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的政治思想
东汉思想家王充

• 汉武帝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学, 今文经学长期垄断汉代官学。后今文经学 逐渐陷入了僵化和烦琐,且又与谶纬结合, 流于妄诞,西汉后期见衰。同时,古文经 学却不断发展壮大,王莽当政时一度得立 学官,东汉后期逐成压倒今文经学之势。
汉末,古文经学家马融、郑玄兼采今、古 文之说,今、古文之争遂息。
• 至清代,今、古文经学之争再起, 古文经学的治学路数为乾嘉学派和章 太炎等所发扬,今文经学则为常州学 派所复兴,并最终成为康有为推动变 法维新的理论依据。
灰土,何用为鬼?”(《论死》)
哲学思想
• 二、认识论 唯物主义地解决了形神问题
“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天下无独然之火,世 间安得有无体度知之精?” (《论死》)
认为人要获得认识首先由人的感觉器官与外 界事物接触。
“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如无闻见,则无所状。” (《实知》)
哲学思想
• 二、认识论 仅凭感觉经验是不可靠的
钝妇无不巧;日见之,日为之,手狎也。” (《程材》)
哲学思想
• 三、历史观 提出历史进步的发展观,认为“今胜于古”,
反对儒家“是古非今” 力图从历史的发展中寻找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力量
“昌必有衰,兴必有废。兴昌,非德所能成,然则衰 废非德所能败也。昌衰兴废皆天时也。” 《治期》
认为历史治乱与人民经济生活有关联
哲学思想
四、人性说 人性分三等:善、无善无恶/善恶混杂、恶 承认后天学习、环境对人性的作用 “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 恶而为恶也。”《本性》
哲学思想
• 五、命定论 王充虽然反对神学目的论,但他不了解
造成吉凶祸福和贫富贵贱的社会原因,因 而主张命定论。
强调“命”的绝对权威,而“命”又是由天 和各种星象“施气”形成的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十一:王充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十一:王充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十一:王充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卒于和帝永元年间(约公元100 年前后),是我国东汉时期重要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者。
他出身" 细族孤门" ,家" 以农桑为业" ," 以贾贩为事"。
幼年的王充勤奋好学,青年时到京师洛阳上太学,家贫买不起书,他便" 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涌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后来他曾做过县州小吏,一生仕途坎坷,怀才不遇被迫去职。
晚年家居,主要从事教书和著述。
" 贫无供养,志不娱快" ,穷困潦倒。
他一生著述很多,流传至今的只有《论衡》一书。
王充倾注自己全部心血用毕生精力写成的这部哲学著作,问世之初,就跟他的人一样不为人重视,直到王充去世一百多年后才得以流传。
王充所处的东汉前期,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
绿林、赤眉大起义刚刚被镇压,东汉王朝统治者在精神上大力提倡宗教唯心主义,大宣扬谶纬神学,光武帝即位即" 宣布图谶于天下" ,为自己的政权制造神化根据,章帝时更召开了全国性的神学会议——白虎观会议,编篡了神学法典《白虎通》。
在统治者大力倡导下,谶纬迷信、宗教神学" 虚妄之言" 笼罩了东汉思想界。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王充高举唯物主义无神论的大旗," 疾虚妄" ,对盛极一时的谶纬神学进行了无情地批判。
《论衡》就是这样把批判神学谬误与正面阐述唯物主义无神论观点结合在一起,从而树立起自己富有战斗性的思想体系。
王充反对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提出了"元气自然" 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天地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长期斗争的重要问题。
先秦唯物主义者曾提出了天地万物由物质性的" 气" 和" 五行" 构成的学说。
从王充对汉代社会的批判看王充的启蒙思想-精选文档

从王充对汉代社会的批判看王充的启蒙思想王充是东汉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历史上对王充及其《论衡》的评价可谓褒贬不一,争议颇多。
《四库全书提要》说此书“攻之者众,而好之者终不绝”。
建国以后,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对王充的评价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王充是生活在两千年前封建社会的一位文人,在当时天人感应的神秘主义思潮泛滥成灾、谶纬迷信把社会搞得乌烟瘴气的情况下,他能以过人的胆识、求真的态度、理性的精神对当时迷信的社会进行批判,“疾虚妄”,求实诚,这种大无畏的批判精神就值得我们称道,被称为古代启蒙思想家也是当之无愧的。
一、王充对众神之主“天”的批判,蕴含着王充关注人生命运的思想天人感应论是汉代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在这套理论体系中,天被极度神话,被认为是有意志、有感觉的人格神。
人能以行感天,天也能通过灾异谴告于人,天人能相互感应。
王充不同意这种观点,他极力论证天是自然物,不是神,他说:“夫天道,自然也,无为”(《论衡?谴告篇》)打破人们对“天”这个绝对权威的迷信。
王充对众神之主“天”的否定与批判,蕴含着王充对人生命运的关注。
1.否定“天”,重视“人”的思想内涵。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王充可谓是最关心人生命运的思想家。
在唯“天”独尊,唯“天”命是从的时代,王充敢于否定“天”,倡导“命”,客观上体现出王充重视“人”的思想。
“天道无为”。
“天者,百神之大君也。
”天被极度神话,成了神权的最高代表,也是统治者的精神支柱。
虽然汉儒们宣扬“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董仲舒把人的地位放在阴阳五行之上,能够与天直接相互感应,但人们的注意力还是更多地关注于天而不是人。
人更多的是处于从属于天、受制于天的位置。
“天地之性人为贵”。
王充认为:“人,物也,万物之中有智慧者也。
……天地之性,人为贵”。
(《辨祟》)“倮虫三百,人为之长。
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
”(《别通》)说明人是拥有智慧的万物之灵,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尽管王充的“命”论思想是一种消极的宿命论,人是在背负着宿命论的沉重因袭艰难地显示着自己。
我眼中的王充

我眼中的王充——被追杀的蜘蛛侠09111211 沈诸嘉如果说汉代的孔子被神化成了变形金刚,那王充在我看来更像是被追杀的蜘蛛侠,在正统思想占主流的东汉,王充无疑是那个时代大放异彩的思想家。
他不为时代的流行色所污染,在被官方正统思想追杀的旅程中,始终保持一个学者应具备的气质。
一、王充的学者气质执着求真的独立人格王充独立于诸子百家之外,疾虚妄,求真知,王充在《论衡》中有“九虚三增”,主要批评书籍中的虚妄言论,疾虚妄以求真知,汉武帝独尊儒术后,经学思潮弥漫于西汉思想界,东汉谶纬之学官方化,王充生活在一个儒学经学化、神学化的时代,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但他善于独立思考,对儒家思想有自己的取舍标准。
对儒生、儒家圣人、儒家思想进行批判继承,汲取儒学的德治思想、人性观点、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其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使他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代都显得清新脱俗。
理性的批判精神在一家独唱,儒生泛滥的时代境遇下,王充意识到学术文化只有在思想碰撞中才能前进,主流不能扼杀支流而使思想文化枯竭无活力,反对服务于政治,牺牲学术的做法,不为时代的流行色所污染,批判章句小儒,力主打破对圣贤的偶像崇拜。
反对章句小儒,王充看来“章句之生,不览古今,论事不实。
”儒生不通古今,是做不出真学问的。
王充对只能背诵经传,信守师说,不能从经传中体会出治国道理的儒生批判的尤其多。
不迷信圣贤,《问孔》、《刺孟》、《非韩》都是王充对圣贤诸子思想的批判,当时的社会圣人被神化,神秘化,王充为了打破这种“好信师而是古”的偶像崇拜、迷信权威的习俗,对孔孟及韩非的一些思想进行批判,指出其不合理性。
超前觉醒的科学精神王充批判天人感应论,挑战正统的官方哲学。
以天道自然论来批判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否认天有意志,用气来说明万物与人的产生和各种自然现象,气生万物是自然过程,并非上天有意安排。
批驳天命王兴、吉凶由天、天能谴告、人能感天等神学观点。
否定君权神授,认为文王得赤雀、武王得白鱼乃偶然之见,吉凶祸福都不由天象与人事应和,而属偶然巧合。
结合具体作家作品,分析汉末政论文风及其成因。

结合具体作家作品,分析汉末政论文风及其成因。
汉朝末年是一个动荡矛盾的时期,政治、社会和经济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紧张的矛盾。
这些问题和矛盾促使一些作家产生了政论文风,表达对当时政治现状的批判和思考。
下面结合具体作家和作品,分析汉末政论文风及其成因。
1.班固《汉书》:班固是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的重要文学家,他的《汉书》被称为史书之宗。
《汉书》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对汉朝历史进行了全面而客观的记录。
在书中,班固对汉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批评,揭示出当时政治风气的黑暗面。
《汉书》的政论文风体现了作者对政治现状的关切和对道德伦理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和政治的腐败。
2.王充《论衡》:王充是汉末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论衡》是一部重要的哲学和辩论著作。
《论衡》对当时的政治、伦理和哲学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观点和批判。
王充在书中谴责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道德沦丧,呼吁恢复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
《论衡》体现了作者对时代问题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动荡和人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3.蔡邕《述行赋》:蔡邕是汉末至三国时期的文学家,他的《述行赋》是一部重要的辞赋作品。
《述行赋》展示了蔡邕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思考。
他在作品中以个人行为和处世之道为主题,通过述说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见解,表达了对社会丑恶现象和人际关系的愤懑。
《述行赋》的政论文风体现了作者对政治现状的批判和对道德伦理的关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和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汉末政论文风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当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以及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汉朝末年面临着外患、内乱、社会矛盾的加剧,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使得一些作家感到愤怒和不满,于是通过政论文来表达对政治现状的批判和思考。
同时,这些作家也对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怀有追求和向往,希望通过文学作品传达自己的理念和追求。
因此,在汉末政论文风中,批判现实、追求理想、回归儒家思想成为重要的主旨。
六国论主要内容

六国论主要内容《六国论》是儒家学派思想家王充在其著作《六国志》中撰写的有关六国分立地区的有关理论。
其受传统儒学思想影响,集中反映了一代学者们走出西周政治地理思想框架,构思古代中国社会采用“六国分章”政治制度的思想。
《六国论》指出,六国分立制度,既是国家的社会经济和历史的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于中央王室统治协调下的分立、独立的基本结构。
它强调国家的历史性变化主要取决于政治制度的变化,大势必然要求国家所有的分化、分立的形式发展,以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
《六国论》指出,六国分立制度,既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在中央王室统治协调下的分立、独立的基本结构。
它强调,国家的历史变化取决于政治制度的改革,大势必然要求国家各种形式的分立和分立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国家的发展。
《六国论》还提出六国分立制度的一些理论基础,如统治制度的动态变化、政治体现、文化交流等。
它认为,这种制度包括政治和社会两个部分,如果政治制度在每个国家都以一种有序稳定的方式运行,而社会则按照特定的文化传统来实施,从而使国家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发展,各方面的和谐也得以实现。
此外,《六国论》也提出,六国分立制度要依靠中央政府来指导和调节,以达到统一和协调的效果。
它认为,由六国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在统一的协调下,实现“六国之和”的目的,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六国论》被认为是儒家学派思想家在从传统儒学思想中走出西周政治地理思想框架,构思古代中国社会采用“六国分章”政治制度的尝试。
它不仅聚集了大量儒家经典思想,而且还以某种程度上构思了中国今天使用的行政区划制度。
在志学、思想史和地理学上,它都曾受到过重要的学术认可,成为指导中国社会组织形式的思想基础。
总而言之,《六国论》是儒家学派思想家王充在其著作《六国志》中撰写的有关六国分立地区的有关理论。
其受传统儒学思想影响,集中反映了一代学者们走出西周政治地理思想框架,构思古代中国社会采用“六国分章”政治制度的思想。
东汉王充的作品

东汉王充的作品王充(前155年-前87年),字元终,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西汉末政治家、大臣。
为朱元璋和汉武帝封小齐王,是出色的政治家,为西汉末年的政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王充的思想1、王充对官职的看法王充认为官职更有利于把握政治的控制,他说:“官职可以使实行政策,且可以赋予任何形式的职权,以及赋予不同权力,使实行政策能得以维持。
”同时他提出了官员应该立身睿智,周游社会,熟读文书礼仪,使自己成为温和、勤勉、考虑周到的官员。
2、对财政的看法王充认为财政的笼统组织和实务的有效管理是摆脱贫困的关键。
他强调,要“仓库在原有的定额之上再充实,为此,经营者应当把无用的物资出售掉,补充必须的物资,以此增添财政,免得缺乏,使君王常备备不尽。
”3、微调军赋的看法王充提出对敌对队伍进行多样化管控是最有效的,他在《谏太宗十五年》中指出:“财赋众可折,以致分离民心;兵仗众可拔,以致暴乱无常;假令有不肯顺,陆海征讨,俱可应之;而致离叛散,立无所依!”因此王充认为军赋要根据情况适时微调,以有效解决内政问题。
二、王充的成就1、营造良好国家政治形势王充从小就聪明伶俐,帮助先帝汉武帝建立完善的机构制度:“使行政得以完善,令百官若学士,以及处理以礼治世,加强政治管理。
” 他还提出了许多实用的政策,如微调军赋,实行奖励制度,给予科举考试机会,促进人口繁殖等,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实惠,增添国家的实力。
2、参与海外传教王充参与了西汉政府海外传教的策略。
他派遣多支传教队,向越南传教,建立了大量教堂,修建宗教道路,把佛教传播到了越南。
此举不仅有助于开疆拓土,也促进了越南民众的宗教文化的发展。
3、开拓军略之路在政治上,王充对国家的形势有着良好的洞察力,他曾撰写《军略纪要》、《 Ma'otun》、《谏太宗十五年》等多篇作品,提出了许多实用的军事思想,使国家提升了实力。
他也献策国家阅兵制度的实施,以加强兵力和军备管理,为建立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

二、论教育的内容
• 王充作为古文经学的思想代表,仍把儒家 经典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他强调“ 文人宜遵五经六艺为文”。但他反对墨守 儒经章句,主张遍览群书,涉猎百家之言 。因为百家中有“圣人之言,贤者之语, 上自黄帝,下至秦汉,治国肥家之术,刺 世讥俗之言备矣”。它不仅能“使人通明 博见”,而且可以改良当时的政治。
• 离开太学后,曾两次出任过小官,皆因为 人耿直,不愿趋炎附势,结果辞职还家, 一边教书,一边钻研学问,从事著述。60 岁时曾被杨州刺史董勤辟为从事,后转沿 中,63岁即辞官归里,著书、教授终生。 • 他的一生,都不与时苟合,对当时流行的 充满谶纬迷信的神学化儒学持批判态度, 也反对只记诵章句,训校文义的学风。
三、关于培养目标
• 王充理想的培养目标是“鸿儒”。他把人 才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鸿儒”,能独 立思考,著书立说;第二是“文人”,独 立思考能力略逊,但文才尚佳,善于写一 般的奏章公文;第三是“通人”,文笔谈 不上,但能博览古今,知识渊博;第四是 “儒生”,连博览也谈不上了,只能掌握 一门专业(一经),从事教学而已,这是 人才的最低档次,只比没文化的俗人强一 点。。
王充的教育思想
人物简介
王充(公元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 东汉杰出思想家,唯物主 义哲学家,出身“细族孤门”,6岁开始 识字,8岁入书馆学习。18岁“到京师受 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 守章句”,不肯严守师法家法。因家贫无 钱购书,他常到洛阳书肆里读书,记忆力 特强,过目成诵,因此博通了“众流百家 之言”。
• 可见王充特别推崇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其次是文才,再其次才是知识的渊博程度 ,最看不起专经传授的教师。王充讥讽这 类人是鹦鹉学舌,就像“门人”、“邮者 ”一样,毫无自己的创意成果。这固然是 出于他对当时经学教育的强烈不满,但轻 视一般传授知识的教师,也是片面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有为”之多的原因:不尊天地自然之道。 问曰:“人生于天地,天地无为。人禀天性
者,亦当无为,而有为,何也?”曰:至德纯 渥之人,禀天气多,故能则天,自然无为;禀 气薄少,不遵道德,不似天地,故曰不肖;不 肖者,不似也,不似天地,不类圣贤,故有为 也。天地为炉,造化为工,禀气不一,安能皆 贤?贤之纯者,黄老是也。黄者,黄帝也;老 者,老子也。黄老之操,身中恬澹,其治无为, 正身共己而阴阳自和,无心于为而物自化,无 意于生而物自成。(《论衡·自然》)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妻合气,子自生矣。 万物之生,含血之类,知饥知寒,见五谷可食, 取而食之,见丝麻可衣,取而衣之。或说以为天 生五谷以食人,生丝麻以衣人,此谓天为人作农 夫桑女之徒,不合自然,故其义疑,未可从也。 (《论衡·自然》)
4、各种灾异时有发生,原因在于风 气不和,是自然的过程,与国家的 政治根本没有关系。
3、他认为社会历史的治乱兴衰, 不是由圣君施行道德教化的结果, 而是“命期自然”,是“命定”的 结果。
“故世治非贤圣之功,衰乱非无道之政。 国当衰乱,贤圣不能盛;时当治,恶人不 能乱。世之治乱,在时不在政,国之安危, 在数不在教。贤不贤之君,明不明之政, 无能损益”(《论衡·治期篇》)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王充的政治思想
一、不治之治,无为之道:理想的政治统治模式 1、无为而治,任运自然而无天命。
《易》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垂衣裳者, 垂拱无为也。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惟天为大, 惟尧则之。”又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 焉!”周公曰:“上帝引佚。”上帝,谓舜禹也。舜禹 承安继治,任贤使能,恭己无为而天下治。舜禹承尧之 安,尧则天而行,不作功邀名,无为之化自成,故曰: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年五十者,击壤于涂,不能知 尧之德,盖自然之化也。《易》曰:“大人与天地合其 德。”黄帝尧舜,大人也,其德与天地合,故知无为也。 天道无为,故春不为生,而夏不为长,秋不为成,冬不 为藏。阳气自出,物自生长,阴气自起,物自成 藏。……故无为之为大矣。本不求功,故其功立;本不 求名,故其名成。(《自然》)
2、认为政治上,周不能胜汉,持 “今胜古”的发展观。
“儒者称五帝、三王致天下太平,汉兴已来,未 有太平。……方今无风鸟、《河图》,瑞颇未至 悉具,故谓未太平。此言妄也”(同上)
“夫实德化则周不能胜过汉,论符瑞则汉胜于周, 度土境则周狭于汉,汉何以不如周?独谓周多圣 人,治致太平。儒者称圣泰隆,使圣卓而无迹; 称治亦太盛,使天下绝而无续也”(《论衡·宣汉 篇》)
夫天无为,故不言,灾变时至,气自为 之。夫天地不能为,亦不能知也。腹中有 寒,腹中疾痛,人不使也,气自为之。夫 天地之间,犹人背腹之中也,谓天为灾变, 凡诸怪异之类,无小大薄厚,皆天所为乎? (同上)
5、谴告之说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其一,是末世衰乱的结果。“末世衰微,上 下相非,灾异时至,则造谴告之言矣。夫今之天, 古之天也,非古之天厚而今之天薄也,谴告之言 生于今者,人以 心准况之也”(《自然》)
儒家说夫妇之道取法于天地,知夫妇法天地,不知推夫 妇之道以论天地之性,可谓惑矣。夫天覆于上,地偃于下, 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当其生也,天 不须复与也,由子在母怀中,父不能知也。物自生,子自 成,天地父母何与知哉?及其生也,人道有教训之义,天 道无为,听恣其性。故放鱼于川,纵兽于山,从其性命之 欲也;不驱鱼令上陵,不逐兽令入渊,何哉?拂诡其性, 失其所宜也。夫百姓,鱼兽之类也,上德治之,若烹小鲜, 与天地同操也。商鞅变秦法,欲为殊异之功,不听赵良之 议,以取车裂之患,德薄多欲,君臣相憎怨也。道家德厚, 下当其上,上安其下,纯蒙无为,何复谴告?故曰:“政 之适也,君臣相忘治,鱼相忘于水,兽相忘于林,人相忘 于世,故曰天也。”(《论衡·自然》)
其二,谴告之言生于“变复之家”对于六经 的曲解。
二、天下政治清明的衡量标准。
1、太平以治定为效,百姓以安乐为符。 “夫太平以治定为效,百姓以安乐为
符。……百姓安者,太平之验也。夫治人 以人为主,百姓安则阴阳和,阴阳和则万 物育,万物育则奇瑞出。……圣王治世, 期于平安,不须符瑞”(《宣汉篇》)
“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必有水灾;以旧礼为 无补而去之,必有乱患”(同上)
2、就总体的观点而言,王充认为在历史发展 过程中施行,施行则功成
治安;人君不肖则道德顿废,顿废则功败治乱。 古今论者,莫谓不然。何则?见尧、舜圣致太 平,桀、纣无道,致乱得诛。如实论之,命期 自然,非德化也”(《论衡·治期篇》)
2、天道自然无为,政治人事亦自然无为,天人感 应之说没有根据。
或曰:“桓侯知管仲贤,故委任之;如非管仲,亦将
谴告之矣。使天遭尧舜,必无谴告之变。”曰:天能谴告 人君,则亦能故命圣君,择才若尧舜,受以王命,委以王 事,勿复与知。今则不然,生庸庸之君,失道废德,随谴 告之,何天不惮劳也?曹参为汉相,纵酒歌乐,不听政治, 其子谏之,笞之二百,当时天下无扰乱之变。淮阳铸伪钱, 吏不能禁,汲黯为太守,不坏一炉,不刑一人,高枕安卧, 而淮阳政清。夫曹参为相若不为相,汲黯为太守若郡无人, 然而汉朝无事,淮阳刑错者,参德优而黯威重也。计天之 威德,孰与曹参汲黯?而谓天与王政随而谴告之,是谓天 德不若曹参厚,而威不若汲黯重也。蘧伯玉治卫,子贡使 人问之:“何以治卫?”对曰:“以不治治之。”夫不治 之治,无为之道也。(《论衡·自然》)
三、“世之治乱,在时不在政,国之安危,在数不 在教”的政治命定论思想
1、王充认为,治国的道理有二种,一种是重视增 强国力,一种是重视加强礼仪教化。
“ 治国之道,所养有二:一曰养德,二曰养 力。…… 夫德不可以独任以治国,力不可以直任 以御敌也。韩子之术不养德,偃王之操不任力。二 者偏驳,各有不足。偃王有无力之祸,知韩子必有 无德之患”(《论衡·非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