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车部设计手册-附件系统布置

合集下载

(完整版)整车部技术手册-产品技术定义描述

(完整版)整车部技术手册-产品技术定义描述

整车集成篇第一章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1.1 整车产品技术定义描述1.1.1 整车产品技术定义描述概述整车产品技术定义描述是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对各系统、各大总成及零部件的技术定义描述,包含各系统零部件的产品信息,产品开发类型及产品构成,功能定义及初步工艺及材料定义,对满足的法规及相关标准,常规试验项目进行描述。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整车产品技术定义描述共要编制两版:初版和最终版,分别编制于产品策划阶段和工程设计阶段。

初版整车产品技术定义描述的系统零部件的产品信息要求包括部件的:参数定义(部分参数不能确定的可以列出项目,具体值待后续补充)、外形定义(可以用图片、断面等形式描述)、安装固定形式;最终版整车产品定义描述的系统零部件的产品信息包含各系统零部件的完善产品信息,对设计进行有效指导,并满足最大的通用化、平台化要求。

编制整车产品技术定义描述的输入物名称及要求见各自的设计指导书。

1.1.2 整车产品技术定义描述编制过程及要求整车产品技术定义描述共包括:封面、前言、目录、概述、整车参数及主要尺寸、各系统产品技术定义描述等六部分组成,各部分格式、字体、排版方面的要求参照相应的整车产品技术定义描述模板及当时的标准化检查标准。

各部分内容要求参照模板,其中概述的内容包括:产品的介绍、产品的设计原则、平台定义、产品配置、排放、整车噪声要求、应该符合相关法规要求的国家及地方、应完成的基本定型试验、整车应完成的专项试验等;整车参数及主要尺寸的内容包括:整车尺寸参数(配图)、质量参数、额定载人数、底盘系统参数、性能参数、发动机主要参数等。

整车集成设计指南(车身系统布置)

整车集成设计指南(车身系统布置)

1154–车电身子结电构器系统
-8-
14.2.2碰撞安全要求:
1.前碰安全简述
车辆100%正面碰撞传力路径
车辆40%正面碰撞传力路径
从上图可以看出,碰撞过程中随着碰撞力地传导,车身前部结构逐步变形溃散从而能量被吸收。
S1区域结构相对较软,在发生轻微碰撞中可以有效控制车体的侵入性,同时也是高速碰撞中的主要 吸能结构之一。S2区域结构刚性相对S1区域结构较大,是压溃区域,也是高速碰撞中的主要吸能 区域,在碰撞过程中与S1区域的压溃表现形式一样是渐进的折叠压溃式,这样压溃形式具有很好的 能量吸收效果。S3和S4区域是第二压溃区域,在碰撞过程中要求具有良好的刚度,为渐进折叠压 溃区域提供一个稳定的支撑平台,确保乘员舱的安全性。且在S1到S2区域车辆加速度逐渐增加, 在S2区域到达第一个峰值;在S2到S3区域车身结构刚度较大,并布置有发动机及变速箱等刚性部 件,车辆加速度又急剧增大,达到第二个峰值,最后车辆慢慢停止。
编制 :
更新日期 :
所属范围 : 总布置@ 前舱布置 设计指南
总布置 @ A-前舱 零部件布置校核 部分
CH-VI-PL-EB-GUIDELINE-P2-001
1154–车电身子结电构器系统
-6-
3.前水箱横梁总成 一.动力总成初步布置完成后,根据冷却风扇到发动机(排气后排)间隙大于25mm、(排气前排)间 隙大于50mm要求布置冷却风扇、散热器,从而可以布置水箱上、下横梁。
前保横梁前端到前挡板的距离L1为952mm,动力总成X方向 的长度L2为596mm。 a=0.5*v2/s=0.5*13.892/0.9*0.356=30.72g(试验后前挡板无侵入量)
3.动力总成相关安全尺寸的建议值如下来表所示。

整车部设计手册-电器线束部分

整车部设计手册-电器线束部分

总布置篇第三章电器线束布置本章共分三个部分,阐述在整车开发中的电器线束布置。

第一部分为整车电器,第二部分为电气控制模块与车载网络系统,第三部分为空调系统,第四部分是整车线束。

每个部分在介绍电器及线束各系统及部件组成与功能原理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在整车开发各个阶段,电器各系统部件布置以及布置要求等。

总布置工作贯穿于整车开发流程各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工作。

前期策划阶段,根据产品定义描述进行机舱、下车身和车身内外饰的初步总布置。

电器部分,需根据输入的借用件清单,在机舱动力总成布置基础上进行机舱及下车身部分电器借用件的初步布置,车身内外饰部分电器借用件则需从人机工程方面综合考虑,进行初步布置,分析布置空间的可行性。

并将新开发件的位置及限制条件进行初步定义。

造型设计阶段,进行发动机舱、下车身和车身内外饰部分电器件的详细布置以及整车线束的初步布置。

工程设计阶段,根据输入的电器更改件和新开发件进行布置检查和校核;审查零部件状态,协调专业科室进行零部件的更改设计;检查零部件拆装方便性以及评估产品可维修性。

整车线束部分,需根据整车车身和内外饰三维数据、整车电气设计方案及电器原理图等的不断更新调整,对三维线束分块及布置走向、插拔空间和拆装维修空间等进行校核。

验证阶段,进行工程样车的总布置验证和评审;跟踪试制试验中的问题,协调专业科室解决相关的问题;在试制样车阶段,验证零部件拆装方便性和产品可维护性。

3.1 整车电器3.1.1 蓄电池蓄电池介绍1〕蓄电池功能汽车蓄电池是起动用蓄电池,它满足起动发动机的需要,即在5~10s的短时间内,提供汽车起动发动机足够大的电流。

蓄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可逆直流电源装置。

在汽车上,蓄电池与发电机并联向用电设备供电。

在发动机工作时,用电设备所需电能主要由发电机供给。

蓄电池的功用是在发动机起动时,向起动机和点火系供电;发电机不发电或电压较低时向用电设备供电;发电机超载时,协助发电机供电;发电机端电压高于蓄电池电动势时,将发电机的电能转换为化学能储存起来,吸收发电机的过电压,保护车用电子元器件。

整车总布置设计

整车总布置设计
竞品车后排头部空间评价结果: 目标设定:>960mm
车型
花冠
宝来
伊兰特
标志307
本田思域
尺寸
950
925
945
985
920
车型
花冠
宝来
伊兰特
标志307
本田思域
分数
7.44
6.78
7.28
8.00
7.22
四、整车总布置设计 1、动力匹配 2、发动机舱及下车身布置 3、造型过程简述 4、草图阶段的总布置工作 5、CAS阶段的总布置工作 6、油泥阶段的总布置工作 7、工程阶段的总布置工作
1.产品描述: 专业处室对自己所负责的零件在新车型中的状态的基本描述,是前期布置工作的重要参考。总布置应该对其中COP 零件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需要掌握的信息:
四、整车总布置设计
总布置需要校核的法规:
涉及整车造型相关需校核确认的12项法规项(GB-EEC-ECE部分) GB11562-94(77/649EEC) 前方视野 GB15084-94(71/127/EEC) 后视镜 GB14167-93(76/115/EEC) 安全带固定点 GB4094-1999(78/316/EEC)仪表可视 GB/T17346 (ECE R35)踏板间距 GB11550-1995 (74/408/EEC)座椅头枕 GB11566-1995 (74/483/EEC)外部凸出物 GB 15741-1995 (70/222/EEC)牌照板 GB11552-1999 (76/60/EEC)汽车内部凸出物 GB4785-1998 (76/756/EEC)汽车灯具及信号位置 GB 17354-1998 (ECE R42)前后端保护 GB7063-94 (78/549/EEC)汽车护轮板

整车线束布置手册

整车线束布置手册

1 、三维布线设计的基本要求⏹(1)、三维线束中每一块线束的分块要合理,走线合理。

三维布线应满足“三维布线执行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2)、线束过孔时要加护套保护。

线束如跨越较长距离,要在线束每隔一段距离加上一个卡子固定,避免线束下垂。

要避免锐角过线,免得电线折断。

⏹(3)、三维布线要与整车电气设计方案和整车电气原理图相吻合。

⏹(4)、三维布线的分块和走向分支要合理,要符合整车线束流水线装配的工艺要求。

⏹(5)、线束在钣金过孔处需设计胶套保护,并保证该处的密封良好。

⏹(6)、在布线位置处若钣金有尖锐棱角,需钣金作翻边处理,避免钣金切割线束。

⏹(7)、线束的固定方式要选用恰当,线束卡口或扎带之间的间距不大于300mm,在特殊环境、结构的地方,应考虑采用线束压板或线束护板进行固定和保护。

⏹(8)、三维布线时需要设定线束所处环境下的包扎方式,设定考虑温度、湿度、穿线空间、振动摩擦等环境因素。

2、三维线束设计要点⏹(1)、设计时要经常与车身、底盘、总布置等部门联系,随时掌握车身钣金、内饰等的修改状况,保持与车身的联系,减少改动量。

便于及时调整三维线束,保证三维线束数据与车身、底盘的各个总成数据一致。

⏹(2)、设计过程中,需要设定线束扎带、固定卡扣和线束固定压板的安装孔位形式,提交相关部门,要求作开孔等方面的结构设计;若卡扣或压板的开孔位置或开孔类型变动,应及时协调通知相关部门作相应的修改调整。

⏹(3)、线束在车上布置应以最小距离为原则,并且,不得在车身内外露。

⏹(4)、线束外径的模拟要以整车原理(导线外径、导线数量)、包扎方式为依据。

所有线束与钣金之间需要预留一定空隙,避免实际生产出的线束外径粗于模拟线束,出现无法穿线的现象。

⏹(5)、布置线束时,尽量按钣金件的形状去顺流走线。

在直径较粗处线束的模拟打弯半径要与线束实际装车时的半径基本保持一致,避免线束模拟长度过长或过短现象发生。

⏹(6)、布置线束时,线束要尽量被车身内饰件和附件遮掩,避免线束影响整车美观性、又利于保护线束。

整车部设计手册-附件系统布置

整车部设计手册-附件系统布置

总布置篇第X章整车附件系统布置本章主要针对整车附件系统的布置进行说明,主要的部件系统有:座椅、机罩锁及开启机构总成、车门锁及内外开启机构、加油盖锁及开启机构总成、背门锁及开启机构、车门限位器、天窗、内后视镜、外后视镜、安全拉手、玻璃升降器、隔音隔热垫、玻璃、遮阳板、遮阳帘、行李舱网兜、随车工具气弹簧、铭牌标识、行李架、密封条、缓冲块、堵塞1.1 座椅系统1.1.1 座椅的种类及结构汽车座椅是汽车使用者的直接支承装置,它的主要作用是为司乘人员提供安全、舒适、便于操纵和不易疲劳的驾乘座位。

座椅按照结构形式可分为折叠座椅、侧向座椅、后向座椅、悬挂式座椅等。

头枕可分为整体式、分离式和嵌入式;座椅常见的调节方式有手动调节和电动调节。

具体分类可参考标准QC/T 47-92《汽车座椅术语》。

座椅的结构主要包括:头枕、靠背、坐垫、座椅骨架、附属调节机构等。

1.1.2座椅的设计要求轿车座椅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机械、化工、纺织、喷涂、热处理、美学、力学、人体工程学等多门学科,设计时应依据人体工程学原理综合考虑座椅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座椅的合理布置。

GB 11550-1995 汽车座椅头枕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 14167-2006 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GB 15083—2006 《汽车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ECE R17 关于车辆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认证的统一规定ECER25 关于批准与车辆座椅一体或非一体的头枕的统一规定安全性:要绝对保证驾乘者的安全。

乘坐舒适:能使乘员保持良好的坐姿,保证合理的体压分布,具有腰椎依托感、腰背部贴合感和侧向稳定感。

操纵方便:布置的调整手柄、按钮必须是在驾乘者伸手可及的位置,应能顺应常人的习惯且操纵力量适中。

1.1.3座椅布置需输入清单功能定义描述:设计之前应该定义好需要哪些功能;1.1.4座椅布置根据定义的座椅尺寸结构情况,进行总布置参数校对,将座椅的R点与H点拟合,调整座椅的装配状态。

整车集成设计指南(动力系统布置)

整车集成设计指南(动力系统布置)
防火墙、满载地面线等数据,如果副车架和转 向机沿用,也应提供。
2) 初步布置(校核) 按布置要求初步调整发变总成到一个合 适的位置,校核发变总成包络周边间隙,使 满足表1.1规定的值。
编制 :
更新日期 :
图1.11 图1.12
图1.13
所属范围 : 总布置@ 前舱布置 设计指南
总布置 @ A-前舱 零部件布置校核 部分
左悬置 A1(x1,y1,z1) A2(x2,y2,z2) A3(x3,y3,z3) A4(x4,y4,z4)
右悬置 B1(x1,y1,z1) B2(x2,y2,z2) B3(x3,y3,z3); B4(x4,y4,z4)
表1.2
前悬置 C1(x1,y1,z1) C2(x2,y2,z2) C3(x3,y3,z3) C4(x4,y4,z4)
编制 :
更新日期 :
图1.14
图1.15
所属范围 : 总布置@ 前舱布置 设计指南
总布置 @ A-前舱 零部件布置校核 部分
CH-VI-PL-EB-GUIDELINE-P2-001
1– 动力总成
-7-
3) 辅助悬置,如图1.16所示VOLVO S80。辅 助悬置作用:实车布置,发动机总成有六个 自由度。当有三个悬置布置在整车上时,例 如A15,三个悬置分别是左右悬置和后悬置。 这三个悬置有五个自由度,还差一个自由度 时,需要加一个辅助的悬置来固定发动机总 成,来减小这个方向上的振动。
3) 影响悬置系统设计的其他因素
a)影响装配位置因素,因悬置元件大多 为铸造件及冲压件,因其结构的不规则性, 在进行悬置系统详细设计时需要考虑悬置系 统的可装配性。如图1.21所示,悬置的安装 工具空间不能有遮挡物,必须保证工具能够 自如的操作。

(吉利)整车部设计手册-底盘布置篇

(吉利)整车部设计手册-底盘布置篇

总布置篇第×章底盘布置底盘布置是下车身布置的重要环节,也是平台选择的首要任务。

在项目策划初期就要进行底盘的布置,为底盘设计提供输入。

1.1 悬架结构型式和特点汽车悬架按导向机构形式可分为独立悬架和非独立悬架两大类。

独立悬架的车轮通过各自的悬架和车架(或车身)相连,非独立悬架的左、右车辆装在一根整体轴上,再通过其悬架与车架(或车身)相连。

图1 非独立悬架与独立悬架示意图1.1.1 独立悬架主要用于轿车上,在部分轻型客、货车和越野车,以及一些高档大客车上也有采用。

独立悬架与非独立悬架相比有以下优点:由于采用断开式车轴,可以降低发动机及整车底板高度;独立悬架孕育车轮有较大跳动空间,而且弹簧可以设计得比较软,平顺性好;独立悬架能提供保证汽车行驶性能的多种设计方案;簧载质量小,轮胎接地性好。

但结构复杂、成本高。

独立悬架有以下几种型式:1.1.1.1 纵臂扭力梁式是左、右车轮通过单纵臂与车架(车身)铰接,并用一根扭转梁连接起来的悬架型式(如图2所示)。

图2 扭力梁式独立悬架根据扭转梁配置位置又可分为(如图所示)三种型式。

图3 扭力梁式独立悬架的三种布置形式汽车侧倾时,除扭转梁外,有的纵臂也会产生扭转变形,起到横向稳定杆作用。

若还需更大的悬架侧倾叫刚度,仍可布置横向稳定杆。

这种悬架主要优点是:车轮运动特性比较好,左、右车轮在等幅正向或反向跳动时,车轮外倾角、前束及轮距无变化,汽车具有良好的操纵稳定性。

但这种悬架在侧向力作用时,呈过多转向趋势。

另外,扭转梁因强度关系,允许承受的载荷受到限制,扭转梁式结构简单、成本低,在一些前置前驱汽车的后悬架上应用得比较多。

1.1.1.2 双横臂式是用上、下横臂分别将左、右车轮与车架(或车身)连接起来的悬架型式(图4)。

上、下横臂一般作成A字型或类似A字型结构。

这种悬架实质上是一种在横向平面内运动,上、下臂不等长的四连杆机构。

这种悬架主要优点是设定前轮定位参数的变化及侧倾中心位置的自由度大,若很好的设定汽车顺从转向特性,可以得到最佳的操纵性和平顺性;发动机罩高度低、干摩擦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布置篇第X章整车附件系统布置本章主要针对整车附件系统的布置进行说明,主要的部件系统有:座椅、机罩锁及开启机构总成、车门锁及内外开启机构、加油盖锁及开启机构总成、背门锁及开启机构、车门限位器、天窗、内后视镜、外后视镜、安全拉手、玻璃升降器、隔音隔热垫、玻璃、遮阳板、遮阳帘、行李舱网兜、随车工具气弹簧、铭牌标识、行李架、密封条、缓冲块、堵塞1.1 座椅系统1.1.1 座椅的种类及结构汽车座椅是汽车使用者的直接支承装置,它的主要作用是为司乘人员提供安全、舒适、便于操纵和不易疲劳的驾乘座位。

座椅按照结构形式可分为折叠座椅、侧向座椅、后向座椅、悬挂式座椅等。

头枕可分为整体式、分离式和嵌入式;座椅常见的调节方式有手动调节和电动调节。

具体分类可参考标准QC/T 47-92《汽车座椅术语》。

座椅的结构主要包括:头枕、靠背、坐垫、座椅骨架、附属调节机构等。

1.1.2座椅的设计要求轿车座椅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机械、化工、纺织、喷涂、热处理、美学、力学、人体工程学等多门学科,设计时应依据人体工程学原理综合考虑座椅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座椅的合理布置。

GB 11550-1995 汽车座椅头枕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 14167-2006 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GB 15083—2006 《汽车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ECE R17 关于车辆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认证的统一规定ECER25 关于批准与车辆座椅一体或非一体的头枕的统一规定安全性:要绝对保证驾乘者的安全。

乘坐舒适:能使乘员保持良好的坐姿,保证合理的体压分布,具有腰椎依托感、腰背部贴合感和侧向稳定感。

操纵方便:布置的调整手柄、按钮必须是在驾乘者伸手可及的位置,应能顺应常人的习惯且操纵力量适中。

1.1.3座椅布置需输入清单功能定义描述:设计之前应该定义好需要哪些功能;1.1.4座椅布置根据定义的座椅尺寸结构情况,进行总布置参数校对,将座椅的R点与H点拟合,调整座椅的装配状态。

座椅调节行程滑轨总成:调节座椅在车厢内前后位置的装置,是座椅平台化的核心部件。

合适的行程和足够的强度是滑轨的两大关键性能要求。

•合适的行程:座椅不是为一个人开发的;合适的行程才能满足车型所针对的客户群体的需要,一般滑轨行程在200mm左右(满足5%女性~95%男性人群)。

周边零部件的布置,需考虑操作方便性。

如头枕上集成DVD显示屏需考虑座椅头枕对内后视镜法规的影响儿童座椅座椅线束集成侧气囊的布置1.1.5座椅布置输出清单座椅调节行程、座椅靠背角、座椅头枕高度布置数据安全带固定点1.1.6检查项安全带固定点是否符合法规要求座椅周边布置需检查项座椅在调节范围内与周边零部件的间隙,如驾驶员座椅向前翻转时,是否会碰到风挡玻璃如座椅可放平,需考虑放平后的整体外观效果,如与行李舱储物盒、侧围内饰等的落差、配合间隙等。

座椅拆装方便性序号边界条件用途1 相关的车身钣金数据,如地板、后隔板、侧围等。

用于座椅与车身连接件的设计用以检查驾驶员的操作性能2 门内板、侧围内饰、转向盘、手刹、换档器操作手柄及仪表台上的控制开关等操纵机构数据用以控制座椅在车内的布置间3 副仪表台、门板内饰、ABC柱装饰板、后隔板装饰板、顶棚内饰板、后车门框密封条、后门槛装饰板、地毯等内装饰件数据4 后窗玻璃数据用以检查后排乘员的头部空间用于座椅结构设计时考虑如何5 SAB、DVD、安全带锁扣及安全带卷收器等需集成到座椅总成的外装件数据6 与座椅相关的各类线束及接插件数据用于座椅线束的布置及对接件序号检查项目最小间隙 (单1 前座椅蒙皮轮廓和中央控制台之间的间隙102 前座椅安全带附件和中央控制台之间的间隙103 无调节装置的前座椅蒙皮轮廓和前车门内饰板、中柱装饰板之间的间隙101.2整车锁系统1.2.1车锁的定义及分类汽车锁是为满足车门、人和货物进出,使车内与外界隔离,以及行车或发生碰撞时车门不会自动打开,碰撞发生后能正常开启,且具有良好防盗性能。

汽车门锁的发展趋势已从机械式向电气化直至电子化演变。

锁系统产品布置在涉及车辆、乘员、货物安全的位置上,按照其布置位置和功能对整车的锁进行分类,可分为:机罩锁及开启机构总成、点火锁及钥匙、车门锁及内外开启机构、加油口盖锁及开启机构总成、背门锁及开启机构以及带逃生把手的行李舱门锁等。

1.2.2机罩锁及其开启机构布置机罩锁是使发动机罩(盖)与车身保持锁紧状态,并可打开的装置,包括上锁体和挡块(或锁扣)、安全钩和操纵机构。

其常见的结构有上下锁结构、独体式结构以及分体式结构等。

发动机罩锁为强制通用件,在布置时需首先考虑沿用强制通用件,其主要结构如下图所示:通过改变安全钩手柄位置适应不同车型需要;通过改变卡板拉簧的弹簧力适应不同车型罩(盖)重量的需要;通过制作卡板、卡爪的对称件,快速实现右舵车产品。

1.2.2.1锁开启手柄的布置要求拉手应装在发动机的中心线拉手抓握区域的后部边缘离发动机罩的前部边缘应小于90mm。

拉手最小有效尺寸:20mm高X20mm宽发动机罩需要“自动跳起”的幅度取决于拉手的向后位置≤25 26-65 66-90 ≥90发动机罩边缘至拉手后部边缘的尺寸(A)25 35 45 60发动机罩释放机构的“自动跳起”高度(B)对于距离发动机罩边缘≤65mm的拉手,上述区域的最小宽度应为50mm。

对于距离发动机罩边缘>65mm的拉手,上述区域的最小宽度应为110mm。

拉手拉力应小于17N拉手垂直向下转动的间隙:25mm发动机罩操作建议打开力量:最好70N, 最大90N建议关闭力量:最好70N, 最大90N建议锁栓力量:最大300N打开和关闭最好一个手操作发动机罩关闭时,锁栓应一次搞定。

机罩锁内开启机构的布置要求:与周边零部件的间隙与脚之间的间隙机罩锁开启拉线的布置曲率半径大于150(局部大于70即可)固定点牢靠、有效引擎盖触点开关的布置结合机罩的行程需考虑引擎盖触点开关的有效工作行程及极限行程1.2.3前、后车门锁布置前、后车门锁常见的机构形式儿童锁?前后车门锁的结构门锁、锁扣、外开启手柄、内开启手柄、开启拉线前后车门锁的布置要求超级锁止?通过电动机械运作,使卡扳在锁止或半锁止的位置上,在不用遥控器及外开装置的前提下,失去开启运动功能。

⏹车门锁系统布置的注意点:➢车门闭合线与锁扣垂直➢开启手柄配重块和锁与玻璃导槽间隙大于8mm➢锁的安装面与YZ面的夹角最好大于90°➢车门锁系统与周遍各件是否干涉➢手柄与锁的位置关系➢锁芯与锁的位置关系车门闭合线与锁扣垂直➢开启手柄配重块和锁与玻璃导槽间隙大于8mm锁的安装面与XZ面的夹角最好大于90°车门锁系统与周遍各件是否干涉:静态、动态配重块、开启拉杆与车门锁开启臂的位置关系•配重块开启运动平面是否YZ平面平行,手柄布置上下倾斜都会影响到配重块的开启行程,从而影响外开启手柄的行程。

锁芯与锁的位置关系直插式的锁芯,锁芯连杆可以上下左右活动5°前车门锁总成根据造型以及门板结构设计要求布置,前排拉手空间至少有一段长度为80mm,间隙大于20mm的开启空间,理论正确值为大于25mm,满足人机要求,见图74。

1.3限位器拉杆式限位器(传统形式)和凸轮机构式限位器(与铰链一体)➢凸轮机构式限位器可以更好的解决档位不清,较易满足力矩要求和开启角度要求,以及实现关门力的要求,而这种限位器的成本也自然高出很多,且占用空间较大。

•应用车型:大众车型上如帕萨特、奥迪等,标致车;拉杆式限位器应用车型较多,丰田系列、通用等。

布置及设计要求•限位器的设计与整个车门的重心位置和铰链轴线的内、后倾角有很大关系。

限位器的设计一般采用逆向设计,而其设计关键在于限位拉杆的设计。

通常来讲,限位器的运动可以看成圆弧运动和一直线运动的符合。

1)限位器旋转轴线与铰链轴线应平行;2)限位器在高度方向上的布置应尽量布置在上、下铰链中间的位置上或向下偏移一段距离;3)在车门开闭过程中,限位器与门玻璃、玻璃导轨、升降器之间的最小距离为10mm;4)限位器盒安装面和门里板有2度以上的夹角,A,B柱和限位器盒的安装面角度一致;5)车门限位器易于玻璃、升降器干涉,布置后要进行运动分析,校核两者间隙。

对于车门设计而言,限位器的力矩大小直接影响到开关门的顺畅性,不舒服的操作力是顾客一个重要的不满意项,限位器的作动力以2Kg 为基准较为合适➢开启角度设计不合理•考虑限位器一挡开启时乘客上下车的方便性,一般一挡的开启角度需保证开启的车门间隙不小于550mm。

•另外车门开启限位角(要求60°-70°)与门的宽度有关,门越宽,设计的角度可以越小。

1.4后视镜⏹后视镜是指一种能满足法规规定的视野,映出车辆后方及侧旁清晰景象的装置,不包括潜望镜这类复杂的光学系统。

➢后视镜的分类:•按安装位置分: 内后视镜,外后视镜,补盲后视镜.•按防眩目方式分:电子自动防眩目后视镜,机械手动防眩目后视镜,不防眩目后视镜.•按功能分类:镜片电动(手动)调节后视镜,电动(手动)折叠后视镜.➢镜片的分类•按镜片的镀层分:镀铝镜片,镀银镜片,镀铬镜片,蓝镜.•按镜片的曲率分:单曲率,双曲率.•定义后视镜镜片的曲率、大小和位置;一般后视镜的水平移动角度外后视镜的位置根据驾驶员眼点最小移动量及最大前视野来确定。

GB 15084-2006 机动车辆后视镜的性能和安装要求ECE 46 后视镜及安全国标要求:做半径50mm 圆柱,至少与外后视镜底座外表面相切。

欧标要求:做半径70mm 圆柱,至少与外后视镜底座外表面相切。

当车满载,外后视镜底边距地面高度小于1800mm,其单边伸长量不的超出整车最宽处200mm。

外后视镜转向灯法规分析大于1800mm。

对称角度后视角5°以内同前无特殊要求后视角-3°。

NL-1车外后视镜反射面的曲率半径为1400mm,所以所绘矩形底边最小应为75.8mm,高为40mm。

在该车反射面上可以绘出底边为182mm高度为83m 的矩形,并可绘出与高平行长为152mm的b线段,满足GB 15084要求,见图82。

1.5玻璃玻璃GB 11562-1994 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要求及测量方法77/649/EEC Field of visionGB 11565-1989 轿车风窗玻璃刮水器刮刷面积78/318/EEC 风窗玻璃刮水器系统挡风玻璃透明区域-前水平面在V1点向左转动17°-前水平面在V1点向上转动7°-前水平面在V2点向下转动5°-以下V点基于前H点(座椅靠背角度为25°)V点X Y Z V1 68mm -5mm 665mmV2 68mm -5mm 589mm注:-(1)描绘车辆中心线的直线-(2)描绘通过前H点垂直平面的直线-(3)描绘通过V1和V2垂直平面的直线1.6遮阳板遮阳板的定义:遮阳板是指为遮挡射入驾驶员(或副驾驶员、乘客)眼睛的眩目光而设置的板状部件和安装部件的总称,安装在汽车风窗框上横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