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学》

合集下载

文学与言语的关系

文学与言语的关系

文学与言语的关系言语是人类沟通的重要工具,而文学则是言语的升华和艺术化表达。

文学与言语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

首先,文学是通过言语来表达的。

言语是人类交流的基础,文学作品则是通过言语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想象力传递给读者的载体。

无论是诗歌、小说、戏剧还是散文,都是通过语言的运用来构建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描绘景物等。

文学作品中的言语不仅仅是表面的文字,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通过选择恰当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美感。

其次,文学对言语的运用提供了范例和启发。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运用往往是经过精心雕琢和审美加工的,它们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比如,诗歌中的押韵和节奏感、小说中的描写和对话、戏剧中的对白和台词等都是文学作品中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运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如何通过语言来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如何通过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等。

文学作品中的优秀语言运用可以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此外,文学也对言语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影响。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工具,它还承载着作者的思想和时代的特征。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也在不断演变。

比如,在古代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古文的繁复和诗歌的华丽,而在现代文学中,我们则更多地看到了简练明了的表达和口语化的语言。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变化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同时也推动了言语的发展和演变。

然而,文学和言语之间并非一味地互补和促进,有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和矛盾。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往往是经过精心构造和修饰的,而现实生活中的言语则更加直接和自然。

当我们试图用文学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时,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

这时,我们需要更加注重言语的真实性和自然性,不刻意追求文学的华丽和修辞,而是更加注重表达的真实和直接。

综上所述,文学与言语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文学作品通过言语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语言运用的范例和启发。

文学与语言的关系解析

文学与语言的关系解析

文学与语言的关系解析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文学和语言一直是密不可分的。

文学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情感和体验的艺术形式,而语言则是文学的媒介和工具。

文学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二者共同构成了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文学是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的。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基础,而文学则是通过语言来传递更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文字和句子的组合,更是通过艺术手法的运用来展现作家的独特思维和情感体验。

通过选择恰当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作家能够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因此,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其核心和灵魂所在。

其次,语言也受到文学的影响和塑造。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不仅仅是作家个人的表达方式,更是对语言的创新和塑造。

文学作品中的新词、新义、新句式等都是对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作家通过对语言的创造性运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染力。

同时,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也影响着读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方式。

读者在接触和欣赏文学作品时,会受到其中的语言影响,从而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此外,文学与语言还相互促进着彼此的发展。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对语言规律和用法的探索和创新,而语言则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表达方式和工具。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运用可以拓宽语言的边界,使其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而语言的发展和变化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和表达方式。

文学与语言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推动了彼此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文学与语言的关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语言也在不断演变和更新,而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可能会显得过时或难以理解。

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可能会受到特定时代和文化背景的限制,使其在跨文化交流中存在一定的障碍。

因此,如何在文学创作中保持语言的时代性和普适性,是一个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文学与语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语言和文学的关系

语言和文学的关系

语言和文学的关系语言和文学的关系语言和文学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工具,而文学则是通过语言创造出的艺术形式。

语言和文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和相互依存关系。

本文将探讨语言和文学的关系,并分析其相互作用的意义。

首先,语言是文学的基石。

文学是通过语言表达思想和想象力的艺术形式。

没有语言的存在,文学将无从谈起。

语言提供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基础,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语言的巧妙运用。

作家和诗人通过词语的选择、句法的组织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艺术魅力,使文学作品更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因此,语言是文学的灵魂,没有语言的精彩运用,文学作品将失去其独特的艺术性。

其次,文学对语言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文学作品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实践方式,作家通过创作展示了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不同的作家运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

文学作品中的独特句式和用词,激发了人们对语言的思考和创新。

很多时候,我们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古怪词汇或者深奥表达方式去拓宽我们的词汇量,使我们的语言丰富多彩。

文学作为一种生动的语言实践形式,不仅对语言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此外,语言对文学创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语言作为文学创作的媒介,承载着作家的思想和情感。

不同的语言和方言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从而影响了文学作品的呈现形式和风格。

例如,中文和英文之间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式存在差异,因此,同一个主题在不同语言中可能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同时,语言也给予了文学创作一定的限制和框架,作家需要根据语言的规范和文化背景去进行创作,使作品具有可读性和传达力。

因此,语言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不可忽视。

最后,语言和文学的关系在文化传承和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学作为语言的表达形式,承载着人类思想和情感的丰富内涵。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思想观念,通过语言的传递,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不同文化。

语言 话语与文学 话语文体学入门

语言 话语与文学 话语文体学入门

语言话语与文学话语文体学入门
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是人们用来表达自己思想、情感、行为等各种信息的方式。


话语,则是指使用语言的具体行为,包括口头和书面的表达,通过话语,人们可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交流思想、共享知识等。

话语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书面和口头。

书面话语通常指包括文字、符号等等在内的书面信息,如文章、书籍、信件等等;而口头话语则是指人们在口语
交流中使用的语言,如日常生活中的交谈、演讲、口头报告等等。

话语文体学则是对话语的类型、结构、特征和表现方式等方面的研究。

它主要包括话
语类型的分类和话语特征的描写。

话语类型的分类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抒情文
等等,根据话语的目的和表达方式来进行归类。

话语特征的描写则是对话语本身的语言特点、结构特征、文体风格等等方面的分析,以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全面研究。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文学这一领域对话语文体学的发展和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文学的形式之一,话语文体是中西方文学中最具有表现力与社会价值性的一种文体形式,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

在话语文体的创作和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学艺术和语言表
达的紧密结合,体现了作家思想和情感的深刻表现,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以
及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总的来说,话语文体学的研究在语言、文学、社会、历史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
用和意义,为我们理解和欣赏语言、文学、社会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文学与语言研究

文学与语言研究

文学与语言研究一、概述文学与语言研究是一门综合学科,既涉及人类语言的发展和特点,也研究文学作品的创作与传播,以及作品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这门学科的主要领域包括语言学、文学理论、比较文学、文化研究等。

本文将分别从这些领域展开讨论,探索文学与语言研究的学术内涵和研究方法。

二、语言学语言学研究语言的结构、语音、语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语言的使用和语言学习方面的研究。

语言学将语言分为口语和书面语,是对人类文化的一种刻画。

通过对语言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揭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说话方式和文化传承的不同特点,同时可以揭示不同民族和语言的历史、文化和使用习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跨越语言、文化和国家的界限。

三、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一门关于文学和文学作品的理论研究。

它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形式等美学特征,探讨文学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历史学和历史哲学之间的联系。

文学理论是人文学科的重要学科,它对各种文学作品的研究和分析,使人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意境、思想和美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

四、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研究各类文化圈内的文学作品、文学风格和文学思想的异同,探究多种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比较文学是一项跨国际、跨文化的跨学科学科,它传达了许多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

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文学,我们可以了解多种文学形式的发展状况,为更好地理解并欣赏各种文学作品提供基础。

五、文化研究文化研究力求在接受各种文化同时,理解所处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地位,分析文化形式和文化表达、文化传播的规则和技术。

它探讨文化交流、文化冲突、文化因素对社会、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影响以及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文化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学、哲学、历史学、文学艺术、传媒以及语言学等多个领域。

它研究的是不同文化的交融和文化与历史的关系,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背景等元素。

六、总结文学与语言研究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诗歌、文学、语言、流派、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知识。

谈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异同

谈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异同

谈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异同ﻭﻭ一、引言ﻭ诞生于1895年,虽然己经具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但与文学相比还是略显年轻。

不过,因为综合了视觉、听觉等多处感,所以更容易对人们的思想与情感产生一定的影响.和文学都是用来传播文化的一种媒介,他们在情感的诉求与表达上仍然具有某种一致性.下面,笔者将借助《呼啸山庄》来透析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异同。

ﻭ二、和文学的内涵在日常生活中,语言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沟通工具,它是支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桥梁。

所以,有学者提出“语言”是人们被动地接受的行为,是一种变相的心理活动.而“言语”则是个人用以表达自我思想与情感的个体行为.由此,便能够得出“语言”与“言语”之间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ﻭ语言是艺术在传达和交流信息时所用到的各种手段、方式和特殊媒介的一种统称.换言之,语言就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不但能够反映与认识客观世界,还可以某种思想感情。

由于语言的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依托,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并非一种语言,但却非常像是一种语言。

在中,不需要遵守固定的语法,并且不需要俗套的语汇。

例如,儿童在学会语言表达之前的几个月内就己经先学会了理解中变换的场景与画面。

也就是说,并不需要特意去学习相应的智力就能够欣赏,读懂语言,当然这只是从最低水平上来说的。

与语言相比,文学语言更为正式。

将现代汉民族语言进行高度加工,符合规范化的语言,即为标准语,也就是所谓的文学语言.这类语言的基础是书面语,但其也具有口头形式,主要服务于民族文化和活动的方方面面。

所以,对于民族语言的健康而言,文学语言则起着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ﻭ四、语言和文学语言之间的差异性ﻭ (一)语言的构成要素和表现手法均不同与语言相比,文学语言的表现形式就显得过于单一了。

简单地讲,文学的语言单位通常都是由抽象的符号组成的,例如音素和词素等;而语言则不同,其可以将音乐、字幕、声音、图像集结在一起,利用各要素之间的交叉组合使用,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信息的和情感的表达。

文学与文化差异

文学与文化差异

文学与文化差异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文字来表达人类思想、情感和经验。

随着不同地域、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互动,文学作品也产生了差异。

文化差异对于文学的表达和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文学与文化差异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一、语言与文学语言是文学的基础,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

文学作品通常依赖于特定的语言来传递意义和情感。

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差异会影响到文学作品的表达和理解。

例如,英语中的隐喻和比喻的使用相对较多,而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成语和典故在文学作品中大量使用。

这些语言特点反映了文化差异,也使得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二、价值观与文学不同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在文学作品中得到表达。

文学作品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善、真的追求,以及对于社会、人性的思考。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念差异会影响到文学作品的主题和观点。

例如,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因此在其文学作品中常常探讨个体与社会、自由与束缚之间的关系。

而东方文化则注重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因此在其文学作品中更多地关注家庭和社会关系。

三、文化符号与文学文学作品经常使用符号和象征来传递意义。

不同文化中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有所不同,因此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也会有差异。

比如,美国文学中常常使用鹰作为自由的象征,而中国文学中则常用龙作为吉祥和权力的象征。

这些文化符号和象征的差异反映了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差异,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意义。

四、文学风格与文化不同文化中的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文学风格与文化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比如,西方文学强调戏剧性和冲突,追求线性的故事结构和个人主义的表达方式。

而东方文学则注重平和与内省,追求抒情的表达方式和循环的故事结构。

这种不同的文学风格反映了文化差异,也使得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表达方式。

结语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文化差异影响着文学作品的表达和理解。

汉语言文学专业必读100本书

汉语言文学专业必读100本书

教育部推荐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必读书100本一、语言学类1.《语言问题》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2.《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3.《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4.《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5.《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版6.《马氏文通》马建忠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7.《汉语音韵》王力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8.《训诂简论》陆宗达著,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9.《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0.《中国文字学》唐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11.《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12.《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13.《语言论》高名凯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14.《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15.《应用语言学》刘涌泉、乔毅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二、文艺学类1.《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陆梅林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2.《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著,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3.《邓小平论文艺》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4.《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5.《文心雕龙选译》刘勰著,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6.《诗学》亚里斯多德著,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7.《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章安祺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8.《20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蒋孔阳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9.《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10.《文学理论》(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11.《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美)韦斯坦因著,刘象愚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三、中国古典文学类1.《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2.《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3.《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4.《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5.《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译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6.《乐府诗选》余冠英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7.《史记选》王伯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8.《陶渊明集》逮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9.《李白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10.《杜甫诗选》萧涤非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11.《李商隐选集》周振甫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12.《唐宋八家文选》牛宝彤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13.《唐人小说》汪辟疆校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14.《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15.《唐宋词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16.《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17.《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18.《元人杂剧选》顾肇仓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19.《辛弃疾词选》朱德才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20.《西厢记》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1978年版21.《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22.《水浒传》施耐庵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23.《西游记》吴承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24.《今古奇观》抱瓮老人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25.《牡丹亭》汤显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26.《聊斋志异选》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27.《儒林外史》吴敬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28.《红楼梦》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29.《长生殿》洪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30.《桃花扇》孔尚任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31.《老残游记》刘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四、中国现当代文学类1.《鲁迅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2.《野草》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3.《女神》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重印版4.《郁达夫小说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5.《新月诗选》陈梦家编,上海书店复印1985年6.《子夜》茅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7.《家》巴金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8.《沈从文小说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9.《骆驼祥子》老舍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10.《曹禺选集》曹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11.《艾青诗选》艾青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12.《围城》钱钟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13.《赵树理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14.《现代派诗选》蓝棣之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15.《创业史》(第一部)柳青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版16.《茶馆》老舍著,收《<茶馆><龙须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17.《王蒙代表作》张学正编,黄河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18.《白鹿原》陈忠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19.《余光中精品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0.《台湾小说选》,《台湾小说选》编辑委员会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21.《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五、外国文学类1.《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德)斯威布著,楚图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2.《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悲剧二种》)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3.《神曲》(意)但丁著,王维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4.《哈姆莱特》(《莎士比亚悲剧四》)卞之琳译,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5.《伪君子》(法)莫里哀著,李健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6.《浮士德》(德)歌德著,董问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7.《悲惨世界》(法)雨果著,李丹、方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983年版 8.《红与黑》(法)司汤达著,郝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9.《高老头》(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10.《双城记》(英)狄更斯著,石永礼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11.《德伯家的苔丝》(英)哈代著,张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12.《卡拉马佐夫兄弟》(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耿济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13.《安娜·卡列尼娜》(俄)托尔斯泰著,周扬、谢索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14.《母亲》(俄)高尔基著,瞿秋白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15.《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著,黄锦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年版16.《喧哗与骚动》(美)福克纳著,李文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17.《等待戈多》(法)萨缪埃尔·贝克特著,收《荒诞派戏剧选》外国文学出版社, 1998年版18.《沙恭达罗》(印)迦梨陀娑著,季羡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19.《泰戈尔诗选》(印)冰心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20.《雪国》(日)川端康成著,高慧勤译,漓江出版社1985初版21.《一千零一夜》(阿拉伯)纳训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22.《外国文学作品选》(两卷本)郑克鲁编Welcome To Download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与文学》
(设计A)
教学过程
1.测览课文,完成练习一
通过教师谈话导入新课后,即布置学生阅读“分论”部分。

在示范填写练习一“词汇”部分空格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继续完成练习一的其余空格,以达到梳理课文、把握作者主要观点的目的。

(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2.研读课文,分析论证艺术
有选择地朗读“分论”部分,并作以下分析(仅列要点):
“词汇与文学”一节,从《诗经》的比兴说到杜甫的《秋兴》,再到朱熹的《观书有感》。

接着引用《文心雕龙》中有关形象思维的论述,从正面说明词汇与文学的关系。

这一部分最后所举明世宗《送毛伯温》诗一例,属于反面论证。

“语音与文学”一节,抓住了古韵和声调这两个特点,以旧体诗、古代骈体文和新诗为例,重点说明了文学作品的抑扬美和回环美。

论述
之中,作者还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了古韵和古代声调的一些基本常识,其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扩大知识面。

“语法与文学”一节,依次谈了“对仗”和一些“特殊语法形式”能够造成语言的整齐美,做到言简意赅。

3.默读课文,点击“总论”部分
在这一个教学环节中,应引导学生分辨“总论”与“分论”的结构关系,明确“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的立论依据。

4.组织学生完成练习三,培养迁移运用能力
分析《天净沙·秋思》时,要抓住三个名词句连用、句句押韵、平仄相对相间等特点;讨论《荷塘月色》时,可在叠字的使用、句式的铺排、修辞的选择、节奏的安排、平仄的变化等方面做文章。

(设计B)
教法展示
1.明确重点上课伊始,教师就向学生讲清楚本课文的训练重点:一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理解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二是用学过的文学作品印证作者说的道理,懂得学好语言的重要性;三是积累“抑扬、回环、绝缘、味同嚼蜡、息息相关、言简意赅”等词语。

2.课文扫描引导学生分节朗读课文,概括大意,完成练习一。

具体步骤可作如下安排:
第一步:在朗读的时候,弄清“抑扬、回环”等词语的含义。

第二步:与朗读同步进行,概括各节大意。

大意要点:①总论“语
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②论述形象思维与具体形象的关系;③论述文学作品的抑扬美和回环美;④论述语言的整齐美和言简意赅。

第三步:在概括大意的基础上完成练习一,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理解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尽量找“原文”为答案,力求简洁明了。

3.实践演练对照练习一的答案,仿照课文中的举例,布置学生分组活动,分别为“词汇”“语音”“语法”所谈的“语言手段”(如“多用具体名词”“平仄”“对仗”等)补充一至二个已学过的文学例子,并作简要分析。

为加强针对性,收到好效果,教师可用练习三第一则材料(《天净沙·秋思》)作示范。

(参考答案:从词汇方面讲,词的前三句各用了三个名词,表现三种事物,让读者体会到一幅游子远在天涯的凄凉惨淡景象如在眼前。

从语音方面讲,这首词句句押韵,创造出一种回环流转的美;平仄相对相间,前三句各有三个音步,节奏感强,琅琅上口。

从语法方面讲,词的前三句只有名词性词组,不用谓词,地道的言简意赅。


4.各抒己见任选练习二或练习三为课外作业,要求有观点,有例证,以理服人。

也可就“实战演练”过程中准备的发言作一番梳理,形成一二百字的发言稿。

.教案点评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

《语言与文学》
的特点是,借助众多例子,运用浅显语言,诠释两者的复杂关系。

依据这些,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换例法”,即让学生根据王力先生的例子,举出类似的已学过的文学作品去印证作者所说的道理,进而达到理解文章、把握观点的目的。

(设计C)
教法展示
1.七嘴八舌在接触课文前,教师向学生交代课堂讨论的题目——“语言与文学”存在怎样的关系。

要求学生用一刻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思考,准备发言提纲。

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发表不同的意见,不求答案统一,不期效果很好。

教师可适当点评,对于有创意的发言,应充分给以肯定。

2.九九归一先由教师引导学生逐节朗读课文,完成练习一、二;后由教师作讲授小结。

小结要点为:①本文由“总论”和“分论”构成。

②课文抓住语言的三个要素(词汇、语音和语法)分别阐述了语言和文学的关系。

③“分论”部分,围绕“语言手段”和“表达效果”进行了全面。

充分的论述。

3.举一反三通过完成练习三,让学生能够用学过的文学作品印证作者所说的道理,懂得学好语言的重要性。

(王国彬《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2)
.教案点评
数学老师讲授新课时,往往采用讲解例题后布置学生阅读课本,仔细领会新课精神的法子。

这样做,我们认为不但有利于学生思维,也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教学王力先生的《语言与文学》,我们不妨借鉴数学老师的这种方法尝试尝试。

《语言与文学》由教案频道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