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玉琮研究综述
良渚玉琮的发现过程及意义

在良渚遗址的最核心区域,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良渚玉琮。这些玉琮形态 各异,有的雕刻精美,有的则较为简单。同时,还发现了一些与玉琮一起出土 的其他文物,如玉璧、玉块等。
重要遗址和文物
重要遗址
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区域,其中最重要的遗址包括莫角山遗址、反山遗址 和瑶山遗址等。这些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的良渚文化遗物和遗迹。
手工业发展与贸易交流
手工业发展
良渚玉琮的制作工艺体现了当时手工业 的精湛技艺和高水平发展。玉琮的雕刻 需要精细的工具和技术,反映了良渚社 会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VS
贸易交流
良渚社会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与其他地区 的贸易交流。玉琮作为当时社会的奢侈品 ,可能通过贸易交流传入其他地区,从而 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和影响。此外 ,良渚社会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也体现在玉 琮的形状、风格和工艺上,这些元素可能 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样本,同时也可以为博物馆收藏提供珍贵展品。
未来研究方向和意义
深入探讨历史Leabharlann 景艺术价值研究针对良渚玉琮的历史背景和它在古代社会 中的作用进行深入探讨,揭示其在中国古 代文明中的地位和价值。
对良渚玉琮的艺术价值进行深入研究,探 讨其制作工艺、艺术风格及在古代艺术史 中的地位。
经济价值研究
文化交流研究
研究良渚玉琮在古代经济中的作用和价值 ,揭示其在古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
权力结构
玉琮上雕刻的图案暗示了权力的象征,以及社会中权力的分配。图案中的神人和神兽形象可能代表着 贵族阶层的神权和王权,强调了当时社会的统治权威和神圣性。
宗教信仰与祭祀活动
宗教信仰
良渚文化时期的宗教信仰以祖先崇拜为主,玉琮作为祭祀活动中重要的礼器,可能代表了良渚先民对祖先的崇敬 和纪念。
玉琮王:良渚文化玉琮之首

1986年,考古专家们开始发掘良渚遗址的反山墓地,出土了许多保存良好的玉器。
其中墓葬等级最高的12号墓中出土了一件玉琮,它重约6.5千克,外方内圆,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得名“玉琮王”。
玉琮王的琮体四面直槽内上下各雕刻一完整的神人兽面像,神人兽面像又称“神徽”,它像人又像兽,神秘而诡异,其复杂和精细的程度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神人头戴高耸宽大的羽冠,脸是倒梯形,圆 它,来自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它,宽阔硕大,纹饰奇特,自带神秘色彩;它,是目前发现的玉琮中最重、最大、做工最精美的,被称为“玉琮王”。
这件良渚文化时期的标志性器物到底蕴藏了多少秘密,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玉琮王:良渚文化玉琮之首文化符号一脉相承良渚文化是分布于我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因1936年在浙江杭州余杭良渚镇的首次发现而得名。
良渚文化的重要标志物——玉琮,在商周礼制中作为一种主要的玉制礼器被继承了下来。
而在商周青铜器上常常出现的饕餮纹,也被考古学界认为是源自良渚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
从良渚文明到商周文明,已隔1 000余年,而文化符号却一脉相承。
汇编|秋慈玉琮王神人兽面像Community社区 - 小科说宝67眼重圈,三角形的眼角,宽鼻,用弧线勾出鼻梁、阔嘴,内刻两排平齐的牙齿。
脸面和羽冠都是浅浮雕,微微凸起。
更为精巧的是,神人的四肢也被用阴纹细细地刻了出来,上肢抬臂、弯肘,五指平张,手臂和胸前都有卷云纹饰。
神人的身下是一只伏在地上的神兽,重圈为眼,外框还有椭圆形的眼睑,两眼之间用桥形凸面相连,有鼻梁和鼻翼,阔嘴,内有尖利的牙齿,两侧还有两对獠牙。
神兽下肢是蹲踞状,锋利的爪子卷曲,神兽身上有着和神人一样的卷云纹装饰。
此外,如果仔细看,你会发现在神兽的两侧各雕刻了一个鸟纹,鸟身与神兽的大眼睛似乎有几分相似,这种人、兽、鸟的组合在其他良渚时期的玉器上也很常见。
那么,这个鸟纹会是从神兽的大眼睛衍生出来的二次创作吗?还是良渚先民也有鸟崇拜呢?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关于良渚文化玉琮的思考与探究

关于良渚文化玉琮的思考与探究良渚文化玉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它是发现于良渚古城遗址中的一件玉制品。
因它极为珍贵,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和关注。
这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关于良渚文化玉琮的思考和探究。
首先,良渚文化玉琮的外观设计及其丰富的内涵。
它有一个圆顶,两边有长而象征性的胸围,表面镶有一层蓝色的玉,被认为是它的独特之处。
玉琮的内涵与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和文化精神息息相关。
因此,学者们思考和探究玉琮的过程也就是思考和探究古代文化的过程。
其次,良渚文化玉琮的发现及其社会意义。
良渚玉琮于1975年在浙江良渚古城遗址中发现,它是当时被发现的最大型的玉制品之一。
它的出土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次真实的“跳跃”,这也极大地影响了今天的文化发展。
因此,研究它的历史意义和社会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良渚文化玉琮的“功能”及其分析。
良渚文化玉琮被认为是一件神圣的器物,并引发了学者们对它的功能的一系列极具活力的讨论。
有人认为它是一个宗教的仪式;有的认为它是由祭祀的宫廷仪式;还有的人认为它是一件礼器,用于古代的婚礼仪式中;有的人甚至认为它是古代的一件军事装备。
这个“功能”的思考源于学者们对它的研究和解读,从而加深了人们对于良渚文化玉琮的理解。
最后,良渚文化玉琮的文化象征及其对今天文化发展的影响。
良渚文化玉琮在良渚文化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它是古代文化的面貌。
它把古代文化的深刻思想和崇高道德融入了它,让古代文化有了更广泛的影响。
良渚文化玉琮将古代文化的精髓传承到今天,也让现代文化有了更深入地发展。
综上所述,良渚文化玉琮的外观设计及其丰富的内涵、发现及其社会意义、“功能”及其分析、文化象征及其对今天文化发展的影响,是学者们思考和探究良渚文化玉琮的重要要素。
在未来,学者们将继续努力研究和探究良渚文化玉琮,从而推动古代文化的发展和现代文化的发展,以造福人类文明发展。
良渚文化玉琮研究综述

良渚玉琮研究综述内容提要从良渚玉琮的源流、形制、纹饰、用途等方面着手,通过比较各家学说来尝试对良渚玉琮的研究略述浅见,以求教于方家。
关键词良渚文化玉琮自良渚文化遗存被发现至今,已有几十年了。
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曾经掀起过一次关于玉琮研究的狂飙热潮。
一时间,国内外众多学者纷纷致力于玉琮的研究,孜孜不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难以解释的问题。
并且,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
笔者在这里将尝试对各家的研究成果做一下整理和综述,并对一些不甚明了的问题略抒浅见,提出问题,以期日后的细致研究。
纵观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可以从良渚玉琮的源流、形制、纹饰以及用途等方面进行综合阐述。
一、玉琮源流的探索关于玉琮的起源问题,很多学者比较倾向于琮源于镯之说。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学者梅原末治提出琮源于镯;王巍先生将宽短型琮与高长型琮分别称为A型、B型,确定A型源于镯,而B型起源“暂且存疑”①;邓淑苹女士曾综合良渚玉琮资料排比研究,推测琮源于镯,认为其发展为外方内圆的同时,又发展了上下堆叠,层累加高的过程。
臧振先生认为这确实“弄清了高长型和宽短型琮之间的渊源关系”,但对其“层累加高的心理动因”②提出疑问。
杨建芳认为琮起源于镯,对其内圆外方的解释为:“内圆”是承袭了镯的特点,“外方”是为了使琮外侧长方凸起上的纹饰取得浮雕立体效果,而将弧面改变为折角的结果。
笔者有些疑问,既然如此,为何从还要留有短射呢?为何外侧长方凸起不贯穿整个琮身呢?周南泉先生认为“手镯演变说”存在问题,原因是“手镯不仅女性用,一些资料表明,男性墓中也有。
”对于镯这种纯圆筒形器变为方柱形器提出疑问③。
还有一种关于琮源于“玉管形佩”(即玩玉家们所说的子)的说法。
日本学者那志良氏在《玉器通释》中认为琮是较小的子的扩大。
这里就有了两个①王巍《良渚文化玉琮刍议》,《考古》1986年第11期页1014。
②臧振《玉琮功能研究述评》,《文博》1993年05期。
浅析良渚文化玉琮功能及象征意义

浅析良渚文化玉琮功能及象征意义但凡谈及新石器时期玉器,莫不能想到良渚文化,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
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
良渚文化玉器,达到了中国史前文化之高峰,其数量之众多、品种之丰富、雕琢之精湛,在同时期中国乃至环太平洋拥有玉传统的部族中,独占鳌头。
而其深涵的历史文化底蕴,更给世人带来了无限的遐想。
而玉琮,这个极具神秘色彩的礼器之一,在良渚文化中因它独特的“兽面纹”更令学者们纷纷投身其中,想要一探究竟。
一.古籍中玉琮功能及象征意义的分析中国古代有玉璧祭天,玉琮祭地的礼制。
因此玉琮向来是与玉璧焦不离孟的。
玉琮,后世又称"辋头"。
其用途,一向以为就是"以黄琮礼地"的礼器。
"琮"始见于《周礼》等古籍。
其形以《周礼·考工记·玉人》所释:"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
《白虎通·文质篇》曰:"圆中牙身玄外曰琮"。
郑玄补注《周礼》时说:"琮,八方象地"。
南唐徐锴释琮时讲:"状若八角而中圆"。
后因后人难辨琮状的实体,以致南宋时称为"镇圭"。
至清乾隆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以"琮,瑞玉,大八寸,似车辋"的说法为据。
关于玉琮的最受关注的记载当属《周礼·春官·大宗伯》了: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以禽作六挚,以等诸臣:孤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庶人执鹜,工商执鸡。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这段内容是对国家政体、社会分层和宗教祭祀等三个方面的基本礼仪的描述,从这三个方面的礼制较为完整的反映了国家的基本制度。
关于良渚文化玉琮的思考与探究

表不方式 。
2 圆镯形 。作 为装饰 物 , . 器物内外均呈 圆形 , 中
间穿孔较大 , 外部明显无 四角 , 以浅浮雕形式雕琢兽 面纹 。这种造 型的玉琮 ,是 良渚文化 中出现较早 的
一
析 ,与远 古社会 生产 力及 玉材 生产 发达 有直 接关
彩。
礼西方 , 以玄璜S J 方。” LL 这种以玉礼神的传 统观念
与宗教思想 由来 已久, 至今 。 影响 良渚 文化有着五千余 年 的历 史 , 是新 石器时代 玉 器文化发展 的高峰 。其 中玉琮数 量居多 , 制作精 工 华美 , 浑厚 庄严 , 到沟通天地神 灵的桥 梁作用 , 起 并 彰显 出时代风格 和地 域特色。这一精 品佳作反映 出 良渚先 民创造 的物 质财 富 和精神 财 富为高 度融 合 的产物 , 令世人赞 叹不已 !因此 , 开展玉琮方 面的 探讨 与研 究工作 , 对于揭示 良渚先 民的聪 明才智 及 文化现象有着积极意义 。
面为弧方形 ,兽面纹 的中间鼻 梁处 出脊线对称分 置
于两面 , 重圈眼 , 强化兽面纹 的作用 。这种宽矮形 的 玉琮在 良渚文化 中出土数量最多 。 4 方柱形 。 . 这是宽矮形玉琮 的简化体 , 中央仍 其 为 圆孔 ,外侧则变成 四个平 面相接 而成 的方柱 形 。
玉器 , 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 、 太湖地 区及沿海一带 。 在众 多的 出土古 玉 中 , 玉琮 为 内圆外方 中空 类
似方柱体 形制 , 是新 石器 时代 良渚文化 的主要代 表
器物 ( 图一 ,9 4年上海青浦福泉 山 出土 ) 18 。该玉琮
( 公元前 3 世 纪一 前 2 世纪 ) 1 2 为阳起石琢 制 , 56 高 .
良渚玉琮研究综述

良渚玉琮研究综述摘要:自从发现良渚文化以来现以来,关于良渚文化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玉器在良渚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玉琮是其相当惹人注意的组成部分,故关于良渚文化的玉琮也是备受人们关注的。
在参考了其他资料之后,本文将着重从纹饰、分期及作用这三个方面总结学界对良渚文化玉琮研究的成果。
关键词:良渚文化玉琮纹饰分期一.概况大量的考古发现显示,玉琮最早出现在距今约五千年前后长江下游地区,其时代属新石器时代的晚期。
史前玉琮以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的良诸文化遗址出土最多,是良诸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玉琮的分布中心在江南一带,这里也应该是玉踪的起源地。
良诸文化玉琮一般属透闪石一阳起石系列的“软玉”,极少数为蛇纹石。
很可能是就近取材,来自附近地区已被遗忘的古矿床。
汪遵国先生指出“良诸文化的玉料既不从新疆来,也不从辽宁来,可以肯定是当地的土特产…”在薛琳的《良渚文化出土玉琮研究》一文中,作者提出:“关于玉琮的起源问题存在诸多争议,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管形说,以周南泉先生的《玉琮源流考》为代表;一种是镯形说,以杨建芳先生的《玉踪之研究》为代表…许多玉礼器都可以找到实用器的原型,它们是实用器逐渐演变的结果,但对于琮璧而言,却不太容易弄清它们的起源。
”二.纹饰良渚文化玉琮的纹饰极具地域特色,是良渚玉琮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良渚先民的精神文化面貌。
故对良渚玉琮纹饰进行系统的探讨,对于研究良渚文化的社会面貌、文化特征、信仰观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在以往的文章中,对于纹饰的专门研究并不多,多数只是作为型制的附属部分,对于纹饰进行专门的讨论的并不多。
在周玮的《良渚文化玉琮的型式研究》一文中,作者对良渚玉琮上的纹饰进行了较为系统、详尽地真可。
作者参照余杭反山M12:98玉琮纹样主题和结构将玉琮纹样划分为 A、B、C三型。
A型是由单独表现的兽面纹构成一个纹饰单元 ,并不太常见。
依据装饰风格的不同,有划分为两种情况:Ⅰ的特点是纹样上部为两组弦纹 ,下组弦纹中间凹进一倒梯形框似人的脸形轮廓,框上刻一组放射状的阴线似人的羽冠 ,羽状线两侧各有一组不对称的阴线卷云纹,纹样下部为兽面纹 ,重圈目、椭圆形眼睑、凸出的桥形额部和横棱形鼻部鼻部刻画出翼、孔等细部 ,鼻下隐约可见嘴部的两组撩牙附饰不完全对称的卷云纹作为地纹,如图一所示;Ⅱ的特点则是纹样上部为两组弦纹,下部为兽面纹 ,重圈目、椭圆形眼睑、桥形额部和完整的鼻部刻画鼻梁、翼、孔等细部面纹左右下角对称刻一弧线 ,以示面部轮廓无地纹,惟眼睑外侧附饰卷云纹(图二)。
玉琮之研究

考古与文物1990年第2期玉琮之研究杨建芳近几年良渚文化玉器的大量出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史前玉雕的认识。
在这些远古玉器中,以琮最受人注意。
这不仅由于其形状奇特,而且关于它的造型和用途,还有着各种虚玄的传说,蒙上了神秘色彩,自然耐人寻味而成为热门的研究对象。
截至目前为止,论述玉琮的文章已发表不少,也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不过,仍然存在较大的缺陷。
其一是缺乏全面(南方和北方)系统(史前至秦汉)的考察,故所得结论难免失之于片面;其二是在引用文献方面,没有采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科学态度,而是“尽信书”,以致虽然面对大量前所未有的出土资料,却仍然被旧说所蔽,未能提出新的而又正确的见解。
笔者有鉴于此,爰特收集迄今所发表的出土玉琮(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迄隋代),究明其在时间、空间方面的分布,探索其形制、纹饰等的演变,进而阐明其起源和功能,同时对文献记载予以辨正。
一、玉琮的出土与分布大量考古发现显示,玉琮最早出现于距今约五千年前,属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或末期)。
史前玉琮以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的良渚文化遗址、墓葬出土最多,甚至成为良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1)—(16)。
此外,江苏北部的新石器时代遗存(17)(18)、安徽薛家岗文化(19)、山东、河北、山西等省的龙山文化(20)—(26)、以及广东石峡文化和其他史前遗址墓葬(27)—(29),也偶有玉琮发现,不过数量都远较良渚文化为少。
由此可知,玉琮的分布中心是在江南一带,这里也应是琮的起源地。
夏代(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期)玉琮的情形,目前不甚清楚。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曾出土一件残玉琮,由于过分残破而且图版不够清晰,形制纹饰都难于辨别(30)。
有的考古工作者将二里头文化的玉臂环(周壁中部内凹)称为琮,显然是不恰当的(31)。
这里要提出来讨论的,是陕北延安发现的玉琮(32)。
按延安发现的玉器不限于琮,尚有其他种类。
但全部属于收集品,年代不一,可能包括夏代(如七孔玉刀)、商代(如三璜合成之环)及周代(如头部刻“王”字的玉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良渚玉琮研究综述摘要:自从发现良渚文化以来现以来,关于良渚文化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玉器在良渚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玉琮是其相当惹人注意的组成部分,故关于良渚文化的玉琮也是备受人们关注的。
在参考了其他资料之后,本文将着重从纹饰、分期及作用这三个方面总结学界对良渚文化玉琮研究的成果。
关键词:良渚文化玉琮纹饰分期一.概况大量的考古发现显示,玉琮最早出现在距今约五千年前后长江下游地区,其时代属新石器时代的晚期。
史前玉琮以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的良诸文化遗址出土最多,是良诸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玉琮的分布中心在江南一带,这里也应该是玉踪的起源地。
良诸文化玉琮一般属透闪石一阳起石系列的“软玉”,极少数为蛇纹石。
很可能是就近取材,来自附近地区已被遗忘的古矿床。
汪遵国先生指出“良诸文化的玉料既不从新疆来,也不从辽宁来,可以肯定是当地的土特产…”在薛琳的《良渚文化出土玉琮研究》一文中,作者提出:“关于玉琮的起源问题存在诸多争议,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管形说,以周南泉先生的《玉琮源流考》为代表;一种是镯形说,以杨建芳先生的《玉踪之研究》为代表…许多玉礼器都可以找到实用器的原型,它们是实用器逐渐演变的结果,但对于琮璧而言,却不太容易弄清它们的起源。
”二.纹饰良渚文化玉琮的纹饰极具地域特色,是良渚玉琮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良渚先民的精神文化面貌。
故对良渚玉琮纹饰进行系统的探讨,对于研究良渚文化的社会面貌、文化特征、信仰观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在以往的文章中,对于纹饰的专门研究并不多,多数只是作为型制的附属部分,对于纹饰进行专门的讨论的并不多。
在周玮的《良渚文化玉琮的型式研究》一文中,作者对良渚玉琮上的纹饰进行了较为系统、详尽地真可。
作者参照余杭反山M12:98玉琮纹样主题和结构将玉琮纹样划分为 A、B、C三型。
A型是由单独表现的兽面纹构成一个纹饰单元 ,并不太常见。
依据装饰风格的不同,有划分为两种情况:Ⅰ的特点是纹样上部为两组弦纹 ,下组弦纹中间凹进一倒梯形框似人的脸形轮廓,框上刻一组放射状的阴线似人的羽冠 ,羽状线两侧各有一组不对称的阴线卷云纹,纹样下部为兽面纹 ,重圈目、椭圆形眼睑、凸出的桥形额部和横棱形鼻部鼻部刻画出翼、孔等细部 ,鼻下隐约可见嘴部的两组撩牙附饰不完全对称的卷云纹作为地纹,如图一所示;Ⅱ的特点则是纹样上部为两组弦纹,下部为兽面纹 ,重圈目、椭圆形眼睑、桥形额部和完整的鼻部刻画鼻梁、翼、孔等细部面纹左右下角对称刻一弧线 ,以示面部轮廓无地纹,惟眼睑外侧附饰卷云纹(图二)。
B类型是人面纹和兽面纹组合构成的纹饰单元,在良渚玉琮纹饰中属于最常见的。
一般分上下两组纹样,组纹样具有共同的特征:简化兽面纹,重圈目、带眼角,一楼角横凸棱示鼻部。
下组纹样具有的共同特征:简化兽面纹,重圈目、椭圆形眼睑、桥形额部 ,横凸棱示鼻部。
又依细部的主要差异 ,分为六式。
Ⅰ:上组纹样下部为夸张、变形的人面纹,眼角刻出卷云纹鼻部刻画翼、孔等细部,附饰卷云纹作地纹。
下组纹样兽面纹,三角形眼角,鼻部刻画翼、孔等细部鼻下阴刻嘴部的两组交错獠牙附饰繁密的卷云纹作地纹,如图三。
Ⅱ:上组纹样下部为写实、简化的人面纹,尖眼角,鼻部附饰阴线示意翼、孔。
下组纹样兽面纹,尖眼角,鼻部和人面纹相同(图四)。
Ⅲ:上组纹样两组弦纹间阴刻卷云纹、短直线组合地纹人面纹,三角形眼角,鼻部附饰阴线示意翼、孔面纹两侧饰对称的“曲尺”形纹带,附卷云纹、短直线。
下组纹样鼻部和人面纹相同面纹两侧饰对称的“曲尺”形纹带眼部、鼻部和“曲尺”形纹带上都附饰卷云纹、弧线、短直线等组合地纹,见图五。
Ⅳ:上组纹样两组弦纹间阴刻连续的涡纹或省略 ,似是人像羽冠的简化人面纹 ,尖眼角,鼻部附饰阴线示意翼、孔;下组纹样兽面纹附饰涡纹、弧线、短直线等组合地纹有的兽面两侧各刻一飞鸟纹,如图六。
Ⅴ:纹饰单元由人面纹、兽面纹、人面纹组成。
上组人面纹 ,三角形眼角,鼻部附饰阴线示意翼、孔面纹左右下角对称刻一弧线,以示面部轮廓。
下组兽面纹 ,鼻部附饰阴线示意鼻梁、翼、孔附饰涡纹、弧线、短直线等组合地纹面纹左右下角对称刻一弧线 ,以示兽面轮廓,见图七。
Ⅵ:上组纹样为人面纹,短线眼角,鼻部附饰阴线示意翼、孔,阴线由涡纹、短弧线、短直线组成。
下组纹样为兽面纹,椭圆形眼睑不甚规则 ,鼻部和人面纹相同,如图八。
C类型为由单独表现的人面纹构成的一个纹饰单元,纹样上部多刻有两组弦纹,较为常见。
也可以分为六种情况(如图九):Ⅰ上部弦纹间刻一组绳索纹,重圈目、核形眼眶,鼻部尖凸,两边以弧形阴线刻划鼻翼面部两侧阴刻长卷云纹;Ⅱ重圈目、短线或尖角形眼角,一楼角横凸棱示鼻部、附饰阴线示意鼻翼、孔;Ⅲ单圈目、核形眼眶,一侨角横凸棱示鼻部、两侧带弧形鼻翼面纹左右下刻一弧线,以示面部轮廓;Ⅳ重圈目、短线眼角,鼻部呈“凹”字形;Ⅴ单圈目、无眼角,鼻部附饰阴线示意鼻翼、孔,或光素无纹。
部分标本甚至没有表现眼部;Ⅵ单圈目、无眼角,鼻部附饰阴线示意鼻翼、孔,或光素无纹。
部分标本甚至没有表现眼部。
此外,还有其他的分类方法,但其基本的做成不变,基本上最为基础的为三类,即人面纹、兽面纹以及人面纹和兽面纹的组合纹饰,故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分期良渚文化大致延续了千年,文化发展序列较长。
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玉琮的发展也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
故对良渚文化中的玉琮进行分类处理,对于考古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良渚文化的玉琮。
李映福在其《论良渚文化玉琮的分期》一文中,提出了“要对良渚文化的玉琮进行详尽地分期,如果只从玉琮本身的图案、形态入手,显然是不够充分,必须要考虑与玉琮伴出的其他遗物的相对年代以及墓葬、遗址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观点,并对良渚玉琮进行了分类。
作者将玉琮最基本的图案特征用A、B和C三组。
其中,A组代表的图案是以两侧对称的圆圈作眼睛,并在眼睛之下刻画长方形小块表示嘴巴的图案,也被称人面纹;B组代表的是两眼之间用一桥状线块相连,眼睛之下有一长方形小块表示嘴巴,图案周围加饰繁缛的附加纹饰的图案,即兽面纹;C组纹饰的基本特征与B组相似,只是没有修饰纹饰。
由这三组纹饰在玉琮上出现时的组合,并以陶豆为玉琮分期的参照物,分析了玉琮的演变规律后,作者将良渚玉琮分为了五个时期。
第一期,此期有A、B、C三组图案,其共同的特点是构图古朴、复杂。
代表性的遗址有张陵山遗址的M4、张陵山遗址M42、瑶山遗址M9:43、瑶山遗址M9:12,此时的玉琮,很多形状似镯,整体图案给人以大胆感觉,十分生动,如图一。
第二期,分为Ι、Ⅱ两段。
有A、B、C三组图案,A、B两组图案的基本特点是在下角刻画弧线,以表示脸庞,具有较强的写实性。
从横剖面来看,玉琮横剖面的变化规律是圆形一弧边方形一正方形;从图案来看,变化规律是由繁到简。
属于Ι段的有反山M16、少卿山遗址M1等(图二:1、2),属于Ⅱ期的有瑶山遗址M12、寺墩遗址M4等(图二:3、4)。
第三期,此期玉琮图案的变化较为复杂。
A组图案进入了十分简化的阶段;B组图案结构复杂,两种构图类型同时存在;C组图案的眼角与嘴变化明显,分为前后两段。
如图三,反山M18、M14是此时的典型代表。
第四期,玉琮图案的基本特点是非常简略的A、B、C组图案。
本时期的玉琮主要出土于福泉山遗址T22M5、福泉山遗址T15M3等等(图四)。
第五期,玉琮图案进入末期阶段。
A、C组图案嘴巴的表现手法上在此时,趋于一致。
福泉山遗址T15M3、吴县草鞋山遗址M198等遗址很好的反应了本期的特点,如图五。
在我看来,随着时间的推进,良渚先民逐渐不重视玉琮的纹饰,反而将注意力转移到玉琮的大小和高矮。
玉琮体积逐渐变大,良渚的社会上层似乎用玉琮的大小、高矮来显示其社会地位的与众不同。
当然,不同的学者对于良渚玉琮的分期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
例如,在《良渚文化玉琮的型式研究》一文中,作者周玮将良渚玉琮分为了三期,并将第一期分为了两个阶段;在牟水杭的《良渚玉器上神崇拜的探索》一文中,根据瑶山、反山墓地出土玉琮上的神人兽面图案逐渐融合、简化和省略的过程,将良渚文化玉琮上的图案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王巍在《良渚文化玉琮刍议》一文中,将玉琮分为两型八式;《良渚文化玉琮纹饰探析》一文中,作者车广锦将其划分为三型六式。
总体上说,专门讨论良渚文化玉琮分期问题的文章并不算多,李映福老师的文章是较合理、科学的。
(三)作用由于良渚玉琮及其纹饰具有一定的神秘性,故关于其的作用也是中说纷纭。
在张光直先生的《谈“琮”及其在中国古史上的意义》一书中,作者认为“琮是是天地贯通的象征,也便是贯通天地的一项手段或法器”,这可由外方内圆的造型、表面上的神秘纹饰及其玉质的材质(玉被认为在天地沟通上的特殊作用)可以看出。
在分析了多个墓葬中玉琮的随葬位置后,张光直先生发现“玉琮是一种不一定有固定位置并且可以持佩的礼器”,故得出了“它们像后代的铜器一样在埋葬时作为葬仪的一个成分,同时也必有象征的意义”的结论。
此外,在书中作者还提出了“玉器时代”的观点,作者认为在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中间有一个玉器时代,是巫政结合、产生特权阶级的时代,代表了正好代表从石器到铜器的转变,亦即从原始社会到国家城市社会中间的转变阶段,而这种转变在中国社会史上有它自己的特征。
在《良渚文化“玉敛葬”述略》一文中,作者汪遵国先生认为玉琮是玉敛葬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从《周礼》的“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璧琮以敛尸”出发,用“玉敛葬”来称呼随葬琼、璧的良渚墓葬。
王巍在《良渚文化玉琮刍议》一文中写道“玉琮是氏族部落中的首领及权势者才能拥有的贵重之物”,被放置于墓中随葬,很可能具有保佑死者平安吉祥,避祛凶邪的意义。
虽然学术界对于良渚玉琮的具体作用是什么还没有达成统一,但有一点是大家都比较认同的,那就是玉琮在良诸文化中是作为神灵的玉存在的,是远古人民精神世界的反应,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远古时代的宗教信仰。
参考文献:《论良渚文化玉琮的分期》李映福《玉踪之研究》杨建芳《良渚文化玉琮刍议》王巍(《考古》1986年11期)《良渚文化玉琮的型式研究》周玮(《东南文化》2003年第03期)《良渚文化出土玉琮研究》薛琳《良渚文化玉琮纹饰探析》车广锦(《东南文化》1987年第03期)《良渚玉器上神崇拜的探索》牟水杭(《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良渚文化玉琮基本特征的考古学观察》周玮(《江汉考古》2004年)《试论良渚文化玉器纹饰的含义》袁靖(《文博》1990年第01期)《论良渚文化玉琮的分期》李映福《谈“琮”及其在中国古史上的意义》张光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