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 《生物圈》
《生物圈》 说课稿

《生物圈》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圈》。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生物圈》是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中的第二章内容。
这一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而《生物圈》这一节则是从宏观的角度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为后续学习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介绍生物圈的范围,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初步的空间概念。
接着阐述了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强调了环境对生物的重要性。
教材内容的编排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逐步引导学生构建起对生物圈的整体认识。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对生物和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生物圈这一概念还比较模糊。
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在教学中,需要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直观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1、知识目标(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资料,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物圈的范围。
(2)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2、教学难点(1)理解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1、讲授法:讲解生物圈的概念、范围和基本条件等重要知识点。
2、直观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生物圈的奥秘。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交流。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初中生物《生物圈》教案

初中生物《生物圈》教案一、教学目标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和组成。
2.通过与前面所学不同的生态系统对比,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通过调查人类活动对于生物圈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确立环保、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生物圈的概念。
难点:生物圈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展示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的图片,如海洋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
提问:这些所有的生态系统组合起来是不是一个更大的生态系统?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1.生物圈的概念与范围组织学生阅读课本,提问:什么是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表面全部生物及其生活领域的总和。
)多媒体展示生物圈的示意图,提问:(1)生物圈的范围有多大?(生物圈的上限可达海平面以上10km的高空,下限可达海平面以下约10km的海沟底部,在陆地上可深达2~3km的土壤岩石层。
)(2)不同生物的生活领域分别在哪些范围内?左右同桌进行讨论。
(在大气圈中生活的生物主要是鸟类,昆虫,细菌和真菌等。
水圈包括地球上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
在水圈中几乎到处都有生物生存。
岩石圈是所有陆地生物生存的地方。
在岩石圈的表面和土壤里,生活着许多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教师补充生物圈的意义:为生物提供了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赖以生存的条件。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人类活动对于生物圈的影响多媒体展示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提问:人类对生物圈有哪些影响?小组讨论。
(积极影响:植树造林、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消极影响:温室效应、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等。
)教师总结: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人是对生物圈影响最大的生物,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既有积极影响,如植树造林、建立自然保护区等,但是有很多活动对生物圈造成了消极影响,如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大气污染中尤以温室效应引人关注。
破坏环境,最终要受到惩罚,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让我们自觉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一起共同努力,把自己的家乡,国家和地球村建设得更加美好!(三)巩固提高夏天,为什么不能把宠物关在阳光照射下的汽车内?(汽车的屏蔽会造成类似温室效应的现象,车内温度上升过高会影响到车内宠物的生命)(三)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初中生物会考复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初中生物会考复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1、微生物:在生物圈中,凡是,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2、微生物的分类(细胞数量):微生物;微生物;微生物。
3、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细菌: 生物,细胞由等部分构成(无),生殖方式为:。
真菌:细胞由构成,都有,包括单细胞的(生殖方式为或);多细胞的(生殖方式为)。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外壳和内核两部分组成。
根据的不同,将病毒分为三大类:。
4、微生物的生活(营养)方式:、(或)腐生:如:酵母菌、乳酸菌、霉菌、枯草杆菌、蘑菇等,这些腐生微生物在生物圈中属于;寄生:如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全部病毒、引起(头癣,脚癣、灰指甲)的真菌,这些寄生微生物属于;自养:如蓝细菌(蓝藻)、硫细菌、硝化细菌,这些微生物能自己,属于;一些微生物具有固氮作用(如:)。
5、人体的各种传染病主要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如:艾滋病是由引起的,艾滋病病毒寄生在人体内的中,降低人体)。
6、也是由某些微生物产生的,利用生产的青霉素是常用的抗生素。
7、生物技术是人们利用对物质原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生物技术主要包括和。
8、发酵食品:9、发酵食品制作:米酒酒药中含有曲霉、毛霉、酵母菌等多种微生物。
在30O C左右条件下,和把转化为;在的条件下,经过代谢把转化为。
10、沼气发酵:在下,利用厌氧性微生物()将制成的过程,叫做沼气发酵。
沼气的成分是。
11、现代生物技术包括和。
转基因技术是把一个生物体的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中的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可以有目的地改变生物性状,如利用大肠杆菌生产大量胰岛素,“超级鼠”和“胖鲤鱼”都是利用的转基因技术,它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
克隆技术:(1)克隆新个体的基因与完全相同。
克隆个体是在与原来生物体的新个体。
(2)克隆多莉的过程中采用了、和等现代生物技术。
初中生物中考知识点归纳——生物圈结构层次划分

初中生物中考知识点归纳——生物圈结构层次划分01生物圈结构层次划分1、生物圈⑴定义:地球表面的所有生物和生物生存的环境的总和构成了生物圈。
⑵范围:厚度为20 千米左右,包括岩石圈的表面,大气圈的下部和水圈的大部。
⑶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⑷生物圈包括多种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等。
2、生物圈结构层次的划分(1)动物的结构层次生物圈—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①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②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③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一起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动物器官一般由四种基本组织构成,并且以某种组织为主。
④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组织的形成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和分泌的功能,如人体的表皮、胃、肠粘膜等;结缔组织:具有保护、连接、支持和营养等功能,分布最广,如骨组织和血液等;肌肉组织: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包括骨骼肌和心肌、平滑肌;神经组织:可以产生和传导兴奋,分布于神经系统。
(1)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圈——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器官——组织——细胞①植物的组织包括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分生组织: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不断产生新的细胞,如根尖的分生区、茎的形成层和芽的生长点。
输导组织:根、茎、叶中运输水、无机盐的导管和运输有机物的筛管。
营养组织:具有储存(例如:果肉)或制造营养物质的功能。
机械组织:分布于茎、叶柄、叶片、花柄、果皮、种皮等,细胞壁增厚,主要起着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2024年七年级生物教案生物圈

2024年七年级生物教案生物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生物圈”,内容包括生物圈的概念、构成、特点及其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圈的概念、构成和特点,认识到生物圈是生物生存的家园。
2.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分析、综合等方法,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他们保护生物圈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圈的构成及作用。
教学重点:生物圈的概念、特点及其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生物圈模型、PPT课件。
2. 学具:生物圈构成图、学习笔记、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提出问题:“我们生活在哪个星球上?这个星球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特殊性,引出生物圈的概念。
2. 讲解:利用PPT课件,详细介绍生物圈的概念、构成、特点及其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
3.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物圈模型,让学生观察、分析生物圈的构成,理解生物圈的作用。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例题,帮助学生巩固生物圈的知识。
5. 随堂练习:发放生物圈构成图,让学生填写、交流,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圈的概念2. 生物圈的构成3. 生物圈的特点4. 生物圈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你对生物圈的认识。
答案:生物圈是地球上的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它是生物生存的家园,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的生态功能。
2. 作业题目:生物圈中哪些因素对生物生存至关重要?答案:生物圈中的阳光、空气、水、温度等非生物因素,以及食物、栖息地等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至关重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加强生物圈与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了解生物圈对人类的重要性。
2. 介绍生物圈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了解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政策措施。
初中生物冀少版生物圈教案

初中生物冀少版生物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生物冀少版教材《生物圈》单元的第一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圈的概念、结构及其在地球上的重要性。
具体内容包括:生物圈的定义,生物圈与地球其他圈层的关系,生物圈内生物的分布与适应性,以及生物圈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生物圈的概念,掌握生物圈的结构特点,了解生物圈在地球上的重要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生物圈,珍惜地球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圈的概念和结构特点,生物圈在地球上的重要作用。
2. 教学重点:生物圈的定义,生物圈的组成,生物圈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生物圈模型、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生物圈学习手册、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上的生物是如何生存的,引出生物圈的概念。
2. 新课导入:通过讲解生物圈的定义,让学生了解生物圈的结构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分发生物圈学习手册,让学生观察生物圈模型,分析生物圈的组成。
4. 例题讲解:讲解生物圈对人类生存的意义,通过实例分析生物圈的重要性。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拓展: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圈,提高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圈的概念2. 生物圈的结构特点3. 生物圈在地球上的重要作用4. 保护生物圈,珍惜地球资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生物圈的概念和结构特点,分析生物圈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答案:生物圈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基本条件,如氧气、食物、水源等。
保护生物圈,有利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确保人类可持续发展。
2. 作业题目:举例说明如何保护生物圈。
答案:减少污染排放,节约能源,保护植被,合理利用资源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初中生物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专题复习

⑴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一般情况下数量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 生产者 最多重量最大的是 ______。进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于 _______________, 定的太阳能 有机物 能量 这些能量以 _______的形式贮存在植物体内,食草动物通过取食植物将 ____ 能量 摄入体内,食肉动物捕食其它动物将 ______转移到体内,由此可以看出能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量流动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数目是 呼吸 生产者固定能量的多少 由 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另外动物摄食食物通过 ____作用将有机物中 二氧化碳 反复循环的 的碳氧化成 ________返回到空气中,物质流动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 (2)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和能量 ①食物链:生物为获取 _________而捕食其它生物形成的食物关系。食物链 以_________ 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动物) _________。食物链中不包括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_____ 生产者(植物) 非生物部分 。在一条食物链中___________ 生产者(植物) 和_____________ 的数量最多,其后生物数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量逐渐减小 _______,食物链中的箭头表示 _______________。 ②食物网:由许多相互交叉的_______ 食物链 构成。 食物链 和_______ 食物网 流动的。在一条 (3)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_______ 少 有毒物质沿_____ 食物链 食物链中,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生物的数量越____, 食物链的富集作用 积累越多,这种现象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生物圈

例:宇航员进入太空,必须携带的物质是:()A、氧气B、水
C、食物D、鲜花
生物圈是指()
A.生物活动所能达到的范围B.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C.地球上的全部生物D.我们所知道的全部星球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生物圈
生物圈
一、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生物圈,它是所有
生物共同的家园。
二、生物圈的这个厚度为20千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
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1、大气圈:成分N 2、O 2、CO 2、H 2O等生物:会飞的鸟类和昆
虫、细菌等微小生物。
2、水圈: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绝大多数生
活在水面下150米以内的水层中。
3、岩石圈:地球表面的固定部分,大多覆盖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
的立足点,也是人类活动的立足点。
三、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水、空
气、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2例: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那海沟中只见到虾,见不到植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圈》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生物圈教学的第一节,在设计方面,我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以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获得发展为重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
同时,在知识方面:突出了“人和生物圈”这一条主线;而在教学目标方面则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种理念。
通过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收集分析资料、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激活教材,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教材的精华,完成教学任务。
教材分析:
《生物圈》位于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在教材中处于重要的位置:生物圈是地球上各种生物共同的家园,当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
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认识生物圈、关注生物圈才能更好地理解生物圈、保护生物圈。
本课从介绍生物圈的范围入手,使学生首先理解“生物圈”的概念,知道所要学习的生物圈由哪些部分组成,这样也就为今后“生物圈”这个主题知识体系构建了一个基本的框架。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球有感性认识,但对地球上,生物与环境所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圈”还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注意从学生已知的地球入手,去把握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
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有好奇心和表现欲,因此,在设计上,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查找关于其它星球的资料,通过表达与交流,角色表演等方式,让学生认识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生物圈是生物生存和唯一家园,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2、能力目标: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
重点:
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
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宇宙中各大星球的外貌,从而和地球作出对比。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中各大星球的资料。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合作学习、角色扮演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生物圈的范围
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生物圈的范围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引导学生归纳与总结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①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且利用手头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结果。
②学生展示收集的其它星球不适于生物生存的条件
七年级生物教案
教师布置学生扮演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课下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一个生物圈的简易模型。
板书设计
第一节生物圈
一、生物圈的范围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1、大气圈的底部阳光、空气、水、营养物质
2、水圈的大部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岩石圈的表面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对生物圈概念的认识及对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完全通过学生课下收集资料,课上通过活动交流来独立完成的,这时教师及时给予补充和纠正。
而在探究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分析讨论来共同完成。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完全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可以尽情的展示自己,尽情的与同学交流,教师给予指点,赞许和鼓励
本次课程改革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权威者,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整节课老师都非常和蔼,融入学生中间,课堂气氛轻松、和谐、融洽,师生间犹如朋友,充分体现了师生关系是“平等中的首席
知学生答题明会耽误时间不能有效调控
多种原因导致时间没有把握好,课只充分完成前半节任务,后半节匆忙点到,没有完成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