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木兰之美看林语堂的完美女性观

合集下载

浅析林语堂的女性观

浅析林语堂的女性观

文艺天地ISHUTIANDIYJun. 2016 June 49林语堂先生一生共著小说七部,大多都是以女性作为主人公,他凭借对女性的爱惜和尊敬,将小说的女主人公塑造得至纯至真。

她们虽然出身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拥有不同的性格,但都能体现出“美”的存在。

本文主要分析林语堂独树一帜的女性观——并探讨这种女性观的形成原因以及局限。

林语堂学贯中西,受西方文化影响极大,因此,与同时期的中国作家相比,林语堂的作品中更多地体现了对女性的人文关怀和妇女思想解放的现代性命题。

由于对女性的尊崇和对女性解放问题的关注,他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不同层次和性格的女性形象。

但林语堂女性观是怎么形成的,在中西文化的强烈冲撞下,又是谁的影响让他一直坚定对女性的关注和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再就是作为一个男人,他对女性的看法虽然独树一帜,但始终脱离不了男权主义的牢笼,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一、林语堂女性观的形成及局限应该说,林语堂在女性身上着这么多笔墨是有原因的,而且原因还很多,很复杂。

首先,在他人生旅程中,有好几位女性对他产生过深刻影响。

先说林语堂的母亲杨顺命。

他曾这样叙说母亲:“说她影响我什么,指不出来,说她没有影响我,又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我长成,我成人,她衰老,她见背,留下我在世。

说没有什么,是没有什么,但是我之所以为我,是她培养出来的。

你想天下无限量的爱,是没有的,只有母爱才能如此”(出自《林语堂自传》第四辑)比较说来,母亲比父亲对林语堂的影响更大也更为深远。

这也是为什么林语堂小说中倾尽心血写了那么多伟大的母亲形象的原因。

比如曾太太,她为她的三个儿子和曾家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母亲是林语堂认识女性,尊敬女性,爱护女性的起点。

二姐是林语堂生命中另一重要女性,她美艳如桃,快乐似雀。

直到晚年,林语堂仍念念不忘这位早逝的二姐,说出嫁那天,二组给了她四毛钱,含泪而微笑地对他说:“我们很穷,姐姐不能多给你了。

你去好好的用功念书,因为你必得要成名。

从姚木兰的形象看林语堂的悲剧意识和快乐哲学

从姚木兰的形象看林语堂的悲剧意识和快乐哲学

收稿日期:2005—05—20 修回日期:2005—06—10作者简介:陈朝旭(1957-),男(汉),福建泉州人,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应用写作教学方面的研究。

文章编号:1008—8075(2005)02—0019—04・文学与语言・从姚木兰的形象看林语堂的悲剧意识和快乐哲学陈朝旭(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00)摘要:《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一位美丽而独特的女性形象———姚木兰。

通过对姚木兰的婚姻与爱情的分析来阐释林语堂的悲剧意识和快乐哲学,即他认为生命是短暂的、脆弱的、虚妄的,但他又始终把个体的快乐和幸福追求当成人生的目的。

关键词:林语堂;《京华烟云》;姚木兰;悲剧意识;快乐哲学:I206.7 文献标识码:A 长篇小说《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杰作,也可以说是他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感情真切自然,品格优雅含蓄,集中体现了林语堂小说艺术的精粹。

书中所塑造的众多美丽动人的女性形象,又为我们展现了别样的爱情与人生。

作为林语堂的理想人物———姚家长女木兰的婚姻与爱情,更是让读者有千种滋味在心头。

木兰作为贯穿始终的人物,作者对她的婚姻与爱情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

在慨叹作者写作功力的同时,我们也始终对木兰这个人物的思想与行为怀着种种的好奇与疑问,那就是为什么木兰明明爱的是立夫,却最终选择了荪亚;为什么不能跟自己所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却能一样的快乐幸福。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和作者林语堂的悲剧意识和快乐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一、悲剧意识的显现《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对爱情与婚姻的态度体现了林语堂的悲剧意识。

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在《关于〈京华烟云〉》一文中谈到林语堂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1〕很显然,木兰是林语堂心中理想的女性形象。

纵观木兰的一生,我们不禁对她的行为方式感到既惊奇又佩服。

她对婚姻的选择,对爱情的态度,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

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完美女性观

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完美女性观

摘要作为中国新旧交替时代下的一名典型文人,林语堂的思想表现为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的融合,既有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处世哲学和生存智慧,又受到了西方现代人文思想的影响。

这种兼容并蓄的思想使林语堂对现代中国完美女性应有的品格有着独特的见解。

这种完美女性观在其代表作《京华烟云》中得到了系统的阐释。

本文对《京华烟云》中包括主人公姚木兰在内的性格各异的几名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和对比,从而得出结论:以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作为内心坚守,并拥有现代思想中自由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以道家自然逍遥的思想关注内心,利用儒家的道德操守和生存智慧面对生活,这就是林语堂对完美女性品质的定义。

而姚木兰正是林语堂这种中体西用、儒道合一的女性观的集大成者,是作者心中女性的完人,而且对于理想中国人的品格塑造也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林语堂;京华烟云;完美女性;中体西用;儒道结合AbstractAs a typical writer from the old era scholar, Lin Yutang’s thought performed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fusion of two cultures. It included classical Chinese culture and philosophical and intellectual life, but also by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modern human thought. For this embracing thought, Mr. Lin had a unique perspective about the modern Chinese perfect woman of his character. In his masterpiece “Moment in Peking”, this concept of the perfect woman had been a great system of interpretation. In this paper, “Moment in Peking” included the heroine Yao Mulan’s several different characters, including female imag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we can conclude: philosophy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s the inner stick, and owned modern ideas of free personality and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Happy thoughts to Taoist inner focus, using Confucian ethics and living wisdom to face life, and this was the quality of Lin’s definition of the perfect woman. And Yao Mulan was Lin’s west, but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the unity of a master of feminism, was the author of the perfect woman in his mind. At the same time, it ha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hinese character of the ideal shape.Key words:Lin Yutang;moment in Peking;perfect female image;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combin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序言 (1)一、林语堂完美女性观的概括——中体西用,儒道合一 (2)1.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完美女性观 (2)2.“西学东渐”中的女性解放思想 (2)3.林语堂完美女性观的内涵 (2)二、《京华烟云》中不够完美的女性——对完美理想的衬托 (3)1.莫愁——富贵荣华,不及姚家莫愁 (3)2.曼娘——“顺从”是她一生悲剧的根源 (5)3.红玉——现代的启蒙不应只是爱情 (6)4.素云——她只是个被命运捉弄的骄傲女子 (8)三、林语堂理想中完美女性的化身姚木兰 (9)1.现代思想与传统美德的理想组合 (9)2.世俗智慧与超然思想的辩证统一 (10)四、结论与启示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林语堂学贯中西,思想受到西方影响极大,因此,与同时期的中国作家相比,林语堂的作品中更多的体现了对女性的人文关怀和妇女思想解放的现代性命题。

作者笔下即传统又现代的女性

作者笔下即传统又现代的女性

作者笔下即传统又现代的女性——姚木兰关键词:林语堂京华烟云姚木兰脱俗传统现代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是一部享誉海内外的巨著。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一改往日笔下怨妇、被压迫者、欲做奴隶而不得和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老中国女子们的悲惨形象,塑造了一位出色的新女性姚木兰。

作为书中的主人公姚木兰,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子,完美女子。

她既是道家之女,又是儒家之媳,更兼具现代精神,在她的身上,融合了多种文化的优点,体现了作者的爱情观、婚姻观、价值观,以及作者的人文思考。

林语堂曾在《我的话》中说自己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这位被世人公认的学贯中西的“幽默大师”,通过文学作品来构架东西方文化艺术长廊,并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介绍给西方人。

《京华烟云》就是这样一部书,他在书中塑造出比较典型的具有东西方文化影响的人物形象,并从塑造出的中国人的形象中表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人文品格和精神。

这部小说以姚木兰的人生历程为主线,贯串起中国现代历史上的诸多事件,并将林语堂自己所钟爱的中国文化的精髓,凝集成数个人物形象,并借这些人物的得与失、成与败,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命运的思考和关注,表述出他对建设现代社会中的中国人文品格和精神的理想的思考。

正如林语堂所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可见,木兰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女子,完美女子。

那么在这部小说中,姚木兰美在哪里呢?应该说,木兰之美,不是单一的,是综合的,是相通的。

一、颜容之美在《京华烟云》一书中,有很多描写中国女性的外在美的段落,比如以小木兰的目光描写曾太太、桂姐等人的美,描写曼娘的美,那都是比较具体而生动的描绘,可是文中并没有过多描写姚木兰外貌的语段,只是在她出嫁之日,重点描述出木兰的眼睛的美和新娘装扮的美:木兰的眼睛比莫愁的长,比起莫愁,木兰的眼睛多情而富有智慧,脸上五官较为瘦削,轮廓线条较为清楚,眉清而目秀,比莫愁活泼愉快,生气充沛……除去她眼睛的迷人及低沉的音乐美,她的身段儿窈窕,令人目迷心荡。

姚木兰与林语堂的人生哲学观_孟弘

姚木兰与林语堂的人生哲学观_孟弘
的世界, 而是混交于一体。事实与虚构 彻底无法分离。于是, 那些具有后现代 性的作家, 总是大摇大摆地走进历史, 与历史人物融为一体, 使其能够轻易突 破历史局限, 绝对服从他们的指挥。历
史成了作家体现其意志的游戏。 在《叔 叔 的 故 事》中 , 王 安 忆 娴 熟
于 以 此 种 方 式 料 理 历 史 : 明 知“ 偏 差 是 难 免 的 ”, 王 安 忆 仍 坚 持“ 沿 了 我 的 想 象, 继往开来, 将故事进行到底。”在她 那 里 , 对 历 史 的 看 法 , 不 过 是“ 一 个 故 事 ”, 准 确 与 否 , 并 不 是 衡 量 一 个 故 事 好 坏 的 最 高 标 准 。“ 完 整 ”对 于 一 个 故 事来说, 才是最重要的。因此, 为了它 就不得不求助于想象, 而事实必须作 出牺牲。值得玩味的是, 由于主观想象 的 介 入 ,“ 叔 叔 ” 的 历 史 虚 脱 成 表 演 性 质 的 历 史 。“ 叔 叔 ”的 历 史 最 终 通 过 随 意、变形而最终被陌生化, 变成了让 “叔叔”似曾相识而又无法相认的历 史。叔叔在表演着自己历史的同时, 面 临着被王安忆驱逐出自己历史的险 情。王安忆在文本中放逐历史, 使人处 于后现代主义所追求的那种“不确定 性 ”状 态 之 中 。
失女之恨与民族的的爱国之情, 在木
姚木兰的内道外儒还表现在她在 以清晰地看到林先生徜徉岁月, 享受
兰身上同时并存, 显示出多元的审美 爱情上灵与肉的分离。虽然木兰从理 人生的追求, 仁爱宽容的品德, 以及他
取向。
智上认为从小一起长大的荪亚是个好 所持的融自然审美与积极进取于一体
林 语 堂 曾 说“ 若 为 女 儿 身 , 必 做 木 兰也! ”《京华烟云》中林先生塑造了一 个从天真烂漫的少女变成充满智慧的 成熟少妇的木兰形象。她从家居的富 足生活到亲历战乱, 只身闯进兵营营 救心中爱恋的男人; 而后因战乱变为 村妇, 既过得幽雅闲适, 又能含辛茹 苦, 不仅智慧地解决了一次婚变的家 庭危机, 也使自己的感情融通于一个 普 通 农 民 , 成 为 忍 苦 勇 敢 、伟 大 的 民 众 大海中的一滴水。在她身上, 林语堂注 入了自己内道外儒的哲学思想。

从《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形象浅析林语堂传统女性观

从《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形象浅析林语堂传统女性观
X 芋
: : n 一 n ・ n - _ n u _ : : - -: - _ - -

从 《 京 华 烟 云 》 中姚木 兰 形 象 浅 析 林 语 堂传 统 女 性 观
董 慧
( 西 安 工 业 大 学 陕 西 西 安
7 1 0 0 0 0 )
作 者简 介 :董慧 ( 1 9 9 3 .0 3 一) ,女 ,汉族 ,陕 西吴 堡人 ,硕士 研究 生 ,西安 工业 大学 ,外 国语言 与文化 研究 。
兰是 《 京 华 烟云 》 的女 主角 ,端庄 贤 淑 、勇敢坚 韧的她 可说是 男性 活才 能使 女性 更 好地 发 展 自己 。在林 语 堂 看 来 ,结 婚并 生 儿 育 女 眼中完美东方女性 的杰出代表 ,林语堂 也曾说过 ,“ 若为女儿身 , 必做 是女 性最好 的 归 宿 ,即使 你 的 丈 夫对 自己没 有爱 意 ,女 性 能 做 的 木兰也 ”足可见他 对姚木 兰的偏爱 。所 以作 为林语 堂 最看重 的女 子 , 就是 通过 丰富 自己的人格 魅 力 并 主 动 勇 敢 地争 取 丈 夫 的 爱 意 ,只
为 、修养 的进行 的规 范 要 求 。而 林语 堂作 为 一 名 出 身 于基 督 教 家 的 中心 ,美 如满 月 ,以前 没 见 过她 的男 男 女 女 ,见 其 美 貌 ,都 为 庭 ,先后 在 哈佛 、莱 比锡 受 过 西 方 高 等教 育 的 学 者 应该 对 这 些 具 之乍 舌 。除去 她 眼 睛 的迷 人 及 低 沉 的音 乐 美 ,她 的身 段 儿 窈 窕 , 有 压迫 妇女 思想 意识 的观 点 弃 如 敝履 ,但 我们 却 可 以从 蛛 丝 马迹 令人 目迷 心荡 … …身 体各 部分 配 合 比例 的均 匀 完美 ,竞 至 于 此 极

《京华烟云》 论文-----我眼中的姚木兰

《京华烟云》 论文-----我眼中的姚木兰

我眼中的姚木兰学号:2010160304255班级:10语教一班姓名:张旭我眼中的姚木兰摘要:《京华烟云》是一部有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为一部分散无结构的故事,反而为大规模的长篇。

其中有佳话,也有哲学。

林如斯说,它成为中国一部伟大的小说。

姚木兰是《京华烟云》中的女主人公,她身上凝聚了林语堂对女子的理想。

她,风姿绰约、清新高雅、恬静温柔、聪慧练达、勇敢坚强,同时又博爱、大度、淡然,既是“道家女儿”又是“儒家媳妇”她是作者钟爱的理想女性。

林语堂先生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关键词:姚木兰爱情与婚姻处世之道儒道并存《京华烟云》是“林语堂三部曲”之一,这部长篇小说又分为三部分,即《道家的女儿》、《庭园的悲剧》和《秋之歌》。

小说从一九00年义和团失败,八国联军进逼津、京,北京的豪富携带家眷南下避风开始,写到一九三八年初,日本侵略军侵占津、京、沪、杭,沿海人民扶老携幼向内地逃难为止,故事历时近四十年。

故事的中心是清末一个富商的爱女姚木兰从孩童时代到接近“知天命”之年的生活道路,以及同姚木兰血肉相连的京城两大富贵之家在风云变幻年代的生活变迁,同时表现出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和抗争到底的坚定信念。

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说“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它写的美妙,既严肃又轻快,对古今中古国都给了正确的理解和评价。

”《京华烟云》又议《瞬息京华》,但是,不论是“烟云”还是“瞬息”,都表示了一种过眼云烟,人生匆匆,浮生若梦,一切都变幻莫测,如朝来夕去。

作者在《小引》中写到:这本小说不在辩护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也不像许多晚近中国黑幕小说那样,在暴露它的弱点。

它既不在表扬古代旧生活的规范,也不在拥护新式的典型。

它不过是一桩故事,讲那些当代的男男女女,怎样长大教养起来,怎样学着相依相存的生活过去,怎样的爱与憎,怎样争辩与宽恕,怎样忍耐与嫉妒,某种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是怎样构成的,尤其当他们在这个“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上,怎样的图谋适应生活的环境。

林语堂《京华烟云》中的女性审美观

林语堂《京华烟云》中的女性审美观

林语堂《京华烟云》中的女性审美观作者:关远远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2期摘 ;要:林语堂的作品中最让人难忘的就是其塑造的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其中《京华烟云》是最为人树枝的作品,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

作品的中的姚木兰、孙满娘等女性给予了高度的同情和赞美,将自己心中的理想女性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但是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局限性,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女性审美观不可避免地带有男权意识和不彻底的反封建性。

关键词:林语堂;女性观;《京华烟云》作者简介:关远远,女,汉族,1994年4月出生,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人,武汉大学2012级本科生,第二临床学院临床医学(五年),专科未定,研究方向:临床医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01林语堂一生文学作品颇多,《京华烟云》是其中翘楚,其中多个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示了林语堂内心对女性的尊重和崇拜。

作品中众多女性散发的理想主义光芒是林语堂心中对完美女性的折射。

一、林语堂的完美主义女性观姚木兰是《京华烟云》中最重要的女性形象,也是林语堂心中完美女性的化身。

从她的名字“木兰”就可以看出林语堂对这个人物寄与的厚望“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作品中的姚木兰知书达理,宽容善良,既收到父亲道家避世低调的人生训诫和母亲传统女性道德的熏陶,又受到西方科学系统的教育,这让她在面对世事变化的时候能够从容应对。

林语堂用一切赞美的语言来描述姚木兰,她的身上有黛玉的灵动又有宝钗的妥帖,是林语堂倾注了最多心血塑造的人物。

姚莫愁是《京华烟云》的女二号,作为姚木兰的妹妹,她也许没有姐姐的才情,认为女人也不必读那么多书,她为人实际,只愿意与心爱的人过平凡的小日子,更符合世俗人眼中的“贤妻”的形象。

在嫁给了家境贫寒的孔立夫之后,她用自己的嫁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但却并没有给丈夫高高在上的感觉,她毕生所求只是与心爱的一起过日子,她不温不火的处世态度也是林语堂所欣赏的女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木兰之美看林语堂的完美女性观系部:中文与新闻传播系专业:涉外文秘班级:09涉外文秘一班学号:2009064130姓名:彭清2010年11月15日摘要作为中国新旧交替时代下的一名典型文人,林语堂的思想表现为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的融合,既有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处世哲学和生存智慧,又受到了西方现代人文思想的影响。

这种兼容并蓄的思想使林语堂对现代中国完美女性应有的品格有着独特的见解。

这种完美女性观在其代表作《京华烟云》中得到了系统的阐释。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的一部扛鼎之作,堪称中国三十年代的红楼,他在书中塑造了一位奇女子——姚木兰,一个融宝钗、黛玉、湘云为一体的完美结合体。

本文从姚木兰儒道兼容、中西互补的性格特点入手,具体解析林语堂笔下这位理想女子的美,并从中感悟出林雨堂先生的完美女性观。

本文通过对《京华烟云》中主人公姚木兰的形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以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作为内心坚守,并拥有现代思想中自由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以道家自然逍遥的思想关注内心,利用儒家的道德操守和生存智慧面对生活,这就是林语堂对完美女性品质的定义。

而姚木兰正是林语堂这种中体西用、儒道合一的女性观的集大成者,是作者心中女性的完人,而且对于理想中国人的品格塑造也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林语堂;京华烟云;完美女性;中体西用;儒道结合目录摘要 (1)引言 (3)一、完美的化身——姚木兰 (3)(一)外在美 (3)1、容颜之美 (3)(二)内在美 (4)1、学识之美 (4)2、传统之美 (5)3、现代之美 (6)二、林语堂完美女性观的概括——中体西用,儒道合一 (6)1.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完美女性观 (6)2.“西学东渐”中的女性解放思想 (7)3.林语堂完美女性观的内涵 (7)三、结论与启示 (7)参考文献 (8)引言自从《京华烟云》问世以来,就有很多人对姚木兰这一人物形象进行过研究,《林语堂〈京华烟云〉的文化底蕴》一文的作者认为姚木兰身上体现了浓厚的宿命论情结,而朱红丹的《评林语堂〈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形象》一文中,则是从姚木兰性格世界中体现的世俗性、情性与母性、灵性入手,分析了姚木兰与众不同的性格与独一无二的人生,指出正是由于世俗性、情性与母性、灵性的相互影响、制约和调和,才造就了姚木兰美满、完满、丰满的一生。

而现在,我决定通过研究姚木兰的这一完美形象,来更深入的探知林语堂先生的完美女性观。

《京华烟云》这部作品写了曾、姚、牛,京城三大望族从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之乱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期间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和兴衰沉浮。

全书的人物设置以女性为主,全书将近九十个人物中,绝大多数都是女性形象,在众多的女性人物形象之中,作者塑造得最生动传神、最得意、最喜欢的莫过于三大望族之一的姚家的大小姐姚木兰了,可以说在她身上能看到众多红楼人物的影子,作者在这个宝钗、黛玉、湘云的统一体姚木兰的身上赋予了很多美好的品德,她拥有儒家的传统美德,又不缺乏道家的旷达洒脱与随缘任运,再加上她受过新式教育,所以她能够很快地接受西方的新思想新事物,这种种的种种几乎使她成为一个十全十美的人物,可以说姚木兰这一形象是林语堂先生心中的理想女性的化身,而在她身上又可以看到作者自身的思想、人生观以及他的完美女性观,从某种程度上说,她也是作者理想的一种化身,怪不得林语堂先生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笔者认为,姚木兰在塑造上深受红楼影响,在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宝钗、黛玉以及湘云的各种品德在她身上的投射,她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宝钗的守德、史湘云的豪爽、王熙凤的精明强干、秦可卿的温和、元春的贤孝才德、迎春的忍让、探春的睿智......而且她身上体现了三种思想的融合和渗透,那就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以及西方思想,因此,木兰既具有传统女人的“德、言、容、工”的美德,又具有道家的那种浑圆天成、顺应性情和天道、随缘任运、快乐自由、不嗟不叹的品质,还不乏西方的那种解放思想。

一、完美的化身——姚木兰(一)、外在美姚木兰是京城的奇女子。

她姿容秀雅,举止潇洒,两眼迷人,声调婉转娇弱,有一种神仙般的姿态。

可以说,她是林语堂心中完美的女子。

大概,也是很多男人心中完美的女子吧。

1、容颜之美。

小说中对木兰的美的描写是随着年龄、人生经历的变化而变化的。

前三章描写了木兰小时候的美:“小时侯木兰还是一个身段儿单薄的孩子,以十岁论,长的不算大,眼睛发亮,头发乌黑,梳成一个辫子,垂在肩膀上,薄薄的夏季衣裳越发使她显得瘦小。

”“……桂姐见到木兰说:“这就是姚小姐呀?这孩子长得真漂亮。

无怪乎老爷急疯了似的找你,简直三天三夜没睡觉。

“”老太太见到了则说:“这么个漂亮孩子,真是眉清目秀,给我们曾家做个儿媳妇就好了!”在久别之后,曼娘见到木兰时:木兰变得太多,曼娘几乎认不出来,因为现在不但长了好多,而且比在山东时穿得华丽得多。

在曾府这种富贵之家,木兰显得庄严华贵,她的口音那么自然悦耳,态度那么从容愉快,正是北京的大家闺秀的样子。

而对木兰的容貌之美用浓墨重彩的极力渲染的则在于对婚礼上的木兰的描写。

“……新娘,为万众注目的中心,美如满月,以前没见过她的男男女女,见其美貌,都为之结舌。

除去她眼睛的迷人及低沉的音乐美,她身段儿窈窕,令人目迷心荡。

正如我们形容美女的所说:‘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

’喜爱身材高一点儿的,觉得她够高,喜爱身材矮一点儿的,觉得她够矮,喜爱体型丰满一点儿的,觉得她够丰满,喜爱身体瘦削点儿的,觉得她够苗条。

身体各部分的配合比例均匀完美,竟至于此极。

”通过立夫的眼睛又刻画了木兰作为少妇之美,成熟,又不减少女时候的美丽。

这就是木兰,从小到大,甚至少妇,甚至到老,都是那么的美丽,独特,出众。

这几段的描写,将姚木兰的的整体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是极广泛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描写突出了木兰的眉目之美。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木兰的眼睛充满神采,透射出她性格中的活泼包容,更突出了她的才气和智慧。

(二)、内在美姚木兰出生于富商之家,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不仅容貌出众而且惠兰质心。

首先,严厉的母亲给了她世俗智慧,使她具有女人主要的美德:节俭、勤劳、端庄、知礼、谦让、服从而又善理家事。

同时受到了父亲的熏陶,继承了父亲豁达豪放、爱好自然的性格,成为一个有着儒家文化底蕴,有着庄周哲学思想,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新派的女孩”。

是一个儒道文化的集合体。

文章第六章中这样说道:“……若是把父母对木兰的影响分个界限的话,母亲给了她世俗的智慧,父亲给了她知识。

”其实,她父亲不仅仅给她知识,最重要的是给了她闲适、自然的人生态度。

文中的姚木兰样样精通,谈吐诙谐,生活潇洒,随性,有着各种各样奇思妙想。

她的妙想就来自于她这样的家庭教育。

小说中的姚木兰,不仅是文化思想的幻想组合,而且也是中西文化思想的辩证统一。

1、学识之美木兰之美,不单是外表之美,更重要的是她的内在美。

木兰才华横溢,英气逼人。

身为道家女儿的姚木兰自然才学极高。

她识甲骨,通古玩,善诗书画,懂中医药,而且从小就敢于的同大人交流,自然的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书中第一章,姚家去避难需要一张公文时,年仅十岁的木兰忍不住建议去找正在得势的义和团保护。

得到了全家的肯定。

在书中第十八章为了劝导体仁时,木兰建议按照明人的小品尺牍,或是清人小简的风格写,要求摆脱答套,单刀直入,一针见血,不超过一百个字,木兰的一封是:“妹木兰鞠躬,承允自葡萄牙国寄下书信,今事如何?是否葡萄牙将易为香江牙?但不论葡萄牙,香江牙,甚至黑豆牙,但幸务易牙过于频数。

收到象牙纽扣,敬致谢意。

但独无一物孝敬慈亲,何故?连雨多日,天气转凉。

如能共此笔墨,乐何如之。

”短短数十言,幽默,精悍,而又一针见血。

小说中还有许多描写都反映了木兰的知识之广,才学之高的。

如莫愁生子,欲起名为“小夫”,孔立夫不同意,说:“这名子听来像个清道夫,又像个挑夫。

”莫愁坚持自己的提议,引起争论。

机灵的木兰便接连提了“孝夫”、“肖夫”两个建议,均取“有其父必有其子”之意。

莫愁、立夫都对“肖夫”的名字感到满意,使夫妻取得了一致。

这表现了木兰有对博大精深中华文字准确把握与运用的高人一筹的才能。

医药学方面也有广博的知识,从小就看许多医药书籍。

在曼娘说出平亚吃的药,木兰立刻能够推测出病症。

连如何将做花生汤的诀窍也来自医药书籍,足见其医药知识的不同一般。

2、传统之美就中国传统的文化而言,木兰也兼备了数千年来对国人影响最大的儒道两家的思想。

道家超然物外、洒脱逍遥的思想提升了木兰心灵上的修为和优雅的气度;而儒家对于女性道德的恪守和世俗的生存智慧使她在现实的家庭生活中游刃有余,从容不迫。

木兰出生在清朝末年,有着姣好的面容,母亲可以说是典型的旧式女人,因此木兰从小就接受了传统的儒家对女子的教育及女子应有的“四德”。

她(姚母)教给木兰女人主要的美德:节俭、勤劳、端庄、知礼、谦让、服从、善理家事,以及育婴、烹饪、裁剪、缝纫等。

从小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之下成长,木兰就自然而然的拥有了传统女人所必有的美德:因小时候逃难与家人走失获曾家夫妇救助,她一直感恩,因此木兰向曾大官人、曾太太叫“爸爸”“妈妈”,叫曾家的儿子“大哥”,这就说明她知礼;她的绣花儿、绘的图样得到桂姐的当众赞美,她绣的花甚至连曼娘都不及;木兰做的花生汤连曾家老太太都赞不绝口;虽然心中对立夫有着隐约的爱恋却仍然听从父母之命嫁给荪亚……一切的一切,都是木兰性格中儒家思想的表现。

以至于后来嫁到曾家,这更是一个讲求儒家传统的家庭,严格遵守儒家传统,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生活,在她身上有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关于传统之美,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接受命运,接受男性心理的妻妾共存的思想。

林语堂不反对纳妾,所以木兰也被塑造成纳妾的支撑者,甚至支撑丈夫纳妾:“在她看来,一个做妻子的若没有一个妾,斯文而精美,事事辅助本身,就如同皇太子缺乏一个觊觎王位的人在旁,一样乏味,若是有一个…副妻子‟,就如同总统职位之外有一个副总统,这个总统的职位就听来更好听,也越发值得去做了。

”但在本书的后半部分,她的想法改变了,而这也许只是她的一时之念,但在当时那种新旧思想交替的年代,木兰的这种想法是很符合男性的审美观的,因此也可以将其归入木兰的传统之美里。

木兰还具备包容和大度的胸襟。

在得知荪亚喜欢上了女学生曹丽华时,她并没有发怒,而是冷静的分析自己所处的境地,根据情形来妥善的处理问题。

她全面地分析现状,并为婚姻,为迎合丈夫在自己的形象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改变。

她也向自己的父亲寻求帮助,主动面对曹丽华,把婚姻从触礁的危险中顺利拉了出来。

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木兰既考虑了自身的因素,也充分考虑了曹丽华的心理、处境。

通过木兰的巧妙处理方式,最终化解了这场婚姻危机。

最后木兰的传统之美中是她的情性和母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