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教案
苏教(部审)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二)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精品教案_13

临江仙教案(晏几道)【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特点2、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能理解词中“春恨”的丰富内容3、欣赏对比反衬、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教学重难点】: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猜猜他是谁?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评价他的词“如金陵王、谢子弟,秀气胜韵,得之天然,将不可学。
”(是说他词风清水芙蓉天然而成,没有矫揉造作的痕迹)陈廷焯于《白雨斋词话》中称赞他的词“无人不爱,爱以情胜也。
情不深而为词,虽雅不韵,何足感人”(是夸赞他的词真挚深沉,撼人肺腑,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冯煦的《蒿庵词论》中称呼他为“古之伤心人也”,说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是说他的词以伤感著称,语言平淡却味道深远,措辞浅白又情致深婉。
)【在幻灯片上逐条出示,随着信息的增多,让学生猜猜“他”是谁?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也在一开始就让学生对“他”的词风有初步了解。
】【介绍作者】•他字叔原,号小山;•他是北宋初年著名的太平宰相—晏殊的第七子;•他能文善词,与其父齐名,并称“二宴”。
有《小山词》。
•他父亲为他取名晏几(jī)道。
“几道”,这个名字是出自《老子》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什么是“几于道”,意思就是指接近于道,几乎到达道德境界。
初探诗意整体感知【让学生带着下面两个问题自由朗读】•这首词抒发了什么之情?(在文中选一个词来作答)•分别用两个字概括上下片的内容。
明确:对歌女小蘋的相思怀念之情上片:春恨果→倒叙下片:相思因再读诗歌循文入义【齐读诗歌,找出时间词】•明确词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明确:梦后、酒醒、去年、初见、当时(时间上由近及远、由今朝到往昔)·请用四字短语分别概括四幅画面。
【时间的进程提示清晰明了,由这五个时间词也带出了四幅不同的画面。
实际上本词从一开始就仿佛是一幕幕场景的定格,浓厚的绘画特点形成了独特的画境。
先让学生找出四幅画面对应的词句,在这过程中重点提示“梦后”即“酒醒”,这是互文见义的手法。
苏教版语文高二《临江仙》教案

学校临清二中学科语文编写人韩瑜审稿人孙东云赵贵友临江仙晏几道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临江仙》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2、体会含蓄真挚、情景交融的写法;二、教学重点: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由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程度不同,对诗词知识的积累情况也不一样,所以,在诗词的学习中,要培养学生由浅入深分析诗歌的习惯,并且掌握常见的分析方法,以期解决诗词鉴赏的相关问题。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鉴赏法、点拨法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五、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阅读诗词,扫除文字障碍,初步感受诗歌。
2、教师准备好上课所需内容、材料,包括教案、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1、以导学案中的作者介绍引入新课:(由学生介绍所整理的作者简介)晏几道(1030?—1106?),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晏殊第七子,能文善词,与其父齐名。
其词受五代艳词影响而又兼“花间”之长,多抒写人生失意之苦与男女悲欢离合之情,以小令见长,工于言情,语言清新,曲折轻婉。
晚年家境中落,其词多感伤情调。
有《小山词》。
我们今天所学的《临江仙》是晏几道的《小山词》中较有成就的一篇,下面,我们来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2出示目标:略(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诵读全词,你能找出词中能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词语吗。
春恨2.反复诵读上片,在这一部分中,词人将“春恨”写得缠绵深婉,你能根据词中景物做一个具体分析吗?(1).梦后酒醒。
因怀念之深而以酒醉销愁,酒醉而有相见的美梦,梦虽美丽但却短暂,酒醒梦断后,楼台高锁、帘幕低垂,愈加孤寂。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的情感分析和意象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 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感受诗歌的魅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诗歌。
(2)结合课后练习,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7. 板书设计《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教案

临江仙教学目标:1.理解所选题材——对过去生活的追忆,并以此寄寓“微痛纤悲”的身世之感。
2.理解词中所包含的回肠荡气的伤离怀人之愁。
3.体会词人凄凉环境所烘托的孤寂氛围。
教学重点:1.理解所选题材——对过去生活的追忆,并以此寄寓“微痛纤悲”的身世之感。
2.理解词中所包含的回肠荡气的伤离怀人之愁。
教学难点:理解怎样将“春愁”写得缠绵深婉的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晏几道(1038~1110),字叔原,号小山,临川(今属江西)人,晏殊第八子。
曾监颖昌许田镇。
一生仕途不达,但狷介自守,不傍权贵之门。
以词名世,与其父齐名,并称"二晏"。
著有《小山词》,存词260首。
《小山词》艺术特色(一)对爱情生死不渝的追求与身世之感的渗入。
(二)语淡情深,艳而不俗,浅处皆深,把《花间集》以来的艳词小令艺术推展到了极致。
不是表现拥有爱情的欢乐,而是追忆已失落的往日爱情和表现刻骨铭心的相思,并把爱情当作一种纯精神性的追求,这成为晏几道恋情词的一大特色。
本篇即如此。
小山恋情词的结构,始终是建立在对过去的温馨回忆和现在的苦闷相思这两重今昔不同的情感世界之间。
二.诵读感知(1)自由诵读,对照注释弄清大意。
(2)归纳主要内容:这是一首感旧怀人的名篇,当为作者别后怀思歌女小蘋所作。
词之上片写"春恨",描绘梦后酒醒、落花微雨的情景。
下片写相思,追忆"初见"及"当时"的情况,表现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
全词在怀人的月时,也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
(3)齐诵本词。
三.个性赏析:(1)起首两句,写午夜梦回,此时展现在作者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象?传达出怎样的内心世界?只见四周的楼台已闭门深锁;宿酒方醒,那重重的帘幕正低垂到地。
"梦后"、"酒醒"二句互文,写眼前的实景,对偶极工,意境浑融。
"楼台",当是昔时朋游欢宴之所,而今已人去楼空。
苏教(部审)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二)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精品教案_6

《临江仙》学习目标:1.理解词中所选题材,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
2.理解全词通篇用形象说话,含蓄蕴藉。
3、体会全词在怀人之时,也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
【知识链接】1、文学常识晏几道(1030?—1106?),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人。
晏殊第七子,能文善词。
其词受五代艳词影响而又兼“花间”之长,多抒写人生失意之苦与男女悲欢离合之情。
工于言情,语言清新,曲折轻婉。
晚年家境中落,其词多感伤情调。
有《小山词》。
由于社会地位和人生遭遇的不同,词作的思想内容比晏殊词深刻得多。
其中有不少同情歌妓舞女命运、歌颂她们美好心灵的篇章。
他的词不是表现拥有爱情的欢乐,而是追忆已失落的往日爱情和表现刻骨铭心的相思,并把爱情当做一种纯精神性的追求。
2、写作背景:据作者《小山词》自跋所述,作者好友沈廉叔、陈君友家有莲、鸿、蘋、云四个歌女,词人及其好友的新词经常由她们在席间歌唱。
作者和词中小蘋亦曾有过一段恋情,后沈殁陈病,小蘋等人也就风飘云散,不知去向。
本词是别后怀思小蘋之作。
活动一: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弄清词的大意。
梦醒时觉得人去楼空为孤寂困锁,酒醉醒来但见门帘低低下垂。
去年春天离别的愁恨滋生恰巧又在此时。
在凋残的百花中独自凝立,看霏霏细雨里燕子双双翱飞。
记得与歌女小蘋初次相见,她穿着两重心字香熏过的罗衣。
通过琵琶的弹奏诉说出自己的相思。
当初相见时的明月如今犹在,它曾照着象彩云一样的小蘋回归。
2、请用词中两个字概括上下片的内容这是一首感旧怀人的名篇,当为作者别后怀思歌女小蘋所作。
词之上片写“春恨”,描绘梦后酒醒、落花微雨的情景。
下片写“相思”,追忆“初见”及“当时”的情况,表现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
全词在怀人的同时,也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
活动二:品味鉴赏1.怎样理解“春恨”?上片词人是怎样将“春恨”写得缠绵深婉的?A.互文。
梦后酒醒。
因怀念之深而以酒醉销愁,酒醉而有相见的美梦,梦虽美丽但却短暂,酒醒梦断后,楼台高锁、帘幕低垂,愈加孤寂。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文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1.熟悉临江仙这首唐诗的背景和作者;2.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3.掌握唐诗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预备知识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需要对以下概念和知识有所了解:1.唐诗的基本特点和形式;2.唐代文化和社会背景;3.诗歌创作的主题和要素。
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首先,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唐诗宋词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唐诗的特点和魅力。
可以将这些诗歌和学生们分享,让他们感受到唐诗的优美和深刻。
2. 导读临江仙让学生先通读一遍临江仙这首唐诗,理解整首诗的内容和意境。
然后,老师可以为学生补充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临江仙这首诗的作者和写作背景:临江仙是唐代诗人杨巨源创作的,描写的是一个仙女出现在夜色中的动人情境。
这位仙女曾经借钱给杨巨源的朋友,但朋友却拒绝还钱,于是她来到杨巨源面前,暗示他有机会得到宝物,让他去寻找,并留下了这首诗。
3. 分析临江仙3.1 诗歌形式首先,让学生了解临江仙的基本形式。
该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共四句。
在五言诗中,每句各有五个字;在律诗中,每句都需要符合律的要求,包括韵律和平仄等方面。
3.2 诗歌意境然后,让学生一起分析诗歌表达的意境。
临江仙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一个美丽的仙女从河畔飘然而至,在楼台上停留,然后消失在夜幕中。
这个仙女浑身散发着瑰丽的气息,令人不禁想要将她抓住,让她陪伴自己一起生活。
整首诗歌情感丰富,意境空灵,给人一种莫名的感动。
3.3 诗歌表现手法最后,让学生了解诗中的表现手法。
临江仙这首诗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拟景、拟声等手法,创造了极具诗意的意境。
例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句用了富有想象力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那个远去的仙女散发的瑰丽气息。
4. 总结反思最后,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总结教学内容,参与讨论和分享,帮助学生理解临江仙这首唐诗的深层含义,也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唐诗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临江仙》教案

7.“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辩难。
教师明确:在当时皎洁的明月映照下,小蘋像一朵冉冉的彩云飘然归去。彩云,指美丽而薄命的女子。梦后酒醒,明月依然,彩云安在?在空寂之中仍旧是苦恋,执着到了一种“痴”的境地。
五、学生课堂上诵读并背诵文本。
教学案
科目:高二语文主备人:备课日期:
课题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第1课时
计划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特点
2.对词中精警名句进行鉴赏
3.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对词中精警名句进行鉴赏
2.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流程\内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自然引出它的作者,——晏几道。
今天学习他的《临江仙》
2、作者简介:
晏几道(1030----1106),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是晏殊第七子。曾任太常寺太祝。
其作品的特点,小山词多怀往事,抒写哀愁,笔调饱含感伤,伤情深沉真挚,情景融合,“能动摇人心”。虽反映生活面窄,而艺术境界较高。一言以蔽之,冯煦谓小山词“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学生识记)
晏几道与父晏殊齐名,世称“二晏”。
三、初识文本:
1.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识文本。
时间约8分钟。
2.教师范读文本。
3.学生自由诵读,初步记忆。
4、赏析文本:
1.教师概说:
本词是晏几道的代表作,内容是小山词中最常见的题材,对过去欢乐生活的追忆,并寓有“微痛纤悲”的身世之感。
艺术上表现了小山词的特有的深婉沉着的风格。
2.学生自主结合,共同讨论,初步解说本词。(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作用,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巡视,个别答疑)为转入师生共同赏析做准备。
苏教版-语文-高二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案 第十专题 临江仙

学生对照文本注释,积极展开联想,拓展思维。
师生明确:
①.薄罗衫子上面绣有双重的“心”字。
②.还暗示着两人一见钟情,日后心心相印。
7.“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辩难。
明确:在当时皎洁的明月映照下,小蘋像一朵冉冉的彩云飘然归去。
彩云,指美丽而薄命的女子。
课 题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第1课时
计划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特点
2.对词中精警名句进行鉴赏
3.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
一、导入;
背诵名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自然引出它的作者,——晏几道。
今天学习他的《临江仙》
二、作者简介:
晏几道(1030-1106),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是晏殊第七子。曾任太常寺太祝。与父晏殊齐名,世称“二晏”。
梦后酒醒,明月依然,彩云安在?在空寂之中仍旧是苦恋,执着到了一种“痴”的境地。
关键点拨
加工润色
作业
布置
学生课堂上诵读并背诵文本
教学
艺术上表现了小山词的特有的深婉沉着的风格。
2.学生自主结合,共同讨论,初步解说本词。(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作用,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巡视,个别答疑)为转入师生共同赏析做准备。
3.师问:上片起首两句写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上片用两个六言对起。
“梦后”、“酒醒”二句互文,写眼前实景。
其词多怀往事,抒写哀愁,笔调饱含感伤,伤情深沉真挚,情景融合,“能动摇人心”。虽反映生活面窄,而艺术境界较高。冯煦谓小山词“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学生识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教案
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临江仙》教案
作者简介
晏畿道
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人,晏殊第七子。
曾任太常寺太祝。
熙宁七年,以郑侠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事,受株连下狱。
元丰五年,为颍昌府许田镇监官,“年未至乞身,退居京师赐第”。
晁说之曾为撰墓志,已佚。
今人夏承焘撰有《二晏年谱》。
另郑骞有《二晏年谱补正》、《晏叔原系年新考》。
黄庭坚《<小山词>序》谓畿道“磊隗权奇,疏于顾忌。
翰墨,自立规模。
常欲轩轾人,而不受世之轻重……遂陆沉于下位”,平生有“四痴”:“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饥寒,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潜心六艺,玩思百家”畿道与父晏殊齐名,世称“二晏”。
词作原文
临江仙•晏几道
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
罗裙香露玉钗风。
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
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酒醒长恨锦屏空。
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
[注释]
却:又、再。
2小蘋:歌女名。
3心字罗衣:锈有心字图案的丝罗衣裳。
4彩云:喻美女,即小蘋。
翻译
梦醒时觉得人去楼空为孤寂困锁,酒醉醒来但见门帘低低下垂。
去年春天离别的愁恨滋生恰巧又在此时。
她想起凋残的百花中独自凝立,霏霏细雨里燕子双双翱飞。
记得与歌女小蘋初次相见,她穿着两重心字香熏过的罗衣。
通过琵琶的弹奏诉说出自己的相思。
当初想见时的明月如今犹在,它曾照着象彩云一样的小蘋回归。
名家赏析
这是晏畿道词的代表作。
这首词代表了作者在词的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堪称婉约词中的绝唱。
据作者《小山词》自跋所述,作者好友沈廉叔、陈君友家有莲、鸿、蘋、云四个歌女,词人及其好友的新词经常由她们在席间歌唱。
作者和词中小蘋亦曾有过一段恋情,后沈殁陈病,小频等人也就风飘云散,不知去向。
上片写别后的孤独和刻骨相思,写今日,下片追忆初见小蘋时的印象及小蘋归去时的情景,写去时的情景,写去年。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风情旖旎。
本词当是别后怀思歌女小蘋之作。
上片用两个六言句对起。
午夜梦回,只见四周的楼台已闭门深锁;宿酒方醒,那重重的帘幕正低垂到地。
“梦后”、“酒醒”二句互文,写眼前的实景。
对偶极工,意境浑融。
“楼台”,当是昔时朋游欢宴之所,而今已人去楼空。
词人独处一室,在阒寂的阑夜,更感到格外的孤独与空虚。
企图借醉梦以逃避现实痛苦的人,最怕的是梦残酒醒,那时更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了。
词人用两个不同场合中的感受来重复他思念小蘋的迷惘之情。
起二句情景,非一时骤见而得之,而是词人经历过许多寥寂凄凉之夜,或残灯独对,或酽酒初醒,遇诸目中久矣,忽于此时炼成此十二字,始如弥勒弹指,得现“华严境界”。
所谓“华严境界”,是说它已进入佛家的空寂之境,这种空寂,正是词人内心世界的反映,是真正的“伤心人”的感受。
“去年春恨却来时”,一句承上启下,转入追忆。
既然词人写的是“春恨”,他做的必然是春梦了。
回忆梦境,却怨“楼台高锁”,那就等于告诉读者,他在梦中是和小蘋歌舞于高楼之上。
“春恨”,因春天的逝去而产生的一种莫名的怅惘。
点出“去年”二字,说明这春恨的由来已非一朝一夕的了。
同样是这春残时节,同样恼人的情思又涌上心头——“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孤独的词人,久久地站立庭中,对着飘零的片片落英;又见双双燕子,在霏微的春雨里轻快地飞去飞来。
“落花”示伤春之感,“燕双飞”寓缱绻之情。
古人常用“双燕”反衬行文中人物的孤寂之感。
“落花”、“微雨”,本是极清美的景色,在本词中,却象征着芳春过尽,美好的事物即将消逝,有着至情至性的词人,怎能不黯然神伤?燕子双飞,反衬愁人独立,因而引起了绵长的春恨,以至在梦后酒醒时回忆起来,仍令人惆怅不已。
这种韵外之致,荡气回肠,真教后世的读者也不能自持,溺而难返了。
换头一句,是全词关键。
“记得”,那是比“去年”更为遥远的回忆,是词人“梦”中所历,也是“春恨”的缘由。
小蘋,歌女名。
是《小山词•自跋》中提到的“莲、鸿、蘋、云”中的一位。
小晏好以属意者的名字人词,以纪其坠欢零绪之迹,而小蘋更是他所深深眷恋的:“小蘋若解愁春暮,一笑留春春也住”、“小蘋微笑尽妖娆”,可想见她是个天真烂漫、娇美可人的少女。
本词中特标出“初见”二
字,用意尤深。
也许,尔后的许多情事,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淡忘,而相识时的第一印象却是永志于心的。
梦后酒醒,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依然是小蘋初见时的形象——“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
”她穿着薄罗衫子,上面绣有双重的“心”字。
宋代妇女衣裙上每有“
”形图案,类似小篆的“心”字,欧阳修《好女儿令》词也有“一身绣出,两同心字”之语。
小晏词中的“两重心字”,还暗示着两人一见钟情,日后心心相印。
词人有意借用小蘋穿的“心字罗衣”来渲染他和小蘋之间倾心相爱的情谊,已够使人心醉了。
小蘋也由于初见羞涩,爱慕之意欲诉无从,惟有借助琵琶美妙的乐声,传递胸中的情愫。
弹者脉脉含情,听者知音沉醉,与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同意。
“琵琶”句,既写出小蘋乐技之高,也写出两人感情上的交流已大大深化,不仅是目挑眉语了。
也许小晏的文名,使小蘋在见面之前已暗暗倾心了吧。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一切见诸形相的描述都是多余的了。
不再写两人的相会、幽欢,不再写别后的思忆。
词人只选择了这一特定镜头:在当时皎洁的明月映照下,小蘋,像一朵冉冉的彩云飘然归去。
李白《宫中行乐词》:“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
”又,白居易《简简吟》:“大都好
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彩云,因以指美丽而薄命的女子,其取义仍从《高唐赋》“旦为朝云”来,亦暗示小蘋歌妓的身份。
结两句因明月兴感,与首句“梦后”相应。
如今之明月,犹当时之明月,可是,如今的人事情怀,已大异于当时了占梦后酒醒,明月依然,彩云安在?在空寂之中仍旧是苦恋,执著到了一种“痴”的境地,这正是小晏词艺术的深度和广度上远胜于“花间”之处。
艺术特色
这首《临江仙》含蓄真挚,字字关情。
词的上阕“去年春恨却来时”可说是词中的一枚时针,它告诉我们词人的现实是处于痛苦和迷惘之中,其原因是由于他和小蘋有过一段甜蜜幸福的爱情。
时间是这首词的主要线索。
其余四句好象是四个相对独立的镜头(即1、梦后
2、酒醒
3、人独立
4、燕双飞),每个镜头都渲染着词人内心的痛苦,句句景中有情。
下阕写词人的回忆。
词人想到是“两重心字”的“罗衣”和“曾照彩云归”的地方,还有那倾诉相思之情的琵琶声。
小蘋的形象不仅在词人的心目中再现,就是今天的读者也不
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
字字情中有景,整篇结构严谨,情景交融,不失为我国古典诗词中的珍品。
在结构上,本词也颇具特色。
上半阕写“春恨”,梦后酒醒,落花微雨,皆春恨来时的情境;下半阕写“相思”,追忆“初见”及“当时”的情况,表现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
过片二句是全词枢纽,最为吃紧,虽与首二句对称,字数、平仄俱同,而作法各别:起处用对偶,辞语致密;过片却用散行,辞旨疏宕,另起新意。
全词以虚笔作结,自有无穷感喟蕴蓄其中,情深意厚,耐人寻味。
《白雨斋词话》评此词曰:“既闲雅,又沉着,当时更无敌手。
”其实何止当时,恐百世之后亦难乎为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