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

合集下载

东汉思想家王充

东汉思想家王充

• 汉武帝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学, 今文经学长期垄断汉代官学。后今文经学 逐渐陷入了僵化和烦琐,且又与谶纬结合, 流于妄诞,西汉后期见衰。同时,古文经 学却不断发展壮大,王莽当政时一度得立 学官,东汉后期逐成压倒今文经学之势。
汉末,古文经学家马融、郑玄兼采今、古 文之说,今、古文之争遂息。
• 至清代,今、古文经学之争再起, 古文经学的治学路数为乾嘉学派和章 太炎等所发扬,今文经学则为常州学 派所复兴,并最终成为康有为推动变 法维新的理论依据。
灰土,何用为鬼?”(《论死》)
哲学思想
• 二、认识论 唯物主义地解决了形神问题
“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天下无独然之火,世 间安得有无体度知之精?” (《论死》)
认为人要获得认识首先由人的感觉器官与外 界事物接触。
“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如无闻见,则无所状。” (《实知》)
哲学思想
• 二、认识论 仅凭感觉经验是不可靠的
钝妇无不巧;日见之,日为之,手狎也。” (《程材》)
哲学思想
• 三、历史观 提出历史进步的发展观,认为“今胜于古”,
反对儒家“是古非今” 力图从历史的发展中寻找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力量
“昌必有衰,兴必有废。兴昌,非德所能成,然则衰 废非德所能败也。昌衰兴废皆天时也。” 《治期》
认为历史治乱与人民经济生活有关联
哲学思想
四、人性说 人性分三等:善、无善无恶/善恶混杂、恶 承认后天学习、环境对人性的作用 “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 恶而为恶也。”《本性》
哲学思想
• 五、命定论 王充虽然反对神学目的论,但他不了解
造成吉凶祸福和贫富贵贱的社会原因,因 而主张命定论。
强调“命”的绝对权威,而“命”又是由天 和各种星象“施气”形成的

王充

王充

王充(东汉哲学家)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战斗的无神论者。

[1] 字仲任,汉族,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

王充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对母亲很孝顺。

后来到京城,进太学学习,拜班彪为师。

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

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

其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

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

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

王充思想虽属于道家却与先秦的老庄思想有严格的区别,虽是汉代道家思想的主张者但却与汉初王朝所标榜的“黄老之学”以及西汉末叶民间流行的道教均不同。

《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

中文名王充别名王仲任国籍东汉民族汉族出生地会稽上虞出生日期公元27年(丁亥年)逝世日期约公元97年职业哲学家、思想家、文学批评家主要成就倡导“疾虚妄而归实诚”的批判思想丰富和发展唯物主义的气一元论,开创元气自然论批判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批判唯心主义先验论批判有鬼论及各种世俗迷信思想代表作品《论衡》目录1. 1 人物简介2. 2 人物生平3. ▪家族显赫4. ▪孤门细族5. ▪幼读经史6. ▪负笈京师1. ▪博览百家2. ▪仕途落拓3. 3 思想概括4. ▪主张5. ▪局限6. 4 个人著作1. 5 后世评价2. 6 轶事典故3. ▪市肆博览4. 7 史书记载人物简介编辑王充喜欢博览群书,但是不死记章句。

小时候家里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集市上的书店,阅读那里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了百家之言。

后来回到乡里,住在家里教书。

会稽郡征聘他为功曹,因为多次和上级争论,和上级不合而辞职离开。

王充他擅长辩论,开始的话好像很诡异,最后却又得出实在的结论。

他认为庸俗的读书人做学问,大多都失去儒家的本质,于是闭门思考,谢绝一切庆贺、吊丧等礼节,窗户、墙壁都放着刀和笔。

王充读书文言文及翻译

王充读书文言文及翻译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

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

充少孤,乡里称孝。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仕郡为功曹,以数谏争不合去。

充好论说,始若诡异,终有理实。

以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各置刀笔。

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

刺史董勤辟为从事,转治中,自免还家。

友人同郡谢夷吾上书荐充才学,肃宗特诏公车征,病不行。

年渐七十,志力衰耗,乃造《养性书》十六篇,裁节嗜欲,颐神自守。

永元中,病卒于家。

翻译:王充,字仲任,是会稽上虞人。

他的祖先从魏国的元城郡迁徙而来。

王充年幼时父亲去世,乡里的人都称赞他孝顺。

后来,他前往京城,在太学学习,拜扶风人班彪为师。

王充喜好广泛阅读,但不拘泥于章句之间。

由于家境贫寒,没有藏书,他经常游历洛阳的市场,阅读市面上所售的书籍,一眼望去就能背诵并记住,于是逐渐通晓了各家各派的学说。

之后,他回到乡里,隐居起来从事教书育人。

在郡中担任功曹,因为多次谏诤不合,最终离职。

王充喜欢辩论和论述,起初可能显得有些奇异,但最终总能揭示出其中的道理。

他认为那些世俗的儒者拘泥于文字,往往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因此,他闭门深思,摒弃了庆祝和哀悼的礼节,在家中四处摆放笔和刀,专心致志地研究。

他撰写了《论衡》八十五篇,共计二十余万字,对各种事物的异同进行了阐释,纠正了当时世俗的疑虑。

刺史董勤聘请他担任从事,后来又转任治中,但他自己请求辞官回家。

同郡的友人谢夷吾上书推荐他的才学,汉肃宗皇帝特地下令征召他,但由于生病未能前往。

到了七十岁时,他的精力逐渐衰退,于是创作了《养性书》十六篇,节制自己的欲望,修养精神,保持内心的宁静。

永元年间,他在家中病逝。

王充的一生,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为人处世上,都展现了他博学多才、不拘一格的风采。

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在艰难的环境中追求知识,最终成为东汉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名家名篇:王充

名家名篇:王充

名家名篇:王充王充(27—约97),字伴任。

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

东汉著名的思想家、文学理论家。

幼好学,遂萌“巨人之志”。

及后博采众流百家之言。

去官后潜心著述。

所著《讥俗》、《节义》十二篇,《养性书》十六篇,《政务》等,均不传。

今传《论衡》十三卷,八十五篇,佚一篇,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

其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文学理论和哲学理论问题。

如“天地合气,成物自生”、“疾虚妄”、“死而精气灭”等重要观点。

典籍要介《论衡》《论衡》是中国思想史和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

三十卷,八十五篇,《招致篇》有录无书。

据作者自述,写信的主旨就是“疾虚妄”、“归实诚”。

内容主要阐明其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

范文澜说,该书“根据实在的事理系统地全面地将所有‘儒书’(主要是指谶纬)‘道家’(方士神仙术)的种种谬说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迷信行为(阴阳五行家各派别的法术),一概予以驳斥”(《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232页)。

其中他对文学方面的卓见远识,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强调文章的实用价值。

反对“空为”、“妄为”,以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主张文学要华实相符,“文具情显”,即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重独创,重个性,反对因袭模仿;主张语言要通欲,口语化,反对故作深奥。

这些见解是针对西汉后期以来文学上的严重弊端而发的,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文学批评也有很大影响。

但因其对文学艺术之本有缺了解,故其某些论点有失偏颇。

《论衡》文章的风格平易、自然、通俗,但在文采上略有不足。

有《四部备要》本,《四部丛刊》本。

今人盼遂撰《论衡解》和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小组撰《论衡注释》便于参考。

自纪(节选)【题解】《自纪》为《论衡》的最后一篇。

在本文中,王充阐述了写信《论衡》的宗旨,同时提出其文学创作观。

【原文】充既疾俗情,作《讥俗》之书。

又闵人君之政,徒欲治人,不得其宜,不晓其务,愁精苦思,不睹所趋,故作《政务》之书。

又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故为《论衡》之书。

王充求学文言文翻译

王充求学文言文翻译

王充求学文言文翻译1. 文言文王充求学翻译原文:王充字仲仁,会稽商鞅也,初为魏君元成弟子。

充少孤,乡里称孝。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王充,本名钟仁,会稽上虞人。

他的祖先是从魏元城县迁徙过来的。

王充的父亲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去世了,村里的人都称赞他很孝顺。

后来(王充)到了京城,在太学里学习,拜扶风人班彪为师。

他喜欢广泛阅读却不死守拘泥他人的观点或语句。

他家里贫困没有藏书,经常到洛阳的街市店铺游逛,阅读(别人)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记住,这样就通晓了各家各派的言论。

2. 一篇求学的古文《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yòu)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不爬山,不知道天的高度。

如果你不在深溪附近,你就不知道地面的厚度。

不闻先王遗言,不知大学。

甘、岳、伊、苟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教而自然。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一种鸟,名叫鸽子,以羽毛为巢,以毛为妆。

它被绑在一根芦苇上,风一吹,蛋碎子就死了。

窝不是无穷无尽的,而是被拴住的。

西方有一种木干,叫蛇干。

它的茎有四英寸长,它生在高山上,但它接近一百英里深。

木杆长不起来,但是挺立着。

生麻中,不可不直;白沙涅槃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ǔ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王充王充

王充王充

王充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元称。

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

整个东汉二百年间,称得上思想家的,仅有三位:王充、王符、仲长统。

王充喜欢博览群书,但是不死记章句。

小时候家里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集市上的书店,阅读那里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了百家之言。

后来回到乡里,住在家里教书。

会稽郡征聘他为功曹,因为多次和上级争论,和上级不合而辞职离开。

王充少年时代,父亲就去世了。

王充竭尽全力奉养母亲,后来到了京城,进太学学习,拜当时着名的学者班彪做老师。

他喜欢广泛地阅读,善于抓关键问题,因而进步很快。

王充读书非常专心,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又很强,所以只要读上一遍,就能记住书的主要内容,甚至能够背诵某些精彩的章节。

但是,家庭穷困,买不起很多书,为了满足如饥似渴的求知欲,王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当时的洛阳街上有不少书铺,王充便决定把书铺当做他的“图书馆”,每天吃过早饭后,他就带上干粮,到书铺里去阅读出售的书籍。

不分春夏秋冬,不论晴天雨天,他读了一册又一册书,跑了一家又一家书家书铺。

就这样,他终于读遍了诸子百家的重要着作,掌握了书中的基本精神。

王充由于出身贫苦,因而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基本上是从劳苦人民实际生活的情况出发的。

他在读遍了诸子百家的主要着作之后,对于某些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唯心主义的说教深感不满,下决心给予严厉的批判。

于是便集中精力独立思考,着手写书。

为了不耽误时间、不打断思路,他在住宅的门上、窗上、炉子上、柱子上甚至厕所里,都安放了笔、纸,想一点,写一点,走到哪里,写到哪里。

经过长时期的努力,他终于写成了充满着批判精神、闪耀着唯物主义光辉的《论衡》。

王充

王充

• 7.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见 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 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 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 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众人聚会坐在一起,不问到自己便不说话,被长官接见 时,不问到自己就不作声。受到污蔑中伤也不愿自我辩 解,官位不升迁也不怀恨。穷得连蔽身的简陋住宅都没 有,但心情比王公大人还要舒畅;卑贱得连斗石的俸禄都 没有,而心情却与吃万钟俸禄的人差不多。做了官不格 外高兴,丢了官也不特别悔恨。处在逸乐之中时不放纵 自己的欲望;处在贫若的时候也不降低自己的气节。爱广 泛地阅读古书,喜欢听不同于流俗的言论。当时流行的 书籍和世俗传说,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于是就深居简 出,考查论证世书俗说的虚实真伪。
• 6.不好徼名于世(10B),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 长,希言人短。(10A)能释人之大过,亦悲 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 基,耻以材能为名。 • 7.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 意若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 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 言。 • 8.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 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 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1.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 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 2.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 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 钱唐县,以贾贩为事。 3.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 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 4.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 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 或以书丑得鞭。 5.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 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 之。

王充:中国唯物主义始祖

王充:中国唯物主义始祖

王充:中国唯物主义始祖王充(27—9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声码迁徒到会稽。

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哲学家。

王充少年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

后来到京城太学(中央最高学府)里学习,拜班彪为师。

王充在洛阳除了从学名师交游朋友外,还广闻博览,遍读群书。

《后汉书》记载王充在洛阳时:“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通众流百家之言。

”在熟读经史之余,王充还兼及百家诸子之学,从而积累了渊博的知识,这是他日后成就其博学通才的原因之一。

王充对做官不感兴趣,无意于仕途。

会稽郡征聘他为功曹,因为多次和上级争论,和上级不合而辞职离开。

刺史董勤征聘他为从事,改任治中,他又自己辞职回家。

他的朋友同郡人谢夷吾上书推荐王充有才学,汉肃宗特地下诏派遣公车(朝廷征聘贤人特定的车马)去征聘他,王充因为生病没有去,当时他已年近七十。

王充认为庸俗的读书人做学问,大多都失去儒家的本质,于是闭门思考,谢绝一切庆贺礼节,专心于著书立说,据说他卧室内的窗户、墙壁上都放着刀和笔。

经过多年的艰辛写作,终于完成了著名的唯物主义论著《论衡》。

永元(汉和帝年号)年间,王充病死在家中。

东汉时代,儒家思想占据着支配地位,但与春秋战国时期所不同的是,这时候的儒家学说打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掺进了谶纬学说,使儒学变成了“儒术”。

汉儒思想体系是董仲舒提出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其核心是“天人感应”说,由此生发出对其他一切事物的神秘主义的解释和看法。

“天人感应”的主要思想就是上帝有意识地创造了人,并为人生了五谷万物,有意识地生下帝王来统治万民,并立下统治的秩序。

王充写作《论衡》一书,就是针对这种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进行批判。

《论衡》共85篇,20多万字,解释万物的异同,纠正了当时儒学中神秘的鬼神学说。

王充在《论衡》中,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进行了针锋相对的驳斥。

他从宇宙观出发反对儒术,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由“气”构成的,“气”是一种统一的物质元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人死神灭
人虽有灵性,但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其它万物一样也是禀 受天地之气而生的。提出了“精神依倚形体”,认为精神必须 依赖形体才能发生作用,这就肯定了形体是第一性的,二精神 是第二性的。
10/13/2013
(二)认识论 “实知”“知 1、认识论思想主要集中在“实知”与“知实” 实” “实知”涉及认识的来源于途径问题,王充强调 认识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认识必须要与客观事实 相符。 “知实”涉及认识对象问题,王充主张以实际存 在的实物为认识对象,认识对象应该是“天下之 事,世间万物”。 2、知识的来源(见论学习)
10/13/2013
五、评价
王充的教育思想以鲜明的批判 精神为特征,尤其是他“不避 上圣”的风格具有强烈的学术 民主精神。在章句和谶纬弥漫 整个社会的时候,他敢于破除 传统,批评权威,给人以耳目 一新之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 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10/13/2013
谢谢
小英师范111班 1106112034 何蕾蕾
在中国教育史上,王充 首次明确提出教育应培 养创造性的学术理论人 才。 培养目标
四、论学习
(一)学知与见闻
知识来源于见闻,天地没有生而知之的人;
学习使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二)思考与求是
王充强调:以心原物;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
做学问要明辨是非,勤于思考,分析研究,寻找出知识的本质。
王充认为:分辨知识真伪的方法是“效验”、“有证” 原则
10/13/2013
(三)问难与距师(要有个人的思考与看法)
“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 定是非也。” 主张破除对教师、对古人的迷信,敢于问难 求解。即使对孔子、孟子之言也不可盲从。 “苟有不晓解之问,迢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 传圣业之知,划孔子之说,何逆于理?” 提倡独立思考,反对盲从和迷信的教育主张,在 一定程度上起着思想解放的作用
2
一、哲学思想
(一)自然观
1、天道自然
王充认为,无论是天、地都是自然的物质实体,没有意志。人不 能用自己的行动来感动天,天也不能用自己的意志来支配人,天 与人之间不存在精神上的联系。
2、万物自生,万物一元
在宇宙万物如何产生及构成上,王充提出了元气自然宇宙生成论, 认为天和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的物质实体,是有物质的元气构成 的。
10/13/2013
二、论人性和教育的作用
(一)教育与人性的改良 1、王充认为决定人性的因素有3个方面: 正性、随性、遭性。 正者,禀五常之性也。 随者,随父母之性也。 遭者,遭得恶物象之故也。(最易人为控制)
他强调胎教。孕妇应做到“席不正不坐,割不正 不食,非正色目不视,非正声耳不听。”
10/13习的结 果。
10/13/2013
2、教育在发挥社会作用时表现的隐效性 “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无效而效者待之。”
“夫道,无成效于人;成效者须道而成。”
“儒生,耕站所须待也。”
10/13/2013
三、论培养目标
知识分子分为5个等级:
文吏
儒生 通人 文人 鸿儒
10/13/2013
2、教育的作用还在于决定人性的发展方向
人受命于天,有 善善恶恶之性, 可养而不可改
进步
人之性,善课 变为恶,恶可 变为善。
人的善恶,关键在于后天人为努力的结果。在把握不同 个性特点的前提下,通过教育和个人主观能力,人人都 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
10/13/2013
(二)论教育对改造社会的作用
1、王充认为世界上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力量便 是:知识的力量。 “筋骨之力,不如仁义之力荣也。”
王充的教育思想
生平简介
王充(公元27年——约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 (今属浙江)人,东汉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他出身“细族孤门”,6岁开始识字,8岁入书 馆学习。后进入太学学习,不满太学风气和厌弃 章句之学。常入洛阳书肆里读书,过目成诵,因 此博通了“众流百家之言”。他批判地吸取了先 秦诸子的学说,自成一格独立的思想体系,是东 汉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把春秋 张时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学说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他的教育思想中含有很多辩证法的因素,很值得 认真研究和总结。他的著作流传至今的只有《论 衡》一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