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学案附答案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解析共21页文档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解析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风格。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领略诗人的才情与个性,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的正确理解和朗读。
2. 诗歌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
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 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字词的含义和诗歌的主题思想。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晏殊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导入《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音韵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和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句,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词的魅力。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1)背诵《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讨论的深度、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等方面。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的能力。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的情感分析和意象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 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感受诗歌的魅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诗歌。
(2)结合课后练习,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7. 板书设计《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教案

临江仙教学目标:1.理解所选题材——对过去生活的追忆,并以此寄寓“微痛纤悲”的身世之感。
2.理解词中所包含的回肠荡气的伤离怀人之愁。
3.体会词人凄凉环境所烘托的孤寂氛围。
教学重点:1.理解所选题材——对过去生活的追忆,并以此寄寓“微痛纤悲”的身世之感。
2.理解词中所包含的回肠荡气的伤离怀人之愁。
教学难点:理解怎样将“春愁”写得缠绵深婉的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晏几道(1038~1110),字叔原,号小山,临川(今属江西)人,晏殊第八子。
曾监颖昌许田镇。
一生仕途不达,但狷介自守,不傍权贵之门。
以词名世,与其父齐名,并称"二晏"。
著有《小山词》,存词260首。
《小山词》艺术特色(一)对爱情生死不渝的追求与身世之感的渗入。
(二)语淡情深,艳而不俗,浅处皆深,把《花间集》以来的艳词小令艺术推展到了极致。
不是表现拥有爱情的欢乐,而是追忆已失落的往日爱情和表现刻骨铭心的相思,并把爱情当作一种纯精神性的追求,这成为晏几道恋情词的一大特色。
本篇即如此。
小山恋情词的结构,始终是建立在对过去的温馨回忆和现在的苦闷相思这两重今昔不同的情感世界之间。
二.诵读感知(1)自由诵读,对照注释弄清大意。
(2)归纳主要内容:这是一首感旧怀人的名篇,当为作者别后怀思歌女小蘋所作。
词之上片写"春恨",描绘梦后酒醒、落花微雨的情景。
下片写相思,追忆"初见"及"当时"的情况,表现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
全词在怀人的月时,也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
(3)齐诵本词。
三.个性赏析:(1)起首两句,写午夜梦回,此时展现在作者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象?传达出怎样的内心世界?只见四周的楼台已闭门深锁;宿酒方醒,那重重的帘幕正低垂到地。
"梦后"、"酒醒"二句互文,写眼前的实景,对偶极工,意境浑融。
"楼台",当是昔时朋游欢宴之所,而今已人去楼空。
晏几道《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阅读答案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注】小苹:作者友人家的歌女。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开篇两句实写居处的冷落寥寂,隐喻往昔欢娱的消逝难见。
B.下阕“琵琶”一句,既写出歌女演奏技艺高超,也写出两人心意相通。
C.结尾两句与首句相应,传达出眼前明月依然、人事情怀依旧之意。
D.整首词以境界会意,词尽而意未尽,蕴藉含蓄,感情深挚。
15.词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是如何表达无尽愁情的?请结合全词加以赏析。
(6分)
阅读答案:
14.C
15.①"落花"句既写暮春时节芳华已尽,词人油然而生伤春惜春的怅惘之情;又借"落花"感叹青春易逝,佳期难再。
②"微雨"句借天色阴沉,状写心境的阴郁和苦闷;又以"燕双飞"来反衬"人独立"的寂寞和孤独。
③"落花""微雨"两句,融情入景,借眼前无限凄婉之景,抒发对歌女小苹怀念之意、苦恋之情以及深切的孤寂之感。
临江仙答案

临江仙
参考答案:
三、
1、梦后、酒醒、去年、初见、当时。
(时间上由近及远)春恨。
2、A.梦后酒醒:楼台高锁、帘幕低垂、落花微雨的冷清孤寂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春愁的孤独与空虚。
B.初见当时:两情相悦、伤心离别的画面,表达了美好的回忆和难忘的深情。
这两幅画面全由春愁二字连缀为一体。
3、A.梦后酒醒。
因怀念之深而以酒醉销愁,酒醉而有相见的美梦,梦虽美丽但却短暂,酒醒梦断后,楼台高锁、帘幕低垂,愈加孤寂。
B.春恨年年。
“去年”“却来”,显见春恨非一朝一夕,而是由来已久,点出春恨之深长难销。
4、反衬,无情的春燕尚能双宿双飞,而有情之人却只能在落花微雨中独立。
以物衬人,将孤寂伤感之情深化。
5、“两重心字”暗指心心相印,“说相思”因害羞而以琵琶传相思之情,两情相悦。
天真烂漫、娇美可人、温柔多情。
6、彩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意,彩云常用来比喻美好而薄命的女子。
明月传统意象也暗写分离。
当时的明月今日仍在,而明月之下的彩云(人)却已不在,以物是衬人非,表达无尽的思念之情。
在空寂之中仍旧是苦恋,执着到了一种“痴”的境地。
四、⑴此词写离别,然而所写景物却是碧波春水、青青杨柳、晓莺啼鸣。
这是以乐景写离愁,以春天美好的景物写离别,词中景物枝枝叶叶都饱含感情。
⑵结尾两句以怨写爱,抒写出因多情而生绝望,而绝望又恰好表明不忍割舍之情。
五、1、漫漫长夜难尽,孤独、凄凉的愁绪如同如水的长夜一样排遣不去。
2、暗示出旅途跋涉,长路关山,白昼艰辛的生活又将开始。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踏莎行·雾失楼台教案苏教版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个别解答或集体讨论。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专注听讲,记录重点信息。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在小组中积极讨论,提出见解。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词作提出问题,参与课堂探讨。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词作的基本解读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词的意境,把握词人的情感,能够背诵并赏析这首词。通过对词中意象的分析,让学生体会诗词的美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受词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鉴赏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分析《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踏莎行·雾失楼台》的意象和情感,提高学生对诗词美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体创作,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2.词的形式与结构:掌握词的基本格律,如平仄、韵脚、对仗等,并分析《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踏莎行·雾失楼台》的结构特点。
3.词的意象与情感:分析词中的主要意象,如“楼台高锁”、“雾失楼台”等,理解其寓意和情感表达。
4.词的艺术特色:探讨秦观的词风特点,如用词豪放、情感深沉等,并与其他词人进行比较。
5.词的鉴赏方法:学习如何欣赏和评价一首词,包括关注词的意境、情感、意象等方面。
教学手段:
-小组讨论
-案例分析
-互动式教学
-任务驱动学习
-个人作业和创作展示
四、教学资源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提供《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踏莎行·雾失楼台》的原文和注释,要求学生初步理解词意。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文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1.熟悉临江仙这首唐诗的背景和作者;2.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3.掌握唐诗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预备知识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需要对以下概念和知识有所了解:1.唐诗的基本特点和形式;2.唐代文化和社会背景;3.诗歌创作的主题和要素。
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首先,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唐诗宋词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唐诗的特点和魅力。
可以将这些诗歌和学生们分享,让他们感受到唐诗的优美和深刻。
2. 导读临江仙让学生先通读一遍临江仙这首唐诗,理解整首诗的内容和意境。
然后,老师可以为学生补充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临江仙这首诗的作者和写作背景:临江仙是唐代诗人杨巨源创作的,描写的是一个仙女出现在夜色中的动人情境。
这位仙女曾经借钱给杨巨源的朋友,但朋友却拒绝还钱,于是她来到杨巨源面前,暗示他有机会得到宝物,让他去寻找,并留下了这首诗。
3. 分析临江仙3.1 诗歌形式首先,让学生了解临江仙的基本形式。
该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共四句。
在五言诗中,每句各有五个字;在律诗中,每句都需要符合律的要求,包括韵律和平仄等方面。
3.2 诗歌意境然后,让学生一起分析诗歌表达的意境。
临江仙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一个美丽的仙女从河畔飘然而至,在楼台上停留,然后消失在夜幕中。
这个仙女浑身散发着瑰丽的气息,令人不禁想要将她抓住,让她陪伴自己一起生活。
整首诗歌情感丰富,意境空灵,给人一种莫名的感动。
3.3 诗歌表现手法最后,让学生了解诗中的表现手法。
临江仙这首诗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拟景、拟声等手法,创造了极具诗意的意境。
例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句用了富有想象力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那个远去的仙女散发的瑰丽气息。
4. 总结反思最后,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总结教学内容,参与讨论和分享,帮助学生理解临江仙这首唐诗的深层含义,也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唐诗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事抒怀词——《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学案
晏幾道
【学习目标】:
1、把握词的感情基调。
2、掌握写景的作用,体会词中的画面美。
3、能够通过对诗歌意境(境界)的体验、鉴赏,了解意境的艺术魅力。
【学习难点】
1.理解所选题材——对过去生活的追忆,并以此寄寓“微痛纤悲”的身世之感。
2.理解词中所包含的回肠荡气的伤离怀人之愁。
【整体感知】
1.知人论世:
晏幾道(1038—1110),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晏殊第七子,能文善词,与其父齐名。
他出身贵家公子,十几岁就受到宋仁宗赵祯的赏识。
其词受五代艳词影响而又兼“花间”之长,多抒写人生失意之苦与男女悲欢离合之情,以小令见长,工于言情,语言清新,曲折轻婉。
早年,他过的是珠围翠绕,锦衣玉食的生活。
后来,他的境遇一落千丈,生活坎坷,政治失意,只做过一任颍昌许田镇的小监官。
晚年家境中落,穷愁潦倒,衣食难以自给。
由于生活上经历过兴衰巨变,再加上性格的天真耿介,所以他的词大都是描写由富变衰以后的抑郁或失恋诀别之后的悲哀。
对往事的回忆与穷愁潦倒的深愁成为贯穿他词作中的基本旋律。
晏幾道正是以这样一些特点而成为北宋后期比较突出的纯情词人,其词多感伤情调。
有《小山词》。
在在词的发展史上,从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到晏殊、欧阳修,是在意境上面逐渐加深,用没有个性的歌词,来传达作者的一种修养、品格和情意。
意境的加深,是词诗化的一个过程,而晏幾道的词是这种发展长流中一个向回转的漩涡。
他不是向诗歌的意境去发展的,他又回归到供美丽歌女们歌唱的歌词上去了。
但是因为他有很好的文学修养,他写的词比较文雅,更富于诗意。
所以黄山谷给他的词写序,说他的词是“狎邪之大雅”。
狎邪,是指那种风流浪漫舞榭歌台的生活,大雅,是说在狎邪的这种歌词里边比较有诗人高雅气质的歌词。
2.《小山词》艺术特色
(一)对爱情生死不渝的追求与身世之感的渗入。
(二)语淡情深,艳而不俗,浅处皆深,把《花间集》以来的艳词小令艺术推展到了极致。
不是表现拥有爱情的欢乐,而是追忆已失落的往日爱情和表现刻骨铭心的相思,并把爱情当作一种纯精神性的追求,这成为晏几道恋情词的一大特色。
本篇即如此。
小山恋情词的结构,始终是建立在对过去的温馨回忆和现在的苦闷相思这两重今昔不同的情感世界之间。
3.题材类别
这是一首感旧怀人的名篇,当为作者别后怀思歌女小蘋所作。
词之上片写“春恨”,描绘梦后酒醒、落花微雨的情景。
下片写相思,追忆“初见”及“当时”的情景,表现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
全词在怀人的月时,也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即“微痛纤悲”的身世之感。
【深入学习】
一、文本研读
1.阅读注解,掌握词的大意,翻译,概括上下片内容。
深夜梦回楼台朱门紧锁,宿酒醒后帘幕重重低垂。
去年的春恨涌上心头时,人在落花纷扬中幽幽独立,燕子在微风细雨中双双翱飞。
记得与小苹初次相见,她穿着两重心字香熏过的罗衣。
琵琶轻弹委委倾诉相思。
当时明月如今犹在,曾照着她彩云般的身影回归。
2.“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写了哪些意象?有怎样的寓意?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写的画面吗?
写的是孤独的词人,久久地站立庭中,对着飘零的片片落英;又见双双燕子,在霏微的春雨里轻快地飞去飞来。
“落花”、“微雨”,象征着芳春过尽,伤逝之情油然而生。
燕子双飞,反衬愁人独立,因而引起了绵长的春恨,以至在梦后酒醒时回忆
起来,仍令人惆怅不已。
这种韵外之致,荡气回肠,令人流连忘返。
“落花”二句,妙手天成,构成一个凄艳绝伦的意境。
3.找出词中表时间的词以及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的词语。
想想这些时间名词分别带出了哪些画面。
梦后、酒醒、去年、初见、当时。
(时间上由近及远)春恨。
五个时间词,带出两个深情款款的画面。
A.梦后酒醒:楼台高锁、帘幕低垂、落花微雨的冷清孤寂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春愁的孤独与空虚。
B.初见当时:两情相悦、伤心离别的画面,表达了美好的回忆和难忘的深情。
这两幅画面全由春愁二字连缀为一体。
4.再读课文,找出表现全篇感情基调的关键词。
春恨相思
5.上片词人是怎样将“春愁”写得缠绵深婉的?
A.梦后酒醒。
因怀念之深而以酒醉销愁,酒醉而有相见的美梦,梦虽美丽但却短暂,酒醒梦断后,楼台高锁、帘幕低垂,愈加孤寂。
B.春恨年年。
“去年”“却来”,显见春恨非一朝一夕,而是由来已久,点出春恨之深长难销。
C.落花微雨。
“落花”“微雨”,春芳已尽,伤逝之情油然而生。
D.双飞独立。
无情的春燕尚且能够双宿双飞,而有情之人却只能落花微雨之中独立,以物衬人,孤寂伤感之情深化。
6.结尾的“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有何作用?
彩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意,彩云常用来比喻美好而薄命的女子;明月传统意象也暗写分离。
当时的明月今日
仍在,而明月之下的彩云(人)却已不在,以物是衬人非,表达无尽的思念之情。
在空寂之中仍旧是苦恋,执着到了一种“痴”的境地。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小结:
这是晏幾道的代表作。
在内容上,它写的是小山词中最习见的题材--对过去欢乐生活的追忆,并寓有“微痛纤悲”的身世之感,表现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
全词在怀人的同时,也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在艺术上,它表现了小山词特有的深婉沉着的风格。
可以说,这首词代表了作者在词的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堪称婉约词中的绝唱。
【迁移运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春暮
李冠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1、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一句中的“闲”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伤春暮、怀人。
“闲”字写出词人一副随意举步、漫不经心的样子,含有排遣内心某种积郁的用意。
2、沈谦《填词杂说》赞《蝶恋花》“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句,以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去破月来花弄影”俱不及。
你同意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这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了春天的夜晚清新、淡雅、朦胧的景象,如此美景更能勾起人的相思之情;而“红杏枝头春意闹”“去破月来花弄影”只从视觉方面写出了景物的动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