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导读

合集下载

庄子导读第一讲.ppt

庄子导读第一讲.ppt
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 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 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与惠施
《汉书·艺文志》:“《惠子》一篇” 《庄子·天下》篇:“惠施多方,其书五
车。”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 也不中。历物之意,曰:“至大无外, 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 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 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 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 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 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 也。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 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 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 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 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 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 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 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 吾志焉。”
一、庄子其人
(一)姓名: 《史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庄姓,楚庄
(五)生平事迹:
《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 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 “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 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冯梦龙:《庄子休鼓盆成大道》
《徐无鬼》: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 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 使匠人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 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 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
前339 前329
庄子生卒年代约在前370年至前300年
《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 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 居, 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 而歌,不亦甚乎!”
《礼记·曲礼》:“七十曰老。”

《庄子达生》原文及译文

《庄子达生》原文及译文

《庄子达生》原文及译文【达生导读】“达”指通晓、通达,“生”指生存、生命,“达生”,就是通达生命的意思。

怎样才能“达生”呢?篇文明确提出要摒除各种外欲,要心神宁寂事事释然,可知本篇的宗旨在于讨论如何养神。

全篇自然分为十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至“反以相天”,是全篇主旨所在,“弃世”就能“无累”,“无累”就能“形全精复”、“与天为一”,这就是养神的要领。

以下分别写了十二个小故事,寓意都是围绕这一中心来展开的。

第二部分至“民几乎以其真”,写关尹对列子的谈话,说明持守纯和元气是至关重要的,进一步才是使精神凝聚。

第三部分至“其痀偻丈人之谓乎”,借“痀偻”“承蜩”的故事,说明养神的基本方法,这就是使神思高度凝聚专一。

第四部分至“凡外重者内拙”,借善游者“忘水”来说明,忘却外物才能真正凝神。

第五部分至“过也”,写田开之与周成公的对话和孔子的谈话,指出养神还得“养其内”与“养其外”并重,即处处顺应适宜而不过,取其折中。

第六部分至“所异彘者何也”借祭祀人对猪的说话,讽喻争名逐利的行为。

第七部分至“不终日而不知病之去也”,以桓公生病为例,说明心神宁静释然才是养神的基础。

第八部分至“反走矣”,借养斗鸡的故事比喻说明凝神养气的方法。

第九部分至“命也”,写孔子观人游水,体察安于环境、习以性成的道理。

第十部分至“其是与”,写能工巧匠梓庆削木为鐻的故事,借以说明集思凝神的重要,把自我与外界高度融为一体,也就会有鬼使神工之妙。

第十一部分至“故曰败”,说明自恃轻用、耗神竭劳,终究要失败的,而这与养神的要求也正好相反。

第十二部分至“忘适之适也”,直接指出养神须得“不内变”,“不外从”,忘却自我,也忘却外物,从而达到无所不适的境界。

余下为第十三部分,写孙休与扁子对话,篇幅较长,内容也有繁复之处,不像前面各段那么紧凑,但目的仍在于说明“忘”,忘身便能无为而自适,而无为自适才是养神的真谛。

【原文】达生之情者(1),不务生之所无以为()2;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3)。

古代典籍导读庄子

古代典籍导读庄子

古代典籍导读庄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典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传承着古代智慧和思想。

其中,庄子被誉为中国道家学派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经典著作《庄子》被视为道家哲学的重要文献。

本文将对《庄子》进行导读,带领读者了解庄子思想的核心和其对当代世界的影响。

一、《庄子》概述《庄子》是庄子所著的一部道家哲学经典,共分为三十三篇。

全书通过生动的寓言和富有哲理的对话,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存在的关系,深刻揭示了人生苦乐之源和生命的意义所在。

二、庄子思想的核心观点1. 道与自然:庄子认为“道”是宇宙运行和人生境界的根本规律,是自然的真理和无为而治的原则。

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主张顺应自然、尽享生活。

2. 自由自在:庄子强调人的本性本善,主张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舒展。

他引导人们超越物质欲望的束缚,追求精神修养和人生的更高境界。

3. 无为而治: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即不强求、不执着的处世态度。

他认为过度控制和干预会破坏自然秩序,提出顺势而为,让事物按其自然规律发展。

三、庄子思想对现代世界的启示1. 生态文明:庄子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于当代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顺应自然,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2. 人文关怀:庄子提出的无为而治和自由自在的思想,提醒人们重视个体的内心世界和心灵成长,关注人的精神健康和幸福感。

3. 心灵解放:庄子的思想对于当代人们纷繁复杂的生活具有启示作用。

人们可以通过深入思考,舍弃功利心态,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四、展望与总结庄子的思想凝聚着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不仅在古代对人们的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现代世界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通过导读《庄子》,我们了解了庄子思想的核心观点,以及对现代世界的启示。

希望通过对庄子的研究和学习,能够有更深入的思考和领悟,从而提升自身的人生境界。

古代典籍《庄子》以其独特的思想观点和哲学思辨,成为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瑰宝。

通过深入理解《庄子》,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的养分,启迪我们的心灵,指引我们生活的方向。

庄子哲学导读

庄子哲学导读

庄子哲学导读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化名人之一,他的哲学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代表。

庄子的哲学思想包含着对人性、自然、生命意义和人生态度等多个领域的探讨与思考。

本文将从庄子哲学的基本思想、人性观、自然观、生命意义和人生态度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和介绍。

一、庄子哲学的基本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主张以道为宗,以自然为师。

他认为,宇宙间万物生灭变化的规律就是道,这个道既是“大道”,又是“小道”,既是“天道”,又是“人道”,既是“物理”的,又是“人文”的。

庄子认为人生在世,就是要尽可能地遵循道的规律,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自在,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在庄子哲学中,“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庄子认为,宇宙间万物生灭变化的规律就是道,这个道是无始无终、永恒不变的。

在道的面前,万事万物都显得微不足道,无论幸与不幸、荣与辱、生与死都不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了。

因此,庄子主张人们要追求自由和自在,能够超越世俗的琐事,回归到自己的本源,达到真正的幸福和自在的状态。

二、庄子哲学的人性观庄子认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应该是追求自由、自在和无忧无虑的。

他主张人们要尽可能地放下自己的欲望,超越具体的个人利益,追求更广阔、更深远的人生意义。

庄子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在社会的制度和文化的影响下,人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欲望,使得人失去了自由和自在。

因此,庄子主张人们要放下欲望,追求自由和自在,达到“无为而治”的理想境界。

对待人的行为和态度,庄子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宽容和关爱。

他认为,如果所有人都能够遵循道的规律,找到自己的本源,那么所有人都能够相互配合,达到“天地之大同,而不与形同”的境界。

三、庄子哲学的自然观在庄子看来,自然是无限的、神秘的、神圣的。

他认为,自然是宇宙的本源,万物之母,在自然有很多的道理和智慧。

庄子强调人应该与自然相应,向自然学习、向自然致敬。

他认为,只有把自己融入到自然之中,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自在。

庄子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就是强调人应该与自然相应,与自然一体化。

《庄子》导读新课件1(逍遥游、齐物论)详解

《庄子》导读新课件1(逍遥游、齐物论)详解
这样的自由人,由于远离了功名,从而远离了危险— —“物莫之伤”。当一个人对世界无所求,世界也就不会 有人把他当敌人。当然,这样的人,也不会为世人所理解。
惠子谓庄子曰: “魏王贻我大瓠(葫芦) 之种,我树之成,而实 五石(百二十斤)。以 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 也。剖之以为瓢,则瓠 落无所容。非不呺 (xiāo虚大状)然大也,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天之苍苍,其正色(本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基本理解 :
庄子以鲲变成鹏,并在天际飞行、落于南冥的寓言, 展示了一种由于变化而获得的自由。化—不受束缚于 已有,是自由的前提。
天之苍苍,原来并非天的本色,这是鹏在天上才能 看到的真相;而从九万里的高空俯看地面,原来在地 上那么真切的事物,竟也变得模糊一片。由此,庄子 要告诉人们的是,人所看到和听到的,并非就是真实 的。高(角)度不同,看法就不同。所以不能执于自 我的视角。执于自我,就像尚未变成鹏的鲲,只能局 限于北冥一隅,这又何谈自由?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
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 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凭风、 乘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è阻碍)者,而后 乃今将图南。
蜩(tiāo蝉) 与学鸠(斑鸠)笑 之曰:“我决起(奋 起)而飞,抢(撞) 榆枋,时则不至, 而控(投)于地而 已矣;奚以之九万 里而南为?”
适莽苍(指郊
野的苍茫草色)者, 三飡(同“餐”) 而反(同“返”), 腹犹果然;适百里 者,宿舂粮;适千 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
故夫知效(胜任)一官、行比
(影响)一乡、德合一君而徵(取 信)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上 文的嘲笑大鹏的蝉与小鸟)矣。而 宋荣子犹然(笑状)笑之。且举世 而誉之而不加劝(进取),举世而 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 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 未数数然(汲汲然)也。虽然,犹 有未树也。

庄子导读06-逍遥游(完结)有用无用

庄子导读06-逍遥游(完结)有用无用

庄子导读06-逍遥游(完结)有用无用今天的内容,是逍遥游的最后一部分,庄子采用两轮辩论给逍遥游注解,辩论双方是惠施和庄子.第一段: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惠施是名家的鼻祖,辩论高手,对庄子说:"魏王送了我一个大葫芦的种子,我种成功了,并且收获了一个大葫芦,这个葫芦有多大呢?可以装四五升水那么多,可是,这么大的葫芦,我却无法使用它,因为如果拿来装水,它的厚度承受不了那么多水的重量,如果破开做成水瓢,我们大概也没有什么地方需要用这么大的瓢来舀水。

所以,这个葫芦虽然满足了又空又大啊,却偏偏因为自己的空而大,几乎无用。

所以我干脆把它捶烂了,怒其不争的感觉。

还记得道德经第11章的内容: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惠施所选择的葫芦,就符合这个中空的概念,这个葫芦到底有没有用呢?按照世人规定的的用途,它似乎真的没用.第二段: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怎么回答呢?你会讲故事,那我也会讲故事啊。

庄子又开始了自黑模式,非常没有智慧的宋人又上场了。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他说惠施根本不懂得如何用大。

庄子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个宋人特别会做防止冬天皮肤遇水龟裂的这种药。

家中世世代代都以染布为业。

”染布必须将布浸在染料当中,就连冬天手都得泡在水里。

有了这种药,他们就不担心皮肤会龟裂,特别适合从事这个行业。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永久开课版)西安交通大学Coursera分类:历史哲学文学课程语言:中文开课时间:任何时间,自行安排去上课➜课程概述这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快餐化的时代;全球化拷问着人们的文化根基,信息化拷问着人们的价值信仰,快餐化拷问着人们的经典阅读。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为继承弘扬中华文化传统,我们特意打造这门课,希冀提供一个阅读哲学经典、传承中国文化、铸造民族精神的平台,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本课分十个专题,分别介绍《周易》、孔子《论语》、老子《道德经》,《大学》与《中庸》,《庄子》,《孙子兵法》,《墨经》,《心经》,以及朱熹理学、王阳明《传习录》等著作和人物的思想。

既有对儒释道经典的介绍,也有对理学、心学思想的阐释,以期以一种更广阔的视角看待中国传统哲学,让学生能够对中国传统哲学有一种全方位的认识。

课程大纲第一章《周易》导读第二章《道德经》导读第三章《论语》导读第四章《大学》《中庸》导读第五章《孙子兵法》导读第六章《墨经》导读第七章《心经》导读第八章《庄子》导读第九章朱熹理学相关著作导读第十章《传习录》导读参考资料张帆主编《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课程团队(1)课程负责人燕连福,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西安交通大学通识类核心课《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责任教授。

全国西方哲学史学会理事,陕西省伦理学会理事,陕西道德文化研究会理事。

负责的课程《中外哲学经典著作导读》2013年被评为中国大学通选课优秀课程,2014年被评为陕西省视频资源共享课。

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级视频资源共享课、国家视频公开课的主讲人。

研究方向:中西哲学比较,德法哲学,美国哲学,伦理学。

在《哲学研究》、《世界哲学》、《哲学动态》、《教学与研究》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主要讲授《周易》哲学、佛教哲学等。

(2)团队成员韩鹏杰,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讲授道家思想。

破题致胜——期末复习检测高二语文:第6讲 庖丁解牛(《庄子》) Word版含解析推荐

破题致胜——期末复习检测高二语文:第6讲 庖丁解牛(《庄子》) Word版含解析推荐

一、作者文体导读1、作者简介庄子,名周,字子休。

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

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附近)人,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曾经做过漆园吏。

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他的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33篇,该书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作。

《庄子》一书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

庄周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

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2、主要作品代表作《庄子》(亦称《南华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3、文体介绍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大多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结构简单,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中国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农夫和蛇》在世界范围内有很高的知名度。

其成功之处在于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无论人们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

4、通假字(1)向——响(砉然响然。

)(2)盖——盍,何,怎样。

(技盖至此乎?)(2)善——缮,修治。

文中指拭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故:宁做自由之龟
• 出自《 庄子 秋水》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
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
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
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
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
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
蝴蝶一定是有分别的。这便称之为物我合一吧。
典故: 《惠子相梁》
• 出自《庄子·秋水》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
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
曰:“南方有鸟,其名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
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
• 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 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 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 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 《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地位和影响
• 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说成 为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
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
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典故:知鱼之乐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
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 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 “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 我,我知之濠上也。”
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
梁国而吓我邪?”
典故:《惠子相梁》
• 译文: • 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
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 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 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鹓鶵(一种类似 与凤凰的鸟),您可听说过?这鹓雏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 北海,不是梧桐不休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 醴的泉水不喝。这时,有只猫头鹰刚抓到一只腐鼠,恰好鹓 雏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发出‘吓’的怒斥声。 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庄子
•(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 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蒙(今 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人。做 过宋国地方漆园吏。
•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 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 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 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 人。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 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 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 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 游》、《齐物论》等。
• 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著书于越国杭州。 • 《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
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这部文献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庄子》其书
• 《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 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 今已失传。
• 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 分(“内篇”七篇 ,“外篇”十五篇, “杂篇”十一篇)。
• 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大体可代表 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 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 “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 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
• 原文: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
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
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 译文: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荡荡,十分轻松惬意。
他这时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过一会儿,他醒来了,对自
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惊奇疑惑。他认真的想了又想,不知道
• 庄子的文章结构,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 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 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 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 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
典故:庄周梦蝶
• 出自《庄子·齐物论》
• “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 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 如《盗跖》、《说剑》等。
地位和影响
• 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 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中国古 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著 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中 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中国 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 庄子其人并被神化,奉为神灵。唐玄宗天宝元年(七百二十 四年)二月封“南华真人”。所著书《庄子》,诏称《南华 真经》。宋徽宗时封“微妙元通真君”。
文章特点
•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 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 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 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 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
庄子其人
•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 于老子的哲学。
• 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 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 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 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 为“南华真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 救苦天尊的化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