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概述

合集下载

先秦文学概述

先秦文学概述

先秦文学概述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统一(公元前221年)以前的文学现象,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春秋末战国时代)。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发生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早在二百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中原大地活动,在此后漫长的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开发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许多地方。

他们通过劳动实践,促进了自身的进化,发展了思维,产生了语言,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

据考古发现,至迟在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和龙山文化时代,我国的美术、陶艺、建筑、音乐等艺术已逐渐与生产分离而走向独立。

与之密切相关的语言艺术——文学,也同时产生。

因书面文字尚未产生和使用,所以原始社会至夏代的文学形式大都是口耳相传,属于口头文学。

主要文体是诗歌和神话,诗歌是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它是原始先民在劳动和祭祀等活动中创造出来的。

先民在石器时代形成了自然神信仰,氏族社会形成了祖先神的观念。

他们在祭祀、大战前后、大猎、大耕种、大收成之际,必有歌舞,而与之相伴的颂美、祈祷的韵语,便是原始歌谣的一种形态。

同时,先民把自然力神化,并借助想象企图解释它、征服它、支配它,从而产生了神话。

原始文学突出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有少数以社会矛盾为表现主题的,可能产生在原始社会后期。

原始文学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在流传中经过了后人的一些修改、删削和曲解,因而流于后世时有所差别。

夏代逐渐有了成形的文字,到了商时,文字日趋成熟,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由各处出土的甲骨文、殷周青铜器铭文、《周易》卦爻辞及《尚书》,可以看出我国散文由句而章、由章而篇及先记事后说理的发展过程。

甲骨卜辞是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到商纣王覆亡共273年之间的遗物,甲骨文字已有成熟的系统,说明盘庚迁殷之前已有文字,中国古代的书面文学肇始于殷商时代。

稍晚于甲骨卜辞的文字是钟鼎铭文。

钟鼎铭文发现很早,西汉就有出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说:“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一、概述:先秦文学是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天下以前的中国文学。

是中国文学的起点,跨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经历了从坯胎萌芽到生长成熟的漫长过程,直到周代蔚为大观。

先秦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

先秦文学要讨论中国文学的起源、口头文学、早期书面文学和成熟的书面文学。

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

丰富多彩,斑驳灿烂,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诗经》和《楚辞》耸立起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座巍峨的高峰,史传和诸子奠定了中国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

二、内容及发展经历A神话歌谣1)文字产生之前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传说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先秦文学《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大约是一首农事祭歌。

另有《吴越春秋》卷九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该诗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但已经具有韵律,显然是一首十分古老的歌谣。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这些神话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

2)文字产生之后的书面文学的萌芽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

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
第一篇先秦文学
一、 先秦文学概说
1. 时间:上古至公元前221年 2. 社会背景: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夏

周 ); 统一
分裂
3.文学发展情况: 中国文学的源头。

文学包括:上古歌谣;上古神话;《诗经》; 历史散文、诸子散文;《楚辞》
上古歌谣的代表作品
《弹歌》① : 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②。 - ①弹歌(dàngē):古歌谣名。汉· 赵晔《吴越春 秋· 勾践阴谋外传》载,范蠡进善射者稀,勾践询 以弓弹之理,陈音于应对中引古歌曰:“断竹, 续竹,飞土,逐宍。”《古诗源》卷一有《弹歌》 一首,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文 心雕龙· 章句》作“《竹弹》之谣”。 - ②宍(rò 肉):“肉”的古字。 u

3. 上古神话的基本特 3.1. 在思想内容方面 人神化,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 民族精神及民族性格。 3.2. 在艺术方面 原始艺术精神。 幼稚幻想 浪漫主义手法。
四、《诗经》
1. 《诗经》简介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1.1. 名称 原名《诗》,崇《诗》为经,称《诗经》。 1.2. 创作年代和地域 大致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 约五百年间。 主要在北方的黄河流域。

《孟子》 《孟子》发展了《论语》的语录体,全书10篇, 每篇又分为上、下两部分。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邹(今山东邹县)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政 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的思想内容:“仁政”、“性善论”
5.3.2.道家著作 《老子》 老子(生卒年已不可考)性李,名耳,子聃, 楚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人, 先秦道家学派 的创始人。 《老子》一书约五千字,分81章,贯穿全书的 是“道”。 《老子》的思想内容: 天地万物之宗--- “道” 顺其自然 - “无为”

先秦文学史-概说

先秦文学史-概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卷)
概说
“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 朝统—中国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先 秦文学阐述中国文学的起源、口头文学、早 期书面文学和成熟的书面文学。文学的起源 和口头文学上溯到史前史。 先秦文学主要是指周代文学,尤其是春 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这一时期由天下统一的 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归于中央集权的 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体现了 中华民族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
2、先秦文学状况






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是中国文学的萌芽。 甲骨卜辞和钟鼎铭文是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尚书》和《周易》是中国早期的书面文学。 《诗经》中国诗歌积极现实主义流派的源头。 史传散文《左传》 《国语》 《战国策》或长于记事, 或长于记言,是叙事文学成熟的标志。 诸子散文《论语》《墨子》《孟子》《老子》《庄 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由简单的语 录体,经论辩文体,发展为成熟的专题论文。 屈原和楚辞:中国诗歌由集体创作走向个人创作, 成为中国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的源头。

1、先秦社会与文化

先秦即秦代以前,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前16世纪到前11世纪殷商王朝是奴隶社会重要阶段。 前11世纪到前771年的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前770年到前221年东周封建宗法制度遭受破坏。东周 分为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霸主叠起。战国时期周王 室名存实亡,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为秦所灭。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广泛使用铁器和牛耕,促进了 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向封建制转 化。诸侯异政,百家异说,思想十分活跃。
3、先秦文学的特点

1.1先秦文学概述与传统解析

1.1先秦文学概述与传统解析


散文:《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 历史文献,大体上是春秋以前历史史官所收藏的官 府要件和论文选编。《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 编年体断代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 部史书。《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左 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一 部文学价值很高的历史散文著作,标志着史家之文 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战国策》是一部“亦史亦 文”的著作,其文学性相当高,在历史散文的发展 上达到了新的高峰。

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 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 故水潦尘埃归焉。
传奇神话:黄帝征蚩尤

《山海经· 大荒北经》:“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 台,射者不敢北向。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 ( bá旱鬼)。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 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 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 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 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 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 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 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 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创世纪神话:盘古开天辟地
创世纪神话:盘古开天辟地
佛祖如来
玉帝之妻:西王母娘娘
仙女
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系统完整的神话 保存下来较少。 收录神话较多的古籍主要有:《山海经》、 《庄子》、《楚辞》、《淮南子》、《列子》 等。
第一章 先秦文学概述
“先秦”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先秦”是指秦统一中国前,包括原 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 狭义的“先秦”,主要是指春秋战国时期。 原始口头文学是中国文学史的开端,它包括 原始歌谣和神话。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则是 诗歌和散文。

先秦文学的概念

先秦文学的概念

先秦文学的概念
先秦文学是指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开端。

先秦文学在内容上主要包括诗歌、赋、章句、典籍等多种文体。

其中最重要的是《诗经》和《楚辞》两部诗集,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瑰宝。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楚辞》是楚国地方诗歌的总集,内容丰富多样,语言优美流畅,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先秦文学中,还有一些重要的典籍,如《尚书》、《礼记》、《论语》、《墨子》等。

这些典籍主要是以散文的形式记录古代政治、军事、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文学的特点是注重韵律、音韵,注重文辞的表达和修饰,追求语言的音乐美和形象美。

同时,先秦文学也注重思想内容的表达和探索,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思潮。

总的来说,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开端,奠定了后世文学创作的基础,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文学知识点

先秦文学知识点

先秦文学知识点一、先秦文学概述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至秦朝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之前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思想信仰和政治制度,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主要文学体裁1. 诗歌- 风、雅、颂:《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按内容和风格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 楚辞: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是战国时期楚地特有的文学形式。

2. 散文- 史传:如《左传》、《国语》等,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言行。

- 诸子散文:包括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法家的《韩非子》等,反映了各家各派的思想。

3. 戏剧- 先秦时期尚未形成成熟的戏剧形式,但有一些宗教仪式和宫廷娱乐活动中的表演艺术。

三、重要文学理念1. 儒家文学观- 重视文学的教化功能,认为文学应当传达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观。

- 强调“文以载道”,即文学作品应承载和传播儒家的道德和政治理念。

2. 道家文学观- 倡导自然无为,认为文学创作应顺应自然,不受外界约束。

- 主张文学应表达个体的精神追求和内在情感。

3. 法家文学观- 认为文学应当服务于国家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强调实用主义。

四、代表性文学作品及作者1.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 屈原:楚国诗人,代表作《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个人抱负。

3.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4.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阐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5. 韩非: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主张法治和权术。

五、先秦文学的影响先秦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而且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诗歌形式和表现手法影响了后世诗歌的发展;儒家的文学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六、结论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它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而且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审美价值。

(完整版)先秦文学

(完整版)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概述一、先秦文学界定广义的先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直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传说中的尧、舜、禹的时代)、奴隶社会(夏、商、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至于狭义的“先秦”,则主要指秦统一天下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从文学史的角度,应当说先秦文学是指广义的先秦文学,即上古至战国时期的,、” ' ,、\/■- 文学。

二、先秦文学概况1、上古文学:歌谣和神话2、诗歌:《诗经》、《楚辞》3、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三、先秦文学的特征在这个阶段,先秦文学有三大主要特征:其一,文学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个体的身份也不断变化;1、群体创作时期,主要在文字产生以前这个时期,即群讴唱和。

其主要作品当是劳动乐歌(含农事祭舞)。

2、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背景,巫觋作为个体文学创作者开始出现,出于巫术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是当时主要的作品。

3、商周之际到春秋人事受到重视,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或为新兴文化的代表,记人事,观天象,述旧典的史家散文,是当时重要的作品。

4、西周春秋时期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是此时期文学的主要创作者,他们所献诗、所采诗是这一时期留存后世最多的作品。

5、春秋战国之际到战国时期,在贵族和庶人之间兴起的“士”阶层,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诸子散文”是这一时期最多最具个性的文学作品。

其二,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这种状态成为先秦的一大景观;其三,先秦文学的发展,是与先秦社会文化的发展相表里的。

1、夏商时代文化背景相同,都以巫文化最具代表性,故夏商文学也与原始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突出体现为直接为宗教活动产物的诗歌作品,可考资料较多。

2、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社会制度由血亲面宗法,时代精神由敬畏鬼神到敬礼重德,因而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历史散文借修史来表达对现实的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形式:篇幅短小,语句短促,节奏鲜明,歌、舞、乐三位一体
如:《吕氏春秋·古乐篇》所记载的葛天氏“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演唱情景,可以看出原始歌谣具有歌、舞、乐三位一体的混合形态的艺术形式。
(二)神话
1、定义: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对自然及社会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2、题材
2.宗教意识
如《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是一篇年终为祷祝丰年而举行祭祀百神活动的祭辞。这四句蜡辞,以希望和命令的语气,喝令土神、水神、昆虫神、草木神等都回到自己的“领地”去,不许危害人类。这篇蜡辞显示了原始人类挥斥自然的宏大气派,表达了他们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理想。
(1)创世神话:
即解释世界、人类民族起源的神话。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玄鸟生商”、“姜嫄生后稷”等。这类神话包含着自然崇拜与探索,以及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意识。
(2)英雄神话:
反映在人与自然斗争中产生的英雄人物的神话。如“鲧禹治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一般说来神话包含两种意识:崇拜与征服,但中国古代神话多表现出对自然的征服意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历史散文著作,标志着史家之文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
(3)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
《战国策》是一部“亦史亦文”的著作,其文学性相当高,在历史散文的发展上达到了新的高峰。
2.诸子散文
(1)第一阶段:春秋战国之交:语录体
《论语》语录体,反映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
六、小结
先秦文学定义、发展、文学形式和内容、特征
七、作业
预习神话三则
(3)战争神话:
如“黄帝擒蚩尤”、“炎黄之战”、“共工怒触不周山”、“刑天与帝争神”等。这类神话曲折地反映了上古时代民族或部族之间的战争与融合。
(4)爱情神话:
织女神话,奔月神话。
(5)发明创造神话:
如燧人氏钻燧取火、神农尝百草、后羿作弓、仓颉造字、后稷种植五谷、伏羲发明八卦等。这类神话反映了我国神话对世俗文明的热爱,也反映了我国上古神话厚生爱民的传统。
(二)忧国忧民的传统
儒、墨两家,在战国时代,并称“显学”。它们之所以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信奉其学说主张,与他们关心民瘼,体察民间疾苦的政治主张相关。孟子反对霸道,主张“发政施仁”。墨子的“非乐”、“非攻”、“节用”、“节葬”等主张,也多半是从“万民之利”出发。诗人屈原之“存君兴国”,也是忧国忧民。所以,“忧国忧民”始终是文学所要表达的主题。
诸子散文:《论语》、《老子》
第三阶段:战国中后期
历史散文:《战国策》
诸子散文:《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
诗歌:楚辞
三.先秦文学主要内容
(一)原始歌谣
艺术起源于劳动。劳动号子孕育着诗歌的胚胎,是构成原始诗歌的重要条件。原始歌谣是原始人的集体口头创作,比较接近原始的形态。
1.劳动主题
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这是一首原始人类的狩猎之歌,寥寥八字,再现了伐竹、制弓、发丸、逐兽等连续的射猎活动。
第一章先秦文学
第一节第一第一节概述
教学目标:
1、了解先秦文学的发展
2、学习先秦文学的样式
3、掌握先秦文学的特点和特征
教学过程:
一.先秦文学概念
1、“先秦”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先秦”是指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狭义的“先秦”,主要是指春秋战国时期。
四.先秦文学的传统特征
(三)放言无惮的传统
鲁迅《摩罗诗力说》称屈原《离骚》、《天问》,能够“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先秦之作大抵有此特点。诸子著书立言,更是放惮直言,无所顾忌。孟子斥责暴君为“残贼之人”,庄子讥刺诸侯为“窃国”之盗,都是显例。
战国时代,言论比较自由,作家往往自然直率、畅所欲言,这是先秦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司马迁继承这个传统,创作了不朽巨著《史记》。但是《史记》一书,曾被后代帝王称为“微文刺讥,贬损当世”,有人甚至指责它为“谤书。”可见在天下一统、文化专制时期,这样的传统确实难乎为继。由此看来,先秦文学这一优良传统,是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
(四)先秦散文
1.历史散文
(1)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大体上是春秋以前历史史官所收藏的官府要件和论文选编。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2)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韩非子》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四.先秦文学的特点
1.创始性:具有开创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
2.综合性:文史哲不分离,诗乐舞相融合
3.实用性:反映社会现实
4.随意性:言论自由
五.先秦文学的传统特征
(一)发愤著书的传统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因为“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作者遭受困顿,心中郁闷不平,故通过创作来抒情言志,表达愤懑不平之情。司马迁概括了先秦各家发愤著书的传统,同时也是他创作《史记》的动机。唐宋古文运动时,韩愈提出“不平则鸣”,欧阳修提出“诗穷后工”,都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
《墨子》反映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
《老子》反映道家思想,具有哲理思辨风格。
(2)第二阶段:战国中期:对话论辩体
《孟子》:反映儒家思想,体现语录体向专题性论文的过渡,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
《庄子》:反映道家思想,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3)第三阶段:战国末期:专题论文
《荀子》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发展到成熟阶段。
2.先秦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主要内容有上古歌谣、神话、《诗经》、先秦散文和楚辞。
二、先秦文学的发展
第一阶段:西周之前和西周
口头文学:歌谣、神话
书面文学:商周的甲骨文和金文;《尚书》、《诗经》
第二阶段: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
历史散文:《尚书》、《春秋》、《国语》、《左传》
(三)诗歌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2.以屈原为代表作家的“楚辞”,是继《诗经》之后中国诗歌史上另一座新的里程碑,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它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这种由诗人创作、带有鲜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诗歌,将中国诗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