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1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合集下载

骨髓细胞形态学-正常血细胞形态

骨髓细胞形态学-正常血细胞形态

骨髓细胞形态学-正常血细胞形态关键字: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细胞形态学-正常血细胞形态1.正常血细胞形态学(Wright染色)(1)粒细胞系统形态1)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或类椭圆形。

胞核较大,约占细胞的2/3以上,核染色质呈细粒状,排列均匀,无浓集,核膜较模糊。

核仁2~5个,较小,清楚。

胞质量少,呈透明天蓝色,绕于核周,无颗粒。

2)早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2~20μm,圆或椭圆形。

胞核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粗糙,核仁可见或消失。

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浆内含紫红色非特异性的天青胺蓝颗粒。

3)中幼粒细胞①中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

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占细胞的2/3~1/2,染色质聚集成索块状,核仁消失。

胞质量多,内含中等量、大小较一致的特异的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5~20μm,胞核与中性中幼粒细胞相似。

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排列紧密、桔红色的特异的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μm。

胞核椭圆形,轮廓不清楚,核染色质较模糊。

胞质内及核上含有数量不多、排列零乱、大小不等的紫黑色特异的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①中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呈圆形,胞核明显凹陷,但其凹陷程度一般不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

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

胞质量多,染浅红色,充满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胞核在中央或偏一侧,呈肾形或椭圆形。

胞质充满着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4μm。

胞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

胞质内及核上含有少量、分布不匀的嗜碱性颗粒。

5)杆状核粒细胞①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μm,圆形。

胞核凹陷程度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以上,形态弯曲成带状,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核两端钝圆染深紫红色。

胞质充满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1~16μm,圆形。

胞核与中性杆状粒细胞相似。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临床意义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临床意义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临床意义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简称形态学检查)作为临床检验中的重要一环,是通过对血液中的各种成分进行形态学特征的观察与分析,以及相关指标的测定,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学观察与计数、涂片检查、细胞形态学分类等。

它在临床检验中的意义十分突出,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本文将从形态学检验的临床意义、检测方法以及结果的解读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评价造血功能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对造血功能进行评价。

通过观察血液涂片的方式,可以了解骨髓内各种成熟度的细胞比例,以及有无幼稚细胞的存在,从而判断造血功能的正常与否。

对于骨髓疾病以及贫血、白血病等血液病的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2. 辅助疾病诊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作为临床上某些疾病的辅助诊断手段。

对于贫血类型的鉴别和分类,对于白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与某些感染性疾病相关的判断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 指导临床治疗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

对于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结合对血细胞形态的观察,可以更加科学地评价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从而调整治疗方案。

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检测方法1. 血涂片检查血涂片是形态学检验的主要方法之一。

其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取适量的血液,经离心后涂布在载玻片上,后用Wright染色或其他染色剂进行染色,最后通过显微镜观察。

通过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以及细胞的大小、形态、核的形态、胞质的颜色等来判断检测对象的健康状况。

2. 血象计数血象计数是通过血细胞自动计数仪对血细胞进行数量和形态的测定。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得到三类血细胞的数量和比例,提供客观数据支持。

三、结果解读1. 红细胞形态学检验在红细胞形态学检验中,主要观察红细胞的形态是否正常。

正常的红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央凹陷,无尖角、破损和出血。

形态学异常的红细胞可能是贫血、缺铁、维生素B12缺乏、叶酸缺乏等疾病的特征。

血细胞形态学

血细胞形态学

(二)染色:是识别细胞形态的重要标记工序: 有核细胞是无色的,经细胞染色后,用光镜见到细胞显色的成分,并
非是细胞原来的面貌。而是细胞经染色后在镜下反映细胞内不同的结构成 分,在一定酸碱溶液中对染料的特殊的亲和性,如胞核的核酸及蛋白质以 及原始细胞的胞浆为酸性物质,与碱性染料美兰作用后,染成蓝色,而碱 性物质如Hb,则被伊红染成红色。血细胞瑞氏-姬姆萨染色的 光镜形态被 看成是血细胞形态学最广泛的基本方法。
几种血细胞形态学的检查方法:
1.光镜(瑞氏-姬姆萨染色)是血细胞形态学最基本和最常用的 检查方法,被看成是血细胞形态学的基本内容,最广泛应用于 临床实验室。
2.细胞化学染色: 是细胞学和化学两者结合的形态学方法,其目的和特点是
细胞保持完整组织结构。在细胞个体组织的单位上,显示化学 结构成分的定性或半定量。在血液学中应用的意义:
染料即瑞氏染料。 伊红钠盐的有色部分为阴离子,无色部分为阳离子,其有
色部分为酸色,故称伊红为酸性染料。美蓝的中间产物结晶为 三氯化镁复盐,有色部分为阳离子,无色部分为阴离子,恰与 伊红钠盐相反。
2.用甲醇作瑞氏染料溶剂,即成瑞氏染液。甲醇是瑞氏染
料良好溶剂,有两种作用 (1)甲醇使瑞氏染料中美蓝(M)与伊红(E)在溶液中
1.白细胞计数: (1)WBC正常范围:4.0~10.0×109/L; (2) WBC正常限度以下:可分轻度减少(< 4.0~10.0×109/L),中度减少(<
2.低倍镜观察—观察涂片全貌: (1)涂片染色是否合格,了解全片有核细胞及各系细胞分布状况; (2)观察外周血WBC数(校对直接计数)及各类WBC分布及其比例。 (3)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度,粒/红及粒红两系各阶段及巨核系细胞数量,
各阶段比例及形态,血小板形成情况,特别在片尾有无异常细胞(转移瘤 细胞、恶组、高雪氏细胞、N-P细胞及海兰组织细胞等)。选择具有代表性 油镜观察区,寻找骨髓造血细胞成分多、分布比例具有代表性、无核细胞 (RBC)不重叠、均匀分布区域,有核细胞才能分布均匀、推开,细胞形态才 易辨认。

2021临床医学 血细胞形态检查

2021临床医学 血细胞形态检查

【参考值】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细胞大小较一致,直径范围6~9μm,平均直径为μm,中央1/3为生理性中央淡染区,胞质内无异常结构。

【临床意义】1.红细胞大小及染色异常(1)低色素性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提示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及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

(2)大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大于10μm。

高色素性的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变小或消失,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也可见于急性溶血性贫血和急性失血性贫血。

当红细胞直径大于15μm者称为巨红细胞,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3)红细胞大小不均:同一患者的红细胞之间直径相差一倍以上。

常见于增生性贫血,在巨幼细胞性贫血时尤为明显。

(4)嗜多色性红细胞:是一种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因其胞质中残存有少量嗜碱性物质,故被染为灰蓝色或灰红色,胞体较大。

常见于增生性贫血,尤其是急性溶血性贫血。

2.红细胞形态异常(1)球形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厚度大于2μm,红细胞中央淡染区消失,且细胞中心着色更深。

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2)椭圆形红细胞:红细胞呈椭圆或卵圆形。

主要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超过25%),也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正常人小于1%。

(3)口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呈扁平裂缝状,似张开的口形。

主要见于口形红细胞增多症,也见于乙醇中毒及肝病患者,正常人可偶见(小于4%)。

(4)靶形红细胞: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分布呈靶形,即中心部位着色深,外周为苍白区,而细胞边缘又深染。

常见于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及异常血红蛋白病,也见于阻塞性黄疸及脾切除术后。

(5)镰形红细胞:红细胞呈镰刀状,主要见于镰状细胞性贫血,即HBS病,尤其是在缺氧时可大量出现。

(6)泪滴形红细胞:红细胞形如泪滴状或梨状,多见于骨髓纤维化。

(7)裂细胞:为不规则形、棘形、盔形、三角形、哑铃形等红细胞碎片或不完整红细胞。

多见于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恶性高血压、严重烧伤、心血管创伤等。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标准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标准

第四部分专业课程标准《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参考学时:160学时职业岗位:医院检验科、中心血站、检疫检测中心、生物制剂公司、生物技术开发工程师等。

职业资格证书:全国卫生资格证(初、中、高级)适用对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三年制高职高专学生)一、课程定位(一)课程地位《临床检验基础》是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也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它是以临床上常规的检验项目为中心,对人体血液、体液、分泌物与排泄物和脱落细胞等进行一般性状、理化性质、形态学的检验。

阐述检验方法学的同时,也探讨检验医学与临床疾病的关系,为临床诊断、病情分析、疗效观察、疾病预防等提供资料和依据。

(二)课程任务《临床检验基础》是一门临床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通过理论讲授、多媒体课件、实验课教学、医院见习、顶岗实习的途径让学生在本门课程的学习中掌握相关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具体项目的基本检测方法。

本课程分上、下两个学期完成,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报告书写质量、理论考试、实验操作考核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综合考核与评价,旨在让学生在毕业时成为具有独立完成常用临床检验项目,对实验结果具有初步分析和解释能力,并具有一定的临床检验见习、实习工作经验,为以后考取全国卫生资格证和成为一名优秀的检验技术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前后续课程前续课程是基础课程,它引领学生走进医学的殿堂,了解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平行课程为专业课程,它们与《临床检验基础》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交叉。

后续课程为前绪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延伸。

表1 课程组成和作用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一)设计理念★本着课程设计理念的人性化与人文化的依据,本课程按照医学检验部(科)临检室对岗位工作能力的要求,以临检室检验项目为导向,将检验科工作流程融入到理论教学的讲授中。

★遵照我院“附属医院+乡镇医院”人才培养模式,除实验课教学外,还安排学生去附属医院见习、实习,带教老师指导学生操作,体验真实工作环境,实现“教中做,做中学”,真正做到“教学中有病房,病房中有课堂”。

血细胞形态学PPT优秀课件

血细胞形态学PPT优秀课件

晚幼红细胞
直径7—13μm 核圆形,偏位明显,染色质凝聚成大块或团块
状,甚至固缩不能看出任何结构(碳核) 胞浆量增多,淡灰或粉红色 比例 10.75-2.36%
增生极度活跃 增生明显活跃 增生活跃 增生减低 增生极度减低
RBC与有核细胞之比 常见病
1:1
各类白血病
10:1
各类白血病 增贫
20:1
正常骨髓、某些贫血
50:1
慢性再障、MDS
300:1
急性再障 、急停
临床分类过程中,增生程度介于两者之间,以 +/-号表示。如:增生活跃+或-。
第二部分
偏酸 合适
偏碱
五 光学显微镜使用
显微镜使用注意事项 低倍镜(10倍):
判断取材、涂片、染色是否满意,小粒、油滴分级 骨髓增生程度 估计小粒细胞面积 计数全片巨核细胞数目 寻找瘤细胞团 油镜下(100倍):观察单个血细胞形态。
骨髓小粒分级(1)
肉眼及低倍镜下观察: (-) 无骨髓小粒 (+) 骨髓小粒稀疏,相隔较远 (++)骨髓小粒较密集,于血膜尾部甚
骨髓小粒分级(4)
临床意义 骨髓小粒:正常骨髓中+-++
急、慢性髓系细胞白血病多为 (++)或(+++) 淋巴细胞白血病多无粒、无油 骨髓小粒细胞面积及细胞成分: 慢性再障多在50%以下,以非造血细胞为主 各种白血病及增生性贫血多在75%以上,以 造血细胞为主。
油滴分级(1)
(-) 无油滴 (+) 油滴少且小,细沙状均匀分布,
涂片后于血膜尾部有很少油滴 (++)油滴稍多且大,有的直径达1mm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检测实验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检测实验

染色质 粗网状,疏松
聚集成索块
四、中幼红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的鉴别
胞体 胞浆 胞核 染色质
中幼红细胞
浆细胞
淋巴细胞
圆形
椭圆形
圆形
嗜多色性,不 透明,无颗粒
蓝色,不透明有泡沫感, 有时可见红色镶边,边缘 不规则,近核处有淡染区, 常有空泡,可见颗粒
天蓝色,透明, 有核周淡染区, 可见颗粒
圆形,居中
血细胞发育演变规律图
▪ 一、原始粒细胞与原始红细胞的鉴别
原始粒细胞
原始红细胞
胞体 10~18微米 15~20微米,可见瘤状突起
胞浆 透明,天蓝色
染色质
细砂粒状,均 匀平坦如薄纱
不透名,深蓝色,有油画感, 核周有淡染区
粗颗粒状,不均匀
核膜 不清楚
清楚
核仁
2~5个,较小, 清晰
1~2个,较大,界限不清
灰蓝,半透核明型,含无数散在圆粉尘形样嗜或天椭青颗圆粒,形有时可见空泡圆形或椭圆形
细砂粒状,均匀平坦如薄纱
圆形或不规则形, 有折叠纤细网状
淡红或淡蓝,透明,含中等量、大小较一致的特异性中性颗粒
极圆圆粗形形密 或 ,,不常凝规偏染成则一色大形侧块,,质,有有似折切车叠迹轮纤细平状细,网致坦中状间的,有砂如明显粒薄空隙状 纱,,有色泽 颗粒状,稍粗
纤细网状
极粗密,凝成大块,似车轮状,中间有明显空隙,有色泽
核膜浓厚, 极粗密,凝成大块,似车轮状,中间有明显空隙,有色泽 核膜 不清楚 淡红或淡蓝,透明,含中等量、大小较一致的特异性中性颗粒 界限不清 圆形,常偏一侧,有切迹
不清楚
四圆、形中 或幼不红规核细则仁胞形、,浆有细伪胞足、样2清淋突~巴起晰细5胞个的,鉴别较小,

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必要性分析

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必要性分析

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必要性分析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诊断手段也在不断完善,其中血液检验是常见的临床检验项目之一。

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作为血液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分析人体健康状态、疾病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对血液细胞形态结构进行详细观察和分析的一种检测方法,通过直接镜检观察,可以发现异常的血细胞形态及数量分布,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的形态、数量和分布进行全面分析。

这些信息直观地反映了人体内在疾病的某些不正常情况,能够帮助医生进行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帮助发现血液病、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溶血性疾病和恶性疾病等,这些疾病往往通过影响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来表现。

红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发现红细胞形态异常的贫血、白细胞形态学检验可帮助发现白细胞数量异常或白细胞功能异常的疾病,如感染性疾病等。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能够帮助医生进行快速准确的疾病诊断,及时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血液检查是临床医生了解患者疾病情况的重要手段,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结果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疾病类型和程度,为患者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通过对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结果的分析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帮助医生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并监测治疗效果。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还可以用于疾病的预后评估和监测。

一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疾病状态可能会发生变化,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作为评估疾病预后和监测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

通过连续对患者进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及时发现治疗效果不佳或者出现复发的情况,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还可以评估疾病的预后和监测治疗效果,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1项目4 缺铁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4模块1 缺铁性贫血的血象和骨髓象检查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缺铁性贫血的骨髓象检查方法能够正确诊断缺铁性贫血教学内容骨髓涂片检查血涂片检查工作任务1.涂片染色2.骨髓象检查3.血象检查4.诊断和鉴别诊断教学方法1.病例教学法2.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根据病例进行患者的骨髓细胞象检查2.填写骨髓象检查报告单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骨髓象检查方法2.骨髓象检查注意事项3.缺铁性贫血骨髓象特点1.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的鉴别诊断项目4 缺铁性贫血总课时 4模块2 铁代谢检查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铁代谢的检查方法教学内容铁代谢检查工作任务1. 血清铁的测定2.血清总铁结合力的测定3. 血清铁蛋白的测定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 讲授实验原理、步骤及临床意义2. 有学生实际操作1.血清铁2.血清总铁结合力3.血清铁蛋白1. 血清铁的测定2. 血清总铁结合力的测定3. 血清铁蛋白的测定1. 转铁蛋白饱和度的测定1.IDA时铁代谢的变化项目5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2模块2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象和骨髓象检查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骨髓象检查方法能够正确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教学内容骨髓涂片检查血涂片检查工作任务1.涂片染色2.骨髓象检查3.血象检查4.鉴别诊断教学方法1.病例教学法2.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根据病例进行患者的骨髓细胞象检查2.填写骨髓象检查报告单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骨髓象检查方法2.骨髓象检查注意事项3.再障骨髓象特点1.急性造血功能停滞2.纯红再障1.再障的鉴别诊断项目6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2模块1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血象和骨髓象检查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骨髓象检查方法能够正确诊断巨幼细胞性贫血教学内容骨髓涂片检查血涂片检查工作任务1.涂片染色2.骨髓象检查3.血象检查4.鉴别诊断教学方法1.病例教学法2.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根据病例进行患者的骨髓细胞象检查2.填写骨髓象检查报告单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骨髓象检查方法2.骨髓象检查注意事项3.巨幼贫骨髓象特点1.巨幼贫的诊断治疗 1.巨幼贫的鉴别诊断项目7 溶血性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16模块1 显示溶血的检验方法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溶血的检验方法教学内容溶血的检验方法工作任务1.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2.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3.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测定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 讲授实验原理、步骤及临床意义2. 有学生实际操作1.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2. 血清结合珠蛋白3. 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1.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2.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3.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测定1. 溶血性性贫血的概念及分类1. 溶血性性贫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血清结合珠蛋白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如何变化项目7 溶血性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16模块2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鉴别诊断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鉴别诊断教学内容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鉴别诊断工作任务1.确定溶血的存在2.确定使血管内还是血管外溶血3.确定溶血性贫血的原因教学方法1.病例教学法2.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 溶血的诊断标准2. 血管内溶血与血管外溶血的鉴别3.溶血原因的确定1. 溶血的诊断标准2. 血管内溶血与血管外溶血的鉴别3.溶血的原因1.溶贫的实验室检查溶血性贫血的特点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项目7 溶血性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16模块3 红细胞膜缺乏症的检验方法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红细胞膜缺乏症的检验方法教学内容红细胞膜缺乏症的检验方法工作任务1.红细胞膜缺陷症的检验方法2.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检查3.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的检查4. 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的检查教学方法1.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 红细胞膜缺陷症的检验方法2.骨髓细胞象检查3.填写骨髓象检查报告单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2.自身溶血试验及纠正实验3.酸化甘油溶血试验1. 红细胞膜缺乏症的诊断1. 红细胞膜缺乏症的鉴别诊断项目7 溶血性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16模块4 红细胞酶缺乏症的检验方法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红细胞酶缺乏症的检验方法教学内容红细胞酶缺乏症的检验方法工作任务1.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骨髓象检查2. G6PD缺乏的检验方法3. G6PD缺乏的诊断教学方法1.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 红细胞酶缺陷症的检验方法2.骨髓细胞象检查3.填写骨髓象检查报告单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2.变形珠蛋白小体试验3.G6PD荧光斑点试验4.硝基四氮唑蓝试验1.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分型1.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诊断项目7 溶血性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16模块5 珠蛋白异常的实验室检查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珠蛋白异常的实验室检查教学内容珠蛋白异常的实验室检查工作任务1.涂片染色2.骨髓象检查3.血象检查4.常用检验方法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2.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骨髓细胞象检查2.填写骨髓象检查报告单3.常用的检验方法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骨髓象检查方法、注意事项及特点2. 血红蛋白电泳1.血红蛋白的组成和种类2.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3. β和α地中海贫血的类型1.β和α地中海贫血的血红蛋白电泳结果项目7 溶血性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16模块6 异常血红蛋白的检验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异常血红蛋白的检验方法教学内容异常血红蛋白的检验工作任务1.血红蛋白S病2. 血红蛋白E病3.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教学方法1.病例教学法2.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骨髓细胞象检查2.填写骨髓象检查报告单3.检验方法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骨髓象检查方法2.骨髓象检查注意事项3. 骨髓象特点4.血红蛋白电泳1.血红蛋白S病2. 血红蛋白E病3.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1.异常血红蛋白的鉴别诊断项目7 溶血性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16模块7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检查课时 4教学目标学会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检查教学内容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检查工作任务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3.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教学方法1.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2.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3.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骨髓象检查方法、注意事项及特点2.抗人球蛋白试验3.冷凝集素试验4.冷热溶血试验1.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类型1. 三种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的比较项目8其他贫血检查总课时 2模块1其他贫血检查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其他贫血检查方法教学内容其他贫血检查工作任务1.增生性贫血2.继发性贫血教学方法1.病例教学法2.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增生性贫血的骨髓细胞象检查2.继发性贫血的骨髓细胞象检查3.填写骨髓象检查报告单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骨髓象检查方法2.骨髓象检查注意事项3.骨髓象特点1. 增生性贫血的概念、类型2.继发性贫血的常见原因1.贫血的鉴别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