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的萌芽和发展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简答题及答案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联系所学专业试分析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作用。
答:自然辩证法就其学科性质而言,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以及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某一特殊现象、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某一特殊过程或者科学技术某一特殊学科的特殊规律。
总的来说认真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有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辩别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究工作。
○2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与科学技术联系最直接的部分。
它为探索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为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正确的科学技术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我国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指导作用。
○3自然辩证法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的一座桥梁,具有特殊的文化或智识意义。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可以促进对自然科学的人文理解,有肋于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的沟通。
而作为当代的青年才俊,学习自然辩证法更是十分有意义的,其体现在:○1提高哲学修养,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提供给我们关于自然,自然科学总的看法,总的观点,是任何科学无法代替的;○2能够使我们获得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知识;○3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使我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拓展思路,增强科学创新力;○4有利于理解,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5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就本学科采矿工程中认识地质环境而言:人类的采矿工程活动需要了解煤矿地质情况,而且能引起地质环境的改变。
后者的产生, 是由某些自然因素的诱发作用和采矿工程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事物是联系和发展的,在漫长的岁月里,地质环境经历了一系列极其复杂的变化过程,不但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因素极为复杂,而且变化规模也无比庞大,它所赋存的时空隧道也是永无止境的,地质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地质现象自然就错综复杂了。
科普科学史探索科学的发展与演变

科普科学史探索科学的发展与演变科普科学史:探索科学的发展与演变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它贯穿于人类历史的始终。
本文将通过探索科学的发展与演变,带您一起了解科普科学史。
一、古代科学的萌芽古代文明孕育了古代科学的萌芽。
古埃及的天文学、巴比伦的数学、中国古代的医药等都是古代科学的典型代表。
这些科学的探索奠定了科学思维的基础,为后来的科学进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科学的盛世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科学的盛世,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的杰出贡献将科学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天文学、物理学、数学等学科的发展为人类认知世界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三、科学革命的开启17世纪,科学革命进一步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与演变。
培根、笛卡尔等科学家提出了实证主义的思想,启发了后来的科学家。
伴随着实证主义的兴起,科学方法论开始成为科学探索的重要指导原则。
四、现代科学的兴起19世纪至20世纪初,科学的发展进入到现代科学的兴起阶段。
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居里夫人的放射性等重要的科学理论和发现为当代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的发展也在这一时期加速了人类的进步。
五、当代科学的挑战当代科学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与机遇。
生物技术、纳米科技、信息技术等新兴领域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更多的创新与变革。
然而,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伦理、安全等问题,科学家们需要在科学与伦理之间找到平衡点。
六、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
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需要科学来解决。
我们需要更多的科学家投入到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领域,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七、科普科学史的意义了解科普科学史对于人们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帮助人们更好地认知科学的发展过程,培养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从而更好地面对科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结语科普科学史带我们回顾了科学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进步的见证。
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继续探索科学的未知领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简述自然科学的起源和发展

简述自然科学的起源和发展摘要:一、自然科学的起源1.古代的自然哲学2.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萌芽3.科学革命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二、自然科学的发展1.经典物理学2.化学的兴起与应用3.生物学与进化论4.20世纪以来的重大科学发现三、我国自然科学的发展1.古代的科学成就2.近现代自然科学的振兴3.当代我国自然科学的辉煌正文:自然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界现象进行探究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的起源和发展见证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从古至今,自然科学经历了多个阶段,不断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自然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最早的自然科学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自然哲学,当时的哲学家们试图寻找自然界背后的规律。
亚里士多德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自然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科学家们,如哥白尼、伽利略等,提倡观察和实践,为现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科学革命是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7世纪,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建立,标志着现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此后,自然科学领域涌现出大量杰出人才,如莱布尼兹、伏特、达尔文等,他们的研究成果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
经典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在此阶段得到了迅猛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不断深入。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研究取得了更多突破性成果。
量子力学、相对论、宇宙学等领域的研究,使我们对宇宙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同时,自然科学的应用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如核能、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这些都为人类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基础。
在我国,古代自然科学成就辉煌,如四大发明等。
近现代以来,我国自然科学得到了振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然科学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如载人航天、高速铁路、基因编辑等。
当前,我国自然科学正处于辉煌时期,国家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和支持不断加大,相信未来我国自然科学将会有更大的突破。
总之,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是人类探索自然界、认识自然规律的过程。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件第一章 自然科学的萌芽和发展

• 胡克和列文虎克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在动、植物机体微 观结构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1665年,胡克
用他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切片的时候,惊奇地发现其中
存在着一个一个“单元”结构复合式显微镜。胡克把 它们称为“细胞”。
•
19世纪,高质量消色差浸液物镜的出现使显微镜
观察微细结构的能力大为提高。1827年,阿米奇第一
• 托勒密作为古希腊最后一位大天文学家,全面承 袭了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他把亚里士多德 的九层天扩大为十一层,把原动力天改为晶莹天 ,又往外添加了最高天、净火天。他设想,各行 星都绕着一个较小的圆周运动,而每个圆的圆心 则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圆周上运动。他把绕地球的 那个圆叫“均轮”,每个小圆叫“本轮”,他又 设想地球并不恰好在均轮的中心,而偏开一定的 距离,均轮是一些偏心圆:日、月、行星除做上 述轨道运行外,还与众恒星一起每天绕地球转动 一周,从而使计算结果达到了与实测的一致,取 得了航海的实用价值。
个采用浸液物镜。19世纪70年代,德国人阿贝奠定了
显微镜成像的理论基础。这些都促进了显微镜制造和
显微观察技术的迅速发展,并为19世纪后半叶包括科
赫、巴斯德等在内的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发现细菌和微 生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 在显微镜结构发展的同时,显微观察技术也在不 断创新:1850年出现了偏光显微术,1893年出现 了干涉显微术,1935年荷兰物理学家泽尔尼克创 造了相衬显微术,他为此在1953年被授予诺贝尔 物理学奖。
改变物镜和目镜之间的距离,得出合理的显微镜
光路结构,当时的光学工匠遂纷纷从事显微镜的
制造、推广和改进。
胡克的显微镜
• 17世纪中叶,英国的罗伯特·胡克 和荷兰的列文虎克都对显微镜的发 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665年前后 ,胡克在显微镜中加入粗动和微动 调焦机构、照明系统和承载标本片 的工作台。这些部件经过不断改进 ,成为现代显微镜的基本组成部分 。列文虎克制成单组元放大镜式的 高倍显微镜,其中9台保存至今。
自然辨证法论文-论人类自然观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

论人类自然观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摘要: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与科学的关系是直接互动、辩证作用的。
在经历了从古代朴素自然观直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在,无论自然观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总是要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并决定着自然观的形态。
辩证唯物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是科学发展史上的灯塔,它的创立为科学技术的深层研究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前提。
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然观,而自然观的发展,使得人们开拓思维、解放思想,进一步促进与影响新领域的探索。
我们应该将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这种互动与辩证关系的指导作用更多的与实际结合。
关键词:自然观;系统自然观;科技发展;辩证1 引言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观作为哲学的核心之一,与科学的关系是直接互动、辩证作用的。
恩格斯讲过:“在从笛卡尔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
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
”然而,自然观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系统自然观的在当今社会的适用范围与应用领域说明自然观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
所以,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式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2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自然观的影响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无论自然观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总是要受到作为实践的科学的制约;科学的发展决定着自然观的形态。
在原始社会里,人类在劳动中逐渐积累起关于自然界的知识。
这些在劳动中产生并以经验形式存在于技术之中的自然知识,构成了自然科学萌芽的最早形式。
由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文字的发明与应用,自然知识开始以科学最初的形态出现。
但由于科学尚不发达,因而人类在认识自然,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对于许多当时还无法用科学的知识来回答,但非常迫切的问题,普遍采取了用宗教与神学等方式来进行补充和说明的方式。
自然科学的历史进程教案

自然科学的历史进程教案一、引言自然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和认知的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本教案旨在通过介绍自然科学的历史进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和科学家们的贡献,以及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影响。
二、古代科学的起源古代科学始于古代文明的发展。
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等文明古国都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
例如,古埃及人研究了天文学、数学和草药学,古印度人发展了代数学和几何学,而中国古代科学的代表是《周髀算经》和《孙子算经》等。
三、古希腊科学的兴起古希腊是古代科学的重要发祥地。
希腊的哲学家们通过观察和理性思考,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科学理论和观点。
例如,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宇宙的几何学解释,而亚里士多德则建立了许多科学分类和论证方法的基础。
四、中世纪的科学发展在中世纪,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科学知识开始逐渐传入阿拉伯世界,透过阿拉伯化后的科学文献,欧洲文艺复兴的时代开始了。
伽利略、开普勒和哈雷等科学家的工作为现代天文学、物理学和地质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科学革命的到来科学革命标志着现代科学的开始。
在16至17世纪,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理论和定律。
例如,伽利略的地心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等。
六、工业革命与科学技术的飞跃18至19世纪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通过机械工程、化学和生物学的进步,工业化进程加速,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化。
七、现代科学的发展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特别是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
量子力学、相对论、基因科学和纳米技术等的涌现,让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入。
八、自然科学对社会的影响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仅对人类的认知有着重要影响,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变革。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九、结语通过了解自然科学的历史进程,我们不仅能够了解科学的发展脉络,还能够欣赏到众多科学家们的辛勤努力和贡献。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

课堂讲授2学时,课外阅读和网上讨论0.5学时。
2020/10/23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6
第一节 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辨证自然观
一、古代科学的萌芽及其自然哲学形式 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三、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
第一节
一、古代科学的萌芽及其自然哲学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它的创立 为科学技术的深层次研究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 价值论的前提。20世纪以来在总结概括现代自然科学新成 就的基础上产生的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 主义自然观的丰富与发展。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4学时,阅读和网上讨论4学时。
第一编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直至亚里士多德时代,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仍然是 一回事,并且是以脱离实用技艺、从事纯理论的探 索为目的的。
2020/10/23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9
第一节
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古代的自然哲学,本质上是一种自发唯物主义和朴 素辩证法的自然观。它对大自然作出合乎理性的说 明,这种说明大体上是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的。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主要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概括总结自然科学 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揭示自然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以 及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发展。因此,要密切结合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论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 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掌握辩证唯物 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动力——自然是自我运动的。
2020/10/23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12
三、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
科学技术发展中的自然辩证法

科学技术发展中的自然辩证法甄晓琨硕研12班2013021259摘要:自然辩证法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
自然辩证法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概括。
由于人的发展在一定历史阶段具有局限性,导致科学技术在对社会各个方面上表现出多重效应,这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又有消极的制约因素。
关键词: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多重效应自然辩证法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
自然辩证法不但把科学看作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探讨其在一定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而且也把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
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科学的指导。
哲学对科学实施方法论指导;科学是哲学的具体材料。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一、科学技术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
每一次新技术革命,都带来思想的大解放、生产力的大发展、经济的大飞跃,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变革与进步,这已被历史所证明,但由于科技本身存在的缺陷和人类的不正当使用或滥用,科技所埋藏的隐患、所产生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
(一)科学技术发展对于和谐社会构建的积极作用1、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科技通过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改变劳动对象的状况、利用科学的管理等途径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最终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以解决经济增长的根本问题。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又有助于科技的进步,二者的互动关系催生了科技经济的一体化。
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条件。
因此,科技进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赖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只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维
1628年
编著《心血运动论》,指出血液在体内循环不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是血液循环的原动力,猜想在动脉和静脉之间有血管网。
马尔比基
1661年
观察到毛细血管,证实哈维的猜想是正确的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物理学
学科领域
代表人物
年代
成就或观点
古代的自然科学
代表
成就或观点
西方
赫拉克利特
万物的本原是火,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是由火衍生而来的,最后又都复归火。
德谟克利特
主张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
阿基米德
发现杠杆原理,提出力矩的概念,发明了阿基米德螺旋提水器
发现浮力定律:物体在液体中所获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出的液体的重量
中国
四大发明
指南针,北宋时期开始应用于航海
拉瓦锡
18世纪后半叶
提出化学反应质量守恒定律,证明空气是混合物,提出燃烧奥秘:燃烧只是物质和氧进行化学反应的现象,根本不存在燃素说。
道尔顿
19世纪中期
提出同种元素的原子是一样的,不同元素的原子不一样,原子有重量,不可再分
门捷列夫
1869年
提出元素周期律:按原子量递增顺序把所有元素排成几行,再把各行中性质类似的元素上下对起来
光学
牛顿
17世纪后半叶
创立光的微粒说,解释了光的直线传播
惠更斯
1690年
创立了光的波动说
麦克斯韦
1860年
提出光是电磁波的假设
赫兹
1888年用ຫໍສະໝຸດ 验证实电磁波的存在,巩固了光的波动说
爱因斯坦
1909年
证明了黑体辐射,即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
电磁学
奥斯特
1820年
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法拉第
1831年
提出电磁感应定律
力学
开普勒
17世纪初
提出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牛顿
17世纪后半叶
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三大定律
热学
焦耳
18世纪中叶
提出热力学第一定律:系统内能的变化等于吸收的热量+外界对他做的功
克劳修斯
1850年
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由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不引起其他变化是不可能的
能斯特
1912年
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不可能使一个物体冷却到绝对温度的零度
麦克斯韦
1864年
提出涡旋电场和位移电流概念,统一了电场和磁场,预言电磁波的存在
相对论
爱因斯坦
20世纪初
提出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在高速体系中,不同的观测者在不同的参照系观察的情况不同,推动了量子力学的诞生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化学和生物学
学科
代表人物
年代
成就或观点
化学
普利亚斯特
1774年
加热氧化汞发现氧气
造纸术,蔡伦发明。
印刷术,毕昇在宋朝年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火药,唐代开始发明火药,通过丝绸之路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墨子
通过小孔成像实验指出,光是直线传播的,物体通过小孔所形成的像是倒像
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代表人物
年代
成就或观点
哥白尼
16世纪中期
推翻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创立日心说:太阳是宇宙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绕太阳旋转
生物学
罗伯特·胡克
1665年
用显微镜观察软木片时,发现许多小室,他把小室称为细胞
布朗
19世纪30年代
在兰科植物叶片表皮细胞中发现细胞核
施来登、施旺
1838年
提出细胞学说:所有生物组织都由细胞组成;所有的细胞来源于细胞分裂或细胞融合;卵和精子都是细胞;单细胞可以不断分裂形成组织。
达尔文
19世纪中叶
著有《物种起源》一书,提出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进化的;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罗伯特·胡克
列文虎克
17世纪中期
对显微镜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胡克在显微镜中加入粗动和微动调焦机构、照明系统和承载标本的工作台,成为现代显微镜的基本组成部分。列文虎克制成单组元放大镜式的高倍显微镜。
阿贝
19世纪70年代
奠定显微镜成像的理论基础,为科学界发现细菌和微生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维萨里
154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