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概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文学

THANKS
诸子散文中的现实主义倾向
先秦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等,虽以议论为主, 但也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取材,以实际事例阐述道理,体现 了现实主义精神。
浪漫主义精神的彰显与实践
《楚辞》中的浪漫主义诗篇
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 、象征性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反抗。
神话传说中的浪漫主义元素
先秦文学中的神话传说,如《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充满了奇幻、夸张的色彩, 体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烂漫和浪漫情怀。
寓言故事中的浪漫主义表现
先秦寓言故事如《庄子》、《列子》等,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寄寓了作者 的哲学思考和人生理想,展现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魅力。
多样化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文 学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24-01-24
目录
• 先秦文学概述 • 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 • 《诗经》与《楚辞》 • 散文的兴起与发展 • 先秦文学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影响 • 先秦文学的艺术特色与成就
01
先秦文学概述
定义与背景
定义
先秦文学是指中国历史上从远古时期到秦朝统一六国之前的文学,也称为“前秦文学”或“古文学” 。
背景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转变。在这 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先秦文学作为这个时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发展历程
远古时期
口头文学和神话传说为主,如《山海经》、《穆天子传》等。
夏商周时期
06
先秦文学的艺术特色与成 就
先秦文学概述

先秦文学概述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统一(公元前221年)以前的文学现象,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春秋末战国时代)。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发生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早在二百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中原大地活动,在此后漫长的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开发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许多地方。
他们通过劳动实践,促进了自身的进化,发展了思维,产生了语言,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
据考古发现,至迟在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和龙山文化时代,我国的美术、陶艺、建筑、音乐等艺术已逐渐与生产分离而走向独立。
与之密切相关的语言艺术——文学,也同时产生。
因书面文字尚未产生和使用,所以原始社会至夏代的文学形式大都是口耳相传,属于口头文学。
主要文体是诗歌和神话,诗歌是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它是原始先民在劳动和祭祀等活动中创造出来的。
先民在石器时代形成了自然神信仰,氏族社会形成了祖先神的观念。
他们在祭祀、大战前后、大猎、大耕种、大收成之际,必有歌舞,而与之相伴的颂美、祈祷的韵语,便是原始歌谣的一种形态。
同时,先民把自然力神化,并借助想象企图解释它、征服它、支配它,从而产生了神话。
原始文学突出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有少数以社会矛盾为表现主题的,可能产生在原始社会后期。
原始文学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在流传中经过了后人的一些修改、删削和曲解,因而流于后世时有所差别。
夏代逐渐有了成形的文字,到了商时,文字日趋成熟,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由各处出土的甲骨文、殷周青铜器铭文、《周易》卦爻辞及《尚书》,可以看出我国散文由句而章、由章而篇及先记事后说理的发展过程。
甲骨卜辞是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到商纣王覆亡共273年之间的遗物,甲骨文字已有成熟的系统,说明盘庚迁殷之前已有文字,中国古代的书面文学肇始于殷商时代。
稍晚于甲骨卜辞的文字是钟鼎铭文。
钟鼎铭文发现很早,西汉就有出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说:“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一、概述:先秦文学是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天下以前的中国文学。
是中国文学的起点,跨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经历了从坯胎萌芽到生长成熟的漫长过程,直到周代蔚为大观。
先秦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
先秦文学要讨论中国文学的起源、口头文学、早期书面文学和成熟的书面文学。
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
丰富多彩,斑驳灿烂,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诗经》和《楚辞》耸立起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座巍峨的高峰,史传和诸子奠定了中国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
二、内容及发展经历A神话歌谣1)文字产生之前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传说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先秦文学《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大约是一首农事祭歌。
另有《吴越春秋》卷九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该诗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但已经具有韵律,显然是一首十分古老的歌谣。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这些神话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
2)文字产生之后的书面文学的萌芽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
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
先秦文学

一、 先秦文学概说
1. 时间:上古至公元前221年 2. 社会背景: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夏
商
周 ); 统一
分裂
3.文学发展情况: 中国文学的源头。
文学包括:上古歌谣;上古神话;《诗经》; 历史散文、诸子散文;《楚辞》
上古歌谣的代表作品
《弹歌》① : 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②。 - ①弹歌(dàngē):古歌谣名。汉· 赵晔《吴越春 秋· 勾践阴谋外传》载,范蠡进善射者稀,勾践询 以弓弹之理,陈音于应对中引古歌曰:“断竹, 续竹,飞土,逐宍。”《古诗源》卷一有《弹歌》 一首,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文 心雕龙· 章句》作“《竹弹》之谣”。 - ②宍(rò 肉):“肉”的古字。 u
3. 上古神话的基本特 3.1. 在思想内容方面 人神化,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 民族精神及民族性格。 3.2. 在艺术方面 原始艺术精神。 幼稚幻想 浪漫主义手法。
四、《诗经》
1. 《诗经》简介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1.1. 名称 原名《诗》,崇《诗》为经,称《诗经》。 1.2. 创作年代和地域 大致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 约五百年间。 主要在北方的黄河流域。
《孟子》 《孟子》发展了《论语》的语录体,全书10篇, 每篇又分为上、下两部分。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邹(今山东邹县)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政 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的思想内容:“仁政”、“性善论”
5.3.2.道家著作 《老子》 老子(生卒年已不可考)性李,名耳,子聃, 楚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人, 先秦道家学派 的创始人。 《老子》一书约五千字,分81章,贯穿全书的 是“道”。 《老子》的思想内容: 天地万物之宗--- “道” 顺其自然 - “无为”
先秦文学史-概说

概说
“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 朝统—中国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先 秦文学阐述中国文学的起源、口头文学、早 期书面文学和成熟的书面文学。文学的起源 和口头文学上溯到史前史。 先秦文学主要是指周代文学,尤其是春 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这一时期由天下统一的 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归于中央集权的 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体现了 中华民族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
2、先秦文学状况
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是中国文学的萌芽。 甲骨卜辞和钟鼎铭文是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尚书》和《周易》是中国早期的书面文学。 《诗经》中国诗歌积极现实主义流派的源头。 史传散文《左传》 《国语》 《战国策》或长于记事, 或长于记言,是叙事文学成熟的标志。 诸子散文《论语》《墨子》《孟子》《老子》《庄 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由简单的语 录体,经论辩文体,发展为成熟的专题论文。 屈原和楚辞:中国诗歌由集体创作走向个人创作, 成为中国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的源头。
1、先秦社会与文化
先秦即秦代以前,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前16世纪到前11世纪殷商王朝是奴隶社会重要阶段。 前11世纪到前771年的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前770年到前221年东周封建宗法制度遭受破坏。东周 分为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霸主叠起。战国时期周王 室名存实亡,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为秦所灭。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广泛使用铁器和牛耕,促进了 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向封建制转 化。诸侯异政,百家异说,思想十分活跃。
3、先秦文学的特点
1.1先秦文学概述与传统解析

散文:《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 历史文献,大体上是春秋以前历史史官所收藏的官 府要件和论文选编。《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 编年体断代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 部史书。《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左 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一 部文学价值很高的历史散文著作,标志着史家之文 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战国策》是一部“亦史亦 文”的著作,其文学性相当高,在历史散文的发展 上达到了新的高峰。
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 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 故水潦尘埃归焉。
传奇神话:黄帝征蚩尤
《山海经· 大荒北经》:“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 台,射者不敢北向。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 ( bá旱鬼)。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 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 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 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 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 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 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 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 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创世纪神话:盘古开天辟地
创世纪神话:盘古开天辟地
佛祖如来
玉帝之妻:西王母娘娘
仙女
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系统完整的神话 保存下来较少。 收录神话较多的古籍主要有:《山海经》、 《庄子》、《楚辞》、《淮南子》、《列子》 等。
第一章 先秦文学概述
“先秦”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先秦”是指秦统一中国前,包括原 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 狭义的“先秦”,主要是指春秋战国时期。 原始口头文学是中国文学史的开端,它包括 原始歌谣和神话。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则是 诗歌和散文。
先秦文学的概念

先秦文学的概念
先秦文学是指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开端。
先秦文学在内容上主要包括诗歌、赋、章句、典籍等多种文体。
其中最重要的是《诗经》和《楚辞》两部诗集,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瑰宝。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楚辞》是楚国地方诗歌的总集,内容丰富多样,语言优美流畅,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先秦文学中,还有一些重要的典籍,如《尚书》、《礼记》、《论语》、《墨子》等。
这些典籍主要是以散文的形式记录古代政治、军事、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文学的特点是注重韵律、音韵,注重文辞的表达和修饰,追求语言的音乐美和形象美。
同时,先秦文学也注重思想内容的表达和探索,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思潮。
总的来说,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开端,奠定了后世文学创作的基础,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文学知识点

先秦文学知识点一、先秦文学概述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至秦朝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之前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思想信仰和政治制度,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主要文学体裁1. 诗歌- 风、雅、颂:《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按内容和风格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 楚辞: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是战国时期楚地特有的文学形式。
2. 散文- 史传:如《左传》、《国语》等,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言行。
- 诸子散文:包括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法家的《韩非子》等,反映了各家各派的思想。
3. 戏剧- 先秦时期尚未形成成熟的戏剧形式,但有一些宗教仪式和宫廷娱乐活动中的表演艺术。
三、重要文学理念1. 儒家文学观- 重视文学的教化功能,认为文学应当传达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观。
- 强调“文以载道”,即文学作品应承载和传播儒家的道德和政治理念。
2. 道家文学观- 倡导自然无为,认为文学创作应顺应自然,不受外界约束。
- 主张文学应表达个体的精神追求和内在情感。
3. 法家文学观- 认为文学应当服务于国家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强调实用主义。
四、代表性文学作品及作者1.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 屈原:楚国诗人,代表作《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个人抱负。
3.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4.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阐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5. 韩非: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主张法治和权术。
五、先秦文学的影响先秦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而且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诗歌形式和表现手法影响了后世诗歌的发展;儒家的文学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六、结论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它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而且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审美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文学概述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文学也源远流长。
按照通常的文学史分期,秦代及其以前的文学统称为先秦文学。
在文字产生之前,文学以口头创作的形式出现,并且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修改和加工,成为集体的创作。
神话和歌谣就是两种最古老的文学形式。
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时期的人类在幻想中做出的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具有艺术意味的描述和解释。
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先民在自然力量面前无能为力,便在想像中把一切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和人格化,按照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
所以,尽管神话充满着幻想和虚构,但却深深植根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而且充满着永恒的艺术魅力。
我国古代的神话是十分丰富的,但由于时代的久远,加上儒家的排斥和曲解,被记载和流传下来的较少,只在《山海经》、《穆天子传》、《天问》、《淮南子》等古籍中保存了一些零星的片断,如盘古开天地、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
即使是这些片断的神话,也充分反映了我们的祖先要求改变现实的强烈的愿望、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自身的坚定信念,集中了他们在和自然界斗争时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
这些,不但成为我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最早源头,更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
古代歌谣主要保存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
《诗经》原来叫《诗》,编录了西周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中创作和流传的民歌和文人的作品,共305篇,这些诗在当时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
它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有160篇;雅分“小雅”、“大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颂分周颂、商颂和鲁颂,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音乐,共40篇。
古代教育家孔子十分重视诗歌的作用,曾经做过《诗》的整理工作,并用它来教育自己的弟子。
汉武帝时儒学定于一尊,《诗》被尊为“经”,称为《诗经》。
当时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前三家失传,只有《毛诗》流传了下来,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诗经》。
《诗经》中文学价值最高的是十五“国风”,它从各个方面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包括人们的生存状态、生活处境、风俗习惯、恋爱婚姻等。
国风中的诗歌大部分是抒情诗,通过抒情主人公的直接倾诉,表现了他们的欢乐和悲哀,反映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不同的性格特征;它们以生动简朴的语言描摹事物,以朴素的生活画面反映社会现实,奠定了古代文学创作优良的写实传统。
国风中大量使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采用回环反复的重章结构,多数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普遍使用叠音词和双声叠韵词,这些对当时的文人和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随着文字的发明并在社会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散文才逐渐发展起来。
先秦的散文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西周以前,“学在官府”,文字主要由极少数巫师兼史官的人掌握。
先秦的史籍可以分为记言和记事两类。
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是记叙散文的雏形。
《尚书》是古代第一部以记言为主的散文总集。
《尚书》就是上古之书,相传为孔子所编,汇集了虞、夏、商、周四代的重要历史文件。
秦始皇焚书坑儒,这部书一度亡佚。
到了汉代,便有“今古文”之分。
今文《尚书》是汉初经师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下的;汉代在孔子墙壁中发现的《尚书》是用古文字书写的,所以称为古文《尚书》。
流传下来的《尚书》是《古文尚书》,58篇中只有33篇为今古文本所共有,其余的是魏晋时人所伪造。
《春秋》是鲁国编年史著作,所记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
它由一些类似标题新闻的文字组成,极简括地记载了春秋时期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
相传《春秋》经过孔子的修订,虽然记事十分简略,但通过严谨的书法来褒贬事物,体现了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维护周王朝“大一统”局面的思想,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和“微言大义”。
战国时期,史传散文的写作有了长足的进步,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左传》、《国语》和《战国策》。
《左传》是《左氏春秋传》的简称,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传”是古代注释的一种体式。
由于《春秋》文句简短,措词隐晦,后人在传习它时往往加以解说和补充,称为“传”。
解说《春秋》的除《左传》以外,还有《公羊传》和《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记事终于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比《春秋》多13年。
它详细记载了许多历史事件的本末及相关的佚闻琐事,广泛涉及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也记载了天道、鬼神、灾祥、卜筮等作者认为可资劝戒之事,内容丰富多彩。
《左传》揭露了统治者残暴与荒淫,宣扬了民本思想,讴歌了爱国主义,但也宣扬了宗法伦理思想、正统等级观念和宗教迷信。
《左传》重视对事件起因、过程和结局的完整记述,叙事生动,特别善于描写战争的场面,善于通过细节和对话来刻划人物,表现人物性格。
它的叙事传统和语言艺术对于后世的史传文学、叙事散文和小说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国语》是分别记载公元前10世纪至前5世纪周王朝和诸侯各国史事的一部国别史,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以记言为主,所以名为《国语》。
司马迁认为此书是左丘明所作,实际上大约出自战国初期史家之手。
比起《左传》来,《国语》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为逊色,但记言或生动有趣,或婉而多讽,有自己的特色。
《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诸侯各国史事,是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后经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并确定书名。
《国策》记录了战国时代约240年中谋臣策士合纵连横、纵横捭阖的政治活动和有关的言辞。
《国策》中的人物是复杂的,既有蔑视王侯、排难解纷而无所取的“义侠”之士,也有朝秦暮楚追求功名富贵的利己主义者。
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长于分析形势和各种利害关系,辩辞铺张扬厉,气势充沛,并且大量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寓言来增强说服力。
《国策》的记事也善于铺张渲染,而又细腻传神,如苏秦失意的颓丧与得意的忘形,鲁仲连的倜傥奇伟、慷慨慕义,荆轲的慷慨悲壮、沉毅勇决,都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标志着叙事散文语言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王室凌夷,诸侯争霸,“士”阶层兴起,学术由官府向下层转移。
新兴的“士”以学者或政治家的面目出现,讲学授徒,著书立说,百家争鸣,推动了这一时期说理散文蓬勃的发展。
先秦诸子散文早期有《论语》和《墨子》,中期有《孟子》与《庄子》等,晚期有《荀子》和《韩非子》,由短小篇幅发展到结构完整的长篇大论,语言风格由质朴简约发展到或宽厚弘博,或恢诡恣肆,或简洁严谨,或犀利峻刻,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论语》是一部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所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著作,全书共20篇,每篇分若干节,以简短的谈话或问答来反映孔子以“仁”为中心的政治思想与各种学术观点,语言简炼,寓意深远,风格雍容和顺,含蓄迂徐,能在简单的对话和描述中展示人物性格,不少话语成为格言与成语,流传至今。
《墨子》是墨家学派著作的总汇,现存53篇,既反映了学派创始人墨翟的思想,也记述了墨子弟子的言行。
《墨子》的文章语言质朴,较少文学色彩,有的还保存了语录和对话的形式,但善于运用事例进行说理,从具体到抽象,逻辑性很强。
《墨子》涉及的学术领域广泛,其中墨家后期学者的科学著作,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孟子》记载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轲的言行,是一部由若干篇对话组成的论辩著作。
全书共七章,每章又分上、下。
孟子的思想以“仁义”为核心,强调以民为本,施行“王道”。
其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有纵横家的气概;在辩论的开展中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先纵后擒;对话语言接近口语,语气逼真,生动有趣,常常用形象的比喻、寓言来叙事说理。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著作,今存33篇,其中内篇7篇相传为庄周所作,外篇和杂篇出自庄子的后学。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哲学,强调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区别是相对的,主张顺应自然,清静无为,力图在乱世中保持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
《庄子》的散文善于设譬取喻,采用大量的寓言来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和政治思想,进行论辩,想像恢诡奇幻,形象生动,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庄子》的文章构思奇特,变幻莫测,有时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似万斛泉源喷薄而出,有时则汪洋恣肆机趣横生,不仅在先秦散文中独树一帜,就是后世的散文也罕有其匹。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况的著作,全书32篇。
荀子兼法后王,亦尚霸道,不信天命而强调人事,政治主张与孟子有显著的差异。
荀子学问博通,涉猎甚广,他的散文长于辩论,思想深邃,说理透辟,逻辑严密,句法整练,比喻叠出,词采缤纷。
其中韵散结合的《赋篇》,则开后世赋体文学的先河。
《韩非子》是战国后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著作。
全书55篇,主要是针对现实问题而发,研究君主如何运用法术威势的各种手段进行统治,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韩非的散文议论透辟,逻辑严密,语言犀利,风格冷峻,既有极强的分析能力,又以大量的寓言故事和历史事实为论据,是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
其中许多寓言故事至今仍流传不衰,脍炙人口。
战国时期,在我国南方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楚辞”。
它以个人为创作主体,突破了以四言为主的诗歌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的新诗体,“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和浓郁的抒情色彩。
汉代的刘向和王逸将楚辞类作品编集在一起,定名为《楚辞》。
《楚辞》与《诗经》成为先秦诗歌中的双璧、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又因为《楚辞》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作,所以后世常以“诗骚”或“风骚”并称。
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处在社会急剧变化、阶级斗争十分激烈的时代,抱有进步的政治理想,一心为楚国的强大而努力,但受猜疑而长期遭放逐,写下了许多抒发忧愤、表达爱国理想的诗篇,其中《离骚》是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是光耀千古的杰作。
除《离骚》外,还有《九章》(9首)、《九歌》(11篇)、《天问》等。
屈原诗歌创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与屈原同时的重要作家还有宋玉,文学史上常以“屈宋”并称。
宋玉的《九辩》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悲秋传统,其他作品在文学史上也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