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CT表现
腹主动脉瘤破裂及先兆破裂的CT征象

腹主动脉瘤破裂及先兆破裂的CT征象By hotden早期诊断腹主动脉瘤破裂和先兆破裂非常重要。
腹主动脉瘤破裂的CT征象通常比较直观。
大多数破裂表现为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膜后血肿。
主动脉周围的血液可蔓延至肾周间隙,肾旁间隙或两者。
腹膜内渗出可为短期或迟发改变。
主动脉壁连续性中断或者环状钙化的动脉壁上的局灶性破裂可能就是破裂口所在。
在最初的壁内出血到渗出至动脉周围的软组织,通常有几个小时的间隔。
瘤内或先兆破裂很难辨认。
主动脉周围的少量积血易与十二指肠,动脉瘤周围纤维化或者腺病相混肴。
提示动脉瘤不稳定或先兆破裂的影像学特征包括动脉瘤增大,血栓-管径比率低,出血致附壁血栓形成。
腹主动脉瘤内出现外周性的新月形高密度影,代表了急性壁内出血,是先兆破裂的又一CT征象。
动脉瘤的后份紧贴椎体通常为合并瘤内破裂。
引言大多数腹主动脉瘤都是真性动脉瘤,其形成机制是动脉壁的三层结构(内膜,中层,外膜)薄弱导致动脉腔局限性的扩张。
而假性动脉瘤则不由正常的动脉壁所包绕,仅被覆以动脉外膜或周围软组织,腔内充填以与动脉腔相交通的血流(图1)。
动脉瘤可发生于动脉的任一节段,但多数好发于肾动脉以下的腹主动脉。
主动脉直径大于等于3cm时可定义为腹主动脉瘤。
腹主动脉瘤样扩张是一种退行性病变,很少发生于50岁以前,但50岁以后的发病率达2%-4%。
诊断的平均年龄为65—70岁,男性多于女性。
合并冠状动脉疾病和外周血管疾病,以及有腹主动脉瘤的家族史,都是该疾病发展的强危险因子。
腹主动脉瘤旁的腹膜后血肿是瘤体破裂的最常见影像学改变。
出血经常延伸至腹膜后腔,包括肾周和肾旁间隙,腰大肌和腹膜。
腹腔内渗出为间接的或迟发的征象。
如果病人表现为腹痛,并能发现大的腹主动脉瘤,但是没有直接的破裂征象,这将导致诊断上的困难。
此时,症状有助于判断动脉瘤的稳定性,先兆破裂及内漏。
图1 主动脉瘤的分型。
图示正常的动脉壁结构及真、假性动脉瘤的瘤壁结构。
影像技术由于CT的检查速度快,而且在很多医疗单位都有普及,因而是评价急性主动脉综合症的最佳设备。
256CT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影像学分型与 CT表现临床研究

2 5 6 C T出现 溃疡 口的影像 学改 变。 图 1 示 早期 主 动脉 夹层 ( 溃疡型 ) , 经2 5 6 C T后 MI P显示 , 主动脉壁局限增厚 , 管腔狭 窄, 溃疡斑块形成 . 血肿机化 ( 图2 ) 。 讨论 主动脉夹层 是主动脉病变最 为凶险的一种严重危 害人类健康 的急性 主动脉疾 病。据统计 , D e B a k e y I 型和 Ⅱ型 死亡 率在 5 % ~2 7 %之 间 , 1 —5年 和 1 0年 的 存 活率 分 别为 9 l %一 7 5 %和 3 2 %: 急性 Ⅲ型夹层动脉瘤死 亡率为 6 %~ 5 0 %, 1 — 5年和 l 0年的存活率分别为 9 3 %~ 8 0 %和 1 8 %. 经过手术 治疗 的Ⅲ型夹层 动脉瘤 死亡率 为 4 % ~1 7 %. 1 ~5年和 1 0年 的存 活率分别 为 9 3 %一 7 8 %和 3 2 %; 支架 移植物 置放技 术成 功率迄今为 1 0 0 %。临床上将 A D分 为急性 和慢性 。 发 病两周 以 内为 急 性 期 , 超 过 两 周 为 慢 性 期 。及 早 、 准 确 的 诊 断 是 取 得 明显治疗效果 的关键 。主动脉夹层一般是 由各种原因造成的 主动脉 内膜撕裂 , 动脉 的高压血 流由裂 口进入 主动脉壁 内. 在 主动脉壁 内形成血肿 。血 肿扩大 时 , 将 主动脉壁 中层剥离 或
型: 升 主 动脉 内膜 撕 裂 , 但 剥离 可扩展 至整个 主动脉 , 包 括 腹
主动脉甚至 双髂动脉 ; ②I I 型: 升主动脉 内膜撕裂 , 剥离 也仅 限于升主动 脉 ; ③ Ⅲ型 : 主动脉 峡部 内膜撕 裂 , 剥离仅 累及 降
升主动脉瘤样扩张ct诊断标准

升主动脉瘤样扩张(Ascending Aortic Aneurysm)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血管疾病,在临床上常常需要通过CT检查来进行诊断。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会对升主动脉瘤样扩张的CT诊断标准进行全面评估和探讨,以便读者能够更全面、深刻地了解这一疾病。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升主动脉瘤样扩张。
升主动脉是人体主动脉的一部分,是连接左心室和主动脉的部分,负责将氧合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
当升主动脉发生局部血管壁膨出,形成瘤样扩张时,即为升主动脉瘤样扩张。
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发现并进行处理,可能会导致动脉瘤破裂甚至危及生命。
而对于升主动脉瘤样扩张的诊断,CT检查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诊断方法。
通过CT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升主动脉的形态、直径以及可能存在的血管壁异常等情况,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升主动脉瘤样扩张。
在CT图像的诊断中,根据升主动脉瘤样扩张的不同情况,可以有不同的诊断标准。
一般来说,根据瘤样扩张的直径、血管壁的异常情况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方面来判断是否存在升主动脉瘤样扩张。
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等综合因素进行综合诊断。
在CT图像中,升主动脉瘤样扩张的典型表现包括:升主动脉的局部瘤样扩张,瘤样扩张的直径增大,血管壁的异常变化,如钙化、厚度增加等,以及与周围器官的关系等。
通过对这些表现的观察和判断,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总结回顾:通过本篇文章的全面阐述,我们对升主动脉瘤样扩张的CT 诊断标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CT图像中,应注意观察病灶的形态、直径、血管壁的异常情况以及与周围器官的关系等方面,结合临床症状和患者的病史进行综合诊断。
对于升主动脉瘤样扩张的诊断,我们也应该重视早期发现和诊断的重要性,以便及时进行治疗,降低患者的风险。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临床实践中,CT检查作为一种常用的影像诊断方法,对于升主动脉瘤样扩张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细致观察图像,医生可以发现患者的病变情况,并及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这对于患者的康复和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主动脉瘤概述

病因
2、特发性主动脉中层退性性变
30-35%的夹层患者主动脉中层弹力纤维和胶 原呈进行性退变,并出现黏液样物质,称为 中层囊性坏死。中层退变的另一种类型是平 滑肌细胞的丢失,这种类型的病变多见于高 龄患者的夹层主动脉壁中
病因
3、遗传性疾病
在AD患者中常见三种遗传性疾病:马凡综合 征、Ehlers-Danlos综合症、Tuner综合征, 这些遗传性疾病均为常染色体遗传病,有家 族性,患者常在年轻时发病。
肖志斌
动脉瘤分型
1.真性动脉瘤 2.假性动脉瘤
3.夹层血肿
按部位分类
1、根部动脉瘤 2、升主动脉瘤 3、主动脉弓部瘤 4、降主动脉瘤 5、胸腹主动脉瘤
按病因分类
先天性动脉瘤 动脉硬化性动脉瘤 感染性动脉瘤 外伤性动脉瘤 遗传性疾病 其他
真性动脉瘤分型
(1).囊状动脉瘤:一侧膨凸, 有瘤体及瘤颈 (2).梭形动脉瘤:周壁膨凸, 有入口和出口 (3).梭-囊状动脉瘤(混合 型动脉瘤):
胸主动脉瘤血管造影征 象
方法:胸主动脉造影为宜,多用动 脉DSA 法。 造影可清楚显示动脉瘤的形态、部 位大小及范围,特别是可以清楚显 示主动脉分支情况以及有无主动脉 瓣关闭不全。
胸主动脉瘤血管造影征 象
造影主要征象: 与主动脉显影同时,瘤囊内有对比剂充 盈,或某段主动脉成梭形扩张; 对比剂外溢主动脉或充入临近组织结构, 为动脉瘤外穿指征; 主动脉病变部位管腔直径大出临近正常 部位30%即可诊断动脉瘤。
2特发性主动脉中层退性性变3035的夹层患者主动脉中层弹力纤维和胶2特发性主动脉中层退性性变3035的夹层患者主动脉中层弹力纤维和胶原呈进行性退变并出现黏液样物质称为原呈进行性退变并出现黏液样物质称为病因原呈进行性退变并出现黏液样物质称为原呈进行性退变并出现黏液样物质称为中层囊性坏死
动脉瘤PPT课件

腹主动脉瘤
动脉瘤
其发病率占所有动脉瘤的第一位 腹主动脉瘤
我国AAA的发病率呈不 断上升趋势
动脉瘤
发生于肾动脉以下者 称腹主动脉瘤(AAA)
发生于肾动脉以上的 腹主动脉瘤称为胸腹 主动脉瘤(TAAA)
动脉瘤
腹主动脉瘤
AAA的病因学
腹主动脉瘤
• 动脉粥样硬化 • 腹主动脉自身结构的缺陷 • 导致AAA形成的酶化学的作用 • 炎性细胞浸润在AAA形成中的作用 • 导致AAA形成的遗传学因素 • AAA发病的危险因素的影响 • 其他
动脉瘤
肝动脉瘤
内脏动脉瘤
右侧肝外型多见 • 病因:
创伤 感染 动脉硬化 发育异常
• 临床表现:压迫、腹痛、消化道出血、休克 • 术式:动脉瘤切除、血管重建、肝叶切除等
动脉瘤
肾动脉瘤
内脏动脉瘤
非夹层性肾动脉瘤
• 病因:
创伤
发育异常
动脉硬化
肾移植术后
• 临床表现:高血压、肾功异常、肾绞痛、休克
• 术式:动脉瘤切除、血管重建、肾切除等
腹部搏动性肿物
感染
动脉瘤
腹主动脉瘤-肠瘘的CT所见 腹主动脉瘤
造影剂经腹主动脉瘤进入十二指肠第三段
动脉瘤
腹主动脉外伤,人工血管移植术后五年,血管吻合口-十 二指肠瘘,消化道大出血
动脉瘤
腹主动脉瘤 急诊全麻下行腹主动脉腔内隔绝术
动脉瘤
诊断
• 超声多普勒 • DSA • CT • MRA
腹主动脉瘤
DSA
动脉瘤
CTA
腹主动脉瘤
动脉瘤
腹主动脉瘤
MRA
动脉瘤
治疗
• 提倡早期诊断早期外科手术
• 掌握手术适应证
64排CT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

64排CT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又名壁间动脉瘤,是严重危害生命的大血管疾病,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提高生存率尤为重要,既往主要靠主动脉造影检查,近年来,由于ct技术的飞跃发展,ct血管造影(cta)具有无创、安全、快速、精确的特点,已显示出了巨大优势[1],cta已逐步取代大部分常规血管造影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较大优势。
本文回顾性分析35例ct检查的夹层动脉瘤的ct表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35例患者,男24例,女11例,年龄45岁~75岁,平均年龄54岁。
临床表现多以剧烈急性胸腹痛、呼吸困难发病,其中高血压者27例,咳嗽咳血3例,合并胸腔积液15例,无症状者2例。
其中支架植入术后者复查7例。
1.2 检查方法全部病例均使用ge lightspeed 64 vct扫描,扫描参数:140kv,350~550ma,层厚5mm,全部病例均行平扫加增强,造影剂选用碘海醇370mg/ml,注射速率4.0ml/s,使用高压注射器,应用智能跟踪技术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至腹主动脉分叉部下方3cm处,所得图像0.625mm重建后采用ssd及mpr方法进行三维重建。
1.3 图像处理图像扫描后,将所得容积数据传输到adw4.3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和后处理,如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表面遮盖重建,仿真内窥镜等。
2 结果全部病例⑴ct平扫均显示主动脉增粗,管径约3.5~5.5cm,管腔内密度不均匀,形态不规则,⑵内膜钙化斑向内移位,与主动脉外缘距离增大(>1cm),17例病例见主动脉壁钙化斑内。
⑶增强扫描后全部病例均出现真假腔,真腔较小,假腔较大,真腔造影剂充盈较早,假腔造影剂较晚,真腔内造影剂浓度较高,假腔内浓度较低,内膜片显示良好,为宽约2~3mm,的线样低密度影,形态多为平直或弯曲突向假腔,少数呈螺旋形,⑷其中28例显示内膜片破口(80%),21例假腔内见附壁血栓(60%),增强后附壁血栓无强化。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CT诊断

主动脉局限性或广泛性增宽 9例 , 主动脉 夹层 并渗 漏 1例 , 1例在 急性 期 , 由于假
腔 内急 性 血 栓 形 成 , 平 扫 时 其 C 在 T值 增
8% 。③真假两腔 的显示 : 强后真假两 3 增
腔 叮同 时 显影 , 假 腔 的 增 强 与 排 空 比真 或
高, 而在 慢性 期其 C T值 下降。
型: 型, I 夹层 起 源 于 主 动 脉 近端 , 展 到 伸
化, 形成假腔的周围性钙化。本组 有 1例
显示假腔周 围性钙化 。少数病例 , 围性 周
钙 化 可 同 时 出 血 于 真 腔 和 假 腔 的 壁 而 被
关键 词
动 脉 瘤 主 动 脉 夹层 体 层 摄
影术
x 线 计 算机
论 著 ・临 床 辅 助 检 查
主 动脉 夹 层动 脉 瘤 的 C T诊 断
发 生 钙 化 , 成 假 腔 的 周 围性 钙 化 1 , 形 例 李 云 启 220 67 0山 东省 寿 光 市 中 医 医院 MR室
像上 , 内膜 片多 显 示为 弯 曲 的线 样负 性 影。本组 l 0例 显示 此征象 , 示率 约 占 显
变形 1 2例 , 栓 形 成 8例 , 示 内膜 破 口 血 显
主动脉夹层 动脉瘤 不是一 个真 正 的 主动脉瘤 , 而是 主动 脉 内膜撕 裂后 , 血液 进入主 动脉 中膜 内形 成夹 层 血肿 所 致 。
常 见 的 撕 裂 部 位 即 入 口点 在 主 动 脉 瓣 上 方近端 主动 脉 4m 以 内或 主动 脉峡 部 。 c
结果 : 内膜 钙 化 内移 3例 , 示撕 裂 的 内 显
于主动脉瓣畸形 、 主动脉缩 窄等。此外外
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影像诊断

影像学表现
后交通巨大动 脉瘤CT增强 示“靶征”。
影像学表现
❖ 3.完全血栓动脉瘤 ❖ CT平扫为等密度,其内可有点状钙化,瘤壁可见蛋壳
样弧形钙化。增强扫描仅有囊壁环状强化,其内血栓 无强化。
右侧颈内动脉末 端动脉瘤,CT平 扫示动脉瘤腔内 血栓,动脉瘤壁 “蛋壳样”钙化。
影像学表现
❖ C TA 和 M R A
治疗
❖1.手术治疗:动脉瘤颈夹闭或结扎术是最合理 、最有效治疗动脉瘤的手术方法。
❖2.血管内栓塞术(介入) ❖3.非手术治疗
脑血管畸形
❖脑血管畸形( cerebral vascular malformation )为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
❖一般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 1 . 动 静 脉 畸 形 AV M ( a r t e r i o ve n o u s
❖ CT增强扫描动脉瘤呈圆形、梭形均匀强化影像。动脉瘤腔内形 成血栓时,增强扫描所见动脉瘤体形态不规则,但根据其与颅底 动脉的解剖关系不难确定诊断。动脉瘤体壁发生钙化,其形态与 瘤体一致。平扫时发现动脉瘤好发部位出现弧形钙化应高度警惕 动脉瘤存在的可能性。
影像学表现
❖ MRI显示动脉瘤与其血流、血栓、钙化和含铁血黄素 沉积有关。较大的动脉瘤,由于动脉瘤内血流速度不 一,血流快的部分出现“流空效应”,血流慢的部分 在T1WI图像为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 动脉瘤内血栓,MRI可为高、低、等或混杂信号。增 强扫描动脉瘤腔强化,血栓无明显强化。钙化和“流 空”的鉴别可根据其位置,前者位于周边,后者位于 中央,同时钙化的信号稍高于“流空”。
影像学表现
❖ 1.无血栓动脉瘤:表现为圆形等或略高密度影,边缘 清楚,病灶周围无或轻度水肿。增强有均匀强化。 T1WI与T2WI均为无信号或低信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35
• 临床表现:
脾动脉瘤
压迫症状
腹痛
失血及消化道出血
a
内脏动脉瘤
36
• 诊断:
– 腹部X线 – CT – MRA – 超声多普勒 – DSA
脾动脉瘤
内脏动脉瘤
a
37
内脏动脉瘤
a
38
肝动脉瘤
内脏动脉瘤
右侧肝外型多见 • 病因:
创伤 感染 动脉硬化 发育异常
• 临床表现:压迫、腹痛、消化道出血、休克
a
13
Debakey3a型
a
14
Debakey3b型 + 腹主动脉瘤
a
15
M-78
a
16
a
17
周围动脉瘤
a
18
病因
• 创伤 • 动脉硬化 • 感染 • 先天性动脉中层缺陷 • 医源性 • 动脉炎性疾病
a
周围动脉瘤
19
临床表现
• 局部搏动性肿块
周围动脉瘤
• 压迫症状
• 肢体远端缺血
CTA:锁骨下动脉瘤
• 导致AAA形成的遗传学因素
• AAA发病的危险因素的影响
• 其他
在病程的不同阶段,上述因素共同或分别
起作用,引起弹力纤维与胶原纤维的损伤,最
终导致AAA形成。
a
55
临床表现
腹主动脉瘤
重视AAA的早期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腹部搏动性肿物
疼痛
压迫症状
栓塞症状
破裂症状
a
56
炎性腹主动脉瘤(IAAA)腹主动脉瘤
动脉瘤CT表现
武进人民医院放射科 陆成栋
a
1
定义
• 由于动脉壁的病变或损伤, 形成动脉局限性膨出
• 以搏动性肿块为主要症状 • 可以发生在动脉系统的任何
部位,而以肢体主干动脉、 腹主动脉和颈动脉较为常见
a
2
• 真性动脉瘤
周围动脉瘤病理 分型
巨大腹主动脉瘤
a
3
巨大胸主动脉瘤
a
4
• 假性动脉瘤
分型
a
8
Stanford分型
• Stanford分型则根据升主动脉是否受累分为A、B二种类型。
• A型:内膜破裂处可位于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或近段降主 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范围累及升主动脉,甚或主动脉弓、 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Stanford型相当于DeBakey分型的I 型和Ⅱ型。A型约占病例数的66%。
• I型:内膜破裂处位于升主动脉,主动脉壁剥离范围起源 于升主动脉,累及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并可延伸到腹主 动脉。
• Ⅱ型:内膜破裂处位于升主动脉,主动脉壁剥离范围局限 于升主动脉。
• Ⅲ型:内膜破裂处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的近段降主 动脉。主动脉壁向降主动脉方向剥离,可延伸到腹主动脉, 但不涉及升主动脉壁。
• 前者病变定位于外周肺动脉,系肺小血管发育异 常所致;
• 后者病因有感染(如结核、梅毒等);心脏大血管异 常);肺动脉高压;创伤等。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多 见的是PDA .
a
25
F-60,咯血数年
单纯的横断面图像较难判定血管起源和走行
a
26
MIP清晰显示血管的起源和走行
a
27
a
28
a
29
a
30
腹背部疼痛
下腔静脉高压
腹部搏动性肿块
a
60
ACF的CT显像 腹主动脉瘤
CT可见肾下腹主动脉瘤破裂及腹膜后血肿,增强 扫描下腔静脉提前显像,强化程度与腹主动脉基 本相同,瘘口隐约可显示。
a
61
腹主动脉瘤
腹主动脉瘤-消化道瘘
a
39
肾动脉瘤
内脏动脉瘤
非夹层性肾动脉瘤
• 病因:
创伤
发育异常
动脉硬化
肾移植术后
• 临床表现:高血压、肾功异常、肾绞痛、休克
a
40
肾动脉瘤
夹层性肾动脉瘤 • 病因:
创伤 血管腔内操作 发育异常
内脏动脉瘤
主动脉夹层延续 • 临床表现:高血压、肾功异常、肾绞痛、休克
a
41
内脏动脉瘤
一例肾移植术后肾动脉瘤形成
a
20
临床表现
• 瘤体破裂 • 疼痛 • 感染 • 其他
周围动脉瘤
锁骨下动脉瘤,伴限制性破裂
a
21
诊断
• 临床表现
• 体格检查
• 影像学检查: 超声多普勒 DSA CT MRA
a
周围动脉瘤
22
CT
超声多普勒
a
MRA
23
内脏动脉瘤
a
24
肺动脉瘤
• 肺动脉瘤罕见,Deterling等统计尸检中发生率 0.073‰(1/13696),发病率与性别、年龄无关,病 变 80%位于主肺动脉;分为合并动静脉交通的肺 动脉瘤(PAVA)与不合并者两大类。
有症状性腹主动脉瘤
体重下降
血沉增快
泌尿系与消化道梗阻症状
a
57
IAAA的CT所见 腹主动脉瘤
炎性腹主动脉瘤的“灯罩征”
a
58
感染性腹主动脉瘤 腹主动脉瘤
多为细菌感染所致
发热等感染中毒症状
持续性腹部或腰部剧痛
腹部搏动性肿物
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的CT显示 瘤壁薄而缺乏钙化,周围炎 性组织明显强化
a
59
腹主动脉瘤–下腔静脉瘘
胸主动脉瘤
• 指的是从主动脉窦、升主动脉、主动脉弓、 降主动脉至膈水平的主动脉瘤。
a
31
升主动脉瘤-主动脉环扩张
F-56,持续性胸痛半月
a
32
“Tulip bulb” configuration
a
33
应在轴位图像上测量动脉瘤直径
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4
脾动脉瘤
• 病因: 妊娠 门脉高压 胰腺炎 损伤
内脏动脉瘤
a
48
M-80,腹部肿块数年
a
49
a
50
a
51
penetrating aortic ulcer
penetrating aortic ulcer
a
52
M-75
a
53
a
54
AAA的病因学 腹主动脉瘤
• 动脉粥样硬化
• 腹主动脉自身结构的缺陷
• 导致AAA形成的酶化学的作用
• 炎性细胞浸润在AAA形成中的作用
a
42
腹主动脉瘤
a
43
腹主动脉瘤是一种 并
不罕见的血管外科 高
危疾患。
a
腹主动脉瘤
44
其发病率占所有动脉瘤的第一位 腹主动脉瘤
我国AAA的发病率呈 不断上升趋势
a
45
发生于肾动脉以下者 称腹主动脉瘤(AAA)
发生于肾动脉以上的 腹主动脉瘤称为胸腹 主动脉瘤(TAAA)
a
腹主动脉瘤
46
a
47
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a
5
• 夹层动脉瘤
病 分型
主动脉夹层及分型
a
6
主动脉夹层
• 1542年Sennertus,1761 年Morgagni即对本病 作了描述。1826年Laennec称之为夹层动脉 瘤.
a
7
DeBakey分型
• 分型:1965年DeBakey按夹层动脉瘤发生的部位和范围分 为三种类型,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 B型:内膜破裂处常位于近段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范 围仅限于降主动脉或延伸入腹主动脉,但不累及升主动脉。 相当于DeBakeyⅢ型。B型约占33%。
a
9
a
10
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置换+弓降部支架植入
M-60
a
11
升主动脉瘤+Debakey2型
同时合并降主动脉假性缩窄
a
12
升主动脉瘤+Debakey2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