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水环境毒理学
环境毒理学精选全文

研究方法
1. 整体试验 2. 体外试验 3. 调查研究:以已有试验结果、已有知识为基
础,采用医学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
体内实验法多在整体动物进行,也称整体动物实验。
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
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可用于科学研究的动物。
一般的实验动物有: 狗
小鼠
大鼠
家兔
豚鼠
仓鼠
按照染毒时间的长短:
急性毒性试验(acute toxicity),一次或24小时; 亚急性毒性试验(subacute toxicity),15-30天; 亚慢性毒性试验(subchronic toxicity),1-3个月; 慢性毒性试验(chronic toxicity),6个月-2年, 低剂量反复染毒
按照实验目的的不同:
繁殖实验、蓄积实验、代谢实验及“三致实验”
体外实验法:
植物、微生物、动物体外试验(器官、组织、 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试验)
调查研究
为了将动物实验的结果,在人体上进行论证,有 时需要进行人群调查.
实验动物的毒理学实验资料外推到人 群接触的安全性时的不确定性
1 实验动物和人对外源化学物的反应敏感 性不同,有时甚至存在着质的差别
3 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和 人可能的暴露途径基本一致。
环境毒理学的发展方向
1、多种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联合作用 2、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及
其引起的生物学变化 3、进一步研究致畸作用的机理 4、早期观察的敏感指标:环境污染物对动物
神经功能、行为表现、免疫机能的影响 5、环境污染物化学结构与毒性作用的关系 6、由细胞水平研究提高到分子水平
环境毒理学13

一些放射性物质污染水体之后,可以被浮 游生物吸收和蓄积,并通过食物链的放大作用 对环境中的高等生物产生危害。
污染水体最危险的放射性物质有90Sr、 137Cs等,这些物质半衰期长,化学性能与生命 必需元素Ca、K相似,进人生物和人体后,能 在一定部位积累而增加对人体的放射性辐照, 进而引起变异或癌症。
3)环境因子 环境物理因素如温度、盐度和光照等能明显 地影响海洋生物对污染物质的吸收和蓄积作用。 如较高的温度能促进巨蛎对Cd的吸收,也能 显著地促进墨角藻对Cd的累积。 又如海带吸收碘的试验说明,光照能够显著 促进藻叶对碘的吸收。
6.2.3 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生物转化与降解 污染物进入水生生态系统后,直接和 间接地接触各类水生生物,并发生生物转 化和降解作用。 一般认为,与微生物的降解作用相比, 其他水生生物的降解作用是很微弱的。
水生动物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吸收主要有体表吸 收、鳃吸收和肠道吸收等三种途径。 无脊椎动物: 能够直接从水中吸收溶解性的有机物,如氨基酸 等。 瓣鳃类软体动物: 通过鳃大量吸收海水中的溶解态烃,鱼从海水 中吸收无机汞、甲基汞和卤代烃主要也是通过鳃来 吸收。 处于食物链高营养级的动物: 主要通过取食摄取被污染的食物、悬浮物和沉 积淤泥中的污染物。
介水传染病
水环境是病原微生物生存和传播的媒
介。 进入水体中的病原微生物大多来自人 或动物的排泄物,或死于传染病的人或动物, 如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痢疾杆菌、钩端螺 旋体、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6.4 石油污染海洋水体
①石油在水面上扩散,1L石油可扩散至100~ 2000m2,油膜覆盖海面会造成生物窒息作用,使 海洋生物因缺氧而死亡; ②在海浪等因素的作用下,乳化油比水面的油膜有 更大的危害性,大量的水生生物因接触中毒而死; ③石油的特殊气味影响海洋生物的回游路线和浅海 繁殖区,对于水生生物幼体的作用更为敏感;
环境毒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环境毒理学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环境毒理学?它是怎样产生的?环境毒理学(environmental toxicology)是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是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s)和生态毒理学(ecotoxicology)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毒理学的产生过程: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对一些动植物的有毒作用就已有认识,并已有文献记载。
18世纪西班牙化学家和生理学家Bonaventura Orfila:现代毒理学的奠基人。
毒理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快速发展。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和内容是什么?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对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environmental pollutant)。
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根据环境污染物对其他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在特定环境中对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早期损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措施。
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剂量与作用的关系,毒物化学结构和毒性以及影响毒作用的各种有关因素。
3、阐述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体外试验(in vitro test):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的研究);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的毒性和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环境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环境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和影响的学科,近年来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环境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进行简单介绍。
一、毒物的种类和毒性毒物是对生命有害的物质,其种类繁多,包括有机污染物质、无机盐、放射性元素等。
毒性的强弱取决于毒物的特性和浓度,毒物的毒性可通过化学试验来测定。
不同类型的毒物对不同的生物体有着不同的毒性,如鬼笔菌素对罕见的艾滋病毒患者有着治疗作用,但对健康人群却有毒性。
有些毒物只在一定的浓度下具有毒性,而在其它浓度下甚至有利于生命体。
毒物的危害对不同的生物体是不同的,人类和动物体与植物体受毒性影响的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
二、毒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和传输随着人类及其活动的增加,环境中受污染物质的影响逐渐增大。
毒物在环境中分布的主要途径包括大气、水和土壤等,这些媒介使毒物在环境中进一步传播和扩散,对生命环境产生威胁和影响。
污染源和生物体之间的有机物传输是生物毒理学研究的关键之一,通过模拟分析和实验,研究人员可以探讨污染物的来源、安全性和影响以及生物体的生命保护机制。
三、毒物的代谢和毒素学毒物在生物体内是如何代谢的?代谢是指生物体将毒物转化为更可研究或更好控制的物质的过程。
生物体通过物质代谢来清除毒物,使其对生命体的毒性减小。
然而,有些毒物的代谢产物可造成更强的毒性,并威胁生命体。
毒物的代谢过程可以通过化学、生物和形态学等学科进行研究和探索。
毒素学是研究毒物和其产生的病因及其生物学和生态学效应的学科。
它既关注毒物的组成和结构,也研究毒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并产生的体内效应。
四、环境毒理学的应用环境毒理学吸收了许多相关学科,如生态毒理学、分子毒理学、计算机模拟等,深入研究毒性对生命体的影响,保护环境及人类健康。
环境毒理学的应用领域繁广,例如:1. 监测环境质量:环境毒理学可以用于监测水、空气、土壤中的化学物质,以保障环境质量和生命安全。
2. 评估环境影响和风险:环境毒理学可以用于评估化学物质对环境和生物体的影响和风险。
水域环境中的生态毒理学研究

水域环境中的生态毒理学研究水域环境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承载着无数的生物种群和提供着人类所需的许多资源。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水域环境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
生态毒理学研究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产生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污染物对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
生态毒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探索水域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水生生物包括了各种鱼类、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等,它们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污染物对这些生物的毒性效应,我们可以了解到污染物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例如,一些有机污染物如农药和工业废水中的有机物,可以对鱼类的生殖能力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导致鱼类数量的减少和种群结构的改变。
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制定水域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探索污染物在水域生态系统中的迁移和转化规律。
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过程决定了它们在水体中的分布和浓度,进而影响到生物体的暴露和毒性效应。
通过研究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规律,我们可以了解到它们在水体中的寿命和生物体的累积情况。
例如,一些重金属污染物如铅和汞,可以在水体中长期存在,并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最终对鱼类等高级消费者产生毒性效应。
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预测和评估水域污染物的风险提供依据。
此外,生态毒理学研究还关注污染物对水域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和功能的影响。
水域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社会系统,其中各种生物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污染物的存在和毒性效应可能会破坏这些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和功能退化。
通过研究污染物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我们可以了解到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恢复能力,从而为保护和修复受损的水域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开展生态毒理学研究,科学家们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实验和调查方法。
实验方法包括了室内实验和野外实验,通过控制和观察不同条件下的生物体对污染物的反应,来研究其毒性效应。
《水环境毒理学》课件

基本概念和原理
1
生态毒理学
研究环境中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
生物监测
通过检测生物体内污染物水平来评估环境质量。
3
物种敏感性
不同生物物种对污染物的毒性反应程度。
水环境毒理学的应用领域
1 环境保护
2 水资源管理
评估水体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环 境管理提供科水资源 的可持续利用。
水环境毒理学的重要性
水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于保护水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以及人类健康具有重要 意义。
水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生物毒性评估
评估水体中污染物对生物的毒性效应。
环境风险评估
评估污染物对水环境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
毒性机制研究
探究污染物对生物的毒性机制。
废水处理与修复
研究废水处理与修复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毒 性。
《水环境毒理学》PPT课 件
欢迎来到《水环境毒理学》课程的世界!通过本课程,将深入了解水环境毒 理学的概述、重要性、研究内容、基本概念和原理、应用领域以及对今后的 展望。
概述
水环境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和其他污染物对水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的毒性效应及其机理的科学。
水环境毒理学的定义
水环境毒理学是研究水体中的毒性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及其机理的 跨学科科学领域。
3 工业排放控制
4 新材料风险评估
监测和评估工业废水的毒性,提供排放控 制方案。
评估新材料对水环境的风险,以支持环境 友好的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
总结和展望
水环境毒理学的发展将继续深入,为研究和解决水污染问题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推动水环境的健 康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

《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第一章:环境毒理学的概念与原理1.1 环境毒理学的定义1.2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1.3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1.4 环境毒理学的应用领域第二章:化学污染物的生物放大与生物积累2.1 生物放大与生物积累的概念2.2 生物放大与生物积累的机制2.3 生物放大与生物积累的评估方法2.4 生物放大与生物积累的环境管理意义第三章:化学污染物的毒性评价方法3.1 毒性评价概述3.2 急性毒性评价3.3 慢性毒性评价3.4 亚慢性毒性评价3.5 长期毒性评价第四章:环境毒理学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4.1 实验设计原则4.2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4.3 实验数据的可信度评估4.4 实验误差的来源与控制第五章:环境毒理学实验技术5.1 实验设备与材料5.2 实验操作步骤5.3 实验结果的观察与记录5.4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第六章:生态系统水平的环境毒理学研究6.1 生态系统毒理学的概念6.2 生态系统水平毒理学研究方法6.3 生态系统毒理学研究案例分析6.4 生态系统毒理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第七章:生物标志物在环境毒理学中的应用7.1 生物标志物的概念与分类7.2 生物标志物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7.3 生物标志物的选择与检测方法7.4 生物标志物在环境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第八章:环境毒理学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8.1 环境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8.2 环境风险评估的方法与步骤8.3 环境毒理学在环境风险评估中的应用8.4 环境管理中的案例分析第九章:大气环境毒理学9.1 大气污染与健康的关系9.2 大气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9.3 大气污染物的毒性评价9.4 大气环境毒理学在空气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第十章:水环境毒理学10.1 水环境污染与健康的关系10.2 水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10.3 水污染物的毒性评价10.4 水环境毒理学在水质管理中的应用第十一章:土壤环境毒理学11.1 土壤污染与健康的关系11.2 土壤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11.3 土壤污染物的毒性评价11.4 土壤环境毒理学在土壤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第十二章:生物降解与生物修复技术12.1 生物降解的概念与机制12.2 生物修复技术的分类与原理12.3 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案例12.4 生物修复技术的优缺点与发展趋势第十三章:化学污染物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13.1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13.2 化学污染物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方法13.3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应用案例13.4 降低化学污染物健康风险的策略与措施14.3 学术交流的技巧与注意事项14.4 提升环境毒理学研究影响力的策略第十五章:环境毒理学实验教学案例分析15.1 环境毒理学实验教学的目标与重要性15.2 环境毒理学实验教学案例设计15.3 实验教学的实施与评价15.4 实验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部分共分为十五个章节,涵盖了环境毒理学的概念、原理、研究方法、应用领域以及实验技术等多个方面。
第十章 水污染的环境毒理学

一、水体污染的来源及特点
水体污染
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 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水质 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 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 被称作水体污染。
一、水体污染的来源及特点
水体污染
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 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水质 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 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 被称作水体污染。
一、水体污染的来源及特点
水体污染来源
1、工业生产废水
工业生产废水具有如下特点: ➢量大、污染范围广、排放方式复杂; ➢污染物种类繁多、浓度波动幅度大; ➢ 毒性、刺激性、腐蚀性、pH变化幅度大、悬浮物和富营 养物多; ➢污染物的迁移变化规律差异大,恢复不叫困难等特点。
一、水体污染的来源及特点
水体污染来源
四、水体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危害
引起急性、慢性中毒
1、酚类化合物
酚类化合物是指芳香烃苯环上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后所生 成的化合物。
特殊臭味,易溶于水,易被氧化,单元酚与余氯结合形成 氯酚既有特殊臭味。苯酚毒性大,易挥发。
四、水体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危害
引起急性、慢性中毒
1、酚类化合物
其毒性作用主要是与细胞原浆中的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变性蛋白; 酚类化合物还可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刺激骨髓,进而导致全身中毒症 状。 进入人体后在肝脏解毒,大部分被氧化而丧失毒性,随尿液排出体外, 小部分被氧化呈多元酚。 当进入人体的量超过人体的解毒功能时,引起慢性中毒:头晕、头痛、 皮疹、皮肤瘙痒、精神不安、贫血及各种神经系统症状和食欲不振、吞咽困 难、流涎、呕吐和腹泻等慢性消化道症状。 酚为非致突变物,却是一种促癌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生维管束植物各器官富集污染物的一般规律与
陆生植物相似,但器官之间的差异没有陆生植物
明显。它的所有器官都能吸收水中的污染物,都
可称为吸收器官。
生物在不同生育期接触污染物,体内பைடு நூலகம்集量有明
显差异。
水稻的根在不同时期对铅富集量大小顺序为:拨
节期>分蘖期>苗期>抽穗期>结实期。
七、影响污染物吸收和代谢的因素 1. 污染物的浓度: 2. 不同器官的差异:
长期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生态效应:
1、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包括遗传多样性的丧失、
物种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丧失;
2、生态系统复杂性降低;
3、自我调控能力下降。
六、不同生态环境因子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
1. 水体温度:温度主要影响变温动物的生理过程,改变
生物的代谢活动和生物积累能力,同时也影响污染物质的酶
1. 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受其生活型的影响)
水生微生物和浮游植物主要是吸收水中的污染物,
尤其是离子态的污染物;
沉水植物既吸收水中的污染物,又利用底泥中的
污染物;
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的污染物来源最多,水、陆
(底泥)、空都有。
2. 水生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
水体中的污染物进入动物体主要有三条途径:动物的体表; 鳃和肠道吸收污染物。
二、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分布 和转移 1. 相对静水的水环境的特点(以湖泊为例) 湖边缘的潜水湖滨区,在这个区域内生存着大量的水
生植物、无脊椎动物和小鱼,在这个区域内形成了完整 的食物链关系。
由湖滨区向湖心的亚湖滨区,这个区域内的生物相
对较少。
深水区,在这个区域内由于很少有水的对流运动,水体
↓
秋沙鸭 22.8 ppm
↓
鹭鸟 26.4 ppm
↓
银鸥 75.5 ppm(放大150万倍)
第二节 污染物的毒性作用及机理 一、分子水平的毒性效应 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可以尽 快确定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效应进行早期预测。 检测的指标包括:DNA损伤、混合功能氧化酶和胆 碱酯酶等。
鱼脑中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下降可以反映出水中有机磷和 氨基甲酸酯的污染程度。 鱼血清中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升高,指示水体中有机氯
杀虫剂和汞污染严重、鱼体内肝脏受损。
二、细胞与亚细胞水平的毒性效应
出现可见症状之前,植物在组织和细胞中出现的生理生 化和亚细胞结构等微观方面的变化:
1. 对植物根、叶细胞核的影响:如镉污染会引 起根和叶细胞内核变形,外膜肿大,内腔扩大,
种类的种群明显减小,其他的种类具有很大的波动变化。
五、生态系统水平的毒性效应 在水环境中,污染物影响水生生物种群和群落结 构变化,使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受到损害。生态 系统中的相互作用亦可使水生生物种类组成发生 变化。 当污染物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持续作用于水生生 态系统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受阻, 生态系统健康受到影响,逐步走向衰退。
严重的核膜内陷。
2. 对植物根、叶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结构的
影响:如镉污染会使线粒体表现为凝聚性线粒体,
膜扩张;铅污染导致叶绿体膜系统溃解,叶绿体
呈球形皱缩等。
3. 对植物根尖细胞分裂和染色体的影响:大麦根
尖经重金属离子处理后,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不同 程度下降。重金属对根生长的抑制主要是由于抑 制了细胞的有丝分裂。同时,重金属处理后的细 胞中,有丝分裂出现异常,染色体畸变率与对照
无机毒性物质;
3 有机无毒物质;
4 有机有毒物质,包括农药、酚类化合物、多环芳
烃(PAHs)、多氯联苯(PCBs)和表面活性剂。
从环境毒理学的角度,水体污染物分为:
物理性污染物:包括非溶解性污染物、热污染、 及放射性污染。 化学性污染物:有机污染物,如酚类、苯类、 卤烃类、油类等;无机污染物,如砷、铜、铅、 镉、汞、氰化物等。 生物性污染:包括致病细菌、致病病毒及寄生 虫等。
水生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有如下特点:
(1)较小的动物体或处于食物链低营养级的生物,直接从 水中吸收污染物是一条主要的途径;而个体较大或处于高 营养级的生物,主要通过取食来吸收污染物。 (2)同一种动物对不同污染物的吸收途径是不同的。 (3)在急性污染的情况下,动物主要从水中吸收污染物; 而在慢性污染的情况下,动物主要通过取食来吸收污染物。 (4)与食物的供应情况有关,食物充足时,主要通过取食
一般不易被生物转化和具有脂溶性的 物质容易在生物体内发生蓄积。
六、生物富集
不同种类生物、处在不同发育期的生物和不同的器
官生物富集规律不同。
以链鱼为例,其不同器官富集重金属铅的量从大到 小的顺序为:鳃>鳞>内脏>骨骼>头部>肌肉。 水稻各器官铅的富集量差别很大。各器官含铅量的 大小顺序为:根>叶>茎>谷壳>米。
四、种群、群落水平的毒性效应 1. 种群效应:较高浓度污染物使水生生物种群在短时
间内发生种群数量的减少甚至趋于灭亡,而较低浓度下
长期接触污染物的生物种群可能对毒物产生耐性和抗性。
2. 群落效应:关于群落变化的研究多以大型底栖生物
为对象,因为其种类和数量多,生活相对固定且易于采
集。在受到严重污染之后,一些种类已不复存在,某些
的途径来吸收污染物。
四、污染物的代谢
水生生物可以通过体内的生物转化作用改
变它从环境中吸收的污染物质。
污染物质发生生物转化作用以后会影响其在环境 及生物体内的分布、积累及其毒性作用。
五、污染物的蓄积 化学物质的理化性质与其在生物体内的累 积和生物富集有密切的关系,其中脂溶性
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第十章 水环境毒理学
第一节
转化
污染物在水体与生物体内的迁移
第二节 污染物的毒性作用及机理
第三节 水体污染对人及水生生物的影响
第四节
水域生态毒理学
2003年10月15日,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船上天,杨 利伟在太空中拍摄到地球是一个兰色的星球。
水占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水环境是人类生存空间 的重要组成。 水环境特点有: 1、密度大,具有较大的浮力; 2、具有折射性,能将太阳光的一部分反射到大气 中,其长波辐射被吸收,水深处则以绿光为主;
相比显著增高。一般来说,汞和镉的细胞学毒性
最大,其次是铅和镍,再其次是铜和锌。
4. 对植物核仁的影响:在重金属作用下,大麦细
胞中核仁的结构和数量也发生很大变化。如出现 多核仁现象等。
三、个体水平的毒性效应 1. 对动、植物形态结构的影响:防腐漆添加剂
TBT(三丁基锡)可引起软体动物的畸形等。
以及不易被生物体代谢分解的污染物质容易通过食物链或 食物网进行迁移和转化或者发生富集。
水体中的DDT浓度约为0.00005ppm
↓
浮游生物 0.04 ppm
↓
刚毛藻 0.08 ppm
↓
网茅 0.33 ppm
↓
蛤 0.42 ppm 鱼 1.24 ppm
↓
燕鸥 3.42 ppm
↓
河鸥幼体 55.3 ppm 成体18.5 ppm
链鱼体内铅的含量:鳃>鳞>内脏>骨骼>头部>肌肉。 水稻各器官含铅量为:根>叶>茎>谷壳>米。
3. 毒物的性质:渗透力强的种类,能穿透表皮并转移
到内部组织,渗透力弱的种类,则多停留在植物表面上。 污染物的存在形态直接影响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和积累。 如污染物是以离子态、结合态、还是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2. 对种子生活力的影响:由于种子中蛋白水解
酶活性严重受抑制,贮藏蛋白质难以水解为简单
氮化合物以满足幼胚发育的需要。
(重金属对种子萌发和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三、个体水平的毒性效应 3. 对动物生长、繁殖的影响: 水体中污染物对动物内脏的破坏作用极明显。(如氯丹
使鳟鱼肝脏退化;DDT使鳟鱼鱼苗肝脏出现空泡;有机氯和汞使
分解者:水底沉积物表面的数量为最多,因为这
里积累了大量的死亡有机物质。
随着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近50年来,生产和 生活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水,不能循环利用,造 成水体污染,严重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 能和水资源的利用,还直接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20世纪60年代美国把水中污染物大体分为8类:
1、耗氧污染物;
3、合成有机物; 5、无机及矿物质;
2、致病污染物;
4、植物营养物;
6、土壤、岩石等冲刷下来的沉积物; 7、放射性物质; 8、热污染。
从环境科学的角度,根据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和生
物性质及其污染特性,水体污染物分为: 1 无机无毒物质; 2 无机有毒物质,包括重金属毒性物质和非金属的
3. 光照:太阳光可以直接诱发有机污染物发生光解作
用,不可逆地改变了反应分子,影响其在水环境中的归 趋。一个有毒化合物的光化学分解的产物可能还是有毒 的。例如,辐照DDT反应的产物DDE在环境中滞留时间比 DDT还长。
4.水流速和流量的影响:影响污染物在水中的稀释
和沉淀量。
第三节 水体污染对人及水生生物的影响
释放也是一个污染物质的来源,比如有些水生生 物自身会产生一些生物毒物。
2. 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途径 (1)通过大气沉降或污水直接排放进入地表水 环境;
(2)通过下渗进入地下水环境;
(3)通过地表径流进入地表水环境:
l 在化学品生产、排放、流通和使用过程中,有毒化学
物质或直接释放于环境,或随废水排入水体。 l 由于突发事故造成大量有毒化学品外泄,进而污染水 体(如油污染)。 l有毒有害废弃物处理、处置不当,有毒化学品经淋溶、 渗透等途径进入水体。
3、水域中物质循环的速度比陆地快;
4、水域具有复杂的垂直分层和流动性; 5、浮游生物代谢率高、繁殖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