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凝固实验

合集下载

血液凝固的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的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的实验报告血液凝固的实验报告引言:血液凝固是人体内一项重要的生理过程,它在伤口愈合和防止大出血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血液凝固的机制和影响因素,通过实验结果分析,进一步了解人体的生理功能和血液系统的工作原理。

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新鲜的鸡蛋、塑料容器、计时器、醋、医用棉签、滤纸、显微镜。

方法:1. 将鸡蛋放入塑料容器中,倒入足够的醋,覆盖鸡蛋完全。

2. 观察鸡蛋在醋中的变化,记录下时间。

3. 取出鸡蛋,用医用棉签轻轻擦拭鸡蛋表面的薄膜。

4. 将擦拭后的鸡蛋放在滤纸上,观察滤纸上的血液凝块。

5. 使用显微镜观察血液凝块的细节,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鸡蛋与醋接触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观察到了鸡蛋表面的薄膜逐渐溶解的现象。

这是因为醋中的酸性物质与鸡蛋表面的钙质反应,导致薄膜的破坏。

这个实验现象模拟了人体内血管受损后的情况,当血管受损时,血液中的血小板会与受损血管壁上的胶原纤维结合,形成血栓,阻止血液进一步流失。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鸡蛋表面的薄膜溶解后,鸡蛋内的血液开始渗出,并且在滤纸上形成了血液凝块。

这表明在血管受损后,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会被激活,形成凝血酶。

凝血酶能够将溶解血纤维蛋白原转化为血纤维蛋白,进而形成血块。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血液凝块中有许多红细胞、血小板和纤维蛋白。

红细胞是携带氧气的主要细胞成分,血小板则是血液中的细胞碎片,它们在血液凝块中起到填充和粘合的作用。

而纤维蛋白则是血液凝块的主要结构成分,它能够形成纤维网状结构,稳定血块并促进愈合。

除了上述实验结果外,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究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

例如,我们可以改变鸡蛋与醋的接触时间,观察血液凝块的形成速度是否有所不同。

我们还可以尝试添加不同浓度的抗凝剂,如肝素,观察其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这些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血液凝固的机制和调控。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血液凝固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血液凝固是人体内一项重要的生理过程,它在伤口愈合和防止大出血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血液凝固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实验报告

1. 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2. 掌握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3. 学习血液凝固实验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酶促反应过程,涉及到多种凝血因子和细胞参与。

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两种途径。

本实验主要观察内源性凝血途径。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家兔、肝素、草酸钾、生理盐水、液状石蜡、小试管、小烧杯、竹签、秒表、试管架、哺乳动物手术器械、兔手术台、动脉夹、塑料动脉插管、线、水浴器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离心机、血凝仪等。

四、实验步骤1. 家兔麻醉:按1g/kg的剂量将乌拉坦(氨基甲酸乙酯)柚缘静脉缓慢注入,观察那肌张力、口观与角帆射的变化。

动物麻醉后背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

2. 颈总动脉插管:在气HW侧辨别肋离颈总动脉,颈总动脉下防两条线备用。

颈总动脉的近心端做一动脉夹,在动脉夹远心端做一巨动脉装勺3cm处结扎,插入塑料动脉插管。

3. 采集血液:打开动脉夹,使血液流入小试管,加入适量的肝素抗凝。

4. 观察血液凝固时间:将血液分别加入小试管中,置于37℃水浴器中,观察血液凝固所需时间。

5. 观察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分别加入草酸钾、液状石蜡、生理盐水等,观察血液凝固时间的变化。

6. 比较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将血液分为两组,一组加入组织因子,另一组不加,观察两组血液凝固时间的变化。

7. 数据处理:记录各组血液凝固时间,并进行统计分析。

1. 家兔血液凝固时间约为3-5分钟。

2. 加入草酸钾后,血液凝固时间延长。

3. 加入液状石蜡后,血液凝固时间缩短。

4. 加入生理盐水后,血液凝固时间无变化。

5. 加入组织因子后,血液凝固时间明显缩短。

六、实验讨论1. 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酶促反应过程,涉及到多种凝血因子和细胞参与。

2. 草酸钾可以与钙离子结合,降低血液中钙离子的浓度,从而延缓血液凝固。

3. 液状石蜡可以降低血液的粘度,加快血液流动,从而缩短血液凝固时间。

血液凝固的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的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的实验报告引言:血液凝固是一项重要的生理过程,它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等疾病的发生。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血液凝固的过程和影响因素,通过实验手段了解凝血机制,为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目的:1.观察血液凝固过程中的形态变化;2.了解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3.分析可能存在的异常凝血现象。

实验材料:1.新鲜离心血浆;2.计时器;3.离心管;4.试管架;5.试管。

实验过程:1.将新鲜离心血浆放入试管中,注意不要产生气泡。

2.开始计时器,记录时间。

3.每隔30秒观察一次试管中的血浆形态变化,并继续记录时间。

4.当试管中的血浆完全凝固停止流动时,停止计时器并记录最终时间。

实验结果:经过观察,我们得出以下结果:1.血浆在开始时呈现液体状,具有自由流动性。

2.随着时间的推移,血浆逐渐由液态转变为凝胶状。

3.最终,血浆完全凝固,不再具有流动性。

讨论:血液凝固的过程主要涉及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反应。

最为关键的是血小板及凝血酶原的激活及血纤维蛋白的聚集形成纤维网,使血浆转变为凝胶状态。

这个过程可以进一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血小板聚集阶段:在此过程中,血管受损的信号引发血小板的粘附,形成一个临时的血小板栓子,以暂时阻断出血。

血小板聚集是通过血小板上的受体与血浆中的凝血因子相互作用实现的。

2.凝血酶形成阶段:凝血酶是凝血过程中的关键酶。

它的激活需要凝血因子Xa和Va的参与。

这两个因子在复杂的酶级联反应中得到激活,并最终形成凝血酶。

凝血酶的形成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从而形成纤维网。

3.纤维蛋白凝聚阶段:纤维蛋白是血液凝固过程中的最终产物。

它在血浆中以可溶解的形式存在,但当凝血酶的活性增强时,纤维蛋白聚集在一起形成纤维网。

这个纤维网能够捕捉更多的血小板,从而增强血栓的稳定性。

结论: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多种凝血因子相互作用。

该实验观察到血浆由液态到凝胶状的形态变化,反映了血液凝固机制的基本过程。

血液凝固生理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2. 探究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3. 熟悉实验操作技巧,掌握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酶促反应。

根据凝血酶原激活途径的不同,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家兔、注射器、试管、试管架、恒温水浴器、秒表、棉絮、石蜡油、肝素、草酸钾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天平、计时器、量筒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包括肝素组、草酸钾组、石蜡油组、棉絮组、肺组织浸液组和生理盐水组;对照组为正常血液组。

2. 实验操作:(1)实验组:分别向各试管中加入相应处理过的血液,对照组加入未处理的血液。

(2)将各试管放入恒温水浴器中,37℃恒温。

(3)每隔一定时间观察血液凝固情况,记录凝固时间。

(4)将凝固后的血液进行显微镜观察,观察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的形成。

五、实验结果1. 实验组血液凝固时间与正常血液组相比,肝素组、草酸钾组、石蜡油组血液凝固时间明显延长,甚至不凝固;棉絮组、肺组织浸液组、生理盐水组血液凝固时间明显缩短。

2. 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肝素组、草酸钾组、石蜡油组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形成较少;棉絮组、肺组织浸液组、生理盐水组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形成较多。

六、实验讨论1. 肝素、草酸钾和石蜡油等物质可以抑制血液凝固,延长凝固时间。

这是因为它们可以干扰凝血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阻止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从而抑制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2. 棉絮、肺组织浸液和生理盐水等物质可以促进血液凝固,缩短凝固时间。

这是因为它们可以提供组织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加速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从而促进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3. 外源性凝血途径比内源性凝血途径更为迅速,这是因为组织因子可以直接激活凝血因子X,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生理学实验 血液凝固

生理学实验    血液凝固

实验十 血液凝固【实验目的】观察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影响因素。

【实验原理】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这一过程称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过程 可分为三个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 蛋白。

血液凝固过程受许多理化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

当控制这些因素时,便能加速、延 缓,甚至阻止血液凝固。

【实验对象】家兔。

【实验材料】小试管,滴管,lml 吸管,100m1 烧杯,温度计,恒温水浴,冰块,3%氯化钙溶液, 1.5%戊巴比妥钠、3.8%柠檬酸钠溶液,生理盐水。

【实验步骤】1.兔颈总动脉插管 从兔耳缘静脉缓慢注入 1.5%戊巴比妥钠(2ml/kg),待其麻醉后, 背位固定于手术台上。

剪去颈部的毛,沿正中线切开颈部皮肤约 5cm~7cm,分离皮下组织 和肌肉,暴露气管,在气管两侧的深部找到颈总动脉,分离出一侧颈总动脉,在其下穿过两 条线,一线将颈总动脉于远离心脏端结扎,另一线备用(供固定动脉插管用)。

在颈总动脉 近心脏端用动脉夹夹闭动脉,然后在远心端结扎的下方用眼科剪作一斜切口,向心脏方向插 入动脉插管,用丝线固定。

需要放血时开启动脉夹即可。

2.制备肺组织浸液 取新鲜兔肺脏,洗净血液,剪成小碎块置于烧杯中。

在烧杯中加 入 3~4 倍生理盐水混匀,过滤后,置于 4℃冰箱中备用。

【观察项目】1.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取 100ml 烧杯 1 只,自兔颈总动脉放血,边 放血边用竹签按同一方向搅拌, 使凝血过程中产生的纤维蛋白缠绕到竹签上,直到血液中的 纤维蛋白全部除去。

用水轻轻冲洗竹签上的血。

观察纤维蛋白的形状和颜色,以及去纤维蛋 白的血液是否会凝固。

2.血液凝固的加速和延缓 取干洁的小试管 6 支并编号 1、2、3、4、5、6。

按表 准 备各种不同的实验条件。

由颈总动脉插管放血,各管加血 1ml,每 30 秒钟倾斜试管一次, 直到血液凝固而不再流动为止。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血液凝固的过程以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各种因素,从而加深对血液生理特性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它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血液凝固可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始动凝血的组织因子来自组织。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众多,包括血液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温度、钙离子浓度等。

光滑的接触面不利于凝血因子的激活和血小板的黏附聚集,从而延缓血液凝固;温度降低时,酶的活性下降,凝血过程减慢;钙离子在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缺乏钙离子会导致凝血障碍。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材料家兔、注射器、酒精棉球、草酸钾溶液、生理盐水、肺组织浸液、石蜡油、冰块、氯化钙溶液等。

(二)实验方法1、用注射器在家兔耳缘静脉抽取一定量的血液,分别注入两支清洁的小试管中。

2、一支试管静置,作为对照管;另一支试管用竹签搅拌,观察血液是否凝固以及凝固所需的时间。

3、在两支新的小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草酸钾溶液和生理盐水,再用注射器抽取家兔血液注入两管,摇匀后静置,观察两管血液的凝固情况。

4、取三支小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血液,一支置于 37℃水浴中,一支置于室温下,一支置于冰水中,观察血液凝固的时间。

5、在两支小试管中分别滴入一滴肺组织浸液和石蜡油,然后加入等量的血液,观察血液凝固的时间。

6、在一支加入血液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钙溶液,观察血液凝固的情况。

四、实验结果(一)搅拌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对照管中的血液很快凝固,而搅拌管中的血液不凝固或凝固时间明显延长。

(二)草酸钾溶液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加入草酸钾溶液的试管血液不凝固,而加入生理盐水的试管血液正常凝固。

(三)温度对血液凝固的影响37℃水浴中的血液凝固时间最短,室温下的血液凝固时间次之,冰水中的血液凝固时间最长。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doc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doc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doc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以及了解各种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的过程,它是止血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血液凝固的主要因素包括血小板、凝血因子、抗凝血系统等。

本实验将通过观察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以了解这些因素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作用。

三、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材料:新鲜血液、试管、注射器、生理盐水、肝素、胶原蛋白、钙离子等。

2.对照组: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5ml新鲜血液,让其在室温下静置1分钟,观察血液凝固情况。

3.实验组1: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5ml新鲜血液,向其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肝素,使其在室温下静置1分钟,观察血液凝固情况。

4.实验组2: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5ml新鲜血液,向其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胶原蛋白,使其在室温下静置1分钟,观察血液凝固情况。

5.实验组3: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5ml新鲜血液,向其中加入不同浓度的钙离子,使其在室温下静置1分钟,观察血液凝固情况。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1.对照组:血液在室温下静置1分钟后,出现了一层凝结的血块,说明新鲜血液本身就具有凝固能力。

2.实验组1:随着肝素浓度的增加,血液凝固时间逐渐延长。

肝素是一种抗凝物质,能够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从而阻碍血液凝固。

实验结果表明,肝素可以有效地延长血液凝固时间。

3.实验组2:随着胶原蛋白浓度的增加,血液凝固时间逐渐缩短。

胶原蛋白是一种促凝物质,能够促进血小板聚集,从而加速血液凝固。

实验结果表明,胶原蛋白可以有效地缩短血液凝固时间。

4.实验组3:随着钙离子浓度的增加,血液凝固时间也逐渐缩短。

钙离子是凝血过程中的重要离子,能够促进凝血因子的活性,从而加速血液凝固。

实验结果表明,钙离子可以有效地缩短血液凝固时间。

五、结论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了解了各种因素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作用。

血液凝固_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2. 掌握血液凝固的内外源途径。

3. 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包括凝血酶原激活、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等环节。

根据凝血酶原激活途径的不同,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途径。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家兔、注射器、针头、试管、量杯、玻棒、肝素、生理盐水、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等。

2. 实验仪器:恒温水浴器、显微镜、离心机、计时器等。

四、实验方法1. 内源性凝血途径实验:(1)取一只家兔,用注射器抽取其血液,加入肝素抗凝。

(2)将血液分装于试管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凝血酶原复合物,观察血液凝固时间。

2. 外源性凝血途径实验:(1)取一只家兔,用注射器抽取其血液,加入肝素抗凝。

(2)将血液分装于试管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纤维蛋白原,观察血液凝固时间。

3. 影响因素实验:(1)取一只家兔,用注射器抽取其血液,加入肝素抗凝。

(2)将血液分装于试管中,分别加入不同温度的水浴,观察血液凝固时间。

(3)将血液分装于试管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肝素,观察血液凝固时间。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内源性凝血途径实验结果:不同浓度的凝血酶原复合物加入血液后,血液凝固时间随着凝血酶原复合物浓度的增加而缩短。

2. 外源性凝血途径实验结果:不同浓度的纤维蛋白原加入血液后,血液凝固时间随着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增加而缩短。

3. 影响因素实验结果:(1)温度对血液凝固时间的影响:随着水浴温度的升高,血液凝固时间缩短。

(2)肝素对血液凝固时间的影响:随着肝素浓度的增加,血液凝固时间延长。

六、实验结论1. 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包括凝血酶原激活、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等环节。

2. 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途径。

3.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有温度、肝素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吴海林(0106)杨秀芳(0107) 小组号:第一大组第二小组
小组人员:吴海林、杨秀芳、陈坤、陈炳光、龚意珍日期:2012年9月20日
室内温度:25℃湿度:58 大气压强:标准大气压
一、实验名称:血液凝固
二、实验目的: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三、实验对象:家兔
四、实验步骤和方法(略)
五、实验结果:
1、观察纤维蛋白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实验结果发现静置杯内的血液发生凝固;搅拌杯内血液经搅拌过后,毛刷上见到凝固的血块,用水冲洗后发现毛刷上有白色的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表1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实验条件凝血时间
粗糙面棉花少许5分4秒
石蜡油润滑整个试管表面>20分
温度37℃3分4秒
浸在盛有碎冰块的烧杯中>20分
肝素8U(加血后摇匀)>20分
草酸钾1~2mg(加血后摇匀)>20分
从表1可以看出:在粗糙面对比实验中,加有棉花的试管血液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已凝固,而用石蜡油润滑过的试管中的血液在实验时间到20分钟时还未凝固;在温度对比的实验中,水浴37℃试管中的血液凝固较快,而在0℃中水浴的血液在实验时间到20分钟时还未凝固;血液中加入肝素和草酸钾的实验均是实验时间到了20分钟了还未见凝固。

3、观察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过程:
表2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观察
试剂第一管第二管第三管
富血小板血浆0.2ml
少血小板血浆0.2ml 0.2ml 生理盐水0.2ml 0.2ml
兔脑粉悬液0.2ml
0.025mol/LCaCl20.2ml 0.2ml 0.2ml
血浆凝固时间3分15秒5分15秒1分
从表2可以看出:三支试管中第三支凝固时间最短然后到第一支,最后才是第二支。

七、实验讨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浆与组织中有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凝血因子,血液凝固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因此,凝血过程可分为三个过程。

首先,是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

该复合物可通过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生成。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触而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由来自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

机体中由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所生成的FXa,在钙离子存在的情况下可与FXa在磷脂膜表面形成FXa-FVa-Ca 2Ca2+-磷脂复合物,进而激活凝血原酶;然后,凝血酶原被激活变成了凝血酶;最后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成为了纤维蛋白单体。

凝血酶也能激活FXⅢ,生成FXⅢa,FXⅢa在钙离子的作用下使纤维蛋白单体相互聚合,形成不溶于水的交联纤维蛋白多聚体凝块,使得血液凝固在一起。

在实验1中,毛刷不停搅拌,最后是毛刷上有血凝块而杯中没有,冲洗后发现是白色丝状物,推断是纤维蛋白。

在搅拌时,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被搅入毛刷内,使得杯中血液的纤维蛋白合成量少甚至没有,以致无法凝固,而被搅入毛刷的纤维蛋白原在毛刷处转为纤维蛋白,并在毛刷处交联成网形成血凝块。

静置的血液,由于血液中的物质未减少,最后凝固了。

在实验2观察影响血凝的因素中,发现接触面越粗糙血液就越容易凝固。

粗糙面可使血小板易发生粘黏,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黏着使血小板聚集成团,加快血液的凝固;温度的影响中,温度可影响到各类酶的活性,因此,在一定程度内,温度越高凝血酶的活性越强,使得血液凝固越快;而肝素是一种酸性粘多糖,具有强抗凝作用,但在缺乏抗凝酶的作用下,肝素的抗凝作用很弱。

肝素主要通过增强抗凝血蛋白酶如抗凝血酶Ⅲ的活性而发挥间接的抗凝作用。

血液中加入了肝素则会使抗凝酶慢慢的增强,使血液难以凝固。

Ca2+参与血凝过程中许多步骤,血液中加入草酸钾则会使血浆中的钙离子减少,从而起抗凝作用。

由此可以得出,血液的凝固与接面的粗糙程度、温度以及抗凝剂等有关。

在实验3中,第一、第二支试管加入的均是血液中的物质,属于内源性凝血途径。


三支试管加入的试剂既有血液中的物质又有组织液中的组织因子,属于内源性和外源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实验中,第三支试管中的血液凝固较快,可见血凝由内外两种途径作用效果更快;第一和第二支试管在于血小板量的不同,血小板越多血小板聚集成团就越快,血液凝固就越快。

在以上的三个实验观察中可以知道,血凝是血液内的凝血因子发生的一系列酶促反应的过程,最终以纤维蛋白而告终,影响其因素有抗凝因子、温度及异物的粗糙面等。

八、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可知,血液凝固有三个过程,最终以纤维蛋白而告终;血小板在血液凝固过程中也发挥着促进作用;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除凝血因子外还有温度、粗糙面等。

ABO血型鉴定
(一)一般项目:
姓名:吴海林(0106)、杨秀芳(0107)组号:2
组员:吴海林、杨秀芳、陈坤、龚意珍、陈炳光日期:2012年9月20日
室内温度:25℃湿度:58%大气压:101.325kPa
(二)实验名称:ABO血型鉴定
(三)实验目的:学习ABO血型鉴定的原理
(四)实验对象:人体(健康大学生志愿者)
(五)实验步骤和方法(略)
(六)实验结果:
①血液与标准A型血清(含抗B抗体)混合,10min后,肉眼观察有凝集反应。

②血液与标准B型血清(含抗A抗体)混合,10min后,肉眼观察有凝集反应。

(七)讨论:
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红细胞凝集是指将血型不相同的两个人的血液滴加在玻片上并使之混合,则红细胞可凝集成簇的现象。

凝集原指红细胞膜上的抗原决定簇。

凝集素指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其反应的特异性抗原。

ABO血型系统是根据红细胞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来划分的。

ABO血型主要分为4种血型:A型(红细胞膜上只含A抗原者);B型(红细胞膜上只含B抗原者);AB型(含有A与B两种抗原者);O型(A和B两种抗原均无者)。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又发现了几种亚型:A型分出A1和A2两种亚型;AB分出A1B和A2B两种亚型。

ABO血型系统各种抗原的特异性决定于红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糖脂上所含的糖链。

由人体的9号染色体上的A、B和O三个等位基因来控制。

控制ABO血型的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如表1-1
表1-1 ABO血型的基因型与表现型
基因型表现型
OO O
AA,AO A
BB,BO B
AB AB
ABO血型的鉴定是安全输血的保证。

在临床工作中,特别是急救中,为大出血的病人输血是挽救其生命的只要方法,为了保证输血的安全,对不同血型的患者需要输对应的血浆。

否则在患者的血管内会出现红细胞聚集和溶血反应甚至威胁生命。

因此血型鉴定是安全输血的前提。

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分别进行主侧(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和次侧(再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

Rh血型系统是最复杂的一个系统,已发现的抗原就有40多种,与临床关系密切的是D、E、C、c、e五种。

因为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所以临床意义最为重要。

医学上通常将红细胞上含有D抗原者称为Rh阳性;而红细胞上缺乏D抗原者称为Rh阴性。

控制Rh血型抗原的等位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

Rh血型的临床意义:①人体的血清内不存在抗Rh的天然抗体,只有Rh阴性者在接受Rh阳性的血液后,才会产生抗体。

这就造成Rh阴性受血者在第一次接受Rh阳性的血液后并没有造成明显的输血反应,但在以后的输血中则出现了溶血。

②Rh系统的抗体是IgG,这种抗体的分子较小,能通过胎盘。

当阴性Rh孕妇怀有Rh阳性胎儿时,胎儿的少量红细胞或者D抗原进入母体,使母体产生抗体IgG,而这种抗体会通过胎盘,导致胎儿发生溶血造成胎儿的溶血性贫血甚至死亡。

在第二次妊娠时,母体的IgG抗体会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溶血。

所以在Rh阴性母亲生育第一胎后,及时输注特异性抗D免疫求蛋白,中和进入母体的D抗原,防止胎儿的溶血性贫血。

(八)结论:
此次实验所用的血液为AB型血。

评语:
1. “血液凝固”实验讨论内容不完全。

2. “ABO血型鉴定”实验讨论偏离中心思想,没有针对实验结果展开讨论。

3. 最后评分: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