发了无数读者思考女性自我意识与反抗的重要性。
总之,《简爱》的女性主义解析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作品本身,也为我们思考当代社会中女性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力量和启示。
浅论《简爱》中体现的女性觉醒意识

浅论《简爱》中体现的女性觉醒意识浅论《简爱》中体现的女性觉醒意识所谓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对于男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
具体地说:“女性意识”指女性的自我意识,它不仅要求挣脱封建婚姻制和封建礼教的桔桎,实现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而且还有更高层次的要求,那就是妇女价值的发掘与自我肯定。
”总的来说,19世纪的英国是:“女性小说的时代” 。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以其鲜明的女性主义主题,创作出超越时代的女主人公简爱。
她既不是“家里的天使”也不是“理想的淑女”,她的桀骜与叛逆显然和时代的主流意识格格不入,却因勇敢的挑战男权控制下的既定秩序,追求女性的独立、平等成为女性文学不朽的经典人物形象。
一、女性意识在简爱中的体现在夏洛特生活的时代,妇女是男人的附属物。
她们社会地位低,被歧视。
但是简——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的孤儿——被描绘成一个具有非凡的性格和坚强意志的新型妇女。
这使得这本小说完全不同于其他以才子佳人为理想的刻画对象的当代作品。
当时的思想家约翰·拉斯金在其散文《论女王的花园》中就说,理想的妇女和理想的家庭与现实的原始森林式的生存竞争互不相容,妇女的地位不是在社会上,而是在家庭中。
按照当时流行的说法,就是做“家里的天使”。
这就意味着女人必须在家里侍奉丈夫和孩子,否则就是不合乎“家里的天使”的模式,也就失去了女人存在的价值。
显然,“天使”集中概括了一个男权主义世界里十分荒谬的妇女观。
这种观点在十九世纪十分盛行,就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简爱却大声宣布“我不是天使,我就是我自己!”这呼声既是对以男子为中心的英国社会的公开挑战,也是为捍卫女性人格与尊严的呐喊。
若从妇女解放的角度说来,这句铿锵有力的话在当时有多么激进,多么有份量!可以说它是打开《简爱》的一把钥匙。
论《简爱》中的女性反抗意识

论《简爱》中的女性反抗意识《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这部小说成功的塑造了一个敢爱敢恨、自尊自强的新时代女性,它的问世无疑轰动了当时的整个文坛,同时也开启了女权主义文学思想的先声。
小说一共分为38章,以女主人公简爱为主线,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压迫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形象,并且以一个女性的眼光重新审视当时的男权世界。
作者在这部小说中刻画的简爱是一个外表并不美丽。
柔弱瘦小,没有强烈吸引力的女性形象,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女家庭教师的形象,她怀着对女权与平等的强烈追求,维护着自己的人格独立。
她不愿忍受压迫、屈辱和一切卑鄙的行为,与不公平的社会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激烈的冲突。
同时,简爱的反抗意识的形成又是与她一贯追求人格的独立性和对美好未来生活的坚定信念相适应的,不公平的命运和残酷的生活是她反抗性格形成的土壤和源泉。
然而,通读全文我们可以看出,简爱的女性反抗意识的觉醒经历了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分别发生在盖茨梅德府、罗沃德孤儿院、在桑菲尔德及在芬丁庄园。
(一)盖茨梅德府----女性反抗意识的觉醒-由于父母早逝,简爱的童年时期是在舅母家度过的,那不是一段快乐的时光,虽然处于一个富裕的家庭中,简爱却没有感受到一点点的关爱和温暖,大家视她为寄人篱下的一类,面对表哥的专横,表姐的傲慢,舅妈的恶意,仆人的偏见,简爱幼小的心中开始谋生了反抗的意识。
终于在一次与表哥的争执中爆发出来,那一次她忍无可忍,对蛮横无理的表哥予以强有力的回击,“wicked and cruel boy! You are like a slave driver--- you are like the Rome Emperors.”,接着便和表哥厮打起来,这一次反抗虽然让简爱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但是却也是值得的,至少它让简爱明白的一味的屈服和软弱是得不到盖茨梅德府人的同情或者照顾的,只有自己强大起来才是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基本保证面对里德太太,简爱也毫不畏惧,对她的自私及虚伪嗤之以鼻。
浅析《简·爱》中女权主义反抗意识

浅析《简·爱》中女权主义反抗意识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简·爱》出版,一时风靡整个文学界,掀起了女性作家的创作运动。
在此书中,以女主人公简·爱的成长历程为时间线索,成功讲述了女主角在传统男尊女卑的社会大环境下追求独立、自由、平等的反抗故事。
在文章中,笔者将立足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以简爱的生活历程为探索的线索,浅析《简·爱》中的女权主义反抗意识,以供大家参考。
标签:《简·爱》女权主义反抗意识一、主人公的简要介绍简·爱出生于一个穷牧师家庭,不久父母因病相继去世,便成了一个孤儿。
后来寄养在舅舅家中,舅母却不喜欢她,将简视作下人,肆意侮辱和殴打她,想尽办法折磨她。
最后,简·爱被舅妈送进了慈善学校洛伍德孤儿院。
正是在这种逆境中,激起了简·爱的反抗意识。
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她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
为了独立生活,她来到桑菲尔德庄园任家庭教师。
男主角罗切斯特正是这个庄园的主人,两人在工作与生活的接触中逐渐产生了爱意,简·爱也接受了罗切斯特的求婚。
一切似乎都在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
但是当他们在教堂举行婚礼时,简·爱却被告知庄园里的疯女人竟然是罗切斯特的妻子,她便毅然离开罗切斯特。
数年后,简·爱回到了桑菲尔德庄园。
出乎意料的是,桑菲尔德庄园被罗切斯特的妻子一把火烧成了灰烬,她也在放火后坠楼摔死,罗切斯特烧伤了眼睛。
再次面对遇到惨境的罗切斯特,简·爱发现自己仍然想要与之在一起。
因此,她选择了和罗切斯特结婚,最终得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二、《简·爱》中女权主义反抗意识主人公简·爱的反抗意识一直伴随着她的成长过程,在盖茨黑德,主人公由一开始的顺从逐渐转变为奋起为生存而战。
从此,展开了她一生的反抗斗争。
1.渴望公平小说伊始就交代了简·爱悲惨的生活状况,她自幼年开始就没有父母的照顾,寄养在舅母家中,表哥经常欺负她,舅母常常虐待她,就连仆人都看不起她。
简爱的反抗精神

简爱的反抗精神简•爱背负着自然与社会给她的一切不幸,开始了她的人生。
她没有双亲,没有钱财,她是男人世界中的一个弱女子。
雪上加霜的是,她不漂亮。
她有着坚强的个性,这使她在世人眼里更加失去了魅力,因为她不会对别人逆来顺受。
她不像是世上伟大爱情故事中的女主角,然而她却有着相当于此的举动。
世人看到的是她的种种劣势,告诉她对生活不要有太多奢望。
然而简爱不听这一套,她拒绝接受世人给予她的卑微地位。
她要求世人接受她的本来面目,她可能微不足道,但却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她也许不漂亮,却值得他人爱。
简爱在洛伍德学校对其好友海伦伯恩斯说过这样一段话:“当我们无缘无故挨打的时候,我们应该狠狠地回击;我肯定我们应该回击——狠狠地回击,教训教训打我们的那个人,叫他永远不敢再这样打人。
”狠狠地回击!这便是简爱具有的反抗精神。
小说一开始,在盖茨赫德,年幼的简爱就和她的表哥约翰里德发生了冲突。
粗鲁残暴的约翰里德经常欺负简爱,有时打骂她,有时吓唬她。
他的欺负不是一星期两三次也不是一天一两次,而是随时随地。
简爱怒斥这个迫害她的小魔王:“你这男孩真是又恶毒又残酷!你像个杀人犯——你像个虐待奴隶的人——你像罗马的皇帝!”接着便和他扭打在一起。
这是简爱十年里累积的恐惧、疼痛、愤怒终于转化为她反抗的力量。
这个瘦弱的女孩以她勇敢的表现吸引了读者。
狠狠地回击,第一个对象是约翰里德。
接下是冷酷无情的里德太太。
简爱说过:“无论过去我下了多大功夫去取悦里德太太,她总是往最坏里想我,我变得这么恨她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简爱跟里德太太发生了争吵,她很犀利地指责里德太太:“如果我真的撒谎,我会说我爱你!可是我不爱你,我恨你!只要我活着,我不会再叫你舅妈。
《简爱》人物评传

《简爱》人物评传《简爱》人物评传简爱来自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讲述了一个性格独立,追求平等和自由的女性。
出身贫寒,经历艰难,最终获得真爱和幸福的故事。
简爱是一个性格多面的人物。
首先,她是个刚烈勇敢、勇于反抗的人。
书中有两个很典型的事例可以看出她这个性格:第一个是她在被表哥约翰无缘无故殴打时,勇敢反击骄横凶暴的表哥;第二个是她看到好朋友海伦被老师鞭打时,告诉海伦要回击。
这种勇敢的性格虽然后来有所减弱,她不再那么冲动、急于反抗,但她学会了在保持理智的情况下坚强应对挫折为什么简爱的冲动和急躁逐渐被消磨掉了呢?那是因为在洛伍德和她最亲密的两个人海伦彭斯和玛利亚谭波儿小姐,她们的温柔和善良对简爱有了影响,她明白了有时不能什么都反抗,也须忍气吞声。
但幸运的,简爱学会了分辨,什么时候需要及时地站出来反抗,什么时候需要先耐着性子等一等。
简爱就这样在洛伍德学会了关爱他人和忍耐。
其次,由于生活的不断变化,简爱的骨子里又生出一种性格,这是她最突出的一种性格。
没错,就是她的积极进取、自尊自爱、追求平等。
在洛伍德呆了八年的简爱厌倦了这种毫无生气、千篇一律的生活,于是她登报求职,去追求更自由的生活,这体现了她的积极进取。
在她与罗切斯特先生交谈时以及面对趾高气昂的阔小姐、阔太太时表现出的不卑不亢体现了她的自尊自爱和追求平等。
而正是她这种追求平等的性格,让罗切斯特为之所动,因为他已厌倦了两个人为经济和社会地位而产生的结合。
我眼中的简爱就是这样一位在经历了起伏的人事变迁后,由勇敢到善良到不卑不亢,由单一到多元,由普通到特殊的独立女性。
在我心中,简爱的社会地位虽然不高,但是她的精神追求远远高于她当时的社会地位。
简爱这个无财无貌的小人物,依靠自己的奋斗,克服了种种障碍,追求到了自己向往的幸福,完成了从弱者到强者的蜕变。
《简爱》人物评传在未读《简爱》时,简爱这个人在我的印象中就是一个独立坚强的女性,书中有句非常出名的话你认为,就因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矮小,就既没有灵魂,也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要是上帝曾赋予我一点美貌、大量财富的话,我也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
谈《简爱》中主人公女性反抗意识的觉醒

226谈《简爱》中主人公女性反抗意识的觉醒李志宇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摘要:自夏洛蒂 勃朗特创作《简爱》,简爱这个形象便成为独立、自强、自尊、理性,自觉追求幸福的新女性代名词,简爱也被公认为是作者夏洛蒂 勃朗特的另一个化身,是作者主体意识的投射,正如马克 亨内利指出的,简爱的名字缩写在一起用法语表达就是“我”,她是追求独立自由的个体女性形象代表。
对于简爱的形象分析,国内外的学者已经是涉及到方方面面。
本文将立足《简爱》中主人公的女性反抗意识的如何一步步觉醒,从简爱成长过程中女性意识的觉醒、话语权角度分析简爱形象的两个方面来探究。
关键词:简爱;女性意识;第二性;话语权一、成长过程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小说通过写简爱与男性的人物之间关系展示简爱女性意识的成长。
当时社会推崇理想主义女性人格,即善良、谦卑、逆来顺受,而简爱的成长却抵制了不同男性人物对她的压迫。
(一)表哥:表哥因为受到舅妈的过度宠爱,再加上对简爱的歧视和厌烦,他常常欺负简爱,甚至动手打她。
寄人篱下的简爱并没有因此而向权势屈服,她发疯似的和他对打,旁人的评价是“如果她是个又可爱又美丽的女孩子,那倒可能同情她的孤苦伶仃,可她偏偏是一个鬼丫头,实在不讨人喜欢。
面对表哥、舅妈、甚至还有佣人的欺负,应该妥协来博得同情还是勇敢做出反抗?对于年幼的简爱,反抗只会让她受到更凶狠的欺负,看似不是明智之举。
但是,妥协难道可以改变什么吗?事实上也并不会。
但是旁人眼中,却认为简爱应该楚楚可怜来博得同情,这是男权社会给世俗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女性就应该来扮演弱者的形象,瘦弱、胆小、无知。
对于简爱这样勇敢、独立、还敢于反抗的女性形象自然是不受大众接受的。
(二)劳渥德学校校长:他以拯救灵魂的理由用残酷和屈辱的方式惩罚少女,给他们穿质地最粗,样式最丑的衣服,企图扼杀她们身上最后一点爱美的天性。
爱美是每个女性的天性,被剥夺天性是等同于失去生命。
而校长就是一个用权威来剥夺少女的本真,让她们不得已放弃自己的天性美,屈从于刻板的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爱》中的永恒魅力——解析小说《简爱》中女性反抗性格的形成摘要: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简爱》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生而不幸却又敢于与命运抗争的极富个性的“女英雄”式的人物。
小说以四个生活场景展示了简爱反抗性格的萌芽、产生、发展和高潮四个阶段。
作者通过简爱坎坷的经历宣扬了自己的社会主张,揭示了一个同时代的人们常常忽视的问题——女性问题,揭开了女性文学的新篇章,为女性争取平等、自由吹响了第一声号角,也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话题,《简爱》是永恒的19 世纪中叶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以一部《简爱》揭开了女性文学的新篇章。
她突破了当时的创作风气,一洗名媛淑女的脂粉气,一反大家闺秀的娇柔情,塑造了一位洗尽铅华、脱胎换骨,敢于反抗资产阶级虚伪、狡诈和不平等、不合理现象的崭新的女性形象。
《简爱》的艺术成就之一就是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高度统一与和谐。
小说共分 38 章,以 4 个生活场景展示了简爱反抗性格的萌芽、产生、发展和高潮四个阶段。
因而,马克思把夏洛蒂·勃朗特和狄更斯并列为英国最出色的小说家,认为他们“在真实而动人的描写中向世界揭露了比所有的政治家、政论家和道德家所揭露的总和还要多的政治和社会的真理。
”一、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简爱》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的成名作,创作于 1847 年,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女权主义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
小说的取胜之处在于刻画了一个性格非常特殊的女性形象——简爱。
贫穷的家庭女教师简爱是一个男权社会里的知识女性,由于对女权与平等的强烈追求,使她执着地捍卫独立人权,追求真爱。
她身上体现出来的不平凡的气质和丰富的个人情感征服了千千万万个读者的心。
也正因为这一点,《简爱》突破了英国小说史上一般作品的内容,使简爱成为英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女性形象之一。
《简爱》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她出生于一个清贫的牧师家庭,幼年丧母。
在她 8 岁时,她和她的姐妹们被送往一所专为牧师子女而开办的慈善学校住读,学校里极差的条件,粗劣的食物,加重了她两个姐姐的病情,这两个孩子被送往家中后不久即病逝。
此后,夏洛蒂和她的妹妹艾米丽就以做家庭教师谋生(孙为,2002,70)小说的女主人公简爱的人生道路也与作者颇为相似。
作者在这部小说中刻画的简爱是一个外表并不美丽,柔弱瘦小,没有强烈吸引力的妇女形象,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女家庭教师的形象,她怀着对女权与平等的强烈追求,维护着自己的独立人格。
她不愿忍受压迫,屈辱和一切卑鄙的行为,与不公平的社会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激烈的冲突。
同时,简爱反抗意识的形成又是与她一贯追求人格的独立性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相适应的,不公平的命运和残酷的生活是她反抗性格形成的土壤和源泉。
然而,简爱反抗性格的形成则经历了一个由萌芽、产生、发展到坚定的曲折以至到最终完美结合等五个过程。
二、反抗性格形成的几个阶段1.反抗意识的初步形成——盖茨海德由于父母的过早去世,可怜的简爱从小就被收养在富裕的舅舅家里,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不久舅舅里德先生也离开了人世,而舅妈里德太太则是一个冷酷、虚伪、自私的人。
她把简爱当作佣人一样对待,而对自己的三个掌上明珠却百般溺爱、娇纵。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简爱的境遇是可想而知的。
为了最终能被里德太太的家庭所接受,她百般地讨好他们,尽力忍受他门的冷眼和刁难,且千方百计做好每件事。
然而事与愿违,里德太太还是无法接受她,将她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刁难。
不仅如此,娇横残暴的表兄约翰·里德把表妹简爱当作丫头一样进行殴打,简爱不畏强暴,奋起反抗,怒斥这个迫害她的小魔王:“Wicked and cruel boy! Youare like a slave driver---you are like the Roman Emperors!” (Charlotte Bronte,1994,4)接着便和他发疯似地扭打起来。
虽然这一次反抗让简爱付出了代价,她被关进了可怕的红房子。
但这次不畏强暴的反抗壮大了简爱的胆量,挫伤了表兄约翰的威风。
为什么她的地位竟是如此之差呢?就连家中的仆人也丝毫没有给予简爱一点点同情和关怀,所有的这些都被她深深地埋在幼小的心灵深处。
为什么会这样呢?简爱悄悄地思索着这个问题,里德太太及家人这样专横而又残酷地对待她,很明显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孩子比简爱大,而是依仗他们的金钱和地位。
“Unfair! It’s unfair!”(Chatlotte Bronte,1994,6)一天,当约翰·里德再次用书将她砸得头破血流时,简爱的愤怒终于化成了勇敢的反抗,而除了反抗,她别无选择。
作为反击,她将一个重盒子扔向他,不公平的命运注定她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而当她的舅母在布鲁赫尔斯先生面前怒斥她是一个撒谎而又讨厌的女孩子时,简爱觉得自己的人格正在遭受无情的践踏,心中的屈辱与愤怒化成铿锵有力的反抗:“I dislike you,I hated you . People think you are a good woman , but you are bad , hardhearted , you are deceitful. ”(Charlotte Bronte,1994,20)简爱的大胆责问使她的舅妈隐约地感觉到简爱性格中不同寻常的因素。
从某种程度上讲,简爱的第一次斗争取得了胜利。
并且这次胜利使她的内心有某种解脱和满足感,也使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由此,一个令人同情怜悯和初见不凡气质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
她就像石缝中一株艰难生长着的小草,过早地经历了世间的种种磨难,但生存的压力促使她更加坚强地成长起来。
我们不可否认,在反抗之初,简爱也有过犹豫和退缩。
开始,她并不想反抗,她只是想着怎样尽量去忍受和克制。
即使被关进那间可怕的红房子,简爱也怀疑是否是自己错了。
由于恐惧,她请求里德太太的原谅,但狠毒的舅妈一口回绝。
还再次把她关进那间可怕的房子里。
不仅如此,当简爱在离家前夕痛斥里德太太之后,她竟然感到自己是个“孤独的胜利者”。
简爱幼小的心灵就这样受到了一次比一次更深的伤害。
痛苦促使她对现实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认识。
最后,当实在是无法忍受时,她才开始起来为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而斗争。
她感到,自己一定要顽强地生存下去,去取得和别人一样的公正平等的待遇,而唯一的出路就是反抗。
2.反抗性格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劳渥德如果说简爱在舅妈家萌发了她的反抗性格的话,那么在劳渥德学校,她的反抗性格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来劳渥德之前,她对新的生活充满了热情和渴望,她曾一度认为来到劳渥德就可以摆脱里德夫人家里的痛苦生活,开始美好崭新的人生历程。
但是当她真正来到劳渥德之后,她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在这所标榜惩罚肉体以拯救灵魂的人间地狱般的“慈善”学校里,她亲眼目睹和亲身体验到种种非人的待遇。
校长布洛克赫斯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地地道道的冷酷无情的伪君子,他一再虚伪地强调要用惩罚肉体来拯救灵魂。
其实质就象对待奴隶一样对待学校里的师生,在肉体和精神上对他们进行着双重折磨。
当然,幼小的简爱不可能一下子对此就产生那么深刻的认识,以至于她最终离开那里时,许多亲眼目睹的、亲身体验的事实一点一点地打破她的梦想,推动着她的反抗意识进一步朝前发展。
孩子们在这里与其说是受教育,还不如说是饱偿人世间的不平和辛酸。
他们在校的生活环境是肮脏的,不卫生的。
“semistavation and negelected colds had predisposed most of the pupils to receive inflection, forty-five out of eighty girls lay ill at one time, cla ss were broken up, rules relaxed. ”( Charlotte Bronte,1994,48)在劳渥德的第一天,简爱就目睹了海伦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被斯卡契尔德小姐无情地撵了出去。
在简爱看来这些惩罚是难以容忍的。
在这以后,她更加感受到劳渥德“慈善”学校的可怕:每天都得背诵枯燥的经文——即使再饥饿的人都会拒绝的食物;以“莫须有”的罪名而随时蒙受惩罚、凌辱、甚至挨打。
可喜的是一直生活在悲惨境遇中的简爱并没有因此而沉沦,也未失去生活的信念和理想,甚至用“毁灭”自身去“毁灭”别人。
相反,她内心的正义、善良和勇敢并没有泯灭,反而欲摧弥刚。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可怜的简爱依然期待着上天赋予她更多的爱。
她渴望爱,也渴望被爱。
因此,共同的境遇使简爱和海伦成为一对患难与共的好朋友。
在海伦受虐待而又一味顺从时,她义正辞言的说:“If people were always kind and obedient to those who are crule and unjust, the wicked people would have it all their own way, they would never feel afraid, and so they would never alter, but would worse and worse. when we are struken without a reason, we should strike back again very hard. I'm sure we should----so hard as to teach the person who struck us never to do it again. ”(Charlotte Bronte, 1994,65)这些话不正是简爱反抗性格的进一步深化吗?布洛克赫斯特曾有一次看见简爱就立刻向全校师生“揭发”说她爱讲谎话,爱骗人,并罚她在凳子上站半个小时,以示众。
但学校的谭波尔小姐关怀简爱,并且帮她“洗清”了里德夫人和布洛克赫斯特先生对她的侮辱时,她们自然成了好朋友,友情使简爱在学校里安稳地度过了几年的时光。
八年后,谭波尔小姐结婚离开了学校而自己唯一的好伙伴海伦也死了。
简爱更加清晰地体会到谭波尔小姐对自己的重要性。
因为谭波尔小姐在她心中已成为友情与关爱的象征。
谭波尔小姐走了以后,她对这里的一切已不再留恋,她的冒险精神又复苏了,曾经感受到的爱,使她更加坚强,也使她更加充满信心地去寻找爱。
她决心离开劳渥德,在未知中去寻找真正充实的生活。
可见,反抗精神是简爱与生俱有的,并随着世事的磨难而不断发展。
3.简爱反抗性格的日趋成熟——桑菲尔德简爱受不了“慈善”学校沉闷窒息的空气,谭波尔小姐的离去又带走了她的友谊和希望。
简爱越发感到心灵饥渴,精神无所寄托,于是她辞去了工作,来到罗切斯特先生拥有的桑菲尔德庄园作一名家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