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南海_号_沉船考古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

合集下载

南海一号沉船博物馆 红色教育

南海一号沉船博物馆 红色教育

南海一号沉船博物馆红色教育南海一号沉船博物馆是位于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五湖镇乌石村的一座红色教育基地。

南海一号是一艘宋代木质帆船,于1987年在揭阳市乌石村上乌石村海域水深四米处被发现。

这艘沉船是中国有史以来发现的最早并保存最为完整的宋代沉船,被誉为“东方沉船之王”,是中国古代海运史上的重要遗址。

南海一号的发现为揭阳市的历史研究和文化保护带来了重要的突破。

为了将这一历史文化遗址妥善保护和展示出来,揭阳市政府在1997年正式成立了南海一号考古复原研究所。

2007年,揭阳市政府将修复完成的南海一号沉船开放给公众参观,成立了南海一号沉船博物馆。

目前,南海一号博物馆已成为国内外游客研究中国古代海洋文明和宋代文物的重要场所。

南海一号沉船博物馆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3万多平方米。

博物馆的主要建筑是由顶部降落的船形钢结构构成,犹如一艘经历风雨沧桑的古代船只。

博物馆分为陈列展区、考古科技展区、文化交流中心和配套设施。

陈列展区是博物馆的核心区域,展示了南海一号沉船的相关文物以及当时船上的珍贵货物。

沉船上出土的文物包括瓷器、青瓷、铜制品、铁制品、玻璃器、船货等,数量达到12万余件。

它们是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反映了当时中国海洋贸易的繁荣和海洋文明的发展。

考古科技展区介绍了南海一号的发现和修复过程,展示了考古学家和科技人员在保护和修复工作中所采用的先进技术。

参观者可以通过真实的珍贵文物和多媒体展示,了解到南海一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文化交流中心设有多功能演播厅、教室和会议室,用于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文化交流活动和教育培训。

南海一号博物馆还为游客提供导览服务、讲解服务和特色文化体验项目,如参观触摸文物区域、参与仿古瓷器制作等。

通过这些教育和体验项目,游客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海洋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作为一座红色教育基地,南海一号沉船博物馆还注重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创新意识。

博物馆每年都会举办各类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如举办红色青少年夏令营、举办主题讲座和红色教育展览等。

南海一号沉船

南海一号沉船

南海一号沉船作者:刘冬媚来源:《收藏家》2019年第05期该展览由广东省博物馆、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共同主办。

展出400余件“南海一号”沉船文物及馆藏相关南宋时期文物,这批文物涵盖了从1987年第一批调查发现搜集的代表性器物到2019年最新发现的成果。

展品类别涵盖了陶瓷器、金属器、碑拓、自然标本等。

展览分为五个部分:南宋中兴——“南海一号”沉船所处的时代;万贯珍品——“南海一号”沉船所载货物;万里行舟——“南海一号”沉船的船员生活;船沉南海——“南海一号”沉船的发现;卅载寻踪——“南海一号”沉船发掘保护实录。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博物馆参加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第二季)》的宋金项饰(图1),也将在展览中呈现。

“南海一号”沉船沉没于广东上川岛西南方向海域,1987年8月被发现,经过20年的调查及相关考古工作,2007年12月整体打捞出水,并移驻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相关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持续进行。

“南海一号”沉船,船体保存情况良好,船货堆放有序,按类归置,其中不乏异域风格浓郁的产品。

现已发掘出水的器物逾14万件。

专家通过比对船载金页和银铤的铭文,比对船载的景德镇窑、磁灶窑瓷器及相关窑址、墓葬、沉船材料,指出“南海一号”沉船是南宋中晚期,约为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沉船。

根据“南海一号”沉船及船货的特点,初步推断是从福建泉州港始发。

“南海一号”沉船属于我国古代三大船型的“福船”类型。

船载这么大量的货物,并非孤例。

中国进入南宋时期,受北方的金国掠夺而需缴纳大量岁币,政府开支日益增大。

因此王朝统治者倡导“江海求利,以资国用”,积极发展海上交通,经营海外贸易。

早在北宋元祐二年(1087),泉州市舶司设立,从政治上确立了泉州在对外贸易的地位。

到了南宋时期,政治中心南移至临安(今杭州),泉州港的地位一度上升,成为最大的港口。

“南海一号”就从泉州扬帆出海,不幸的是,尚未远航,便已沉没。

“南海I号”出水文物开放式保护修复实验室建设

“南海I号”出水文物开放式保护修复实验室建设

“南海I号”出水文物开放式保护修复实验室建设摘要: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是为南宋沉船“南海I号”建造的专题博物馆,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在我国开展的较晚,公众对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比较陌生,为了宣传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普及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结合文物保护实践工作的需要,在博物馆内开设专门的开放式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供观众参观,在完成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同时,也让观众了解了文物保护修复的相关知识常识。

文物保护开放实验室的建设在国内博物馆中还是一个比较新的尝试,为此对开放式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等相关问题有必要进行梳理论述,作为指导开放式实验室建设的设计依据。

目前,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开放式实验室已经投入使用,在满足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同时,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欢迎。

关键词:出水文物保护修复开放实验室1 建设开放式实验室的意义1.1 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馆特色的要求“南海Ⅰ号”的考古发掘工作采取“整体打捞、就地展示、边开放边发掘”的思路展开。

为此,“南海Ⅰ号”在建馆之初,就把现场水下考古发掘展示作为建馆的最大特色。

也就是说,“南海Ⅰ号”向观众开放展示的是出水文物的动态发掘过程,突出“现场”强调“动态”展示“过程”。

为了更好地展示“南海Ⅰ号”的动态发掘全貌,“南海Ⅰ号”场馆的设计为开放式的大空间布局,同时在“水晶宫”底层设计了两条水下观光走廊,游客可以全方位地、立体地感受“南海Ⅰ号”的全貌,亲临感受水下考古发掘工作过程。

围绕“南海Ⅰ号”考古发掘的所有工作必将是透明度极高的文化工程,“南海Ⅰ号”已经成为了一个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的开放式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遗产旅游工程。

今后随着“南海Ⅰ号”水下考古发掘工作的逐步展开,将有大批珍贵文物出水,伴之而来的是繁重而艰巨的出水文物保护工作。

围绕水下考古发掘现场展示这一主题,在文物出水的同时,将出水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也列入向观众展示开放的项目之一,进一步突出现场展示这一主题。

1.2 是满足社会各界了解“南海I号”及海洋文化的需求“南海Ⅰ号”的发掘工作面临的问题十分复杂,预计其发掘过程将经历长达十余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南海I号:揭秘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南海I号:揭秘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南海I号:揭秘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作者:肖雯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20年第07期在地球上远比陆地面积大的海洋中,沉船这种特殊的遗址就像时间胶囊,把某一个时代切片完整地保存下来,静待后人发觉。

“南海I号”就是如此。

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

海底沉睡的“宋朝记忆”南宋中期,一艘滿载着瓷器的贸易商船失事沉没,自此在海底沉睡了800年。

这艘古沉船就是自1987年被发现、2007年被整体打捞上岸的“南海I号”。

“南海I号”的身上,藏着无数的“宋朝记忆”,正如“南海I号”保护发掘项目领队、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崔勇所言:“‘南海I号’像个‘时间胶囊’,装满了宋朝生活的方方面面。

”全面发掘6年多来,“南海I号”清理出的文物超过18万件(套),包括金器、瓷器、漆器、铁器、钱币等。

随着这些文物一一展现,宋朝的海外贸易图景以及宋人在船上的日常生活也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有趣的是,“南海I号”还曾发掘出阿拉伯风格配饰,让大家对船上的人员构成有了更多猜测—是否有外国商人借此船往返于两地之间?抑或这些都是货主的私人物品,只是用来彰显他走南闯北丰富经历的工具。

“在已发掘出的几万枚钱币里,我们判读了所有年号,发现最晚的一枚是淳熙年间的。

同时又根据一件瓷罐上的‘癸卯’墨书,推测这艘船最早出发的年份可能是公元1183年。

”项目发掘组成员肖达顺说。

如今,这条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的玻璃“水晶宫”里躺着的古沉船,在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探寻下正在慢慢展现它的本来面目。

独特的透明设计,让走进博物馆的观众能够看到这样的画面:测绘工程师在巨坑里踩着淤泥游走在密密麻麻支撑木船的钢管之间,生怕一不小心就会碰下来一块船板;木船周围,工人们仔细清理着坚硬的海泥,时不时会有零星的瓷碗瓷瓶“露出头来”;他们的上方,还有不少同事拿着水壶为木船喷淋保湿……考古工作者发掘、测量、清洗、装载……发掘出的文物被浸泡在各种溶液中,一箱箱在周围摆了好几圈。

水下考古与海洋文化遗产保护

水下考古与海洋文化遗产保护

水下考古与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水下考古是指通过潜水员或者潜水装备进入水下文化遗址进行发掘和研究的一项学科。

水下考古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远古时期的海洋文化,并保护海底遗产资源。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水下考古的意义,技术应用以及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

一、水下考古的意义水下考古对于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面积,其中许多地区在古代是人类居住和活动的场所。

通过水下考古的发现,我们可以了解到远古时期的航海技术、贸易网络、文化交流等重要信息。

水下考古也能够填补陆地考古的空白,提供更全面的人类历史图景。

二、水下考古的技术应用水下考古需要使用特殊的技术工具和设备。

其中最基本的工具是潜水装备,使考古人员能够进入水下文化遗址进行勘探和发掘。

同时,还需要利用水下摄影和摄像技术记录遗址的信息,用于后期的研究和展示。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水下无人机和遥感技术的应用也为水下考古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海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陆地文化遗产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独特的挑战。

首先,水下环境对于文物的保存有一定的威胁,如海洋生物的腐蚀和波浪的冲击等。

其次,水下文化遗址往往被海洋淤泥和沉积物覆盖,导致文物的损毁或埋藏。

最重要的是,海洋环境的开发和利用活动对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构成了威胁,如沉船打捞、沿海建设等。

为了保护海洋文化遗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是加强对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提高公众对其重要性的认识。

其次,建立有效的管理和保护机构,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同时,加强科研和教育培训,提高水下考古的技术水平。

此外,国际合作和文化交流也是保护海洋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总结:水下考古是一项有着重要意义的学科,通过研究水下文化遗址可以深入了解人类的历史和文化。

然而,水下考古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技术难题和保护措施的制定。

为了保护海洋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加强意识宣传、加强管理机构建设、提高技术水平以及开展国际合作。

浅析“南海I号”等四处我国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

浅析“南海I号”等四处我国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

浅析“南海I号”等四处我国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赵峰【摘 要】 近三十多年来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南海I号”沉船的整体打捞、白鹤梁题刻水下博物馆的建立、“南澳I号”沉船遗址与“华光礁I号”沉船遗址的保护发掘更是其中四颗璀璨的明珠。

本文通过对该四项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案例进行介绍和分析,找出其各自所采用的不同的保护模式及其原因。

【关键词】 “南海I号” 白鹤梁题刻 “南澳I号” “华光礁I号” 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我国拥有漫长海岸线和广阔海域,内陆原址保护应作为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的首河流湖泊众多,蕴藏着丰富的水下文化遗选方案,因为历史事件的遗址具有真实性。

产。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走出去,发掘虽然可以使遗产更易于理解,但它或多请进来”的策略背景下,当时国际上最新的或少损害了遗址的真实性,而真实性是人们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被引进中国,在体验、享受、认同或纪念一个地方时最重2用于培训水下遗产保护人员和指导具体的保要的特征。

护工作。

中国逐渐建立起数支水下考古和遗发掘工作除了损害遗址的真实性外,由产保护的专业队伍,目前已具备独立进行水于水下文化遗产保存环境的特殊性,发掘提下文化遗产调查、勘探、登录和保护的基本取后的文物将脱离原来的保存环境,从海水1能力。

沿海省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都有到陆地、从低温到高温、从低氧到富氧保存代表性的成果,内陆水域也有白鹤梁水下遗环境的改变,稍微处理不当其保存性状受就址、均州古城水下遗址和江口沉银遗址等。

会受到破坏。

作为我国水下文化遗产原址保护工作最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陆,我国水下文化遗具代表性的白鹤梁题刻水下遗址位于重庆市产保护事业可谓遍地开花结果。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涪陵区城北长江之中,白鹤梁是一条砂岩天强管理”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然石梁,历史时期人们于江水特枯年份在石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还要根据遗产自身特点与梁上标石鱼、刻文字,以标识枯水水位,记外部环境条件,灵活地采取原址保护、抢救录了唐广德元年(763年)至1963年1200年间性保护发掘等不同的保护模式。

水下考古学在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水下考古学在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水下考古学在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日益重视,水下考古学逐渐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领域。

水下考古学借助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对水下文物和遗址的发掘、保护和研究,对人类历史与文化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突破。

尤其在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中,水下考古学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水下考古学在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一、水下考古学对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水下考古学通过对沉船、古港、古城遗址等的发掘和研究,为保护和保存这些珍贵的海洋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例如,在海底发现的古代沉船往往保存着丰富的文物和考古信息,通过对这些遗址的保护和研究,可以还原出当时的生活和商业活动,了解古代海上贸易的流通规模和方式,为研究海洋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重要历史事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同时,水下考古学还可以通过对古代港湾和海岛古城的发掘,还原出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貌,为历史地理和城市学的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水下考古学的发展还带动了水下文物保护技术的创新和完善。

由于长时间的海水侵蚀,水下文物的保存状况较差,为此,水下考古学家们不断研究并应用化学、物理等技术手段,开发出一系列对文物进行保护修复的方法和技术,以确保文物能够得到有效地保存,并为后人提供信息。

二、水下考古学对历史文化的研究水下考古发掘不仅可以提供珍贵的文物,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还原历史和文化。

通过对水下文物的研究,可以揭示出古代文化与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影响。

例如,在中国的南海船舶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陶瓷器和丝绸等商品,这些文物的研究表明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等地区的贸易往来,为研究中国与邻国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外,水下考古还可以为历史研究提供真实、直接的证据。

通过对沉船、古港等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可以还原出当时的航海和贸易活动,推断出当时社会和经济的状况。

这些直接的证据可以为历史学家提供更为准确的资料,丰富历史的细节,使历史研究更加具体和全面。

中考题原创:古沉船考古 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 明代古沉船“南澳Ⅰ号”出水文物亮相

中考题原创:古沉船考古  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 明代古沉船“南澳Ⅰ号”出水文物亮相

【中考题原创】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湖北省石首市文峰中学刘涛【背景资料】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是中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远洋贸易商船,距今有800多年,入住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一直封存在巨大的沉井中。

本次试挖掘主要是为了采集文物样本和收集“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后的基本情况。

其考古发掘将为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等方面研究提供了实物标本,舱内丰富文物的呈现将有利于解开“海上丝绸之路”。

再次灌水,“南海一号”将继续沉睡,等待下一次的发掘,未来“南海一号”有望成为水上考古研究学科基地。

【中考题原创】1.南宋古船“南海一号”进入“水晶宫”,历时7个多月的“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工程画上圆满的句号。

“南海一号”现已出水数千件完整精美的瓷器,都来自四大名窑瓷。

则瓷器的材料类别应属于()A.金属材料B.无机非金属材料C.合成材料D.复合材料2.“南海一号”出水了数以万计文物,其中制作原料不是用化学方法制备的是()A.烧制瓷器B.鎏金腰带C.木制古船D.铁制锅具3.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进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整体安置在“水晶宫”进行考古保护,2009年9月26日首次展露真容,采集文物样本和收集整体打捞后的基本信息。

其据保守估计,其上载有6万至8万件文物,在已发掘出的文物中发现了大量瓷器、宋代铜钱、铁锅、梳篦等物品。

⑴“水晶宫”舱体内充满海水,每月置换一次,其中水质、温度以及其他环境与古船出水前相似。

为了保护水晶宫建筑能够百年防腐,你认为选择建筑材料应当具有的特性有。

⑵被发掘出的宋代铜钱已经锈迹斑斑,这是因为铜能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合反应生成铜绿(化学式为Cu2(OH)2CO3),请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根据铜绿的组成判断,若要除去铜钱表面的铜绿,可选用的试剂为(填化学式)。

⑶打捞出水的文物中,“鎏金龙纹金手镯”光彩夺目、完好无损;铜镜表面有铜锈;铁器则锈迹斑斑或荡然无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掘, 将会面 临诸多 难以 有效 克服 的困 难:
一是沉船地点的海底淤泥底质及海水 中丰富的悬 浮颗粒 , 导致 海水能见度几乎为零, 常规的 水下 发掘难以保证考古和资料采集的科学性、准确性; 二是沉船个体大且 被厚逾 1 米的淤泥覆盖 , 无法 一次发掘完毕。考虑到沉 船地点超过 10 厘米 /月 的沉积物回淤速度, 每次工作都将面 临大量的重 复清理 ; 三是 沉船地点海况复杂, 天气因素 对考 古影响大 , 每 年的水下作业时间短, 而长期 的跨 年度考古作业, 会给水下文物带来较 大的安全隐 患。鉴于此 , 考古专家们创造性地提出了整 体打 捞 南海 I 号 的 思路, 也就 是把沉船、船 载文 物以及沉船周围淤泥按原状固定在特 定的钢结构 箱体内 , 然后将之整体搬迁到可人工 调控的新水 体环境中进行科学的保护和发掘。对 于这种从未 有人尝试过的全新水下考古方法 , 国 家文物主管 部门的态度相当谨慎。从 2002 年首次提出整体打 捞设想 , 并经过文物考古、水下工程、岩土力学、 海洋打捞、海洋水文气象和环境保护 等领域专家 的反复实验、论证和优化完善之后, 2006 年 6 月 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了 ∃ 南海 # 号 保护方案 %。 按照 南海 I 号 整体打捞及
文化遗产
2008 年第 1 期Fra bibliotek南海 I号沉船考古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
魏 峻
[摘 产,
要]
南海 I号
南宋早 期沉 船是我 国迄 今为 止最重 要的 水下考 古发 现 , 作为 一项 重要的 文化 遗 南海 I号 整体打捞 的
南海 I号
本身具有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属性 。 本文首先回顾了
基本思路和实施过程 , 指出针对该沉船的考古工作是 水下考古与 海洋工程 的有机 结合 , 开创 了我国 水下文 化 遗产保护的一种全新模式 。 这一考古项目提倡的水下文 化遗产保护 思路完全符 合联合 国教科 文组织 遗产保 护 原真性 、 完整性 的要求 。 水下考古 水下文化遗产 保护 !文章编号 ∀ 1674- 0890 ( 2008) 01- 148- 06 !文 献标识码 ∀ A [ 关键词 ] 南海 I号
和金属器两大类。中国瓷器造型独特、制作精美, 在两宋时期海外贸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史 料记载 , 宋代进行海上贸易的商船 深阔各数十
!中图分类号 ∀ K 854 . 3
1987 年 8 月, 交通部广州救捞局在广东阳江 海域作业时意外发现一艘古代沉船。国家文物局 对这一发现高度重视, 批准国家博物馆 ( 当时为 中国历史博物馆 ) 和日本国水中考古研究所联合 进行考古调查, 由此揭开了这条被命名为 号 南海 I 的古沉 船 的水 下 考古 工 作序 幕。 1989 年 至
历时近一年的 成。
南海 I 号
整体打 捞工作圆满完
丈 , 商人分占贮 货, 人得 数尺许 , 以下贮货 , 夜 卧其上。货多陶器, 大小相套 , 无少隙地 海 I号
+
。 南
也不例外 , 船载瓷器数量巨大且产 自江
二、 南海 I号 就其所表征的 而言, 1 . 南海 I号 南海 I号 的双重属性。
的文化遗产属性 ( cu ltura l id entity )
西、浙江和福 建的不同窑口。景德镇湖田窑 的瓷 器多见芒口碗、深腹碗和花口盘等, 这类瓷 器胎 白壁薄 , 外观效果 绝大部分都具有晶莹碧透、色泽如玉的
,
文化身份
包含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物质文化属性 南海 I号 具有明 物质
。器物内部装饰阳文印花, 花纹常有
叶脉、团花、婴戏题材。与湖田窑同属青白 瓷窑 系的德化窑产品主要为 个体较小的粉盒、瓶、罐 以及形体较大的碗、执壶等, 小型器物多采 用分 段模制法成型 , 器表多装饰花卉、卷草或云 纹图 案的阳文印花。由于德化窑产品在国 外大量发现 而国内非常罕见, 因此它们主要是为 了外销而生 由于容易发生氧化和受到海洋生 产的 − 。属于青瓷窑系的龙泉窑产品包括了葵口或 者菊瓣纹造 型的碗、盘、碟等 多种器形 , 瓷 碗内 的刻划莲纹刀法洗练 , 寥寥数刀而神形兼备。船 货中还能见 到晋江 磁灶窑 的低温 铅绿釉 类瓷 器, 部分瓷器造型和纹饰明显模仿了金属制品 , 应是 为了适应外销的需要。金属制品也是 宋代海外贸 易中的大宗输出产品 , 南海 I 号 可确认为货物 的金属制品包括铁锅、铁钉和铜环等。铁锅 分层 套叠, 以篾片 包扎后上覆以竹席等物 , 部分 铁锅 在出水 时仍光 泽如新。铁钉为 长约 20 厘 米的 铲 钉 , 捆扎整齐 后堆放在船甲板上。铜环出水 数量 较大, 虽然用 途不明, 但其作为外贸物品并 无疑 问。此外, 南海 I号 内 已发现的铜钱超 过万 枚 , 虽然其在 两宋属于对外贸易的违禁物品 , 但 商人私自挟带铜钱泛海的现象却并不罕见 .。 其他物品 如果说航行于海上的船舶是一个 浓缩的社会, 那么沉没的船舶就是一 段凝固的历 史 , 保存了当 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信息。透
2007年间, 国家博物馆和广东省文化厅组织专业 考古力量, 先后八次对沉船进行了 水下勘探和试 掘。确认 南海 I 号 古沉船现存长度 30 . 4 米、 宽 9. 8 米、型深超过 4 米。沉船埋藏于 25 米深的 海底淤积物中, 船体上部覆盖着 1 米多厚的淤泥。 勘探资料显示, 南海 I号 船体保存情况较好, 虽然上层建筑已不复存在, 但主甲 板及其以下的 船舷、隔舱和支撑结构 ( 如龙骨、船肋等 ) 仍然 完整, 船舱内可见摆放整齐的精美 瓷器和金属制 品。可以说 , 南海 # 号 是环中国海区域迄今为 止最重要的水下考古发现, 对于深 化海上丝绸之 路研究和推进中国古 代航海史、外贸史、造船史 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 南海 I号 沉船考古的思路与实施 南海 I
作为一项水下文化遗产,
确的物质文化属性。沉船本体、船载货物 以及船 上的其他 物品等明确表 述了有形文物 的 特征。 沉船本体 物的破坏, 木质船体沉入海洋后一 般很难保存下 来 , 因此我国两宋时期船舶 ( 尤其是海船 ) 的实 物资料非常罕 见。目 前仅在 泉州后 渚 ∋ 、法 石 ( 、 宁波东门口 ) 和海 南华光礁 ∗四处发现宋代海 船, 其中后三处已被严重破坏。相较上 述四艘沉船而 言, 南海 I号 更加完整。历次水下探摸资料显 示 , 沉船现存长度超过 30 . 4 米, 型深超过 4 米, 该船上甲板的外轮廓基本完整 , 上 甲板及其以下 部分保存的 相当完 好, 舷 板和隔 舱板色 泽如 新。 即使放到世界范围内衡量, 像 南海 I 号 这样 保存之好、规模之大的 12 世纪初期沉船也是绝无 仅有的 , 其所具有的遗产价值和研 究价值无法估 量。 船载货物 I号 作为进行海外贸易的商船, 南海 内装载有大量的外销货物, 至少包含了瓷器
如果采用常 规的 水下考 古方法 进行
整体打捞方案的设计 , 整
[ 作者简介 ] 魏 峻 ( 1972- ), 男 , 安徽宣城人 , 史学博士 ,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 究所水下 考古中心主 任 。 ( 广东 广州 , 510075)
148
个项目将按照沉船外围考古清理、沉井定位及下 压、沉井的底 托梁安装、沉箱整体吊浮出 水及拉 移进馆四个主要技术流程来组织实施。 第一阶段: 沉船外围考古清理 2007年 4 月 8 日 , 南海 I号 水下考古队进 入沉船海域进行考古物探, 整体打 捞工作全面展 开。考古人员使用旁测声纳和浅地 层剖面仪对以 南海 # 号 为中心, 边长 1 公里的海域进行了全 覆盖扫测。分 析探测资料可知: 沉船地点 的海底 地形略有起伏, 2007 年 1 月沉船定位时留下的抽 泥坑和船体上方的定位钢架清晰 , 船舷外侧的海 床上有一定数量的凝结物, 但未见 个体较大的文 物堆积。 4 月 11 日 , 考古 人员 按 计划 开 始清 理 南海 I号 沉船船舷外侧 1 ~ 4 米 范围的散落文 物与大块凝结物。水下考古过程中 使用了气升式 抽泥设备, 通过在抽泥管口附近注 入压缩空气来 改变抽泥管内的压力差, 按照考古 地层学的要求 由上至下, 由晚及早的逐层将海底 沉积物及细小 文物提升出水进行过滤。对于个体 较大而无法用 抽泥设备提取的文物和凝结物 , 由 考古人员进行 测绘后直接采集出水。至 5 月 4 日, 沉船 外围散 落文物及凝结物的清理工作结束 , 共采集各类文 物近 500件、凝结物 129 块。这些文物在经过不同 的应急保护措施处理后, 运送到阳 江市博物馆进 行针对性保护。 第二阶段: 沉井定位及下压 本阶 段的 任 务是 用沉 井 精确 罩 住 南海 # 号 , 通过在沉井顶部加载静压水泥块 , 促使沉井 平缓下降到预定深度, 将沉船及包 裹船体的海底 沉积物按原 状 固定 其 中。钢 结 构的 沉 井长 35 . 7 米 , 宽 14 . 4 米, 由上下两部分组合而成 ( 上、下 沉井分别高 7 . 2 米和 5 米 ) , 双壳体结构 的井 壁具有强大的抗变形性, 下沉井起 到了防止沉井 两侧开挖后内外压变化导致的箱底 淤泥隆起的作 用。沉井定位过程中使用了先进的 短基线定位设 备 , 通过监控安装在沉井四角和海 底的信标之间 的相对位置变化 , 将定位精度误差控制在 20 厘米 内并对沉井状态进行全程动态监控。承担沉井吊 放任务的 南天龙 工作船以 900 吨吊臂的主钩 和副钩协调工作 , 经过六个多小时的调整 , 最终 把沉井位置 准确、姿态平 衡地安 放到沉 船上 方。 为使沉井平稳下沉到预定深度 , 工 程上采用静压
法 , 即将预制的 300~ 500 吨水泥沉块依次平稳放 置到沉井顶部的钢梁上, 依靠沉块的 重量使沉井 均匀下降。 7 月 24 日, 沉井顶部已下压到与海底 淤泥面齐平的位置 , 中。 第三阶段: 沉井的底托梁安装 安装底托梁是为了把无底的沉井变成底 部封 闭的 沉箱 , 要完成这项任务首先需要在海底构 建一个适合的工作面。 8 月 23 日, 挖泥船和泥舶 进场开挖沉井两侧的淤泥。为了保证 沉井两侧淤 泥的均匀泄压和沉降, 施工中采用了 对称开挖的 方式, 沉井一侧挖走 2 米厚的淤泥层后 , 随 即换 到沉井另一侧挖掘 , 如此循环往复, 直至沉 井两 边都挖出 40 & 30 & 8 米、底部 平整的工作面。挖 泥的抓斗上设置了信标, 可以对每次 挖泥的位置 进行精确定位 , 防止抓斗碰撞沉井造成损坏 , 对 于靠近沉井壁的淤泥则采用气升式抽泥设备清除。 沉井的底托梁长 14 . 48 米、宽 0 . 8 米、重量约 5 吨 , 中空结构, 一端为规整的 方形, 另一端 却呈 开叉的倒 Y 形。这样的设计使得底托梁在穿越上 沉井下部的过程中, 可以与箱体契合的更加紧密, 以满足密封性和稳定性的要求。底托 梁的穿引需 要水下液压千斤顶和牵引导索的协同作业 , 通过 在底托梁前部和上部加装高压水管的办法 , 工程 中先后解决了穿引过程中底梁易发生 偏移的技术 难题, 保证了穿引的平稳并节约了时间。 11 月 13 日 , 36 根底托梁全部安装到位, 沉井底部的封闭 任务完成。 第四阶段: 沉箱整体吊浮出水及拉移进馆 沉箱的起吊经过了精心的 设计和准备。首先 是沉箱顶部的十六个吊点都设计成向心结构 , 使 连接吊点和吊钩的每条钢缆可以均匀受力 , 起到 维持沉 井 平 稳 的作 用 ; 其 次, 起 吊作 业 启 用 了 起重航母 华天龙号。这条长达 175 米的巨轮配 备了全回转起重设备, 起吊能力达 4000 吨, 为亚 洲之最 ; 此外 , 为了将沉箱托举出水并运送 到广 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内 , 还专门制造 了半潜舶, 克服了沉箱出水后重量剧 增带来的安 全隐患。 12 月 21 日, 装载着 南海 I号 的巨大 沉箱终于告别了幽暗的海底, 被平稳 吊放到潜入 水下约八米深的半潜舶上。 12 月 28 日, 重达 5600 吨的沉箱通过气囊拉移安全进入博物馆水晶宫中。 149 南海 I 号 被安然包 裹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