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的意义_以中国现代小说为背景
试论苏童小说的意象世界

苏 调文学对 于人 的心灵救赎 、 对于社 会进步 的作用 。在小说 《 阿 文学表 达对世界的感受 , 童选 择了使用意象来表达 国民的文 化认 同和对 意识形 态 的取 向。3苏 童小 说 中的 意象具 有 繁复 Q正传 》 , 迅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心阿 Q身上 的社会历史 内涵要 远远多 于阿 中 鲁
第 1卷 第4 9 期
21年 0 01 7月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m ea ehn Mad l tc n nen dee o M 0H nn cai e rM E ̄ efgC l u f M c n E ci i g
Vo . 9 № . 11 4
J l. 0 1 uy 2 1
2 O世纪 以来 , 受西方启 蒙主义文学语 式的影 响, 中国的小
一
些古 代文学涵养深厚 的作 家提 出 了将 意象 引入 到小 说之 中
说创作彻底否定 了我国古代文学的传统 , 关于时间的叙述 图 的设想 , 其 以充分发扬 中文小说 的特性 和优势 _ 。这 时候 , 2 j 一些 式, 以逻辑为 中心 的叙述 架构 , 使得 “ 四” 五 以来 的 白话 文平 白 反 西方启蒙主义的作家开始登上历史舞 台 , 他们逆 当时 的现 实 如水 , 缺乏深层韵味 。这 种传 统影响 了中 国文 坛大半 个世 纪 , 主义叙述方式而行, 开始有意识地、 大规模地使用意象, 将文学 随着 我 国社会 的逐步 开放 , 文学创作 也呈现 出多元化 的状 态 , 创作 的追求转向精神 的真实 。这 种创作诉 求 的转 变有效 改变 些年轻作 家掀起 了改革创新的风潮 , 先锋 作家苏童便是其 中 了文学 受西 方启 蒙主义的影响而附着于现实 , 并为历史和现实 之一 , 其所创造 的意象 主义写 作语 式扬 弃了 中国文学 的创作传 寻求合 法化叙述的方式 , 促使小 说向象征艺术话语的过渡 。当
浅析苏童小说中的逃亡意识

浅析苏童小说中的逃亡意识摘要20世纪80年代,一种以独特的话语方式构成的小说文体新形式在中国一个接一个的登上文坛,从一开始的“先锋实验小说”到所谓的“返璞归真”,先锋派的作家们走出了一条新颖独特的文学创作之路,并被大家广泛喜爱,在这期间,苏童,马原,余华就是当时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杰出作家。
作为 80 年代后期的作家,苏童在文学形式上的创新已经显而易见,从创作内容到创作方式,同样的,在语言上我们也很容易看到有一些明显的表现形式上的创新,大胆超越传统,用奇异的语言冲击着读者的审美这些特点也奠定了他在“先锋作家”领域的地位。
苏童小说里的意识有很多,其中“逃亡意识”应该是最引人关注的,因为对于探讨苏童小说中的逃亡意识,对于当下处于改革中的中国有着深远的意义,的小说中所展现的逃亡主题反映的是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普遍的焦虑、迷茫、和窘迫,这点和当时许多作家形成了共鸣,在改革开放己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原有对生存现实的态度,经济利益已经是无可替代时,信仰危机也就随之而来,用“逃亡”来面对的方法也就应运而生,因此探讨苏童小说中人们当时迷失的状态也就为逃亡的主题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素材关键词:逃亡先锋文学信仰危机一、逃亡的主题对于逃亡的主题,苏童是这么对读者说的:“逃亡好象是我所迷恋的一个动作,人只有恐惧了,拒绝了,才会采取这样—个动作,这样一种与社会不合作的姿态,才会逃,我觉得这个动作或姿态是—个非常好的文学命题,这是—个非常能够包罗万象的文学主题,人在逃亡的过程中完成了好多所谓的人生的价值和悲剧性的一面”[1],《1934 年的逃亡》中的陈文宝的儿子狗崽,作为新生一代,逃离对于他来说已经是不可避免的,留下的也无疑就是老弱病残,《罂粟之家》中,“我”也看到家乡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神韵,随处可见的逃亡已经使这里蒙上了一层代表结束阴影;除了人为的因素,《米》中的五龙,是自然灾害是五龙背井离乡,不愿与贫困潦倒,饥寒交迫为伴就只能城市来对内心中家乡进行重建,自然灾害的出现并不是偶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乡村的吞并已经是势不可挡,对于农村的青年人,即使怀着深深的乡愁也只能踏上对城市的探索之路。
苏童小说成长主题的文学意味与文化隐喻

文坛成为当代备受关注的重要作家之一, 香椿 其“ 树街”少年系列小说以片断式的记忆方式真实地
呈现了“0 6 年代人 ” 童年少年的行走路线 。而且在 苏童二 十多年来创作 的约三百万字 的小说 中, 有 关“ 香椿树街” 的居然 占了近一半 , 无怪乎张清华 说“ 苏童用他 自己近乎痴迷和愚执 的想法 , 复活了 整整一代人特有的童年记忆” “ ,苏童甚 至可 以被 视为 6 年代人 ‘ 0 个人写作 ’ 的代表 ” 。通过对苏 童所有作品的梳理和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苏童对 于 自己已逝少年时光的踯躅流连 ,实际上彰显出
邦 的狂热时代 ,他们没有属于 自己一代人成长的 共 同的人 生经 验 ,在 由童年 少年 走 向成 人世 界 的 关键时期 , 在人生观和价值观 的形成与“ 主体 的生 成”1 [ 4 的重要 阶段 , 他们陷于与社会现实悬离 的人 生状 态 , 时代 风 云 变幻 的历史 进 程之 中 , 在 他们 是
“ 缺席 的在 场者 ”1他 们 虽然 在充 满 乌托邦 神话 叙 [ 5 。 事 的氛 围 中长大 ,但 充 其量 也 只是 神话 叙 事 的聆 听者 和消 费者 , 当他 们逐 渐远 离 童 年 , 新 的 时代 在
“0 6 年代 出生作家群”根深蒂 固的少年情结 已经 引起 不少 评家 的关 注和讨论 , 上海文 学》 《 20 年就针对 6 年代出生作家及其长篇小说创 06 0 作 分别 于第 3期和第 6 期发表 了评家 的专题讨 论 , 中都涉及到 6 年代 出生作家 的童年记忆问 其 0 题 ,其 中李敬泽的观点具有一定 的代表性 : ‘ “ 成 长’ 当然是个普遍持久的文学主题 , 但你 的成长记 忆不过是你的发点 , 由此出发你去 冒险, 走很长的 路 ,见 识 世界 之 大。而且 成 长记忆 最终 总要 长 成 吧? 不能老长不大吧? 如果莫言、 王安忆现在还老
在细雨中呼喊主要内容50字

在细雨中呼喊主要内容50字
摘要:
1.作品《在细雨中呼喊》的主题
2.故事背景及情节概述
3.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4.作品的现实意义和影响
正文:
《在细雨中呼喊》是我国著名作家余华的一部长篇小说,创作于1991 年。
作品以一个江南水乡的小镇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少年苏童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困扰、挫折和希望。
在细雨纷纷的江南景象中,苏童在生活的磨难中逐渐成熟,学会面对现实,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故事围绕苏童、他的父母、弟弟、同学等人物展开。
苏童是一个聪明、敏感、善良的少年,但他的成长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他的父亲是个酒鬼,常常酗酒闹事,给家庭带来无尽的痛苦;母亲则是个传统、保守的家庭主妇,她为了家庭忍辱负重,但最终无法忍受丈夫的暴行而选择离婚。
在学校的苏童也饱受同学的欺凌,令他倍感孤独。
然而,在困境中,苏童并没有放弃。
他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努力寻求自己的出路。
他喜欢阅读,书籍成了他的精神支柱。
在成长的道路上,他结识了一些真诚的朋友,他们互相扶持,共同度过难关。
最终,苏童在细雨中呼喊,宣泄出内心的压抑,也代表着他勇敢地迈向新生活的信念。
《在细雨中呼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作品通过一个少年的成长故事,
展示了当时社会的众生相,反映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它提醒我们要关注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为他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关于苏童小说的研究趋势

关于苏童小说的研究趋势
近年来,关于苏童小说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1. 文学审美研究:对苏童小说的审美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小说中的艺术手法、叙事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特点。
研究者通过对苏童小说进行文学解读,探讨其对当代文学发展的意义。
2. 历史与社会背景研究:研究者关注苏童小说中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探究其作品与中国社会变革的关系。
研究者通过对苏童小说中的历史事件、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揭示其中蕴含的社会批判和思想内涵。
3. 后现代主义研究:研究者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出发,探讨苏童小说中的叙事方式、意义模糊性、重写历史等特点。
研究者通过对苏童小说中的大量异质材料、碎片化叙事的分析,探索其中所蕴含的多元化和后现代主义意识。
4.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研究:关注苏童小说中的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问题。
研究者通过对苏童小说中的历史事件、文化符号的考察,分析其中对于身份认同、文化记忆重建的探索,并探讨其中存在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
5. 跨文化研究:关注苏童小说在国际范围内的传播和接受情况。
研究者通过对苏童小说在西方文学领域的翻译、评论和研究情况进行考察,探讨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
总体而言,苏童小说的研究趋势多元化,涉及文学审美、历史社会背景、后现代主义、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以及跨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
这些研究趋势为我们深入理解和解读苏童小说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方法。
论苏童小说婉曲细腻诗意叙事的文化渊源

大 众 文 艺大58文艺评论要素在实践中的把握和运用,是艺术创者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创作水平的具体体现,它将直接影响其作品的内容和音乐性乃至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1]杨荫浏:《语言音乐学初探》,《语言与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第42页。
[2]转引自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16页。
[3]卢梭:《论旋律与和声》。
转引自汪流等编《艺术特征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16页。
作者简介刘进军(1965—),广东省韩山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论苏童小说婉曲细腻诗意叙事的文化渊源黄志刚 黄 瓅(宜春学院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 江西 宜春 336000)【摘 要】苏童小说强烈的江南文化意味,细腻诗意的叙事笔调,使他的小说与大部分先锋小说的格调迥然不同。
在苏童的叙事中,更多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以及西方精雕细刻的叙事方式,他的委婉细腻,他的魅力语言,以及他的文化传承,都向读者展现出了他独特的叙事魅力和美学气韵。
【关键词】先锋小说 苏童 委婉细腻 诗意 叙事苏童是20世纪90年代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
在先锋派小说家中,苏童的创作不同于余华的冷淡血腥,不同于莫言的夸张赤裸,不同于残雪的诡魅梦魇,也不同于格非的纷繁细密,他运用婉曲细腻的诗意叙事笔调,在柔美的江南文化背景下,将江南水乡的纯净柔情与当代语境下的人文关怀自然地融为一体,将传统中国文化中的生命意识与现代小说叙事技巧紧密结合,在无一丝矫揉造作中为读者尽现中国传统叙事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现代先锋创作的美学气韵。
他讲求丰盈巧妙的叙事方式,“多情韵孕风流子,化作蜻蜓更忆花”,一幅美轮美奂的图景,朦胧、诗意、平静又不失风韵,就好比苏童在叙事上所呈现出的独特魅力,反复咀嚼,意境深远。
苏童的小说,无论是在谋篇布局上,还是细节处理上,还都常常带有强烈的回环往复的象征意蕴。
他对女性心理细腻的描写也深得诗歌作品含蓄空灵的制造意境之手法,所以在精准的心理刻画里饱含着浓浓的诗意特征。
苏童的意义_以中国现代小说为背景

84 当代作家评论 2008年第 6期
一女五个孩子 ,但常常因为不能满足孩子们 的食欲 、不能让孩子吃上一顿肉而苦恼 ,她最 大的愿望是能让孩子吃上一顿猪头肉 。故事 就是从母亲凌晨到肉铺排队买猪头开始的 , 母亲没买到 ,便怀疑是店员张云兰私藏了猪 头 ,与她赌了气 。但为了孩子能吃上肉 ,母亲 又不得不央求邻居帮忙从中调解 ,不惜起早 贪黑以自己缝纫这一技之长为张云兰赶了五 条裤子 ,希望能感动张云兰为自己买到猪头 。 然而当五条裤子做好后 ,张云兰却从肉铺调 到了卤菜店 ! 正当一家人已经绝了望死了心 过一个清汤寡水年的时候 ,张云兰却在雪后 的清晨提着两只大猪头送到了“我 ”家 ,还顺 带给孩子们送来了奢侈的“尼龙袜 ”。小说 首先要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它的故事性 ,以意 象见长的苏童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起于日常生 活的简单而复杂的故事 ,总能使情节在柳暗 处闪现出明亮的花朵 ,充满了戏剧性 。故事 一开始就让母亲与张云兰吵上了 ,吵得不知 如何收拾时却由见喜的母亲出面让母亲罢场 而去 ,好像不再指望这对冤家还能沟通时又 由邻居从中撮合 ;而当因张云兰调动工作因 而对猪头彻底绝望时 ,张云兰又被安排踏雪 提着猪头上了门 ,可谓一波三折 。这当中 ,母 亲的形象与性格刻画是最为鲜明的 ,善良 、狡 黠 、勤劳 ,处处透着城市普通市民盘算日子的 精细与无奈 ,而这种性格无疑具有特定时代 与阶层的特性 。以母亲为中心 ,小说编织了 一个女性社会网形成作品的小环境 ,特别是 母亲与张云兰吵架时众人的“拉偏架 ”,明显 地透出市侩的风气 。再如《人民的鱼 》,讲述 的也是邻居间的故事 。干部居林生每到过年 过节就有人给他家送鱼 ,其妻柳月芳为处理 这些鱼而伤透了脑筋 ,热心的邻居张慧琴过 来帮忙 ,柳月芳便将自己家不爱吃的鱼头送 给张慧琴 。后来 ,不时兴送鱼了 ,居林生一家 也失意了 ,两家也渐渐少了往来 。后来张慧 琴的儿子做起了个体 ,开了鱼头馆 ,生意越做
论苏童小说的逃亡主题

论苏童小说的逃亡主题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苏童,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读者群体和学术界的关注。
他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人性的深入探索而著称,尤其是他小说中的“逃亡”主题,更是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解读。
Su Tong, one of the important writer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has won the attention of a wide readership and academia with his unique literary style and profound thematic connotations. His works are known for their delicate brushstrokes, unique narrative style, and in-depth exploration of human nature, especially the theme of "escape" in his novels, which has sparked widespread discussion and interpretation.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苏童小说中逃亡主题的内涵、表现形式及其文化意义。
我们将对苏童的创作背景进行简要介绍,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作品中逃亡主题的来源和背景。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揭示苏童小说中逃亡主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包括人物逃亡的动机、方式以及逃亡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等。
我们将从文化、社会和心理等多个角度,对苏童小说中的逃亡主题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在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语境中的独特意义和价值。
This article aims to delve into the connotation, expressive forms,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 theme of escape in Su Tong's novels. We will provid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Su Tong's creative background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ource and background of the theme of escape in his works. We will reveal the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of the theme of escape in Su Tong's novels through specific text analysis, including the motivations and methods of character escape, as well as the psychological changes during the escape process. We will delve into the theme of escape in Su Tong's novel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including culture, society, and psychology, and explore its uniqu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context.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苏童小说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欣赏和理解苏童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卷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93。
82 当代作家评论 2008年第 6期
什么 ? 首先是它与时代的共生关系 ,它将目 光聚焦当下眼前 ,并且时时努力以小说参与 到历史的发展当中去 。中国现代短篇的一些 代表性作家 ,如鲁迅 、郁达夫 、叶圣陶 、茅盾 、 沈从文 、艾芜 、张天翼等人的创作都典型地体 现了这一特征 ,即使像废名 ,也有如《莫须有 先生传 》这种正面接触现实的作品 ,而张爱 玲以及新感觉派小说家对都市的描绘 ,对变 化着时代风气与心理的把握 ,可以说与现实 贴得很紧的 。这种精神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 表现 ,到了一九四九年以后 ,这一点更是得到 了功利主义的强调 。茅 盾在《试 谈短 篇小 说 》中就说 :“今天我们正需要各种各样的短 小精悍的作品来及时地迅速地反映我国的大 跃进的步伐 ,在为生产服务 ,为中心工作的方 针下发挥文艺的宣传教育作用 。”①“十七年 ” 文学期间 ,赵树理 、康濯 、周立波 、李准 、王汶 石 、茹志鹃等人的创作无不努力在追踪变化 着的“新 ”的现实 。即使到了“文革 ”结束 ,从 表面上看 ,这时的短篇小说与“十七年 ”,与 “文革 ”时期有了大的变化 ,但在本质上依然 保持着与 现 实 同 步 甚 至 企 图 引 领 时 代 的 姿 态 ,从所谓“伤痕文学 ”、“改革文学 ”、“反思 文学 ”等命名中 ,我们不难看出当时文学的 取向 ,当时的短篇小说名篇《伤痕 》、《班主 任 》、《顶凌下种 》、《乔厂长上任记 》、《陈奂 生上城 》等都有着十分强烈的现实指向 。其 次 ,就是短篇小说的形态 ,十九世纪与二十世 纪之交 ,中国短篇小说开始更新换代 ,与创作 一同发生变化的是人们对短篇小说的接受 、 审美上的新的认同与理论话语的转换 。茅盾 在《小说研究 ABC凡例 》中认为 ,“小说的要 素比较普通的说法 ,单以结构 ,人物 ,环境 ,三 者为止 ”②。从何穆森的研究中 ,我们已经发 现 ,当时许多国外小说包括卡夫卡 、沃尔芙已 经被翻译或进入了中国文学界的视野 ,但人 们对短篇小说的关注大都集中在“人物的性 格之发展 ”、如何“借着形态的限制获取最大
短 ”,“人物不宜多 , 情节 、场景要求集中紧 凑 ,线索不能太复杂 ”而已 ,但“仍然可以通 过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 ,或主要人物某 一阶段的经历 、遭遇 ,塑造出鲜明 、生动的人 物典型来 ,形象地提出和回答现实生活中某 一重大的问题 ”⑤。这就是中国现 、当代短篇 小说的主流表述 ,也可以理解为对中国现 、当 代短篇小说创作的概括 ,同时还可以理解为 中国现 、当代文学鉴赏的短篇趣味与审美标 准 。“十七年 ”的短篇小说史固然如此 ,新时 期文学三 十 年 的 短 篇 史 虽 然 发 生 了 大 的 变 化 ,但占主导地位的也是它们 ,这可以从中国 作家协会主持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短篇小说奖 与九十年代开始的“鲁迅文学奖 ”评选中见 出一个侧面 。其入选作品大都是依据的上述 理念 ,即以最近的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 说的评选结果看 ,除了郭文斌的《吉祥如意 》 呈现出散文化的特点外 ,其余作品在现实的 指向 、人物的塑造与情节的传奇性展开上都 暗合了这一强大的传统 。
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 1979。
84 当代作家评论 2008年第 6期
一女五个孩子 ,但常常因为不能满足孩子们 的食欲 、不能让孩子吃上一顿肉而苦恼 ,她最 大的愿望是能让孩子吃上一顿猪头肉 。故事 就是从母亲凌晨到肉铺排队买猪头开始的 , 母亲没买到 ,便怀疑是店员张云兰私藏了猪 头 ,与她赌了气 。但为了孩子能吃上肉 ,母亲 又不得不央求邻居帮忙从中调解 ,不惜起早 贪黑以自己缝纫这一技之长为张云兰赶了五 条裤子 ,希望能感动张云兰为自己买到猪头 。 然而当五条裤子做好后 ,张云兰却从肉铺调 到了卤菜店 ! 正当一家人已经绝了望死了心 过一个清汤寡水年的时候 ,张云兰却在雪后 的清晨提着两只大猪头送到了“我 ”家 ,还顺 带给孩子们送来了奢侈的“尼龙袜 ”。小说 首先要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它的故事性 ,以意 象见长的苏童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起于日常生 活的简单而复杂的故事 ,总能使情节在柳暗 处闪现出明亮的花朵 ,充满了戏剧性 。故事 一开始就让母亲与张云兰吵上了 ,吵得不知 如何收拾时却由见喜的母亲出面让母亲罢场 而去 ,好像不再指望这对冤家还能沟通时又 由邻居从中撮合 ;而当因张云兰调动工作因 而对猪头彻底绝望时 ,张云兰又被安排踏雪 提着猪头上了门 ,可谓一波三折 。这当中 ,母 亲的形象与性格刻画是最为鲜明的 ,善良 、狡 黠 、勤劳 ,处处透着城市普通市民盘算日子的 精细与无奈 ,而这种性格无疑具有特定时代 与阶层的特性 。以母亲为中心 ,小说编织了 一个女性社会网形成作品的小环境 ,特别是 母亲与张云兰吵架时众人的“拉偏架 ”,明显 地透出市 过节就有人给他家送鱼 ,其妻柳月芳为处理 这些鱼而伤透了脑筋 ,热心的邻居张慧琴过 来帮忙 ,柳月芳便将自己家不爱吃的鱼头送 给张慧琴 。后来 ,不时兴送鱼了 ,居林生一家 也失意了 ,两家也渐渐少了往来 。后来张慧 琴的儿子做起了个体 ,开了鱼头馆 ,生意越做
① 茅盾 :《试谈短篇小说 》,《文学青年 》1958年 8月号 。 ②⑥ 茅盾 :《小说研究 ABC》,《文学青年 》1958年 8月号 。 ③ 何穆森 :《短篇小说的特质 》,《新中华 》1933 年 12 月 10
日。 ④ 胡怀琛 :《中国小说的起源及其演变 》,正中书局 , 1934。 ⑤ 老舍 :《怎样写小说 》,《文史杂志 》1941年 8月 15日 。
中国被认为是有短篇创作传统的国家 , 至少到魏晋南北朝已经有了志人志怪的短篇 形制 。其后从语体上讲 ,短篇一直以白话和 文言这两个载体平行演进 ,各自产生了话本 小说和《聊斋志异 》这样的经典 。这两个传 统到近代开始发生变化 ,可以梁启超等发起 的“小说界革命 ”为标志 ,加上西方小说的翻 译 ,报纸刊物这样的新兴媒体的出现 ,当然最 重要的是国家与社会的大变革的发生 ,短篇 小说从目的 、功能 、文体特征都不得不发生变 化 。最显著的变化是它不再是消闲 ,不再是 时代背景不明的一味的“从前 ”与“前朝 ”的 传奇故事 ,而是贴紧时代与社会 ,在故事情节
2008年第 6期 当代作家评论 83
的青年 ,特别是青年女子 ,在我们这个灿烂沸 腾的跃进时代所起的巨大作用 ,文学方面有 了怎样值得赞美的的反映 。如果把这些新人 的形象和两年前的人物形象作一比较 ,我们 不能不承认 ,这两年来我们的进展是显著 的 。”①第三是故事与情节结构 。他在称赞沙 汀的《你追我赶 》时说它“从容挥洒 ,全篇故 事的发展层次分明 ,前后呼应 ,波澜迭起 ;写 人写事写景都有鸟瞰式的全景 ,也有特写镜 头 ———一句话 ,就是通篇结构既严整而又灵 活 。”②第四是环境 。“短篇小说中的环境 (自 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 ”, 比如小说里的风景“不是为风景而写风景 , 即不是为了装饰 ,而是为渲染或衬托故事发 生时的气氛 ,或者为了加强故事发生时人物 的情绪 ”③。第五是细节描写 。创作目的要 “创造性地从合情合理的细节描写达到 ”。 在许多地方 ,情节 、人物 、环境都是通过细节 描写来体现的 , 他称赞茹志鹃的《百合花 》 “尽量让读者通过故事发展的细节描写获得 人物的印象 ;这些细节描写 ,安排得这样地自 然和巧妙 ,初看时不一定感觉到它的分量 ,可 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脑子里 ,成为人物形象 的有机部分 ,不但描出了人物的风貌 ,也描出 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④可以看得出 ,茅盾对 短篇小说的这些理解是建立在欧洲写实主义 短篇小说传统之上的 ,给青年作家讲短篇 ,他 喜欢举的例子也是莫泊桑 、契诃夫 、欧 ·亨 利 ,而在理论表述上显然受到了当时苏联文 学理论的影响 ,这种观点基本上是当时的主 流 ,不论是创作还是理论 ,都是如此 。如同时 期影响很大的由著名作家与评论家靳以群主 编的大学教材《文学的基本原理 》就认为小 说的主要特点是“细致而多方面地刻画人物 性格 ;生动而完整地叙述故事情节 ;充分 、多 方面地展现人物活动的环境 ”。这就是后来 几乎成为定律的“小说三要素 ”,短篇小说自 然必须具备 , 只不过是因 为“容 量小 , 篇幅
之外开始注意到情境的营造 ,叙事节奏 、视角 与时空结构也较过去有了变化 。以前人们对 晚清白话短篇小说的意义似乎不怎么看重 , 其实夸张一点说 ,它给其后中国二十世纪短 篇小说的发展培育了成长的基因 。对短篇小 说 ,胡适与鲁迅的观点具有相当的影响 ,胡适 说 :“短篇小说是用最经济的文学手段 ,描写 事实中最精彩的一段 ,或一方面 ,而能使人充 分满意的文章 。”③所谓“横断面 ”是他的说 法 。鲁迅则认为短篇小说“在巍峨灿烂的巨 大的纪念碑底的文学之旁 ”有存在的权利 , “不但巨细高底 ,相依为命 ,也譬如身入大伽 蓝中 ,但见全体非常宏丽 ,炫人眼睛 ,令观者 心神飞越 ,而细看一雕阑一画础 ,虽然细小 , 所得却更为分明 ,再以此推及全体 ,感受遂愈 加切实 ”④。这些都是奠基性的观点 。中国 现代短篇在二十世纪初确实得到了长足的发 展 ,在外观上也完成了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 , 并且大规模地发展而成为文学的一种主要样 式。
2008年第 6期 当代作家评论 81
苏童研究专辑
苏童的意义
以中国现代小说为背景
汪 政 晓 华
在中国当代作家尤其是与苏童文学年龄 差不多的作家中 ,像苏童这样一直保持着对 短篇小说的热情的人实在罕见 。写作短篇是 苏童维系创作的缆绳 ,以至成为他的日常生 活 。苏童说 :“我写短篇小说能够最充分地 享受写作 ,与写作中长篇作品相比较 ,短篇给 予我精神上的享受最多 。”①从一九八三年发 表《第八个是铜像 》,或者从一九八四年发表 他自认为“是我第一篇真正的小说 ”②《桑园 留念 》算起 ,苏童迄今已发表了一百五六十 篇短篇 ,这是相当惊人的 。本文拟就苏童短 篇小说谈一谈中国现当代短篇小说发展上的 一些问题 ,进而借以揭示苏童短篇创作的意 义与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