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东汉思想家王充

东汉思想家王充

• 汉武帝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学, 今文经学长期垄断汉代官学。后今文经学 逐渐陷入了僵化和烦琐,且又与谶纬结合, 流于妄诞,西汉后期见衰。同时,古文经 学却不断发展壮大,王莽当政时一度得立 学官,东汉后期逐成压倒今文经学之势。
汉末,古文经学家马融、郑玄兼采今、古 文之说,今、古文之争遂息。
• 至清代,今、古文经学之争再起, 古文经学的治学路数为乾嘉学派和章 太炎等所发扬,今文经学则为常州学 派所复兴,并最终成为康有为推动变 法维新的理论依据。
灰土,何用为鬼?”(《论死》)
哲学思想
• 二、认识论 唯物主义地解决了形神问题
“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天下无独然之火,世 间安得有无体度知之精?” (《论死》)
认为人要获得认识首先由人的感觉器官与外 界事物接触。
“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如无闻见,则无所状。” (《实知》)
哲学思想
• 二、认识论 仅凭感觉经验是不可靠的
钝妇无不巧;日见之,日为之,手狎也。” (《程材》)
哲学思想
• 三、历史观 提出历史进步的发展观,认为“今胜于古”,
反对儒家“是古非今” 力图从历史的发展中寻找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力量
“昌必有衰,兴必有废。兴昌,非德所能成,然则衰 废非德所能败也。昌衰兴废皆天时也。” 《治期》
认为历史治乱与人民经济生活有关联
哲学思想
四、人性说 人性分三等:善、无善无恶/善恶混杂、恶 承认后天学习、环境对人性的作用 “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 恶而为恶也。”《本性》
哲学思想
• 五、命定论 王充虽然反对神学目的论,但他不了解
造成吉凶祸福和贫富贵贱的社会原因,因 而主张命定论。
强调“命”的绝对权威,而“命”又是由天 和各种星象“施气”形成的

王充、颜之推、朱熹、王守仁的幼儿教育思想

王充、颜之推、朱熹、王守仁的幼儿教育思想

2013级学前教育2班第二组组员:王梅134140202011余永丽134140202012蔺丽媛134140202013陈雪134140202014邹超群134140202015金佳佳134140202016龚云凤134140202017周小敏134140202018何小红134140202019陈天敏134140202020组长:陈天敏分工:王梅、余永丽王守仁word陈雪、何小红朱熹word金佳佳、周小敏颜之推word龚云凤、陈天敏王充world邹超群王守仁、朱熹ppt蔺丽媛颜之推、王充ppt王充的幼儿教育思想王充,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人,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

他出身“细族孤门”,先人以农桑、贾贩为业。

早年至京师,入太学,师事班彪。

好博览,不守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即能记诵,博通诸子百家之言。

后归乡里,隐居教授。

曾任州郡吏数年,以谏争不和,罢规从事著述。

王充对幼儿教育问题没有专门的系统论述,他的幼儿教育观点和思想只是散见于他的哲学和其他著作中。

他曾写过《政务》《讥俗》《论衡》《养性》等书,现流传下来的只有《论衡》一书八十四篇。

王充在《论衡》的《齐世》《气寿》《命义》《率性》《本性》《别通》《说日》《识知》《超奇》等各篇中,都有关于幼儿教育得论述,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是我国古代幼儿教育史上的优秀成果。

王充的哲学思想(一)自然观1、天道自然王充认为,无论是天,地都是自然的物质实体,没有意志.人不能用自己的行动感动天,天也不能用自己的意志来支配人,天与人之间不存在精神上的联系。

2、万物自生,万物一元在宇宙万物如何产生及构成上,王充提出了元气自然宇宙生成论认为天和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的物质实体,是有物质的元气构成的.3、人死神灭人员有灵性,但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其他万物一样也是禀受天地之气而生的,提出了“精神依倚形体”。

认为精神必须依赖形体切能发生作,这就肯定了形体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

王充教育思想之培养目标

王充教育思想之培养目标

王充教育思想之培养目标10081530201 2008级理工学院物理系石翠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章太炎曾经评论他“汉得一人焉,足以振耻。

至于今,亦鲜有能逮之者也。

”可见他是中国一名伟大的思想家,让胡适都称他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还有人说光用伟大来形容他是不够的,他的伟大还有特别之处,在古代历史上,他有自己独特的学风,前无古人,鲜有后人!王充至今都是在国际上有大影响的伟大人物,我想他的伟大除了思想上的,还有很大一方面来自于他在中国传统教育上占有一席之地,教育的对象就是人,而教育最终追求的就是培养人才,培养出怎样的人是人上人,什么样的是山外山?王充有自己独立的一套界定标准:在王充看来,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分为四个档次,最成功的一等人是“鸿儒”,鸿儒就是渊博的学者,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能著书立说;二等人才是“文人”,他们的独立的思想能力可能相对鸿儒的较弱,但是在文才方面是不落人后的,奏章公文这些的根本不在话下;再往下的三等就是“通人”,这些人就不怎么会写东西了,该知道的都得知道,但该看的书都得看过,写不出东西可是绝对要保证脑袋里有货!最最差的四等便是“儒生”了,他们基本该知道的都不怎么知道,只精通于自己的专业,可以把这个专业的东西传授给大家而已,就王充的观点,儒生大概也就比没文化的文盲强点。

综上所述,王充划分等级还是有他自己的根据的。

王充把创新和研究放在第一位,学了东西你得有自己的独特的看法和见解才能成为人上人,只会死读书的人是永远难以达到最高峰的,对于这一点我表示十二分的赞同,东西不管你学了多少说实话它还是别人的,是图书馆的,是百度的,说之前要加上某某子曾经曰过,但只有你懂得运用它,能把它深入到还没有人深入的地方,或者是没有人涉及的领域,这样知识才有属于你自己的园地,你才看以在这个园子里插上一个你的名字,当然你有了自己的园地可能还是不够的,倘若你自己的学说能成一家之言就更完美了,正如王充的学风,他饱读诗书,有我最最羡慕的过目不忘技能,但他的成功之处绝对是因为对于思想和教育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名人故事】王充简介,王充的主要思想

【名人故事】王充简介,王充的主要思想

【名人故事】王充简介,王充的主要思想【名人故事】王充简介,王充的主要思想王充简介,王充的主要思想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战斗的无神论者。

字仲任,汉族,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上虞)人。

王充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对母亲很孝顺。

后来到京城,进太学学习,拜班彪为师。

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

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

其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

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

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

王充思想虽属于道家却与先秦的老庄思想有严格的区别,虽是汉代道家思想的主张者但却与汉初王朝所标榜的黄老之学以及西汉末叶民间流行的道教均不同。

《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哲学着作。

王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天自然无为王充认为天和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的物质实体,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和事物的生成是自然无为的结果。

他认为万物是由于物质性的气,自然运动而生成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生物间的相胜是因为各种生物筋力的强弱、气势的优劣和动作的巧便不同,并非天的有意安排,天不是什么有意志能祸福的人格神。

2.天不能故生人王充认为天是自然,而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人,物也;物,亦物也,这样就割断了天人之间的联系。

他发扬了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思想。

他说: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

他认为社会的政治、道德与自然界的灾异无关,所谓天人感应的说法只是人们以自己的想法去比拟天的结果。

3.神灭无鬼王充认为人有生即有死。

人所以能生,由于他有精气血脉,而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他认为人死犹如火灭,火灭为何还能有光?他对于人的精神现象给予了唯物的解释,从而否定鬼的存在,破除了善恶报应的迷信。

王充的教育思想

王充的教育思想

王充的教育思想王充(公元27年——约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东汉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他出身“细族孤门”,6岁开始识字,8岁入书馆学习。

18岁“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不肯严守师法家法。

因家贫无钱购书,他常到洛阳书肆里读书,记忆力特强,过目成诵,因此博通了“众流百家之言”。

离开太学后,曾两次出任过小官,皆因为人耿直,不愿趋炎附势,结果辞职还家,一边教书,一边钻研学问,从事著述。

60岁时曾被杨州刺史董勤辟为从事,后转沿中,63岁即辞官归里,著书、教授终生。

他的一生,都不与时苟合,对当时流行的充满谶纬迷信的神学化儒学持批判态度,也反对只记诵章句,训校文义的学风。

他著述甚丰,有《讥俗》、《政务》、《论衡》、《养性》等,但流传至今的只有《论衡》一书。

(一)论人性和教育作用王充认为,人性具有差异性和可变性。

他说:“论人之性,定有善有恶”,“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人性的差异并非天意,而是自然因素影响而成的。

他认为生来就善或恶的人很少,绝大多数是中人,中人之性则可以通过教育使之定型。

他说:“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

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

”又说:“善则养育劝率,无令近恶,恶则辅保禁防,令渐于善。

”也就是说,性可教而为善,只要有适当的教育,天下无不可教育的人。

王充认为,教育在发挥社会作用时具有隐效性,礼义教化似乎不能为国家增添财富和实力,教育的社会效益是间接的,往往被一些缺乏远见的人所忽视。

王充指出,从社会、国家的角度说,学校教育的作用在于维持纲纪伦常,激民向善,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效益。

教育对社会作用在于经过“圣教”渐化熏陶而使受教育者“文才雕琢,知能十倍”,可以为国家“任卿相之用”,也可以以借“仁义之力”来改造社会。

(二)论理想的培养目标王充把当时的人才归纳为儒生与文吏两大类,儒生是指有一定经学造诣的学者,文吏则是指虽无经学造诣、但有丰富官场经验的官吏。

谁知道著名教育家有哪些

谁知道著名教育家有哪些

谁知道著名教育家有哪些?6、王充(公元27-约97)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

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

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

"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

"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又如"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人之善性,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犹此类也"。

他还以竹木经过雕琢刻削可以成为器用,低下的土地可由人的"埤增"而成为高地作比喻,说明教育的可能性和人的可塑性;以"孔门弟子七十二徒,皆任卿相之用"说明教育的重要性。

在王充看来,天下没有不可改变之性,没有不可教育之人。

只要"学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后",就是象尧的不肖之子丹朱那样的人,也是可以勉于为善的。

7、郑玄(129-200)是汉末有名望的经学家,也是当时杰出的教育家。

他把对儒家经典的研究,从学术宗派成见中解放了出来。

他要求学生的言行,必须符合礼。

他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可见,他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在博文的同时,还要约之以礼。

在治学和教学方法上,他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是在校注经学中,他严持客观态度,对后世两千年的学风影响很大。

二是郑玄是一个很讲究"积学"的人,他怕"积学"经验,就是要在"博稽"、"粗览"、"时睹"上下功夫。

所谓"博稽"就是要在教科书上下功夫,知识要有一定深度和广度。

要将主要精力放在这方面;"粗览"就是要多读参考书,普遍浏览,以扩大知识面,便不要占时间太多;"时睹"是要选择一些精确可靠的资料,作为旁征博引之用,其参考价值较小,花时间也较少。

浅析王充的教育思想-精选文档

浅析王充的教育思想-精选文档

浅析王充的教育思想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衡》一书是其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他的很多教育思想,比如唯物主义认识论,不唯书、不唯上,以培养鸿儒为教育目标的思想,超越了那个时代的局限性,甚至在当代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王充的“中人”思想(一)世人大多为“中人” 王充在《本性篇》中分析了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人性无善无恶论”及杨雄的“人性善恶兼有论”,认为以上思想家关于人性观的结论有其正确合理的一面,也有夸大的一面或中庸的一面。

他根据孔子的“惟上智与下愚不移”的思想,以人智力高低为划分标准指出:孟子的“性善论” 的对象指的是中等及以上智力的人;荀子“性恶论”的对象指的是有中等及其以下智力的人;告子和杨雄的观点指的是普通智力的人。

王充进一步指出,天生极恶极善的人是很少的,世间大多数人都是智力普通的中等人,是中性人。

人的人性是受自然、社会的影响而形成的,后天的环境、教育对一个人人性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由此王充认为教育对完善一个人的人性是有极大作用的。

王充的人性论思想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首要依据,这也是他如此重视教育的原因。

二)后天教育对人的成长成才有重要的作用王充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作用,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能完善人。

“论人之性,定有善有恶。

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恶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为善。

” [1]68 人出生有善有恶,通过教育可也让性善的人保持性善,性恶的人改变恶的本性。

王充认为“故夫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材成德也。

” [1]546 学习就是为了改变学生的性情,使其成才。

“十五之子其犹丝也,其有所渐化为善恶,犹蓝丹之染练丝,使之为青赤也。

” [1]70 孩子十五岁时教育好了,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教育不好就会染上恶习。

教育可以丰富人的知识,提高人的智慧。

“雕琢刻削,乃成为器用。

况人含天地之性,最为贵者乎!” [1]511 石头和竹子这样的东西为了好用都会经过打磨,更何况是“人”,人是有学习能力的,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良好的教育,人就会成材成器。

以《论衡》体会王充的教育思想

以《论衡》体会王充的教育思想

以《论衡》体会王充的教育思想中国文化的经典,有儒家的孔孟之道、老庄思想,也有墨子的兼爱非攻;既然如此多样,那就必定存在着这两者之间截然不同的观点。

而其实早在先秦之前,儒墨两家便已展开过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至今依旧未分胜负。

《论衡》虽出自汉朝,但它却和王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共同推动着教育事业发展与进步。

以《论衡》体会王充的教育思想!东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因为农民起义的爆发使得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剧,最终导致黄巾军的失败。

于是各地诸侯纷纷拥兵割据,争夺天下。

可当时的社会环境并没有给予人才成长的机遇,所谓“学而优则仕”,很少有人愿意去从政,即使做官也只能担任低微的职位。

因此,科举制度应运而生,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被确立下来。

通过对比古今,现代高等院校招收新生都要求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尤其注重创造力和独特性。

相反,古代的读书人更看重品德修养,甚至将忠君报国作为首要目标。

由此可见,二者的差距还真不小呢!正因如此,《论衡》里面记载了许多关于教育问题的言论,主张根据每个孩童的禀赋秉性施行教育,培养良好习惯,让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论衡》虽出自汉朝,但它却和王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共同推动着教育事业发展与进步。

以《论衡》体会王充的教育思想!王充字仲任,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他曾拜班彪为师,潜心研究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后又游学四海,遍访贤士,广泛涉猎百家学说,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他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悌,移风易俗莫善于礼乐。

”基于此种理念,他撰写了《论衡》一书,该书集结了王充毕生精华,堪称一本奇书。

除此之外,王充还提倡教育改革,建议废止肉刑,恢复死刑,禁绝迷信鬼神。

总之,王充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无愧于“儒宗”之美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充的教育思想王充(公元27年——约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东汉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他出身“细族孤门”,6岁开始识字,8岁入书馆学习。

18岁“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不肯严守师法家法。

因家贫无钱购书,他常到洛阳书肆里读书,记忆力特强,过目成诵,因此博通了“众流百家之言”。

离开太学后,曾两次出任过小官,皆因为人耿直,不愿趋炎附势,结果辞职还家,一边教书,一边钻研学问,从事著述。

60岁时曾被杨州刺史董勤辟为从事,后转沿中,63岁即辞官归里,著书、教授终生。

他的一生,都不与时苟合,对当时流行的充满谶纬迷信的神学化儒学持批判态度,也反对只记诵章句,训校文义的学风。

他著述甚丰,有《讥俗》、《政务》、《论衡》、《养性》等,但流传至今的只有《论衡》一书。

(一)论人性和教育作用王充认为,人性具有差异性和可变性。

他说:“论人之性,定有善有恶”,“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人性的差异并非天意,而是自然因素影响而成的。

他认为生来就善或恶的人很少,绝大多数是中人,中人之性则可以通过教育使之定型。

他说:“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

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

”又说:“善则养育劝率,无令近恶,恶则辅保禁防,令渐于善。

”也就是说,性可教而为善,只要有适当的教育,天下无不可教育的人。

王充认为,教育在发挥社会作用时具有隐效性,礼义教化似乎不能为国家增添财富和实力,教育的社会效益是间接的,往往被一些缺乏远见的人所忽视。

王充指出,从社会、国家的角度说,学校教育的作用在于维持纲纪伦常,激民向善,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效益。

教育对社会作用在于经过“圣教”渐化熏陶而使受教育者“文才雕琢,知能十倍”,可以为国家“任卿相之用”,也可以以借“仁义之力”来改造社会。

(二)论理想的培养目标王充把当时的人才归纳为儒生与文吏两大类,儒生是指有一定经学造诣的学者,文吏则是指虽无经学造诣、但有丰富官场经验的官吏。

他认为文吏与儒生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文吏以事胜,以忠负;儒生以节优,以职劣。

”但从总体而言,儒生优于文吏。

因为儒生自幼“被服圣教”,受纲常伦理的熏陶,并有治国之道的研究,而文吏“无篇章之诵,不闻仁义之语。

长大成吏,舞文巧法,徇私为已,勉赴权利。

”他批评当时重文吏、轻儒生的社会风气,认为这是社会政治腐败的一个根源。

对于儒生,王充也把他们分为四个层次。

他说:“故夫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

故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

”他的培养目标,第一是“鸿儒”,因为鸿儒能精思著文,具有独创精神;第二是“文人”,既掌握古今知识,又能从事政治工作,敢于向皇帝上书言事;第三是“通人”,能博通古今,虽缺乏实际从政的经验与能力,“而以教授为人师者”;第四是“儒生”,只能说一经,犹如鹦鹉学舌背诵经书的章句之生,这种人只比俗人强一点,对社会没有多大的用处。

(三)论教学1.关于教学过程王充以为教学过程包括“见闻为”的感性认识和“开心意”的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首先,他强调人的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他指出,“闻见”是圣人积累知识经验的基本手段。

闻见有两层含义:一是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生活经验;二是广闻博览,通过书本或其他间接途径吸收他人的经验和思想,接受间接知识。

王充认为,教学中首先要依靠耳闻、目见、口问、手为,直接接触客观事物,这是认识的最根本的条件。

其次,王充指出,教学不能停留在“见闻为”的感性认识的阶段,这必须把感性认识加以深化提高,上升到理性阶段。

他说:“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

所谓“开心意”,就是要求开动脑筋,进行理性思考。

这样才能“知一通二,达左见右”,也才能分清是非,判定真假,“订其真伪,辩真虚实”"。

2.关于教学内容王充作为古文经学的思想代表,仍把儒家经典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他强调“文人宜遵五经六艺为文”。

但他反对墨守儒经章句,主张遍览群书,涉猎百家之言。

因为百家中有“圣人之言,贤者之语,上自黄帝,下至秦汉,治国肥家之术,刺世讥俗之言备矣”。

它不仅能“使人通明博见”,而且可以改良当时的政治。

3.关于教学原则和方法(1)“诠订于内”王充指出:“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

”所以他强调认识事物既要“信闻见于外”,又要“诠订于内”。

诠订有各种途径,而最重要的是实践。

他说:“事有证验,以效实然”,这就是说,认识和理论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

这是王充的基本的教学方法论。

(2)学用一致王充主张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

他说:“凡遗通者,贵其能用也。

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

”他强调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融合贯通,运用于实际,解决问题。

(3)“距师”与“问难”汉代儒生治学,好“褒古毁今”、“信师是古”,造成教育空气沉寂,学术枯萎。

尤其是在教育管理上,恪守师法家法,造成学者知识面狭窄,思想僵化,“前儒不见本末,空生虚说;后儒信前师之言,随旧述故”,结果是以讹传讹,谬种遗传。

因此王充有针对性地提出“距师”。

他说:“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

”他主张破除对教师、对古人的迷信,敢于问难求解。

即使对孔子、孟子之言也不可盲从。

王充指出:“苟有不晓解之问,迢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划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这种提倡独立思考,反对盲从和迷信的教育主张,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思想解放的作用。

这是王充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王充的教育思想生平和学术思想王充(公元27- ?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浙江上虞),原魏郡元城人(今河北大名)。

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卒年不详,据史料分析,他的卒年应在公元97- 105年之间。

王充生活于东汉前期,经历了光武、明、章、和帝四朝,正是赤眉起义失败,农民运动处于低潮,东汉政权相对稳定的时期。

在学术思想领域,这个时期正是俗儒守文失真,方士仙士惑众,阴阳五行灾异谶纬之说猖獗的时代。

王充目睹紫朱杂厕,瓦玉集糅,论说纷云,莫之所宗,听者以为真然,说者不舍,览者以为实事,传者不绝,甚至南面称师,也诵读宣扬奸伪邪说的状况,他企图使人们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

于是以心愤涌,笔手扰的心情作《论衡》,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论衡?对作》),批驳虚妄伪说。

范晔称他的著作能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后汉书?王充传》)。

纪晓岚称王充的思想殊有裨于风教(《四库提要》卷一二○,子部杂家四),近人钱穆说他是开魏晋新思想之先河。

①王充祖上曾因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但时间不久。

后来他的先世以农桑为业,他的祖父王汎,父亲王涌以贾贩为事,因与豪家丁伯结怨迁居上虞,所以,他自称出身于细族孤门,接近一般人民群众生活,属于下层社会,被人讥讽为宗祖无淑懿之基,文墨无篇籍之遗(《论衡?自纪》)。

他一生仕路隔绝,志穷无如,晚年发白齿落,日月逾迈,寿伦弥索,鲜所恃赖,贫无供养,志不娱快,处境相当困难。

他罢官归家以后,一面招收生徒教学授业,一面研究学问专心著述。

王充自述他对仕宦淡漠,说:不贪富贵,不慕高官,贬黜抑屈,不恚下位。

他抱着世能知善,虽贱犹显;不能别白,虽尊犹辱的心情看待世俗人情,立定以忧德之不丰,不患爵之不尊;耻名之不白,不恶位之不迁的高尚情操立身处世,宁可过处卑、位贱的生活,也不趋炎附势(《论衡?自纪》),所以,晚年不仅物质生活极端贫困,而且精神也受到极大压抑。

从王充的《自纪篇》来看,他罢官归乡以后,以对世书俗说、考论虚实的精神著书立说,希望将自己的思想留给后人,以垂教后世。

他说:充仕数不耦,而徒著书自纪,又说:既晚无还,垂书示后(《论衡?自纪》)。

所以他的著作都是针对当时社会上和思想界的现实问题而写的,贯穿着新鲜明朗的批判精神。

王充讥恶那种升擢在位之时,众人蚁附,废退穷居,故旧叛去的庸俗世风人情,撰《讥俗》一书;他忧患人君治民之道,不得其宜,为郡国守相县邑令长陈通政事,作《政务》一书;痛感俗书伪文多不诚实,于是作《论衡》一书。

晚年由于生活贫困,精神孤寂,年老体弱,作《养性》书十六篇,在著述中结束了一生。

王充的著作虽多,但现存仅《论衡》一书。

王充写作《论衡》的目的是针对当时俗书伪文和俗儒守文而发的。

他以不畏强暴的大无畏精神,求真理,正是非。

他以科学为依据,以证验为尺度,对一切虚妄谬论给予无情的批判。

在谶纬迷信充斥于世的条件下,他敢于公开抨击天人感应,神灵怪异,一扫汉代二百多年阴阳谶纬之风,为东汉学术另辟途径,在思想史上有重要意义。

《论衡》是中国哲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用道家的自然主义攻击儒家的天人感应说,使中国哲学史上掀起了一大波澜。

据《后汉书》记载,《论衡》共八十五篇,内《招致》一篇有录无文,实际上只有八十四篇,是他用了30年心血写成的一部哲学政论巨著。

由于《论衡》直指官方神学化的儒学,因此被列为禁书,不得流传,东汉政权瓦解后,才重见天日,但这已是王充死后百年的事了。

在《论衡》这部著作中,也谈到教育问题。

如环境与教育在人的培养中的作用;反对生而知之,主张学而后知的学习论;反对呆读死记,重视实际锻炼的学习方法;反对复古,重视现实的教育内容;反对信师是古,提倡问难探索的学风等等,这些对以后唯物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

王充依据自然科学理论,吸收道家无为自化和荀况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思想,建立起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哲学体系。

王充在哲学的根本问题上继承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传统。

他认为,天地是物质性的,宇宙的运动变化和万物的生成是自然现象。

他曾说:夫天者,体也,与地同(《论衡?祀义》)。

又说: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

很清楚,王充把天当作自然物,不是人格化的,有意志的,有无上权力的神。

所以他说:春观万物之生,秋观其成,天地为之乎?物自然也。

如谓天地为之,为之宜用手,天地安得万万千千手,并为万万千千物乎?(《论衡?自然》)他以造物须用手,天没有手不可能创造各物为理由,通俗地证明天是自然物而不是神。

他以日月行有常度,即天体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是一种自然过程,否定天是有目的,有意志,可以降福佑善,下祸惩恶,谴告人事等天人感应的谬论。

他又以鱼生水中,兽在山林来证明物各有其自然本性,所以得出结论:夫天地不能为,亦不能知也。

(《论衡?自然》)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灾变呢?他说,这乃是运行规律的失调,而非意识性的感应,就好像人生病一样,血脉不调,人生疾病,风气不和,岁生灾异(《论衡?谴告》)。

他针对人死变鬼,可以祸害生人的谬论,指出,人之生是由于夫妇合气,是自然现象。

同样,人死气灭,也是自然现象,怎能变鬼?他解释说:鬼者,归也,神者,荒忽无形者也(《论衡?论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