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呐喊》自序人教版第一册
高中语文 10《呐喊》自序 说课稿 人教版第一册

10、《呐喊》自序说课教案《呐喊》自序是高中语文一册第四单元课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方面加以说明。
说教材:1、地位及教学目的:它是议论文单元四篇文章中第三篇,虽属课内自读课文,但列在会考必考篇目中,地位超过〈〈崇高的理想〉〉,并驾于第一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本单元教学要求是“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这就必须从掌握剖析议论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入手,训练“观全文”的能力,再结合本文特色,定教学目的为:1、理解序言文体特点,把握作者思想发展历程;2、体会比喻说理的艺术特色。
2、重、难点:结合单元教学目的、教材本身特点,结合高一学生读写议论文实际培养技能点,订重点为:1、把握思想发展线,理解“呐喊”含义;2、比喻说理含义及运用。
难点为:1、寓意深广的词、句、段。
二、说教法:教学模式:八步教学法(预习、定向、自读、作业、讨论、答疑、自结、迁移)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利于自学,突出学生主体,举一反三,养练能力。
教法:突出原文语境,瞻前顾后,讨论点拨,引其积极思维,热情参与。
故教法为:1、定向自读法明目标;2、提问法引导深入;3、讨论法参与、激活思维;4、练习迁移法;动手、巩固提高。
三、说学法:高一学生初有读的知识和浅近能力,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为化难为易,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应早读预习,做自读提纲,课堂上再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由表及里,理清思路,破重点,化难点,养练读写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课前检查作业,口头作文。
1. 导课:学生齐诵鲁迅诗《无题》,“躲进小楼成一统”,教师问:“真躲,不管外界了吗?”导入“要呐喊”,请打开课本,读自读提示,找重要信息点序言,教师板书课题。
巩固旧课中导新课,抓提示,明学法,启思考。
2. 复习巩固:问:九课中心论点?十课中心论点?(学生齐诵)那本课中心论点?从序言看写作目的?回扣单元教学要求。
3. 理思想发展线:(边提问,边板书,边讨论,查原文,语境订正)问:(1)写了几件事?地点?何事?每件归纳概括为四五个字(教师导引)。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版第一册:13《呐喊》自序(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一、课文补注1。
关于鲁迅(1)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1894年冬。
鲁迅十四岁。
父亲突然大吐血,遂请本城著名中医治疗,开始说是肺痈,后又说是膨胀。
由于诊金昂贵,只好经常典当衣物,家道更趋衰落,鲁迅开始分担家中事务。
又据周遐寿:《鲁迅的故家·病》。
按:鲁迅对于父亲生病时间的回忆,说法不一。
在《<呐喊>自序》中说“四年多”,在《集外集·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中说“三年多”,据《朝花夕拾·父亲的病》中说,推算起来,大约两年半左右。
周作人的回忆也不一致,在《鲁迅的故家·病》中说,其父曾亲自去吊小姑母之丧,发病时间可能在1894年冬季,在同书《童话》中说,大概起于1895年;在《知堂回想录·父亲的病》中说,发病时间在1895年的春天,至早可以提前到1894年的冬天,并说很难确定。
1896年鲁迅十六岁,10月12日父亲病逝,年三十七岁。
在父亲长期治病期间,鲁迅曾经和绍兴城的著名中医接触。
了解到他们在诊疗上的种种弊端,因而非常不满,非常厌恶。
这曾经影响鲁迅对中医作出全面的评价,鲁迅在他的前期作品中,既正确地批判了某些庸医所谓“医者,意也"“医能医病,不能医命”等反科学成分和封建伦理、迷信观念;同时也就他所遇到的庸医得出“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的结论。
后期,鲁迅对中医中药作出了比较全面的分析.(2)鲁迅办《新生》1907年鲁迅二十七岁。
夏,鲁迅与许寿裳、周作人、袁文薮(浙江钱塘人与鲁迅同期留学日本。
后去英国留学,回国后曾任甘肃财政厅长等职)等人积极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据日本增田涉回忆,苏曼殊也是《新生》筹办人之一。
鲁迅为了办好《新生》,从刊名、封面设计、书内插图等各方面都一丝不苟地做了细致安排。
第一期的插图已拟定用英国十九世纪画家瓦支题为“希望”的一幅油画,画面上是一个诗人,包着眼睛,抱了竖琴跪在地球上面。
高一语文上学期 《呐喊》自序 人教版第一册

精选版ppt
3
《呐喊》篇目表
(1)《呐喊》自序 (1922.12)
(9)故乡
(1921.1)
(2)狂人日记
(1918.4)
(10)阿Q正传 (1921.12)
(3)孔乙己
(1919.3)
(11)端午节
(1922.6)
(4)药
(1919.4)
生活经历 侍亲疾 求新知 攻医学 搞文艺 抄古碑 应索稿
思想发展 看透世态想走异路 选择医学救民救国 领悟要著弃医从文 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思索追寻苦闷沉默 看到希望作文呐喊
精选版ppt
5
于 荐寄 暗灵
东 轩意 故台
京一 辕寒 园无 《
。九 零
。星 荃
。计 逃
自 题
三 年
不 察
神 矢
小 像
二 , ,》
A、弃医从文 。 B、办《新生》。 C、抄古碑。 D、为《新青年》作文。
答案:C
精选版ppt
11
练习巩固
3.下面一段对话的正确的含义是:A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
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
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
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
(12)白光
(1922.6)
(5)明天
(1920.6)
(13)兔和猫
(1922.10)
(6)一件小事
(1920.7)
(14)鸭的戏剧 (1922.10)
(7)头发的故事
(1920.10)
(15)社戏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呐喊》自序(1)

《呐喊》自序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关于序言的文体知识。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呐喊》创作的缘由及《呐喊》的创作经过。
(二)能力训练点1.理解文中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含义。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选择典型事例说明思想发展过程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点理清鲁迅思想发展的历程,学习鲁迅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学习、欣赏本文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夹叙夹议;品味精炼含蓄的语句。
二.学法引导本文是鲁迅先生为自己的小说集写的序言,记叙了作者思想发展的历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社会观、文艺观和创作态度。
1.通读全文,概括出鲁迅先生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
(概括段意可借助复句分析和句间关系、语法分析等手段,充分认识第一段及倒数第二、三、四段各句关系或复句关系,然后借助表示地点的词语以及承递性的语句,列出全文提纲。
)2.了解“序”的文体特点,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前提下,结合本文的文体和重点语段,概括出鲁迅先生创作小说并命名为《呐喊》的由来。
3.理解文意时,可结合初中学过的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一件小事》、《故乡》等,对重点语段要细加揣摩,并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讨论,质疑解难。
4.课外阅读《呐喊》中的小说,如《狂人日记》《药》等,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把握作者思想发展变化的历程,品味文中精炼含蓄的语句。
难点:作者的社会观、文艺观和创作态度的理解。
解决办法:1.充分抓住本文叙事性这一特点,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生活的变化与思想发展变化的关系,找出促使这些变化的典型事件,进而把握作者思想发展变化的脉络。
2.通过对重点语句、重点段落的精读、揣摩,领会《呐喊》的来由及作者创作《呐喊》的目的。
3.教师可印发《<自选集>自序》等文章,指导学生进图书馆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以前学过的《鲁迅自传》等课文,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社会观、文艺观和创作态度。
高中人教普通版第一册第四单元之《呐喊》自序

精选ppt
16
鲁迅自传 鲁迅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 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 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 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 于是决心回家,而我底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 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底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 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 的两条路。
虽说可以使人欢欣,也不免使人
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呐喊》自序创作背景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呐喊》自
序创作背景
《呐喊》共收作品十四篇,起于1918年的《狂人日记》,迄于1922年的《社戏》。
作品的选材,“多采自病态的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而当时的鲁迅认为最须急切地疗救的,正如这篇自序所言,是人的“病态”的灵魂。
因此,《〈呐喊〉自序》是鲁迅作品中一篇十分重要的作品。
我们要理解鲁迅忧愤深广的思想和简括鲜明的艺术风格,都应该从这篇序文入手。
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呐喊》自序创作背景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中语文《呐喊》自序课课练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第四单元训练十三?呐喊?自序课后预习无师自通1.以下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侮.蔑〔wū〕悬揣.〔chuǎi〕愚.弱〔yú〕B.奚.落〔qī〕敷.衍〔fū〕学籍.〔jí〕C.蒲.扇〔pú〕糟粕.〔pà〕怦.怦〔pēnɡ〕D.蟋.蟀〔xī〕愤懑.〔mèn〕慰藉.〔jiè〕答案:D2.依次填入以下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1〕我于是用了种种法,来________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
〔2〕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________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
〔3〕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________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4〕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________于西方医学的事实。
A.麻醉驱赶长大发祥B.麻醉驱除长大发端C.麻痹驱赶强大发端D.麻痹驱除强大发端答案:B3.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其中收集作者1918年至1922年间所写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祝福??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B.在这篇序言中,鲁迅通过表达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思想开展的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
C.?新青年?是五四时期倡导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刊物。
D.“不名一钱〞是“没有一文钱〞的意思。
名,在这里是“占有〞的意思。
答案:A4.以下鲁迅作品按体裁分类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①?“友邦惊诧〞论? ②?孔乙己? ③?藤野先生?④?故土? ⑤?一件小事? ⑥?社戏? ⑦?论雷峰塔的倒掉? ⑧?狂人日记? ⑨?拿来主义? 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1?自嘲? A.①⑦⑨/②④⑤⑥⑧/③⑩/○11 B.①⑦⑨○11/③④⑥/②⑤⑧⑩C.①⑦⑨/②⑤⑥/③④⑧⑩○11D.①③⑦⑨/②④⑤⑥/⑧⑩/○11答案:A课堂稳固一点即通1.以下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为哪一项〔〕A.寂寞欢欣甘蔗幼稚B.学藉卒业头颅赏鉴C.震臂挽救头颈驱册D.灵魂排斥喝采驱除答案:C2.以下各句中加点虚词的使用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
高中语文 呐喊自序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

《呐喊》自序教案1.本章的作用和地位《呐喊》是考纲里明确的内容,且是鲁迅创作的一部重要的短篇小说集,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鲁迅的文章较为难懂,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大难点,因此老师给学生以精心的指导。
2.本章主要内容及课时要求:课题:《呐喊》篇目简介;《阿Q正传》;《呐喊人物形象及艺术风格探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2)理解句子2.过程与方法点拨法、阅读法、练习巩固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阅读小说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2).了解鲁迅的生平(3).了解《呐喊》产生的深刻的社会根源(4).把握人物具有的独特个性及所反映的中国劳动人民愚弱的国民性。
二、教材分析能分析人物形象,把握重要情节,掌握呐喊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了解呐喊的深刻社会意义教学过程:一、导语1919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政府的封建统治,但没有完成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鲁迅先生十分关注当时中国的现状,写出了反映这个时代的小说《孔已己》、《故乡》、《阿Q正传》等。
二、关于《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
在《呐喊》序中,鲁迅谈到他弃医从文的经过和目的。
他于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肄业,第二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毕业后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学,1904年进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1906年中止学医,回东京准备从事文艺运动。
是一次课堂上看画片的经历使他弃医从文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呐喊》自序
学习目标:
一、了解鲁迅写作〈呐喊〉的缘由和思想发展过程,学习鲁迅追求真理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二、学习本文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选择典型材料说明思想发展过程的写法,并了解序这种文体的特点。
三、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如下能力:
1、主动、全面的探究知识的能力。
2、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在网上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
4、通过网上的有效信息,写一篇有深度的分析鲁迅及其作品的文章的能力。
5、根据自己所写文章和收集的有效信息,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相关问题的能力。
6、有创意地提出新颖独到的观点并进行充分的诠释的能力。
学习指导: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本文是鲁迅先生为自己1918-1922年写的短篇小说集(共14篇)写的序言,记叙了作者思想发展的历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社会观、文艺观和创作态度。
学习本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通读全文,概括出鲁迅先生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
(概括段意可借助复句分析和句间关系及语法分析等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认识第一段及倒数第二、三、四段各句关系或复句关系;然后借助表示地点的词语以及承递性的语句,列出全文提纲。
)
2、了解“序”的文体特点,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前提下,结合本文的文体,结合重点语段,概括出鲁迅先生创作小说并命名为《呐喊》的由来。
3、理解文意时,可结合初中学过的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一件小事》、《故乡》等,对重点语段要细加揣摩,并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讨论,质疑解难。
4、课外阅读《呐喊》中的小说,如《狂人日记》、《药》等,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二、抓住特点,突出重点
《〈呐喊〉自序》是一篇很不寻常的序文,为什么呢?一方面是指它的内容十分重要,还指它在写法上很有特色,抓住特色,就有利于对内容的理解。
1、统一笔调下的组合式结构:从全文结构看,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按年代先后叙述他先有志于医学而后又弃医从文的一段经历,是他自传的一个片断;后一部分,写的是《呐喊》集中小说创作的经过,用了散文的形式。
但是,作者在全文的写作中,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都运用了文艺性的散文笔调,从而给人以和谐统一的感觉。
2、组合结构下波澜起伏的内容:作者写梦与梦的破灭,写希望与失望,变化迭出,在波澜起伏间,把他生活的那一段中国历史的动荡影象融化在自己身上。
3、序文与文集表现手法的统一:鲁迅写序文,很注意文集中的内容,在序文中把具体的描写与生动的叙述结合在一起,在记叙性的散文中包含着小说和杂文的手法。
同样,他为《野草》写《题辞》,用的是散文诗的情调;为《中国小说史略》作《序言》,用的是文言。
4、精炼含蓄的语言:作者写他和金心异的对话,说自己的梦和寂寞,都很让人玩味。
学习方法:
一、自主学习,解难质疑
1、浏览课文,寻找关键词:关键词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快速阅读本文,从中提取几个你认为能涵盖全文内容的关键词(点:“梦”——“寂寞”——“呐喊”等)。
2、深化或细化阅读,扩充关键词:能结合文章,解说特定的关键词,补充事实依据,使之丰富充实。
3、领悟课文,领略比喻之美:如“寂寞如大毒蛇”、“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铁屋子”、“呐喊”等,使文章含蓄深刻、妙趣横生。
4、精读第22段,正确理解鲁迅的“听将令”?(此时的呐喊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是遵从革命先驱者的意愿的“呐喊”。
)
5、结合提纲,试分析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由于本文既要叙述自己过去的某些经历状况又要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演变,所以采取了夹叙夹议的写法。
)
二、合作探讨,研究拓展
1、小组合作研究
①关键词的微妙变化说明了什么?(点:叫喊、大嚷和呐喊三个词的有序运用,巧妙地表现了鲁迅先生由主张文艺救国到运用文艺做革命武器的心路历程。
)
②详写“消沉”生活为了什么?(点:一方面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文艺救国失败后的无限痛苦与寂寞;另一方面,也恰恰证实了鲁迅先生并不是真正的消沉,他是在沉默中反思,在反思中积蓄战斗的力量。
)
③“呐喊”有什么丰富的内涵?(点:呐喊是鲁迅先生所从事的革命文艺,更是鲁迅先生的革命宣言、革命态度与革命行动,也是对前驱者的鼓励和慰籍,一种唤醒和号角,一种希望和期待——革命队伍的壮大和事业的兴盛。
)
④王朔在《我看鲁迅》一文中说:“我认为鲁迅光靠一堆杂文、几个短篇是立不住的,没听说有世界文豪只写过这些东西的。
”针对王朔的这个评论,你有什么看法?(点:关键是要有理有据)
2、小组组合落实
①确定人员:全班同学自由组合,4个人为一组。
②确定选题:在下列选题中或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中确定一个:
A、研究鲁迅传记为他的思想发展划分阶段,尤其要侧重研究和课文有关的前期思想发展。
B、研究鲁迅小说,为他的人物形象归类,尤其要侧重研究《呐喊》在现代文学史、思想史上的地位。
C、研究课文本身,诠释“呐喊”一词的丰富内涵,重点研究“鲁迅为什么创作《呐喊》”,以及“为什么而‘呐喊’”这两个紧密相关的问题。
D、自由研究,对由课文中引发的有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如鲁迅写小说为什么要用曲笔等。
③明确分工:组长,负责组织落实、协调关系;另外分笔记输入员、上网查询员、资料整理员、研究报告汇报员等。
④上报情况:小组人员、选题、研究分工、研究安排、所须帮助等。
3、收集资料
各组在互联网上查找并收集资料。
参考网址:
①鲁迅传记:鲁迅传记写作的历史回顾(一)、(二):
/gh/paper38/1/class003800001/hwz1796.htm
/gh/paper38/1/class003800001/hwz1797.htm
②鲁迅小说:
A、《鲁迅小说的“复仇”主题》/upfile/gonggao/2002-11-8/7733.htm
B、《我看鲁迅小说》
/wx_hsz/luxun/plzl/011.htm
C、《鲁迅小说的解读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tianfu/jiaoyanzu/yuwen/20021009-01.htm
D、《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http/lw2.htm
③《〈呐喊〉自序》:
A、《〈呐喊〉自序》课文分析:
/202007/ca257881.htm
B、说鲁迅的“曲笔”:
/3/326/text/3265007.htm
4、整理资料
①全组讨论,综合整理。
②在“卫星话语——专题语文学习”网(/)或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cgi-bin/luntan/leoboard.cgi?catlog=3)的
相关论坛发帖组织更大范围的专题讨论,综合整理讨论情况。
③各组将研究成果写成小论文。
三、交流成果,进行评价
1、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成员的研究成果。
形式可以是演讲、课件演示、图片展示等。
2、其他小组针对汇报小组的汇报进行提问,形成答辩。
3、每人写一篇800字以上的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文章发至我的电子邮箱和“卫星话语——专题语文学习”
4、由师生联合对每位同学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评估重点是按时完成任务情况、搜索信息能力、信息组织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小组协作意识和研究报告书面表达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