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联系观.doc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复习 生活与哲学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课件人教版

高中政治复习 生活与哲学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课件人教版

高考真题



(3)在探究活动中,同学们体会到网络的发展及其 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 征的知识,探讨怎样更好地利用网络服务于社会 生活。 (3)从联系观点看,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应当利用网络与社会生活广泛而固有的联系,建 立新的具体联系,发挥网络便捷的功能。 从发展观点看,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应当利用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创新网络服务于 社会生活的新形式、新途径。
考点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实质和 核心、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两个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3)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 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 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 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把 握发展的实质,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正确认识 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自觉抵制各种唯心主 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念。
考点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实质和 核心、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2)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 题。 形而上学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而看不到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只看到事物 的现状,看不到事物的过去和将来,或者只看 到事物数量的变化和场所的变更,看不到事物 根本性质的变化;只看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 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外部条 件,看不到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
考点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实质和 核心、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 题。 唯物辩证法要求人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要从事物之 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人手,不能只看到一个个孤立 的事物;要把事物的现状与它的过去和将来联系起来考 察;既要看到事物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更要看到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和发展;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 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因),又不忽视事物 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

高二政治课件第7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新必修4

高二政治课件第7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新必修4

第十六页,共26页。
1.2011年10月9日,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 的讲话指出: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振兴中华的宏愿, 应该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追求。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 共同体,大陆和台湾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当今时代,两 岸中国人面临着共同繁荣发展、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 史机遇,两岸关系和平(hépíng)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三页,共26页。
【例】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中华鲟被誉为“活化石”。 2009年10月4日,我国某研究所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实现 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这是人类在保护这一濒危物种过程 中取得的重大技术( jìshù)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从联系 的观点看,人工繁殖中华鲟的成功说明( ) ①离开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自然事物的联系就不能实现 ②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能引导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 ④离开了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 发展的各个阶段。 (2)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zuòyòng)和 功能是不同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 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务 和服从于整体。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树立全局意识、大局 意识。
第三页,共26页。
(3)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bù yǐ)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 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否定事物 联系的客观性,就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联系是客观的, 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 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作 用,就会陷入机械论。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学情分析:该部分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联系观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之一,通过对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在指导我们学习、生活和工作方面都将有重大的意义。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或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教学重点、难点: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过程设计:考点明确: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2、联系的客观性3、联系的多样性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系统优化方法考点分析:一、联系概念1、联系的含义: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注意: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2、联系的特征(1)联系的普遍性①一切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②每一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明确:否认联系普遍性是形而上学的观点(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能主观臆造或任意虚构。

明确:否认联系客观性是唯心主义的观点(3)联系的多样性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本质联系和现象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整体联系和部分联系、因果联系…—不能忽视本质的、长远的、间接的联系。

[知识明辨]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因此任何两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2、联系是客观的,因此人们在客观事物的具体联系面前无能为力。

3、人主观臆造的联系是不存在的。

4、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二、普遍联系的哲理明确: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1、世界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1)整体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联系观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联系观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联系观部门: xxx时间: xxx制作人:xxx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修改第七课、唯物辩证法联系观一、单项选择题1、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蕴涵的哲理是< )euNWvb9cjb①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②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题和基础③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④人与自然始终是对立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下列选项能够体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 )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②乌鸦叫丧,喜鹊叫喜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④彗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A、③④B、①④C、②④D、①③3、2008年是奥运年,人们不断听到“奥运年结婚、奥运年生子,有福气”的说法。

从哲学上讲,将个人命运同年份联系在一起是不足取的,其依据是< )euNWvb9cjbA、想象的联系代替不了事物固有的联系B、基于主观目的的行为不会产生客观的联系C、非本质的联系掩盖不了本质的联系D、联系是客观的,于人的活动无关4、2008年1月15日,国家质检总局通过门户网站向社会发布了产品质量信用记录。

今后,社会各界可以随时在国家质检总局网站产品质量信用记录专栏进行查询。

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产品质量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国家形象。

这表明< )euNWvb9cjbA、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B、任何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没有任何条件的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起新的具体联系5、计算机网络使全球“网民”的联系更加密切、迅速和便捷,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

这说明< )euNWvb9cjb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②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③人们能够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④事物的联系是人们创造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

生活与哲学背诵要点第三单元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七课)

生活与哲学背诵要点第三单元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七课)

生活与哲学背诵要点第二单元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七课)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2、什么是联系?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注意:相互,是双向,不是单向。

3、联系的普遍性①事物之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事物内部: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整个世界: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是以承认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

任何事物都有不同于它事物的特殊本质,都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正因为事物之间相互区别,各有自身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才能有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联系。

事物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是事物的本来面貌。

如果只见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孤立起来。

孤立地看问题,这是形而上学的特征之一。

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杀事物之间的界限,把世界看成毫无区别的一团混沌,这是相对主义的特征。

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都是错误的。

4、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不仅自在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就是人为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客观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承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肯定人的实践活动的有目的性之间并不矛盾,人的实践活动虽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但毕竟要建立在承认联系、尊重客观联系的基础之上。

同时,人们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在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规律的客观性也决定了人们实践活动具有客观性的一面。

联系的客观性(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横向),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关系(纵向的历史的联系)。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课件:第七课普遍联系观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课件:第七课普遍联系观
联 系
整体由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 分构成 相互影响,不能说相互决定
整体影响 (决定)部 分 部分也会影响整体, 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 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 用
相互 影响
相互 转化
时间、空间的变化(时间、空间是 无限的) 辩证统一
整体与部分——方法论要求 其中有两点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
一是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的思想,从整体
注 意: 联系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 联系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 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这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并不否 定联系的客观性(只是改变了事物联系的具体形 式)。
所以,联系是客观的, 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 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并 既要看到联系是客观的,又要看到人们 不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出发,在整体上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最优目 标——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最优目标——指结构优化——指的是部分与 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结构优化——优化、 有序、合理的结构,就会使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 功能之和。(要优化结构,实现最优目标)
二是重视部分(的作用与功能),促进整
体的发展。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及系统的基本特征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 和要素的关系。 系 统 要 素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 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 定 和相互作用的诸要 而相互作用的部分 义 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整体性;有序性; 特 内部结构的优化趋 点 向。 个别性、局部性;多 样性、差别性;不可分 割性;不确定性。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高三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教学案

高三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教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考试说明。

1.了解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2.理解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说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4.理解系统优化的方法。

二、考生必背(一)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普遍性(1) 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主要表现:第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第二,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第三,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二)联系的客观性2、联系具有客观性及要求(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联系之所以是客观的,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事物的客观性决定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具体说来,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重要特征。

3、人与事物联系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

人们虽然不能否定事物的客观联系,但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这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它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了。

(三)联系的多样性4、联系的多样性及表现(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不能只注重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5、联系的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XX高二政治重要知识点: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XX高二政治重要知识点: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XX高二政治重要知识点: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三、思想方式与创新意识第七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20、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点(A)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点是:联系的观点和进展的观点2一、联系的含义(B)联系的含义: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彼此阻碍、彼此制约和彼此作用。

2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B)(1)联系的普遍性:①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如此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份、要素之间是彼此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的。

②方式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①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

②方式论: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咱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B、联系是客观的,并非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人能够依照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成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①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②方式论:A、联系多样性要求咱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进展的各类条。

B、一切以时刻地址和条为转移。

23、整体与部份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B)(1)整体与部份的辩证关系:--区别:①二者的内涵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进展的全进程,部份是事物的局部和进展的各个时期。

②二者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份,具有部份所不具有的功能;部份在事物的存在和进展进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份服从和效劳于整体。

--联系:①二者彼此联系密不可分:整体离不了部份,部份离不开了整体②二者彼此阻碍:部份的功能及其转变会阻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份的功能及其转变乃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转变也会阻碍到部份。

(2)指导意义(方式论):①树立全局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正确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在整体和部份的辨证关系中,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份,具有部份所不具有的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联系观一、单项选择题1、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蕴涵的哲理是()①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②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题和基础③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④人与自然始终是对立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下列选项能够体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②乌鸦叫丧,喜鹊叫喜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④彗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A、③④B、①④C、②④D、①③3、2008年是奥运年,人们不断听到“奥运年结婚、奥运年生子,有福气”的说法。

从哲学上讲,将个人命运同年份联系在一起是不足取的,其依据是()A、想象的联系代替不了事物固有的联系B、基于主观目的的行为不会产生客观的联系C、非本质的联系掩盖不了本质的联系D、联系是客观的,于人的活动无关4、2008年1月15日,国家质检总局通过门户网站向社会发布了产品质量信用记录。

今后,社会各界可以随时在国家质检总局网站产品质量信用记录专栏进行查询。

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产品质量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国家形象。

这表明()A、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B、任何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没有任何条件的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起新的具体联系5、计算机网络使全球“网民”的联系更加密切、迅速和便捷,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

这说明()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②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③人们能够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④事物的联系是人们创造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

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A、联系的多样性B、联系的客观性C、联系的主观性D、联系的普遍性7、要继续推进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打破行政区划局限,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引导产业合理布局,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

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做法()①坚持了整体与部分的统一②体现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道理③说明我国重视局部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④遵循了系统优化的方法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据此回答2—3题:8、材料体现的哲理是()A、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B、部分制约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起决定作用C、整体功能决定部分功能D、整体和部分难以界定,相互渗透9、调整农业结构的哲学依据是()A、只有优化各部分结构,才能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10、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在总结成功完成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测控任务的经验时指出,参与测控任务的数十个单位,加强科学统筹,注重协同配合,科学整合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了一盘棋、一股劲、一条心的良好局面。

这启示我们()①要立足整体,树立全局观念②整体的功能就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③要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④整体的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1、一个木板长短不等的桶能装多少水,既不取决于最长木板的长度,也不取决于各木板的平均长度。

这就是著名的“木桶原理”,也叫“短板效应”。

从哲学上看,“木桶原理”()A、启示我们要充分重视部分对整体的统率作用B、启示我们要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C、说明部分不可缺少,可以用部分代替整体D、说明只要搞好局部,就能推动整体的发展12.一些大学生在应聘时遭遇“姓氏歧视”。

一位“裴”姓同学,就因为这“倒霉”的姓氏失去了即将到手的会计职位,老板说,“裴”和“赔”同音,不吉利。

姓“裴”不吉利的认识A.夸大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B.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C.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D.否认了联系的普遍性13.我国目前兴建的四大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将会继续加强地区经济之间的联系,推动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这段材料说明A.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D.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事物的联系14.“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遂依而截之。

”对上述办事方式,其哲学启示为A.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可取的B.割裂了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是不可取的C.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是可取的D.割裂了共性与个性的联系,是不可取的当前在企业管理中,人们提出坚持可持续成长管理观,在管理中注重整体优化,讲求系统管理,实行企业系统整体功能优化:注重依靠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市场竞争优势:注重夯实基础管理,讲求管理精细化,实行管理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

回答15—16题。

15.坚持可持续成长管理观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A.意识能够正确反映事物 B.坚持发展的观点C.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D.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6.实行企业系统整体功能优化的哲学依据主要是: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 B.因果联系的客观性C.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D.事物联系的复杂性17.近海是海洋水产资源、矿产资源、盐业资源、交通资源、海洋能源、旅游资源最集中,开发效益最大的区域。

因此,全面实施海洋综合管理,有序、有度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对于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国防建设,均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这启示我们A.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事物的整体性B.把握好关键部分也就把握好了整体C.关键部分功能及其变化决定着整体的功能D.正确的认识来源于系统优化的方法18.胡锦涛同志指出:“西方某些资本主义国家,企图排斥、孤立中国是很不明智的,也是不可能的。

从哲学上讲这是因为()A.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也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B.离开了历史联系的分析,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C.联系是客观的,人不可改变事物的具体联系19.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事者,不足以谋一时。

”这告诉我们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B.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C.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必须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D.必须重视各个局部的作用20、每逢羊年,我国婴儿出生率都明显下降,这主要源于“羊年不宜生育”的说法。

“羊年不宜生育”的说法A体现了一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的联系着B说明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C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D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21、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个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

这表明: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由人们创造出来的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D、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22. “和谐世界”新理念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目标的新概括,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

这继承了新中国外交的传统,并结合国际形势与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变化,进行了重大理论创新。

这表明①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②事物的联系是不能改变的③规律是客观的、不变的④人们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④23、有人大代表将城市和农村比喻为人的两条腿。

现在农村这条腿短,不补齐这条短腿,就要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腿。

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A.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B.部分对整体具有制约作用C.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24、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接连发生3次里氏5.5级以上地震,造成至少7人死亡、100多人受伤,多处房屋受损。

这说明: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B、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有联系;C、关键部分的性能与状态对整体起着决定作用;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26、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

近年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

但农民土地却被征用滥占严重,从1996年至2002年,我国年减耕地1027万亩,仅2003年我国耕地面积就减少了3800多万亩,其中建设占用耕地就达343.7万亩,比上年增长17℅,同时由于人们对耕地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我国现有耕地退化、沙化、酸化和盐渍化速度惊人。

结合材料,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25、(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6、参考答案:(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经济的发展和对土地的利用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要承认联系的客观性,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具体联系,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见性。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然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而耕地面积的减少,又会影响到农业的基础地位,影响到经济的长远发展。

(3)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做到既顾全大局,又重视局部。

注重经济整体发展的同时,考虑到耕地问题可能带来的极大危害。

反对用孤立、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