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故事-诗经里的税收故事
名人税收故事

14、王莽:所得税的创始人一般认为所得税创立于18世纪末的英国,实际上具有所得税性质的税种,远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西汉末期就已出现,其创始人便是王莽。
西汉哀帝死后,汉平帝继位。
因平帝年龄尚幼,完全受大司马王莽的控制。
公元8年,王莽自己登上皇帝宝座,把国号改为“新”,次年改元为“始建国”。
始建国元年(即公元9年),王莽开始推行他的经济改革措施,设立了对工商业者的纯经营利润额征收的税种“贡”。
《汉书。
食货志下》中记载:“诸取众物鸟兽鱼鳖百虫于山林水泽及畜牧者,殡妇桑蚕织纺绩补缝,工匠医巫卜视及它方技商贩贾人,货肆列里区谒舍,皆多自占所为于其所在之其官,除其本、计其得,十一分之,而以其一为贡,敢不自占,自占不以实者,尽没入所采取,而作县官一岁”,其大意是凡是从事采集、狩猎、捕捞、畜牧、养蚕、纺织、缝纫、织补、医疗、卜卦算命之人及其他艺人,还有商贾经营者,都要从其经营收入扣除成本,算出纯利,按纯利额的十分之一纳税,自由申报,官吏核实,如有不报或不实者,没收全部收入,并拘捕违犯之人,罚服劳役苦工一年。
从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来说,王莽的"贡"已具备所得税的特征,其征税对象为纯盈利额;以从事多种经营活动取得纯收入的人为纳税人;税率为10%;纳税人自行申报,官吏核实;对违法者有处罚措施。
但由于王莽的“贡”征收范围广,征收方法繁,不仅技术操作上不可行,而且引起了人民的群起反抗,到公元22年王莽不得不下旨免税,但为时已晚。
两年后,王莽便国破身死。
但是王莽首创的“无所得税之名,而有所得税之实”的“贡”,确比英国1799年开征所得税早1700多年。
(旁白):说明了什么?想证明什么?中国人聪明吗?15、刘秀减税:造就“光武中兴”光武帝,即刘秀,东汉王朝的建立者。
在位期间(25—57年)先后多次颁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令,多次下诏免罪徒为庶民;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减轻田赋,恢复西汉三十而税一的旧制,山林池泽听任贫民开采,不收假税,兴修水利,实行屯田;废除地方兵役制,裁并400余县,精简官吏十分之九,中央机构包括财政机构也大为紧缩,如秦汉以来一直归属少府掌管的“山泽陂池之税,”亦令其改属司农,由国家统一征收一切租税,少府的职掌只是单纯管理皇室支出。
古诗文里的税收

古诗文里的税收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百科】古诗文里的税收~~中国古代文学大家,用妙笔生花的诗文,在黯淡、痛楚的税赋史长卷中,轻挥细毫,白描勾勒,描绘出古代社会难得一见的明快、愉悦税收画卷,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一、和谐征纳征秋税毕题郡南亭唐·白居易高城直下视,蠢蠢见巴蛮。
安可施政教,尚不通语言。
且喜赋敛毕,幸闻闾井安。
岂伊循良化,赖此丰登年。
案牍既简少,池馆亦情闲。
秋雨檐果落,夕钟林鸟远。
南亭日潇洒,偃卧恣疏顽。
【解析】忠州是一个偏远而荒凉的地方,山高险峻、土地贫瘠,自然环境十分险恶。
时任四川忠州刺史的白居易,牵挂着税收。
为督促下属把税粮收上来,他不顾路途颠簸,下乡查看收税情况。
那年粮食丰收,百姓按官府要求缴纳税粮,就连未经教化、不通语言的“巴蛮”人也自觉上缴税粮。
看到收税顺利,白居易高兴地返程,夕阳西下,钟声荡漾,林鸟远飞,他在山坳的一个小亭子歇脚,用淡淡的笔墨,记下了这次经历。
二、依率定额征税贼退示官吏(节选)唐·元结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
【解析】元结回想起做官前那段隐居的日子,眷恋不已。
他家坐落在曲径通幽的山坳里,山涧和洞谷对着房屋的大门,满眼的树木,青葱茂盛,清澈的泉水潺潺流过。
人们按规定的数额和期限交清了赋税后,就可以享受舒适的生活,特别是农闲的时候,即使日上三竿依然能睡得安稳又香甜,不会有官府差役来打扰。
元结自己也和家人过着安宁、祥和的日子。
三、百姓踊跃缴税秋获歌(节选)南宋·陆游墙头累累柿子黄,人家秋获争登场。
长碓捣珠照地光,大甑炊玉连村香。
万人墙进输官仓,仓吏炙冷不暇尝。
讫事散去喜若狂,醉卧相枕官道旁。
【解析】风调雨顺,辛勤劳作,庄稼好收成。
金黄的柿子满枝头,粮食堆得高,长碓舂米,大甑蒸饭,稻谷香。
纳粮的农民万头攒动,排成人墙,争先恐后把税粮送到官府的大仓库里;收粮的官吏累得满头大汗,摆上桌子的饭菜顾不上吃都凉了;当农户们交清税粮离去时,个个兴高采烈,欣喜若狂,有的开甑上菜,有的饮酒助乐,还有一些人酒喝多了,酩酊大醉,东倒西歪,躺倒在道路旁边大睡。
税收小故事

税收小故事从前有个小镇,叫幸福镇。
镇里的人们过着简单快乐的生活。
在这个小镇上,有个叫李三的小伙子,他经营着一家小小的杂货店。
李三特别勤劳,每天早起晚睡,把杂货店打理得井井有条。
可是呢,李三有个小毛病,就是不太懂税收是咋回事儿。
有一天,镇上来了个税务员,告诉李三要依法纳税。
李三就有点懵了,纳啥税呀?我的钱都是我辛辛苦苦挣来的,为啥要给别人呀?税务员就耐心地给他解释,说税收就像是大家一起修的一条路,每个人都出一点力,这样路才能又平又好,大家都能在上面走得顺畅。
李三好像有点明白了,但还是有点舍不得那点钱。
过了一阵子,小镇上要建一所新学校。
哇,那学校可漂亮了,有宽敞的教室,崭新的桌椅。
李三看着那些孩子们开开心心地在新学校里学习,突然就想到了之前税务员说的话。
他一拍大腿,哎呀,这学校不就是大家纳税的钱建起来的嘛!要是没有税收,哪来这么好的学校给孩子们读书呀。
从那以后,李三再也不抵触纳税了,每次都按时足额地交税。
他还跟其他街坊邻居说,税收可不是白交的呀,那是为了咱们大家的生活更好呢!就像那路灯,要是没有税收,晚上走路不就得摸黑啦?还有那公园,要是没有税收,咱们去哪散步休闲呀?你看,税收不就是这样嘛,看似从我们手里拿走了一些钱,但实际上是为了让整个社会变得更美好。
就像我们家里过日子一样,有时候得拿出点钱来买些大家都能用的东西。
咱再想想,如果没有税收,那国家怎么有钱去建设基础设施呢?没有好的道路、桥梁,我们的生活能方便吗?没有强大的国防,我们能安心过日子吗?这税收呀,可真是太重要啦!咱们每个人都是社会这个大家庭的一员,都有责任为这个家出一份力。
纳税就是我们出的那份力呀!虽然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有点舍不得那点钱,但是想想我们得到的那些好处,不就觉得值了嘛。
所以呀,大家可别小看了税收,它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魔法棒,轻轻一挥,就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我们都要积极纳税,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呀!这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做的吗?难道我们不应该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吗?。
诗歌剧本——税收颂歌

诗歌剧本——税收颂歌第一篇:诗歌剧本——税收颂歌税收颂歌第一幕寻找先辈们走过的税收路字幕:第一幕寻找先辈们走过的税收路[煤油灯下,一人伏案认真用毛笔记录着什么,手边的算盘还不时的叭叭作响……]灯光:焦距灯只对准伏案者,随着音乐的响起,灯光向朗诵者亮起背景:一间简陋的小屋,从外能够看到微弱的灯光和伏案者的影子音乐:久远的、舒缓的、宁静的旁白:(周)寻找先辈们走过的税收路(郭)一间简陋的小屋容纳着税收人为国操劳的身躯(李)一盏昏暗的煤油灯照亮了税收人为国奉献的航向(郝)一副破旧的桌椅折射出税收人为国劳作的艰辛(周)一只毛笔记录着税收人为国敬业的点点滴滴(郭)一把算盘嗑响了税收人为国歌唱的心声(李)一本本税票传递着税收人与纳税人为国繁荣的共同目标(郝)一打打凭证是税收人为国聚财的真实记录(周)这就是那个年代税收人的全部(郭)在历史蜿蜒曲折的艰苦岁月中(周)他们为国家奉献(郭)也为我们积淀下朴素、厚实的税收文化第二幕巴丹吉林沙漠中的税收人字幕:第二幕巴丹吉林沙漠中的税收人[舞者手牵骆驼,在烈日的照射下,迈着坚定的步伐,忽然黄沙四起,此时用舞蹈的动作来表现,不怕一切困难向前走的决心(跌倒了再爬起来……)]灯光:焦距灯只对准舞者背景:连绵不断的沙海中,只有一个骑着骆驼孤单的收税人的身影音乐:马头琴缓慢的倾诉,随着风沙渐起,音乐加快旁白:(周)巴丹吉林沙漠中的税收人走进巴丹吉林无数隆起的沙丘与凹陷的沙漠对接成连绵如海的波浪只是起伏太大那波浪不再流动(郭)置身沙海时间凝住不动心脏的跳动就成为生命有限的评判员一个孤单的身影陪伴着驼铃的叮咚声翻越一座又一座的沙丘(李)忽然狂风四起风夹着沙呼啸着扑向收税人那单薄的身影(郝)经过无数次穿越生命极限的洗礼收税人的脚步更加坚定了(周)因为为了挚爱的税收事业他有着不可动摇的信念(郭)这就是国税战线上共产党员的形象用他对税收事业执着的追求诠释着生命的价值展示了一个党员的崇高(李)如今国家富强了免除了农牧民的税收(郝)骑着骆驼去巴丹吉林收税已成为历史(周)但国税战线上骑着骆驼去收税的共产党人的情操永远不会过时第三幕新时代的税收人字幕:新时代的税收人[1、身穿税服,为纳税人提供微笑服务(电脑摆上)2、接听电话3、为纳税人发放宣传册]结尾部分穿制服的税干同向台下敬礼。
税收故事

税收历史知多少一、从“税”说起“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租也,从禾从兑”,就是说,税字的一边禾,禾字的意义有关,字的一边兑禾发音有关。
禾就是田禾,农作物。
早在我国祖先黄帝时,或者更前一些,如传说中的神农氏,那时农业已相当发达,农业当然又大大前进一步,当时某个权力集团对辖属居民生产的农作物征收赋税,也是很可能的事情。
二、“税”之作用在国家产生的同时,也就出现了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财政。
在我国古代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最早出现的财政征收方式是“贡”,即臣属将物品进献给君王。
当时,虽然臣属必须履行这一义务,但由于贡的数量、时间尚不确定,所以,“贡”只是税的雏形。
而后出现的“赋”与“贡”不同。
“赋”远指军赋,即君主向臣属征集的军役和军用品。
但事实上,国家征集的收入不仅限于军赋,还包括用于国家其他方面支出的产品。
此外,国家对关口、集市、山地、水面等征集的收入也称“赋”。
所以,“赋”已不仅指国家征集的军用品,而且具有了“税”的涵义了。
有历史典籍可查的对土地产物的直接征税,始于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十五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按平均产量对土地征税。
后来,“赋”和“税”就往往并用了,统称赋税。
三、“税”之古义1、从禾,兑(duì)声。
本义:田赋,征收的农产品)税,租也。
——《说文》敛财曰赋,敛谷曰税,田税曰租。
——《急就篇》注初税亩。
——《谷梁传·宣公十五年》税十取一。
——《大戴礼记·主言》有税有赋。
——《汉书·食货志》。
注:“税者,田租也。
”论九税之利。
——《周礼·掌交》2、泛指一切赋税。
税谓公田什一及工商衡虞之入也。
——《汉书·食货志》后世有关税、牙税、契税及芦课、茶课、矿课之类,亦税也。
——《说文通训定声》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梁惠王上》秘书监杨万里。
奏输帛于官,谓之税。
——《宋史·食货志》2、税政(税收政策);税珰(掌管税收的宦官);税敛(税收);税粮(元明两代征收米、麦等实物的赋税);税项(税收的款项);税赋(田赋);税课(赋税);税厘(海关税和厘金税的合称);税租(租税。
税收趣闻之古代税收小故事

税收趣闻之古代税收小故事作者:李美艳来源:《财会信报》2017年第26期中国税史源远流长,在税的发展过程中,有些小故事被人们广为流传。
赵奢:严惩抗税者公元前271年,赵奢担任赵国的税务最高长官。
在都城邯郸,赵王的弟弟平原君开了九家大型店铺,分别由其九个管家负责,这九个管家侍仗权势,偷税逃税,抗拒缴纳国家税款,并将前去收税的税务官打伤。
赵奢闻知此事,为了维护税法的尊严,冒着被杀、罢官的危险,依据当时的法律,果断地处死了这九个管家。
平原君闻讯,扬言要杀死赵奢。
赵奢镇定自如,据理力争:“你是赵国受人敬重的权贵,如果任由你藐视税法,那么国家法律的力量就会被削弱;国家法律的力量被削弱了,那么国家的实力就会被削弱;国家的实力如果被削弱了,那么周边的其他国家就会虎视耽耽,趁机侵犯我国。
到那时,赵国灭国了,你有什么富贵荣华可言。
以你所处的地位,如果能奉公守法,上下就能团结一致,国家强大,政权才能稳定。
”平原君被赵奢的这一番大义凛然的话深深感动,顿时怒气全消,内心惭愧而走。
赵奢的秉公执法,很快使赵国国殷民富。
赵国也逐渐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七雄之一。
曹操:责弟治税建安九年,曹操颁布租调制。
明令规定:田租(税)按亩征收,每亩土地每年纳租谷四升;户调按户征收,每户纳绢二匹、绵二斤。
同时还规定,各地要严加检查,不许豪强地主漏交田租、户调。
租调制的实施,使战乱后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并为后来隋唐实行租庸调制奠定了基础。
曹操强调依法办事,严格贯彻租调制。
他带头守法,“以己率下,每岁发调”,向国家缴纳赋税,还大力支持地方官员依法征税,打击违法的豪强,并重用严于执法的官员。
曹洪自恃是曹操的堂弟,居功自傲,公然支持他在长社县的宾客拒不缴纳田租、户调,阻止租调制的实行。
长社县令杨沛依法办事,断然把那些违法不交税的宾客"收而治之"。
曹洪闻讯后,急忙找曹操惩处杨沛。
杨沛毫不畏惧,并依法诛杀了抗税不交的宾客。
曹操听说此事后,反而表扬了杨沛,还重用杨沛为京兆尹。
税收小故事-古代税事诗(汇编)

税收小故事-古代税事诗(汇编)第一篇:税收小故事-古代税事诗古代税事诗皇粮国税,古已有之,中国老百姓对其早有认同。
这在古人诗歌中多有反映:《诗经》中《小雅·大田》篇云:“有龠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这里说的公田私田,是指商代时实行的井田赋税制度,即借助民力助耕公田,以劳役地租代替交税。
该诗以平常自然的口吻,赞美老天爷及时下雨,从而保证了公田、私田的丰收,间接反映出一种先公后私的古朴民风,这是最早对井田制予以褒扬的诗篇。
“昔年逢太平,山村二十年。
泉溪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唐时的元结在《贼退示官吏》一诗中,以眷恋不已的心情回忆起在以往的太平日子里,人们按规定的数额和期限交清了赋税后,便心安理得,可在家享受舒适的生活,就是日上高竿,也能安然酣睡的情景。
这是对依率定额征税的一种肯定和赞美。
第二篇:税收小故事税收小故事税收小故事一公元前271年赵奢担任当时赵国的最高税务长官。
赵奢在中国赋税思想史上的主要贡献是他坚持以法治税。
他认为以法治税是以法治国的一项重要内容破坏税法会导致国家法制削弱而国家的法制一旦遭到破坏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国家就会衰弱诸侯就会乘机进攻政权就会灭亡。
他指出“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
”赵奢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思想。
他认为税法不仅平民百姓必须遵守贵族官僚也必须履行其纳税义务这就是执行公平。
做到了执行公平国家就会强盛政权就会巩固。
赵奢掌管赵国赋税期间“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也为后世树立了一个极为难得的执法如山的税官形象。
二朱元璋为了严肃茶叶专卖制度增加赋税执法如山就是附马犯法也是严惩不贷。
洪武末年附马都尉欧阳伦安庆公主的丈夫奉使至川、陕眼见川茶私运出境销售可赚大钱便利令智昏自恃皇亲国戚不顾茶禁之严派管家周保大做起私茶生意。
对欧阳伦这种明目张胆的犯法行径边疆大吏不敢过问陕西布政使相当于省长还趁机巴结要下属为其开放绿灯并提供运茶车辆等种种方便。
《税收之光》诗歌

《税收之光》诗歌在国家的经济版图上,税收像星星闪烁着独特的光。
它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温暖的力量。
从街头的小商贩,到高楼大厦里的大公司,税收的触角,轻轻触碰每一个角落。
那一张张税单,像是公民与国家签订的契约。
小本生意的店主,认真地计算着应缴的税款,虽然数额不大,却也是对国家建设的一份心意。
大企业家们,在税收的大盘子里,放上沉甸甸的砝码。
这是责任的体现,也是对社会的回报。
税收之光,照亮了城市的道路。
那平坦的柏油路,是税收铺就的坦途。
孩子们背着书包,走在通往学校的路上,脚下的路有税收的功劳。
医院里先进的医疗设备,也是税收在默默支持。
挽救生命的仪器,闪烁着税收的希望之光。
学校里宽敞明亮的教室,是税收给予的学习天堂。
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是税收谱写的美妙乐章。
税收之光,还闪耀在科研的前沿。
航天飞船的升空,背后有税收的助力。
深海探测的奥秘,也是税收在保驾护航。
它让偏远的乡村,有了新的生机。
水电网络的普及,让乡村与世界相连。
那些扶贫的项目,是税收洒下的爱心种子。
让贫困的人们,看到生活的曙光。
税收之光,是公平的象征。
多劳多得的同时,按比例贡献力量。
没有谁能逃避,如同阳光普照大地。
它是国家机器运转的润滑剂,也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在税收之光的照耀下,我们的国家,向着繁荣富强稳步前行。
解析:咱先来说说这诗哈。
一开始呢,就把税收比作在国家经济版图上闪烁的星星,这就给税收一种很特别的感觉,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概念,而是像星星一样亮眼又神秘的存在。
然后说到税收的普遍性,从小商贩到大公司,都得跟税收打交道,这就像税收有无数条小触角,伸到社会的各个缝隙里去了。
再看那些关于税单是公民和国家契约的说法,这就很形象啦。
就好比大家都商量好了,你挣了钱就得交点给国家,为国家办事。
小商贩虽然交的钱少,但是就像小水滴汇聚成大海一样,也是很有意义的。
大企业家交得多,那也是他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嘛。
接着说税收之光照亮的那些地方,像道路、医院、学校,这可都是咱们生活里实实在在能看到感受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里的税收故事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描述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贡赋租税、婚姻爱情的叙写,展现的是周代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这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传统为后世所代代继承和发扬。
《诗经》里有周代的田赋故事。
“有渰萋萋,兴雨祈祈。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小雅·大田》),“中田有庐,疆埸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小雅·信南山》),写的是井田制,“公田”“中田”是井田中的中间地块,由耕种井田的周边8家佃农合耕,其余8块是私田,由佃农各自耕种,公田收成归王室,私田收成归农户。
一直到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及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遂废。
“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大雅·公刘》),“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大雅·崧高》),是说田赋的“彻法”。
三代田赋,夏代行贡法,商代行助法,至周朝推行税率为什一之彻法,劳动者按十分之一比例缴纳农产谷物税。
《诗经》里有周代的军赋故事。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小雅·何草不黄》),让我们见证征夫
疲于行役。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小雅·采薇》),让我们看到久戍而归的士卒曾经的军旅生活和怀乡之情。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秦风·无衣》),让我们体会士卒为抵御外侮保家卫国同仇敌忾之尚武精神。
《诗经》里有周代的徭役故事。
《小雅》中之“北山”“何草不黄”等章句,倾诉役夫在外行役而忧虑父母生活的心声。
《大雅》之《板》《民劳》等篇中,“民亦劳止、汔可小休”等诗句表达服役者渴望喘息休憩。
《魏风·陟岵》中“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是在渴念亲情。
《小雅·十月之交》:“抑此皇父,岂曰不时,胡为我作,不即我谋,彻我墙屋,田卒污莱”,《小雅·小明》:“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还,岁聿云莫,念我独兮,我事孔庶,心之忧矣,惮我不暇”,是谴责劳役误农误产。
《诗经》里有周代的税负故事。
周代田赋的“彻法”,在古代被认为公正适度,所谓“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公羊传》),但《诗经》中写到了税外负担。
《豳风·七月》“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十月陨萚。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农民需向公家上交丝麻织品和猎物以制衣裘。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
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农民冬日要取冰收藏以待夏日王用,仲春献出羊羔韭菜之类以供王室祭祀之用,缴粮之余还要贡奉果蔬美酒。
《诗经》里还有周人的赋税心理。
《小雅·甫田》“倬彼甫田,岁取十千。
我取其陈,食我农人。
自古有年。
今适南亩,或耘或耔”,反映农民尽管收成不好,仍要勤勉劳作以缴公粮的矛盾心理。
《小雅·北山》:“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是服役者对自身劳碌不息而统治者养尊处优的强烈不满。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赋者歌其税。
一部《诗经》,305篇,49篇涉税诗歌,其中的税收故事,穿越古今,擦亮记忆,是周代赋税历史的文学叙述和鲜活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