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与地坛》有感600字_600字读后感
关于《我与地坛》读后感600字5篇

关于《我与地坛》读后感600字5篇书中的他面对死神伸出的魔抓毫不畏惧, 受到了沉重打击的他却顽强地屹立着。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关于《我与地坛》读后感600字5篇, 欢迎借鉴参考。
《我与地坛》读后感600字一我与史铁生共同走进了地坛, 它剥蚀的琉璃, 淡褪的朱红, 坍圮的高墙和散落的玉砌雕栏丝毫没有遮住地坛的光辉, 地坛露出了它的本质:老柏树愈见苍幽, 野草荒藤自在坦荡。
地坛洗尽了铅华, 显出朴质与简约。
于是, 一个失意的人就摇着轮椅进入了一个废弃的园子。
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从蜂儿、蚂蚁、瓢虫、露水中我仿佛嗅到了生命的气息, 纤细弱小的身体却蕴藏着无尽的生机。
我想, 人生也如同这园子一般, 可以贫困遇挫但不能屈服。
一个人若是被命运击垮了, 那么他岂不是连这些细小的生物都不如?史铁生在园子里思考着死与怎样活的问题。
最后他终于想通了:死是一个必定会降临的节日。
而我们生存, 就要实现我们的价值, 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到丰富的世界去。
母亲对史铁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激励。
可以说, 园子是用自己的胸怀包容着, 母亲是用爱包容着, “有过我和车辙的地方也都有母亲的脚印, ”这是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
一个鲜活灵动的缤纷的世界, 不仅让史铁生感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都能按自己的方式活着, 都有存在的理由, 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
作为个体, 生命是有限的;但从人类和宇宙的整体看, 生命是生生不息, 是永恒的。
我经常想支撑着史铁生以残疾的身躯活下去的力量是什么, 感恩, 感恩母亲, 感恩生命也许是最好的答案。
《我与地坛》表现的对生命的理解, 值得我们有一辈子的时间去思考。
《我与地坛》读后感600字二我与史铁生共同走进了地坛, 它剥蚀的琉璃, 淡褪的朱红, 坍圮的高墙和散落的玉砌雕栏丝毫没有遮住地坛的光辉, 地坛露出了它的本质:老柏树愈见苍幽, 野草荒藤自在坦荡。
地坛洗尽了铅华, 显出朴质与简约。
于是, 一个失意的人就摇着轮椅进入了一个废弃的园子。
《我与地坛》的读后感范文600字(精选5篇)

《我与地坛》的读后感《我与地坛》的读后感范文600字(精选5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与地坛》的读后感范文600字(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与地坛》的读后感1在我看来,这篇文章是作者发给人生的一封感谢信,他试图通过这次写作来回顾自己以往生活,尤其是双腿残废之后,那段艰难的岁月,陪伴他的人或物。
作者是幸运的人,当时的情景很容易就可以联想到,二十出头青年,意气风发,正是大展才华,挥洒青春的年纪,就这样瘫了,出行不方便那到是次要,而在内心的愤慨与寂寥是常人无法体会的,于是他暴戾,阴郁。
然而,他的头脑还是清醒的,他努力的克制自己,于是他遇到了地坛,也可以说是地坛找到了他,亘古不变的景象转化为内心的震撼,遍地的萧条,却让内心孤独的他找到了心灵的家园,于是他爱上了这里,这里的一切仿佛是专门为他设计的,宁静,空旷,没有人来打搅,他可以静静的坐在那,抑或看书抑或发呆,于是,先前的躁动便被地坛这宽宏的大气所吞噬,可以说,这使心灵的沉淀。
可叹的是,作者忘记了,他不是弃儿,在他痛苦时还有一个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他的母亲,年轻却饱受苦难的儿子,行动不方便,内心爆动,烦躁,却偏偏一个人去了那荒芜的地坛,作为母亲,怎能不担心,但只能待在房间干等,内心的煎熬却在激烈的进行,她没有错,但此刻却在默默忍受儿子给自己的惩罚,母爱是宽容的,儿子的安全才是她现在最担心的。
回忆过往,当年那个自暴自弃的少年已经长大,于是他缅怀着那段时光,在那艰难岁月中对生命的理解,以及母亲给予的关爱与启发,地坛里他自省,弥漫着浓郁的人生况味,但那只说明过去,现在,作者有了自己的理解:幸福之路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与地坛》的读后感2《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是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我与地坛》读后感600字(精品10篇)

《我与地坛》读后感600字(精品10篇)《我与地坛》读后感600字篇1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奥斯特洛夫斯基《我与地坛》中作者史铁生写了他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我与地坛》一文中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如:作者的母亲,她知道作者内心的苦闷,要自己一个人去了那荒芜的地坛。
作为母亲,怎能不担心儿子,但只能待在房间干等,儿子的安全才是她最担心的。
从我的朋友长跑家的经历看出了他是一个很衰的人,但是他追求上进、坚持不懈。
一次比一次跑的快,但是目标在一次次地提升。
为了自己的理想一直不断努力着。
还有一对夫妇,热爱歌唱的小伙子,一个真正的饮者老人,一个小姑娘等等。
每一个人都能悟出一个有关人生的故事。
其实作者史铁生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二十出头时,意气风发,正是大展才华,挥洒青春的年纪,就这样瘫了,出行不方便那到是次要,而在内心的愤慨与寂寥是常人无法体会的,但是他没有自暴自弃因为他遇到了地坛,地坛中的景象转化为内心的震撼,遍地的萧条,让作者孤独的内心找到了心灵的愈合,于是他爱上了这里,这里的一切仿佛是专门为他设计的,没有人来打搅,可以让他尽情地写作,尽情地思考人生的哲理,感悟人生。
现在我们正值青春年华,意气风发,正是大展才华的时候。
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的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所以在我们奋斗的过程中一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我们要向史铁生那样不畏困难,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创造一个“地坛”,让自己的内心拥有一片使人清醒的,让人宁静的“地坛”。
《我与地坛》读后感600字篇2暑假里,读大学的表哥借给我一本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让我度过了一个充满了感动的暑假。
史铁生是一位坚强的残疾作家,然而在他背后有位更伟大的母亲却很少有人知道。
我与地坛读后感600字以上(精选5篇)

我与地坛读后感600字以上(精选5篇)我与地坛读后感600字以上【篇1】最近,我看了史铁生的著作——《我与地坛》,深受感触。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住进了北京医院,从此就再也没有站起来了。
他在青春最狂妄的时候残废了双腿,还惹上了各种疾病。
他绝望了,一天到晚都在思考“死”这个话题,只有地坛这个荒芜的小公园才能让他拥有暂时的安宁。
最后,他看透人生,拒绝死亡。
面对困难、苦难与挫折,一些人亲手扼杀了自己的生命:法国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中国当代诗人海子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卧轨自杀。
这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归根到底,就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不重视,留给后人的,只是无限的惋惜。
生命只有一次,难免有一些坎坷、挫折,但这岂能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呢?人的一生总不能是一帆风顺的,与其受不了生活的摧残,草率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不如把它当成是一次磨炼的机会;与其悲伤痛苦,不如笑看人生。
人应该懂得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这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责任,也是一个人对他母亲的敬重。
作者在书中有一句话:“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
”这不禁让我想到朱自清《背影》中父亲买橘子的场景,也让我想到外婆的背影。
那是凌晨,大家都还在熟睡,只有外婆悄悄地起了床,轻轻打开一盏昏暗的灯。
她一边向水槽里加水,一边抱起我的脏衣服,放进冰冷刺骨的水里,一遍又一遍地搓洗着,直到水渐渐发黑。
灯光下,外婆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我们应该要懂得亲情,史铁生在第一篇*被发表时,多么想与母亲分享快乐!但母亲已离去,只能永远在天堂守护着他,史铁生只能在记忆里寻找母亲毫不张扬的爱。
除了亲人之爱,史铁生还写了老夫妻的恩爱,兄长对弱智妹妹的关爱,对女工程师的敬爱。
笔墨间无处不体现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对生命目标的探寻。
无论是亲人之爱,还是其他的爱,这都是铸就了一个坚强的、勇敢的与死神做斗争的史铁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600字以上【篇2】时光飞逝,当我重重的放下《我与地坛》时,想起其中一段描写史铁生失去双腿之后,艰难的生活下去的时候,我的感触很深。
关于《我与地坛》读后感600字(通用24篇)

关于《我与地坛》读后感600字关于《我与地坛》读后感600字一、什么是读后感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二、关于《我与地坛》读后感600字(通用24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我与地坛》读后感600字(通用2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我与地坛》读后感600字1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对漫漫前程抱着一份激动的希望,以为奇迹就在前方。
然而,人生只是一个个梦想不断破灭的过程。
而当我们走出所有曲折的日子时才发现,真正的美好与神奇,已经永远地留在了背后。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
史铁生在二十多岁时腿就永远的瘫痪了,陪伴他的只有悲伤。
他的双腿残疾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那段时间,他愤怒,悲伤,常常想求死。
他奋力地捶打他那两条“残废、无用”的腿,心中的怨恨和忧愁化为一颗炸弹,仿佛随时随地就要爆发。
生命对他来说变得毫无意义,就像是一碗苦涩的中药。
幻想一下:如果你年纪轻轻就双腿瘫痪,难以上学,找不到工作,再也不能跑、跳或者是走路了。
只能借助一辆硕大的轮椅骑行。
你的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别人的帮助和照料。
前途十分渺茫,你是否也会像他一样?但悲伤总是暂时的。
前方还很遥远们,前途还佷漫长。
还不如静下心来,先想一想,为何要求死?好在史铁生后来也明白了,“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我认为,人的生命可谓是最宝贵的。
一生中,很多困难和挫折会一直伴随着你。
无论是得了大奖也好,腿残废了也罢,只要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拥有着一颗乐观的,积极向上的心,不论你的周围是悬崖峭壁还是荒山野岭,看淡一切,愉快地度过余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600字(通用46篇)

我与地坛读后感600字我与地坛读后感600字(通用46篇)我与地坛读后感600字篇1在夏日炎炎里,《我与地坛》这本书给了我一段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
书的作者,也就是史铁生,在人生中最狂妄最血气方刚的时候失去了行动能力,只能终日在轮椅上度过。
碰上这事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绝望,抱怨,不知不觉伤害关心自己的人。
史铁生一开始也是这样,他急于找一个地方躲避,那就是地坛。
首先,史铁生想表达的有对母亲的歉意。
如文中所述,我们看见了一个小心翼翼,不知如何与儿子交流的母亲。
可惜那时他沉浸在自己的迷茫,愤怒里,没有顾及母亲。
他已经无法弥补这个,但我们可以。
事项我们是否也曾这样,遇到过挫折,只哀怨命运的不公,没有注意到母亲不知如何安慰我们,怕一开口又伤到我们的痛楚,只得在一旁默默关注,安慰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母亲面前,我们可以放下一切,不要倔强羞涩,倾诉对象不是自己的心,彼此交流,这样的机会为什么不好好珍惜?还有那么多可以让母亲为我们骄傲的日子,为什么不好好珍惜?其次,书中说道“就命运而言,休伦公道”。
可以看出,史铁生认为命运是十分强势的,只能按照他说的走下去。
但有句话说,命运只有一条,选择却有无数。
史铁生自己也做出了选择。
面对瘫痪,他最终还是找到了生命的美,释然了。
要知道,面对挫折许多人选择的是扼杀自己的生命。
通过他我懂得了,命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要学会为在乎自己的人着想。
一心想着死亡就是不尊重生命。
最后,我认为让史铁生冷静下来的还有地坛的那一群人。
看着从风华正茂的情侣一起走向年老,听着年轻人练的歌,长跑男人交谈,感叹同样受命运之苦的兄妹……这让他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世界上还有那么多接触到的事,实在没必要悲叹,活着已是最好。
我想,这些景象我们不必在遇到困难时再发现,在生活间隙中,我们应多留意生活的美好,在真正受难时激励自己。
感谢这本书给我的其实,也让我更加尊重史铁生先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600字篇2二十一岁,正当一个人风华正茂的年龄,就因患重病只能在轮椅上生活了,在被现实沉重地打击后,他默默地躲到地坛自己逃避,自己疗伤。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600字(通用14篇)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600字(通用14篇)我与地坛读书心得600字(通用14篇)我与地坛读书心得600字篇1《我与地坛》是带有自传、自省、自述意味的散文,史铁生以真实的身份投入作品,用文字坦诚地表现自己在地坛深思流连所观看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超越了个体生命有限的必定,把自己的深思带入到了生命全体的融会之中。
笔下的地坛"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处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密得拘束坦荡',好像荒废已久,地坛从皇室祭祀的处所演化为随着历史的风吹雨打而颓圮荒芜趋于寂静的废弃古园,它的命运好像与史铁生"活到最傲慢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不幸遭受仿佛,不同的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而"在满园充满的沉静光线中,一个人更简单看到时间,并观察自己的身影'他孤寂、迷茫、失魂落魄而苦痛难熬。
感谢地坛中的"蜂儿'、"蚂蚁'、"瓢虫'、"露水'、"草木',它们勃勃的生气影响了史铁生的心境,他最终弄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定会降落的节日',从低沉消极的心境中醒悟过来,并思索"怎样活的问题'。
地坛,在史铁生最无助最彷徨的时候,以它"落日'"高歌的雨燕'"孩子的脚印'"草木泥土灼烈而纯洁的气味'"秋风落叶'等难以言说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奇、沉静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心灵以剧烈的震惊。
史铁生在20岁时下肢不幸瘫痪,青春韶华,其苦自不待言,他在一段时间里精神几乎崩溃。
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中史铁生来到地坛,走入了上述双重境界里。
我与地坛600字读后感(精选5篇)

我与地坛600字读后感(精选5篇)《我与地坛》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这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我与地坛》就起着文化导向的作用,它赞扬伟大的母爱,号召人们思索人生。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我与地坛600字读后感”,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我与地坛600字读后感【篇1】对《我与地坛》的最初印象,就是来源于课文里的节选篇目《秋天的怀念》,可那篇的“主角”并非作者自己,而是作者的母亲,在作者的回忆中,母亲在作者刚瘫痪时,并没有一味的爱,而是理解他,宽恕他。
尽管在作者发脾气,摔坏东西时,母亲还是没有责怪,而是让他“好好儿活”。
作者在双腿刚瘫痪时,每天都要去地坛,母亲虽然担心他做傻事,胡思乱想,但丝毫没有过问,只是在心中默默地祈祷。
可是这份爱,作者却在母亲逝世以后才懂。
人都说母爱如水,温柔细腻,读了此篇,便更感觉母爱也是可以如山的,作者母亲的爱无声而深沉,仿佛一条无尽而坚定的延伸向远方的路,为什么说像路呢?在令人绝望的命运面前,一个人又该如何看清眼前的路?事实上是,他的迷茫和绝望,早已掩盖了眼前的路,但是母亲的坚强,为他拨开了眼前的迷雾,给他指示一条通向远方的路,这条路指向哪儿?我唯一能确定的,便是这是一条生路,至于怎样生,这是只有走下去才能找到的答案,我猜当时的史铁生也并不知道到底该往哪儿走,会遇到什么,只有走下去,所有的困难与苦难,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我想,《我与地坛》讲述的,便是这么一个生的故事。
与其说是讲述,不如说是自言自语,自问自答,自我斗争,自我追寻。
生与死只一念之差,所以作者史铁生时常还会想到死,在生与死之间作精神的斗争,当然是生赢得了胜利,不然也不会有这样一个令人敬佩的史铁生。
所以《我与地坛》此书很适合失意的时候阅读,因为它首先是由一个失意的人所写,我也从中“偷”到了一点面对命运时坚强的方法,比如说“好运设计”,以作者的阐述“背了运的时候只是想走运有多么好,要是能走运有多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我与地坛》有感600字_600字读后感
【第1篇】
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拥有一个自己的“地坛”,可以随时向它吐露心声,寄托喜悦,诉说忧愁。
照作者的话说,“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史铁生,一个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数十年来与疾病做着顽强的斗争,在生命最狂妄放肆的年华里失去了双腿,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打击,可他还是在病榻上创作出了一个又一个的作品。
对于他来说,地坛仿佛就是为了等他,冥冥之中已有了宿命的安排。
在那段茫然颓废的日子里,他经常摇着轮椅去地坛久坐,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他得出了结论,生与死是不可以控制的。
因为迟早有一天会向上帝报到,会离开这个繁杂却又值得怀念的地方,那为何不轻松地过现在的生活呢?而在经历了这么多之后,他还是顽强地走了下去,克服了困难与挫折。
是他的母亲,一个善解人意却又不失关怀的女人,十几年来没有任何抱怨,即便当时儿子的脾气差到极点,她也没多说什么,因为她知道要给儿子一个自己的空间,这中间的过程她也愿意等,哪怕再久。
史铁生说,他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每次他在园子中待得太久,母亲总忍不了担心而去园子里找他,直到看到他好好地待在园子里,才悄悄的转身回去。
母亲同样把爱倾注在这个园子里,并不是因为她也爱来这个园子,而是因为她的儿子。
她只想儿子在这好好的,她把真心融在她的儿子和这个陪伴了他十几年的地坛里,只是因为她是一个母亲,就只是一个同其他母亲一样的女人。
在地坛里,除了史铁生,还有那个热爱唱歌的青年,那对相濡以沫的老夫妇,那个弱智的女孩和关心她的兄长等,都好像成了这个园子历史的见证者,但是最后剩下的人却少之又少。
这篇难得的好文章,无疑歌颂了最伟大的母爱,指引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让人重新对人生进行了一番思索。
在生命中母亲绝对是一个最重要的角色,虽说父爱母爱同样伟大,但父亲和母亲还是有所不同的。
父亲撑起一个家,为家人在外工作打拼,苦和累从不挂在嘴上;母亲天天要为孩子洗衣做饭,从小把我们拉扯到大,不求任何回报,总是为我们操心。
难道母亲本来就应该为孩子担心这操心那吗?并不是。
她们只是在我们最需要关爱最需要温暖的
时候给予我们一切,直到老去。
小时候总爱说,要给父母吃不老的药,要让他们永远年轻。
可是现实总会打破那善良的梦想,我们也不知道他们会何时离我们而去,但总有这样的一天,不要等到失去后才珍惜,父母在意的并不是你对他们多好,而是你过的有多好。
有个心中的“地坛”不比真实的地坛差,读完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知道了生命的可贵,更懂了亲情的伟大无私,时间并不会停下脚步,未来的事我们也无可预料,轻松地度过一生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吧。
【第2篇】
“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它们不能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
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
”
地坛,就是一个这样的存在。
四百多年里,它褪去了自己浮华的外表,变得自在坦荡,成为一个大隐隐与世的地方。
它静静地等,直到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摇着轮椅进入园中。
他孤独、绝望而又倔强地走着,想着。
他想着怎么***,想着人为什么要活,后来,他开始写作,他将他与地坛的故事融入他的每一段叙述中去,深沉浓郁,每一句话都像是用尽了所有沉积在内心的情感汩汩而出的。
《我与地坛》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没有过多高深的技巧,只有平淡的、朴实的语言。
但是,每一句都能让人为之动容。
只有史铁生,只有这个去过生活绝境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故事,他与地坛的故事。
地坛存在的意义,对史铁生来说无疑是重大的,那儿不仅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还是一颗绝望的心的疗养之处,它让史铁生看透了死,让他忆起了母亲的爱,让他想出了自己写作的目的,让他终以一颗乐观的心面对生命的轮回。
他说:“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么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我不在地坛,地坛在我”真正的地坛不在安定门外大街,而在史铁生自
己的内心深处。
我们每个人都和史铁生一样,需要且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地坛,在那里,疲惫的灵魂将得到安抚,狂燥不安的心会变得平静。
“地坛”,那是我们精神的载体,我们的信仰······若我需要,它会一直在那里,那便不必去找,它自然在。
寻找,去拥有自己的地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