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第四版)

合集下载

浅谈《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

浅谈《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

浅谈《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作者:王艳来源:《职业·中旬》2011年第05期《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给专门工艺课和生产实习教学打下必要的基础,使学生具备机械加工操作者所必需的机械零件的几何精度及极限与配合的基本知识、常用量具、量仪的使用、常用零件检测的基本技能。

一、课程面临的问题现行教学多通过讲授、练习等教学环节,但由于该课程内容抽象、单调,在应用上又有较大的灵活性,牵涉的问题多,致使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程度十分有限,教学过程也显得困难。

要达到学生完全理解、接受的程度,并能在实际操作中熟练应用,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进行探究。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课堂教学过多、过细,缺乏新意,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由于课程内容中名词术语多,标准项目多,抽象概念多,且涉及的知识面广,导致了“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帮助学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2.课程较强的实践性未能得到满足虽然很多学校开设了一定的实验课,但效果不是很好。

因为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要回顾所学的理论知识,还要学习实验仪器的使用,很多学生在一节课内接受不了教学内容,对于一个实验根本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出现了实验过程中滥竽充数、实验后抄袭他人作业的现象。

另外,该课程所用到的试验设备,价格较高,对教师的操作要求严格。

目前,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由于实验设备缺乏、教师操作水平不够而无法开设综合型实验的情况,使得一体化教学仅仅成为一句口号。

三、教学方法探究1.精选授课内容,因材施教,突出重点该课程是一门强调实际应用的课程,因此,在理论教学中,应根据该课程的任务和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地取舍,划分为重点讲解、一般讲述、简单介绍三个部分。

重点讲解部分,着重介绍尺寸及形位公差的基本术语、定义、符号和标注方式、公差表格的使用、常用量具的选择和使用;一般讲述部分,主要涉及表面粗糙度的基础知识及选用;简单介绍部分,主要介绍螺纹结合的公差与检测。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二、课程性质、学分、课时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技术基础课,它包括:“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两大部分。

“公差配合”属标准化范畴;“测量技术”属计量学范畴。

是学生学习机械类其它课程的基础课程。

其功能让学生从整体上对公差配合和技术测量有一个全面的认知,能掌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础知识,会用公差配合标准,具有选用公差配合的初步能力,能正确选用量具量仪,会进行一般的技术测量工作,为后续的学习、实训与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机械类各专业的中技学生。

本课程共计72课时,4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对机械类各专业方向所涵盖的岗位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实际任务为引领,以“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为课程主线,以各专业方向应共同具有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层层递进的结构来展现教学内容,通过课堂讲解、多媒体演示、实际操作来组织教学,倡导学生在边学边做中理解标准化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操作和测量能力。

注重学生正使用量具能力的训练。

四、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学生学练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认识。

以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清楚关于互换性、公差、精密测量及其误差处理等方面的术语及定义;2、了解相关公差标准的内容及特点、标注代号;3、熟悉典型几何量的精密测量方法及量器具使用。

五、课程内容与项目学习目标六、课程考核办法本课程为学期考查课,采用百分制形式计分。

该课程考核内容与所占比重如下表:七、课程建议(1)教学建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突出“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为主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结合实验、实训教学,创造真实的加工、使用、检测氛围,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相辅相成。

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用教具、挂图等工具,并使用动画等手段,将“形位公差的公差带”等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立体化;通过学生自行对实验进行分析、设计,提高其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第四版)第一章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第四版)第一章
原则
了解通过公差设计和配合选择来实现机械零件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基本原则。
实例分析
通过实例分析,深入理解极限配合的概念和原则。
技术测量的意义和作用
1 质量控制
探讨技术测量在质量控制 中的作用,确保产品符合 规定的要求。
2 工程设计
了解技术测量如何在工程 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确 保每个零件都具有准确的 尺寸。
关联性
探讨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之间的 关系,以确保零件在装配过程中 的质量和稳定性。
测量工具
了解测量工具在极限配合和技术 测量中的重要性,如卡尺和测微 计。
实例分析
通过实例分析,展示极限配合与 技术测量在齿轮装配中的应用。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应用范围
机械制造
探索极限配合和技术测量在机 械制造领域的应用,如汽车制 造和航天工程。
电子工程
了解极限配合和技术测量在电 子工程中的应用,如印刷电路 板制造和芯片封装。
医疗技术
展示极限配合和技术测量在医 疗技术领域的应用,如医疗器 械生产和人工关节制造。
结论和要点
极限配合
总结极限配合的定义、原则和应用范围。
技术测量
总结技术测量的意义、基本原理和方法。
重要性
强调极限配合和技术测量的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 (第四版)第一章
本章将介绍极限配合和技术测量的基础知识。你将了解到它们的重要性、原 理、方法以及它们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极限配合的定义和重要性
了解极限配合的定义,并探讨它在工程领域中的重要性。这是确保零件之间紧密配合的关键工艺。
极限配合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基本概念
探索极限配合的基本概念,包括公差、配合类别和配合制图符号。
3 过程监控
理解技术测量在生产过程 中的监控作用,确保每个 工序都达到预期标准。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大纲附电子教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大纲附电子教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大纲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是联系其他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纽带,是从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

本课程主要包括:绪论、光滑圆柱形结合的极限与配合、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和螺纹结合的公差与检测。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本课程的主要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机械类高级技能人才必须具备的公差与检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及生产实习打好基础,同时也为学生进行技术设计和创新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本课程的要求:(1)了解国标中有关极限与配合等方面的基本术语及定义,掌握极限配合方面的计算及代号的标注和识读;(2)了解有关测量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计量器具的使用方法;(3)掌握形位公差代号的标注方法;(4)了解表面粗糙度的评定标准及基本的检测方法,掌握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的标注方法;(5)熟悉螺纹标记的组成及其含义。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能读简单图样;(2)本课程概念多,表格多,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学习过程中,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要点,不要死记硬背;(3)检测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最好先进行认识性实习,在学习检测知识;(4)充分发挥技能课的优势,利用实习训练中所获得感性知识促进本课程的学习,同时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专业课和技能课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内容。

三、教学要求、及建议第一章1、教学要求(1)了解国标中有关极限与配合等方面的基本术语及定义;(2)熟悉极限与配合标准的基本规定;(3)掌握极限配合方面的计算及代号的标注和识读。

2、教学内容(1)基本术语及定义,偏差的计算(2)极限与配合标准的基本规定(3)公差带与配合的选用3、教学建议本章知识概念多,公式多,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学习过程中,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要点,不要死记硬背;第二章1、教学要求(1)了解有关测量的基本知识;(2)熟悉常用计量器具的读数原理;(3)掌握常用计量器具的使用方法;2、教学内容(1)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2)常用计量器具的使用和维护3、教学建议计量器具的使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最好先进行认识性实习,通过实物进行学习。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指导书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指导书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指导书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本课程是一门传授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相关理论知识与培养技术测量能力的专业课。

主要内容包括:光滑圆柱形结合的极限与配合,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及常用计量器具,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以及螺纹结合的公差与检测等。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为学习专业理论、掌握专业技能打好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掌握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术语、定义,配合的种类及选用,基本偏差和标准公差的查表及相关计算。

(2)理解长度和角度的常用测量器具的测量原理并掌握其使用方法和范围。

(3)掌握常形状和位置公差的项目、应用场合并熟悉其公差带的特征。

(4)了解与公差原则有关的术语,能根据图样上所标注的符号确定所采用的公差原则,并能根据标注公差值确定被测要素的理想边界尺寸和补偿值的大小。

(5)了解表面粗糙度概念以及与其有关的术语、概念、符号及代号的意义,掌握表面表面粗糙度符号和代号的标注方法及选用原则。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教师在讲授中要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加强对基本知识的教学。

特别是对有关的术语及定义,要以国家标准为依据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2)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3)要充分运用挂图、教具、实物和各种电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性教学的力度。

(4)要布置学生做一定量的习题,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有条件的学校,要组织学生对实际工件进行检测,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学时分配表。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浅论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浅论
■墨
《 极 限配 合 与技 术 测 量基 础》 课 程 教 学 浅 论
高晓玲
( 陕 西 省 机 械 高 级技 工 学 校 。 陕西 汉中
摘 要 :《 极 限 配合 与技 术 测 量 基 础 》 是机 械 类 院 校 学 生
7 2 3 0 0 3 )
必修 的 一 门重 要 的 专 业基 础 课 程 。 作 者 结合 实 际教 学体会 , 根 据 本课 程 的特 点 , 就 教 学 内容 及 方 法 、 课 程 改 革 等 方 面提 出 了 自己的 观 点 和 看 法 , 旨在 与 同行 分 享 探 讨 , 互相 学 习 , 以期 增 强 教 学 效 果 关键词 : 《 极 限 配合 与技 术 测 量 基 础 》 教 学 内容 教 学
2 . 重 视 概 念 的 讲 解
《 极 限 配 合 与技 术测 量 基 础 》 是 机械 类 专 业 一 度 基 本 知 识 与 几 何 误 差 检 测 两 大 方 面 的 内容 。 是 由基 础 课 过 渡 到 专 业 课 的 桥 梁 , 起 着 承 上 启 下 的 重 要 作用 。是 每 个 中 等 职业 院校 机 械 类 或 机 电类 专 业 的学 生 都 必须 学 习掌 握 的 基 础课 程 。无 论 在 后 续 专 业 课 程 学 习 中 还 是 在 以后 实 际 工 作 中 .无论 是从 事 专 业 技 术 工 作 还 是 从 事 管理工作 , 机 械类 或 机 电类 专 业 的 学 生 都 会 接 触 到 公 差 配 合 、 互 换 性 及技 术 测 量 知 识 , 因此 , 本课 程是 一 门 实践 性 很 强 的综 合 性 应 用 技 术基 础 学 科 。 本课程名词术语多 、 标 准 项 目多 、 抽象 概念多 , 涉 及 知 识 面广 , 同 时理 论 性 和 实践 性 也 很 强 。 通 常 是 学 生 在 完成 基 础 理 论 课 后 学 习 的第 一 门专 业 基础 课 。 然而 , 由于 学 生 缺乏 学 习所 需 要 的 丰富 的专 业 生 产 知识 和 实 践经 验 , 笔 者 在 实 际教 学 常常 感 到课 程 内容不 容 易 深 入讲 解 , 难 以 达 到教 学 目的 。笔 者结 合 实 际 教 学体 会 , 根 据本 课 程 的 特点 , 就 教 学 内容 及 方 法 、 课 程改 革 等 方 面提 出见解 , 以求 教 于 方家 , 达 到 抛砖 引 玉 之 目的 。

《极限配合及技术测量基础》电子教案设计(54个)

《极限配合及技术测量基础》电子教案设计(54个)

极限配合及技术测量基础学科单元教学计划电子教案1极限配合及技术测量基础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2极限配合及技术测量基础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4丄极限配合及技术测量基础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6点2•会绘制公差带图【例1 —1】某孔直径的基本尺寸为0 50mm,最大极限尺寸为$ 50.048mm ,最小极限尺寸为0 50.009mm ,求孔的上.下偏差。

解:孔的上偏差ES=Dmax —D=50.048-50=+0.048孔的下偏差EI=Dmin —D=50.009-50=+0.009第二课时:2 .尺寸公差(T)尺寸公差一一是允许尺寸的变动量,简称公差。

孔的公差Th= | Dmax-Dmin | = |ES-EI |轴的公差Ts= |dmax-dmin | = |es-ei |3.零线与尺寸公差带(1 )零线(2)公差带P10 例1-5作图训练极限配合及技术测量基础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8(1) 间隙配合孔的公差带在轴的公差带之上0 -esXei轴图1-4间隙配合图第二课时:特征值: 特征值的实践意义:课堂延伸:设计一种间隙配合,公称尺寸为© 100,最大间隙为0.04 ;最 小间隙为0.02 ;确定孔与轴的尺寸。

课堂练习:0 021两个相互结合的零件,公差带代号分别为①25H7 (0.021) mm最大间隙X max D max d minES ei 最小间隙X minD mind maxEI es 平均间隙X avD av davX Xmax min2与① 25f6(0.020)mm 试问:0.033教学本课程标准规定很多,只有多加练习才能保证教学效果,教学中应反思注意少讲多练。

极限配合及技术测量基础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10过渡配合Tf = |Xmax- Ymax |配合精度:配合精度对实践的影响:课堂练习:1.计算3000'021mm孔与30 0.033 mm轴配合的极限间隙.平均间隙和配合公差,并画出公差带和配合公差带图。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第四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第四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
(第四版)
单击鼠标或等待2秒继续
目录
绪论
第一章极限与配合
第二章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及常用计量器具第三章几何公差
第四章表面结构要求
第五章螺纹的公差与检测
使用帮助
●系统要求:推荐使用Windows XP系统
●软件要求:PowerPoint(推荐2000/XP/2003版本)
Flash Player(8.0版本或以上)
●相关问题:
●1.视频文件无法播放怎么办?
建议安装最新版“暴风影音”媒体播放软件。

●2.如何修改幻灯片文件?
将光盘中幻灯片源文件(后缀名为.ppt)拷贝
到硬盘上修改即可。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第四版)
●策划:万象刘春
●制作:宋文革王春梅
●视频:王国海陈立群徐军
●编辑:闫宪新马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
(第四版)
单击鼠标或等待2秒继续
目录
绪论
第一章极限与配合
第二章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及常用计量器具第三章几何公差
第四章表面结构要求
第五章螺纹的公差与检测
使用帮助
●系统要求:推荐使用Windows XP系统
●软件要求:PowerPoint(推荐2000/XP/2003版本)
Flash Player(8.0版本或以上)
●相关问题:
●1.视频文件无法播放怎么办?
建议安装最新版“暴风影音”媒体播放软件。

●2.如何修改幻灯片文件?
将光盘中幻灯片源文件(后缀名为.ppt)拷贝
到硬盘上修改即可。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第四版)
●策划:万象刘春
●制作:宋文革王春梅
●视频:王国海陈立群徐军
●编辑:闫宪新马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