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背后的故事

合集下载

负荆请罪的成语故事

负荆请罪的成语故事

负荆请罪的成语故事负荆请罪的成语故事导语:负:背着;荆:荆条。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成语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战国时期,有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七国中数秦国最强大,其时,楚国有块和氏璧宝玉,为赵国惠文王所得.而秦国昭王想用15座城池换取和氏璧。

赵国惠文王派遣蔺相如携带和氏璧去见秦国昭王交涉,蔺相如凭着机智勇敢,从而保全了和氏璧完整归赵,赵国惠文王就封了蔺相如为“上卿”(相当于宰相)。

赵国惠文王这么器重蔺相如,可气坏了大将军廉颇,他认为自已立下不少战功,但蔺相如的地位反比自已高,心中极不服气,暗想着若与蔺相如相遇,定要当面给点颜色使其难堪。

后来蔺相如得知廉颇将军的心计,便吩咐自已手下人以后碰着廉颇将军手下人,切勿与之争吵。

连自己坐车出门若与廉颇将军照面而至,亦叫马车夫把车子躲避小巷,让路给廉颇将军先行而自已后走。

廉颇将军手下人见蔺相如上卿这样让着自己的'主人,更是得意忘形,见了蔺相如手下人就百般嘲笑,蔺相如手下人受此欺侮,忍不住对蔺相如诉说:“你贵为上卿,地位比廉颇将军高,他肆意戏弄你也忍让着,他越发不把你放在眼内,他目下无人的傲漫谁也受不了。

”蔺相如却心平气和地反问手下人,说:“廉颇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 手下人回说:“当然是秦王厉害。

”蔺相如继读说:“对呀!我见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颇将军吗?秦国虽然强大,何解未敢轻易来犯赵国呢?就是因为赵国文官武将团结同心。

而我与廉颇将军一文一武,好比两只猛虎,若两只老虎撕打起来,不免有一只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有进攻赵国的好机会。

大家细想一下,国事与私人面子何为重要?”蔺相如手下人听完这番话,明白了个中道理,以后与廉颇将军手下人相遇,也远而避之。

蔺相如教使手下人的举措,高尚行为,后来廉颇将军得知,深感惭愧,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上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府第,蔺相如连忙上前迎接。

成语负荆请罪的故事

成语负荆请罪的故事

成语负荆请罪的故事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是秦、齐、楚、燕、韩、赵、魏,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

秦国常常欺侮赵国。

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

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

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

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

就封他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

他想:我为赵国拚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

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

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

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

”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

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

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

廉颇惭愧极了。

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

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

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

负荆请罪的故事

负荆请罪的故事

负荆请罪的故事负荆请罪的故事前言负荆请罪是一种古老的表达自责和悔过之情的方式。

它源自于中国的古代文化,被广泛运用于文学、历史和现代社会,成为一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

在负荆请罪的故事中,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个发自内心的忏悔与道歉,以及对自己所犯错误的深刻反思。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介绍一些经典的负荆请罪的故事,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启发和反思。

1. 孟子负荆请罪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以其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和发展者而闻名于世。

据传,孟子曾经有一次去见鲁国的国君鲁庄公,却由于到达国君面前时看见他坐在鱼池边垂钓,而没有及时行礼。

孟子深感自己失礼大失,离开后立即割断了自己肩上的荆棘,然后再次前去拜见鲁庄公。

这个故事传承下来,表达了孟子内心深处对自己失礼行径的愧疚和自责,同时也展示了他作为思想家的高尚品质和道德修养。

2. 托尔斯泰的负荆请罪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创作了许多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

在《战争与和平》一书中,他描写了一个负荆请罪的故事,让人深受触动。

故事中,一个叫尼古拉·罗斯托夫的年轻将军因在一场战斗中犯下失误,导致士兵们的伤亡,决定前去战场负荆请罪。

虽然他原本可以选择逃避和掩饰自己的错误,但他选择了坦诚面对,并以行动向大家证明了他的悔过之意。

托尔斯泰以他独到的文笔和思想描写了这个故事,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悔过和负责任的重要性,并引发了人们对战争和暴力行为的反思。

3. 南京大屠杀的负荆请罪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军对中国南京市民的大规模屠杀事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这一惨绝人寰的历史事件结束后,政府和民众中出现了一批发自内心的悔过之情,他们试图以负责任的态度来面对、反思和弥补这一黑暗过去。

1995年,首相村山富市发表谈话,向中国人民表示深刻悔过和歉意,承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

此后,政府和民众中的一些团体和个人也积极参与到纪念、反思和教育工作中,努力弘扬和平、友好和尊重人权的理念。

负荆请罪的故事8篇

负荆请罪的故事8篇

负荆请罪的故事8篇负荆请罪的故事1战国时,赵国有一个足智多谋的上大夫蔺相如,还有一个英勇善战的大将军廉颇。

有一年,秦王邀请赵王到渑池相会。

酒宴上,秦王请赵王弹瑟。

赵王弹了一曲。

负荆请罪的故事作陪的蔺相如心想,务必为赵王争回面子,于是捧起一个缸,走到秦王面前说:“大王擅长秦乐,请大王一击,以相娱乐。

”在蔺相如的强逼下,秦王勉强在缸上击了一下。

秦国的大臣气得大叫:“请赵国割让出十五座城作为向秦王的献礼!”蔺相如也高喊:“请秦国把首都咸阳作为向赵王的献礼!”秦国始终没能占到半点便宜。

事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大夫。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人说:“我出生入死,立了许多战功,而蔺相如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就官居我之上。

倘若给我遇见,我必须要当面羞辱他。

”蔺相如听说以后处处忍让,上朝的日子故意装病在家,以免与廉颇引起争执。

有一天,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的马车迎面驶来,他吩咐仆人把车子调转方向,避开廉颇。

身边的人都说他太胆小了,蔺相如一笑,问大家:“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哪个厉害?”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啦。

”蔺相如又道:“我敢在秦国当众呵斥秦王,又怎会偏偏怕廉将军呢?只是我想到,强秦不敢侵赵,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我们两人要是争斗起来,敌人就要来钻空子。

我不能忘掉国家的安危啊!”这些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很惭愧,于是光着脊背,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

负荆请罪的故事2获得了在「渑池会」上的外交胜利之后,赵王占了很大便宜,很有面子、很风光的回到赵国,还带了一个人质回来,所以他觉得蔺相如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于是就命令蔺相如为上卿,就是一国最高的爵位,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所以廉颇就很不高兴。

廉颇说我这样一个将军,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出去打仗的时候风餐露宿,冒那么大的危险九死一生为赵国开疆拓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之劳,而位居吾上。

蔺相如就这么说说话就爬到我的上面去了。

他说将来如果有天见到蔺相如的话,我一定要侮辱他一下,蔺相如听到这话之后就不上朝,为了避免跟廉颇相见。

负荆请罪的成语故事

负荆请罪的成语故事

负荆请罪的成语故事
负荆请罪的成语故事
“负荆请罪”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请求对方给以惩罚。

现在常用它表示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的`意思。

“负”是背着;“荆”是荆条;“请罪”就是赔礼认错。

战国时候,赵国的相如因为几次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任务,被提拔为上卿(相当于丞相),地位在有名的老将军廉颇之上。

廉颇因此很不服气,扬言说,如果见到相如,定要侮辱他一番。

相如知道后,就避免与廉颇见面,如果在路上遇见廉颇,也悄悄地掉转车子躲开。

相如手下的人埋怨他不该这样胆小。

相如说:“秦王那样厉害,我尚不怕,难道会怕廉将军吗?秦国之所以不敢来侵犯我们,是因为我们文臣、武将团结一心,如果我和廉将军不和,只能对秦国有利。

我们要考虑国家利益,不能计较个人恩怨啊!”这番话传到廉颇耳里,他感到非常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光着身子,背着荆条,去向相如赔礼道歉。

从此,他们结为至交好友。

这故事流传很广,“负荆请罪”也便成了成语。

负荆请罪背后的故事

负荆请罪背后的故事

负荆请罪背后的故事
"负荆请罪"是一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一段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秦国的国君秦穆公为了争夺霸权,与楚国发生了多次战争。

在一次战斗中,秦穆公的军队被楚国打败,他本人也被俘虏。

俘虏之后,秦穆公被楚国国君楚庄王带到楚国,并且受到了礼遇。

楚庄王知道秦穆公身为秦国君主,认为他是个有能力的人,而他的失败只是因为战略上的失误。

于是,楚庄王并没有加害于他,反而将他释放回秦国。

回到秦国后,秦穆公深感愧疚和自责,他觉得自己作为国君,竟然连战败都经历了,对不起国家和百姓。

于是,他在朝会上跪下来,用荆棘抽打自己的身体,向大臣们道歉,表示自己应该为战败负责。

这个故事传颂开来,成为一个经典的典故,形成了成语"负荆请罪"。

它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犯错或者责任重大而感到极度愧疚和自责,主动承担责任并向他人道歉。

这个成语体现了一种勇于面对错误、敢于承认过错的品质,也强调了领导者应该肩负起责任,以身作则。

成语负荆请罪

成语负荆请罪

成语负荆请罪
摘要:
1.成语的来源和背景
2.成语的故事内容
3.成语的寓意和启示
正文:
负荆请罪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个成语的背后,藏着一个充满智慧和爱国情怀的故事。

在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因为一次战斗的失利,被赵王削去了兵权。

廉颇深感自己有愧于国家,决定背负荆条,赤裸上身,到蔺相如府上请罪。

蔺相如知道廉颇的来意后,为了避免国家损失,他主动为廉颇开脱,并且说服赵王恢复了廉颇的兵权。

这个故事传递出的寓意是:勇于承认错误,并为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

廉颇身为大将,能够在失利后主动请罪,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

而蔺相如则以国家利益为重,巧妙地化解了这次危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职位,都要有敢于承担责任的精神,为国家、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负荆请罪这个成语中,我们可以受到很多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犯错。

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勇于承认错误,及时改正。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为大局着想。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处理各种问题,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的来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更是一种精神
的传承,一种勇于承担责任、为国家民族利益着想的精神。

成语《负荆请罪》

成语《负荆请罪》

成语含义请老师和同学们指正! Nhomakorabea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赵王很器重蔺相如,将他提 拔为上卿,位在老将军廉颇之上。 战功卓著的将军廉颇见蔺相如官位比 自己还高,很不服气,他到处扬言说: “我为赵国出生入死,有攻城夺地的大功。 而这个蔺相如,出身低微,只是凭着三寸 不烂之舌,就能位在我之上,这实在是让 我难堪!以后我再见到蔺相如,一定要当 着众人的面羞辱他。”
负荆请罪的成语故事
蔺相如听说后,就总是处处躲开 廉颇。蔺相如的随从们见主人对廉颇 一让再让,好像十分惧怕廉颇似的, 他们都觉得很丢面子,便议论纷纷, 还商量着要离开蔺相如而去。 蔺相如知道后,把他们找来,问 他们道:“你们看,是秦王厉害还是 廉颇厉害?” 随从们齐声说:“廉颇哪能跟秦 王相比!”
负荆请罪的成语故事
蔺相如说:“这就是了。人们都知道 秦王厉害,可是我连威震天下的秦王都不怕, 怎么会怕廉将军呢?我之所以不跟廉将军发 生冲突,是以国家利益为重啊!你们想,秦 国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不就是因为赵国有 我和廉将军两个人吗?如果我们两个人互相 争斗,那就好比两虎相斗,结果必有一伤, 赵国的力量被削弱,赵国就危险了。所以我 不计较廉将军,是为了赵国啊!”
负荆请罪的成语故事
后来这些话传到廉颇那里,廉颇大 受感动。他想到自己对蔺相如不恭的言 语和行为,深感自己错了,真是又羞又 愧。于是脱光了上身,背着荆条,亲自 到蔺相如府上请罪。蔺相如赶紧挽起老 将军。 从此后,廉颇和蔺相如两个人,将相 团结,一心为国,建立了生死不渝的友 情。当时一些诸侯国听说了以后,都不 敢侵犯赵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负荆请罪》背后的故事
说起“负荆请罪”可能大家并不陌生。

而说起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这还要从以前说起。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

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来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请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
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于是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

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

”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

秦王要赵王鼓瑟。

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

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秦王拒绝了。

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没占到便宜。

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要是我碰见他,非给他点颜色看看不可!”这话传到
了蔺相如耳朵里,他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直至廉颇明白了蔺相如的苦心,才发生了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