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洋洋图片
幼儿园大班《喜洋洋》教案

幼儿园大班《喜洋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教材《快乐成长》第四章《我们的动物朋友》,详细内容为第一节《喜洋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认识和了解羊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幼儿对动物朋友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幼儿能说出羊的基本特征,了解羊的生活习性。
2. 技能目标:幼儿能通过观察、模仿,掌握画羊的基本技巧。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关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掌握画羊的技巧,表现出羊的生动形象。
教学重点:认识和了解羊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喜洋洋图片、画羊的步骤图、画纸、画笔、颜料等。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调色盘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喜洋洋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羊的特征,激发幼儿对羊的兴趣。
2. 新课导入(5分钟)(1)教师讲述喜洋洋的故事,让幼儿了解羊的生活习性。
(2)引导幼儿观察羊的图片,说出羊的基本特征。
3. 实践操作(10分钟)(1)教师示范画羊的步骤,讲解画羊的技巧。
(2)幼儿跟随教师一起画羊,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挑选一名幼儿的作品进行讲解,分析画羊时的注意事项。
5.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独立完成一幅关于喜洋洋的作品,教师巡回指导。
(1)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过程。
(2)教师对幼儿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表扬。
六、板书设计1. 《喜洋洋》2. 内容:(1)羊的基本特征:有角、长毛、四蹄等。
(2)羊的生活习性:吃草、群居、温顺等。
(3)画羊步骤:①画头部;②画身体;③画四肢;④画尾巴;⑤上色。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幅喜洋洋的作品。
2. 答案:参照板书中的画羊步骤,完成一幅生动形象的喜洋洋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羊的特征和画法的掌握程度,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2. 拓展延伸:(1)带领幼儿参观附近的农场,观察羊的生活。
中班音乐活动:喜洋洋(打击乐)-最新幼儿园中班教案

中班音乐活动:喜洋洋(打击乐)最新幼儿园中班教案教案:中班音乐活动:喜洋洋(打击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用的是最新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材,章节为《喜洋洋》。
教材内容主要介绍了喜洋洋这个角色的形象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打击乐演奏技巧。
通过学习,让孩子们了解喜洋洋的形象,掌握简单的打击乐演奏方法,培养孩子们的音乐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喜洋洋的形象特点,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掌握简单的打击乐演奏方法,培养孩子们的音乐素养。
3. 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掌握喜洋洋的形象特点和简单的打击乐演奏方法。
难点:让孩子们在演奏过程中保持节奏的一致性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喜洋洋图片、打击乐器(如小鼓、铃铛等)。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份打击乐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喜洋洋与灰太狼》动画片片段,让孩子们了解喜洋洋的形象特点,引导孩子们观察喜洋洋的表情、动作等。
2. 喜洋洋形象特点学习(10分钟)(1)教师展示喜洋洋图片,让孩子们描述喜洋洋的形象特点。
3. 打击乐演奏技巧学习(10分钟)(1)教师示范打击乐器演奏方法,如敲击、摇动等。
(2)孩子们跟随教师一起练习,掌握打击乐演奏技巧。
4. 分组练习(10分钟)孩子们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打击乐器,按照教师给出的节奏进行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孩子们的演奏错误。
5. 集体演奏(5分钟)全体孩子使用打击乐器,按照指定的节奏集体演奏《喜洋洋》。
教师指挥,确保孩子们演奏的一致性。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喜洋洋形象特点、打击乐演奏技巧七、作业设计1. 让孩子们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模仿喜洋洋的表情和动作。
2. 家长协助孩子练习打击乐演奏技巧,巩固所学知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孩子们对喜洋洋的形象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大部分孩子掌握了简单的打击乐演奏方法。
湘艺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11课《喜洋洋主题2》教案

湘艺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11课《喜洋洋主题2》教案一. 教材分析《喜洋洋主题2》是湘艺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11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欢快的节奏和简单的旋律表现了喜洋洋的愉快心情。
歌曲共两段,第一段节奏明快,旋律简洁,表现了喜洋洋的喜悦心情;第二段节奏稍慢,旋律略复杂,表现了喜洋洋的自豪心情。
这首歌词短小明快,旋律朗朗上口,适合三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音准和节奏知识,能够独立演唱简单的歌曲。
但对于这首歌曲的演唱和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在音乐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用欢快的情绪演唱《喜洋洋主题2》。
2.能够理解歌曲表达的情绪和情感,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
3.能够通过歌曲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音准和节奏。
2.歌曲的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进行教学。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歌曲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图片、动画等。
2.教学乐器:钢琴、吉他等。
3.教学场地:音乐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动画呈现《喜洋洋与灰太狼》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2.呈现(5分钟)教师演唱《喜洋洋主题2》,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性。
对于唱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演唱,相互纠正和指正,提高演唱水平。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喜洋洋的心情,如跳舞、表演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欢快情绪和表现手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跟家长一起演唱《喜洋洋主题2》,分享学习成果。
《喜洋洋》大班教案

《喜洋洋》大班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教材《快乐成长》第四章第五节,主题为“喜洋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喜洋洋这个角色,学习喜洋洋的特点和喜好;通过故事、游戏和手工制作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喜洋洋这个角色,知道喜洋洋的特点和喜好。
2. 培养幼儿观察、想象和表达的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观念。
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引导幼儿观察、想象和表达,培养幼儿的审美观念和动手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喜洋洋故事书、喜洋洋图片、彩色卡纸、剪刀、胶水、画笔等。
学具:每人一份喜洋洋图片、彩色卡纸、剪刀、胶水、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展示喜洋洋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喜洋洋的特点。
(2)教师讲述喜洋洋的故事,让幼儿了解喜洋洋的喜好。
2.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1)教师发放喜洋洋图片,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喜洋洋的外貌特征。
(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喜洋洋为什么喜欢跳舞、唱歌,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
3.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示范如何制作喜洋洋头饰,讲解制作步骤。
(2)教师指导幼儿动手制作喜洋洋头饰,注意安全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
4. 随堂练习(15分钟)(1)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独立完成喜洋洋头饰的制作。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教师邀请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幼儿分享制作心得。
(2)教师点评幼儿作品,给予鼓励和表扬。
六、板书设计1. 喜洋洋的特点和喜好。
2. 制作喜洋洋头饰的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喜洋洋的舞蹈。
作业内容:回家后,请小朋友们想象喜洋洋在跳舞的场景,用画笔描绘下来。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我心中的喜洋洋。
作业内容:请小朋友们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描述自己心中的喜洋洋形象。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庭中继续了解和创作喜洋洋相关的故事、手工等,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小班 红色喜洋洋

小班美术《红色喜洋洋》教材分析在中国,很多红色的事物代表着喜庆与祝福。
本节活动从幼儿的已有经验出发,以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红春联、红灯笼、红包、鞭炮等事物为切入点,使幼儿了解红色的寓意;请幼儿尝试用手工制作、绘画等方式制作“红色”作品装饰教室,感受红色带来的喜庆气氛。
教师可引导幼儿观察图片、欣赏节庆视频,使幼儿自主寻找其中的红色物品,然后通过手工制作活动,在真实的体验中进一步感受红色带来的浓浓“年味”。
【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红色事物代表着喜气与祝福。
2.尝试用红色材料进行手工制作,装饰教室。
3.感受红色带来的喜气洋洋的年味。
【活动准备红色手工纸、纹纸、报纸,红色水彩颜料,红色蜡笔、水粉笔,剪刀,固体胶,“幼儿学习材料”一一《新年喜洋洋》,结婚、过节、商店开张等喜庆视频【活动过程.伴随音乐出示“春晚”的红色背景图,引导幼儿初步感受红色带来的喜气洋洋的气氛。
提间:这是什么颜色的舞台?看到这个舞台你想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是怎样的?2.引导幼儿欣赏以红色为主调的图片,寻找生活中的红色物品。
(1)阅读《新年喜洋洋》第2021页,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红色物品。
提问:今天一起来找“红色”,请看图找一找“红色”在哪里。
(2)播放结婚、过节、商店开张等喜庆视频,引导幼儿了解红色的不同寓意。
提问:人们在干什么?红色在哪里?大家的心情是怎样的?小结:结婚、过节、商店开张的时候,大家喜欢用红色的灯笼、地毯、春联、中国结等来装点房屋,还喜欢穿上红色的衣服,因为红色代表着喜庆与祝福。
3.引导幼儿尝试用红色材料进行手工制作,感受红色带来的喜气洋洋的气氛。
(1)引导幼儿观察制作材料并讨论:这些材料可以做成什么?(2)幼儿自选材料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可引导幼儿根据材料制作彩条、撕贴灯笼、穿糖葫芦等,教师观察并给予适当指导。
(3)师幼共同用制作的“红色”手工作品装饰节日的教室。
提问:用红色手工作品装饰的活动室给你什么感觉?。
湘艺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11课《喜洋洋》教学设计

湘艺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11课《喜洋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喜洋洋》是一首颇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乐作品,选自湘艺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11课。
这首歌曲以欢快的旋律和简单的节奏展现了新年的喜庆氛围,易于学生学习和演唱。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民族音乐的认识相对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民族音乐特点的讲解。
此外,学生们的演唱能力、音乐表现力等方面也有所不同,教师应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喜洋洋》这首民族乐曲的特点,感受其欢快的氛围。
2.学会演唱《喜洋洋》这首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引导学生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激发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熟练掌握歌曲的旋律。
2.理解并演唱歌曲中的节奏和音高变化。
3.了解民族音乐的特点,能够运用到实际演唱中。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让学生跟随模仿。
2.互动法:分组演唱,相互交流学习心得。
3.情境教学法:创设节日喜庆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
4.视听结合法:欣赏民族乐器演奏,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喜洋洋》曲谱,方便学生学习和演唱。
2.准备相关民族乐器的图片或实物,为学生讲解民族音乐的特点。
3.准备教学音频、视频资料,以便进行视听结合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或播放民族乐器演奏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的特点。
同时,为学生简要介绍《喜洋洋》这首歌曲的背景和意义。
2.呈现(5分钟)教师演唱《喜洋洋》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其欢快的氛围。
随后,将歌曲曲谱展示给学生,讲解歌曲的旋律、节奏等方面。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随教师学唱《喜洋洋》歌曲,重点关注旋律、节奏等方面的准确性。
教师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其克服困难。
音乐活动欣赏《喜洋洋》

音乐活动欣赏《喜洋洋》音乐欣赏活动指导思想:小学音乐欣赏活动,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对丰富学生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
通过音乐欣赏活动,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听辩旋律的快慢、感知音乐主题、段落的变化;在培养学生良好聆听习惯的同时,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生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乐曲分析:民乐合奏曲《喜洋洋》是ABA三段式,取材于山西民歌《卖膏药》和《碾糕面》。
乐曲运用明快的节奏和舒展的旋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愉快劳动合计幸福生活,表现了劳动人民喜气洋洋的精神风貌。
A段主要取材于山西民歌《卖膏药》,其节奏紧凑富有跳动感,两支笛子在高音区重叠、加花美化旋律,二胡等拉弦乐器在中声部演奏连绵的旋律,弹拨乐器用分解和弦来伴奏,打击乐使用了强弱分明的击节方法,使这一乐段轻松活泼,热情洋溢,形象地描述了人逢喜事精神爽的愉快心情。
B段根据另一首山西民歌《碾糕面》改编而成,这个乐段节奏舒缓,旋律开阔,极富歌唱性,笛子、板胡、二胡施展各自的技巧,润饰旋律用抒情的乐段讴歌人们美好的生活。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
这首乐曲没有通常的前奏及尾声,而是开宗明义,直奔主题。
两个主题之间只用两小节伴奏音形加以连接更使乐曲显得简洁凝练,结束时嘎然而止,给人以乐曲已终止,而喜悦之声犹闻在耳的感觉,令人百听不厌。
活动培养目标:感受与鉴赏培养目标:情感——引导学生聆听《喜洋洋》,感受乐曲情绪,体会中国民乐的风格特点。
认知——了解“节奏”在音乐表现中重要作用——节奏决定情绪。
创新——创造性的根据乐曲情绪选择合适的场景。
音乐活动重点:引导学生聆听乐曲《喜洋洋》,感受乐曲描绘的情景,体会民族乐器丰富多彩的表现力。
音乐活动难点:引导学生聆听乐曲,了解节奏在塑造音乐形象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乐曲结构。
红色喜洋洋教案

红色喜洋洋教案教案标题:红色喜洋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红色喜洋洋的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红色喜洋洋的故事书籍或故事视频。
2. 笔记本电脑或投影仪。
3. 学生练习纸和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红色喜洋洋的图片或播放红色喜洋洋的主题曲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红色喜洋洋的故事,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2. 情境设定(10分钟)- 向学生介绍红色喜洋洋的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包括主要角色和故事情节。
-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故事中的价值观和主题,如友谊、勇敢和乐观等。
3. 阅读理解(15分钟)- 分发红色喜洋洋的故事书籍或播放故事视频。
- 学生个别或小组阅读或观看故事,并回答相关问题,以检验他们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引导性问题,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故事中的细节和情节。
4. 语言表达(15分钟)- 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享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并分享他们对故事的喜爱之处。
- 教师引导学生使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语描述故事中的场景和角色。
5. 创造力拓展(15分钟)- 学生个别或小组展示他们对红色喜洋洋故事的创造性拓展,如绘制插图、编写续篇或改编故事等。
- 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反馈,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6. 总结(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总结教学内容和学习收获。
- 学生可以分享他们对红色喜洋洋故事的新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尝试根据红色喜洋洋的故事创作自己的故事,并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2. 学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并展示他们对角色的理解和表演能力。
3. 学生可以进行相关手工制作,如制作红色喜洋洋的道具或场景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