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语堂的审美观

合集下载

幽默性灵闲适_论林语堂的文艺观

幽默性灵闲适_论林语堂的文艺观

人。1924 年,林语堂初倡幽默一词时,认为幽默主要 诗文不知要枯燥到如何。中国人之心灵,不知要苦
是语言风格上的问题。他说:“我们应该提倡在高谈 闷到如何。”[3]林语堂非儒扬道之论虽不无偏激,却
学理的书中或是大主笔的社论中不妨夹些无关紧要 鲜明地表现了他的文化选择视角和文化价值取向。
的玩意儿的话,以免生活太干燥无聊。”[1]他还说: 他认为,幽默正是东西文化交融的通道。不仅如此,
束缚融合为一,形成了“表现性性灵”论,并竭力加以 85 语 文 学 刊
2007.2
作家作品
提倡。这不仅表明他对公安竟陵派有分析眼光,继 承并弘扬了他们的性灵说,而且也说明他善于沟通 中西文化,为中西文化的融合开辟了一条新蹊径。
林语堂受其“性灵”说的影响,追求自然而又娓 娓而谈的“谈话风”。他认为理想的散文,“乃得语言 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中谈天,善拉扯,带情感, 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 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 能,欲删不能,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 [10]而他这种理想却不为梁实秋喜欢,他们两人都写 过关于“谈话”的文章,这两篇文章中充分展示了他 们不同的追求,在《论谈话》中,林语堂说:“大概谈话 者往往都和美妙的小品文一样,无论题目多么严肃, 多么重要,牵涉到国际的大事或动乱……但这些意 思依然是可以用一种不经意的、悠闲的、亲切的、态 度表示出来,……话既无所不谈,结果便越谈越远, 毫无次序、毫无收束,尽欢而散。”梁实秋却把谈话 和作文看成一样,和林语堂的态度截然相反,梁实秋 写道:“谈话,和作文一样,有主题、有腹稿、有层次、 有头尾、不可语无伦次。写文章肯用心的人就不太 多,谈话而知剪裁的就更少了。”[11]可以说,在创作实 践中,他们各自实践了自己的美学理想。

论林语堂的女性崇拜思想

论林语堂的女性崇拜思想

论林语堂的女性崇拜思想2008-04-19 23:57中国新文化、新文学的最大功绩之一即是发现了“人”,尤其是发现了“女性”。

“是否关注和如何关注女性”成为衡定现代人优劣高下的试金石。

周作人说过,“鄙人读中国男子所为文,欲知其见识高下,有一捷法,即看其对佛法以及女人如何说法,即已了解无遁形矣”。

〔1 〕那么,作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的林语堂是否关注和如何关注女性呢?对此,学术界未能给以充分的注意。

事实上,林语堂不仅尽其一生关注女性,而且有着独特的女性观念,即女性崇拜思想。

通过对林语堂女性崇拜思想的详细解读,我们既可理解林语堂对“女性解放”的独特贡献;又可充分认识林语堂的思想、文化选择与审美趣味;还可获得关于女性未来发展趋向的某些启迪。

一、迷人的女性世界林语堂曾自信地说:“我有雄心让我的小说留传后世”。

〔2〕确实,林语堂的小说有许多富有价值的内容。

而女性形象即是其一。

首先,林语堂笔下的女性形象性格具有稳定的内涵,没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这与许多中国现代作家塑造的女性形象是不一样的。

林语堂曾提出危言耸听的女性观,“人们对中国人的生活了解越多,越会发现所谓的妇女的压迫是西方人的看法,似乎并不是仔细研究观察中国人生活之后得出的结论。

这个批评肯定不适用于中国的母亲这个家庭的最高主宰”。

〔3〕这里,林语堂否认中国历史上女性所受的压迫,充分显现政治观的保守和意识形态的迟钝。

但另一面,由于中国历史上女性受压迫的非绝对性,也由于文学审视视角和方式的独特性,林语堂塑造的女性形象就别有意义。

《京华烟云》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她们有着母女、姐妹、妯娌、主仆等多种关系。

其中除了姚太太与银屏的矛盾外,女性间多是和平相处,没有阶级斗争的残酷,主仆间也不是壁垒森严,而是较为平等。

姚太太与银屏也不象许多现代作家笔下的主仆间有着强烈的阶级意识冲突,而更多的却是女人间的争夺战。

就木兰形象而言,她虽是富家女,但丝毫没有剥削阶级的骄奢淫逸、颐指气使,而是和气、温柔、善良、勤劳、质朴。

浅析林语堂的女性观

浅析林语堂的女性观

文艺天地ISHUTIANDIYJun. 2016 June 49林语堂先生一生共著小说七部,大多都是以女性作为主人公,他凭借对女性的爱惜和尊敬,将小说的女主人公塑造得至纯至真。

她们虽然出身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拥有不同的性格,但都能体现出“美”的存在。

本文主要分析林语堂独树一帜的女性观——并探讨这种女性观的形成原因以及局限。

林语堂学贯中西,受西方文化影响极大,因此,与同时期的中国作家相比,林语堂的作品中更多地体现了对女性的人文关怀和妇女思想解放的现代性命题。

由于对女性的尊崇和对女性解放问题的关注,他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不同层次和性格的女性形象。

但林语堂女性观是怎么形成的,在中西文化的强烈冲撞下,又是谁的影响让他一直坚定对女性的关注和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再就是作为一个男人,他对女性的看法虽然独树一帜,但始终脱离不了男权主义的牢笼,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一、林语堂女性观的形成及局限应该说,林语堂在女性身上着这么多笔墨是有原因的,而且原因还很多,很复杂。

首先,在他人生旅程中,有好几位女性对他产生过深刻影响。

先说林语堂的母亲杨顺命。

他曾这样叙说母亲:“说她影响我什么,指不出来,说她没有影响我,又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我长成,我成人,她衰老,她见背,留下我在世。

说没有什么,是没有什么,但是我之所以为我,是她培养出来的。

你想天下无限量的爱,是没有的,只有母爱才能如此”(出自《林语堂自传》第四辑)比较说来,母亲比父亲对林语堂的影响更大也更为深远。

这也是为什么林语堂小说中倾尽心血写了那么多伟大的母亲形象的原因。

比如曾太太,她为她的三个儿子和曾家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母亲是林语堂认识女性,尊敬女性,爱护女性的起点。

二姐是林语堂生命中另一重要女性,她美艳如桃,快乐似雀。

直到晚年,林语堂仍念念不忘这位早逝的二姐,说出嫁那天,二组给了她四毛钱,含泪而微笑地对他说:“我们很穷,姐姐不能多给你了。

你去好好的用功念书,因为你必得要成名。

简述林语堂小品文的艺术风格

简述林语堂小品文的艺术风格

简述林语堂小品文的艺术风格
林语堂是学贯中西的作家,尤以小品文闻名。

他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创作,主张小品文应“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

其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幽默
林语堂的多数小品文都追求幽默的情味,这成了他突出的艺术个性。

如果比照“五四”以来现代散文较多存在的感伤浪漫或教化的色彩,林语堂的幽默便显得从容睿智,行文结构也化板滞为轻松,变矫情为自然,从另一个方面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审美领域。

如他的散文集《剪拂集》就多以嘲讽之笔,进行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讥刺的盔甲中每每包裹着幽默。

(2)性灵、闲适
林语堂创造了一种散文笔调,闲适是这种笔调所形成的文体特征。

娓语式笔调是林语堂小品文的主要范式,他将谈话的艺术引进散文创作,不光理论上,而且从创作实践上提高了随笔体散文的文体地位。

林语堂的小品文读来饶有趣味,又可以获得许多知识,文化含量较高。

总之,林语堂这种与现实拉开距离,去追求幽默、闲适与独抒性灵的艺术风格,在当时引起左翼文坛的批评,但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逐渐被后人所欣赏,并给予他较高的评价。

简述林语堂的散文观

简述林语堂的散文观

简述林语堂的散文观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翻译家,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和“白话文运动的先驱”。

他的散文以简洁、明快、幽默、风趣的风格著称,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以下是林语堂的散文观简述及其拓展。

1. 主张“说真话”的散文风格
林语堂认为,散文应该像一篇真实的日记或新闻报告,直接、客观地陈述事实,不加修饰和主观色彩。

他提倡用白话文写作,追求语言的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主旨。

2. 强调“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
林语堂的散文充满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

他常常用散文的形式来表达他对社会、人性、爱情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呼吁人们要尊重自由、平等、博爱,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意义。

3. 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林语堂的散文不仅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还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他通过散文的形式,记录了一些社会问题和人民苦难,如贫困、失业、教育、医疗等,呼吁社会的关注和改革。

4. 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
林语堂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散文中也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呼吁人们要尊重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现代文化,使文化能够持续发展和繁荣。

林语堂的散文观强调散文应该说真话、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以及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

他的散文风格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充满了
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人物之一。

论林语堂浪漫美学思想_俞兆平

论林语堂浪漫美学思想_俞兆平
百年中国文艺研究
论林语堂浪漫美学思想
俞兆平
摘 要 林语堂隶属于广义的浪漫主义美学体系, 他接受克罗齐和斯平加恩的表现主义美学, 批评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的 标准说 , 在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文坛上与梁实秋为代表的古典主义 思潮相互抗衡、对立。他在美学上沟通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和中国古典文论中个性、性灵的内在学 理关联, 理出中国古代浪漫文学思潮的脉络; 他选择中立的文学性质与功用的定位; 他在科技理性 与人文精神对立的世界性的语境中, 深刻批判 唯物机械论 , 大力弘扬自由意志。
笔者认为, 林语堂的浪漫美学思想拟可列为此 一时期四种形态的浪漫主义之一: 一是以鲁迅为代 表的尼采的哲学浪漫主义, 它偏于从强力意志的角 度激发抗争精神; 二是以沈从文为代表的卢梭的美 学浪漫主义, 它偏于从美的哲学角度对人的族类性 异化的抗衡; 三是以 1930 年之后以郭沫若为代表的 高尔基的政治学浪漫主义, 它偏于从政治角度对阶 级功利价值的追求; 四是以林语堂为代表的克罗齐 的心理学浪漫主义, 它偏于从心理角度对表现性创 作本质的推崇。若从这一视角出发, 林语堂浪漫美 学思想在中国现代文论史上有着不可或缺之席位。
( 一) 论争中确立浪漫美学立场 1919 年, 林语堂赴美国留学。由于读的是比较 文学专业, 所以他到哈佛大学后, 即置身于 20 世纪 头 20 年美国文学理论界新旧两派剧烈争论的语境 中, 这在他所写的!新的文评 ∃ 序言∀和!林语堂自 传∀ 哈佛大学 一章中均有述及。 当时, 旧派以白璧德为代表, 他坚持古典主义的 立场, 以新人文主义倡于哈佛, 其说远承古希腊苏
那么, 在这场激烈的论争中, 林语堂的美学倾向 如何呢? 林语堂在其自传中有明确的表述: 我不肯 接受白璧德教授的标准说, 有一次, 我毅然决 然为 Sping arnu 辩护, 最后, 对于一切批评都是&表现∋ 的 缘由方面, 我完全与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的看法相 吻合。所有别的解释都太浅薄。我也反对中国的文 体观念。因为这会把好作品都打落在一连串文章句

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完美女性观

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完美女性观

摘要作为中国新旧交替时代下的一名典型文人,林语堂的思想表现为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的融合,既有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处世哲学和生存智慧,又受到了西方现代人文思想的影响。

这种兼容并蓄的思想使林语堂对现代中国完美女性应有的品格有着独特的见解。

这种完美女性观在其代表作《京华烟云》中得到了系统的阐释。

本文对《京华烟云》中包括主人公姚木兰在内的性格各异的几名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和对比,从而得出结论:以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作为内心坚守,并拥有现代思想中自由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以道家自然逍遥的思想关注内心,利用儒家的道德操守和生存智慧面对生活,这就是林语堂对完美女性品质的定义。

而姚木兰正是林语堂这种中体西用、儒道合一的女性观的集大成者,是作者心中女性的完人,而且对于理想中国人的品格塑造也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林语堂;京华烟云;完美女性;中体西用;儒道结合AbstractAs a typical writer from the old era scholar, Lin Yutang’s thought performed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fusion of two cultures. It included classical Chinese culture and philosophical and intellectual life, but also by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modern human thought. For this embracing thought, Mr. Lin had a unique perspective about the modern Chinese perfect woman of his character. In his masterpiece “Moment in Peking”, this concept of the perfect woman had been a great system of interpretation. In this paper, “Moment in Peking” included the heroine Yao Mulan’s several different characters, including female imag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we can conclude: philosophy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s the inner stick, and owned modern ideas of free personality and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Happy thoughts to Taoist inner focus, using Confucian ethics and living wisdom to face life, and this was the quality of Lin’s definition of the perfect woman. And Yao Mulan was Lin’s west, but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the unity of a master of feminism, was the author of the perfect woman in his mind. At the same time, it ha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hinese character of the ideal shape.Key words:Lin Yutang;moment in Peking;perfect female image;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combin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序言 (1)一、林语堂完美女性观的概括——中体西用,儒道合一 (2)1.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完美女性观 (2)2.“西学东渐”中的女性解放思想 (2)3.林语堂完美女性观的内涵 (2)二、《京华烟云》中不够完美的女性——对完美理想的衬托 (3)1.莫愁——富贵荣华,不及姚家莫愁 (3)2.曼娘——“顺从”是她一生悲剧的根源 (5)3.红玉——现代的启蒙不应只是爱情 (6)4.素云——她只是个被命运捉弄的骄傲女子 (8)三、林语堂理想中完美女性的化身姚木兰 (9)1.现代思想与传统美德的理想组合 (9)2.世俗智慧与超然思想的辩证统一 (10)四、结论与启示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林语堂学贯中西,思想受到西方影响极大,因此,与同时期的中国作家相比,林语堂的作品中更多的体现了对女性的人文关怀和妇女思想解放的现代性命题。

从审美视角品读林语堂的翻译标准_以林语堂英译_归去来兮辞_为例

从审美视角品读林语堂的翻译标准_以林语堂英译_归去来兮辞_为例

从审美视角品读林语堂的翻译标准———以林语堂英译《归去来兮辞》为例许春翎3(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07)〔摘 要〕 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国学根底与翻译水准堪称双绝。

其翻译生涯中最伟大的贡献,便是以通俗化的策略,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生动地传播到西方世界。

1932年初,林氏发表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译论长篇论文《论翻译》,文中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

这三条标准在他所译的陶渊明名篇《归去来兮辞》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本文通过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特别以他英译的《归去来兮辞》为例,从美学视角看待本部译作,认为该译作是译者与原作者情感互通的产物,具有准确传神美、句式变化美及音韵节奏美等特点。

〔关键词〕 林语堂的翻译观;《归去来兮辞》;美学欣赏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940(2007)01-0126-004 在中国现代翻译史上,翻译"国民性",建立新文化,一直就是翻译家们精心创作的主旋律,它代表了现代性过程中知识分子对于启蒙,科学和理性的追求;然而,翻译的样式也有另一张全然不同的面孔,它书写浪漫、个性、快乐、自由和大千生活,以审美的个人话语汇入到宏大叙事"之中,形成了中国翻译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这种审美话语的创造者,就是著名的翻译家林语堂。

林语堂的翻译,可以说是沿着现代性的足音,在现代性城市中产生和发展的.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到四十至六十年代的纽约,林语堂历经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美国的反文化运动",而以翻译进入中国文学界和美国文坛的林语堂,赖以生存的艺术形式竟是以日常生活为原料的通俗翻译,这不能不让我们对这种熟悉而又鲜见的形式产生一种冲动:它是怎么诞生?有什么样的效果?又是怎样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本文通过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特别以他英译的《归去来兮辞》为例,从审美视角来看,该译作是译者与原作者情感互通的产物,具有准确传神美、句式变化美及音韵节奏美等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林语堂的审美观摘要:林语堂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以其对中西文化的了解与自身的修养,阐释了中国文化与美学的重要问题。

他的美学观重在对生活艺术的探讨,以及倡导感性至上的审美价值观,其中既有西方美学的影子,更有中国传统美学与文化的精髓,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越能体现其价值。

关键词:林语堂审美观审美人生林语堂(1895-1976)是中国现代一位颇具个性的文人与学者,也是一位倍受争议的文化人物。

他在沟通中西文化上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尤以《中国人》、《吾国吾民》、《京华烟云》等著作而闻名。

林语堂最得意的一副对联便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林语堂以其深湛的文化素养与人生体验,以及他对于中西文化长短互相比较后的体会,对美学问题提出了他独特的观点。

他的美学思想以人生观的构建为支点,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具有浓郁的文化品味,是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上值得关注的亮点之一。

一、林语堂审美观的形成林语堂被誉为“幽默大师”,然而幽默不是一种创作手法,而是一种美学风格,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人生态度,是渊源学识的无意识体现,是人生智慧的重要载体,是超然心境的自然流露。

林语堂提倡快乐人生,并不表明他缺乏生命意识。

相反,林语堂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特别是死亡意识或者悲剧意识。

他说:“人生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在某一个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的旅客上船。

”[1]这个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而又无法回避的哲学命题,被林语堂轻描淡写地阐述出来:用旅客的“上船”、“上岸”,来比喻人类从出生走向死亡的过程,是多么寓于诗意的人生哲学和思想境界。

林语堂认为“智慧的人绝不劳碌,过于劳碌的人绝不是智慧的,善于悠游岁月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2],这是因为享受悠闲生活需要的是享受者有一个恬静的心态,乐天旷达地尽情玩赏大自然的胸怀。

消费悠闲并非是富有者和权势者的专利,它需要心灵丰富、爱好简朴、淡泊名利,而那些整天钻营、追名逐利的人与悠闲生活是不可能有缘的,悠闲对于快乐生活十分重要。

林语堂认为,世间万物都在悠闲中过日子,只有人类为生活而工作着,这是因为人类生活“太过文明”,获取食物的工作太辛苦。

为了生活而劳苦的工作,从青年到老年,从黑发到白发,这是人类为现代文明不得不付出的巨大代价。

林语堂旷达洒脱的快乐人生观正是大智慧的体现,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大智慧,他能够消解悲剧,反抗绝望,善处人生,诗化生活。

林语堂的这种人生观无疑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幼年的家庭环境可以说是林语堂审美观得以形成的丰厚的营养基础。

他的童年启蒙奠定了他的人生根基。

“山地的孩子”和“牧师之子”是其中的两块基石,他在《自传》中宣称“如果我有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因为我相信我仍然是用一个简朴的农家子的眼睛来观看人生”,后来他之所以能够在现代大都市中保持一种相对清醒超脱的人生态度,凭借的正是从小养成的“高地人生观”。

他以他的牧师父亲为荣,在他的晚年写作的《八十自叙》中,他形容“父亲是个无可救药的乐观派,锐敏而热心,富于想象,幽默诙谐”[3]。

这个父亲虽然并非博学之士,却有一种颇为开放的眼光,这种开放的眼光使得身处穷乡僻壤的林语堂,未上学堂就开始面对古老的《圣经》、儒家经典和新潮的林译小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牧师家庭还使家境贫寒的林语堂得以在教会学校完成基础教育,使他未到西洋就先有了“西洋脑子”。

如果说“高地人生观”和“西洋脑子”在林语堂的人生中是值得格外关注的两个支点,那么林语堂的大学生涯和文学活动则是林语堂人生的左右两翼。

在作为人生左翼的大学生活中,林语堂求学、教学、管理、研究乃至参见学潮;在作为人生右翼的文学活动中,林语堂抨击时政、独抒性灵、提倡幽默、传播文化。

乡土文化、西洋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多重影响导致了林语堂的困惑,多样性、复杂性、矛盾性的文化涵养构成了他的“一捆矛盾”。

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现代知识分子,林语堂曾经表现出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与追求。

但道家的隐逸文化也影响着林语堂,随着生命环境的日益非常化,他力图匡正时弊,兼济天下,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也就悄然变化了。

林语堂领悟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其实都是在“入世”和“出世”两种观念的消长起伏中徘徊。

林语堂是在儒、道之间淘到一个法宝——“中庸”,以“中庸”之道化解人生矛盾,于是,灵慧的林语堂茅塞顿开,辟出《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一片新地,经营起“幽默”来了。

林语堂曾言明自己“行为尊孔孟,思想跟老庄”。

儒、道两家哲学共同建构了林语堂人文精神的基础。

“达”则于儒,“穷”则于道,亦儒亦道,亦孔亦庄,留其所当留,融会贯通,既执着于尘世中一切的“荣华”需求,又迫慕庄子的“仙风道骨”,逍遥自由,“半在尘世半为仙”,这就是林语堂的文化信仰之旅。

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说“我们大家都是生来就一半道家主义,一半儒家主义”。

无论是彻底的道家,还是彻底的儒家,都不符合人类的天性,最好的人生哲学应该是介于儒道“两个极端之间的那一种有条不紊的生活——酌乎其中的学说”。

林语堂对于人生的思考完全是立足在一种诗意的情绪上的。

倘若死亡能让人清醒地反观生命的存在,而且这种反观又以超越对死亡本身的恐惧为前提,那么,将死的悲哀弥漫于我们生存的空间,不如让生的快乐发展到极致以驱悲哀。

因此,“我们的尘世人生因为只有一个,所以我们必须趁人生还未消逝的时候,尽情地把它享受。

如果我们有了一种永生的渺茫的希望,那么,我们对于这尘世生活的乐趣便不能尽情地领略了。

”[4]因而,得出“尘世是唯一的天堂”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林语堂把生活艺术化,把艺术生活化。

他认为艺术的目的在于:“辅助我们恢复新鲜的视觉,富于感情的吸引力,和一种更健全的人生意识。

”[5]也就是说,只要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人生,保持敏锐的感觉,就能经常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美。

得到一种料想不到的乐趣。

拜伦慨叹一生上有三个“快乐时刻”,金圣叹则一口气数出三十三个“不亦快哉”。

原因就是拜伦用一种审美的眼光创作诗歌,却不懂用一种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

林语堂的美学观与他的人生哲学一脉相通,体现了中国美学与人生问题相交融的特点,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大概没有人比林语堂更西洋化,也没有人比林语堂更东方化。

一方面牢固的西方文化观念,使他不可避免的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产生误差,只读极上流书与极下流书,只谈文人艺术中“闲适”这一精神侧面,只讲道家文化的“不争”、“无为”,当然无法囊括整个中国文化。

另一方面林语堂是抱着实用的目的来挑选中国文化的,难免削足适履。

出国前他还讲“儒道二家,只能补阴,法家才能补阳”,出国后中国文化在他那里便只剩下“悠闲”二字了。

中国文化的代表也就成就了李笠翁、张山来辈。

林语堂是用有教养的西洋绅士的眼光来观察、理解、选择中国文化的。

也许林语堂的本意并非如此,他自信东西兼通,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客观地评判两种不同的文化。

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焊接在一起,虽然略有渗透,却很难真正融合,研究者很难把它重新分解开来。

因为对一种文化,不进去则不可真正理解,进去了则难免会打上思想的印记,可以说林语堂是站在道家立场来评判、选择中国文化,只有抓住了老庄,林语堂才能最终寻找到他所需要的中国文化的“根”。

有道家文化为根基,林语堂才可能立定脚跟,放眼中外,把表现说、性灵说、幽默、闲适等融为一体,创造一个“独立”的文艺理论体系。

可以说,老庄思想是林语堂实现其东西文化综合的关键,它使林语堂理解的东西文化得以交融在一起,而林语堂在借助西方文化反观传统,重新选择传统的精神漫游中,克罗齐和袁中郎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克罗齐到袁中郎,又由袁中郎到老庄,这是林语堂审美理想发展的“三级跳”。

二、林语堂审美观的表现林语堂的美学思想与传统文化水乳交融,不可分离。

林语堂不否认在审美领域存在心灵与精神之美。

他认为文艺与宗教之中的精神之美,固然可以提升人的心智,它们能够打动人,归根到底必须依赖生动可感的形象与情感,如果只是抽象地演绎理智,那就不是文艺作品,而是哲学说教。

林语堂也不否认宇宙观的问题,可是他认为这种宇宙观不应当是超我的、非我的、在自己的感受之外的,而应当纳入人生的范畴。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观也鲜明地体现在宇宙之中,中国传统文化不主张在现实之外建立一个实体世界,而是要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来体会人生,感受世界。

林语堂在这些文化的观念上面,牢牢地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正是本着对于中国文化世界性的认同,他在美学上,特别强调感觉的重要性,即融合着精神与肉体、心理与生理的感觉。

他所提倡的感觉主要还是指文化意义与审美意义的人生感觉。

它的指向是人生的欢乐而不是纵欲,是人生的升华而不是人生的禁锢。

这一点应当是明确的,他对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性灵论情有独钟就是很好的证明。

林语堂的人生哲学很受“浮升若梦,为欢几何”想法的左右,这一点在他的《生活的艺术》以及其他论著中可以看得十分清楚,也是他异于当时其他文人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生活的艺术》第六章《生命的享受》中,他专门谈到快乐问题,表现出林语堂的人生观念,并且影响到他的美学思想。

林语堂将文艺的享受与生活的其他享受相提并论,主张文艺的美感主要是一种接近生理的快感。

林语堂提出:“生之享受包括许多东西:我们本身的享受、家庭生活的享受,树木、花朵、云霞、溪流、瀑布以及大自然的形形色色,都可以称为享受,此外又有诗歌、艺术、沉思、友情、谈天、读书等的享受,后者的这些都是心灵交流的不同表现。

”[6]林语堂认为,人生如果脱离了享受,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本体价值。

他反对离开人生享乐来谈终极,也反对在生活之外另有一种所谓的目的论与价值论。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坦言:“以我自己而论,我的观念比较实际而少抽象。

我以为人生不一定要有目的或意义,惠特曼说:‘我这样地做一个人,已够满意了。

’所以我也以为我现在活着——并且也许还可以再活几十年——人类的生命也存在着,那就已经够了。

”[7]林语堂的审美观表现为他对日常生活之美的细腻感受非同一般。

《生活的艺术》也只有这样的生活大师才能写得出来。

这种情趣是不能用“没落文人的趣味”这几个字来一笔抹杀的。

恰恰相反,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生命的眷恋,是中国文化极有意义的部分。

它远远高于那些以人为代价,将人作为道德和法治牺牲品的异他学说。

没有对人生的肯定与热爱,任何哲学与美学也就失去了本体意义。

林语堂的审美观还表现为中西文化“兼容并顾”,将两个价值体系和审美体系很不相同的东西“融合”在一起。

林语堂晚年在台北故居的建筑正体现了他的这一点,这是林语堂自己设计的一所“中西合璧”的建筑,它最好地证明了中西文化是完全可以进行成功地融合的,因为这一建筑以中国的自然山水为背景,以中国园林为衬托,以中国式的四合院为格局,并吸收了西方建筑的优点,即将西方建筑的结实、高耸、开阔、明亮、完整与中国建筑的温馨、闲适、曲折、含蓄、细腻,自然而然地结合了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