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十年的小说创作

合集下载

现当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

现当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

一: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为﹕郑振铎﹑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许地山﹑周作人等12人,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鲁迅、冰心、朱自清、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徐志摩。

后来发展到170多人。

以《小说月报》为阵地。

1把“为人生而艺术”作为文学主张,关注社会,关注底层,面向大众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

2、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的描写方法为根本,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田汉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

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1、在内容上以侧重自我表现为主,较少客观描绘。

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带有浓重的主观抒情的色彩。

2、在表现手法上,利用热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来对现实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大胆诅咒和强烈抗议。

创作中的浪漫主义倾向明显。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周刊。

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

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等是新月社的佳作。

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

小说概述第一个十年

小说概述第一个十年
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受鲁迅影响,以农 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 所谓“乡土文学”。 • 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 任叔、台静农等。 • 代表作品:彭家煌:《怂恿》,王任叔:《疲 惫者》,许钦文:《疯妇》,台静农:《地之 子》。
h
10
乡土文学的特质
• 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 现的。
自我的平凡性,对于软弱的凡人的历史价值,对于人的日常
平凡生活的重新肯定与发现。
• 雅文学与俗文学两大文学潮流在对立中的接近趋向。
h
12
自叙传抒情小说
• 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 • 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 • 在日本留学期间,接受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及近
代日本“私小说”的影响。 • 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活动”。 • 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
h
5
二、第一个十年小说概述
• 总体概述 • 以翻译小说为培基,五四运动小说时取得文学的正宗地
位。 在第一个十年,“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是其中重要
的一支,主要是鲁迅影响下的文学研究会和未名社、语 丝社的一些成员。他们师承文学革命的传统,从各种角 度触及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 根据时期与人员不同:分为问题小说、人生写实派、乡 土文学派 与之相对峙的,是前期创造社和相近的其他社团的一些 小说家。他们不注重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再现,而是力主 忠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标举自我情绪的审美表现,开 拓了现代小说新园地:浪漫抒情的小说创作。
柄”谈》;2:“资治体,助名教,供谈笑,广 见闻” •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古代小说类型与西方小说分类
• 古代小说:杂录、丛谈、辨订、箴规、志怪、传奇 等。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1.1915年9月,独秀发表《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7年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是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2.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作人、雁冰、地上、统照等等;月刊《小说月报》;写法上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

3.文学革命取得重大胜利是白话文推翻文言文,白话文获得全面的推广;4.创造社于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郭沫若、资平、郁达夫等等,都是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五卅”为界分前后期,前期为艺术而艺术,后期同情无产阶级革命;5.新月社、语丝社6.迅主要作品《呐喊》《彷徨》深刻思想主题:国民性与人性主题(1)对旧中国不幸人生的艺术概括(例如啊Q的不幸人生)(2)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彻底揭露(《狂人日记》《祝福》)(3)对国明精神弱点的揭露批判(阿Q精神、阿Q主义)(4)对普遍存在的人与人之间隔膜,冷酷关系的揭露批判(祝福中的人们把祥林嫂的悲剧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5)对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思考(伤逝中)(6)对美好人性的赞颂(一件小事中车夫撞了人之后。

)7.小说情节,结构模式:(1)看/被看模式,例如《示众》里面因为一个示众的罪犯而引起的人们的聚集,将看与被看体现得淋漓尽致.罪犯被人看,也在看别人,而围观的人们在相互的看,又被看;(2)离去-归来-再离去的还乡模式,例如《故乡》,小时候看到的闰土形象,后来出去读书回来时再看到润土,此时的形象完全不同了,后面又离开了故乡,体现了这一模式;8.阿Q的精神特征:一般特征:遵守“男女之打防”,盲目排外;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虚妄自大,麻木健忘,自轻自贱,化丑为美,欺软怕硬;9.问题小说,针对社会现象,人生问题,提出问题,试图解决问题核心,人生目的,意义,价值题材;主题:个性自由,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妇女解放故事社会(问题)代表作家:冰心,庐隐,地山10.问题小说衰落的原因:1.一般只是提出问题而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或是抽象的“爱的哲学”或是皈依宗教信仰等,削弱了作品的思想艺术力量,客观上也造成某些积极影响;2.在艺术上问题讲说比文学革命初期的作品元素,更多的摆脱了旧小说的痕迹,但作品视野比较狭窄往往承载概念化的毛病。

20年代小说概况

20年代小说概况

第二节 乡土小说
一、对乡土小说的认识

乡土小说就是以故乡农村或小市镇的生活为题材,着力 于风土人情的描绘,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的小说。

最早创作乡土小说的是鲁迅,《孔乙己》《风波》《故 乡》《社戏》《祝福》……

鲁迅在1935年《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二集导言》中分析蹇先艾、
许钦文、鲁彦、台静农等作家的 作品时,用了“乡土文学”一词
(1)要求个性解放而又遭到社会压抑的年轻人,不能自禁
地要通过文学来表达其内心的激情。
(2)浪漫主义等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 (A)浪漫主义本质特征(直接表达作者强烈的内心感受,常常采
用热情的语言,瑰丽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豪放的夸张来塑造形象。)
(B)自我扩张哲学(叔本华、尼采为代表) (C)弗洛依德学说——精神分析学说

第三节 浪漫抒情小说
一、创造社的成立

以 1926 年为界,创造社分为前后
两个时期,无论是在理论倡导上,
还是创作实践上,都以前期创造 社影响最大,成就最高。
二、“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兴起的原因
1、“自叙传”抒情小说


又叫“自我小说”
着重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表现作家的自 己境遇的小说。
2、“自叙传”抒情小说兴起的原因
2.影响和吸引了一大批新作家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农村 和农民,从而使新文学和社会生活联系得更为密切,
也更贴近现实土壤。
3.自觉地开拓了风俗民情这个前所未有的小说审美领 域,促进了新文学民族风格的形成,其中的圆熟之
作具有意境美。
4、打破了全知叙述角度,作家隐退,让画面和细节直 接在读者面前显现,语言的个性化程度和地方色彩 也都大大增强。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个十年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个十年小说

《超人》1921年
冰 心
这里讲的爱和古代讲的尊卑长幼之爱是不同的,它是 指普遍的人性之爱。带有一种现代的特点。 这本小说其实很概念化,但当时能够引起大的反响,跟 其中表现那种人道之爱是有关系的。古代没有这样表现的方式。在 “五四”的落潮时期青年人都从普遍的救世变为有点悲观厌世,当 时很多青年人都迷恋世纪末的那种思潮,像何彬读的那种尼采、叔 本华等等,《超人》就借小说把握了当时青年人的脉搏。所以艺术 上本来很幼稚的小说,当时能够拥有广大的读者,产生很大的反响。 冰心这一时期小说特点:结构比较单一,不事铺张,而着力于 揭示人物的内心理路,或侧重抒发作者对生活的主观感受,这同注 重故事的传统小说相去较远,是冰心一出手就显露的“五四”性质。 语言非常清丽、婉约。文字略微带有一点文白夹杂,抒情的意味比 较浓,是所谓的学生腔,也是所谓的新文艺腔。形成了所谓的冰心 体。读冰心的时候有时候感觉读的是很清纯的童话,不是很现实, “五四”的青年、“五四”的读者需要这样的童话,需要冰心。
问题小说
4、特点:理性化。
因为当时问题的尖锐性是第一位的,相应便减少了对小说形象化的要求,造成许多 “问题小说”比较概念化,存在着文笔空疏、人物成为作者某种“主义”的传声筒等弊病。 注重思想的探求、讨论,甚至哲学层面的讨论。这些作品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但是多数作品 都是概念化的,都是很粗糙的,很少像鲁迅的小说那样,虽然也探讨问题,但是对问题的探 讨是通过作家的个人的体验,用形象和独特的形式表现出来。当时问题小说普遍达不到这种 效果。都是比较肤浅。从问题入手构思一个故事,目的就是表现对问题的看法。急于解决问 题。艺术性是比较差的。但是这样一些水平不是很好的小说,概念化的小说当时的影响非常 大,是因为它触及了当年轻人关心的问题。这样的小说在中国古代从来没有过。古代小说都 比较注重教化而不是提出问题。可见一个作品的流行它是有多种原因的,艺术性高或者低不 是小说流行不流行的唯一的原因,有时候一些非文学的因素也可能促使一些作品的流行。现 代社会中也是,畅销书不见得有多高的质量,它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当然现在又加上一个 商业化的炒作,有时候一些不怎么样的小说作品也可能会流行起来。

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复习纲要

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复习纲要

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复习纲要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1917-1927)"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前言(一)文学革命的十年一、文学革命的序幕时间:19世纪末-1917初1.清末民国初年的革命尝试背景:维新运动事件: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白话文运动、翻译小说输入影响:突破传统文学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变革要求的尝试2.新文化运动——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背景:辛亥革命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蔡元培等作品:《青年杂志》影响:提倡民主科学,引进西方文化等,推动了1919“五四”运动。

二、学革命初期(1917年初-1919“五四运动)1.发生标志时间:1917年1月事件:胡适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影响:针砭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与推行白话语体文的立场。

2.征战目标时间:1917年2月事件: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影响:用进化论的眼光,以破旧立新,呼唤现代文学的诞生。

3.宗旨时间:1918年4月事件: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

影响:将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结合,扩大影响。

4.批判黑幕派时间:1918年冬事件:以周作人,钱玄同,鲁迅等为代表的先驱者作《论黑幕》(周作人)、《关于<小说世界>》(鲁迅)等文,批判“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

第三章 第一个十年小说

第三章 第一个十年小说

(3)乡土文学的创作:鲁迅《故乡》(其空间形式的 “并置”运用,典型地体现了故乡过去、现在、未来的 不同状态);王鲁彦《黄金》(表现了故乡当下的生存, 金钱成为衡量人的地位、价值的唯一标准,是联结人与 人关系的唯一纽带);许杰《惨雾》(表现了传统中国 乡村宗法制下的人际关系以及“械斗”所展示的野蛮的 民风)。
冰心是问题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她于1919年下半年在《晨报 副刊》上发表了《斯人独憔悴》等,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的创作 风气。她的特点在于她以风靡一时的小说创作贯穿了五四“问题 小说”发展的全过程。 冰心的创作分两个时期: 前期(1919-1921)写于“五四”高潮阶段,涉及理想的家庭、 父子冲突、妇女、婚姻、军阀混战等各种社会问题,称为“社会 问题小说”代表作《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 《一个军官的日记》等。 1919年9月,冰心在《晨报》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用对照的写法否定封建家庭培养出来的女子,而肯定受资产阶级 教育成人的贤良女性,提出当时的家庭、教育乃至社会人生的普 遍问题。 《斯人独憔悴》,则反映了爱国学生与顽固封建家长的矛盾,表现 了"五四"时代父与子的冲突,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共鸣。有关报刊 发表评论,还很快被改编为话剧演出。 小说《去国》从人才方面提出问题,愤怒责斥黑暗社会制度残 害人才的罪行。作品主人公英士,在国外勤奋苦读,归国后欲一 展抱负。他说:"以我这样的少年,回到少年时代大有作为的中国, 正合了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那句话。"然而,严酷的现实却粉 碎了他的浪漫理想。真才实学者一事无成,他只好再次离乡"去国 "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创作特征:A、表现小知识分子小市民的“灰色人生”(软弱、 自私、空虚、苟且、麻木)。B、冷静客观的现实主义手法。C、 平实而富有表现力,自然而纯正的语言。

第三章 小说(一)

第三章 小说(一)
阴人,又名彭介黄,字韫松,文学研究 会会员 。 • 小说特色:活泼的方言土语,浓厚的乡 土气息,严谨的艺术构思,多样的体式 追求,诙谐的笔墨情趣
• 其乡土小说的背景皆为“奚谷镇”。
2、许杰(1901——1993) • 字士仁,浙江天台人。1924年在《小说 月报》上发表的《惨雾》是其代表作, 也是当时乡土小说中的力作。 • 一个热情、有风格的作家。大刀阔斧, 以气势胜,是他基本的风格 • 善于描写广阔而紧张的场面。《台下的 喜剧》
光转向农村和农民,从而使新文学和社会
生活联系得更为密切,也更贴近现实土壤。
3.自觉地开拓了风俗民情这个前所未有
的小说审美领域,促进了新文学民族风格
的形成,其中的圆熟之作具有意境美。
4、打破了全知叙述角度,作家隐 退,让画面和细节直接在读者 面前显现,语言的个性化程度 和地方色彩也都大大增强。
六、乡土小说的局限
二、问题小说的特征与缺失
1.关注社会人生问题的现 实精神 2.题材广泛,涉及面广
(1)劳动者的命运问题: (2)妇女地位问题,冰心的 《庄鸿的姊姊》
(3)青年恋爱婚姻问题: (4)教育问题 (5)探索人生意义问题:
3.缺失:社会功利性与概念化
只问病源,不开药方
三、冰心——“问题小说”的代表作 家
五、乡土小说的贡献
1.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 知识青年的狭小范围,第一次提供了中 国农村宗法形态和半殖民地形态的题材 宽广、真实而多彩的生活画面,成为了 解当时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 化各方面状况的最宝贵的形象史料,具 有不可替代的认识价值。
2.影响和吸引了一大批新作家将关注的目
中分析蹇先艾、许钦文、鲁彦、台静农等作家的
作品时,用了“乡土文学”一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内涵:“乡土小说”,具体指20年代初、中期, 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青年作家,目击现代文 明和宗法制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 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用 隐含乡愁的笔触,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 为题材,
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 以其刚健、清新、质朴之气使创作界面目一新, 挟带着各地乡情民俗的记实和描写,显示了鲜 明的地方色彩,也揭示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 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一批小说。 代表作家有浙江天台的许杰、镇海的鲁彦、绍
缺陷 视野与题材较狭窄,难免概念化。
人物形象单薄。
以冰心的《超人》为例 冰心简介:
原名谢婉莹,儿童文学家,著有《超 人》、《繁星》等。 故事情节:何彬
“何彬是一个冷心肠的青年,从来没有 人看见他和人有什么来往。他住的那一座
大楼上,同居的人很多,他却都不理人家,
也不和人家在一件食堂里吃饭,偶然出入 遇见了,轻易也不招呼。邮差来的时候,
2)“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A 王鲁彦:(1901——1944),原名
王衡,浙江镇海人。代表作有短篇小
说集《柚子》、《黄金》、《童年的
悲哀》、《屋顶下》等。
荒诞感和沉重的幽默情绪,始终坚 持对乡民的批判态度,审美上偏重于 对恶的、丑陋的事物的深入体验。最
体现鲁彦小说特征的是《菊英的出嫁》
和《黄金》等。
兴的许钦文;湖南湘阴的彭家煌和湘潭的黎锦
明;湖北黄梅的废名;安徽霍秋的台静农等。
B 乡土小说的特点
“„„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的人们,无论
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
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回忆故乡的”,“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二
集·序》
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作者多集中于 创造社,主张在作品中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 心境,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
个人私生活中的灵肉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代
表作家: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等。
2.美学特征: ①侧重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厚;
②“情绪小说”、“情调小说”。 ③在创作方法上,以浪漫主义为主,同
削弱了作品的思想艺术力量,客观上也造成了
某些消极影响。
视野比较狭窄,概念化严重。
1922年后,时代推进,现实变化了,热烈讨论 人生问题的气氛已不复存在。
(二)人生派写实小说 在文学研究会作家中,一些作家带着对人
生与社会问题的现实关注进行写作并企图 为社会“开药方”,我们将这类以社会和
他人为描写对象的小说称为“为人生”的
论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
2)受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直 接刺激。
2.“问题小说”的内涵 主要在1919——1922左右,在小说中提出
一些贴近青年人关注的人生现实问题,举
凡家庭、婚姻、女子地位、教育、乃至劳
工、儿童、社会习俗、国民性改造、人生 目的和意义„„都有涉及。代表作家有冰
心、叶绍钧、许地山、庐隐、王统照等人。
时兼采某些现代主义技巧。
3.郁达夫
生平及创作: 郁达夫 (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 笔名文、达、旭、春江钓徒、赵廉等,浙江富
阳人。1921年出版的小说集《沉沦》,是第一
部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小说处女作《银灰色
的死》,代表作《沉沦》。郁达夫的创作风格
独特,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
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
里受苦呢!”。
弱国子民之痛
“零余者”人物序列形象
郁达夫小说的特点:

自我写真;
感伤的抒情; 结构的散文化;

流丽、清新的文笔;
缘情赋形 意境幽远
——郁达夫《迟桂花》浅析 这篇小说写于1932年10月,原载于1932 年12月1日《现代》文学月刊第2卷第2期 上。
《菊英的出嫁》
《黄金》
B 彭家煌
彭家煌(1898—1933),湖南湘阴人。作品主 要表现湖南闭塞农村士绅与乡民之间所发生的
各种活剧。
茅盾称《怂恿》为“那时期最好的农民小说之
一。”
严家炎说:“比20年代一般乡土作家的更为活 泼有趣,也更加深刻成熟。”
C 台静农
台静农(1903——1990),安徽霍丘人,主要的
1.《迟桂花》在结构设计上很精心。
2、多彩的景致和细腻的感情
a、首先,景物描写的清幽、变化多姿。
“青葱的山和如云的树,在这些绿树丛中,又是
些这儿几点,那儿一簇的屋瓦与白墙。”
“突然从脚下树丛深处,却幽幽的有晚钟声传过 来了;东嗡嗡地 这钟声实在真来得缓慢而凄 清”。
“早晨的空气,实在鲜澄得可
么,你,你却反而为我流起眼泪来了呢?”
“她象吃了一惊似的立了起来问我,同时我也立
起来了,且在将身体起立的行动当中,乘机拭去 了我的眼泪。我的心地开朗了,欲情也净化
“一种又清新又寂静的淡绿色的光同
清水一样,满浸在这附近的空气里在
流动”。
小说正是以“迟桂花”为篇名,用迟
桂花浓郁的幽香渲染气氛,并在人物 身上赋予了“迟桂花的品质,寄托了
冰心小说的特征: 结构比较单一——“单纯”。
冰心体:语言文白夹杂、非常清丽、 婉约,有自己的个性和韵味,抒情性 比较浓。 冰心提出的一些问题并不是很深刻。
冰心具有不偏不激的中庸思想,极端派 的思想,她是不喜欢的。因此,冰心的
问题小说虽然反映了一些矛盾冲突,但
冲突是平缓的,虽描写了一些正面人物, 但人物是软弱的,是一些软脊骨的好人。 (茅盾《冰心论》)
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
支配人道故。”
——梁启超在《小说与群治的关系》
梁启超发起的“新小说”创作,对进
一步提高小说在民众心目中的位置,
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印刷、报刊业的长足进步 1.上海等东南沿海城市的开埠,印刷、
报刊业得到快速发展,使得小说的传
播手段得到拓宽。
2.连载小说的出现。 3.稿费制度的完善。
问题小说主要借鉴外国文学的有如下三方面
a “有提出问题的文学”之称的俄罗斯
文学及东北欧文学;
b 挪威作家易卜生的问题剧;
c 印度作家泰戈尔的哲理小说。
特征: 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社会针对性;
哲理色彩; 通常是“只问病源、不开药方”,但
也有些作家试图找寻答案,以“美”
和“爱”来弥和缺陷,净化人生。
首先,作家对愚昧、落后的故乡风习进行尖 锐的讽刺和批判。 其次,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 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
第三,忧郁的抒情调子。
第四,致力描写故乡的风土人情,是“乡土 小说”作家们的共同追求。
C “乡土小说”的文学叱意义 扩大了小说的题材领域。
发展和深化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第四章 第一个十年的小说创 作(1917-1927)
2013年9月27日
一、小说从街谈巷议到文学正宗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庄子•外物》 “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 身理家,有可观之辞。”——桓谭的《新论》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
说者之所造也。”——《汉书•艺文志》
小说。人生派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是叶圣 陶。
1.叶绍钧的创作
叶绍钧(1894——1988),江苏苏州人,文学 研究会发起人之一。叶绍钧家境贫寒,曾多年 从事小学教育。他的小说常常揭示下层人民的 痛苦和不幸,20年代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 《隔膜》(1922)、《火灾》(1923)、《线
下》(1925)、《城中》(1925)、《未厌集》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
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
“如果不读英文,不接触那些用英文 写的文学作品,我绝不会写什么小 说。”——叶圣陶:《叶圣陶选
集·自序》,《叶圣陶选集》,北京:
开明书店1951年版,第7页。
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一)“问题小说” 1.形成原因: 1)“五四”本身携带着的理性色彩,造就了 “思考的一代”,他们渴望用小说来提出和讨
许多青年欢喜跳跃着去接他们的信;何彬
却永远得不着一封信。
他除了每天在局里办事,和同事们说几句
公事上的话;以及房东程姥姥替他端饭的
时候,也说几句照例的应酬话,此外就不
开口了。” “他不但是何人没有交际,凡带一点生气
的东西,他都不爱;屋里连 一朵花,一根
草,都没有,冷阴阴的如同山洞一般。书 架上却堆满了书。”
体现了“为人生”的文学观,有着较强
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他们的艺术倾向基本趋于客观写实,强调 对外在世界的精密观察与真实再现,于沉
着厚实中流露出深沉、峻烈的情怀。在现
代文学的长河中,他们的创作使现实主义
在20年代形成了一江壮阔的洪峰。
三、“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 述小说
(一)“自叙传”小说
作品有小说集《地之子》、《建塔者》。
鲁迅说他“能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
在纸上”。 师承了“安特莱夫式的阴冷”,把中国乡间的 恐怖,和盘托出。代表作品《拜堂》
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中坚的人生派写 实小说,立足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
针砭社会痼弊,执著于人生意义的探寻,
同情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下层劳动者,表 现出鲜明的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精神,
王统照
王统照(1897——1957),山东诸城人。 1918年就读于中国大学英国文学系。主要作品 有短篇小说集《春雨之夜》(1924年)、长篇 小说《一叶》(1922年)、诗集《童心》 (1925年)。
《春雨之夜》、《雪后》、《沉思》、《微笑》
3.“问题小说”的衰落
只是提出问题而不能正确回答问题,答案或是 抽象的“爱的哲学”,或是皈依宗教信仰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