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语堂的人生观
林语堂谈读书的艺术的人生哲理

林语堂谈读书的艺术的人生哲理林语堂谈读书的艺术的人生哲理幽默大师林语堂曾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写过一篇《读书的艺术》,畅谈读书对人的好处。
林语堂认为,读书是文明生活中的人共同承认的一种乐趣,能够读书的人是令人羡慕的。
不懂读书乐趣的人,彷彿囚禁在时空牢笼里,终其一生,过着日常例行公事,和少数几个朋友往来,只看得见眼前的事物生活,相当贫乏。
懂得读书之乐,彷彿走入另外一个世界。
接触好书,则像和善谈者接触,让对方引领到另一个国界、时代,或倾吐胸中不平、讨论生活问题。
读古书则向和古人面对面相处,透过文字,上友古人。
一天若能有两个小时拿来读书的人是幸福的,长期累积下来对于心里的影响,等同于出门旅行。
林语堂认为,读书的好处还不只如此。
好的书可以帮助读者进入深思熟虑的世界。
一个人读书,并不一定是为了追求心智进步。
如果心里老是想着进步,那读书的乐趣就丧失了。
因为一心追求进步的人,总想着要读什么、该读什么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这种人林语堂认为并不会成为真正的有学问者。
因为他只能出于勉强去阅读,放下书就好像从恶梦中醒来。
这种人顶多只能说读完了书,却未必能从书中获得益处。
出于勉强的阅读者,无法领略读书的艺术。
林语堂认为,读书必须是在在培植“面目可爱”和“语言有味”。
所谓面目可爱指的是思想活泼,好像随时都能够从眼目中流邂。
不是漂亮的脸蛋,而是气质出众。
至于语言有味,指的是懂得从书中找到独特的味道之人,并且能够让书籍从其谈吐中流露出来。
一个谈吐有味的人,着作也必然有味道。
味道是林语堂认为的读书关键。
正如每个人有自己钟爱的食物味道一般,最好的吃食就是吃自己喜欢的。
而自己喜欢的在别人眼里或许是毒药。
好的老师不会强迫学生读他们不喜欢的书,如果读者花时间读自己一点兴趣都没有的书,那是徒然浪费时间。
因此,这世界上并没有所谓必读书目。
因为每个人的智能和兴趣都不相同。
读书并不需刻意设定目标,只要持之以恒的阅读,就好像水不断往前奔流,终有一天会流入大海。
浅论林语堂的高山人生观

浅论林语堂的高山人生观
陶浪平
【期刊名称】《中国商界》
【年(卷),期】2010(0)10X
【摘要】"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中西文化集大成者林语堂,将他一生的幽默与性灵,一世的光荣与梦想,全都归之于家乡的那片山景,家乡的高山形成了他的高山人生观,影响了他一辈子,使其文章和为人都平和、谦逊、公正,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也有着现代意义。
【总页数】1页(P286-286)
【关键词】林语堂;高山人生观;平和;谦逊
【作者】陶浪平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坂仔:林语堂的高地人生观 [J], 何书彬
2.坂仔:林语堂的高地人生观 [J], 何书彬
3.热爱人生审美生活——论林语堂的快乐人生观 [J], 吴颖芳;郝欣
4.从木兰之美看林语堂的人生观 [J], 王明娟
5.林语堂真的是"一捆矛盾"吗? --由《京华烟云》看林语堂中庸、和谐的人生观 [J], 李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生当如是林语堂读后感

人生当如是林语堂读后感读林语堂先生的文字,就像是在和一位睿智又风趣的老友聊天,他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就像一把把小钥匙,不经意间就打开了我心中那些关于生活疑惑的小锁。
林语堂笔下的人生,那是一种充满了豁达与智慧的存在。
他仿佛在告诉我们,人生不必过得那么紧绷,就像一根时刻担心断掉的橡皮筋。
他写生活中的琐事,写人性的种种,既有着看透后的淡然,又有着一种包容万象的大气。
我特别喜欢他对待名利的态度。
在这个人人都想出名,想在各种排行榜上露脸,想让自己的财富像气球一样越吹越大的时代,林语堂就像一阵清风。
他让我明白,名利这东西,有固然好,但要是为了追逐它而丢了自己的本心,那可就像为了捡芝麻丢了西瓜的傻猴子。
人生还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呢,比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脸上的惬意,比如和朋友开怀大笑时那种纯粹的快乐,这些都不是名利能换来的。
说到人生的乐趣,林语堂先生可真是个挖掘高手。
他笔下的乐趣,不是那种要花大价钱去买的奢侈品,而是藏在生活的每一个小角落里。
一杯茶,一本书,在他的描述里就像是一场精神的盛宴。
他教会我去发现生活中那些微小而确定的幸福,就像在草丛里找到一颗闪闪发光的小宝石一样。
我们总是匆匆忙忙地赶路,想着远方有什么了不起的风景在等着我们,却常常忽略了脚边盛开的小野花。
而林语堂就像是一个温柔的提醒者,他拍拍我们的肩膀说:“朋友,看看你身边的美好吧。
”他对人际交往的见解也让我深有感触。
在这个社交网络发达得有点过头的时代,我们好像认识很多人,朋友圈里点赞的小手点个不停,但真正能坐下来谈心的却没几个。
林语堂说真正的朋友是那些能与你心灵相通的人,就像伯牙和子期一样。
这种友情不是靠每天在网上发一些虚头巴脑的问候来维系的,而是在彼此遇到困难时默默伸出的援手,是在分享喜悦时那真诚的笑容。
读林语堂也让我有点小“自卑”。
他的人生境界那么高,感觉他像是站在山顶上看风景,而我还在半山腰气喘吁吁呢。
但这种“自卑”也是一种激励,让我想要努力往上爬,去看看他眼中更广阔的世界。
论林语堂小说的人性观

论林语堂小说的人性观林语堂旅居海外三十年,以传播中西文化为己任,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中国现代作家。
他凭借自身对西方文化的深刻体验、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游走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之间,他站在世界文化大同的理想上,融合中西方文化之精髓,形成其独特的中西文化观,这种文化观深刻影响着林语堂对中西方人性的理解。
本文以林语堂海外时期创作的七部小说:《京华烟云》、《风声鹤e唳》、d《朱门》、《红牡丹》、《赖柏英》、《唐人街》、《奇岛》为研究对象,探讨林语堂小说的人性观。
特殊的人生经历,促使林语堂对中西方人性进行对比反思,通过理性的思考,林语堂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性的压抑、对个人情感和欲望的排斥,而西方文化则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追求个体自由和地位平等,这是西方人性观的优势所在,因此林语堂的小说中总是绽放着人性的光彩,人的欲望和需求的实现成为林语堂关注的焦点。
西方基督教的“原罪”说是最不能使林语堂满意的,中国传统儒家人性善的观点正好弥补了西方人性的缺失,他将这一观点贯穿于小说创作中,塑造出一批大爱大善的人物形象。
林语堂结合基督教和道家人性观的共同之处,崇尚人性自然,主张顺应自然,保持本真的人性。
林语堂理性地认识道家出世哲学的消极厌世情绪,有感于西方工业文明之下,金钱物质的盲目崇拜,人性的扭曲变异,从而推崇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现世的人性观,弘扬中国传统的家国观念。
由此U可知,n林语R堂的人e性观g是建i立s在中t西e方人r性基础之上的,林语堂通过不断地审思最终形成其兼具中西特色的健全的人性观,实现中西方人性的和谐互补。
本文总结林语堂小说人性观的特点,从爱的包容与快乐哲学、自然人性、传统家国情三个角度进行论述,进而分析林语堂小说人性观形成的原因及其价值意义。
略论林语堂人生哲学观及现实意义_刘秀珍

2013年2月第2卷第1期Journal of Bengbu CollegeFeb.2013Vol.2,No.1略论林语堂人生哲学观及现实意义收稿日期:2012-09-04作者简介:刘秀珍(1979-),女,安徽固镇人,讲师,硕士。
刘秀珍,陈超劲(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安徽蚌埠233030)摘要:以珍视和享受人生为核心的林语堂人生哲学观,既有其悲剧性的一面,更有其达观与积极进取的一面。
试对其融于生活的“欢乐哲学”观和源于中庸的“半半哲学”人生观进行客观的梳理,以期对其人生观有较为全面、准确的把握,并探求其人生哲学观对当今社会发展的特殊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林语堂;欢乐哲学;半半哲学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3)01-0037-04On the Life Philosophy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Lin YutangLIU Xiu-zhen ,CHEN Chao-jin(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s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ngbu ,233030,Anhui )Abstract :To value and enjoy life is the core of life philosophy of Lin Yutang.It has both tragic side and aggressive side.It attempts to carding Lin Yutang's "happy philosophy"fusion into life and the "half-and-half philosophy"which came from the concepts of the Golden Mean calmly objectively 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his life philosophy and search its speci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sent social development.Key words :Lin Yutang ;happy philosophy ;half-and-half philosophy 1935年,在好友赛珍珠的促成下,林语堂赴美定居并出版了《吾国与吾民》一书,大受欢迎。
林语堂的人生智慧

林语堂是我所喜爱的一个作家。
我喜爱他不仅是因为他“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也不仅是因为他拥有高超的常人难以企及的才情胆略、德识学养,我喜爱他,是因为他睁着一只眼闭着一只眼就看清了周遭所发生的一切,从而建立起一套超凡脱俗的人生智慧。
林语堂的人生是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
他早年生活在基督教家庭,宗教观念深铭其心。
后长期留学国外,接受过系统的西方文化熏陶,加之他本人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故他的人生观颇为复杂,其中既有基督教的观念、儒道佛文化的传统,也不乏西洋绅士的头脑和眼光。
在林语堂那一整套人生智慧中,我最向往、最心仪的是他的“半字哲学”。
林语堂写过一篇文章《中庸的哲学:子思》。
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他的人生哲学。
林语堂这样写到:“我们大家都是天生一半道家主义者和一半儒家主义者。
……中国思想上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也能够保存原有快乐的本性的人。
……半玩世者是最优越的玩世者。
生活的最高类型终究是《中庸》的作者,孔子的孙儿,子思所倡导的中庸生活。
古今与人类生活问题有关的哲学,还不曾有一个发现比这种学说更深奥的真理,这种学说所发现的,就是一种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有条不紊的生活——中庸的学说。
这种中庸的精神在动作和不动作之间找到了一种完全的均衡,其理想就是一个半有名半无名的人;在懒惰中用功,在用功中偷懒;穷不至穷到付不起屋租,而有钱也不至有钱到可以完全不工作,或可以随心所欲地帮助朋友;钢琴会弹,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可以弹给知己的朋友听听,而最大的用处却是做自己的消遣;古董倒也收藏一些,可是只够排满屋里的壁炉架;书也读读,可是不太用功;学识颇渊博,可是不成为专家;文章也写写,可是寄给《泰晤士报》的信件有一半退回,有一半发表了——总而言之,我相信这种中等阶级生活的理想,是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
”不仅如此,林语堂在文中还全文引用了清人李密庵的《半半歌》,以此来印证他的这套人生哲学。
生活达人林语堂:内心最充实,财富最自由,活得最有趣味

生活达人林语堂:内心最充实,财富最自由,活得最有趣味前言:素描胡适、林语堂、梁实秋不怕大家笑话,我经常把胡适、林语堂和梁实秋搞混了,梳理了一下,其实,他们三个人区别还是蛮大的。
如果勉强要给他们贴一个标签的话,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思想家胡适之生性浪漫,一生痛苦相伴;创作家林语堂率性超脱,一生快乐相随;学者梁实秋严谨刻板,一生坚守孤寂。
胡适是西风东渐的鼓吹者和践行者,所以他的研究关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因而重视教育,注重培养和提拔人才。
从理论深度的角度讲,他是三个人中最突出的,从政治上讲,是地位最高的。
林语堂追求个性自由,善于生活,因此他的笔端更多地是芸芸众生和社会万象,贴近大众生活,其所思所想常能引起一般人的共鸣和共情,因此他的小说和散文广受欢迎,是三个人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也是最富有的。
梁实秋专注于语言文字本身,强调文学的纯粹性,他的作品比较感性,而且都是从他文化人的角度来评说的,因此比较表面,无论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讲,都要比前面两个人逊色不少,但在翻译方面,是三个人中成就最大的。
胡等三人都是江南才子。
胡适是安徽人,生于上海浦东川沙;林语堂是福建人,生于北京;梁实秋是浙江人,也生于北京。
胡适之年龄最长,梁实秋最小,胡适和林语堂出生于19世纪末,梁实秋则是20世纪初生人。
他们先后在20世纪60、70和80年代去世,享年分别是71岁,80岁和84岁,都算高寿了。
三人都是留学生背景,毕业的院校都很显赫,都是著名的学者。
胡适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林语堂是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梁实秋是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硕士。
胡适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林语堂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任教,1945年筹建新加坡南洋大学,任校长。
梁实秋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和台湾师范学院。
追求个性解放,奉行中庸之道如果说,胡适是非常西化的民国思想家,那么林语堂则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典范,是三个人中生活气息最浓,最具烟火气的文人。
林语堂的文学人生观

林语堂的文学人生观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散文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文学人生观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世界的观察和感悟。
本文将以林语堂的文学人生观为主题,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人文思考与潜在情感林语堂热爱人类文明和人文精神,他在自己的作品中经常展现出对这些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他通过对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的探讨,表达出对人文价值的追求和认同。
例如,在他的代表作《人间词话》中,他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和价值,并试图通过文学来传承和延续人类的智慧和情感。
第二部分:对美的执着和追求作为一名文学家,林语堂对美有着极高的追求。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艺术和生活美学的赞美和讴歌。
他追求真实的美和精神的美,致力于将美带给读者,并通过自己对美的感悟来启发读者对美的思考。
例如,在他的散文集《黄金时代》中,他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以及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和魅力。
第三部分:生命和存在的思考林语堂在他的作品中也常常思考生命和存在的意义。
他对人的赞美和关注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人的内心和灵魂的层面。
他试图从生命的角度去审视世界和人的存在,通过对生命的把握和理解来找到人生的意义。
在他的散文《人生苦旅》中,他提出了生命即旅程的思想,探索了人的存在和奋斗过程中的快乐和苦难。
第四部分:自由与思想的解放林语堂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也倡导思想的解放和个性的自由。
他强调既要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又要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新。
他在他的作品中经常表达对自由思想的追求,并呼吁人们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不同的声音。
在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他以自由的视角探索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为思想的解放呐喊。
总结:林语堂的文学人生观展现了一个对人文精神和美的追求,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以及对自由和思想的追求。
他的作品启发了读者对自我、世界和人生的思考,并对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