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性灵闲适_论林语堂的文艺观

合集下载

论道家情怀在林语堂后期文艺思想中的表现

论道家情怀在林语堂后期文艺思想中的表现

2009年第5期现代文学评论N O.5论道家情怀在林语堂后期文艺思想中的表现李喜华(湘南学院中文系)摘要:道家文化对林语堂的影响很深,林语堂后期的文艺思想,如“超政治”、“近人生”,倡“闲适”、主“性灵”,尚“自然”、贵“纯真”等.都能表现他的道家情怀。

关键词:道家文化;林语堂;后期文艺思想道家文化作为林语堂文化思想的核心,对他的影响非常深刻.它几乎影响了林语堂的各个方面,如思想、生活、创作等。

自称“道家老庄之门徒”的林语堂,不但在创作中根据时代和自我需要对道家文化做新的解读,而且也时时处处试图表达他的道家情怀。

从他后期的文艺思想中,我们也能解读出林语堂的道家情怀。

林语堂后期的文艺思想主要表现为“超政治”、“近人生”.倡“闲适”、主“性灵”,尚“自然”、贵“纯真”等,下面我们就联系他的这些文艺思想来探究他的道家情怀。

一.“超政治”、“近人生”儒家直面现实社会。

力求探索一条改造客观世界的道路,即便是个人的修身养性,最终也是为了治国平天下。

但道家面对残酷的现实时,选择的是远离政治。

回归人的心灵。

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

后期(主要指“大革命”失败后)的林语堂。

因为社会政治理想的破灭和自身生命安全所遭遇的威胁,他决定脱离政治,当纯粹的文化人。

在彷徨与迷惘中。

当他认识了明代“公安”、竟陵派的“性灵”文学,并把陶渊明、老子、庄子当作自己的知音后,他就逐渐认为政治同文学、人生是对立的。

在他看来,文学与政治愈近,则离人生和文化愈远;如果过分强调政治对文学的决定作用,势必会扼杀文学。

为此,他贬斥“载道文学”。

张扬“性灵文学”。

他说:“中国文学,除了御用的廊庙文学,都是得力于幽默派的道家思想。

廊庙文学,都是假文学,就是经世之学,狭义言之。

也算不得文学。

所以真具有性灵的文学,人人最深之吟咏诗文,都是归返自然,属于幽默派,超脱派,道家派的。

中国若没有道家文学,中国若果真是只有不幽默的儒家道统,中国诗文不知要枯燥到如何。

林语堂的幽默经典语录超级搞笑

林语堂的幽默经典语录超级搞笑

林语堂的幽默经典语录超级搞笑林语堂是我们国家一位非常有特点的作家,他写的文章以幽默著称,他的人生也有着幽默的故事。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到的林语堂的幽默经典语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林语堂的幽默经典语录【热门版】1.目光放远一点,你就不伤心了。

2.在很大程度上,人生仅仅是一场闹剧,有时最好站在一旁,观之笑之,这比一味介入要强得多。

——《吾国与吾民》3.所需的一切不贵豪华,贵简洁;不贵富丽,贵高雅;不贵昂贵,贵合适。

4.人生在世,幼时认为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

5.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

6.中国人得意时信儒教,失意时信道教、佛教,而在教义与已相背时,中国人会说,“人定胜天”。

中国人的危机在于,经常改变信仰。

7.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

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人生不过如此》8.第一味心:凡事包容,诸事忍让; 第二味虚心:谦虚为人,低调做事; 第三味清心:的平静; 第四味诚心:将心比心,广结善缘; 第五味信心:积极心态的力量; 第六味专心:使人生更有效率; 第七味耐心:机会总在等待中出现; 第八味宽心: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9.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

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生活的艺术》10.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人生不过如此》11.人本过客来无处,休说故里在何方,随遇而安无不可,人间到处有花香。

12.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

读书不仅能够让我们掌握一定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从其中看到解决各种各样的人生问题的方向。

人终其一生,无非就是在不断探知自己的人生到底应当有什么样的。

林语堂的幽默经典语录【精选版】1、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简述林语堂的散文观

简述林语堂的散文观

简述林语堂的散文观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翻译家,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和“白话文运动的先驱”。

他的散文以简洁、明快、幽默、风趣的风格著称,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以下是林语堂的散文观简述及其拓展。

1. 主张“说真话”的散文风格
林语堂认为,散文应该像一篇真实的日记或新闻报告,直接、客观地陈述事实,不加修饰和主观色彩。

他提倡用白话文写作,追求语言的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主旨。

2. 强调“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
林语堂的散文充满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

他常常用散文的形式来表达他对社会、人性、爱情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呼吁人们要尊重自由、平等、博爱,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意义。

3. 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林语堂的散文不仅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还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他通过散文的形式,记录了一些社会问题和人民苦难,如贫困、失业、教育、医疗等,呼吁社会的关注和改革。

4. 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
林语堂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散文中也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呼吁人们要尊重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现代文化,使文化能够持续发展和繁荣。

林语堂的散文观强调散文应该说真话、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以及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

他的散文风格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充满了
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人物之一。

论林语堂浪漫美学思想_俞兆平

论林语堂浪漫美学思想_俞兆平
百年中国文艺研究
论林语堂浪漫美学思想
俞兆平
摘 要 林语堂隶属于广义的浪漫主义美学体系, 他接受克罗齐和斯平加恩的表现主义美学, 批评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的 标准说 , 在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文坛上与梁实秋为代表的古典主义 思潮相互抗衡、对立。他在美学上沟通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和中国古典文论中个性、性灵的内在学 理关联, 理出中国古代浪漫文学思潮的脉络; 他选择中立的文学性质与功用的定位; 他在科技理性 与人文精神对立的世界性的语境中, 深刻批判 唯物机械论 , 大力弘扬自由意志。
笔者认为, 林语堂的浪漫美学思想拟可列为此 一时期四种形态的浪漫主义之一: 一是以鲁迅为代 表的尼采的哲学浪漫主义, 它偏于从强力意志的角 度激发抗争精神; 二是以沈从文为代表的卢梭的美 学浪漫主义, 它偏于从美的哲学角度对人的族类性 异化的抗衡; 三是以 1930 年之后以郭沫若为代表的 高尔基的政治学浪漫主义, 它偏于从政治角度对阶 级功利价值的追求; 四是以林语堂为代表的克罗齐 的心理学浪漫主义, 它偏于从心理角度对表现性创 作本质的推崇。若从这一视角出发, 林语堂浪漫美 学思想在中国现代文论史上有着不可或缺之席位。
( 一) 论争中确立浪漫美学立场 1919 年, 林语堂赴美国留学。由于读的是比较 文学专业, 所以他到哈佛大学后, 即置身于 20 世纪 头 20 年美国文学理论界新旧两派剧烈争论的语境 中, 这在他所写的!新的文评 ∃ 序言∀和!林语堂自 传∀ 哈佛大学 一章中均有述及。 当时, 旧派以白璧德为代表, 他坚持古典主义的 立场, 以新人文主义倡于哈佛, 其说远承古希腊苏
那么, 在这场激烈的论争中, 林语堂的美学倾向 如何呢? 林语堂在其自传中有明确的表述: 我不肯 接受白璧德教授的标准说, 有一次, 我毅然决 然为 Sping arnu 辩护, 最后, 对于一切批评都是&表现∋ 的 缘由方面, 我完全与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的看法相 吻合。所有别的解释都太浅薄。我也反对中国的文 体观念。因为这会把好作品都打落在一连串文章句

论道家文化对林语堂文学思想的影响

论道家文化对林语堂文学思想的影响

Vo . 3 N语 堂 文 学 思 想 的影 响
彭 映 艳
( 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 , 郴 湖南 郴 州 4 30 ) 2 00
摘 要 : 家文 化 对 林 语 堂 文 学 思 想 的 影 响 非 常 深 重 , 他 由早 期 的 “ 艺必谈 政 治 ” 为 文 艺 必 道 使 文 转 须 “ 政 治 ” “ 人 生 ” 并 建 立 了“ 超 、近 , 幽默 ” “ 、 闲适 ” “ 灵 ” , 求 道 家 美 学 的 审 美 特 质 , 尚“自然 ” 、性 论 追 如 、 主 “ ” 求 “ ” 。林 语 堂 的 文 学观 点 是 中国道 家美 学 与 西方 表 现 论 “ 姻 ” 产 物 。 真 、 趣 等 联 的 关 键 词 :林 语 堂 ; 家文化 ;文 学思 想 ; 现 论 道 表 中图 分 类 号 :2 6 6 I0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2 4 (0 2 0 10 0 2 2 0 )4—0 1 03—0 4
维普资讯
2K2年 8月 ()
郴州 师范 高等 专科 学校 学报
J un l fC e z o e c esC l g or a h nh uT a h r ol e o e

Au g., 0 2 02
第 2 3卷 第 4期
=== =!= =:。 — : =
林语堂 的文 艺思 想 , 因其 处 境 、 美 思 想 等 的 不 审 同 , 生 了前 后 不 同 的 变化 。 虽 然 , 语 堂 于 12 发 林 94年 就提倡幽默 , “ 革 命 ” 败 以前 , 别 是 “ 丝 ” 但 大 失 特 语 期 间 , 语 堂 是 坚 决 反 对 文 艺 不 谈 政 治 的 。例 如 , 9 4 林 12 年 印度 著 名 诗 人 泰 戈 尔 访 问 北 京 期 间 , 语 堂 对 泰 戈 林 尔鼓 吹 的 “ 神 复 兴 论 ” 不 赞 成 印 度 革 命 、 为 印 度 精 及 认 不必 独立 等 言 论 , 常 反 感 , 相 继 作 了《 个 研 究 文 非 他 一 学史 的人 对 于 贵 族 怎 么 想 呢 》 《 牛 肉菜 的 泰 戈 尔 和 吃 答 江 绍 原 先 生 》 文 , 词 激 烈 地 批 评 泰 戈 尔 及 等 措

林语堂幽默小品文解读

林语堂幽默小品文解读

林语堂幽默小品文解读
林语堂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以其独特
的语言风格和幽默的文学手法,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幽默小品文是
他写作中的一大亮点,既有笑点,又有思考点,深具启发性。

林语堂的幽默小品文大多数都是关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小情的
描写,以简单明了的语言和常人所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对生活和人性
的思考。

他巧妙地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人物的塑造,达到了幽默、励志、寓意的多重效果,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生
活的真谛。

例如,他的一篇小品文《中国人做世界上最好的事》,通过对
中国人重视家庭、注重亲情的表现,表达了“家是人情串连的最大
纽带”的观点,既让人感受到中国人的优良传统,也可以引导人们
重视亲情、关心家庭,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更好的交流与联系。

另一篇小品文《瑞雪兆丰年》,则通过一个小时内不停地下雪,导致一名女子要迟到的情节,传递了“事实上瑞雪真的兆丰年,只
是兆了不一定是农民的丰年”这一深刻寓意,表达了对人们盲目追
求物质欲望而忽视自然环境的忠告。

总之,林语堂的幽默小品文是他文学创作中的一大特色,不仅
有着充满人情味的质感,更是一种发人深思的思想火花。

它的幽默、诙谐和思辨性的特点,让读者们回味无穷。

从钱钟书看林语堂

从钱钟书看林语堂

从钱钟书看林语堂钱钟书与林语堂都是幽默大家,但他们的幽默是大为不同的。

我把钱先生的幽默称之为冷幽默,因为他的作品含有辛辣的批判精神;我把林先生的幽默称之为热幽默,因为他的文章有诙谐的歌颂在里面。

我羡慕林语堂的生活更甚于他的文章,林先生不仅到过欧洲,而且还到过美国,最后却在台北悠闲地写他的《无所不谈》。

林语堂目睹过旧政府的腐败,投入过抗日的民族斗争;既接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拥有西方的开明思想。

他真有资本“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我羡慕钱钟书的学问而不羡慕他的生活,钱先生只到过欧洲而未到过美国,回国后的新中国几乎把他给忘了。

但钱先生的文章却是顶呱呱的好。

因此,要想做学问就必须学钱先生,回国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默默无闻地啃书本;相反,要想过好日子,我看最好还是象林先生那样满地球跑。

所以,林先生没有用古奥的文言写《管锥编》,而只用英文写《京华烟云》和用幽默的白话写《无所不谈》,钱先生也不能总结“英国的花园、中国的菜和日本的女人”云云。

钱钟书与林语堂最大的不同在于,他的东西总得要有个出处才具有合理性,别人有过的东西他绝不会再去触动。

他知道前人留给他的空间是有限的,也是他必须遵循的。

屈原是楚国人,于是他觉得方鸿渐他们所奔赴的大学就应该是三闾大学。

用僻典也成了钱先生的一大嗜好,至于读者的感受他几乎是从不考虑的。

林语堂则不然,他以自己是福建人为荣,以自己是一个学者为荣。

他说福建只有诗人、学者和美人,但从不出产官吏。

他最崇敬的人是自己的老师,自然也是他的同乡辜鸿铭。

林语堂善于将不同事物的特点加以调配,以此物之长去类比彼物之短,从而将社会分化的角色重新归纳其原性。

他掌握了这种原性,并通过它看到世上的差别。

这也就是他的文章常常夹带有哲学辩论色彩的缘故。

英国的花园、中国的菜、日本的老婆是这样,宽大、深刻、单纯在德国、英国、法国、美国的人性之间翻筋斗也是这样。

唯其如此,他最终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赞赏他无所不爱的中国文化。

品析林语堂的幽默本色

品析林语堂的幽默本色

品析林语堂的幽默本色作者:吴姝婧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3期摘要:本篇文章通过阐述林语堂幽默的思想来源、外在表现和深层内涵,充分地领略了他的幽默本色及其幽默背后的悲剧底色,展示了厚重的深刻的全方位的幽默大师的形象。

关键词:“师承”孔子;悲剧底色;闲谈形式林语堂的幽默风格已经广为学者重视和认可,近些年来此类研究也层出不穷。

如田伟翠的《林语堂幽默与当下幽默特点的比较研究》(1)侧重分析了这两种幽默的差异等级,郑月娣的《论林语堂的幽默观》则从争议性、功过得失、悲剧意识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全面分析。

可见,关于林语堂的研究已经硕果累累,也证明了其广阔前景。

一、恨不曾为孔门弟子林语堂作为现代文坛上的幽默大师,与他推崇孔子息息相关,他从孔子身上汲取的丰富的幽默内核,成为他幽默思想的根源。

林语堂对于孔子本人十分热爱,他眼中的孔子不是被笼罩着圣人光圈的亚圣,而是一个可爱又幽默的普通人。

孔子曾在出游时被骂为丧家之狗,他不但没有生气,却说“形状,末也。

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2)这正是林语堂眼中最上乘的幽默,不装腔作勢,不哗众取宠,而是大思想和大智慧。

这种幽默出于善意,愉悦别人和自己;这种幽默随口而出,从德行中自然流露;这种幽默让人舒服自如,蔼然可亲。

林语堂曾说:“吾尝细读《论语》,精读《论语》而咀嚼之,觉得圣人无一句话不幽默。

”“噫,孔子何其幽默哉!吾将拜倒其席下矣!”(3)而林语堂本人的幽默也是自然生发,水到渠成的,他曾和秘书黄肇珩谈起抽烟一事,建议对方的丈夫学抽烟斗,便可避免发脾气,因为可用烟斗堵住丈夫的嘴。

和这样的幽默大师一起工作是多么轻松愉快的事情。

孔子的幽默和林语堂的幽默是一脉相承的,是思想上的放逸驰骋,是对生命万物的热爱追求,是积极闲适不断探寻乐趣的人生观。

但这并不是对生活的浅薄认识,而是历经了沉浮,洗尽了铅华,探索了生命之后的大彻大悟,是看透了苦难之后更要以昂扬的姿态走向人生舞台的大无畏精神,是积极的乐观的正能量的幽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1924 年,林语堂初倡幽默一词时,认为幽默主要 诗文不知要枯燥到如何。中国人之心灵,不知要苦
是语言风格上的问题。他说:“我们应该提倡在高谈 闷到如何。”[3]林语堂非儒扬道之论虽不无偏激,却
学理的书中或是大主笔的社论中不妨夹些无关紧要 鲜明地表现了他的文化选择视角和文化价值取向。
的玩意儿的话,以免生活太干燥无聊。”[1]他还说: 他认为,幽默正是东西文化交融的通道。不仅如此,
束缚融合为一,形成了“表现性性灵”论,并竭力加以 85 语 文 学 刊
2007.2
作家作品
提倡。这不仅表明他对公安竟陵派有分析眼光,继 承并弘扬了他们的性灵说,而且也说明他善于沟通 中西文化,为中西文化的融合开辟了一条新蹊径。
林语堂受其“性灵”说的影响,追求自然而又娓 娓而谈的“谈话风”。他认为理想的散文,“乃得语言 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中谈天,善拉扯,带情感, 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 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 能,欲删不能,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 [10]而他这种理想却不为梁实秋喜欢,他们两人都写 过关于“谈话”的文章,这两篇文章中充分展示了他 们不同的追求,在《论谈话》中,林语堂说:“大概谈话 者往往都和美妙的小品文一样,无论题目多么严肃, 多么重要,牵涉到国际的大事或动乱……但这些意 思依然是可以用一种不经意的、悠闲的、亲切的、态 度表示出来,……话既无所不谈,结果便越谈越远, 毫无次序、毫无收束,尽欢而散。”梁实秋却把谈话 和作文看成一样,和林语堂的态度截然相反,梁实秋 写道:“谈话,和作文一样,有主题、有腹稿、有层次、 有头尾、不可语无伦次。写文章肯用心的人就不太 多,谈话而知剪裁的就更少了。”[11]可以说,在创作实 践中,他们各自实践了自己的美学理想。
其三,必须写“会心”的题材。林语堂指出:“何 以别之?曰,在‘会心”二字,凡可引会心之趣者,则 可作为材料,反是则决不可;凡可引起会心之趣者, 则可作为材料,反是则绝不可;凡触景生情,每欲寄 言,书之纸上,以达此刻心中之一感触,是为会心之 顷,他人读之,有此同感,此种文章最为上乘。”所谓 “会心”即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理解最深的事物。 反之,即便勉强为之,亦必索然无味。
【关 键 词 】林语堂;幽默;性灵;闲适;文艺观
笔者认为幽默、性灵、闲适是林语堂文艺思想的 的办刊宗旨,大量发刊幽默的文章;另一方面他又在
三个主要方面。1927 年的白色恐怖使林语堂的思想 《论幽默》等文中,从理论上系统地介绍自己的幽默
发生了重大转折他决心脱离政治,当一个纯粹的文 观。这时,林语堂所谈论的幽默的含义,远远超过了
84 默文学的试验田。林语堂一方面把幽默作为《论语》 他说:“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只要才能与理智
2007.2
语 文 学 刊
基础教育版
横溢到足以痛斥自己的理想,幽默之花就会盛开,因 为所谓幽默只是才能对自我进行的鞭挞而已。历史 上任何时期,人类一旦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无能与渺 小、愚蠢与矛盾,就会有幽默产生。”[4]林语堂想在中 国人身上注入更多的幽默精神,使他们能以一种达 观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他对幽默的提倡虽然夹杂着 士大夫闲适超脱的审美情趣,但他企图通过幽默来 改变中国现实,继而改变中国人的苦闷人生的热望 所蕴含的积极意义却是不容忽视的。
其四、必须“排古”和反对“格套”。林语堂认为, 言性灵之文人必排古,因为学古不但可不必,实亦不 可能。言性灵之文人,亦必排拆格套,因已寻到文学 之命脉,意之所之,自成佳境,决不会为格套定律所 拘束。所以文字解放论者,必与文章纪律论者冲突。 后者在中文称之为笔法、句法、段法、在西洋称为文 章纪律,即白璧德教授的“新人文主义”。林语堂认 为中外所有鼓吹形式主义的文学理论,都是束缚作 者个性的,必须加以打破。
林语堂的幽默观主要来源于梅瑞狄斯的《喜剧 论》,赫斯列特的《英国的喜剧作家》,布洛的“心理距 离”说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前期的幽默观,不 仅强调幽默的目的性,而且十分重视幽默的社会教 化功能。到了后期,表现说和性灵说全面渗透了林 语堂的幽默观,于是他的幽默观也被纳入了“艺术- 表现- 直觉- 心灵的创造”的表现主义的轨道。
林语堂认为,作者与读者之关系不应如庄严之 塾师对其生徒,而应如新熟故交。如是文章始能亲 切有味。又云:“世有大饭店,备人盛宴,亦有小酒楼, 供人随意小酌。吾辈只望与三数友人小酌,不愿赴 贵人盛宴,以其少拘牵故也。然吾辈或在小酒楼上 大 啖 大 嚼 ,言 笑 自 若 ,倾 杯 倒 杯 之 乐 ,他 人 皆 不 识 也。”与这种闲适的人生态度相应,林语堂作文信手 信腕,笔随意转,不见刻意经营,只漫不经心。所以 文章定性得很散,常常拉拉扯扯,纵笔成书。有的有 主旨,很多是无主旨只有一个谈话范围。时见旁枝 逸出,或就一点散漫开去,自成风景。灵感来时,下 笔如飞,不假思索,更无暇斟字酌句,说得痛快淋漓, 其中不成熟的观点有之,不准确的表达有之,算是白 璧微瑕。常见思绪奔腾而来,给人汪洋恣肆而落英 缤纷,而在那肆流中到处是奇思妙想在熠熠生辉。 周作人在《新文学大系》中将现代散文分为两类,一 为感兴的,一为赋得的。林语堂属于前者。如:《杂谈 奥国》后半部分因为“萨尔斯堡女人的腿真美”一句 就跑了野马,丢开奥国,讨论美丑问题,讥诮以丑为 美的毕加索,引出吴稚晖戏谑印象派的一首打油,自 己又和了一首。有范围无主旨的好文章仍可举《无 所不谈》中的《闲话说东坡》、《记纽约钓鱼》等,文理 自然,姿态横生。与此相关,林语堂的散文并不讲究 整体构思,也不理睬章法或写作规则的权威。在《文 章无法》中他认为:“八股有法,文章无法,文章有法, 便成八股。”故林语堂的文章一篇有一篇的格式和 写法,千姿百态。结构大多很随便,也找不出起伏、 呼应等痕迹,只流动着自然的韵律,散发出粗朴的气 息。这是属于林语堂的气息。它以真情和独见,构成 了林语堂的“闲适笔调”。作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 定质,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得止,这是苏东坡的 话,林语堂由衷认同。
三、闲适
“闲适格调”是林语堂文学观中的另一个支撑 点,所谓“闲适格调”一方面是指悠闲自适的心态与 情感。他对自己所提倡的“闲适格调”所作论述颇为 不少。譬如,他认为:“小品文即在人生途上谈天,意 本闲适。”“小品文应有四字,曰清、曰真、曰闲、曰实。 而闲者,闲情逸致之谓也。”[12]这里所讲的是题材主 题,思想内容。另一方面是指文体风格,从这一角度 审视,林语堂的“闲适格调”即西方文学所谓的个人 笔调,或小品文笔调,为什么又要称之为“闲适格调” 呢?林语堂解释说:因为西方将散文分为小品文和 学理文,小品文下笔随意,学理文起伏分明;小品文 不妨夹入暇想及常谈琐碎,学理文则为题材所限,不 敢越雷池半步。故西人称小品文笔调为个人笔调, 他把它译为“闲适格调”。所谓“闲适笔调”,即要求 作者要有深远之心境,带一点我佛慈悲的念头,然后 文章火气不太盛。他在《论小品文笔调》里说:“‘闲 适笔调’亦称‘闲谈体’、‘娓语体’,笔墨极轻松,真情 易于吐露,或者谈得畅快忘形。”
其一,必须表现真情实感。他指出:“凡出于个 人之真知灼见,情感至诚,皆可传不朽。因为人类情 感,有所同然,诚于己者,自能引动他人。”[7]由此观 之,他认为只要表达了真情实意的作品,则无论写 “国事之大”,或抒“喜怒之微”,便都能真切感人。
其二、必须理解事理。他认为,“文章有卓大坚 实者,有萎靡纤弱者,非关文字修辞笔法也。卓大坚 实,非一朝一夕可致,必经长期孕育。世事既通,运 理既彻,见解愈深,则愈卓大坚实。性灵未加培养, 事理不求甚解,人云亦云,及既舒纸濡墨,然后苦索 饥肠以应付之,斯流为萎靡纤弱。”[8]在这里,他把 “卓大坚实”看作作者为文应有的艺术追求,并认为 实现这一追求关键在于了解社会现实,对事物有透 彻的理解和精深的见解。
大批中国知识分了向传统复归的社会思潮。在传统 在《论东西文化的幽默》中说:“幽默是人类心灵舒展
文化中,林语堂抓住老庄,他认为道家精神是中国文 的花朵,它是心灵的放纵或者放纵的心灵”。从“人
化的品根,也是东西方美学的契合点。从这一基点 生之一部分”到“人类心灵开放的花朵”,标志着林语
出发,林语堂标举幽默闲适,提倡语录体小品文,在 堂幽默观的发展轨迹:从 30 年代的“重客观”倾向演
林语堂为什么提倡性灵呢?当他执编《论语》等 刊物时,常常收到好些无感而发的稿件,“每读几行, 即知此人腹中无物,特以游戏笔墨作荒唐文字而 已。”因而,他认为“凡人不在思想性灵上下功夫,要 来学起、承、转、伏,做文人,必是徒劳无补”。[5]在他 看来,之所以出现类似这样一些文风不正的原因,一 是由于时代环境造成思想不自由,难以说真话,二是
二、性灵
1933 年后,国际矛盾日趋尖锐,国内局势又出 现政治高压态势。同年 6 月 18 日“同盟”的领导杨 铨难,这对他震动很大,在随后的一篇杂感中写到 “近来更觉得已钻入牛角尖之政治,不谈社会与人 生。学汉朝太学生的清议,不如学魏晋人的清谈”。于 是,决心从此脱离清议派,走入清谈派。“走入清谈” 是他从人生理想退隐的开始,也是其文学道路上的 又一次转折。由于他觉得在这种“昏聩”的制度下 “幽默小品”也推行不下去了。1934 年,林语堂被迫 离开《论语》,独自创办《人间世》开始专门提倡“性灵 小品”。什么是性灵?林语堂指出,“文章者,个人性灵 之表现”,“性灵就是自我”,“一人有一人之个性,以 此个性无拘无碍自由自在之文学,便叫性灵”。其实, 所谓性灵,本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概念。其美 学渊源可追溯到强调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庄子学 派。到了明代,公安“三袁”则使性灵论得到了进一 步的发展,形成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理论形 态。但究竟什么是性,却显得颇为玄奥,不易理解。而 林语堂却把它阐释为个性,便彻底拨开了其神秘的 面纱,显示出它的实际内涵,从而具有科学的理论意 义和价值取向。
“凡善于幽默的,其谐趣必愈幽隐,而善于鉴赏幽默 他还将幽默视为改造国家政治与国民性的药方,认
的人,其欣赏尤在于内心静默的理会,大有不可与外 为幽默是一种人生观,一种对人生的批评,幽默能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