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故事
春节的小故事

春节的小故事春节的小故事18篇春节的小故事1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祝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故事点评春节是在每年的年尾,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过年这一天可以跟爸爸妈妈呆在一起守岁,还有红包领哦。
春节有关的故事

春节有关的故事春节,又称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最隆重、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而且每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传统习俗和故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与春节有关的一些故事吧。
故事一,年兽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兽的怪兽,它每到农历年的时候就会出现,吓唬村庄的人们,吃掉他们的牲畜和庄稼。
后来,人们发现年兽最怕红色和火光,于是他们在大门口贴上红色的春联,放出鞭炮和烟花来吓跑年兽。
从此,年兽再也不敢来惊扰人们了。
因此,每年过年的时候,人们都会贴春联、放鞭炮,以此来纪念年兽的传说。
故事二,孝顺的故事。
传说在古代有一个叫孝顺的小孩,他非常孝顺他的父母。
有一年,他的父母生病了,他不顾一切地照顾他们,不仅给他们做饭、洗衣服,还经常给他们捶背按摩。
最后,他的父母都康复了,他们非常感激孝顺,于是他们决定在春节的时候举办一场盛大的宴会,邀请亲朋好友来庆祝。
从此以后,每年的春节,人们都会举办宴会,以此来纪念孝顺的故事。
故事三,年画的传说。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叫陈年的画家,他非常善于绘画,尤其擅长绘制春节的年画。
他的年画色彩鲜艳,内容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
有一年,陈年绘制了一幅非常漂亮的年画,上面画着吉祥的图案和寓意,人们看了都觉得非常喜欢。
从此以后,人们在春节的时候都会贴陈年的年画,以此来祈求好运和吉祥。
故事四,舞狮的传说。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叫李狮的村子,这个村子里的人们非常勇敢善战,他们常常在春节的时候举行舞狮表演,来祈求平安和好运。
有一年,村子里来了一只凶猛的野兽,它威胁着村子的安全。
李狮村的人们决定用舞狮来吓跑野兽,最终他们成功地把野兽赶跑了。
从此以后,舞狮成为了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人们用舞狮来祈求平安和好运。
以上就是与春节有关的一些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富有民间传说色彩,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传承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为春节增添了更多的乐趣和意义。
关于春节的故事十则

【导语】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情感得以释放、⼼理诉求得以满⾜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年⼀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柱。
下⾯是⽆忧考整理的给关于春节的故事⼗则,欢迎阅读参考!! ⼀、熬年守岁 太古时期,有⼀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密林中,⼈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性凶残,专⾷飞禽⾛兽、鳞介⾍⾘,⼀天换⼀种⼝味,从磕头⾍⼀直吃到⼤活⼈,让⼈谈“年”⾊变。
后来,⼈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五天窜到⼈群聚居的地⽅尝⼀次⼝鲜,⽽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夜视为关⼝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净灶,再把鸡圈⽜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围在⼀起⽤餐表⽰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熬年守岁的习惯。
⼆、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
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法,⼀天,他上⼭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个测⽇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天的时间,后来,⼭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动⼿做了⼀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
天长⽇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多天,四季就轮回⼀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也常为天⽓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
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讲清了⽇⽉运⾏的道理。
祖⼄听后龙颜⼤悦,感到有道理。
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阁,筑起⽇晷台和漏壶亭。
并希望能测准⽇⽉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春节的传说故事

春节的传说故事春节的传说故事(精选17篇)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春节的传说故事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春节的传说故事篇1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过了年初一,就要接财神。
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宋朝蔡京非常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出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
后祭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变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
玄坛面似锅底,手执钢鞭,身骑黑虎,极其威武。
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
春节的传说故事篇2腊月初八,我国的人民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看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
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
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
“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
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
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
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
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另外传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
关于春节的趣味故事。

关于春节的趣味故事。
故事一:倒贴“福”字。
春节时,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贴上一个“福”字,寓意着福气的到来。
但你知道吗?在贴“福”字的时候,有些人会故意将其倒贴。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这是因为在汉语中,“倒”和“到”发音相近,所以倒贴“福”字就意味着“福到了”,寓意着好运和幸福即将到来。
故事二:压岁钱。
在春节期间,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寓意着祝愿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吉祥、健康顺利。
压岁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当时是为了辟邪驱鬼而给孩子们的钱。
如今,压岁钱已经演变成了表达关爱和祝福的一种方式。
故事三:舞龙舞狮。
春节期间,街头巷尾常常能看到精彩的舞龙舞狮表演。
舞龙舞狮不仅是为了庆祝新年,还寓意着驱除邪佞、祈求好运。
传说在古代,有一只凶猛的年兽每到新年就会出来祸害百姓。
为了驱赶这只年兽,人们就模仿龙和狮子的样子进行表演,最终成功地将年兽赶走。
从此,舞龙舞狮就成为了春节庆祝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故事四:放鞭炮。
放鞭炮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庆祝活动之一。
当鞭炮响起时,人们会欢呼雀跃,寓意着赶走一年的晦气和不顺,迎接新的希望和幸福。
然而,放鞭炮也有一定的危险性。
因此,在享受这一乐趣的同时,我
们也要注意安全,遵守相关规定和提示。
这些趣味横生的小故事不仅丰富了春节的文化内涵,也让我们在庆祝活动中感受到了更多的欢乐和温馨。
当然,每个地区和家庭都有自己的庆祝方式和习俗,让我们一起沉浸在这个充满欢乐和祥和的节日氛围中吧!。
春节故事(精选16篇)

春节故事(精选16篇)春节故事篇1去年春节前夕,应老家亲友的邀请,我们老两口带上外孙女一家三口驱车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过了一个年味浓浓的春节,那里的风土人情,开心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回味无穷。
那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离津后的小车在高速路上疾驰,外面寒风凛冽,车内暖意融融。
回乡过年,对于农村长大的我来说,自然是重温旧梦,而对从没去过农村的十几岁的外孙女飞飞来说,可谓一次充满新意的旅游。
“姥爷,农村怎么过年?有红灯笼吗?放鞭炮吗?”飞飞一问,让我不由想起小时候过年的情景:那时虽穷,但乡村的年还是特别隆重的,杀猪炖肉、扫房清洗、购年货、贴是大人的事儿,穿新衣、观花灯、放花炮却给孩子带来无限快乐。
说到鞭炮,大年前后村子里炮声不断,烟雾缭绕。
有一高姓人家,每年腊月都要自制好多鞭炮,自家放不完,还拿到集市去卖。
每晚都让几个孩子帮忙配药卷炮,有一天火药突然爆燃,在场人都被烧伤,经过抢救,几个孩子保住了命,但个个落下满脸疤。
如今的故乡,早已旧貌换新颜。
往昔破旧的家早已被现今宽阔的院落、敞亮的小楼取而代之。
亲人们老少十几口,像接待贵宾,嘘寒问暖,把我们迎进一间大客厅,两张大圆桌早已摆好,还没说上几句话,大年三十的团圆宴就开始了。
男人们劝酒让菜,难得喜相逢;女人们边吃边喝拉家常,好不热闹。
小飞飞早被同龄的孩子请到楼上去玩……忽然,外面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谁在院里放炮?没事儿吧?”老伴儿担心飞飞,想出去看看。
“没事儿,没事儿!”侄子说,“咱村移风易俗抓得紧,人们再也不放烟花爆竹了,刚才是电子鞭炮,伤不着孩子,不污染环境。
这都是孩子们搞的,咱不懂。
”真没想到,科学的脚步,农村比城里还快。
午后,几个孩子带我们走出家门,眼前是宽绰平整的街道,青砖红瓦的小二楼。
家家张灯结彩,户户对联映门,稀落的电子鞭炮声不时传来。
听孩子们说,村委会大院扩建成了“村民乐园”,那里有小礼堂、歌舞厅、京剧社、福寿院,小礼堂正举行集体婚礼。
“走,咱去看看!”不一会儿,果然来到一个偌大院落,拱门上方六个大字:“吕庄村民乐园”,两扇大门上是一副新贴的对联:改革创新九州添瑞,清除腐败四海呈祥。
关于春节的故事(精选8篇)

春节的故事关于春节的故事(精选8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说到故事,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故事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一篇什么样的故事才能称之为优秀故事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春节的故事(精选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节的故事篇1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称履端、元旦,今谓春节,福州人叫“做年”,是一年中最隆重、假期最长的民间节日。
黎明时分,各家敞开大门,焚香鸣炮,喜迎新年。
这个节俗传统禁忌甚多,说第一句话,做第一件事,都讲究好彩头,以冀一年之平安。
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说“恭喜”、“发财”、“平安”等吉利话,对方也报以相应的好话。
当日不扫地、不打水、不挑担、不劈柴、不洗衣、不洗澡、不理发、不说不吉利的话。
全家起床后,便穿新衣服,或穿质地最好的衣着。
早餐,有的吃太平面(线面、鸡肉、鸭蛋),以祝太平、长寿;有的吃年糕(红糖粿),以祝年年高升;有的老人吃素,祈求合家子孙一年平安。
初一,小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以压岁钱或糖果、桔子。
初一不出远门,初二、初三人们可以访亲拜友,互贺新年。
正如清人吴继筠在《福州岁时竹枝词》中说的:“族新衣服趋人前,礼数谦谦喜连连;路上相逢共作揖,发财恭喜贺新年。
”这便是古时福州新正的景观。
有出嫁女儿的人家,要办春酒,邀女儿、女婿及外孙回娘家饮宴团聚。
水上船家(?民)的妇女,头戴红花,蓝衫青裤,布底青鞋,结伴登岸,挨家串门,用福州话唱诗贺年:“姑嫂双双贺新年,红红伞灯挂厅前;好?好粿送奴去,金字牌板企(站立之意)门前。
”“旧年过了又新年,生意兴隆赚大钱;恭喜发财平安过,送奴?粿过门前。
”这叫“讨?诗”,又是贺年词,贺年讨?以示吉祥。
春节期间,福州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火树银花,欢声笑语,到处呈现一派节日气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党政领导在节前或节日期间,持礼物到军烈属、离退休干部及老劳模等府第拜年。
各有关部门组织春节游园、各界联欢会、文艺晚会等活动。
春节的故事

春节的故事春节的故事15篇春节的故事1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
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开门炮仗拜年新年的初一,男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占岁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
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
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
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
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
春节的故事2春节的故事是数不尽、道不完的,我只能挑着跟你们讲春节里的故事,让你们知道,“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年故事
新年到了,邮递员熊伯伯忙着把新年礼物送到小动物的家里去。
熊伯伯背着绿色的大邮袋,来了一棵高高的大松树下。
他抬头喊:“小松鼠,小松鼠!”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来,接过熊伯伯手中的礼物,打开一看,原来是外婆送他的一顶小绒毛帽子。
小松鼠高兴地跳起来说:“太好了,太好了,天冷了我正缺少一顶帽子取暖呢,谢谢你熊伯伯。
”熊伯伯笑着说:“不用谢!小松鼠,再见。
我还要给其他小动物送新年礼物呢!”他背起大邮袋来到了小河边,把一件新年礼物送给了小白鹅。
小白鹅打开一看,哇!原来是一双漂亮的溜冰鞋。
她高兴极了,对熊伯伯说:“天冷了,小河里的水结冰了,我正愁不能游泳呢!有了溜冰鞋,我就可以学习溜冰了。
熊伯伯,谢谢您。
”熊伯伯笑着说:“不用谢!小白鹅,再见。
我还要给其他小动物送新年礼物呢!”熊伯伯背起大邮袋又上路了,他给小鹿送去了温暖的棉手套,给小狐狸送去了一束美丽的鲜花,给小白兔送去了粉红色的蝴蝶结新年礼物送完了,绿色的大邮袋也空了,熊伯伯看着空的绿色的大邮袋,心里很难过:大家都有人关心,都收到了新年礼物,只有我!唉!熊伯伯低着头,慢慢地往家里走。
咦!家门口是什么呀?熊伯伯揉了揉眼睛。
仔细一看:是一个好大的礼盒,上面写着:亲爱的熊伯伯,您每天都忙着为我们送信,要走很多很多的路,多累呀!我们送您一件新年礼物,希望能给您带来轻松和方便!熊伯伯打开一看。
哇!原来是一辆崭新的自行车!从此,熊伯伯天天骑着自行车去送信,又快又省力。
这辆自行车是最好的新年礼物!年的传说传说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象往年都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赶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但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现在,春节是我国人民的佳节,它象征着团结、兴旺,人们对新的一年寄托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