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二则

合集下载

两则有趣的新闻,加起来不少于200字作文

两则有趣的新闻,加起来不少于200字作文

两则有趣的新闻,加起来不少于200字作文篇1【外星人来地球了】大家好,我是小明。

最近,有一件超级酷的事情发生了!外星人真的来到了地球!上周三,我刚放学回家,就看见天空中有一个巨大的飞船慢慢降落在操场上。

飞船上走下来一群身穿奇怪衣服的外星人,它们长得好奇怪哦,头上有两只大大的眼睛,身上长满了毛。

外星人们对着我们挥手打招呼,然后说了一大堆我们听不懂的语言。

不过,它们好像是和平来访的,因为没有攻击任何人。

校长先生上前跟外星人交谈,不过也不太明白它们在说些什么。

后来,外星人拿出了一个奇怪的翻译机,我们终于能互相理解对方的话了。

原来,外星人是来地球观光旅游的!它们对地球上的一切都充满好奇,想要亲自看看。

我们跟外星人们介绍了地球的风土人情,也问了它们许多关于外星球的问题。

真是一次超级有趣的经历!最后,外星人们发射了一枚烟花,在天空中写下"再见地球"几个大字,就重新登上飞船离开了。

希望它们下次再来玩耍!【神奇的发明家】大家好,我是小红。

前几天,我遇到了一位神奇的发明家,他发明了好多有趣的小玩意儿!这位发明家叫做李叔叔,是我们小区的居民。

他的家里到处都是一些稀奇古怪的机器,我去参观的时候,李叔叔正在组装一台新发明品。

首先,李叔叔给我看了一台"口渴解渴机"。

这台机器连接着一根长长的软管,只要张开嘴巴,就会自动喷出冰凉的饮料!我喝了好几口,真是解渴又美味。

接下来是"自动做作业机器人"。

只需要把书本和练习册放进去,它就会自动完成里面的所有习题和作业,而且是百分之百正确的哦!我太希望能拥有这个机器人了。

再来是"冒险探险模拟机"。

穿上这台机器所连接的特殊眼镜和手套,就能虚拟体验到各种危险的冒险旅程,但又完全安全。

我在里面体验了徒手攀登珠穆朗玛峰、与恐龙搏斗等超级酷炫的场景!最后,李叔叔正在开发一种"读心术眼镜"。

只要戴上去,就能看穿别人脑子里在想什么。

新闻二则旁批

新闻二则旁批

新闻二则旁批
(原创版)
目录
1.概述新闻二则的内容
2.分析新闻二则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3.对新闻二则进行旁批
正文
新闻二则,一则是关于我国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另一则是关于国际奥委会的重要决策。

这两则新闻看似无关,但实际上都反映了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国际地位。

首先,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充分体现了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实力和影响力。

这则新闻报道了我国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材料,这种材料具有极高的强度和韧性,可以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等领域。

这是我国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也是我国科技实力的体现。

而另一则新闻则是关于国际奥委会的决定,决定在 2026 年的冬奥会中,将新增一批比赛项目,其中包括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等传统项目,也包括一些新兴项目,如雪车、雪橇等。

这则新闻反映出我国在国际体育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反映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态度。

从这两则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在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这两则新闻也有不同之处,一则是关于科技领域的突破,一则是关于体育领域的决策,它们所反映出的是我国在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这两则新闻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它们不仅展示了我国的实力和影响力,也反映了我国在各个领域的发展趋势。

第1页共1页。

《新闻两则》教案优秀7篇

《新闻两则》教案优秀7篇

《新闻两则》教案优秀7篇《新闻两则》自读理解卷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3体会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方法1探究式教学2分小组讨论学习重难点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流程图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②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3体会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新闻:即消息③,也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特点:④及时、准确、生动结构:⑤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主体层次⑥小结及作业:⑦讲解链接① 板书标题,稍微提一下作者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② 板书学习目标,点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有目的的阅读课文。

③ 简介新闻的概念,提示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回答新闻的第一个特点,及时性,强调一个“新”字。

结合课后第一题,使学生明确阅读新闻就要抓住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记叙文的六要素相一致。

④ 准确、生动这两个特点先不说,在分析课文的主体部分时有学生总结。

然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文⑤ 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看课后第二题,找出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并理解各自的作用。

标题:概括全文导语:提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详细阐释导语的内容背景、结语:往往暗含在主体中为使学生掌握,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前一个学生随意说出一个来,后面的学生按顺序说出后一个,强化记忆。

⑥ 主体可分为三个层次:一、中路军『抓住“首先”一词,明确本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二、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提示了为什么接着写西路军』三、东路军在分析层次的基础上,揭示新闻的语言特点,同时结合课后第三题,理解语言简洁、生动的表现手法。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经过了激烈的战斗;“渡至”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语义丰富;“二十四小时既已”时间明确,速度快,作战顺利。

《新闻两则》

《新闻两则》
• 主体组织:两则新闻的主体部分都采用了逻辑清晰的组织方式,使得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新闻的内容。第一 则新闻采用了分段式组织方式,每一段落都围绕一个主题进行阐述;第二则新闻则采用了逐步深入的方式 组织内容。
• 结尾总结:两则新闻的结尾都简洁明了地总结了新闻的主要内容,通过使用简短而有力的句子和词汇,强 调了新闻的重要性和影响。
写作背景
1949年4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取得了战略决战的决 定性胜利,国民党军队在全国人民解放军 的强大攻势下,已经陷入了全面土崩瓦解 之中。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全中国的 统一,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在渡江战役胜利后,立即命令中国人民解 放军向全国进军。
VS
1949年4月23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 统治的覆灭。为了庆祝胜利,毛泽东分别 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和《南京解放》两篇新闻稿,并被收入《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写作技巧分析
• 标题制作:两则新闻的标题都很好地概括了新闻的主题和核心内容,使用了简短而精确的语言。通过使用 醒目的词汇和数字,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 导语写作:两则新闻的导语都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新闻的主要内容,使得读者能够快速了解新闻的核心信息 。导语中使用了简短而有力的句子和词汇,使得读者能够快速理解新闻的主题。
新闻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新闻传播方式
口信、书信、公告牌等。
近代新闻业诞生
19世纪现代新闻业发展
20世纪以来,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 现,新闻业进入多元化和全球化时代。
新闻的分类与形式
分类
硬新闻(政治、经济、社会等事件)、软新闻(娱乐、体育、文化等事件)。
两则新闻的关联性
关联点一
这两则新闻都与中国科技发展密切相关, 第一则新闻展示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突破 ,而第二则新闻则展示了中国在生物医药 领域的突破。

两则新闻摘抄

两则新闻摘抄

两则新闻摘抄
以下是两则新闻摘抄:
1. 近日,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接到一起高空抛物案件,经调查发现,竟是一名10岁儿童所为。

警方表示,该儿童因年龄尚小,未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故依法不予刑事立案,但已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

此事引发了社会对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

2. 最近,一部名为《亲爱的,热爱的》的电视剧在各大卫视热播。

该剧讲述了两位年轻人在网络安全领域的成长历程,引发了观众对网络安全和信息技术的关注。

此外,该剧还展现了当代年轻人对梦想和爱情的追求,受到了年轻观众的喜爱和追捧。

以上两则新闻摘抄分别关注了儿童教育和电视剧话题,第一则新闻强调了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和监护人的责任,第二则新闻则展现了当代年轻人对梦想和爱情的追求。

《新闻二则》作业练习

《新闻二则》作业练习

《新闻二则》作业练习新闻二则1. 台风袭击东南亚地区近日,台风在东南亚地区肆虐,给该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据报道,台风造成了大范围的洪水、风暴和土壤侵蚀,导致许多城市和乡村受灾。

许多房屋被毁,道路被淹,农田被冲毁,造成了重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台风引起的洪水和风暴还给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许多道路被阻塞,机场和港口关闭,导致航班和船只取消或延误。

这使得救援和补给物资的运输变得困难,并且使得受灾地区的人们面临更加困难的处境。

面对这一突发事件,政府和救援机构迅速采取行动,组织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许多国际组织和邻国也向受灾地区提供了援助和支持。

然而,由于灾情严重,灾后重建工作将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

这一灾害再次提醒我们,应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能力,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伤亡。

2. 科技公司发布新一代智能手机科技公司X日前宣布推出了其新一代智能手机,引起了广大消费者的关注。

据称,这款智能手机集成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功能,将为用户带来全新的使用体验。

新一代智能手机拥有更快的处理速度、更清晰的屏幕质量和更强大的功能。

它还配备了更强大的摄像头和更大的存储容量,使用户能够拍摄更高质量的照片和视频,并存储更多的文件和应用程序。

此外,该智能手机还加入了一些创新的功能,如人脸识别和手势控制等。

这些新功能将进一步提升用户对智能手机的便捷性和易用性。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这款新一代智能手机的发布将进一步推动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选择和创新。

然而,也有人担忧新技术带来的安全性和隐私问题,呼吁相关部门和厂商加强监管和保护措施。

总体而言,科技公司X的新一代智能手机发布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先进的科技体验,同时也需要关注与之相关的安全和隐私问题。

---以上是《新闻二则》的简要报道,提供了台风袭击东南亚地区以及科技公司发布新一代智能手机的消息。

这些新闻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并对相关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新闻两则预习(共10篇)

新闻两则预习(共10篇)

新闻两则预习(共10篇)新闻两则预习(一): 语文第一课《新闻两则》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用简单的语句概括出来第一课新闻两则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储备点 1、掌握新闻常识.1、总结存储:《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新闻两则预习(二): 《新闻两则》全部课文内容第一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新闻两则预习(三):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新闻两则》第一则和第二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格式)第一则:第二则:文章中心: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阳,以及其军事上的重大意义:标志蒋介石军队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而我军则走上了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式,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战斗的斗志.(八)文章结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第一部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导语,概括点明了全文内容.第二部分:(“二十日夜起”至结束).具体叙述了渡江区域战斗的战况.第一层:(“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叙述中路军渡江情况.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第三层:(“汤恩伯认为”至结束),叙述东路军作战情况.《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第一层:(“在人民解放军……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南阳一带”),背景.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现有放弃南阳.”),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介石军队全局崩溃的趋势.第四层:(“从此……又逃到了葫芦岛.”),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第五层:(“王凌云到襄阳”至结尾.),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九)写作特色:1.结构严谨、层次分明.2.语言简明、气势磅礴.大致就是这样,新闻两则预习(四): 八年级上语文第一课的《新闻两则》的字词鄂:1.中国湖北省的别称.2.古同“谔”,正直的话.3.古同“愕”,惊讶.4.古同“萼”,花托.5.边界:“纷被丽而亡~”.6.姓.豫:1.欢喜,快乐:附.游(逸乐嬉游).之色.2.同“预”.3.安闲,舒适:.4.古同“与”,参与.5.中国河南省的别称:剧(亦称“河南梆子”).绥靖:安抚,平定阻遏:1:阻遏物或阻遏物-辅阻遏物复合物与基因的调控序列结合而将其封闭,从而阻止基因的表达.2:基因转录受阻.锐不可当:锐:锐气;当:抵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新闻两则预习(五): 新闻两则导语是什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我们语文书是这么讲的!希望我的答案给你带来帮助!(^—^)新闻两则预习(六): 解释新闻两则的字词鄂è基本字义1.中国湖北省的别称.2.古同“谔”,正直的话.3.古同“愕”,惊讶.4.古同“萼”,花托.5.边界:“纷被丽而亡~”.6.姓.豫yù基本字义1.欢喜,快乐:~附.~游(逸乐嬉游).不~之色.2.同“预”.3.安闲,舒适:逸~.4.古同“与”,参与.5.中国河南省的别称:~剧(亦称“河南梆子”).绥靖suíjìng解释:安抚,平定.阻遏zǔ’è阻止,不让其成功.锐不可当ruì bù kě dāng【解释】:锐:锐气;当:抵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新闻两则预习】新闻两则预习(七): 新闻两则的导语各有什么作用导语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渡江战役的胜利新闻两则预习(八): 八年级上第一课、《新闻两则》课后第一题阅读新闻,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题、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获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题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值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地导语是什么,从那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要这样回答、 1、标题、 2、导语 3、主体、 4、背景、 5、结语每问只要一句话就好、ok【新闻两则预习】标题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主题是: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背景是:抗日战争后,与国民党斗争时期.结语是:我军前锋,业已切断无锡段铁路线.追问:对么、我说、您可别还害我啊回答:对新闻两则预习(九): 《新闻两则》各报道了什么事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事实,突出长江战役之大.《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报道了解放南阳时的战况,还告诉我们,在南线取得的胜利(是必然的结果).希望能帮到您.新闻两则预习(十): 《新闻两则》第一则导语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新闻二则八年级上册笔记

新闻二则八年级上册笔记

新闻二则八年级上册笔记
一、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 标题:简洁明了地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

2.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3.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这句话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渡江战役的情况。

4. 主体:具体叙述了渡江战役的进展和渡江的情景。

5.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这句话总结了全文,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顽强。

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简洁明了地说明了新闻的主要内容。

2.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3.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句话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渡江战役的情况。

4. 主体:具体叙述了渡江战役的进展和渡江的情景。

5. 结语:“人民解放军的攻势,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这句话总结了全文,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气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找出本文的标题、电头及其作用、导语、主体,给主体 部分分层,找出主体中的议论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1、标题:简洁、概括 。其中 “百万”、“横渡” 二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表现 了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 敌人的气势。 2、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著名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国) 路透社(法国) 共同社(日本) 美联社(美国) 塔斯社(俄罗斯)
易读错写错的字
芜湖( Wú ) 荻港( dí )
溃退( kuì ) 歼灭( jiān)
携带( xié ) 锐不可当( dāng)
督战( dū ) 晨曦( xī )
无恙(yàng ) 精神抖擞( sǒu )
课前预习
2.多音多义字
yīn( 殷勤 )
殷 yān( 殷红 )
jiě( 解放 )
解 jiè( 押解 )
3.借鉴应用
《飞天英雄凯旋》一文,条理清晰、 结构灵活。一方面,文章以时间为序组织 材料,“6时0分”“6时07分”“6时12分” 等词语的使用,使条理显得非常清晰。另 一方面,作者交替报道了天上、地面的情 况,又从空间上立体地展示了“神舟”五 号飞船顺利返回地面、航天英雄凯旋而归 的过程。
2.写作技法
《飞天英雄凯旋》主体突出,从细微 处着手描写大场面。作者报道的是一个大 事件、大场面,却不从大处着笔,无意写 出场面的恢弘气势,而是突出事件的重点 环节,突出主要人物,主要写杨利伟受命 的过程。写人物也是从细微处着眼,写他 从容稳健的步伐,写他微笑的神情,从细 微处写出了人物的精神气质。全文篇幅短 小,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主体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 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 放军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 湖线 , 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 人。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 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 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 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军所遇之 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 ; 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 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 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 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 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 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 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标题(分为:主标、 引标、副标)、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 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 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 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 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 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四、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人”,心里悬着这六个问题,就会注意: 人物——中路军30万人;时间——20日夜 起24小时内;地点——安庆、芜湖线;原 因——要渡江;经过——突破安庆、芜湖 线;结果——渡过30万人,渡至繁昌、铜 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一般新闻作 品的各种要素不像这样集中,但把握要素 的方法是一致的。 这篇新闻,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 路军,因此要分别把握各种要素。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为什么不宜改为“东起江阴,西至 九江”?
答:这样才与主体部分介绍西、东两路大军渡江情况的 顺序相吻合。
4、主体: 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经过,并指出我军 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一层:写中路军渡江情况。
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找出主体中的议论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 代什么?) (“此种情况”指
走近作者
蒋建科,人民日报社记者、教科文部主任编 辑。1964年11月生于陕西杨凌,1986年8—月从西 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系毕业后分配到人民日 报教科文部从事科技新闻报道工作。曾多次随 “远望号’’测量船远征太平洋,参加某卫星发 射报道,深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场报道“神 舟”四号发射盛况。现主要从事专利、地震、核 工业、航天、地质以及农业科技新闻等方面的报 道,已累计发表科技新闻上百万字,先后获第三 届全国现场短新闻奖等全国性及行业性新闻奖40 余个,获人民日报精品奖等人民日报好新闻奖20 余个。著有《农业新闻学》专著,发表学术论文 10余篇。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 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 启示。
2.了解新闻的特点、新闻的结构、新闻 的六大要素。
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 字润之,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 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 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 其主要著作收在《毛泽东 选集》中,其他已公开发 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 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 《毛泽东诗词集》等。
本文语言方面的特点 :
(1)准确:
如“1000余华里”、“24小时内”、“至 发电时止”、“余部”等。
(2)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 当”,“敌军则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结束
飞天英雄凯旋
蒋建科
整体感知
时 间 部 队 中路军 部队人数 30万大军 进 展
20日夜起1日下午5时
起至22日22时
西路军
35万大军
占领贵池 ——彭泽线 占领扬中、镇 江、江阴诸县 的广大地区, 控制江阴,封 锁长江
20日下午5时
起至22日22时
东路军
5万大军
新闻的有关知识:
三、新闻的结构:
答:揭露了敌军溃败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 战,大长了我军士气,灭掉了敌人的威风。
• 最能反映国民党广大官兵厌战情绪的句子是?
答:“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 想再打了,听 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 主体部分先写西路军后写东路军的主要原因 是 ( D) A、长江是自西向东流的。 B、西路军在东路军之前渡江。 C、为了详写东路军。
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a、在课文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夜) 地点( 1000余华里的战线) 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 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b、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 国人民解放军的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 于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明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 所向无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整体感知
飞 天 英 雄 凯 旋
神采奕奕 英雄返航 微笑挥手致意 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彻夜未眠 人们的反应 屏住了呼吸 掌声雷动 流下激动的热泪 历史性 的一刻
鉴赏与写作
1.语言风格 《飞天英雄凯旋》的表达方式和语言 运用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是多种表达方式 的结合。全文以记叙、描写为主,时时穿 插议论和抒情。更多的时候,是把议论、 抒情和记叙、描写融合在一起,使文章具 有强烈的抒情气氛,字里行间始终充溢着 激动人心的情绪。二是文章的语言洗练干 净,富有表现力,找不到一点冗余的信息。
二、新闻的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
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阅读理解
1.怎样把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 江》这篇新闻的诸种要素?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 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新闻比较简短,把握新闻的六要素也不难。只 要把六个要素化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留意 这六点,时刻注意,就能清楚地把握了。例如 读到“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 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
文题背景
1.文题阐释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横渡长江”这一文题,高度 概括了渡江部队,渡江人数 以及渡江时的区域之广、气 势之大。
文题背景
2.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1981年7月9日《人民日报》。是 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新闻稿,在1949年4月24 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1947年7月到9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阶 段。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 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 的打击。为了支撑残局,蒋介石大搞和平谈判 阴谋。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 宗仁代总统。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泽东在
xiè( 解数 )
词语释义
要塞: 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 防御设备的据点。 神采奕奕: 精神饱满的样子。 安然无恙: 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后泛指平 平安安没有受到任何损伤。 锐不可当: 气势旺盛,勇往直前,不可抵挡。 当,抵挡。
新闻的有关知识:
一、新闻的特点: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 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 报道及时的消息。 消息有三个特点: 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 张。 2.报道迅速及时。 3.简明扼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