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修改内容
《标准修改稿解读》编写提纲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解读》编写提纲2011年6月2日前言(绪论): 数学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史宁中,马云鹏0.5万)含对《标准》的功能定位,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
第一部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10年回顾第一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设计(刘晓玫,1万)第一节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3千)第二节《标准(实验稿)》的制定(3千)一.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2、尊重学生差异的数学3、使学生感兴趣的数学二、《标准(实验稿)》的制定的方法与过程1、多方参与的专家团队2、集体审议的研究模式3、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第三节《标准(实验稿)》的结构与内容(3千)1.理念与目标2.内容结构3.实施建议第二章《标准(实验稿)》的实施与讨论(马云鹏 1.5万)第一节《标准(实验稿)》的实施过程1、实验的几个阶段2、实施状况的调研与分析3、影响实验的有关因素第二节《标准》实施的成效1.对数学课程的认同感2.教师观念的转变3.教学方式的转变4.评价方式的转变第三节《标准》实施中的问题1、有关数学课程的实施策略2、有关数学课程的适切性3、有关数学课程的理念与目标4、有关数学的教学方式第三章《标准(修订稿)》的研制(马云鹏 1.5万)第一节修订的组织与基本原则第二节修订的基本过程与方法1、组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2、开展全面认真的修改研讨3、采取多种形式征求意见第三节修订的主要内容1、体例与结构的调整2、基本理念与目标的修改3、具体内容的调整4、实施建议的修改第二部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第四章数学与数学课程第一节正确认识数学(3千)一、数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二、从多角度认识数学)三、现代社会与数学四、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对数学教学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第二节如何正确认识数学课程(3千5)(黄)一、制约数学课程的三个重要因素1.社会需求与数学课程2.数学发展与数学课程3.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数学课程二、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应具有的基本属性1.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2.数学课程在此阶段学生发展上的独特功能(着眼于数学的基本特征和学生思维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3.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立足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和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第五章数学课程基本理念(黄翔2万)第一节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观的核心理念1.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2.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3.关注数学中的“人人”和“不同的人”第三节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2千5)(黄)一、对数学课程内容的正确认识(依据、内涵、选取原则)二、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需处理好几个关系(过程与结果、直观与抽象、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第四节如何认识数学教学(3千5)(黄)一、对数学教学本质的基本看法二、什么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事(激发兴趣,引发数学思考……)三、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四、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如何发挥第五节如何认识学习评价(3千)(黄)一、评价是“筛子”还是“泵”二、评价目标的多元性三、评价方法的多样性第六节应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2千)(黄)一、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与教学所产生的影响二、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三、信息技术运用要致力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第七节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思路(3千5)(黄)一、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作整体性、贯通式的设计1.学段安排的必要性与合理性2.数学课程实施如何适应课程结构的这一变化二、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的设计1.反映在《标准》中的数学课程目标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目标体系(总目标、具体表述的四个方面、学段目标)2.结果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3.数学课程目标在实质上反映的是三维一体的新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三、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标准的设计1.数学课程内容所包括的范围2.处理好课程内容四板块之间的关系第六章设计思路与核心概念(史宁中-统稿,黄翔,1.5万)第一节设计思路第二节《标准》中的核心概念及其意义“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标准修改、更正、勘误信息

标准修改、更正、勘误信息作者:来源:《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2022年第04期GB/ T 17674—2021《原油中氮含量的測定舟进样化学发光法》更正启事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的标准GB/T 17674—2021中公式(4)中个别符号有误,特此更正。
勘误前:M勘误后:m2GB/ T 20076—2021《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发动机最大扭矩和最大净功率测量方法》更正启事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的标准GB/T 20076—2021中公式(7)中存在1处错误,特此更正。
勘误前:αd=(fα) fm勘误后:αd=(fα) fmGB/ T 41281—2022《光合有效辐射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更正启事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的标准GB/T 41281—2022图2中存在错误,特此更正。
GB/ T 41811—2022《魔芋凝胶食品质量通则》更正启事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的标准GB/T 41811—2022中标准编号有以下错误,特此更正。
由“GB/T 41157—2022”更改为“GB/T 41811—2022”。
勘误前:GB/T 41157—2022勘误后:GB/T 41811—2022GB/ T 40330—2021《机床安全固定式磨床》更正启事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的标准GB/T 40330—2021中公式(A.4)、公式(A.6)有误,特此更正。
勘误前:勘误后:GB 4943.1—2022《音视频、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设备第1部分:安全要求》更正启事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的标准GB 4943.1—2022中3.3.18.1和表36有误,特此更正。
3.3.18.1定义中“聚亚胺酯”改为“聚氨酯”,注1中“GB/T 23311—2009”改为“IEC 60317-56”。
勘误前:3.3.18.1完全绝缘绕组线 fully insulated winding wire;FIW180级聚亚胺酯漆包铜圆线。
注 1:绝缘性能符合IEC 60317-0-7、GB/T 23311—2009和IEC 60851-5:2008。
gb16171-2024标准修改单

gb16171-2024标准修改单
本次修改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增加对新型装修材料的规范: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型的
室内装修材料,如纳米材料、智能材料等。
需要将这些新型材料纳入标准
的范围内,并对其进行适当的规范,以确保它们的质量和安全性。
2.修正部分内容的测试方法:根据最新的国际标准和测试技术,修正
部分内容的测试方法,以提高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还需要增加
对一些特殊情况的测试方法,如对易燃材料的燃烧性能测试等。
3.修改有关标志和标识的要求:在标准中,应明确要求室内装修材料
应有适当的标志和标识,以便消费者了解材料的基本信息和使用注意事项。
在本次修改中,需要进一步明确标志和标识的要求,并提供相应的示范。
4.增加对室内空气质量的要求:室内装修材料是直接与室内空气接触的,因此对它们的挥发性有害物质的排放量和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需要进
行相应的要求。
本次修改中,需要增加对室内空气质量的要求,并对材料
的挥发性有害物质进行限制。
5.规范对室内装修材料的生产和销售管理:室内装修材料的生产和销
售管理是保证其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规范对室内装修材料的生
产和销售管理,可以提高行业的整体水平,并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标准修改、更正、勘误信息

标准修改、更正、勘误信息
作者:
来源:《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2018年第08期
GB/T 6188—2017《螺栓和螺钉用内六角花形》更正启事
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的GB/T 6188—2017中的第4章有以下錯误,特此更正。
原标准:
4 标记
标记应引用本标准编号及槽号。
示例:槽号No.20的内六角花形的标记:
内六角花形 GB/T 6188—2017
勘正后改为:
4 标记
标记应引用本标准编号及槽号。
示例:槽号No.20的内六角花形的标记:
内六角花形 GB/T 6188-20
GB/T 14683—2017《硅酮和改性硅酮建筑密封胶》更正启事
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的GB/T 14683—2017中有以下错误,特此更正。
将6.10~6.14中的“按本标准7.3”改为“按GB/T 22083—2008中7.3”。
GB/T 36231.1—2018《矿山机械图形符号第1部分:矿物开采设备》更正启事
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的GB/T 36231.1—2018中有以下错误,特此更正。
表4中编号“4-13”的“轮胎式梭车”的正确图形符号为下图:
GB/T 36231.2—2018《矿山机械图形符号第2部分:矿物选别加工处理设备》更正启事
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的标准GB/T 36231.2—2018中有以下错误,特此更正。
1.表1中编号“1-4”图形错误。
正确图形符号为下图:
2.表1中编号“1-29”图形错误。
正确图形符号为下图:。
AS9100C版标准更改

AS9100C版标准、主要更改、修订动态及新增内容1、AS9100C版标准及主要更改2009年1月SAE正式颁布了AS9100C版标准。
该版标准对B版标准作了较大的修改,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a.扩大了标准适用组织的范围,在原航空航天工业组织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工业组织。
由此,将标准的题目“航空航天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更改为“航空、航天和国防组织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前言)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应用本标准的组织类型,即有能力设计、开发和/或生产航空航天和国防产品,以及对他们自身产品提供交付运输支持的组织,包括维护服务,提供备件或材料的组织。
而对从事航空商用和军用产品的维护、维修和检查服务项目的组织,则适用IAQG 开发的9110标准“航空维修组织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对从事将采购的零件、材料和装配件分销给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客户的组织应使用IAQG开发的9120标准“航空航天和国防分销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条款1.2)b.进一步强调了法律法规对该标准的优先地位,明确规定当本标准的要求与现行法律法规相冲突时,后者优先。
(条款1.1)c.增加了对“风险(Risk)”、“特殊要求(Special Requirements)”和“关键项(Critical Items)”的定义和控制要求。
d.增加了组织最高管理层应确保产品符合性和准时交付的要求。
(条款5.2)e.对标准第7章作了较大的修改,主要由以下几点:(1)在条款7.1中对组织在进行产品实现策划时,明确了确定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应考虑的因素。
(2)在第7章增加了条款7.1.1“项目管理”和条款7.1.2“风险管理”,并将B版标准条款4.3“技术状态管理”和条款7.5.1.4“在组织设施外进行的暂时性转移工作的控制”移至第7章,条款号分别为7.1.3和7.1.4。
(3)将B版标准条款7.3.6.1和7.3.6.2的位置对调。
(4)对供方的控制要求作了补充和细化,增加了组织对选择和使用供应商的风险管理要求。
我国星级酒店评定标准的历次修改内容

我国星级酒店评定标准的历次修改内容自1979年开始,我国星级酒店评定标准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标准不断修订和更新。
以下是我国星级酒店评定标准的历次修改内容的概述:首次修改(1995年):在第一次修改中,我国星级酒店评定标准主要进行了以下内容的调整:1. 增加了房间面积、设施设备、服务质量等方面的考核要求,以提高星级酒店的整体质量;2. 强调了环境卫生、饮食安全、安全设施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客人的健康和安全;3. 重新划分了星级酒店的等级,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和四星级。
第二次修改(2002年):在第二次修改中,我国星级酒店评定标准进一步进行了调整和完善:1. 更新了对房间设施设备的要求,如增加了有线电视、电话、空调等设施的标准;2. 优化了服务质量的考核标准,包括员工礼仪、服务态度、服务效率等方面的要求;3. 强化了餐饮服务的标准,包括餐厅环境、菜品质量、餐饮服务流程等方面的要求。
第三次修改(2012年):第三次修改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调整:1. 加强了绿色环保要求,强调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2. 强化了酒店安全管理的要求,包括消防设施、安全通道、紧急逃生预案等方面的要求;3. 增加了无障碍设施的要求,以满足残障人士的住宿需求。
第四次修改(2020年):最新一次修改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的更新:1. 强调了数字化服务的重要性,包括网络、无线信号、智能化设备等方面的要求;2. 高度关注卫生健康,特别是疾病防控的要求,如增加了卫生消毒措施的标准;3. 强化了安全保障,包括安全监控、安全人员、安全培训等方面的要求。
通过不断的修改和完善,我国星级酒店评定标准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为游客提供更安全、舒适的住宿环境,助力旅游业的发展。
XXX工程验收标准修改通知

XXX工程验收标准修改通知尊敬的各位相关人员:大家好!根据对XXX工程验收标准的评估和反馈意见的整理,为了进一步提高工程验收质量,我们决定对验收标准进行修改。
现将修改内容通知如下:1. 验收标准调整针对目前的验收标准,在综合考虑了相关法律法规和现场实际情况之后,我们对以下部分进行了调整:- 标准一:在实际工程验收过程中,发现该标准过于严苛,不够实际可行。
因此,我们对其要求进行了适度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实际需求。
标准一:在实际工程验收过程中,发现该标准过于严苛,不够实际可行。
因此,我们对其要求进行了适度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实际需求。
- 标准二:针对该标准的部分环节,我们添加了具体的要求和细则,以增强验收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标准二:针对该标准的部分环节,我们添加了具体的要求和细则,以增强验收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 标准三:在考虑了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之后,我们对该标准的部分要求进行了删减和完善,以更好地规范工程验收过程。
标准三:在考虑了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之后,我们对该标准的部分要求进行了删减和完善,以更好地规范工程验收过程。
2. 验收标准的有效时间为了保持验收标准的实时性和适用性,我们决定将修改内容自本通知发出之日起生效。
在此之前已经进行的工程验收不受此次修改影响。
3. 后续工作安排请各位相关人员按照新的验收标准进行后续的工程验收工作。
如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或有任何疑问,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大家对本次验收标准修改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相信经过这次调整,工程验收将更加科学、规范,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项目进展和质量控制。
谢谢!XXX工程验收组日期: [填写日期]。
修订后GBT 9755标准主要修改内容解析

修订后GB/T 9755标准主要修改内容解析0 引言外墙涂料是建筑涂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要求其具备良好的装饰性、耐水性和耐候性。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繁荣发展和城市市容改造步伐的加快,合成树脂乳液外墙涂料在美化环境和建筑物装饰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每年的产销量在不断递增,工艺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国家标准GB/T 9755—2001《合成树脂乳液外墙涂料》发布至今已有十多年,已不能与目前合成树脂乳液外墙涂料不断发展的技术水平相适应。
为了更好地规范建筑外墙涂料产品市场,使不同等级的产品能适应不同的需求,真正发挥各个等级产品的功能,防止假冒伪劣产品以次充好,需要对该标准进行再次修订。
经全国涂料和颜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多次申请,国标委于2011 年9 月批准了该标准的修订任务,项目编号为20110620-T-606。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2012 年12 月完成了该修订标准的报批工作。
修订后的GB/T9755《合成树脂乳液外墙涂料》标准即将正式发布实施。
下面对标准的主要修改内容进行详细解析。
1 标准涵盖的产品类别增加原标准GB/T 9755—2001 只适用于合成树脂乳液外墙涂料面漆,修订后的标准不仅包含了对面漆的要求,还包含了对底漆和中涂漆的要求。
这可以从修订后的标准适用范围、产品分类、分等以及要求章节看出。
外墙涂料体系通常是配套体系,为确保整个涂料体系的性能,必须分别控制底漆、中涂漆和面漆的性能及其配套性能,因此修订后GB/T 9755 标准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
2 对各类产品的要求进行调整本次标准修订,根据GB/T 9755—2001 标准的具体实施情况,并参考日本工业标准JIS K 5663 :2003《合成树脂乳液涂料及封闭底漆》和JG/T 210—2007《建筑内外墙用底漆》的要求,同时结合我国近年来建筑外墙涂料的技术进步和质量提高的实际状况进行修订,修订后的标准涵盖了合成树脂乳液外墙涂料底漆、中涂漆和面漆的性能要求,标准适用范围更广,整体水平较修订前有较大幅度提高,标准更具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2009实施日期:2010年7月1日本标准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增加了术语一章;2、增加了基本规定的一章;3、将试件的取样、制作和养护等修订为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4、修订和完善了快冻和慢冻试验方法;5、增加了单面冻融试验方法;6、动弹性模量试验方法中取消了敲击法并对共振法进行了完善;7、将原抗渗试验修改为抗水渗透试验,并增加了渗水高度法;8、增加了抗氯离子渗透试验方法,包括电通量法和快速氯离子迁移系数法(或称RCM法);9、收缩试验增加了非接触法,完善了原收缩试验方法;10、增加了早期抗裂试验方法;11、完善了受压徐变试验方法;12、完善了碳化试验和混凝土中钢筋锈蚀试验方法;13、将原标准中的抗压疲劳强度试验方法修改为抗压疲劳变形试验方法;14、增加了抗硫酸盐侵蚀试验方法;15、增加了碱-骨料反应试验方法。
《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2010 实施日期:2010年10月1日本规程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将原行业标准《带肋钢筋套筒挤压连接技术规程》JGJ108-96、《钢筋锥螺纹接头技术规程》JGJ109-96中有关接头的加工与安装等专门要求纳入本规程,同时纳入了镦粗直螺纹钢筋接头和滚轧直螺纹钢筋接头的现场加工和安装要求;2、修改了不同等级钢筋机械接头的性能要求及其应用范围;3、用残余变形代替非弹性变形作为接头的变形性能指标;4、补充了型式检验报告的时效规定和型式检验中对接头试件的制作要求;5、现场工艺检验中增加了测定接头残余变形的要求;6、增加了型式检验与现场检验试验方法的要求;7、修改了接头疲劳性能相关要求。
《冷拔低碳钢丝应用技术规程》JGJ19-2010 实施日期:2010年10月1日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根据规程技术内容的变化,将规程更名为《冷拔低碳钢丝应用技术规程》;2.取消了冷拔低合金钢丝,冷拔低碳钢丝不再作为预应力钢筋使用,但保留CDW550一个强度级别的冷拔低碳钢丝;3增加了预应力混凝土桩、钢筋混凝土排水管及环形混凝土电杆的配筋构造;4补充了钢丝焊接网、焊接骨架的加工及验收和受力钢丝焊接网的构造基本规定。
《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JGJ85-2010实施日期:2010年10月1日本规程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扩大了本规程的适用范围,由原规程仅适用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扩展为同时适用于预应力钢结构、地锚、岩锚等领域;2.增加了锚垫板、锚固区、锚固节点等术语;3.增加了夹具最少重复使用次数的规定;4.增加了锚具低温锚固性能试验方法及合格标准;5.增加了锚垫板的使用性能要求;6.增加了锚固区传力性能试验方法和合格标准;7.在锚具设计选用方面,增加了冷铸锚、热铸锚、压接锚具,取消了钢质锥形锚具;8.增加了预应力钢结构锚固节点的设计原则和相关要求;9.增加了夹片式锚具的锚口摩擦损失测试方法及相关限值要求;10.增加了锚具内缩值、变角张拉附加摩擦损失测试方法;11.修改了进场验收规定12.明确规定了锚具、锚垫板及螺旋钢筋等产品应配套使用,修改完善了使用要求。
《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JGJ/T98-2010 实施日期:2011年8月1日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增加了粉煤灰水泥砂浆和预拌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的内容;2、根据新型墙体材料性能,对砌筑砂浆施工稠度进行了调整;3、在砂浆强度等级上去掉了M2.5,增加了M25和M30两个等级;4、取消了分层度指标,增加了砂浆保水率的要求;5、根据不同气候区提出了砌筑砂浆抗冻性要求;6、增加了根据砂浆表观密度实测值及理论值校正砂浆配合比的步骤;7、将砂浆试配强度计算公式修改为f m,o=kf2《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 实施日期:2011年12月1日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与2000年以后颁布的相关标准规范进行了协调;2、增加并突出了混凝土耐久性的规定;3、修订了普通混凝土试配强度的计算公式和强度标准差;4、修订了混凝土水胶比计算公式中的胶砂强度取值以及回归系数αa和αb;5、增加了高强混凝土试配强度的计算公式;6、增加了高强混凝土水胶比、胶凝材料用量和砂率推荐表。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实施日期:2011年8月1日修订了3个条文,增加了1个条文:1.钢筋原材料的强制性规定修改2条。
2.钢筋调直加工的一般性规定修改1条。
3.对调直钢筋的性能质量规定增加1条。
《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69:2011 实施日期:2011年10月1日本规程修订的主要内容是:1.增加了预埋拔出法;2.提供了后装拔出法和预埋拔出法的全国统一测强曲线;3.将拔出法检测混凝土技术的应用规范围扩大到抗压强度不大于80MPa;4.对抗压强度大于50MPa时可以按批推定的强度值离散性程度进行了规定;5.取消了钻芯法修正的内容。
《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一部分:室温试验方法》GB/T228.1-2010实施日期:2011年12月1日对原标准在以下方面的技术内容进行了较大修改和补充:1、修改了标准名称;2、补充了规范性引用文件;3、增加了试验速率的控制方法:方法A应变速率控制方法;4、补充了试验结果数值的修约;5、补充了拉伸试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6、增加了资料性附录A计算机控制拉伸试验机使用时的建议;7、增加了资料性附录F考虑试验机刚度(或柔度)后估算的横梁位移速率。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1346-2011实施日期:2012年3月1日本标准与GB/T1346-200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1、将“每只试模应配备一个大于试模、厚度≥2.5mm的平板玻璃底板或金属底板”改为“每个试模应配备一个边长或直径约100mm、厚度4mm~5mm的平板玻璃底板或金属底板”(见4.2,2001年版的4.2);2、将量筒或滴定管的精度由“最小刻度0.1mL,精度1%”改为“精度±0.5mL”(见4.7,2001年版的4.7);3、将“拌合结束后,立即将拌制好的水泥净浆装入已置于玻璃底板上的试模中,用小刀插捣,轻轻振动数次,刮去多余的净浆”改为“拌合结束后,立即取适量水泥净浆一次性将其装入已置于玻璃底板上的试模中,浆体超过试模上端,用宽约25mm的直边刀轻轻拍打超出试模部分的浆体5次以排除浆体中的孔隙,然后在试模上表面约1/3处,略倾斜于试模分别向外轻轻锯掉多余净浆,再从试模边沿轻抹顶部一次,使净浆表面光滑。
在锯掉多余净浆和抹平的操作过程中,注意不要压实净浆”(见7.3,2001 年版的7.3);4、将“到达初凝或终凝时应立即重复测一次,当两次结论相同时才能定为到达初凝或终凝状态。
”改为“到达初凝时应立即重复测一次,当两次结论相同时才能确定到达初凝状态,到达终凝时,需要在试体另外两个不同点测试,结论相同时才能确定到达终凝状态。
”(见8.5,2001年版的8.5)5、将“每个雷氏夹需配备质量约75g~85g的玻璃板两块”改为“每个雷氏夹需配两个边长或直径约80mm、厚度4mm~5mm的玻璃板”(见9.1,2001 年版的9.1)6、将“另一只手用宽约10mm的小刀插捣数次,然后抹平”改为“另一只手用宽约25mm 的直边刀在浆体表面轻轻插捣3次”(见9.2,2001 年版的9.2)7、将“拌和结束后,立即将拌制好的水泥净浆装入锥模中,用小刀插捣数次,轻轻振动数次”改为“拌和结束后,立即将拌制好的水泥净浆装入锥模中,用宽约25mm的直边刀在浆体表面轻轻插捣5次,再轻振5次”(见10.3.2,2001 年版的10.3.2)8、将“用调整水量方法测定时,以试锥下沉深度28mm±2mm时的净浆为标准稠度净浆”改为“用调整水量方法测定时,以试锥下沉深度30mm±1mm时的净浆为标准稠度净浆。
”(见10.3.3,2001 年版的10.3.3)。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11 实施日期:2011年12月1日本规程修订的主要内容是:1、增加了数字式回弹仪的技术要求;2、增加了泵送混凝土侧墙曲线及测区强度换算表。
《建设用砂》GB/T14684-2011 实施日期:2012年2月1日主要技术变化如下:1、修改了标准的名称(2001版封面,本版封面);2、(2001版第1章,本版第1章);3、修改了天然砂和人工砂的定义(2001版的3.1、3.2,本版的3.1、3.2);4、修改了亚甲蓝(MB)值的定义(2001版的3.10,本版的3.10);5、修改了分类(2001版的4.1,本版的4.1)6、删除了用途(2001版的4.4)7、增加了建设用砂的一般要求(本版的5);8、增加了颗粒级配的技术要求(2001版的5.1,本版的6.1)9、增加了人工砂石粉含量的技术要求(2001版的5.2,本版的6.2)10、修改了有害物质的技术要求(2001版的5.3,本版的6.3)11、修改了人工砂坚固性的技术要求(2001版的5.4,本版的6.4)12、修改了表观密度、松散堆积密度、空隙率的技术要求(2001版的5.5,本版的6.5)13、增加了含水率和饱和面干吸水率的技术要求(本版的6.7)14、修改了砂表观密度的试验方法(2001版的6.13,本版的7.13)15、修改了出厂检验的规定(2001版的7.1.1,本版的8.1.1)16、修改了型式检验的规定(2001版的7.1.2,本版的8.1.2)17、修改了判定规则的规定(2001版的7.3,本版的8.3)18、修改了饱和面干吸水率试验方法中饱和面干状态图(2001版的附录B,本版的7.19)《建设用卵石、碎石》GB/T14685-2011 实施日期:2012年2月1日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1、修改了标准的名称(2001版的封面,本版的封面)2、修改了适用范围(2001版的第1章,本版的第1章)3、修改了碎石的定义(2001版的3.2,本版的3.2)4、删除了原用途及规格(2001版的4.2、4.4)5、增加了建设用石的一般要求(本版的5)6、修改了颗粒级配、泥块含量、针片状颗粒含量、卵石压碎指标的技术要求(2001版的5.1、5.2、5.3、5.6,本版的6.1、6.2、6.3、6.6)7、修改了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空隙率的技术要求(2001版的5.7,本版的6.7、6.10)8、增加了吸水率的技术要求(本版的6.8)9、增加了含水率的技术要求(本版的6.10)10、修改了表观密度的试验方法(2001版的6.12,本版的7.12)11、修改了碱-碳酸盐反应的试验方法(2001版的6.14,本版的7.15)12、修改了出厂检验项目的规定(2001版的7.1.1,本版的8.1.1)13、修改了型式检验的规定(2001版的7.1.2,本版的8.1.2)14、修改了判定规则(2001版的7.3.2,本版的8.3.2)《砌体基本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9-2011 实施日期:2012年3月1日本标准主要修订内容是:1、增加编制试验方案的具体要求;2、增加砌体偏心抗压试验方法和砌体长柱试验的规定;3、砌体抗压试件截面尺寸的高厚比可根据块体尺寸和试验目的稍有调整;4、根据试验目的,对砂浆试块底模作出新的规定;5、增加试件与试验机压板调平方法的规定;6、增加试验资料整理、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